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九天:早上〉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一、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共的觀念
  
  修行佛法或禪法,必須要有理論,也就是要有觀念和方法。觀念是指出如何解脫的方向和原則,方法則是練心,從散亂心練到統一心。就方法而言,不論是不是佛教或禪宗,都可以用;但是理論的觀念,佛法與其他宗教的觀念是不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解脫、無相、無我、空的觀念。
  
  (一)無神論
  
  曾經有幾位非佛教徒問我:「其他宗教是否可用禪的修行方法?用了之後能不能得到力量?」我說:「當然可以用,一定可以得到力量。」他們認為佛教跟其他宗教完全相同,我說:「絕對不同。用方法等於用工具,任何人都可用那個工具,工具有它的效果及功能。然而指導的方向、原則不同,得到的就是不一樣的效果。」他們又問:「為什麼?不是同樣是宗教嗎?許多宗教師認為,你們佛教所信的神,應該跟猶太教、基督教、回教所信的神是差不多的,只是解釋不一樣,同樣都是神啊!」我說:「佛教是無神的。」這下可把他們楞住了,問道:「你們不信神,你們信什麼呢?是不是反對我們的神呢?」
  
  我說:「無神,當然就不信神,既然是無神,為什麼要反對你們的神,反對你們,不就是表示有神了嗎?我不但不反對,而且是贊成的。每個宗教的神,是對他們這個宗教有用,他們認為信的是唯一的神,但在我看來卻不是的。就像美國、中國以及每個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的領袖,但不是世界上共同的領袖。歷史上許多國家、民族的領袖,例如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拿破崙、希特勒、史達林等,都希望做世界共同的領袖,但沒有一位成功。因此,我承認你們信的神是有的,不過,不是全宇宙唯一的、最高的、最大的神;要不然每個宗教為什麼都不承認彼此的神,而且每個神只保護自己的信徒、民族,對我們來講,這些神叫做護法神。」
  
  目前我正在做這樣的工作,希望把所有的宗教,組織成一個宗教的聯合國。大家都成為這個聯合國的會員國,每一個宗教的神都在一起,彼此做做朋友,不要相互指責說你是魔、他是魔。如果能夠達成這個目的,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和平的世界。但是,人的聯合國比較容易,神的聯合國卻很難。問題就在於每個宗教都各自有其神學觀念,要放棄自己信仰中的神學基本觀念,而共同來成立一個宗教聯合國憲章,這是很困難的。
  
  不過撇開觀念不說,佛教所提供的修行方法,在回教裡就有一派在採用;而天主教有許多神父和修女,他們也在學禪。特別在日本,有一位神父就有個禪堂,有許多學生在跟他學習打坐。那個禪堂跟我們佛教的禪堂完全一樣,用的方法及規矩也相同,他說他是天主教的禪師。有人問我這位禪師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說:「這是天主教的禪師,不是佛教的禪師,有什麼真和假呢!」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是在觀念上,佛教是無神論者,不承認有什麼神創造的宇宙。無神論的意思是宇宙和人類,不是由哪一個最高的神所創造,宇宙與眾生,是由於眾生的共業所形成;也就是說,許多共處在宇宙中的眾生,形成宇宙眾生的業,因而有了宇宙的現象,這是眾緣───眾生的業緣所創造,稱為共業;這個觀念和有神論是不同的。但是,每一個宗教的神,都說是神創造了宇宙,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還算是健康的。
  
  (二)因緣觀
  
  佛經裡有一段記載是說,印度相信最高的神叫梵天(Brahma),他是宇宙的原理及根本。梵天去見釋迦牟尼佛,佛問:「宇宙是你創造的嗎?」他說:「是梵天創造的。」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全是空。一切都是因緣生,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是因緣生,因緣滅,並不是由一個最高的梵天神所創造。」由於梵天認同佛所說的因緣生因緣滅,所以請佛說法,後來梵天就成為佛的弟子以及護法。
  
  各種宗教信仰的神學理論,所帶來修行的結果也會不相同。有神論的到神國去,無神論的則至涅槃,也就是解脫。有神論者也講解脫,但是這種解脫是指從人間解脫到神的天國;而佛教所說的解脫,是從煩惱和我執得到解脫,進而至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涅槃之後進入法身,自己的身體變成法身,法身遍在,在所有一切的時間、空間裡,並沒有一定的位置,這跟去天國的解脫是不一樣的。雖然在佛教信仰中也有淨土說,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定在哪個地方才稱做淨土,只要心得解脫,處處便是淨土。
  
  禪宗有位禪師將要去世,他的弟子問師父百年之後要到哪裡?禪師說要到山下當一隻公水牛。弟子就問:「師父,你到山下做牛,那我是不是也要去做牛呢?」禪師說:「你到山下做牛,就只有專門吃草啦!」禪師是做什麼都好,因緣如何,就到哪兒去。釋迦牟尼佛就曾經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為了救度動物,而出生為牛王、象王、馬王。禪師死後要去山下做牛,人們會問:「開了悟的禪師怎麼會去做牛呢?」其實,煩惱不生不滅就是解脫;已經解脫的人,只有眾生,沒有自我,眾生需要什麼幫助,就應現什麼身分,是不拘自己的身分,不會考慮到自己說:「我是禪師,除了禪師,我是不做的。」
  
  我現在是老師,我當學生的時間很長,學生身分一直到四十六歲至美國為止。我常常這樣想:雖然我是老師,你們是我的學生及弟子,但是有些人,比我更有基礎,更有善根,他們是為了成就我,所以把自己變成學生,他們真是菩薩!
  
  水漲船高,沒有好的學生,不能成為好的老師;沒有壞學生,也不會成為好的老師;如果只有普通的學生,那個老師必定也是普通的。因為有很壞的學生時,老師會受到考驗,至少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及慈悲心,對老師而言是一種成長,這個壞學生就是位大菩薩,是可憐我而來成就我,所以我要感恩壞學生。如果遇到非常好、非常優秀的學生,我更是感恩。因為他們會有很多的反應,能夠啟發老師,使得我這個老師也不得不優秀,因為我會覺得慚愧,我會更加的努力。因此,優秀的學生及很壞的學生,他們是菩薩再來,都是我的大菩薩,也許他們自己並不知道,可是我相信他們是發了這個願,來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我這一生之中,優秀的學生不多,壞學生倒不少,他們當時是會讓我不舒服,好像與我糾纏不清,但是事後我會覺得,如果沒有他們,我可能無法付出這麼大的耐心。
  
  二、出離心與菩薩道
  
  出離心,實際上就是默照的默,不受任何誘惑、刺激,有任何狀況及現象時,不受其困擾及影響,但仍很清楚的知道有這回事。出離,是要從煩惱、是非的陷阱中跳出來,不要再跳進去。有位菩薩對我說:「師父,我很傲慢,我講的話可能對你不恭敬,請你原諒我的態度。」我說:「這是你的事,跟我沒有關係,不論能力強或能力弱的人,都可能傲慢。」其實這就是個陷阱,他已經明白告訴我,可能會對我不恭敬,如果我因此覺得不舒服,那不就上了他的當?所以人與人接觸時,隨時隨地都可能有個陷阱讓你跳進去,對方也不一定是故意的,而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如果一接觸,就緊張、生氣,那就是跳到那個大陷阱裡去了。
  
  有的人認為出離一定是要出家;沒錯,出家的生活型態以及生活的戒律,能夠得到許多預防措施,跳進陷阱的機會較少。但是,出家人如果貪心、瞋心、煩惱心很重,出離心就無法生起。無法生起出離心的出家人,常常導致三種結果:一種是犯戒;另外一種是還俗;第三種結果雖然不犯戒也不還俗,但是經常在懲罰自己,原因是不知道如何讓自己不受環境影響。在家修行者則根本難以防範,隨時隨地會跳進陷阱裡去,所以更需要修行默照。因此,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都要用方法、用觀念指導,不要忘了經常要拜佛、懺悔,這樣比較容易生起出離心。
  
  當身心環境遇到障礙,就要慚愧、懺悔,這是由自己的業所造,不知道是在過去生或這一生,不能夠埋怨他人。然後,要發菩提心、出離心、感恩心、迴向發願心,用佛法修行,一定可以成就。
  
  菩提心,是指發願成佛,但成佛是個空洞的名詞,所以要先行菩薩道。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佛道,是親近所有的善知識;度眾生,則是慈悲地為眾生奉獻,而且不求回饋,絕對無條件的持續奉獻下去。有人認為發菩提心,只是為了成佛,這就好比想要發財,只求上天賜予錢財而不努力是一樣的,用這種態度所發的願是沒有用的。想發財必須懂得如何經營,成佛也是一樣,要經營菩薩道,這才是菩提心。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誌 第2頁:推薦序
第3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壹、默照禪的旨趣 第4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貳、修行默照禪法
第5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參、步上修行之道 第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第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第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第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第1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第1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第1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13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開悟與默照禪法 第14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15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第1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第1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解脫樂、護法神 第1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直觀與空觀
第1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第2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第2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第2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第23頁:第三篇〈坐禪儀〉講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2-20 8:55:18
感謝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