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聖嚴法師著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做事的藝術

[日期:2016-07-0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篇 做事的藝術
  
  委曲求全算不算無我?
  
  我有一個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責,他為了顧全家庭裡的和諧,內心裡雖然波濤洶湧,可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靜地完成了工作。事後他告訴大家說,他覺得自己不為自己想、不為自己考慮,已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可是家人卻不以為然,對他毫不感激。這種情形,也常發生在傳統大家庭裡的媳婦身上。
  
  在一個公司、團體裡,也常有人扮演這類角色,他很愛護這個公司、團體,為了整個公司設想,他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所謂犧牲也就是委屈自己,成全大眾。
  
  這些人都認為如果自己受委屈而能使得整個家庭,或整個團體、公司能夠平安、和諧,這樣的犧牲終究還是值得的,並且也是一種無我的表現。但是委曲求全就一定好嗎?委曲求全就一定是無我嗎?如果委屈而不能使得大家和諧,那麼這個委屈是不必要的。如果自己委屈一點、姿勢低一點、吃虧一點,也就是付出多一些,大家因此能夠覺得很快樂,那麼這個人就會得到讚歎。
  
  然而這樣並不算是無我。無我並不在於外在的看法,雖然這個人很好,可以為了全體委屈自己,這種不為私利而只為公益設想,應該說是為大我而放棄小我,是不在乎自己的小我而成就大我,但這還不叫作無我。
  
  還有一種委曲求全,其實是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有目的、有企圖的,所謂「媳婦熬成婆」,之後就開始有自己的權力了。還在做媳婦的時候,是「人在屋簷下,不敢不低頭」,但知道低這個頭是值得的,因為過了幾年,老人家過世了,小姑也會嫁人,自己漸漸就會成為家庭裡的負責人。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好,但不能算是無我,而且這個「小我」還滿堅固的。
  
  以上這兩者都不是無我,一個只是有一點點大我,另外一個是有企圖、有期待的,根本還是個「我」,家庭裡有這樣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好,至少他識大體,但還不到無我的境界。
  
  另外還有一種人,認為無我就是什麼都無所謂,其實那是一種不認真的想法,這種人很可能眼高手低,用一種有我沒我都沒關係的態度,來掩飾自己的缺點,這樣當然也不是真正的無我。
  
  佛法講的「無我」是自我消融,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問題,也沒有考慮到外在環境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樣的讚歎、榮譽、肯定,完全不考慮「我」的立場,就只是無怨無悔地無條件付出,這種做事時認真投入,事後卻如船過水無痕般的態度,才是無我的境界。
  
  工作自在語
  
  做事時認真投入,事後卻如船過水無痕般的態度,才是無我的境界。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我常勉勵人︰「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然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是為什麼而忙,也不知道為何而累,所以往往在繁忙當中,就會感受到心理壓力,疲累的時候,便覺得煩躁不已,累得無聊、忙得苦惱,反而成了「忙、忙、忙,忙得要死;累、累、累,累得要命。」
  
  當我們能夠體驗到時間寶貴、生命有限,知道的太少,需要成長的太多時,我們就會好好運用這個有限的生命,來做無限的功德。生命的確有限,我也常感覺不久前才是個小小孩,一轉眼間就老了,現在每當有人問我多大年紀,我就告訴他們:「快了、快了!」所謂「快了」,就是快要死了。我現在快八十歲了,什麼時候會走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人生不會再有另一個五十歲、六十歲。
  
  佛經裡有這麼一個偈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譯成白話就是:「今天一天又過去了,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減少,就像是魚在淺水池塘裡,隨時隨地都準備面對死亡,還有什麼好快樂的?」正因為生命是如此有限,就是想多活一點也由不得自己,因此才要好好地運用,不斷地充實我們的智慧、充實我們的福德。
  
  佛教徒相信這一生是從過去生來的,而且這一生結束之後,還有未來的生命。我們這一生已經夠麻煩、夠辛苦的,既然好不容易生而為人,那麼就應該善加把握,多做功德,儲蓄智慧和福德的財產,以求未來會比現在更好。
  
  這就好像告訴我們,要趁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多賺錢多儲蓄,才能有養老的本錢,老本愈多,年老的時候就愈有保障。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時間,奉獻自己、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照顧他人、關懷社會。我常說: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忙碌的人因為珍惜時間,就會善用時間,反而會有時間。一個勤勞的人,身體健康一定良好。若希望自己活得健康快樂,就應該忙,希望在人生過程中,多儲蓄福德和智慧,更需要忙。
  
  雖然有時看起來好像不是為了自己而忙,所謂「為誰辛苦,為誰忙」,乍看好像忙得很冤枉、很不值得,彷佛是白忙一場。以佛教的觀念來說,這種想法並不正確,我們的觀念是:忙是為自己忙。即使你的這一生在他人眼中看來什麼也沒得到,但還是得到了功德,這是智慧以及福德的功德,在忙於工作的過程中,本身也得到了成長,絕非毫無價值。
  
  有了這種觀念,忙碌的人會忙得很快樂、累得很歡喜,就像是種田的農夫,感謝有田地可種,工作的人也會感恩有這個機會、這種因緣讓他忙、讓他累。
  
  如果錢已經夠用了,擁有汽車洋房,物質不虞匱乏,一切都順心如意,不妨到法鼓山來做義工,整理環境、做接待、做關懷,你一定會享受到「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的滋味。
  
  工作自在語
  
  忙是為自己忙。即使你的這一生在他人眼中看來什麼也沒得到,但還是得到了功德,這是智慧以及福德的功德,在忙於工作的過程中,本身也得到了成長,絕非毫無價值。
  
  跟壓力說再見
  
  我們做事情要有效率,但並不是急著追求效率,面對工作的態度是「要趕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時間之內,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這種心情來處理事情,就不會有太大的負擔,因為著急沒有用,憂慮、擔心、恐懼不僅無濟於事,反而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壓力。
  
  趕時間時,常會使我們的肌肉和心情緊張,要練習放鬆心情,學習「把生活當成趣味的工作,把工作當做趣味的生活」,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感覺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在心情上自然會比較放鬆,就不會緊張,也就沒有壓力了。
  
  此外,對自我設定的標準太高,也會讓自己感受到壓力,但要學習如何放鬆地面對,踏實地完成。例如,也常常有人要求我在期限內完成某項工作,但我不會覺得那是壓力,而視為對自我的期許,所以什麼時候做、如何完成,都是我個人的事,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我也不擔心是不是做不完,因為擔心是多餘的。就像火車沿著軌道前進,如果以一定的速度前進,一定可以到達目的地,如果突然有輛卡車誤闖平交道,撞上了火車,那麼這是意外,是沒辦法的事。所以事先擔心也沒有用,就因為不擔心,也就能夠事事安心了。
  
  如何紓解工作的壓力,重要的是,事前要有計畫,對自我的能力,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夠,知識學養不足,卻有過高的自我期許,承接無法完成的工作,這就自討苦吃了。譬如說,我很希望做個一百分的法師,但是自己的能力只有六十分,即使盡心盡力去做,結果可能還是不及格,那也沒關係,因為這不是我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我做不到。所以,適宜的自我期許是一件好事,這種壓力會促使我們有更好的表現,但是假使能力不夠,完成不了,也不要強求或自責。
  
  明白了這些道理後,就應該會減少很多壓力。可是人性本來就容易患得患失,就怕失敗、怕趕不上進度、怕明天會發生不可預知的事情,因此沒有安全感,心也無法安定。事實上,在世間,我們不能操控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例如,命運往往是無法掌控的,連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更不用說明天了。所以,不要為未知的事情擔心,放下妄想和憂心,專注於正在做的事情,只要盡力而為,試著把事情做好,相信一定可以減輕壓力。
  
  如果壓力產生了又該如何呢?這時候應該先把事情擺在一旁,放鬆頭腦及身體,休息一下,否則愈急、愈忙,壓力就愈重。如果碰到事情是沒辦法等、無法放下的,就應該試著改變想法,譬如說,忙得天翻地覆時,可以試著逆向思考:「我從來沒有這麼忙過呢!這倒是一個全新的經驗,挺好玩的,忙得很有意思。」
  
  僅僅是觀念的改變,有時就可以使心情煥然一新,用不同的角度來欣賞工作中的忙碌,其實就可以跟壓力說再見。
  
  工作自在語
  
  忙得天翻地覆時,可以試著逆向思考:「我從來沒有這麼忙過呢!這倒是一個全新的經驗,挺好玩的,忙得很有意思。」
  
  工作要趕不要急
  
  我常說:「工作要趕而不急」,就是工作要有效率,雖然速度要快、進度要趕,但是工作的態度及心情不能著急。有人看到這句話,覺得是我在唱高調,認為這是無法做到的事。其實只要有心嘗試,經常練習把心情轉化得非常平順、愉快、緩和、不緊張,這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放輕鬆並非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生活當然要有目標,工作也要有計畫,而且要有實現的決心。人既然需要生活,就一定有許多工作項目等著去完成,何況,人之所以為人,一定要確立生活的目標與計畫,要有所謂的生涯規畫。
  
  人生的責任有很多,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都有很多的責任要擔負,需要做的事情也就相對增多。每天除了固定的功課及工作行程,也就是除了應該做的經常性工作之外,一定會有很多其他臨時發生的事情,分割你原有的時間。因為一般人不可能像魯賓遜一樣,孤獨地生活在海島上,即使是一個人漂流在孤島,也有他獨特的生活方式,有他要面對的問題。
  
  所以,人不可能離開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對生活抱持積極態度的人,工作愈是做不完。但是,你還要有本事活得很愉快,否則,這個人需要你照顧、那個人需要你關懷;這件事要馬上處理、那件事也要在時限之內完成,你就會手忙腳亂,過得非常緊張。
  
  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被工作驅使,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分出輕重緩急、大小內外,先處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後再做其他的事情。雖然目標要遠大,可是開始動手的時候,要由近處、小處著手,想要把千頭萬緒在同一個時間內理清,這只是貪念罷了。
  
  以讀書為例,我每天要讀的書很多,除了佛學的書之外,古代的書、現代的書、中文、外文,要看的實在太多了,這輩子大概是讀不完了,怎麼辦呢?急著要看,馬上非看不可的,我就先看,看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只是走馬看花看過一遍,有的就必須要詳細地看,端視情況調整。
  
  吃東西的時候也是一樣,看到好吃的東西,大部分的人會想要每樣都嚐一下,這時就要有自制能力,看一看、想一想,哪一樣東西最適合我們吃的就先吃,哪一樣東西只是想吃,但不一定需要吃,就暫時不吃,如此一來,心情就緩和下來了。
  
  一個人只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兩隻手、兩隻腳,想要同時完成許多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按部就班,有次序地安排好、計畫好,一樣一樣地完成,如果能夠這麼做,你的心裡就不會著急,工作速度一定很快,卻又能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情。
  
  工作自在語
  
  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被工作驅使,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分出輕重緩急、大小內外,先處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後再做其他的事情。
  
  工作與心安
  
  有些人在平常時候,心還可以比較安定,但是只要到了工作場所,心就開始不安了。在工作環境裡之所以心不安,可能是你根本不喜歡那份工作,也可能工作太繁重,或同事帶給你困擾、你那天心情不好,也可能早上起來有點感冒受涼,到辦公室後昏昏沉沉的,可能的原因很多,若能找出癥結,問題就比較好處理。
  
  如果是上班前剛跟先生吵了架,這就很容易解決,只要想:既然現在先生不在這裡,不需要把家裡的壓力帶到辦公室來。如果是感冒引起心浮氣躁,頭腦、胃都不舒服,眼澀背疼,整體表現很差,這時候更不必難過,要知道身體不好時本來就是會這樣,不必勉強,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來安定身心,或是心平氣和地告訴自己:我現在感冒不舒服,只要盡心盡力就好,接受身體不舒服的現況,心情也就不會那麼不安了。
  
  如果原因是跟同事發生不愉快,你就想:他大概身體不舒服吧!也許今天跟家人發生了不愉快,或是他有心事,也可能是工作得不很順利,所以給我臉色看;或是這個人性格一向如此,只要碰到他,就令人不舒服。明白這是客觀環境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心裡還會不安嗎?
  
  其實,工作裡很多的壓力主要來自對彼此的「要求」,我們要求別人,給別人造成壓力,別人也要求我們,對我們構成壓力。另一個原因就是「比較」的心態,同事之間的比較以及企業之間的競爭。如果團隊不能表現得特別好,在激烈的競爭裡就可能會落敗。我們經常看到景氣不好時,很多企業面臨生存的掙扎,競爭壓力非常大。
  
  在這樣的工作場域,如何追求心安呢?一個是盡其在我,自己努力成長,要非常用心瞭解、熟悉整個工作環境和內容,然後才能熟能生巧。與他人相處也一樣,別人不瞭解你,你就去瞭解對方。若自己是老闆,更要明白商場就像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接受商場中的無常。
  
  我們心裡隨時準備迎接挑戰也迎接挫折,並且隨時迎接成長。挫折和成長是相輔相成的,挑戰不一定是壞事,挫折也不一定不好,即使連連受到挫折,也不要認為是負面的事,它換取了經驗,也等於是繳了學費。如果汲取經驗之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只好接受自己的因緣福德不足的事實。
  
  看到別人有機會,但是當自己跟上去的時候,機會就沒有了;跟人家打球時,還在想這個球我要不要接?結果球一下子就被別人接走了。面對這種情形,有的人就怪自己笨,手腳、頭腦反應慢。若是先天如此,那就考慮改行,改行就是找新的路走,嘗試換一個位置、崗位。然而有的人卻不管青紅皂白,只顧一頭闖進去,闖得頭破血流、拚得你死我活,到最後不成功便成仁,這種只進不退的魯莽脾氣,真是愚癡。
  
  所以,我們要瞭解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因緣、時間、環境,是不是我應該做、能夠做的?能夠清楚自己、瞭解自己,也就是瞭解因緣,便能在工作中安心。
  
  工作自在語
  
  瞭解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所處的因緣、時間、環境,是不是我應該做、能夠做的?能夠清楚自己、瞭解自己,也就是瞭解因緣,便能在工作中安心。
  
  人該懶散還是精進?
  
  很多人認為現代人之所以心裡不安,是因為生活太緊張,同時物質欲望太高,以致於每天忙碌追求、身心勞頓。長期生活在這種物欲和緊張當中,心靈當然難以平靜。
  
  英國文學家也是哲學家羅素,曾提出「懶散論」加以對治,他認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們太勤勞、太追逐物欲的享受,當我們把這些資源都用盡的話,很可能就會影響到後代子孫的生活。所以他提倡:人們應該稍微懶散一點、簡單一點,更加重視精神的享受,人生才會過得好一點。
  
  佛法則是勉勵人要精進,但是也強調人生就像琴弦一樣,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聲音太剛不好聽,而且可能一彈就斷;卻也不能太鬆,太鬆就彈不出聲音,所以要調得恰到好處,不柔、不剛、不緊、不鬆,持之以衡,這就是佛教「調琴論」所說的精進。
  
  人生也是一樣,羅素的「懶散論」,應該是用於那些有工作狂的人身上,他們為了名利地位而拚命追求不停,總是永遠不滿足、生活得很痛苦,這樣的人實在是自己痛苦,也讓別人跟著痛苦。
  
  從資源消耗的角度來講,我並不認為是因為人們的努力,才使得地球資源愈來愈少,而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怎樣運用資源,為了自己生活上的便利或生活享受,就任意破壞自然、傷害自然。
  
  人的生活不能太緊張,我在帶領禪修的時候,一定是先教放鬆身心,身心放鬆之後,做任何事都可以不慌不忙而循序漸進。但我倒並不一定贊成「懶散論」,我贊成的是人要有點時間悠閒,適度的放鬆,像「悠然見南山」這種心情就很好。但這並不是一天到晚睡覺不做事,而是偶爾欣賞南山的風光,然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還是照常進行,並沒有懶散,這是過去田園生活的享受。
  
  現在的都市人,也同樣需要調劑自己的生活。所謂的調劑,就是當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必須轉換一下,不要同一個工作一直勉強做下去。我經常提醒大家反省:「可不可以不要每天賺錢?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天、兩天做一些不為錢、不為名的事?」雖然身體一樣在勞動,但是心境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這就是生活的調劑。
  
  法鼓山的團體有上萬位義工不斷地在付出,利用他們的假期、生活的空閒來奉獻,做得很愉快,同樣是日以繼夜,可是跟平常為了賺錢、追求名利的心情完全不一樣。所以心情的調適,能使得一個人的觀念或是感受完全轉變,這不是靠懶散來做調劑的。
  
  轉換工作環境,或是換一種心情,調劑一下自己的身心,不一定要懶散,同樣可以獲得身心休息的效果,這種不緊不鬆的態度,才是恰到好處的生活。
  
  工作自在語
  
  轉換工作環境,或是換一種心情,調劑一下自己的身心,不一定要懶散,同樣可以獲得身心休息的效果,這種不緊不鬆的態度,才是恰到好處的生活。
  
  工作與休閒
  
  近年來有些提倡重視休閒生活的人士認為,不要因過度認真、全神貫注於工作,就像用生命去換取金錢,因此而失掉了身心的平安。我們確實在社會上看到有兩種人,一種是貪得無厭,希望追求成功再成功,希望賺錢再賺錢,欲望將會無限擴大;一種則是對工作沒有企圖心、上進心,只重視自己的生活。
  
  但我們要試著釐清,有的人得少為足,有的人知足常樂,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得少為足是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已經夠了,知足常樂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能多得很好,少得一點也很好,不要讓自己痛苦,也不讓他人受到損害,這就叫知足常樂,而不是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是不求上進,譬如今天看了一本工作專業的書,看完以後就完全不看其他的書了,這樣是不行的,因為有的書可以看快一點,有的書要看慢一點,不能說看一本就夠了,透過閱讀增長工作上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是永無止境的。
  
  一個人如果拚命賺錢,不擇手段地追求成功與財富而沒有限度,一心一意只希望能夠變成地方上的首富、區域性的首富、國家的首富、世界的首富,這樣欲望就沒有止境了。追求這樣的夢想是很痛苦的,也會非常緊張,因為得到以後又怕失去,失去後又想把它抓回來,有點像是賭徒,希望把人家口袋裡的錢全部變成自己的,輸了希望能贏,贏了希望再贏,永遠不滿足。
  
  想要獲得愉快的生活,必須要能夠懂得知足,這樣就能知足常樂。而我們也要知道如何適度地享受悠閒,每天要有適度的空間,讓頭腦能夠休息放鬆。
  
  有些人頭腦休息,但是身體還是可以運動,不過如果是身體休息、頭腦沒有休息,那就不算是休閒了,必須要放鬆頭腦,讓腦神經休息、身體神經休息。譬如喝茶時享受那種淡淡的輕鬆氣氛,或者和朋友天南地北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地談談天,讓頭腦、身體都放鬆。
  
  休閒也並不等於睡覺,西方人喜歡去咖啡座,他們不是在那裡睡覺,而是在享受那份悠閒,這時候頭腦是輕鬆的,身體並不是在睡覺,所以這不是偷懶,而是在調整自己的身心步調。
  
  中國人也有一些人喜歡附庸風雅,常常坐在茶館裡喝茶,一喝就好幾個小時。悠閒要恰到好處,長時間泡在茶館裡,那就是無聊了。中國大陸過去有些人習慣提著鳥籠,整天就是白天蹓鳥、泡茶館,晚上回去睡覺,這對社會來講,其實是很浪費的。或者有些人則是工作的時候拚命工作,喝茶的時候拚命喝茶,這都是需要調整的。我們應當學習有些人的工作與休閒態度,亦即可以悠悠閒閒地生活,但是工作的時候還是很努力地工作。
  
  工作自在語
  
  想要獲得愉快的生活,必須要能夠懂得知足,這樣就能知足常樂。
  
  爭取時間,活在當下
  
  在競爭激烈、分秒必爭的壓力下,時間對現代人的重要性相對提昇。但在不穩定的環境中,突發情況日益增多,受到內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干擾,時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無形中,使我們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現代人的生活和二、三百年前大不相同,過去的人頭腦單純,讀書人滿腦子四書五經、古代歷史,其他人頂多知道一些當地的小事情,能活上幾十年,他們就覺得相當長了。但是對現代人來說,總覺得時間太短,因為現在傳播媒介多樣化,經由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全球每天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知,成為我們知識和資訊的一部分,新事物不斷增多,現象層出不窮,永遠看不完、學不完,感覺上環境愈來愈小,接觸的層面愈來愈複雜,時間卻永遠不夠支配。
  
  此外,資訊爆炸的結果,使我們的頭腦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人、事、物,令人應接不暇。本來知識愈豐富,觀察力愈敏銳,應該更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其實不然,這些不相干的資訊,在思考與行動時,反而成為干擾,導致猶豫困惑,不知該如何決定,如此一來,又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尤其是處理切身問題時,例如職業的選擇,乃至於交往對象等,常常是當局者迷,很難做出適當的選擇,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反而倉促下決定,抱著碰運氣試試看的心態。
  
  所以,在時間的運用上我們有許多功課要學習,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忙人,即使是沒有工作的人也有日常的瑣事要忙,每個人不但身體忙,頭腦也忙得不可開交,時間當然不夠用。
  
  我曾經提出一種理念:「忙人時間最多」,也就是說,我們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恰到好處地運用,而不浪費時間。即使從早到晚必須分秒必爭,也要爭得恰到好處。
  
  譬如遇到塞車時,車子陷在車陣中動彈不得,要怎麼爭取時間呢?這時候,你還有頭腦的空間可以爭取,反正已經困在車陣中了,焦急也沒有用,正好利用這個時間好好放鬆身體,讓頭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有些人缺乏這種觀念,不但心裡著急,更糟糕的是怒氣沖沖影響情緒,這是何苦呢?既然連塞車的時間也可以好好運用,我們更應該利用所有能夠運用的時間,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時候。
  
  禪法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承擔責任,這可以說是時間管理的另一種詮釋,「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段,保持頭腦清楚,好好地欣賞它、享受它、運用它,這是最合算的。也就是說,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不要胡思亂想;看書的時候,腦海裡就不要圍繞著連續劇情節打轉;與別人談話,要注意對方在說些什麼,不要分心想著剛剛看過的電影,否則同樣的話講了兩遍,你還聽不清楚,要求他再重複一遍,不但浪費彼此的時間,也是對人不尊重、不禮貌。
  
  儘管要爭取時間、活在當下,還是要找出時間休息,否則身體會負荷不了。唯有如此,我們才會覺得有充分的時間,而且還能活得很精采、很有意義。
  
  工作自在語
  
  禪法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承擔責任,這可以說是時間管理的另一種詮釋,「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段,保持頭腦清楚,好好地欣賞它、享受它、運用它,這是最合算的。
  
  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每一個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剛剛懂事的兒童也不例外,許多有教養觀念的父母都會訓練兒童工作,這種精神很值得提倡,螞蟻、蜜蜂尚且勤奮工作,更何況是人呢?
  
  因此人在還沒有老到身體不能動之前,一定要有事情做,即使沒有工作、不為自己、不為賺錢,也應該利用時間來做義工,服務社會大眾。有些人在退休後,突然之間失去生活重心,健康也跟著亮起紅燈,百病叢生、萬念俱灰,工作對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工作就是活動!要動才能活,活了才能夠動,但是這個動不是輕舉妄動,而是有一定的規則、目標和方向的動。很多人工作起來雜亂無章,把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繁雜不堪;有智慧的人做事有條不紊,能夠抽絲剝繭,把原本困難的事情處理得清清楚楚。事情本來就有本末始終、輕重緩急,如果能夠掌握得宜,就可以處事自在了。
  
  不過,每個人的體能、智能都不盡相同,即使親如兄弟姊妹也是如此,不同的體能、智能,就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及工作效率。不要和更優秀的人比較,比較是一種不好的心態,比輸了,會讓人垂頭喪氣,失去自信心;比勝了,又會讓人志得意滿,不但傷人而且傷己。
  
  以平常心來工作,是較正確的態度,在此有三個觀念,可以幫助我們以平常心做事,這三個觀念就是: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盡心盡力,遇到力有未逮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地學習,不要做無謂的比較。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好還可以更好,反過來說,差也是沒有極限的,不注意的話,差的還會更差。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這就是以平常心來工作。
  
  有些人是為了報酬、名位而工作,這種觀念並不全然正確。當然,我們都需要薪水來維持生活,但這不是工作的主要目的。工作,應該是為了盡一份對社會的責任,以互助合作的方式在工作崗位上,奉獻出自己的才能、體力,所以不一定是為了薪水,而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這就是敬業精神。
  
  此外,嫉妒也是要不得的錯誤心態!自己能夠陞官是好事,如果陞遷的是別人,也沒有關係,因為位子只有一個,也許是他正好需要這個成長磨鍊的機會,所以他陞職了,我們應該感同身受,以隨喜的心恭喜對方,並反省自己是否不夠努力,並繼續盡心盡力做好本分的工作。
  
  還有一些人常犯挑剔工作的毛病,我們依照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以當前找得到的工作來做選擇,即使找不到理想中的職業,也應該騎在馬上找馬,不管職務大小,有一份工作就有一份保障,當你有好因緣和好機會時,把握時機換個更合乎自己理想和志趣的工作,也未嘗不可。
  
  總之,工作上不要和他人比較,但是一定要盡心盡力,不懂的要盡可能學習,這就是工作應有的正確心態,也就是做事的藝術,與時間賽跑的現代人,更應該懂得這種處事自在的方法。
  
  工作自在語
  
  工作上不要和他人比較,但是一定要盡心盡力,不懂的要盡可能學習,這就是工作應有的正確心態,也就是做事的藝術。
  
  工作安全與身心安穩
  
  台灣的公共意外和工作意外非常多,報紙上經常見到意外發生的消息,所造成的人命和財物損失令人惋惜。
  
  所謂意外,就是沒有想到、沒有考慮到的事突然發生了。其實,只要有動作,就可能有意外,任何一個心慌意亂的失誤都可以導致意外。如果我們平時不那麼慌慌張張,保持心平氣和,頭腦比較清楚一點,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也會相對減少。
  
  不過,有些狀況並不是工作者個人所能掌控的,其中牽涉到整體工程的問題。譬如說一個總負責人,必須負責整個工程或是這個工作環境的安全,他一定要先考慮到大眾的安全,才能夠未雨綢繆,不讓任何意外發生。所以,公共安全一定是先做整體安全制度規畫,然後才有局部安全設施防範,最後才是個人安全保障,想完全靠個人來維持安全是很困難的。
  
  以法鼓山為例,我們的工地因為一直很注重公共安全設施,從建設到完成都沒有發生過意外。我們首先要求廠商,不僅要做好工作時的安全設施,還要在事前考量各項安全上的顧慮。安全設施嚴謹地做好之後,還要要求工作人員一定要在安全的係數下工作,也就是說如果基於種種判斷,認為安全上可能有問題,就絕對不能進行。這樣一層一層、從上到下的周密要求都做到了之後,還需要辦理保險,因為投保是安全的最後保障。
  
  另外,在法鼓山服務的人,我們還間接或直接使他們感受到佛法的氣息以及信仰的重要,並試著和他們分享法鼓山的精神和理念。在佛法的理念之下工作,雖然一樣非常地勤奮勞苦,也常常會趕工,但是心情是愉快的。因為有一股信仰在支持,就算要加班,心情還是歡喜的,在歡喜和心甘情願的情形下從事工作,必然是比較安全的。
  
  如果只知埋頭苦幹,沒有共同的理念或大方向,工作一忙的時候,內心就不那麼踏實、不那麼舒服,安全係數也會降低許多。很多意外就是因為心浮氣躁所產生,如果能夠心平氣和,就可以按部就班,不但做事品質會比較好,身心也會比較平安。
  
  還有一種現象也容易肇事,那就是工作態度馬馬虎虎,趕了、急了、慌了,心不在工作上,老想著其他的事,或是太累了,卻還勉強要把工作趕出來。我建議工作中的人,心裡要很平實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要胡思亂想,要心無二用。
  
  佛經裡有一句話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置心一處」就是讓心安定,心安定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所以,希望大家在精神上有所安頓,並感受到工作是愉快、值得的。工作的成就感,不一定來自金錢或是名利,而是來自於自我完成的功德。這種精神就像是過去的革命家,胸懷著革命的種子,為了崇高的目標,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投入改革建設,無怨無悔。
  
  工作的確需要有目標,但這個目標應該不僅止於財富和名利、權勢,而是屬於精神上的利他信念,這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身心安穩,保有安全。
  
  工作自在語
  
  能夠心平氣和,就可以按部就班,不但做事品質會比較好,身心也會比較平安。
  
  順境、逆境
  
  工作中難免有順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覺得挫折就是很大的打擊。其實,如果沒有逆境現前,一般人不容易成長。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挫折也是一種經驗、一種過程,逆境更是一種考驗、一種鍛鍊。如果能夠面臨逆境而心不亂,沒有怨、沒有恨,而是以冷靜的智慧來處理,以慈悲的心來看待,那麼逆境就不再是逆境了。
  
  好比我們走路或者爬山,稍微走遠一點腳會累,身體也會覺得疲倦,這不能叫做「逆境」,這只是個「過程」。事未經過不知難,沒有一樣事情是沒有逆境的,只要挫折當前的時候不以為是挫折,把挫折視為推動事務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的現象,挫折就不會變成一種打擊。也就是說做任何事的時候,先要考量到順、逆兩面,如此進可以自由、退也可以自由,就能夠伸縮自如、進退自在。
  
  可是,儘管預先考量周到,還是會有重重難關不易通過的時候,此時心裡難免不舒服,這種時刻,一定要保持信心。信心是什麼?是信我不為己,只為了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保持這樣的信念,相信一定可以逢凶化吉。如果只是為了自私、自我,一旦逆境出現,就可能一敗塗地,沒有辦法站起來。當然,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私心,但能夠少一點私心、多一點公德心,縱使逆境現前,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工作上遇到逆境的時候,第一個要想:這原本就是在我的預料之中,我早就知道一定會有困難,只是不知道是什麼困難而已。接著就要想辦法解決眼前的逆境。首先,當然是運用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要找專業的人,或是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幫忙,或是幾個人一起討論,因為單獨一個人的思慮比較難以面面俱到,若是兩個人、三個人一起討論,很可能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就把問題處理好了。所以,心情鎮定地面對問題而不慌張,並適當地求援,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很多人覺得順境很好,其實人在順境的時候,難免志得意滿,常常會埋下失敗的種子。因此我們要居安思危,時時刻刻要謙虛、謹慎,不能趾高氣揚、傲慢、自以為是。因為任何事情的成功順利,都不完全只靠自己,所謂時勢造英雄,這和時代背景有關,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也和當時你所結交的人、相處的人有關係。
  
  雖然這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裡面,有的人會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自己的能力強,那也沒有錯。運氣好才能遇到好的因緣,可是運氣不會老是跟著自己走,好運一樣會離開。所以當有好運的時候要小心,就像是爬山爬到最高峰的時候,別只顧著洋洋得意,否則不小心掉下山谷可就麻煩了。
  
  到了高峰,要知道接下來是會下坡的;下坡之後,另外一個高峰還會起來。人生的過程就像山峰起伏,處順境的時候不可以驕傲,處逆境的時候不需要灰心。我們必須要記住,隨時隨地都會有新的可能發生。
  
  工作自在語
  
  人生的過程就像山峰起伏,處順境的時候不可以驕傲,處逆境的時候不需要灰心。我們必須要記住,隨時隨地都會有新的可能發生。
  
  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只知道用佛法來調心,可以平衡我們的情緒。好的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同情心,一種關懷的心、希望的心,更是歡喜的心,這都是情緒透過觀念的調整和練習所成。
  
  如果情緒不能調整的話,一般人就只是稱心而為,或是任性放縱。無法管理、瞭解自己性格或情緒的人,一般都很容易憤怒,很容易失望悲觀,很容易妒嫉懷疑,類似這種心理現象,應該就稱為EQ不高吧!
  
  佛法說,每個人的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我們稱它「心念」,也就是「情緒」,有的人善於應用,有的人不善於應用,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智者、有智慧的人,不善於應用的人叫做愚者。
  
  在工作場所,一定有跟自己相關的人,包括同事、老闆、客戶,這些人都有可能讓我們無法稱心如意、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於是就產生情緒上的反彈,也就是抗拒。抗拒後接著就是抗爭,抗爭後就變成鬥爭,鬥爭後就變成戰爭了,這都是源自於情緒的問題。因此,佛法要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不好的情緒,叫做「煩惱心」。煩惱心需要透過方法的練習、觀念的疏導,才能使我們的情緒平穩、心靈平靜、煩惱平息。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觀念來鍊心呢?首先要認識人的差異性,認定人與人相處一定會有摩擦;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別性、獨立性,想法不一樣、立場不一樣、觀點也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而且我們對自己都無法十分瞭解了,更何況是去瞭解另外一個人的想法和看法。對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委,更不可能絕對清楚,我們常常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猜想,並站在自己的立場為對方下結論,這是不公平的。
  
  如果能認清這一點,那麼在觀念上就一定能轉得過來,就能心平氣和了。要是心還是不能平、氣還是不能和時,該怎麼辦呢?那就要用方法了。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這是最簡單的,當你曉得自己在念阿彌陀佛,不要把念頭老是繫著對方,不要把對方當成對象,要轉移自己的念頭,把它放在念佛上,念佛的時候心向內看,不要老是對著外境放不下,這樣練習下來,情緒也會跟著平靜下來。
  
  另外,還有個很好的方法,我常教人享受自己的呼吸,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情,或外在的情況很難改變時,我們可以轉念想:我還能活下去,有了呼吸表示我還活著,這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我就該滿足了。
  
  因為生氣沒有用,就試著心平氣和地來處理事情,先注意自己的呼吸、享受自己的呼吸,你的氣很快就會平和下來,一旦心平氣和,自然就會有處理問題的智慧,因此根本不必生氣。所以,佛法所講的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和歡喜心就是高EQ,可以讓我們在職場上無往不利。
  
  工作自在語
  
  我常教人享受自己的呼吸,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情,或外在的情況很難改變時,我們可以轉念想:我還能活下去,有了呼吸表示我還活著,這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我就該滿足了。
  
  真正的悠閒
  
  中國的文化傳統大都是歌頌勤勞、批評怠惰的,再加上工商社會又特別緊張忙碌,所以現代人好像更不懂得悠閒。而一般人講的享受,則是認為大魚大肉、男女情愛,或是打扮得時髦漂亮、開高檔車,就叫做享受。
  
  其實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或是貧乏。適當的休閒可以讓自己的身心舒暢,呼吸的空氣是新鮮的,還有生活的氣氛是輕鬆的,生活的步調是舒服和諧的,這就是真正的悠閒生活。會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我小時候住在上海,後來到了台北、東京、紐約,然後又到過歐洲許多大城市和小鄉鎮,這些經驗讓我感受到中國農村社會的情調,應該是標準的理想生活。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當時沒有電燈,一盞油燈下,全家大小聚在一起,要不就是來個親戚或鄰居,大家圍著桌子,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如果時節是夏天,會有一些瓜果,冬天則有一些蠶豆、花生。吃著這些點心,大家輕輕鬆鬆地過一個晚上。第二天起來再下田去工作,晚上又回來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生活真是悠閒自在,是真的快樂、真的享受。雖然物質上非常缺乏,可是精神上卻非常豐富、非常健康。
  
  城市裡就不一樣了,因為大家不斷地比來比去,坐車子要比、穿衣服要比、穿鞋子要比,一比較之後就緊張地拚命去賺錢,賺累了就睡覺,起床後趕快再拚命賺錢,不然就是去享受,但享受累了還是睡覺,起床後再去拚命工作;連睡覺、作夢的時候都是緊張的,這種生活是很痛苦的。
  
  歐洲雖不似鄉村如此悠閒,但他們忙過了之後,總會休息一段時間,例如我到克羅埃西亞、波蘭、俄羅斯等東歐國家,他們的生活步調是比較緩慢的,走在路上感覺也不是那麼緊張。
  
  我在這些地方演講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認真地聽,也會問問題,但是時間到了我必須要休息時,如果他們還意猶未盡想再提問,負責的人就會建議換一個場所去喝咖啡。在咖啡座裡還是可以繼續談,這時的氣氛就和演講時不一樣了,可以天南地北地聊天,不一定是那麼緊張地你問我答。這樣的生活態度,忙中有閒,緊張後有放鬆,鬆緊調配得很好。所以歐洲人的生活,倒是滿值得我們學習的;白天工作得很累、很忙,晚上的時候,就輕輕鬆鬆地過日子。
  
  寺院的生活也保有這樣的精神,雖然也很忙,但也是會有調劑。工作忙完之後我們也會透過拜佛、讀經或是禪坐等不同活動方式,這也是一種調劑,把我們的生活安排得不急不緩、鬆緊得宜,這種生活就是現在出家人的生活,雖然人家看我忙得不得了,其實我也是「忙中有閒」呀!
  
  工作自在語
  
  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豐富或是貧乏。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第一篇 人生就是要工作
第3頁:第二篇 做事的藝術 第4頁:第三篇 工作場合的人際相處
第5頁:第四篇 團隊的合作法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3-6 23:53:08


童顏巨乳外約學生妹援交妹籟ck5117蘿莉送茶高中生大學生寒假在校生兼職18歲19歲20歲爆乳學生妹E奶F奶G奶H奶大一學生妹大二學生妹大三學生研究生TG:tw7789 官網:www.ck5117.com TG每日更新 https://t.me/bb888111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2-3-15 1:51:53
瀨tw5207約大台灣年輕18歲處女
回复 支持 (18) 反对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