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二十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們現在《楞嚴經》正講四大物理世界這個物質的作用,也就是我們色身,身體這個四大與自性的這個關係。上次講到地大,火大,現在再說明一個---水大。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恆。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方諸是一個礦物的寶物,就是水晶頭一類的)

那 麼中間提到這個水性不定,水性不定他稱為流息無恆,這個流水啊,無恆就是無常。我們眼睛裡頭看到河流看到海洋永遠是這個流水,實際上這個流水它是無常的, 流過了就沒有,那個水流過去就沒有了,後面不斷的接上來,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細的講,一個水分子接一個水分子這樣連起來,表面看到現象界有水,水的自性 最後干了就是沒有。

他說比如象印度這四大幻師,四大幻師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都在世的,所謂修外道,心外求法謂之外道,佛法講外道意思是不明 心見性,向心外去求法,這四大幻師的名字同它的意義,我們本書的後面的註解都有了,我們不再說每一個名字與人。所謂大幻師大魔術師,可以變出水來,一個空 的東西可以把它變出水來。世界上的魔術,有許多外道借用的神通,多半是用藥,多半靠物質變的,只是大家不知道。乃至說把火放在嘴裡不會燒到舌頭也是有藥 的,乃至隱身,身體上塗上抹一種藥也看不見的,當然很難找,所以這一類就是大幻師,大幻師現在的名稱大魔術師。現在講他們空罐子裡可以變出水來,空的地 方。

那麼佛的說明,求太陰精,太陰: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日光---太陽,月亮叫太陰。用和幻藥,就是我們道家也用的,就是所謂採取日精月 華,那麼太陽的精,太陰的這個精華。當然道家的修練,採取日精月華也很難辦,太陽的精神祇有陰曆的初一初二初三三天可以用,其他不能用,假使三天碰到陰雨 下雨什麼也沒有了。太陰是每個月陰曆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可以用,其他不能用,這是采日月的精華這一類的修持方法。他說這些魔術師求這個月亮的精華配一種 藥。那麼「是諸師等」這些魔術師們,「於白月晝」佛學講白月就是上半個月,月亮圓的時候,十四十五十六,這個晝不是白天,而是在這三天月亮當頂的時候,在 子時時間才采煉的。「手持方諸」,方諸是一個圓球也是一個珠寶。在東方有時候練要很好的海本的珍珠、真的珍珠對著月亮一照,要把這個焦點集中好,那麼這個 珠放在一個盆子裡,慢慢旁邊水就滿出來了。換句話說這種魔術啊,不是魔術還是物理的作用。「承月中水」方珠是個名字,珠寶,我們現在珍珠這一類。不過它是 礦物質的。它接到水裡頭,隨著月亮的焦點一照,這個旁邊就出水了。

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他就問阿難這個魔術師玩的,這個水把它引出來,你說從寶珠裡頭流出水嗎?還是虛空裡頭空中掉下來的?還是真正從月亮來一直流把這個水流流到這裡啊?那麼佛沒有要阿難答覆,自己答覆。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珠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他說假使你認為這個水是因為月亮裡頭來,月球裡頭來,那麼月亮裡頭有水流出來,先應該流過了這個虛空,而且流過了我們大地上所有的山頂乃至樹林上面都是水 了,「所經林木,緣應吐流」它所經過的樹木應該同人的嘴巴一樣,經過月亮一照樹木自己都吐出水了。「流則何待方珠所出」假使月亮有這個功能,何必要人類拿 個珠寶去引這個水呢?樹木假使給月亮一照能夠流水的話,我們就不需要怕天干了,不下雨也沒有關係了,只要月亮出來就行了。水能夠從月亮流到地面上,「流則 何待」何必等待「方諸所出」這個寶珠一照就有水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不流。明水非從月降」。事實上月亮出來,在山林裡頭樹上沒有水吐出來,可見不是 從月亮裡頭來的。「不流,明水非從月降」這個水並不是從月亮裡頭來的。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他說假使說這個寶珠裡頭自己有流出水的功能。「則此珠中,常應流水」那麼這個寶珠放在家裡應該常常出水了?放在那個地方就會潮濕了。「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那麼何必等到正半夜太時子時之間十二點之間對著月亮一照,「白月晝」就是沒有黑雲的,月亮當頂的時候一照才有水出來呢?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 假使這個水性是虛空中本來有的,所謂虛空是無量無邊的,大得很,「空性無邊」。那麼空中有水的話,「水當無際」,水也是無量無邊,我們人就變成魚了,統統 變成魚了,他說水當無際。「從人洎天」從人類一直到天頂,「皆同滔溺」就是洪水滔滔都把我們淹死了,事實上虛空沒有水。

雲何復有水陸空行」。他說那麼這樣人就泡在水裡了,哪裡還有可能有陸地,還有海洋水面,空中飛的呢?整個都是水了。

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 你仔細觀察研究。月亮在天頂上這個光芒是上面天頂上照下來,「珠因手持」這個寶珠是人手裡拿著的,那麼因為這個珠跟月亮一對照焦點上,用個盤子,那個叫盛 水盤。像我們中國古代道家的方士,所謂修丹道的神仙,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跟秦始皇一樣都喜歡當了皇帝就想不死啊。那麼這些學道家的神仙有一種丹藥,但是 要天露才能夠和這種藥,天露就是半空中的露水。所以漢武帝在西安建築了一個高台高塔叫做承露壇,上面有個盤叫承露盤,半夜裡承那個露水接下來和藥。當然後 來可惜啊,這些每一代戰爭都把它毀了,不毀了我們歷史上現在觀光發達,不曉得有多少錢可以賺,好看的東西太多了。「承珠水盤」,像這個承露盤一樣,「本人 敷設」本來是由於人做的、人造的,(「本人」不要讀錯了,是我這個人搞的,本人:本來是人。)本來是人大家想辦法自制的,他說你看這個水「從何方流至於 此」究竟從哪裡來?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月亮在天上,這個引發了水性的這顆珠寶在人的手裡,月亮和珠寶距離太遠,現在要太空梭到了月亮還要很久的時間呢,何況月亮裡的水怎麼會到這裡?所以它兩個不是簡單的結合,物理自然功能的作用,這個自然功能在哪裡呢?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四大都是這幾句話,反覆千萬要記住,諸位要修行用功講哲學的道理、科學的道理,都在其內了。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他說真正的形而上道,水性自空,同念頭一樣、同精神世界,它本體最初的第一義自然是空的。所以水性真空,性空緣起,因為性空所以發生緣起的作用。那麼在般 若中觀就叫做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在唯識是依他而起。那麼《楞嚴經》換個名稱,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不是承認地、水、火、風物理世界一切都是存在的, 但是有空非有,有有還是歸空,這是自性本體功能,這是水的作用也是這樣。

那麼下面我們二十五位圓通講到的時候,每一個修行方法,下面就有修 水大觀的,譬如修白骨觀的修到最後就要修水大觀。修水大觀的人,過去有一個比丘尼有個尼姑,水觀成就,打起坐來做水觀,這個徒弟一看這個房間裡整個都是 水,沒有人。徒弟來找她吃飯,看到一個人都沒有,統統是水。師父到哪裡去了?房間怎麼有水呢?漲滿了水,而且水也不流出來,不流出門外。徒弟好玩就拿一個 瓦片,咚一丟,真有水咕咚一聲,他就走開了,以為師父出去了。等到師父一出定了以後,這個地方痛,她就把這個徒弟叫來問,他說我剛才入定的時候你來做什 麼?他說我來叫你吃飯啊。你看到什麼?他說我沒有看見你,看到房間都是水。她說你做了什麼事啊?他說我想是假的還是真的啊,我拿一塊瓦片丟了一下。她說你 丟了怎麼樣?他說水也響了,咚咚。她說糟糕怪不得我這裡發痛。她說好了,我也不吃飯再入定,我在做水觀你不懂,你看到水的時候想辦法把這個瓦片撿出來。這 個徒弟曉得了,把瓦片一撿來,她再一出定,她就不痛了。這是水觀,也就是說心能轉物。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將來講到水觀這個修法再詳細講。所以水性等等也 是隨眾生的心量,應所知量。下面還有啊。

一處執珠。一處水出」。別業不同,有一個人動念專門研究水,或者拿這個珠寶做實驗,這個地方流出水來,我們沒有做試驗就沒有。

遍法界執。滿法界生」。全世界人都做這個流水的實驗,就統統充滿了,全世界的水性。

生滿世間。寧有方所」。 所以他說世間上的生命,四大海洋比我們陸地上的生命還多啊,陸地上有的東西海底裡頭都有啊,有海人有海馬,有海狗、海裡頭有樹、也有花、也有草什麼都有 啊。我們整個的地球,差不多六分的海洋,三分的高山,一分的土地。人類這個大陸平地沒有多少,人類用的。海洋佔多數啊,海洋裡頭是另外一個世界呀,而海洋 裡頭也分很多層的世界,上面一層,下面分很多層,所以深海的生物那些生命是根本不會到中層水面上來,上層更不來,都很龐大,而且深海裡頭是黑的呀,不是有 這個亮光,它們本身帶電的,所發生亮的。所以六道輪迴這個世間,不在另外他方世界,都在這個世界上。那麼這個海洋裡頭的眾生,他的共業不同,所以生滿世 間,這個水性寧有方所,它本體的功能無量無邊無際。

循業發現」。這個裡頭是兩種業,一個人修持的就是別業,全體的就是共業,共業、別業,上次我們提到過。因此佛的結論: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都是自己的妄想在估計,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有這些理論沒有真實的事情。那麼我想地、水、火、風四大是不是跳過去, 一個一個都是重複的原文,意義差不多,這樣節省時間。諸位沒有反對就算同意。那麼我們只跳一個,風大空大跳過去了,把五大跳過去了。

阿 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 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 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雲何風出。若風自生彼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汝審諦觀。整 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 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 剎利種。及婆羅門。毗捨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空虛淺深。隨 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惟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 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 土。雲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若此虛空。 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汝 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 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我們普通講四大,地水火風;再進一 步講五大,地水火風空;《楞嚴經》講到七大,下面兩大是精神方面的,精神與生命身體之間的,一個是見覺就是覺性,感覺知覺這個作用,我們現在活著有知覺有 感覺。一個是識。地、水、火、風、空、覺、識七大。那麼現在我們討論覺,就是我們現在活著有思想、有感覺、有知覺這個作用,這個是第六大,這一大類。那麼 以現在我們的醫學知道,人類的思想,過去是講心了,現在靠腦子啊,都是神經反應啦,精神的作用啦。

以今天我們到現在為止,多半這個科學的進 步,基本上是西洋文化的,由研究物、物理的作用基本的立場來的,此所以西方文化同東方文化基本上不同。西方文化基本來的都是從物方面來,也可以說最後歸到 唯物哲學的成分比較多、比較重。東方固有的文化是偏重於唯心的、偏重於精神比較多、比較重。那麼現在佛所學講的見、聞、覺、知啊,這個作用不是形而上的, 也就是我們現在活著,以西方現代心理學所講的腦神經反應感覺、知覺、能夠思想的這個作用,在討論這個。這個覺是知道,要明白這個道理。並不是說同明心見性 那個本覺、知覺這個覺字在一起,都是這個字。

所以我們中國的佛學由梵文翻成中文討厭在這裡,這是隋唐之間中國文字很多字是借用字,因為我們 文字裡頭一個中國方塊字有六種意義,所以借用,在過去六書叫做轉注。譬如一個考字,考者老也,老者考也,轉來轉去,那麼有些是借用的。所以因為這個樣子, 所以對於佛經的「心」,有些佛經上某一段講的心是妄想心,凡夫的心理作用;有時候這個心代表本體,都用這個「心」字,所以你就搞不清楚了。這個「覺」字也 是一樣,菩提梵文叫菩提,翻成中文覺也,佛陀是阿彌陀佛陀,佛陀覺也,都是這個覺。那麼古代為什麼又不肯用這個覺字呢?如果用這個覺字啊,我們南無阿彌陀 覺就不好了,念得不對了,沒有意義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佛佛得非常好,佛是佛陀的翻音。那麼我們現在外文的翻音budda,那是後世的南印度的梵文的音轉 音的,古代的就是佛陀。那個北印度上古的梵文的音,印度分五方,南印度,中印度,西印度,北印度,東印度,方言不同讀音也不同,所以研究梵文也非常困難 的,而且古代梵文、現代梵文、地區梵文不同,到了中國的發音又不同,又變了。因為大家學的口音等於我們學英文一樣的,台灣發音的英文,日本人講英文啊就是 日本音的,英國人講的同美國人又兩樣的,就是這樣變的很多,那麼這個我們不討論。所以這個「覺」字讀到就要注意了,這個覺不是講大徹大悟的覺,因此我們在 華嚴宗裡頭大徹大悟把「覺」字還是分成兩半截,本覺:我們大家一切眾生都是佛,本來應該成佛的,現在迷了變成凡夫,沒有見性。

那麼明心見性 見到什麼呢?見到我本來我本有的那一個,悟到了就成佛了,叫本覺。可是今天我開悟了,剛剛悟到我那個本有的呢?今天這個叫知覺剛剛覺到了,本覺、知覺其實 一個覺。等於說這個小鍾是我的,本鍾我忘了,找了半天我的鍾在哪裡啊?剛剛找到,剛剛找到時鐘,這個時鐘是什麼鍾啊?就是我的本鍾啊,所以本覺、知覺就是 這個道理,那個是講見性成佛的道理。現在這個見聞覺知,開始講感覺知覺的狀態,第二月,就是《楞嚴經》第二重意義,我們看原文。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我們這個講堂這個公園白天亮了,光明來了,晚上看到黃昏了,像我們的家鄉話還有,晚上不叫晚上叫黃昏,這是唐代的音,晚上就黑了。

設居中宵」。中宵就是半夜,半夜十二點,所以我們夜裡吃東西叫宵夜,這裡這個宵。「白月則光」。上半個月叫白月,有月亮的,我們看到這個夜裡還是有亮光的。「黑月便暗」。下半個月沒有月亮,那麼我們半夜走路也是看到很黑的。他拿現實和阿難講,他說像我們在這個房間裡就是這樣。

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他說我們能夠白天看到光明,晚上看到黑暗,因為我們有個眼睛能夠看見,有腦神經、視覺神經的反應,有眼睛才看見有光明黑暗。一個瞎子的話,白天也是夜裡, 夜裡也是夜裡,他永遠看到夜裡。他說我們能夠看到這個物理世界光明與黑暗,「因見分析,」這四個字,因為我們有眼睛能夠看見,所以分析得很清楚,這是白天 這是夜裡,這是紅的這是白的。

此見為復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這是釋迦牟尼佛的 問話,問阿難,當然他沒有要他答覆,他自己答覆了。這是他假設的問話,假設的,這是他的教育法的一種。他說阿難,假設啊,我問你,「此見為復與明暗相」我 們人眼睛能夠看到東西,知道這是白的、黑的、長的、短的,這個見精作用,你說跟光明、黑暗這此些現象「並太虛空」以及物理世界這個虛空「為同一體」是一個 功能嗎?「為非一體」還是不是一個功能呢?他是假設問阿難,是一體的呢?還是不一體的呢?就是說我們這個眼睛看東西的作用跟白天光明、夜裡的黑暗乃至我們 前面的虛空這幾個作用是不是同一個體?還是不同體?世界上東西都有三樣作用,我們拿哲學來分析,體,相,用,譬如水,水是體,水的體這還不是真體啊,我們 假設說水是體,它的相呢,水泡成茶,它的相是茶,泡成紅茶紅色的;泡成綠茶是綠色;做成酒呢,那是酒的顏色不同;做成冰凍啊,那是凍凍果,也是水做的;做 成冰激淋啊,它又不同,相不同。相不同,用也不同,體是一個都是水做的。宇宙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體、它的相、它的用,體相用是三位一體喲。

所 以我常常說有些像基督教天主教的朋友,你們講上帝呀三位一體沒有錯啊,不過給你們講錯了而已啊,宇宙間真理就是一個,沒有兩個。給你一講啊,上帝跟?? (聽不清)一樣,又凶又討厭人,信你的就得救,不信你就不得救,這上帝是愛紅包的嘛,很小氣嘛;菩薩呢,信我的得救,不信我的更要救,信我的可愛,不信我 的更可憐更應該愛他,那你的上帝就不是??(聽不清)了,就對了,三位一體。三位一體,什麼上帝啊主啊,我啊,不是的,就是體、相、用。佛法也是的,法 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體,報身就是相,千百萬億化身就是用。萬物有它的體相用,所以我們把這個體搞清楚。那麼現在佛呢,問阿難一個問題,我們能見看到 東西這個精神同光明、同黑暗同虛空是同一體還是不同一體?這個問話,不要阿難答覆的,自己答覆。

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或同非同」或者你認為同中有不同,體是同的但是又有不同的。譬如我們都是人,在邏輯上我們滿堂都是人,不錯,我是老人,你是年輕人,同中有不同;我是男 人,她是女人,這也不同;我們都是男人,也是女人,可是他是光頭的男人,那個是光頭的女人,他一個叫法師,一個叫比丘尼又不同,所以同中又不同。「或異非 異」假設你認為不同裡頭有更不同,相同裡頭有小不同,你認為怎麼樣?這都是佛假設的問答題,不過他沒有聯考,不叫他做答案,放心,大家不要聯考的。

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 這一段,你看我們自己的中國的古代文字,現在大家因為學白話文出生,哎喲,這是古文啊,笑話,我們小的時候看起就是白話,因為受這種教育出身的嘛,懂了中 國字,不過這個白話寫得很好,簡略。假使一翻成白話,下面我把它翻成白話了,翻了好囉嗦啊,現在我不敢看我翻的東西啊,如果要我看的話,這本書我要花很多 的錢,所有諸位買的我兩倍的錢都把它收回,整個的燒掉,因為不想看,看了很討厭,因為覺得沒有翻出那個味道來,中國文字它本身有味道。你看它簡單這個字的 組合,味道變了,你翻成白話文啊,就不行了。「這是我的媽媽,媽媽多好呢」!你說媽媽是女人變的,一點沒有味道了,這就不好了,等於這是一個翻法,所以呀 中國文字的道理。

現在我們看佛說的,「此見若復於明於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阿難,你如果認為我們這個人能夠看見東西,這個見的作用, 假使白天看到光明夜裡看到黑暗以及物理世界這個虛空,「元一體者」你如果認為原來是同體的一個體的。「則明與暗,二體相亡」你要注意喲,光明跟黑暗是分別 兩種個體的話,「二體相亡」那也沒有光明的體了,也沒有黑暗的體了,光明和黑暗變成一樣了。而且光明與黑暗兩個,「暗時無明,明時無暗。」黑暗來的時候沒 有光明啊,對不對?不錯吧?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這個經驗沒有就很糟糕了。「暗時無明」黑暗裡頭沒有光明,「明時無暗」光明裡頭當然沒有黑暗。「若於暗 一,明則見亡」他說假定你認為我們能夠看見的東西與黑暗有關聯,「若於暗一,明則見亡」那光明來我們就看不見光明了,這個能見的就丟掉了、就沒有了。「必 一於明。暗時當滅」。 你假使必然認為說我們那個能見的必須要靠光明,跟光明兩個是合作的,一體的。那麼「暗時當滅」黑暗來的時候我們那個看見的就看不見黑暗了,它就滅亡了,也 沒有了。「滅則雲何見明見暗」。如果是這樣啊,我們怎麼光明來的時候能看見光明?黑暗來的時候我們又看見黑暗?可見我們這個能見的東西與光明、黑暗都不相 干了。現在先講到這一段,

若暗明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如果你認為光明與黑暗是兩種現象,「殊」特殊。各有不同,光明是光明,黑暗是黑暗這兩個有差別。「見無生滅」能看見光明能看見黑暗的這個是不生不滅的,他說那麼好了,如果你這樣認為啊,「一雲何成,」那麼可見我們能見的與光明和黑暗不是一體的了,這個理由就不成立了。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假使你認為我們能夠看見東西這個精神作用,「若此見精,與明與暗」與光明黑暗「非一體者」,光明與黑暗是物理作用,我們能夠看見是精神作用,兩個不是一體 的。他說那麼「汝離明暗」我們人離開了光明與黑暗以及離開了虛空,「分析見元」請你找找看,那個精神作用,精神在哪裡啊?能夠見的那個根本「作何形相」 呢?他可以說阿難先生你指出來給我看看,離開了物理作用那個精神作用在哪裡呢?是個什麼樣子的?

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經驗,離開了明暗、「及離虛空」離開了物理虛空以外,「是見無同,龜毛兔角」我們說看見這個精神作用,精神是個空洞的東西,同烏龜身上的 毛、兔子頭上的角一樣,有這個幻想的名稱沒有這個東西。當然烏龜身上的毛,佛在印度三千年以前講的,因為他沒有到過日本北海道,日本北海道的烏龜綠毛的, 也有長毛的,那個相距太遠了,世界上其他烏龜生毛的很少。他說離開了這個物理作用以外,你們注意喲,見緣同歸嘛,你們打坐也一樣啊,你們打坐修道說哎呀, 我感覺到氣脈動了,我又看到什麼,你還活到的呀?所以這個見元哪,這個精神作用。我看到菩薩了,我看到活鬼了,不管你看到什麼,那是你還活著的,請問你睡 著了以後這一點作用到哪裡去了?這個如果你沒有找到,你說我得道了,你得到了龜毛兔角,哪裡有個道?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有空洞的理論亂蓋可以,什麼都沒 有。這個注意喲,這個見道之見,明心見性的道理也在這裡初步的分析。

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 光明是光明,黑暗是黑暗兩個現象不一樣,虛空是虛空,這是三樣東西。譬如我們這個房間這個虛空,現在夜裡了,把電燈都關了,充滿了黑暗。你到了白天虛空充 滿了光明,光明黑暗兩種現象在交換,虛空還是虛空,虛空不跟光明合作也沒有跟黑暗兩個合作啊。所以佛說啊,明、暗、虛空「三事俱異」這三樣東西各有獨立的 性能,光明是光明,黑暗是黑暗,虛空是虛空,「從何立見」他叫阿難你找,這個中間我們能夠看見能夠明心見性的,能夠看到東西的這個精神作用在什麼地方?你 在虛空裡找,在光明裡頭找,你找找看,「從何立見」從哪裡建立這個見啊?

明暗相背。雲何或同」。他說 再進一步說光明與黑暗兩個是矛盾的、互相違背的,光明與黑暗兩個不是一樣的,互相違背的。「雲何或同」你說是同體這個同是從哪裡建立啊?你說那麼以科學家 解釋都是光波的變化排列不同,紅黃藍白黑,光波的排列不同我們這個反應看起來就兩樣、形象就不同,也是一樣啊,相用不同,雲何或同。

離三元無。雲何或異」。 再進一步說離開光明、黑暗、虛空以後,本來是空的嘛,什麼東西都沒有。那麼你說有個不同,不同是人類的假設,思想的領域、邏輯的領域給他假設一個界限。你 死掉了沒的思想了,什麼邏輯什麼邏都邏不上去了,什麼哲學宗教都不是了。「雲何或異」中間同和異都是人類世界的知識領域的空話。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 佛的邏輯,是很會辯論的,你們要做法師的趕快要學一學,這就是因明,你們不是買一本《因明量論》要我講嗎?你懂了這個,《因明量論》自己也看懂了,中因 喻。你看佛講的,同:世界上沒有一個叫同的,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這是人類假有的。在形而上道體來講一道平等,都沒有。哪裡 叫同?哪裡叫異啊?「分空邊畔,本無邊畔」換句話說你翻過來分析虛空你再分析精神能見的沒有邊際,沒有邊際就是一樣,一樣就是同體,也可以建立相同的一 面。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光明來了我們能夠看到光明,光明跑走了黑暗來了,我們也能夠看見黑暗,這個能見之性沒有變動過。「雲何非異」怎麼不可以叫它不同呢?當然也有不同,看光明就是這樣亮,看黑暗就是看不見,當然兩樣啊。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 非常仔細喲,這是修止觀正思維,禪宗就叫做參。那麼一般教理就叫做正觀,觀察。那麼《瑜伽師地論》叫周遍尋思,周遍觀察,學佛是如此啊,智慧之學。學佛要 注意喲,學佛做功夫不是盲目的迷信,哪個菩薩靈光啊,哪個咒語靈啊,哪個人給我摸一摸畫個符啊,病就好了,沒有這回事。不要迷信,也不是功夫。周遍尋思, 周遍觀察,所以《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再三強調,任何法---正觀。那麼佛在《楞嚴經》也告訴你,告訴阿難,他分析到這裡,「汝更細審」你要仔細察,觀 察、研究,「微細審詳」仔細還要仔細,仔細想,你把思想先要搞通。「審諦審觀」,重複了好幾句。審察,仔細的審察,仔細的觀想。

明從太陽。暗隨黑月」。 我們人類白天看到光明因為太陽能照到;「暗隨黑月」 我們夜裡沒有看到光明看到是黑暗,黑暗因為下半月月球到太陽那一邊去了,下半個月更黑。「通屬虛空」。這個沒有障礙我們眼前沒有障礙,眼睛所看到的境界就 是物理虛空的作用,「擁歸大地」。我們低頭一看就看不下去了,因為給泥巴擋住了,大地把我們擋住了,下方世界我們就看不通了,所以閉塞了。那麼這是明暗通 塞四種。

如是見精。因何所出」。你要仔細去研究啊,我們眼睛張開能夠看的作用從哪裡來?「如是見精, 因何所出」,從哪裡來?所以你們修道想修天眼通,真的天眼通不是這個肉眼上來的,告訴你們真話。我沒有,不過我是理論上知道,真正天眼通,你先把《心經》 上懂了,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肉眼這個眼根的作用先關閉了,天眼才起得來。你以為有時候,哎喲,我看到什麼,你是什麼變的?我說你是鬼變的,那是眼發 炎了,神經有毛病了,真的喲,所以你們一般青年人不要亂搞了。所以我常說十九世紀威脅人類的是肺病,二十世紀是癌症,二十一世紀是精神病的世界了,現在不 得了了,所以不要搞錯了,不要亂搞。所以說這個能見的見精「因何所出」哪裡來?

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能夠瞧看見東西的精神作用、能夠知覺感覺這個作用,空的,冥頑不靈。空頑兩個字倒轉來就是頑空,頑就是無知的意思。所以有些人學打坐說我該不要頑空嘛,我 說你就頑空就好了,就怕你頑空還頑不了呢,現在的人,等你頑空了我再把你拉回來,頑就是冥頑不靈就是無知。見覺本身是空頑,「非和非合」它也不是什麼和合 攏來。「不應見精」但是你要注意喲,這裡有個但是了。「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你也不應該認為我們能夠看見的作用是莫名其妙的,把腦子解剖完了也找不出一個 東西。不過現在生物學家在懷疑,間腦。前腦後腦中間是間腦一點點,認為人的智慧、神通是這個作用,還在研究,不知道。我常常和這些學科學的同學們講,你們 最後研究完了還是落空,一定還不是間腦,不是這個東西,間腦有關聯。所以說總有個地方來源,你不能認為沒有個地方來的呀,那麼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差不多佛挨到邊上說出來了,你要曉得,佛學歸納人的精神作用,見、聞、覺、知四個字在《楞嚴經》上,眼睛能夠看見的、耳朵能夠聽的、身體能夠感覺的,頭腦 能夠思想的。書上只寫了三個字:見聞知。佛給阿難假定的問題,假使你瞭解了見聞知這個作用。「性圓周遍,」它的自性的功能圓滿,無所不在。注意喲,無所不 在,不是光是在你的身體上啊,無所不在。「本不動搖」:本來沒有動過,所以不動如來。「當知」你應該瞭解「無邊,不動虛空」,這個無量無邊整個的宇宙不動 的虛空包括了所有外星球等等這個空間。「並其動搖」虛空是不動的喲,虛空裡頭東西能夠變化能夠動搖的是物質世界地、水、火、風這四大啊,「並其動搖,地水 火風,同見聞知,均名六大」同見聞知和起來叫六大,這就叫六大不是四大了。「性真圓融,皆如來藏」,精神、物理的綜合起來就是一個體,所以真正的佛法是這 個唯心,三界唯心是這個心,「本無生滅」,這個心是自己本身本來沒有生死過,不要你去了的。所以自己吹牛說了生死,你了不了的,因為自性上面本無生死,本 無生滅。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你自己迷了,沒有悟道,所以你變成凡夫了沒 有成佛。「不悟汝之見聞覺知」你現在能夠看得見、能夠聽得到、能夠感覺能夠思想的,這是個現象啊。我們能夠看、能夠聽、能夠感覺、能夠思想的、能夠吵架、 能夠寫文章、能夠看這一切都是相跟用啊,道不是這個,相與用是有生滅的,那個能使你看、以使你想、能使你用的這個體是道,這個體呀,本如來藏是一體的,是 自性。可惜你忘記了自己的本來。「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你應該好好觀察,我們這個能看見、能夠聽的、見聞覺知這 四樣作用。在眼睛能夠看見,在耳朵能夠聽,譬如我們在看一個東西很注意看的時候,旁邊有一個人突然叫你一下,哎,你怎麼搞的呀?那個時候你什麼都看不見就 到耳朵上來了。如果後面又有人打你一拳呢,這裡又聽不見了,馬上過來了,感覺又來了。你要觀察這個見聞覺知,「為同為異」,是一體的還是不同體的?還是 「生」永遠生生不已的?還是「滅」用過了就沒有呢?還是非生非滅?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 注意啊,千萬注意,諸位青年同學,上面地、水、火、風、空怎麼講呢?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物理世界。現在呢?「如來藏中。性 見覺明,覺精明見。」我們自性裡頭能夠看見、能夠思想能夠感覺這個作用,所以悟到自心本來就清醒的,沒有迷過啊,性見覺明。覺精明見:因為我知覺性高、警 覺性高、智慧高的人,道理就懂得多,學問成就就大,本事也大,悟道的功能也大。但是它的體呢?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無所不在喲。現在很可憐啊,自從我們有發這個肉體的身體以後啊,這個東西就陷在這個肉體裡頭了。那麼中國的道家就比方了,陷在五行山裡頭了。我們有一部名 小說寫這個東西的,孫悟空就是這個心,孫悟空給釋迦牟尼佛這個手這麼一弄,孫悟空就伸出一個頭,就陷在這個五行山裡頭跳不來。山頂上佛貼了一個條子,這個 條子你們都會寫的,嗡嘛呢叭咪哞,就把它封住了,所以孫悟空在那裡永遠跳不出來,跳不出五行山。後來到了唐僧來取經了,想救它,它跳不出來,他說和尚,你 到山頂上把觀音那個老太婆的那一個條子拿掉,佛的那個老和尚的「嗡嗎呢叭咪哞」頂上一拿開我就跳出來了,這個頂上很難拿開啊。所以嬰兒生下來,這個地方崩 崩還在跳,還沒有封好的,他不會講話的。等它一封好了,就開始說話,就是不知道了,前面的事都不知道了,就是這個道理,陷在這個身體裡面。但是你說真在我 們身體裡面?不然,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譬如在我們這個 身體上的作用,眼睛作用它就看得見了。「聽嗅嘗觸。覺觸覺知」。他說在我們這個生命上,眼睛看見,「見周法界」看見的作用整個的宇宙我們一眼都可以看得 到。在耳朵呢是聽的作用,在鼻子是嗅聞這個味道,在舌頭嘴巴是嘗味道,觸在身體是感觸就是曉得舒服不舒服。下面這四個字不同啊,注意啊這個中文,再念一 道,「若一見根,」見根就是我們的眼睛,「見周法界」這個眼睛抬起來一看,整個宇宙都看完了。那以下面耳朵中啊等四個作用講完了,聽嗅嘗觸觸是身體:就是 眼耳鼻舌身都講了。下面四個字不同了,「覺觸覺知」有了身體的感受反應回來,到了心理頭有思想,這個覺知是知覺的覺了。就是這幾個中國字,翻過來翻過去所 以大家就越看佛經就越不能懂了,因為是借用一個字。覺觸是感覺,生理上;覺知是思想上精神上。因為有生理的反應引發了腦子裡頭思想的作用,觸覺覺知。

妙德瑩然」。 把我們凡夫這個人思想同感覺作用,形容得了不得了,好得很啊,這個也是很好的東西。你看聰明人那麼聰明啊,尤其我們現在講有倆個朋友說家裡被偷了,我說真 是現在人越來越聰明,我說偷得好,偷得真高明啊。他們也說真高明啊。所以我們出門家裡多少要放一百兩百塊錢,放在桌子上,賊不空過,讓他帶一點走啊,免得 東西弄破了,麻煩,這個實在都很高明。所以不管我們人類的這個感覺、知覺用得好啊,「妙德瑩然」尤其是你修行,真正努力的修行,它自己本身的功能就是那麼 好,妙德瑩然,瑩然是形容詞,像一塊白玉一樣發亮的寧定的。

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無所不在的。它也沒有定位的,也是循業發現。所以有些人說修密宗好啊,還是學禪宗好啊,還是學道家好啊,還是學超級靜坐嗎,還是學瑜伽術啊,對不起,你不 要問我了,循業發現,各歸自然,你愛怎麼樣修就怎麼樣修,都是個人的業力,循業發現。都是你自己造的什麼業得的什麼因。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好了,現在把我們這個現有的思想感覺的狀態一概否定了,自性空的。所以性空緣起,那麼唯識就是說一切都是依他起,我們現在的知覺感覺都是依他而起的。好,下面再進一步討論識性。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這個識是講第六意識這個識啊,唯識這個識啊。你們學過唯識上面講的見聞覺知第六意識的作用啊。第六意識依他起,都無自性。現在講識性第七識,意根了。他說識性無源,這個意識的根源你說他從哪裡來?沒有根源。「因於六利根塵妄出」因外界依他起而引發了意識思想的作用。

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他首先告訴阿難,我們這個意識狀態所起的作用,識性是沒有一個根源來的,無根的,緣起性空。因為我們有生理的作用,有外界的誘惑、引誘染污而起的,根塵妄 想知見。他叫阿難,他說我們做一個試驗、實際的觀察,我們現在在講堂裡頭,「遍觀此會聖眾」,仔細看大家,在我們一起在這個法會上的大家。「用目循歷」你 拿眼睛一路看過來,一行一行看過去,一路一路看。「以目周視」你用眼睛看遍了,「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我們這個眼睛就是鏡子一樣,照見每一個面孔,我們 這樣看一圈這個眼睛就是鏡子一樣照了一圈了。這個頭歪過這一邊這一邊就沒有了,歪過那一面這邊你不看就沒有了。「但如鏡中,無別分析」你不要加特別的作 用,但是當我們的眼睛那麼看大家這一轉的時候,這是這個人,那是那個人都看到了。「汝識」我們的意識跟著眼睛的看到作用在這個中間標指,「次遞標指」一個 一個來。這是誰,這是誰,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我的師弟富樓那,這一個是師兄目健,這是老師兄須菩提,這是大師兄舍利弗,在佛當場給他帶領表演一圈。「此 識了知,為生於見」,他說你看,我們說這個誰,那是個誰,這個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我們這個意識在這個中間了知、明瞭、心裡頭明白了知道了。「為生於見, 為生於相」他說你心裡知道,這是老張這是老李,這個了知的意識作用是眼睛看見所發生腦神經起來?還是人家的面孔上電感過來呢?「為生虛空」還是虛空出來 的?「為無所因」或者你也可以說這是沒有道理的、莫名其妙就有這個作用,沒有來因的,或者你說沒有來因的突然而出。那麼這是佛自己提的假設上的考卷,自己 做答案。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假定你認為我們意識思想這個觀念識性「生於見中」,因為眼睛對著外面的境界現象看見了引發我們的意識的思想。他說那麼好了,如果你認為這樣,我告訴你啊, 如果現象世界裡頭沒有光明、也沒有黑暗、也沒有色相、也沒有物理的虛空,所謂明暗色空這四種,「四種非無」四種現象假設都沒有在你的前面,那你所謂看見的 觀念本來沒有起作用啊?也沒有本來的看見的作用啊。「見性尚無,從何發識」那麼前面如果沒有光明黑暗,也沒有色相,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那個 能看見的作用還沒有,怎麼樣會生出意識來呢?這個話怎麼說法?就是說,我們這樣講吧,當我們閉起眼睛睡眠的時候什麼都不看,你說因為眼不見心不煩嘛對不 對,那麼你眼睛閉起來煩不煩嘛?你為什麼還要煩啊?我們什麼都沒有看見,可是那個意識思想還是在裡頭想,這個是怎麼來的?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他說你認為意識狀態,因為外界現象而引出來,是外界引發的。像唯物學家講心理學的,受物理的、機械性的、刻板的、呆定的作用,都受唯物的影響。那麼,他說 好,沒有明、暗,也沒有色相、沒有虛空,那麼可見物理世界物質都沒有,那麼這個人就完全沒有思想了?不會喲,人的意識思想還在想啊,那麼這個意識從哪裡 來?他在問問題,自問自答。他曉得阿難也問不出來,答不出來。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非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這一段就更難懂了。他說假使說我們意識思想是空中來的,從空自然來的,生於空。那麼既然是個空可見是無相了,「非相」沒有相,「非見,」也不是一個看得見 的作用啊。「非見無辯」看不見的東西沒有辦法辯別呀,是長的?是短的?方的?扁的?因為看不見你亂說,沒有辦法分辯,非見就無辯哪。「自不能知」既然沒有 相、看不見沒有辦法辯別當然是無知了。「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那麼假使說看不見,沒有辦法辯別、自然不知道,哪個是光明,哪個是黑 暗,哪個是萬相,哪個是虛空?假使說是無相的,既然是無相的根本就沒有,那麼我們能夠看見能夠聽能夠感覺能夠思想的「無處安立」,沒有就是沒有,那裡立? 從哪裡來呀?等於我們說你學佛打坐起來要空的,如果我要跟你倆強辯,那你何必教我呢?我教你空啊。空何必要你教啊?空就是沒有啊。可惜沒有一個人問過我這 句話,講一句空,就被空的名詞把他騙住了,拚命在那裡造一個空,不過他那個空造出來就是那麼大。現在空了,空了,就是那麼大,他不曉得空有多大。空就是 空,空是無量無邊的,不是只有你那麼小心眼那麼一點點大。同樣一個道理,「處此二非」兩樣都離開了,正面反面。「空非同無」空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沒有。 「有非同物」如果說有,有也不像黃金,泥巴,也不像茶,也不像水,不同東西一樣。「」縱發汝識,欲何分別」那麼這個意識究竟從哪裡來呢?空就是沒有, 「有」你找找看,這個意識思想找不出來一個形象,它哪裡來?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假使世界上不管是 物理的也好,精神的也好,「若無所因,突然而出」突然會生出來東西。他說那好,他跟阿難倆講,「何不日中。別識明月」。那你能不能在太陽底下同時再看一個 月亮啊,這是不可能的。太陽當頂中午的時候,透過這個太陽看這個月亮呢?當然肉眼做不到,科學儀器是做得到的。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 所以他叫阿難你要仔細參一參,汝更細詳,微細好好仔細的參究。「見托汝睛」我們人之所以能夠看見東西,假托靠有這個眼睛,其實啊,真正悟了道明白了,沒有 眼睛,眼睛瞎了看不見就看不見,照樣的會有作用。譬如,我常常給大家講一個經驗,有些同學看到我玩過的,有時候黑夜關了燈了,同學來講告訴我什麼事,我說 拿張紙來我要記一下。老師開燈啊,我就不要不要啊。就這寫嘛,寫了也差不多,雖然沒有白天得那麼好,也差不多。有同學問我,老師怎麼有這個本事?你看到亮 的?我說黑的。你怎麼會寫?我說我這個眼睛啊,對我功勞太大了,幾十年幫我看書看得太多了,它該退休了。現在沒有退休,這個老朋友我要愛護它,萬一瞎了以 後我不寫字了,我不走路了?所以先練習瞎了以後拿到紙也能夠寫啊,你看我寫得對不對?沒有燈光,沒有錯。有沒有二字橫在一起啊?沒有。自己心中有見精嘛。 現在我們人類的習慣,靠這個眼睛,佛這個字用得非常好,「見托汝睛」我們人類習慣了,這個看見靠你這個眼睛,寄托它。「相推前境,」外面這種現象堆在你眼 睛的前面。

可狀成有」。可以畫得出來,可以照相照得出來的,可以用光影把它反影的,可以描寫的就是 有。「不相成無」。構不成、抽像的,抽像就是沒有。「如是識緣。因何所出」。所以你那個能夠思想意識的這個作用從哪裡來?你就要參了。你們同學裡頭修觀心 法門,這個就是觀心,真正觀心啊,不是光觀前念,前念走了去哪裡,後念沒來怎麼樣?三際托空,那就是橫觀啊,橫的在玩啊。這個是全面的觀察就是觀心啊。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 佛告訴我們,我們的意識能夠想、能夠在肚子裡頭哭、心裡哭、心裡頭笑、心裡頭會講話能夠思想這個意識作用,「識動」意識一動。我問大家諸位啊,你心裡在想 什麼你知道不知道啊?每個人自己想自己知道吧?都知道吧?對不對。識一動,自己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個就是「見澄」,自己看得清清楚楚。「識動見澄」你看 古文用四個字,任何一個人起心動念心裡怎麼動?自己一定知道,哪怕是酒喝醉了,「你走開啊,我酒喝醉了要打你。」假的,他決定曉得自己酒喝醉了嘛。「識動 見澄」自己意識一動自己一定清楚。這個東西,能夠知道自己意識動的那個東西,「非和非合」愴然而獨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因緣和合的。「聞聽覺知亦復 如是」同樣的道理,耳朵能聽聲音的,感覺狀態我們的感覺、知覺也是一樣。你說我這兩天身上長痱子發癢,呀好癢啊,你知道自己曉得自己癢的那個是不癢的那個 它不癢的,那個是見澄。所以癢的有一個不癢的,痛的有一個是不痛的,哎呀哎呀好痛啊。真的痛啊?痛啊,痛到什麼程度?痛到好痛好痛啊,那個知道好痛好痛的 那個沒有在痛,觀心要觀到這裡來,就差不多了,就可以得止了。

不應識緣。無從自出」。那麼反過來說, 這個意識作用從哪裡來?你不能說它絕對沒有來根的啊。「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注意這八個字啊,「若此識心」因此 你反觀自心,觀心,追這個意識,「本無所從」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它無根的嘛。佛在《金剛經》上明明白白告訴你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 你仔細觀察清楚,你不知道。「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這個自性起的作用,後天的意識。後來王陽明由禪修到儒家,就把它叫做良知良能,就是這個東 西,「性識明知」。王陽明講良知良能,只是一半,後不一半他不懂了。「覺明真識」王陽明沒有到。他說就是你凡夫境界能夠感覺能夠知覺的,這個就生起意識等 等作用。

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你悟了自性悟到觀察到這裡,這個妙不可思議本覺 之性,本來就清淨,不要你去求清淨。「周遍法界,含吐十虛」這個心包含了,注意兩個字啊,含:嘴巴含一塊糖一樣。吐:要吐出來就吐了一個梅子的核一樣啊, 整個的虛空世界就在你這裡,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可是一切眾生自己把心量搞小了,你業力不同。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那麼今天就講到七大的自性空,關於這個四大,物質的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同後面的性識明知,覺明真識這幾個不同的轉折,希望諸位留意。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