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一章 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八願講話》
--第一章  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第一節    四十八願之根本願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名為「念佛往生願」,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又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淨土宗念佛人,應先詳細了解第十八願之義。

彌陀弘願雖有四十八,以第十八願為「根本願」,餘之四十七願,為使眾生欣慕淨土而信受此願,故四十七願亦謂「欣慕願」。

第十八願是本願、根本願,願王、本願王。

第十八願是淨土宗之根源、本體、生命。

第十八願是彌陀本懷、釋尊本懷、諸佛本懷、眾生本懷、眾生救主。

第十八願是超世願、諸佛之王、光中極尊、大慈大悲、拔苦與樂之所在。

通願、別願

所謂「願」,有「通願」跟「別願」。

「通願」也叫做「總願」。十方諸佛,因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追求無上的佛果,上求下化時,必須發下菩薩的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通於十方三世諸佛的,這叫「通願」,也就是「總願」。

「別願」是每一尊佛各自不同的,像釋迦牟尼佛是五百願,藥師佛十二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都是別願。

而 阿彌陀佛的別願,是四十八大願,這是跟其他諸佛所不共的,唯獨阿彌陀佛個別所有的,此四十八願特別宏深,其深智悲願,遠超諸佛菩薩,《無量壽經》中彌陀自 誓:「我建超世願」,釋尊也在《彌陀偈經》深讚彌陀之願而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因本願、根本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別願當中,又有「因本願」跟「根本願」,也就是本願的「本」,有「因本」跟「根本」的差別。

「因本」:對果末。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代所發的四十八願,每一願每一願都稱為本願。因為有了這個因,才能達到這個果,也就是有了四十八大願的完成,才能成為阿彌陀佛。所以,從因本來講願願都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在這願願都是本願的當中,必定有一個是根本的願,其他的願是由這個根本的願所生出來的枝末,都是要達成這個根本願而發的,都歸結到這個根本願。

第十八願是根本願

從這一點來講,四十八願當中只有第十八願才是根本願。也就是說,其他四十七願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即使其他的願完成了,也沒有存在的意義。

譬 如:第一願「無三惡道願」,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第二願「不更惡道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使發願要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也不可能再墮入三惡道;第 三願「悉皆金色願」、第四願「無有好醜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膚色,同樣的顏貌,同樣的相好莊嚴。還有,第五願到第十願,往生到極樂世 界就能獲得六種神通,乃至第十一願,往生就能不退轉而成佛,可說所有四十七願都很重要、都是必須的,可是如果沒有眾生的往生,也就是沒有第十八願,那麼, 這些願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建房喻:一切為了眾生的往生成佛

好比說父母建設房子,房間要怎麼隔間、客廳要怎麼佈置,花園要怎麼設計,後院又要怎麼完成……,種種的構思都是為了兒子。這一切通通完成好了,可是兒子不能回來住,或者是沒有兒子來住,那就沒有意義了。

阿彌陀佛種種的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之願,有此願,眾生就能念佛往生,沒有此願,眾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願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就這一點來講,這第十八願才是真正的本願 -- 根本之願。

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叫做「本願」,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謂「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第二節    淨土宗開宗根源

唯有第十八願,才是「淨土宗」「立教開宗」的根源。如果沒有第十八願,也就沒有真正的淨土宗。

因為淨土宗稱為「易行道」,除了淨土宗之外,其他各宗各派都不能稱為易行道,都是「難行道」,這是龍樹菩薩判教之所在。龍樹菩薩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是由於有這第十八願,以這第十八願為根源。

彌陀本懷

第十八願是 阿彌陀佛的本懷。所謂本懷就是心中唯一究竟的目的,只有一個,沒有二個。阿彌陀佛廣發四十八大願,目的全為普救十方眾生,可是只有第十八願才能達到普救十 方眾生的目的,才能圓滿阿彌陀佛的本懷。所以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四十八願的根本願,也是阿彌陀佛真正生命之所在。

釋尊本懷

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本懷。釋尊所以出世間,意在普度諸眾生,而能普度眾生的法,即是彌陀救度之法。如果從這個觀點來談的話,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最究竟的本懷、最後的目的,就是要宣揚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 -- 也就是這第十八願。可說「釋尊所以出世間,唯說彌陀根本願」。

諸佛本懷

第十八願是十方三世諸佛的本懷。十方諸佛示現八相成道,目的也是在於說法度生,若非說法度生,則不漫然示現。而能徹底廣度十方眾生之法,即是阿彌陀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救度法門。十方諸佛捨此法,則不能普救眾生;十方諸佛弘此法,則能普救眾生。

眾生本懷

第十八願是十方眾生的本懷。我們十方眾生,尤其是末法之世,在這五濁世間,雖然有心修行,但絕大部分都是無力修行的,如果沒有這第十八願,我們就沒有得救之道。

第十八願是我們十方眾生起死回生、了脫輪迴、往生成佛的大根大本。

十方眾生生而為人的目的,乃至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信受奉行第十八願。

十方眾生捨此法,則不能往生成佛;十方眾生依此法,則能往生成佛。

眾生救主

第十八願對 我們來講,等同是我們的生命,有第十八願我們就有生命;沒有第十八願,不但阿彌陀佛沒有生命,我們也沒有生命。如果沒有第十八願,我們即使學佛修行,也沒 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尤其是三惡道的沉淪;我們永恆不滅的佛身就死亡了,沒辦法起死回生。所以,唯有第十八願才是我們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等同是我們的生 命,甚至超過我們的生命。我們可以為第十八願而活,也可以為第十八願而獻身。

因此,凡是念佛人,應先了解第十八願,重視第十八願,以之為生命,恃之為救主。

沒有這第十八願,阿彌陀佛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就沒有主要目的,而我們眾生人生之目的也無從達成。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第十八願既是阿彌陀佛的本懷,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是十方眾生的本懷,彌陀、釋尊、眾生,三者一致。可見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超世願、諸佛之王、光中極尊、不可思議

唯有第十八願,才是阿彌陀佛超越十方諸佛的地方。因為四十八願當中其他的願,十方諸佛或許也有,可是這第十八願卻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

有了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所發的弘願才能成為經中所說的「超世願」;也唯有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才被尊稱為「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尊」;也唯有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才被十方諸佛讚歎為「不可思議」。

大慈大悲,拔苦與樂

唯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我們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也就是慈悲,以及「拔苦與樂」,才有它真正的意義。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那麼,佛教所講的「大慈大悲」、「拔苦與樂」,對十方眾生就只能成為空談。

這 個道理是很深的。為什麼?所謂大慈大悲,真正稱為「大」,必須是無限量的,沒有底的;如果這個慈悲有限量,有一個底,稍稍有一個條件,那就不能算大慈大悲 了。能夠使這個人依佛法來解脫,卻不能夠使那個人也依佛法來解脫,這種法就不能稱為「拔苦與樂」的法。必須是無論聖人、凡夫,出家、在家,甚至善人、惡 人,都能夠得到救度的,才能稱為「拔苦與樂」。有所不能「拔苦與樂」的話,這個法就不稱為大慈大悲的法。

以整個佛教八個宗派來講,不論北傳、南傳或者是藏傳,能徹底地、絕對地被稱為是「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法門。

第三節    淨土宗傳承根本

唯有第十八願,才是淨土宗的根本傳承。淨土宗祖師們所依據、所弘傳、所開展的,就是第十八願。

一、龍樹菩薩釋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道

譬如說,被尊為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他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當中,把佛法無量門歸納為兩種法門,也就是兩種道路,即是「易行道」及「難行道」。

什麼叫易行道?易行道之「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即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而容易實踐、快速到達佛的境界。這就是易行道的內涵。

本願稱名

這個內涵在經典上有什麼依據?根據哪一部經、哪一句佛語佛說?龍樹菩薩舉出三世佛、十方佛,到最後歸結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上。

龍樹菩薩《易行品》〈本願取意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不以其他法門、其他經典、其他的佛說為易行道的根本,而只舉出阿彌陀佛的本願。這一段文詳細對照第十八願,就可以曉得這是第十八願「取意之文」。

取意文

所謂「取意」,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

就剛才那一段,如果龍樹菩薩原原本本地引用第十八願的願文,可能我們還要經過一番解釋才看得懂。沒有善知識的解說,單單依照經文的文字我們未必看得懂。既然經文看不懂,即使有經典的存在,幾乎沒有經典的生命,等於這個法是滅了。

如果有人能夠正確地瞭解經文的含義,加以弘揚、解說,那即使經典看不到、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是真正的法還是依然留存著。這就是祖師為什麼取意解釋第十八願。

這是龍樹菩薩對第十八願的傳承。

二、曇鸞大師釋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速得菩提三願

接下來是曇 鸞大師,也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他在所著的《往生論註》(卷下一二一頁)解釋念佛法門之所以能夠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證菩提、速成佛果,完完 全全都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並舉出四十八願當中的三個願來證明:凡是念佛人的往生、成佛、度生,完全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緣佛願力

第一個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也就是「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因此曇鸞大師說: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
無輪轉故,所以得速。

「緣佛願力」:也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使「乃至十念」-- 念佛的眾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三界六道的輪迴就當下斷除了;既不在六道輪迴,就能夠快速地成就佛果。

為 什麼說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六道輪迴,所以快速成佛?想想看,即使今世生而為人,也不一定會遇到佛緣,行善積德,修習佛法,尋求解脫。即使有了佛緣,進入佛門 修行,也不一定今生會有成就。既然如此的話,就還有輪迴。還有輪迴就非常非常危險,因為人身難得,失去了人身就是墮三惡道,而三惡道的壽命非常漫長,不知 什麼時候才能再生而為人,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即使再生為人,也未必能夠遇到佛法;即使這一世學佛,下一輩子也生而為人又學佛,可是誰都不能保證 生生世世都能出生為人、都能遇到佛法。假如出生在天上,天上的壽命也很長,同時,天上並不是修行的地方,它是純粹享受福報樂果的地方,等壽命一到,因為不 能再超升,只有往下墜。

所以,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在六道輪迴。

而往生極樂世界,六根接觸極樂世界的六塵,當下就能夠悟道,所謂「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曇鸞大師說,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快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曇鸞大師對第十八願的傳承。

三、道綽大師釋

道綽大師《安樂集》

接下來的一位祖師叫道綽大師,也就是善導大師的師父,他對第十八願的傳承在哪裡?我們看,《安樂集》中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說: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又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這幾段話都是對第十八願的取意之文。

聖淨二門

第一段文之前,道綽大師將整個佛教判為二門,一個是「聖道門」,一個是「淨土門」,說: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意思是說, 現在這個時代是末法時代,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又是五濁惡世--如果在正法時代,民風沒有那麼濁惡,尤其是有佛陀存在,佛法很純粹地在弘傳,又有證果的羅漢 聖者,或許還可以解脫修行證果。可是到了像法,尤其是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眾生,聖道門是不可能讓我們有力量通往解脫的。只有淨土一門,才可能讓我們通入 涅槃解脫之道。

淨土門通在第十八願

淨土法門裏面,也有各種修行的方法,但是道綽大師在這裏,所謂的「淨土一門,可通入路」的,就只舉出第十八願。因此,道綽大師接著就說:「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一段話,正是第十八願取意之文。

縱令一生造惡

有人看了這一段文會疑惑,甚至會指責,認為說:第十八願裏面,並沒有「縱令一生造惡」這些文字啊!有了「縱令一生造惡」六個字,恐怕讓人家因為有了這一願作為靠山,而肆無忌憚地去一生造惡。

會有這樣的批評-- 這是錯解了道綽大師的用意。

發願本意

其實也因為有道綽大師這一段文,才使得第十八願活躍起來,才使得阿彌陀佛大悲哀憫的願心徹底流露出來,也使我們這五濁惡世的惡人有了得救的希望,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所謂「縱令一生造惡」,在第十八願裏面是沒有這些文字,可是卻有這些含義,而且含義是非常明顯的。因為阿彌陀佛發願的本意是為了救度眾生,而真正需要被救度的,就是有罪而無力修行的人。

醫病喻

就像醫生立志行醫濟世,他所要醫治的,是不是有病的人?也唯有生病的人才需要醫生,健康的人倒不需要醫生。

同樣的,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正是需要被救度的眾生。

眾生中有聖人也有凡夫,聖人已經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即使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也不至於去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唯有凡夫,因為會造業造罪、受苦受難、永遠輪迴,才需要救度。

凡夫當中有善人、有惡人,善人會行善積德,還不至於墮落三途;而造惡之人,他將來必定墮入三惡道。

佛的慈悲,對於造罪造惡、會墮入三惡道受無間之苦的眾生特別憐憫。

父憐癡子喻

就好像兩個兒子,一個聰明有為,不必父母操心;一個比較愚癡,往往會造無知之罪,使得父母對他特別地關愛、照顧。

慈悲是佛心

那麼,佛的心是什麼?大慈大悲是佛心,而大慈大悲的對象,就是慈悲於應該慈悲的。

而造罪造業的眾生,正是迫切需要慈悲的人。

造 惡眾生當中有平時、有臨終,如果他還沒有臨命終,或許還能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因為這個造惡的人,正要臨命終了,他只有大概十口氣的生命而 已,這個時候如果不能救度他,那他一定墮落。因此,即使一生造惡的眾生,在他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了善知識,給他安慰,為他介紹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使得這 個造惡之人,最後迴心念佛,即使十念也能夠蒙受救度、往生極樂世界,這更能顯出阿彌陀佛悲心願力之所在。

臨終機相

因為往往一 生造惡的人,在他臨命終的時候,所顯現在他眼前的,就是地獄的景象,牛頭馬面會來到他的面前。這個時候,正如《無量壽經》所講的:「大命將終,悔懼交 至」。這個人就會懊悔平生所做的惡事,想要改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有恐懼會墮落地獄、受地獄之火的燃燒。在他懊悔的時候,想要悔改,可是生命將盡, 沒辦法讓生命再度延長,讓他好好地懺悔、彌補,回頭來行善積德、依法修行,他有這個心,可是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救度他,也唯 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顯出佛教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救無類地拔苦與樂之所在。假如這個人生命延長的話,他就會成為「乃至」一輩子的念佛, 而不會只是十念而已。

所以,唯有「縱令一生造惡」這六個字,才能徹底顯出阿彌陀佛的悲心。

同時,有了這一句,使得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眾生機相

因為,誰敢說他一生都沒有造惡?或許有人會說「我雖然有造惡,但是我更有行善」,其實,如果加加減減,我們都是善少惡多,因為我們都在五濁惡世,根本上我們都有見濁、煩惱濁。從思想上的混濁,以及根深蒂固貪瞋癡的煩惱所展現出來的心念、行為,當然就是惡多善少。

所以,《地藏經》就直截了當地說:「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老實反省、檢討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的時候,我們誰都不敢說自己是善多惡少。

往往到閻羅王庭的時候,閻羅王第一句就會問:「某某人,你出生在人間佛法流傳之世,你行善多少、作惡多少?你有依佛法修行嗎?」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回答?

所以,愈是檢討自己,就會愈加慚愧,從而心地柔軟,不會貢高我慢,認為自己很會修行、很會積德,就不敢這麼說了,反而會頭低下來,而慚愧地說:「唉!像我這種惡人,到底哪個法門可以救度我、使我將來能夠脫離閻羅王的審判、能夠遠離地獄之火呢?」

所以,一個學佛、修行的人,他到最後所得的感想、結論,最終的盼望、要求,就是:「有哪個法門能夠救度我?」

道綽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將彌陀的悲心徹底揭示出來,使我們有罪的眾生有了獲救的希望。

四、善導大師釋

善導大師    立教開宗    宗祖

到了善導大師,也就是淨土宗集大成者,淨土宗真正立教開宗的宗祖,他對第十八願的開展,就更廣泛了。

四十八願    一一願言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本來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各有不同的內容,不然一願就好了,不必四十八願,可是正好相反,善導大師對四十八願並不各別去做不同的解釋,而都解釋為第十八願的內容。

如 果對四十八願、對彌陀的本懷不瞭解的話,就會認為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根本不通。但是如果對四十八願因本、根本的關係有瞭解的話,知道每一願都是指引、歸向 第十八願,那麼,自自然然就會對善導大師的解釋首肯、認同,甚至讚歎、感動,只有善導大師才能作出這種徹入佛心,徹入造罪眾生心的契理契機的解釋。

第一願「國無三惡道願」指向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譬如第一願 「國無三惡道願」,從表面看起來,只是說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那就是一種冷冰冰的、膚淺的、觀念的、學問性、知識性的、與自己生 死大事漠不相關的一種認識,絲毫沒有探及佛心的慈悲,絲毫沒有觸及自己的靈魂,可以說,有這一願也沒有什麼意義,有等於沒有。這樣來理解,鮮活的佛心等於 就死了,整個四十八願也等於是死的。

其實這一願很活躍、很靈動,表面上只是在說明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內在裏卻隱含著阿彌陀佛救度的無限慈悲,而直接引向第十八願。

說 國無三惡道,不只是說無三惡道,說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生信,不然何必要說?意思是說:「我若成佛,國無三惡道,十方造罪眾生,你要至心信樂。」為什麼說「至 心」?因為心懷貪瞋癡煩惱、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生生世世以來,常以三惡道為家鄉,常沒常流轉,即使偶爾為人,也是常見常聞地獄鬼畜之報,不容易相信還 有無三惡道的世界,所以勸信:「我的國土,由清淨願力功德成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要相信,信則有喜樂、有希望、有安慰。」

又 進一步來講,法藏菩薩說「我國無三惡道」,目的是要把這樣的國土送給我們,好讓我們這些現造三惡道罪業眾生往生到那裏,究竟免於三惡道的苦報,不然何必要 說?等於是說:「我若成佛,國無三惡道,十方造罪眾生,你要欲生我國!」好像一個大富長者,對窮人說他有錢,目的就是要把錢給窮人,不然就是炫富。

所以,勸信的目的不只是勸信,而是為了讓我們發願,「十方造罪造業的眾生,既然相信有這樣的國土,就應該求願往生。當知我成就這樣的國土,本來就是為了哀愍救度十方造罪的凡夫,如果是阿羅漢聖者,自不必為他們發願,所以你們切不可自甘下劣,而不願求生我的淨土。」

又 進一步來講,既然勸我們往生,那就要為我們指示往生的方法,不然就是空談。法藏菩薩當然知道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靠他們自己只能再度墮入三惡道,不可能 來往生的。所以,祂要為我們成就功德,也就是不可思議的萬德洪名,讓我們只要稱念,萬不漏一,都能往生。等於是說:「我若成佛,國無三惡道,十方造罪眾 生,乃至十念,稱我名號,必定往生;若不生者,我誓不取正覺!」

再 來,法藏菩薩發願成就無三惡道的國土,既然以救度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為目的,十方眾生的罪業也就不成為障礙,反而是疑心及邪見會成為大障礙。法藏菩薩為 了讓十方造罪眾生絕無一漏地往生,最後還必須要掃除我們的疑心和邪見。等於是說:「我成佛時,國無三惡道,本來就是要承擔眾生三惡道的罪業,所以,你們絲 毫不必擔心自己罪業太重而不能往生,反而要深信無疑;但也要謹慎,從今以後,要盡力收束自己的罪業,儘量去惡行善,固然因為造惡成習而難以全部制止,但至 少至少不能造五逆、謗法的重罪,如果不收攝、不謹慎,犯此二罪,即是罪不可宥,不能往生我國。」這就是第十八願最後的抑止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所以,這一條願就是完完全全引導歸向第十八願的。因為嚮往沒有三惡道的國土,就會自然「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把心迴轉到極樂世界,把行調到念佛這個法門上來。

其他四十七願叫做欣慕願

其他的願也 都是一樣。因此,第十八願叫做「根本願」,而其他四十七願叫做「欣慕願」,欣慕四十七願所誓的功德利益,而回歸到根本的念佛,如果不欣慕這四十七願的話, 那麼極樂世界就沒有那麼美好、殊勝了,何必念佛往生呢?因為四十七願的完成使得極樂世界是真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因此就想念佛,想願生極樂。

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這是力透紙背、深入佛心,透過文字直達實義的解釋,而不是就文字解釋文字,所謂「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就都有了。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我們凡夫誰能看得出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有這樣深刻的內涵呢?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全書目錄
第3頁:第一章 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第4頁:第二章 設我得佛
第5頁:第三章 十方眾生 第6頁:第四章 至心信樂
第7頁:第五章 欲生我國 第8頁:第六章 乃至十念
第9頁:第七章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第10頁:第八章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第11頁: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第12頁:第十章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第13頁:附錄一 第14頁:附錄二
第15頁:名相索引 第16頁:故事索引.比喻索引
第17頁:法語索引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