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一個人要過得快樂、自在、幸福、美滿,必須要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並且具備人生的智慧,方能遠離人生必經的困頓、壓力、挫折、沮喪與煩惱的過程。然而吾人首先必須要了解「智慧」是本具而非外來的,因此所謂的「開啟」人生的智慧,也就是如同打開一瓶清淨的礦泉水(比喻清淨的智慧),恢復本具的覺性而已,至於「智慧」依照佛教的說法,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換言之,「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謂「智」就是觀察的能力,也就是能勘破世間諸有為法,皆是緣起幻相,沒有實法實我,謂之「智」;而所謂「慧」就是選擇與決斷的能力,能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妙理,證同人人本具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謂之「慧」。因之,一個有智慧的人,必定具備觀照與決斷的能力,能夠找出自己生命的方向與目標,這樣的人就是覺悟的人。具備覺悟智慧的人,就能自己做主,就不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在一生當中努力追求的目標。

在談到開啟人生的智慧之前,我們若能了解生命的本質,將有助於人生智慧的開啟:

(一)要深刻體會人生是無常的:世間所存在的萬事萬法,就生理現象而言,有生、老、病、死;就心理現象而言,有「生、住、異、滅」;就物理現象而言,有「成、住、壞、空」,都是分分秒秒變化無常的。佛陀在《四十二章經》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出息不還,即便後世」,由於無常可能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應該具備高度的「危機意識」,深刻了解到:「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明天穿不穿」,並且珍惜此時此刻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地去追求智慧,貢獻自己,回饋社會。

(二)要認識人生是苦多樂少的:人生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百苦、無量苦。一個有智慧的人,要認識人生就是有這些苦痛,並且「以苦為師」,進一步利用機會「斷惡修善」,去除苦的原因,才有辦法坦然活在這世界上,並且充實人生的智慧。

(三)要相信生命是有輪迴的:語云:「有生必有死」,生死問題是每一位眾生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一般人往往忌諱談「死」,並常常以孔子回答季路:「未知生,焉知死」來當作擋箭牌,不願面對「死」的問題。其實孔子在《易經》繫辭上傳告訴我們:「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因此,孔子在其一生學術思想的最高境界—《易經》當中,亦承認鬼神之存在及遊魂為變之事實(即六道輪迴之說)。既然生命是有輪迴的,我們更必須要在今生利用有限的時間追求智慧,期在今生能究竟了脫生死輪迴的束縛。

(四)要認識人身難得:在原始佛經常提到「人身難得」,此乃人身在六道眾生當中是比較能夠修道,且較容易覺悟的。因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眾生太苦,不能修行;天道眾生又貪圖享樂,不思修行;阿修羅道則宿習多瞋,不肯修行。佛陀曾告訴我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印度稱手為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古德亦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願大家好好把握人身,努力追求智慧,因「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啊!

在了解生命的本質後,我們應該以怎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人生,以開啟吾人本具的智慧呢?茲建議開啟智慧的方法如下:

(一)要以「歡喜心」面對人生,把握機會去服務社會大眾:既然人生是無常的,而且有生必有死,因此我們重要的是要能在活著的時候,多去服務別人,多做一些有益於人群的事,因為生命就像一篇文章一樣,不在乎有多長,而在乎有多好,只要我們每一分、每一秒能利益眾生,並且過得快樂、自在,則「當下就是永恆」,這種「慈悲喜捨」的人生,也才有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啊!

(二)隨時保持觀照內心和傾聽的習慣:由於我們凡夫的眼睛往往習慣向外看,現在我們要反過來,隨時觀照內心,並且迴光返照,亦即:「看別人的過失,檢討自己」,「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藉由傾聽來汲取別人的學識和人生經驗,並且擴大自己的修學領域;經由觀察萬事萬物來啟發我們人生的智慧,進而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只懂得向外嚴格要求別人,或經常高聲吆喝,而不知自我反省,如此將喪失增長智慧的機會。因此,只要我們永遠保持觀照與傾聽的習慣,正是開啟智慧的重要方法。

(三)保持學習的態度與開闊的心胸來面對人生:吾人若要充實人生的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必須以開闊的胸襟虛心的學習。所謂:「改變,從學習開始」。我們要知道一個有智慧的人,所必須學習的三種「轉變」為:(1)轉惡為善:即轉化自己過去的惡念、惡行、惡口為善念、善行、善口,以變化自己的氣質,改造自己的命運。(2)轉迷為悟:即從迷惑顛倒的人生回頭,皈依覺悟的智慧,不被外境所轉,享受心靈淨化的喜悅,以開創幸福美滿的人生。(3)轉凡為聖:即學習聖人的言行,轉化自己凡夫的習氣,以達到聖賢的境界。所謂:「佛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要努力追求的目標與境界啊!

(四)要能經常保持一顆感恩的心:世界上每一位眾生,無論善人或惡人都對我們的人生智慧有所啟發,如孔子所言:「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們應對他們懷著感恩的心理,如同「感恩的心」這首歌所說的:「感謝有你,伴我一生」。心中要常感恩,因為有眾生辛苦的付出,我們才能過安定的生活,尤其對我們有恩的父母、師長、親友,更是要能「知恩、報恩」,如此方能與自己的善良本性相應,更進一步開啟我們的智慧。

(五)要深信因果:「因緣果報」乃是宇宙人生的鐵則。語云:「孤因不長,獨緣不生」,凡事都是有因有緣,必須因緣俱足才能成就每一件事情。常有人說,做善事不見得有好報,做惡事不見得有惡報,其實這都是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吾人須知:「因果通三世,不是不報,時間未到」。蓋我們的心,如同一塊田地,要怎樣收成,必定要怎樣栽,絕無不勞而獲的道理,這是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世間「因果不爽」的理論,我們應該深信不疑。

至於「出世因果」,乃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一般凡夫很難相信的,但是卻是我們一生超越人生困頓與生死輪迴的法寶,若能對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進一步求生淨土,這才是真正具備高度的人生智慧啊!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上述這些開啟智慧的方法,累積開悟的經驗,等到因緣時節成熟,就能以清淨心,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開啟自己人生的智慧,親證究竟圓滿、自在的境界!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四十一、心靈元年
第3頁:四十二、中國佛教出世因緣 第4頁:四十三、佛之釋義
第5頁:四十四、「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第6頁:四十五、一屁吹過江
第7頁:四十六、不二法門 第8頁:四十七、福慧雙修
第9頁:四十八、淨業三福(一) 第10頁:四十九、淨業三福(二)
第11頁:五十、淨業三福(三) 第12頁:五十一、「父母」是「在世佛」
第13頁:五十二、三學—戒、定、慧 第14頁:五十三、三車法師
第15頁: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第16頁:五十五、四無量心
第17頁:五十六、五戒 第18頁:五十七、六和敬
第19頁:五十八、六度(一) 第20頁:五十九、六度(二)
第21頁:六十、「服務別人」就是「布施」 第22頁:六十一、十善
第23頁:六十二、十大願王 第24頁: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第25頁:六十四、談時間管理—作「不急」而「重要」的事 第26頁:六十五、心無罣礙
第27頁:六十六、醒世對聯 第28頁:六十七、「盂蘭盆」節—「中元普度」的由來
第29頁:六十八、因小果大 第30頁:六十九、惡還本身
第31頁:七十、病中的省思 第32頁:七十一、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第33頁:修行從改心做起 第34頁:念佛的功德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