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七講話第一集(六十九年) 智諭法師主講

佛七講話第一集(六十九年) 智諭法師主講

第三天 六根清淨一心念佛

[日期:2010-1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智諭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天 六根清淨一心念佛

這支香又要和大家講幾句話,希望大家靜心地注意聽。

說來說去,念佛法門總是要對治煩惱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對治煩惱,這樣才能往生。

不管甚麼煩惱來,總是儘量地念阿彌陀佛,用一聲佛號繫心。這樣,任何煩惱都會慢慢地消逝。

經上說,其他的三昧,只能對治一種煩惱。對治貪的,不能對治瞋。對治瞋的,不能對治貪。唯有念佛三昧,能對治一切煩惱,一切罪障。

如果你把佛號念得純熟,念得好像銅牆鐵壁一樣,便不會被任何煩惱所破,而能破盡一切煩惱。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好比金剛一樣。所以念佛三昧,又叫作金剛三昧。

它的功用,和般若的功用相同,所以又叫作般若波羅蜜。

所以各位有煩惱的時候,儘管一心念佛。不管甚麼煩惱,都會被消滅的。所謂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方法最方便,就是老太太也會,小孩子也會。所以比金剛三昧,般若波羅蜜,方便得多了。

不過煩惱來時,你要至誠懇切念佛才行。如果念佛不誠不切,不但破不了煩惱,勢將被煩惱所轉。

至誠念佛時,人家罵,我聽不到,心空空的。人家給不好樣子看,我看不見,心空空的。所謂裝聾裝瞎。

雖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彌陀佛始終不離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離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轉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

有些人不明這種道理,偏偏要空法不空心。不知道不空心,則我見生。但空法,則三寶滅。有人說「我不需要念西方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就是空法不空心,完全是顛倒執著。

你說「不念佛,心就是佛。」那麼我也可以說「你不念餓鬼,心就是餓鬼。不念畜生,心就是畜生。」這種說法,是撥無因果的。他不知道心淨則佛土淨。心若念惡,則地獄餓鬼畜生相現。心若念善,則人天相現。所以心若念佛,自然佛土現。如果說「不念佛,心就是佛。不念地獄,心就是地獄。乃至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那麼法界緣起,勢被破盡,三世因果皆歸斷滅。

所以心要是不空,就增長我見。要是但但的空法,輕者落入無記,重者墮入斷滅。徹底說起來,空法的人,也是「我見」作祟。如果不起我見,必不見於空,也不見於不空。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空一樣。也可說和一面鏡子一樣。你罵你打,鏡子都能照出來。你走了以後,鏡子裏一點影相不留,還是清清淨淨的。這叫作大圓鏡智。

你不要認為人家罵,你聽不到,人家作臉色你看不見,就是傻瓜。要知道,那正是智慧者呀。

如果人家罵,你也相罵,人家作臉色,你也擺樣子,那叫識心造業。那樣你會被業所繫,受苦的。你把苦因當作適意,豈不是傻瓜嗎?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空一樣。甚麼都能包容,而任何甚麼都不能染污他。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佛心。念佛人的心,要以這種境界為標的。

大家看到太虛空嗎?劫末的時候,大火燒到初禪天,雖然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火,卻一點沒被燒著。大水淹到二禪天,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水,但他一絲沒被濕著。大風吹垮了須彌山,一直吹壞到三禪天,太虛空容納了大風,卻絲毫沒被吹動搖。

要是念佛人也念到這種地步,苦來容苦,樂來容樂,如意不如意來皆能容納,卻不被其所動,就和太虛空一樣了。

這種境界,老祖師有一句話,就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

這種境界太高了,這是所謂「用大圓鏡智導發境智」。不是凡夫所能辦到的。不過凡夫也可從淺近處修學,怎麼修學呢?就是不看外境,不聽外境,不為外境所轉,裝聾裝瞎,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為甚麼說這種境界太高了?因念「阿彌陀佛」是「境」,也名為「法」。我們能念佛的「念」,叫作「智」,也叫作「心」。約心和法來說,便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種道理,因為今天時間不多,暫且不談。我們今天談談境和智。

我們能念佛的那一念,叫作智。所念的阿彌陀佛,稱之為境。佛本是無,心念故有。心本是無,佛起才有。所以我們的念佛「心」,是阿彌陀佛佛號所起的,如佛不起心,此心必是殺盜婬等惡緣所起,那就不叫佛心了。

同時佛也不是獨立的,因為心念才有。如果心不念佛,外面的境,必現其他各種業道。所以心不孤起,佛緣起心,佛不孤起,心緣起佛。因為這種道理,我們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絕無不往生的道理。

心念佛,稱之為智境;佛起心,稱之為境智。可是當我們用智去照境的時候,也正是境起智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正是阿彌陀佛起我們這一念的時候。

阿彌陀佛起我們的這一念,叫作「境智」。我們至誠懇切念佛,必能引發境智。如果引發境智,那便是阿彌陀佛與我的念佛心,起相應了。相感則通,佛與我心相應,才能往生淨土。

阿彌陀佛怎麼和我相應呢?如果得到相應,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了。我們可以現前見佛,也可以定中見佛,或夢中見佛,或臨命終時見佛,或命終以後生到西方見佛。這都叫作修成功念佛三昧。

所以我們要修成念佛三昧,也就是要求啟發這種境智。十方世界的眾生,可以用四種智導發這種境智。

第一輩的眾生,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用此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如文殊、龍樹等)。這輩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定生常寂光土。隨其大悲心願,也生到實報莊嚴土。他們是以大圓鏡智,導發境智,所以說太高了,不是凡夫所能辦到的。

第二輩眾生,在十方世界他們的國土中,以平等性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他們生到西方,生在實報莊嚴土,也可分證寂光。(無時間解說,只可從略)。

第三輩眾生,於十方世界,以妙觀察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他們生到方便聖居土。(我們也從略)

第四輩眾生,就是我們大家了。一切愚癡凡夫,甚而言之五逆十惡。只要真心念佛,至誠懇切,皆可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我們是怎麼導發境智的?我們是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

甚麼是成所作智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這個五根,僅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摻雜分別心和邪念。

譬如見色,只分清楚紅的黃的,沒有憎愛二心。分別色不起憎愛二心,叫作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這樣,你的眼識,便轉名成所作智。所以念佛人,就要裝瞎,見一切色不生憎愛二心。耳鼻舌身,也如此。

所以眼耳鼻舌身,遇境不起憎愛二心,就轉識心而為成所作智了。這種成所作智,雖然凡夫能夠修習,但其功德與大圓鏡智是相同的。

這是我們念佛,用功的要緊處,大家應特別注意。

這七天一定要五根清淨,用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定可往生。

講起來似乎很深,但是作起來卻很容易。你眼睛不亂看嘛;耳朵不亂聽,只聽佛號嘛;鼻子不亂嗅,只聞旃檀香嘛;嘴巴不亂說話,只念佛號嘛;身子不亂起其他觸念嘛。這還辦不到嗎?

這樣念去,叫作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慢說七天如此,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阿彌陀經不是告訴我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嗎?

不要說你一天如此定得往生,甚至十念如此也得往生。別說十念,就是三念如此,也得往生。別說三念,就是一念如此,也得往生。

不過所謂一念,是指臨命終時,最後一念而言。不是我們現在這一念。因為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再沒有後念了,所以能往生。如果還有後念,便要隨著後念走了。所以我們現在縱然念出清淨的一念,可是下面又起後念,後念一起,便又隨著後念走了,所以不得往生。

所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就是要你守護五根,不使它落入五欲。這樣才能導發境智,導發境智便可蒙佛加被,往生極樂。

如果你的五根起了五欲,那只有留在娑婆受苦了。如果五根不落入五欲,那便是轉識成智。我們念佛念到這種地步,往生西方極樂,就沒問題了。便可生到凡聖同居土中。

初果以前的聖人,和我們一樣都生在凡聖同居土。二果聖人也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是三果聖人,功德力小的,也是生到凡聖同居土。功德力高的,便可生到方便聖居土了。

可是我們雖然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可參與常寂光土。為甚麼呢?因為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嘛。正因為你裝聾裝瞎的時候,不是和大圓鏡智的空心,有一分相似嗎?

所以你不要認為裝聾裝瞎是傻瓜,那正是大智慧者呢。既然裝襲裝瞎和大圓鏡智都有一分相似,其餘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就不用說了。

希望大家,把五根收攝起來,莫使他落入五欲,一心念佛。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你這樣用功念去,一定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如果你念不到,那只怪你沒有誠願,自打閒岔,不怪別人。

現在大家用功念佛。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天 萬緣放下單提佛號 第2頁:第二天 清淨心除煩惱至誠心起佛號
第3頁:第三天 六根清淨一心念佛 第4頁:第四天 信願念佛
第5頁:第五天 關閉六窗 第6頁:第六天 唯有念佛法門是正修行路
第7頁:第七天 願生西方願見彌陀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