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聲聞和緣覺二小乘,常被稱為二乘。聲聞乘是依四聖諦之理而起修,而緣覺乘,則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這是二乘的不同處。

 

 

 

 

 

 

十二因緣

 

┌過去二支因

│現在五支果

│現在三支因

└未來二支果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入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

┼──

  ︶

───

┬──

 

 

┼──

───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人生的經過,換句話說,是有情生死流轉的說明。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形成相依的狀態。

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的支數,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

一、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或愚癡,或迷暗的意思。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為」或「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這「行」和上面的「無明」,即是過去所做的惑和業,也便是四諦中所說的集諦內容。

三、識—入胎之心識,由過去感業動力,使阿賴耶識受果報,遇緣托胎,完成現在之生命體。

四、名色—名是心識,屬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於物質,故名色,為成立有情生命體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為六根完具位,謂於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但這時的胎兒在母腹中只有幾個月,雖成六根的模型,對外界的感覺,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沒有完備,故稱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時期。

六、觸—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至一歲內的嬰兒時期,及進入二歲幼兒時期,其接觸外境,只起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孰非,孰苦孰樂,也沒有憎愛的分別,一切舉動很天真,這時可說是觸的混沌時期。到三歲至五歲的幼童,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七、受—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捨三受。如人生自幼兒四五歲時期到兒童時期(六歲至十二歲),乃至青年時期(十三歲至廿三歲)的時候,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範圍漸漸擴大,起居飲食、讀書遊戲及其他希求亦隨歲月而增進,遇順境則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時期,對愛憎的感受,特為顯明。這就叫做「受的階段」。

八、愛—以染著貪愛為義,由受而來,對於所受之境界賓士追求。如青年時期,對貪戀財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種種強烈的欲望,執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鬆;有的越出軌則,未婚先有孕,故在這「愛的階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謹慎調伏自己衝動的情欲。

九、取—是執取為義,即對所愛之境界執取追求,也即對物欲境界起貪戀,強烈執取,據為己有,方滿自己的欲望。於是三業不淨,造出惡業,以業繫身,而集成未來身心的苦因,這都是由「愛」「取」而來。

十、有—即是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謂由愛著馳取不已,現世又多造惡業,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之報。

十一、生—即未來受生,由於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這是說明來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環,生生不已的流轉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與之俱來。而「生」和「老死」是未來世的二種因果,即將苦諦的內容加以詳細的分別。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閉環,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不斷流轉,叫做流轉門。而這流轉門的因果:從過去「無明」和「行」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支果。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三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叫做輪迴,根本不外「惑」和「業」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釋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覺悟這十二緣起的人生觀道理。並推究十二因緣的緣起,以「無明」為生死流轉根本,如修道斷無明,除愛取,就可解脫生死,故從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來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來世的生、老死亦滅。

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乘聖人比聲聞乘利根,聲聞乘聞佛說四諦法,從苦諦上悟入,而緣覺由集諦上悟入,故較聲聞乘為深。緣覺由集諦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為獨覺,即是辟支佛。因此緣覺乘也叫做獨覺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較聲聞乘為高深,稱為中乘,而下於佛乘及菩薩乘。

【註】

1、依教育心理學將人生的分期如下:

1)嬰兒期—生後滿一年之間。

2)幼兒期—一歲至五歲之間。

3)兒童期—六歲至十二歲之間。

4)青年期—十三歲至廿三歲之間。

5)壯年期—廿四歲至四十七歲之間。

6)老年期—四十七歲以後為老年期。

2、阿賴耶識—即是心的主體,人死後,阿賴耶識,脫離軀體,叫做中陰身,等待有適合父母之緣,再去投胎的心識,就是阿賴耶識。

3、十二因緣與四諦法—四諦法中之苦集二諦為十二因緣之流轉門,滅道二諦為十二因緣之還滅門。

4、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間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謂一切所有生死流轉,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環不息,亦即生死流轉之因緣。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3頁:(二)釋尊八相示現 第4頁:(三)佛陀的族姓簡釋
第5頁:(四)佛陀的聖號釋譯 第6頁:(五)印度佛教聖地
第7頁:(六)佛曆與佛旗 第8頁:(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第9頁:(八)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第10頁:(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11頁:(十)三皈依 第12頁:(十一)佛法總綱
第13頁:(十二)佛法大意 第14頁:(十三)緣起的人生宇宙
第15頁:(十四)業力的因果律 第16頁:(十五)因緣與果報
第17頁:(十六)宇宙有情概況 第18頁:(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第19頁:(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第20頁:(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第21頁:(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第22頁:(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第23頁:(二十二)聲聞乘簡釋 第24頁:(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第25頁:(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第26頁:(二十五)略釋四念處
第27頁:(二十六)實踐八正道 第28頁:(二十七)五蘊淺說
第29頁:(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30頁:(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
第31頁:(三十)四無量心 第32頁:(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第33頁:(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第34頁:(三十三)佛經的四次結集
第35頁:(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36頁:(三十五)佛法傳入中國
第37頁:(三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 第38頁:(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第39頁:(三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 第40頁:(三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第41頁:(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第42頁:(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43頁:(四十二)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9-4 19:24:28
感恩 阿彌陀佛
第 1 楼
小闻思會員 发表于 2012-2-24 13:14:17
很清楚的教导,适合初学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