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佛陀從四諦的道諦中,開示出三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稱三十七菩提分法。

 

 

一、四念處

A、身念處—觀身不淨

B、受念處—觀受是苦

C、心念處—觀心無常

└D、法念處—觀法無我

├重修智慧

 

 

二、四正勤

A、已生惡令斷滅

├B、未生惡令不生

C、未生善令生起

D、已生善令增長

├重修精進

 

 

三、四神足(四如意足)

A、欲神足

B、勤神足

C、心神足

D、觀神足

├重修禪定

 

 

四、五根

A、信根

B、進根

C、念根

D、定根

E、慧根

┼此五慧根能生聖道

 

 

五、五力

A、信力

B、進

C、念力

D、定

E、慧

┼此五慧力能入聖道

 

 

 

六、七菩提分

  (七覺支)

 

A、擇法菩提分

B、精進菩提分

├C、喜  菩提分

D、輕安菩提分

├E、念  菩提分

F、定 菩提分

G、行舍菩提分

┼由凡夫從迷而入悟,由未覺而成覺,

修此七覺支。

 

 

 

 

七、八正道

正見—見四諦理,正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走向正道。

正思惟—思四諦理,斷滅惡的欲念,生起正當的欲念。

正語—常攝口善業戒,說出和善真誠的言語。

├正業—常攝身善業戒,努力做自己正當的行業。

├正命—以正業維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職業,來玷污聖潔的生命。

正精進—一心專精,不間斷地向善的方面去努力。(又名正勤)

正念—憶念正道,精進正業,不使思想行為有錯誤

正定—身心清淨,入無漏定。

【註】

1、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念常住於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即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最為殊勝,亦稱四正勝。此時智慧力已增多,但禪定力較薄弱。

3、四神足即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4、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淺立名,如信根增長,破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為生聖道的根本,五力為增長聖道的主力。佛經說:「能生善法,故名為根。能破惡法,故名為力。」

5、五根:(1)信根,於諸法諦理,信忍樂欲。(2)進根,信諸善法理,倍策精進。(3)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4)定根,攝心正道,相應不散。(5)慧根,以觀照慧,抉擇分明,思惟真理。

6、五力:(1)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2)進力,進根增上,故能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4)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亂。(5)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為始,慧為終,顯示信心是以智慧為主。

7、七菩提分說明如下:

1)擇法菩提分—以智慧擇法之真偽。

2)精進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4)輕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

5)念菩提分—明記定慧,使其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7)行捨菩提分—捨諸謬妄,更行進益。

8、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獨得覺名,正因前修四念處至五根五力時未覺,後修八正道時已覺,唯中間修此七覺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覺而覺,故獨得覺名。

9、八正道以正見為首,即以正見為最重要,因為有了正見,對於事理才會有正確的認識,就能破謬妄偏差的俗知俗見,悟入正道。

10、有漏—有煩惱,亦稱有為。

11、無漏—清淨無煩惱,亦稱無為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3頁:(二)釋尊八相示現 第4頁:(三)佛陀的族姓簡釋
第5頁:(四)佛陀的聖號釋譯 第6頁:(五)印度佛教聖地
第7頁:(六)佛曆與佛旗 第8頁:(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第9頁:(八)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第10頁:(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11頁:(十)三皈依 第12頁:(十一)佛法總綱
第13頁:(十二)佛法大意 第14頁:(十三)緣起的人生宇宙
第15頁:(十四)業力的因果律 第16頁:(十五)因緣與果報
第17頁:(十六)宇宙有情概況 第18頁:(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第19頁:(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第20頁:(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第21頁:(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第22頁:(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第23頁:(二十二)聲聞乘簡釋 第24頁:(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第25頁:(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第26頁:(二十五)略釋四念處
第27頁:(二十六)實踐八正道 第28頁:(二十七)五蘊淺說
第29頁:(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30頁:(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
第31頁:(三十)四無量心 第32頁:(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第33頁:(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第34頁:(三十三)佛經的四次結集
第35頁:(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36頁:(三十五)佛法傳入中國
第37頁:(三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 第38頁:(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第39頁:(三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 第40頁:(三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第41頁:(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第42頁:(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43頁:(四十二)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9-4 19:24:28
感恩 阿彌陀佛
第 1 楼
小闻思會員 发表于 2012-2-24 13:14:17
很清楚的教导,适合初学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