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解脫之道:鑽石途徑系列之二 (科威特)阿瑪斯

解脫之道:鑽石途徑系列之二 (科威特)阿瑪斯

第二章 心與本體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科威特)阿瑪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萬物的合一境界就是全然的光明,以及最開闊、最本然的狀態。萬物自我表達最終極的面貌就是炫目的淨光,它耀眼到令你無法逼視。這光可能被經驗成澄明心,或是能粉碎一切黑暗及愚昧的爆發性智慧。

  現在讓我們來探索一下mind這個詞,這是一個很普通的詞,我們內在工作經常會用到它。一般人所謂的mind通常是語焉不詳的,而且每個人的用法都不一樣。此外還有一些文化上的差異,譬如美國人所謂的mind和西藏人所說的mind,意思就不太相同。我們西方人所謂的heart其實就是東方人所謂的 mind。現在我們要弄清楚的是mind與heart之間的關系。某些人所說的mind指的是heart,反之,某些人所說的heart指的則是 mind。有時你從書本裏或演講中會聽到mind這個詞,你很自然會給它下一個定義,然而這個定義也許根本不是作者或講者的原意,因此你當然會覺得困惑。現在讓我們從最廣泛及最膚淺的定義來檢視mind,然後再進入它更深的面向。

  內容及思維系統的容器

  最常見的觀念就是,mind是由你的思想及思維系統所組合成的,而它是與你的腦子相連的。在我們的文化裏,當人們用mind這個字的時候,通常指的是思維、意象、思考過程及頭腦裏閃過的事物。因此,它通常被理解成思維系統、思想過程或思想本身。

  但即使在我們這個文化裏,此定義也沒有普遍性。舉例而言,當弗洛伊德使用mind這個字的時候,他指的是一切的印象、感覺、情緒、覺受,而不只是思想,這所有的印象全都被視為mind的內容。除此之外,他假設mind還有另一個層次,他稱之為“無意識”。

  因此在我們的文化裏,mind這個詞比較專門的用法指的是經驗內容的總合。所有的印象都可以被視為mind,而我們還可以把它區分成內容及思維系統的容器。不論是思維的內容、思維系統或內容的覺知者,都可以被視為mind。心理學的文獻裏通常不作這種區分,它們主要是在區別生理上的神經系統和思想本身。如果你認為mind只是思想本身,那么思維系統就是生理上的神經系統或腦子。但如果你認為mind指的是所有的印象和經驗,那么思維系統就成了整個神經系統,包括脊椎、神經中樞及腦子。現在我們對mind已經有兩種概念了。當然某些哲學家所謂的mind是超越腦子和神經系統的。他們假設通過頭腦在運作的是 smallmind,通過整個神經系統或整個人體而運作的則為bigmind。這裏的mind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東西,而是一種力量或作用力,至於這股作用力到底是什么,人們並不清楚。

  這又會延生出對mind本質的疑問:與腦子及神經系統有別的mind到底是什么?思維的過程裏是否隱藏著一股作用力?

  在我們這個文化或西方世界裏,除了腦部研究的學術領域之外,很少有人探究這個問題。不過有個例外,那就是宗教或哲學裏所談論到的“神之道”(Logos),但這一點我們暫且擱置不談。“神之道”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而我們要探討的是跟體驗比較接近的東西。在東方修行體系裏,“心”(mind)指的是比頭腦及思想更廣泛的一切印象、思想過程及整個思維系統。換言之,所有的精神內涵都稱為心。同時他們還企圖理解心的本質是什么。這所有的印象是獨自存在的或是從某個東西裏產生的?這些印象是不是在神經系統裏所產生的生理或電化學活動?這些思想、感覺或覺受到底源自何處?尤其是佛家體系,我們會發現它很認真地想理解心的本性,最根本的本質。

  思想無來也無去,心是一片無礙無邊的空無

  在西方世界裏,心理學家已經明確地采用“心理結構”或“精神結構”來描述mind的構成。其中的一種說法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程裏,mind會發展出一種結構,但心理學家通常不會探討那個超越或有別於mind的東西。

  在東方的許多修行傳承裏,當人們想了解“大心”(bigmind)的時候,他們往往不會去檢視它的結構。他們只試圖去體悟有沒有一種心是超越結構的,或者這個結構是否由別的東西所創造出來的。這條探索的路線發展出了許多禪定體系,它們都在試圖了解心識活動,留意它所有的印象和過程,它們很想知道是否還有別的東西存在。

  當心安定下來的時候會發生什么事?心念活動靜止時剩下的是什么?據說一旦真的探入到邏輯活動的終點,你會發現存在的只有一片空無。如果所有的思想、覺受和感覺全都消失了,也就是經驗的內容全都不見了,那時是根本找不到思想者、經驗者或任何結構的。這便是所謂心的本質。東方修行體系一般認為心的本質就是空無,在這個典范裏,思想是無來也無去的;它們來自於空無,也回歸於空無。心最終只是一片無礙無邊的空無。這空無並不是某個實存的空的東西。

  心的本質就是空無,但即便是空這個觀念,也必須轉化成更深的對心之本質的體悟。只要有空間感存在,就有一個能經驗到這空間感的人。若想徹底體認到心的本質,你的心必須開放、空無一物。一旦真的體認到心的本質,那種徹底寂靜的狀態是連觀察者、經驗、思想或標簽都不存在的。你會持續地發現空無,甚至連心中的空間感都不見了,連那個發現自己的心空掉的人也不見了。這種狀態有時被稱為存在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心是空無最終極的本質。

  任何事物都需要空無才能存在,因此心不但是所有經驗的基礎,也是萬物的基礎。它被視為實相最深、最根本的本質。當內在所有的活動靜止下來的時候,根本是空無一物的。這並不意味有個人在那裏企圖找到某樣東西。在看的過程裏,起初你會去尋找自己,最後你會發現什么也找不到。這並不意味肉體不存在了,而是沒有一個存有在那裏制造、覺知或組織這些印象,也沒有一個存有是超越這些現象之外的,存在的只有來來去去的念頭活動,它們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然後所有的念頭便止息了下來,徹底的空無就這么被揭露了出來。這便是實相最根本的本質,也是一切存在的基礎。我們這裏稱之為真空,因為它感覺上很像太空。有時我們仍然會經驗到空無及心意識活動的內涵,這意味著你尚未體認到真空。但如果你能允許自己洞察事物的源頭,你就會體認到真空,也就是連空無都意識不到了。如果能意識到空無,那就還存在著一個能夠探測的人,一個會問“那是什么”的人。但假如你進一步地探測,最後連空無的感覺都會消失,這才是真空。因此,像真空一樣的空無可以深刻到將意識本身都消除掉。

  沒有一個“人”在經驗無垠空間,是空無在經驗空無

  因為我們的正常意識在經驗事物時永遠會把自己和經驗分開,所以我們無法在不改變、不限制、不認知的情況之下經驗到空無。我們的正常意識是非常有限和受制的,它的傾向就是制約、局限、分化、分類以及把事物概念化。我們唯一可以經驗到徹底空無的方式,就是讓正常意識消失。它一旦消失,我們就會經驗到無心狀態,亦即心中所有的事物都空掉了。不只是心中的事物都空了,就連事物空掉的感覺也空了。

  這種經驗被稱為止息或寂滅,徹底的死亡。其實死亡就是這么一回事,但是你不需要等肉體壞死的時候才經驗到它,也不意味當你的肉體死亡時,你就會經驗到這種意識活動的寂滅。我曾經說過,人格所擁有的意識活動必須完全消失,另外一種意識才會出現,然後才能經驗到完整、無礙、無限的空無。如果你處在自己的意識活動裏,你不可能經驗到無礙無邊的境界。真的經驗到無礙而徹底的空無時,你的意識本身就不再受限了,這意味著你不再有個人性,也不再跟經驗對立。我們稱這種無限的意識為宇宙意識或初心。

  現在我們了解心的另一個定義就是純粹意識,其中仍然有知覺作用,但這份知覺除了本身的作用力之外並沒有一個對象。現在我們所要探討的不僅僅是空無,而是心本身即是知覺或意識。我們會發現,每一個人、每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都具有這純粹意識。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經驗裏,我們一直都會意識到某些東西,卻從來不認識純粹意識本身。我們永遠都會意識到眼前的地毯、我的腳或我的心念等等,我們一向都把意識當成了意識的內涵,因為這就是我們有限知覺的運作方式。

  發現意識純粹的原貌,便是體驗到了所謂的宇宙意識。一旦體驗到心的本質即是純粹意識,便體認到了 “知”的本質。個人性意識必須經曆自我的大死,才能重生為我們所描述過的宇宙意識,亦即個人性意識必須擴張成宇宙意識。那就像是空無在經驗空無,而不是有一個人在那裏經驗無限的空間感。描述宇宙意識是很困難的事,要說明心就是純粹意識也很困難,因為在那種狀態裏根本沒有任何念頭。只要念頭一生起,念頭的內涵就會把你和純粹意識界分開來,因此純粹意識裏沒有任何思想。你感覺自己的腦袋一直在擴張,意識在無限延伸,它既沒有邊界,也沒有中心點。其中並沒有一個人在那裏看著某樣東西,因為那種看是遍布的。每一樣東西都變成了無礙無邊的宇宙意識。

  寬闊而空寂的心能如實覺知一切事物

  若是從未體驗過宇宙意識,是很難了解那種狀態的,因為它超越了一般的理解層次。一旦去除了分別意識,包括純粹意識這個概念,我們就能了知什么是宇宙意識。對大部分人而言,這是一種相當陌生的經驗,因為我們所知道的意識都是有對象的。然而當我們經驗到純粹意識的時候,我們是覺知不到身體或任何念頭的,經驗、經驗者或自我都不見了,這便是佛家所說的無我。佛家主張最終並沒有一個“我”,因為處在宇宙意識裏你根本經驗不到自我。任何的實存感都會阻礙你經驗這種無分別、無界分的開闊狀態。

  其實個人意識就是奠基於這無分別意識之上的,我們一直在利用它,但我們也一直在限制它。這種純粹意識時常被經驗成藍空或藍光,它是“知”的原始本質,又被稱為意識的源頭或知的源頭,缺少了它,意識或知的作用就不見了。印度教及佛教的某些宗派把這原初意識視為心的本質,一種對心之本質的概念:把心看成是意識、能力或是知的本質。在認同自我的過程裏,我們會逐漸把自己和它分開,然後就不再認識它而只會利用它。在日常生活裏,當我們放松自我的執著傾向時,偶爾還是能感覺到這無分別意識。

  在這個階段的開顯過程裏,我們會跟另一個層面的本體相遇,有時我們稱之為心的本質、清晰的分辨意識,或如實見到事物的真相。我們需要這份清晰的分辨意識才能在世間運作。我們不能只靠著宇宙意識而活。假設除了不二意識之外就沒有其他東西了,那么你連走路或任何正常的活動都無法進行。不過這不二意識確實能解放你的經驗,令無分別的基本特質融入你的經驗中。這種發展被稱為明鏡般的辨識力,每一個人、事、物都能被如實地看見。處在這個次元的心能夠清晰地洞察到空無即是色相,色相即是空無。你的心是寬闊而空寂的,你的意識是解放的,所以它能如實覺知每樣事物。所有經驗的內涵都能被精確地覺知,而不帶有想要操控、貼標簽或無意識地評斷的欲望。這又被稱為澄明心,一種清晰而明確的覺知:色相就是色相,思想就是思想,如此而已。所有的感受生起時是沒有先入為主的印象或反應的,事物也不是經由主觀鏡片而被看見。澄明心在看事物的時候沒有過去的成見,它是完全清新的,然而宇宙意識比這種品質更原始。宇宙意識就是能知能覺的這份作用力的本身,處在明鏡一般的宇宙意識裏,意識的基本作用只是在反映真相而沒有任何曲解。

  自我一旦徹底融入宇宙意識,便能經驗無礙的空寂

  原初意識或無分別之全知,乃是處於任何一種層次的心,體認到它最擴張狀態的必要條件,亦即心擴張到宇宙意識的要素。舉例而言,某人也許能經驗到澄明心,但若是不能體認到無分別意識,那么此心仍然局限在清晰的頭腦之內。假設心曾體驗過宇宙意識,那么它就會擴張,而這純粹意識又會跟澄明心融合,進而體悟到純然明透、清晰、無礙及無中心點的境界。這無礙的澄明心有時也被視為空無本身,或是能覺知到空無的一種意識。它是徹底體認空無的必要條件,因此,若想了悟心和宇宙之間的關系,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心的本質,亦即我們這裏所謂的真空。真空不可能被徹底知曉,除非頭腦裏的分別意識完全消除。你這個獨立出來的自我一旦徹底融入宇宙意識,那時明鏡般的意識就會經驗到完全無礙的空寂。在上一章裏,當我們談到融入的能力時,我們把這種狀態稱為純粹意識,而當我們探討到覺醒狀態時,我們則稱之為明鏡般的意識。

  空無曾經被各種方式描述和體認過:真空、藍色意識或澄明心。我們所說的澄明心指的就是能夠如實覺知事物的明透之心,而不是宇宙意識的無分別狀態。當腦子裏的活動又回複時,澄明心就消失了,不過這份空性還是沒有被染著,即使有妄念、感覺或界分感,它也不會消失。一切事物都是這空無的一部分,都可以被視為色相。任何一種有別於其他事物的存在都只是一種色相罷了,而色相只是空無的一個面向,這便是所謂的覺醒之心,禪宗稱之為沒有中心點的真空或心的本質。其中並沒有一個獨立出來的個體在覺知這空無,空無是被宇宙性的澄明心所覺知的。

  這覺醒的澄明心可以在入睡之後仍然保持知覺。它除了在白天保持覺醒之外,入睡時仍然是祥和的。它保有了心的本質,它是一片深黑的寂靜,或是能覺知到空寂的宇宙意識。不同的修行體系各自著重於三種不同的意識狀態:(一)原初的無分別意識;(二)宇宙性的覺醒之心;(三)徹底祥和之心。心的本質可以被經驗成藍空、澄明或意識的黑色面向,它們都可以被視為心之本質的一種狀態。不過我們可以說心的本質便是徹底的空寂。徹底的空寂就是一種無分別意識、明透或是如夜空般的境界,但其中永遠存在著一種能覺知到空無的精微意識。這種精微意識會被我們的個人意識所制約,以至於無法如實見到它,否則它是可以無限擴張的。

  覺醒的感覺,如同甘露一樣甜美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mind的理解可以分為:思想和思維活動、所有的印象組合成的更廣泛的內在活動、心的空寂本質、宇宙意識擴張到最後的一種徹底的空寂、覺醒之心及祥和之心。印度教通常強調的是無分別之心,佛家強調的是覺醒之心,伊斯蘭教則注重祥和之心,但也不盡然如此。伊斯蘭教傳統所強調的是黑色祥和之心,卡巴(Kaaba)的核心教誨所教導的祈禱方式,通常要人們面對一塊黑石頭,去體會那一片深黑的祥和境界。Islam(伊斯蘭)這個詞源自於Salaam,意思就是祥和,默罕穆德的旗幟也是黑色的。

  心的本質就是空寂,亦即原初的、覺醒的、祥和的意識,而這份了解並不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或形而上的嗜好。缺乏這份了解,人類不可能自由,經驗也不可能得到解脫。心必須被徹底了解,人類才能得到自由、解脫及安詳。

  我之前曾說過,東方所謂的mind便是西方所謂的heart,mind跟heart之間是有關聯的。原初意識、覺醒的明透之心以及心的安詳狀態都是意識的某種形態,也是本體的不同面向,而本體即是心的精髓。東方人所說的“本源”指的就是本體、事物最深的本性或事物的核心。心的本質是空寂,而能夠覺知到空寂的精微意識便是心的本源。但mind跟heart之間的關系還要更複雜一些。

  heart在這裏被視為一個能夠感知的器官,它是有意識、有覺知能力的。heart有時也被稱為mind,因為heart就是mind最深的源頭。從這個角度來看,mind可以說是heart的理智面。但如果把 mind理解成一種精微意識或本體的某個面向,那么heart與mind其實就是同一個東西。我們可以把mind視為覺知、明光或意識,而heart則可以被看成是愛和喜悅。當我們在心輪部位體悟到覺醒時,那通常會是一種清晰的喜悅感。當解脫的感覺出現時,你會在心輪部位體驗到那份滿足感。但是當解脫感在頭部被經驗到時,那份感覺則是一種淨光或甜美的甘露。這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意識。

  我們所謂的愛其實就是意識,不過它所出現的部位是在心輪而非頭部。同樣地,意志力通常會在腹部被經驗到。示現於頭部的本體,感覺上就像是鑽石,示現於心輪的本體則如同珍珠一般。無論從客觀層次或是從個人性的情感層次來看,它們都屬於同一個意識。

  不同的傳統強調不同的面向

  我們現在已經明白mind與heart之間還有這更深一層的、超越個人性的關系,其實它們就是同一個東西。你可能會經驗到清澈的甘露或清澈的鑽石、藍色甘露或藍色鑽石、金色甘露或金色鑽石等等。這鑽石的形象會被體驗成一種意識或明透感。在心輪出現的珍珠形象,則會被體驗成真實的、個人性的臨在。你可能會同時經驗到這兩者,但不同的傳統強調的往往是不同的面向。遠東的修行體系強調的是根據理性或覺知來看待事物,其結果是開悟。中東的一神論傳統所強調的則是愛,因此神跟人之間的關系就像是在談戀愛一般,它們所達到的狀態其實是相同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探索了有關mind的各種概念。我們發現mind可以被視為思想或印象,但也可以從空無及本體的面向來檢視mind的本質。這份理解會幫助我們自然導向最終的合一境界。

  此外,我們也可以借由理解Hu的奧秘來認識合一之中的合一。在阿拉伯文裏,合一境界被稱為Hu。如果我們體悟了Hu,便徹底了悟合一境界。當我們的體悟逐漸深化時,會發現心中有一種活動是一直在朝著合一發展的,然而這股趨力到底源自何處?心是否還有一種更深的本質是我們尚未徹底明白的?那個能夠創造出真空的東西就稱為Hu,而它便是一切事物最深的源頭。最廣大的合一經驗一定能包容空與有、存在及不存在、真空與創生、存有及非存有,而這便是所謂的Hu。

  合一境界是否有動因?那個能夠趨向合一境界的動因,不但是mind跟heart的本質,也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也許mind、heart和意志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有這動因。目前我們已經發現,mind的活動、mind的知覺以及它跟heart之間的關系都屬於同一個本質。我們發現mind就像鑽石一樣的清澈,而heart則像流水或甘露。它們雖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朝向合一境界在活動。我們最深的、最真實的、最內在的本質便是合一境界,一種沒有任何分別意識的徹底合一狀態。這份最深的本質必須示現出來,才能帶來真正的轉化,因此它才會被稱為mind的金丹或是開悟的金丹。為了學會合一,它會以你所需要的任何一種形式示現出來。如果你比較傾向於情感,它會以情感的形式揭露自己;如果你比較傾向於行動,它會以意志的形式示現自己。它愛你至深,甚至願意降低自己以便你能認識它。

  因此這合一的動因會借由轉化你的經驗、你的視野、你的意識、你的愛來幫你達到合一,而這轉化和變形的過程是持續不斷的。這裏指的全部是內在經驗。朝向合一的內在經驗會通過你的人生反映出來,通過你的關系、你的工作、你的價值觀及生活中所有的事物反映出來。總有一天它會將你的內在與外在、你的行動、你的思想和你的感覺完全統合。

  你的內心有一種合一的動因,缺少了它,生命就消失了。它便是純粹智慧,一切事物都是從這智慧之中產生的。它甚至能包容從無明之中所產生的愚昧和痛苦。這個最初始的因,每個人都擁有的本慧,正是合一的動因和希望。它會帶領我們經曆合一的過程,幫助我們達到最後的結果。它包含了分化和朝向分化的活動在內,因為即使是分化也是一種通往合一的巨大活動。每一個生命都有最根本的智慧,這份智慧即是最純粹的光,而這光沒有任何色彩的區分,它結合了所有色彩,包容所有性質,變成璀璨的明光——這明光就是它們最真實的本質。它是光中之光。

  你能想象所有品質明亮到化成光是什么樣的景況嗎?

  一切事物最深的本質正是這光源或合一的作用力。缺少了它,我們不可能成為人類,我們甚至連活著都不可能,它是我們存在最深的本性。它是實際存在的,你可能察覺不到它,但缺少了它,你根本不可能理解我現在所說的話。你真的可以覺知到它。令人驚訝的是,這合一的作用力就是自我轉化的動因。它是奇妙而神秘的。首先,它會通過你的heart或mind的各種品質示現出來,它會讓你認識自己的慈悲、愛或清明的理性,不過通常它會以自己的方式向你顯現出來。Hu會借由你自己的光顯現出來,而你會在它示現的那一刻認清自己的真相。它會教導你什么是合一,讓你的經驗朝著更深的合一境界發展,最終它會以轉化的動因或金丹的形態示現出來。它又被稱為哲人之石、生命之水。

  只要你的人格允許它運作,它就會開始徹底轉化你,幫助你解決所有的心理議題。它會接二連三地讓你看到你所有的問題,你只需要容許自己體驗和認清這些問題就夠了。它便是令轉化朝向合一境界的動因。

  所謂最終的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當它在你的眼前不斷改變時,它同時也不斷地在轉化你的人格,使你更能適應它。它使你從本體的某種品質變成另一種品質,直到你所有的意識徹底示現出來為止。它是mind、heart、意志及所有品質的圓成。有時它也被稱為“天父”,因為它就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瞭望者、保護者或是全知者。你不能以光明、愛、本質、真空或存在來形容它,你無法在物質現實裏找到與它等同的東西。在物質現實裏我們看到的只有分化,我們看見的一切品質都是以分化的形式出現的。我們會發現綠色代表的是慈悲和生命力,紅色代表的是力量或能量,晴空代表的是明透之心,黃色代表的是喜悅,而金色代表的則是真相。每一種顏色都會變得越來越明亮,連黑色都會變得閃閃發光。真空本身就帶著光。你能想象所有的品質變得越來越明亮,直到一切都化為光,會是什么景況嗎?開悟的金丹便是明光本身,這光不屬於任何一種東西,這光的本身就是一切事物的源頭。

  因此,萬物的合一境界就是全然的光明,以及最開闊、最本然的狀態。萬物自我表達最終極的面貌就是炫目的淨光,它耀眼到令你無法逼視。這光可能被經驗成澄明心,或是能粉碎一切黑暗及愚昧的爆發性智慧,同時也是最純粹、最細膩、最溫柔的愛,以及最堅強的意志。這三種品質都屬於本體之光,而這光便是萬事萬物的源頭和最深的本質。

  合一境界超越所有對立,最深的折磨也像是一場舞蹈

  從這個角度來看,合一境界才是唯一的存在。尚未達到宇宙意識之前,你會把它看成是外在的光或是這個、那個,但界分感一消除掉,你就是它了,其他什么東西都不存在了。那時一切的存在都變成了Hu的光。當這光出現在你的頭部時,你就好像被這閃耀的光灌醉了,你徹底醉了,也徹底覺醒了。你感到心神蕩漾,充滿著大樂。它超越了所有的經驗和非經驗,能觀與所觀的對立問題因為它而完全消弭,剩下的只有這宇宙之舞了,就算是最深的折磨也是一場舞蹈。它能粉碎一切思想,所以上述這些念頭並沒有產生,它是我們心中一向都存在的事實,也是使我們朝著它演化的種子。除非你認識它,否則意識是無法安歇的。我們的心渴望它,而它的活動就是真正的意志。若想達到合一境界,你的心必須合一,如果體認不到合一,合一境界就不會出現。這便是合一的動因會被稱為開悟種子的緣故。

  蘇菲用Hu這個字來代表絕對真相、最根本的基礎和本質,或是尚未被概念化之前的空無。因此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Hu是超越色彩與意識的。絕對真相是尚未示現出來的合一境界,而淨光則是示現出來的合一境界。我們可以說,從絕對真相之中示現出來的第一種狀態便是淨光或內在的本慧。這終極真相是這么的神秘,我們只能把它體認成一種明光。這純粹的明光乃是最原初的智慧,分化尚未產生之前的合一。它就是一切事物的開端。

【書籍目錄】
第1頁:圖書目錄 第2頁:第一章 放空
第3頁:第二章 心與本體 第4頁:第三章 無有疑惑的了知
第5頁:第四章 執著於空無 第6頁:第五章 “無望”之教誨
第7頁:第六章 接納 第8頁:第七章 改變與真相
第9頁:第八章 意志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5-27 22:32:58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