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倓虛大師著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倓虛大師著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二)

[日期:2010-09-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倓虛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湛山倓虛大師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將釋此經、立五重玄義者。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相。

一釋名者,此經以法喻為名。法者般若波羅密多是,乃佛度化眾生所立之法則名相。因眾生陷溺於煩惱生死海中,以示眾生本具之妙智。如舟航渡出生死海,到彼涅槃岸也。般若譯言妙智。波羅密多,譯言到彼岸。到彼岸者何,梵音涅槃,譯言不生滅也。意謂以妙智離此苦海,到彼不生滅之安樂也。妙智者,乃人之根本智,即是不思議心。由不知觀照,遂成世智,乃吾人之妄想分別,起惑造業,作受苦之因。此經題之心者,譬喻也,以此一卷經,譬如一切般若經之心,乃如一切人,以心為主。般若是人心中之心,曰真心。人之妄心,依真心而起,故曰真心,又曰根本智也。此經既為一切般若經之心,可謂心中心又心也。以上七字為別名,乃專用之義。此一經字為通名,故佛說之法,通名為經。謂經常之道,為修行者,必經之路。梵音修多羅,含義甚多,須者察辭典。

二顯體者,以釋名之後必須顯體,以假名詮實體故。此經以諸法空相為體。經云,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意謂不同以諸法而作實有。何以故,以照見五蘊皆空故。五蘊雖屬有法,乃緣生無性,有即是空。空雖無性,乃無性緣生,無即是有。蓋一切法,本來無無有之空,亦無無空之有,此空有皆是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如來為破眾生之執迷,故說空說有。對治執空者說有,對治執迷有者說空。執迷若破,雖非空非有亦不可說,況空有乎。是不可說處,即是妙理現前,為此經之體。故曰是諸法空相。然非諸法之外,別有空相,法即是空,而空與法,互不相泯,法空不二,所謂諸法實相者也。

三明宗者,顯體後必須明宗,以宗旨能趣實體故。此經以無所得為宗。經云,以無所得故者是也。云何無所得,經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者,五蘊法無所得也。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意識界者,凡夫眾生法無所得也。無無名,乃至無老死盡者,緣覺法無所得也。無苦集滅道者,聲聞法無所得也。無智亦無得者,藏教菩薩法無所得也。以如是無所得故,趣諸法空相之體,而為宗也。

四辨用者,明宗後必須辨用。用不自用,以合宗而始成用。此經以破除三障為用。若非以無所得,如何能破此三障。三障者,一報障,二業障,三煩惱障,經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謂破報障也。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謂破業障也。遠離顛倒夢想,謂破煩惱障也。是故以破此三障,為力用也。

五判教相者,辨用後必須判教相,而判別此言教,為知力用屬何權實。此般若經,帶二權教說一實教。二權者,通別二教也。一實者,圓教也。以通教說無生四諦,諸法體空故。別教說無量四諦,十法界之諸法,不昧因果故。此二種四諦,作圓教無作四諦之前方便,導入一實理故。佛說法有五時之廣,各有權實不等之分,故從簡要,以五味喻之。判此經,在第四時,喻熟酥味也。詳在教觀綱宗。

按是經凡有七譯,羅什,玄奘二師所譯,皆未指明說法之主,為何人。其餘五家,皆有序正流通三分。如施護法師所譯,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云云,直指此經,為大士所說之法,又大般若習應品中,佛示舍利子之言,與此經同,則此經又為我佛口說之法矣。然則說法之主,既屬世尊,大士縱有所說,亦師承世尊,而推演之耳。不可因譯本之不同,而涉兩岐之論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一節文是標辭。觀自在菩薩,乃標修法之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標所修之法。照見五蘊皆空,標修法之效果。度一切苦厄,標效果之利益。觀自在者,乃菩薩之名號。由因地修德立名,唯以觀行修之,而得解脫自在,故名觀自在也。菩薩者略言也。具稱菩提薩埵。譯言覺有情。謂度一切有情眾生,覺悟迷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者,謂修行甚深妙智(梵音般若)。方離此苦海,得到彼岸(梵音波羅密多)。時者,謂此是時也。照見五蘊皆空者,謂以觀照之功,見此五蘊(色受想行識)。無須厭離,當體皆是妙有真空。度一切苦厄者,謂五住煩惱,究竟消盡,二種生死,永遠滅亡。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譯言鶖鷺子)。乃佛之弟子。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故為當機者。對彼言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謂色藐不異於真空,真空不異於色蘊。色蘊者,形色蘊積之義,空者,謂諸法性空也。非凡夫所認頑虛之空。非外道所認斷滅之空。非三藏教所悟之析法真空。非通教所悟之體法真空,乃第一義諦之妙有真空。以教義審之,故謂諸法性空也。云何曰妙有真空。由一切世間,形形色色,森羅萬象,皆非固有。以緣生無性,非空而空,故曰真空,而又無性緣生,非有而有,故曰妙有。此空與有,皆不可思議,乃謂之妙有真空。云何緣生無性,因緣所生之法,皆無自性,集合而有故。云何無性緣生,雖然緣生無性,皆有假借和合相故。如是窮究,色相何異於性空,而空性何異於色相,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乃對舍利子,發此論端,因其小乘,聲聞根性,不明大乘,諸法有相性本空。故教之曰,色空不異。又恐其誤會,或作此色相,與彼空性不異之解,故又深刻說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莫作兩端之不異也。不但色蘊之五根六塵如是,及受蘊之苦受,樂受,捨受,想蘊之善想,惡想,無記想,行蘊之二十四不相應行,識蘊之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等,亦復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可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心王,心所,即是空,空即是心王心所。既知諸法如是空義,則不可偏執空者,為不生滅,垢淨,增減。執有相者,為生滅,垢淨,增減也。若空若相,皆非生滅垢淨增也。復呼之。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諸法空相者,乃顯此經之主體。意謂是諸法當體,即是空相,非諸法外,別有空相也。而諸法雖有相,乃是空而不實之相。既是相為空相,復何生滅,垢淨,增減之有。而生滅等,皆屬不相應行,亦在諸法之內,亦是性空,豈有生滅等。故曰不生不滅等。云何不生不滅,生滅本是對待假定名詞,若審其實,本自不生不滅。或曰,定有生滅者,可謂先有生耶,先有滅耶,生滅同時有耶。若謂先有生者,既無滅相,以何名生。若謂先有滅者,既無生相,以何名滅。若謂生滅,同時而有者,生滅相反,云何同有。於是故曰不生滅也。然說生滅者,則可知是假定符號,豈可為實。云何不垢不淨,垢淨本無定相,隨眾生之習慣而有。如人之手,誤觸屎尿,以水洗之為淨,如所用之白磁便桶,雖數洗之,仍認為垢。蛆於糞窖,騰舞以為潔淨得所,若人視之,污垢已極。又阿羅漢,觀諸天之華美為污染。登地之菩薩,視阿羅漢為不淨。如此比較,垢淨何有定相,故曰不垢不淨也。云何不增不減,所謂增減者,乃不捨前塵也。且以最淺近之事證明,假定天氣之寒暑,各當令百日。若寒氣增一日,即是減一日,何則,若增至八十日,則後來之當令,僅有二十日存在,豈不減去八十日耶。其暑氣亦然,可謂增乎減乎。故曰不增不減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以五蘊總法,上乘諸法空相之主體,下啟諸法無得之宗用。是故空中無色者,總說十一色法。無受想行識者,總說一切心王心所等法。色者以集合而有。受以接觸而成。想以緣影而生。行以偏計而名。色以了別為相。皆非本有,究竟不可思議,了不可得,故曰妙有真空。而此空中,本無五蘊總法,雖開出諸法別相,亦一無所有。故以下分別明之。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破凡夫眾生,所執之十八界,以為實有。以六根染於六塵,發生迷誤之六識。今為破之,此十八界,本非實有,一無所得,故曰無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破緣覺所執,十二因緣之還滅門。緣覺者,乃中乘根性之名稱,聞佛說十二因緣開悟,因知煩惱生死之苦,故發修道離苦之心。蓋人之痛苦,莫過於生死。佛云,死之苦,如烏龜脫殼,故有呻吟,並喊叫者。生之苦,如活馬剝皮,一出胞胎,痛哭不止。欲脫其苦,當溯其源。究死之苦,因何而有,因生故有老死,生因前世業有,有因求取,取因貪愛,愛因樂受,受因交觸,觸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識,識因業行,行因煩惱無明,溯至生死淵源,乃發於煩惱無明。是因無明緣起業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故欲脫生死之根,必須先滅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生滅,及老死憂悲苦惱俱滅。此無明,乃名發業無明,由之前世造業,今世受生,然前世已去,不得滅之,唯滅現世,迷理無明,庶不作來世發業無明,再潤生死也。迷理無名者何,即吾人現在之貪愛求取也,緣覺根性,由此因緣開悟,滅此愛取,迷理無明,而證中乘辟支佛果(譯言緣覺果)。佛說此法,為不得已,乃隨情說之,俯就眾生,俾先獲小益,後再大成,不然,則大乘不能領受,反成過誤。今至機緣成熟,始說大法,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云云。然無明煩惱,皆屬五蘊,而五蘊皆空,則攝盡諸法空相。而無名未出五蘊諸法之外,當然亦空,故曰,無無明,既本無無明,何用滅盡,又曰,亦無無明盡,乃超略之十支,皆然,至老死亦然,故曰,亦無老死盡也。

無苦集滅道。

此破聲聞所執,四諦之出世法也。四諦者,乃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之四聖諦也。謂審實之四種理諦,以之能超凡入聖故。聲聞者,乃小乘根性之名稱,聞佛說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謂之世間之苦果,斷除煩惱之集因,羨慕寂滅出世之樂果,恆修戒定慧道品之真因。雖證寂滅之樂,亦佛隨情所說,循循善誘,由小乘,引入大乘。至今師資道合,以情智兼說,故曰無苦集滅道也。然苦集滅道,皆屬五蘊諸法空相故曰無。苦諦者,乃世間之果。謂隨身之生老病死四苦。又自身所招之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共名八苦,俱屬人道。又以六道綜成三苦。一者,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苦。二者,三善道中阿修羅,欲界天,與世間人之樂苦。三者,色,無色界天之行苦。如是等等,皆名苦果。集諦者,乃世間之苦因,共有六種根本煩惱。謂貪,瞋,癡,慢,疑,邪見。復有隨煩惱,共二十種,分小中大三類。一小隨煩惱有十,曰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中隨有二,曰無慚,無愧。大隨有八,曰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舉,失念,不正知,心亂。共二十六種集因,招世間一切苦果。滅諦者,乃出世之樂果。以寂滅為樂,獨善其身,脫四住煩惱,離分段生死,仍屬沉空滯寂,未免變易生死,不達究竟之樂,住於有餘涅槃,故名偏真小果。道諦者,乃出世之樂因。戒定慧三學,開出三十七道品。一者,四念處,謂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二者,四正勤,謂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三者,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四者,五根,謂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者,五力,謂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六者,七覺分,謂一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三喜覺分,四除覺分,五捨覺分,六定覺分,七念覺分。八者,八正道,謂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以上共三十七道品,皆是修出世之樂因,通攝於五蘊諸法空相之中。故曰,無苦集滅道也。

無智亦無得。

此破藏教菩薩,所執之事六度也。智者,謂智慧以攝六度,為成佛之因。得者,謂得證菩提佛果。事六度者,乃藏教之生滅法,事理不融,為權教三乘中之大乘。非別教圓教中之大乘也。其所斷之惑,僅除四住煩惱,與阿羅漢同等。其智,其得,亦攝於五蘊諸法空相。故曰,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者,正為趣體之宗,復助破障之用。於是菩提薩埵(略稱菩薩)。依於般若波羅密多故,破除三障。心無罣礙者,破報障也。報障有二,一者依報,謂人之所依環境,有安危災祥,豐歉苦樂。二者正報,謂人之本身,有強弱壽夭,美惡智愚,起心內之牽罣,身體之障礙,以障性修二德。菩薩已依深般若,見五蘊空,法法本無所得之宗旨,則心無內罣外礙,破此報障也。又以無罣礙故,始得心無恐怖,是破業障也。若初發心之菩薩,未破惑時,度化眾生,未免有五種怖畏。一者,生活畏,既為度化眾生,則無暇再求生計,是一可畏也。二者,死畏,既發菩提心,須要為法忘軀,我執未破時,捨身亦屬勉強,是二可畏也。三者,地獄畏,因畏地獄苦,故發菩提心,法執未破時,是三可畏也。四者,惡名畏,遭受讒誣毀謗,未得解脫時,是四可畏也。五者,大眾威儀畏,既行菩薩道,須負起大業繁興,若逢機緣成熟,有當機者,集眾開會,祈請升座說法,若菩薩未破無明時,難免有大眾之威儀畏,是五可畏也。今依般若,無所得故,始遠離顛倒夢想,是破煩惱障也。蓋眾生之顛倒,有八種,夢想有九類。八種顛倒者,凡聖各有四種。凡夫之顛倒,一以皮囊之身為淨,二以世間享受為樂,三以緣影之心為常,四以五蘊之法為我。小乘聖人之顛倒,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以此四種觀念,對治凡夫之四倒固高,若較究竟佛法,仍在顛倒之中,故曰凡聖共成八種顛倒。九類夢想者,凡一切夢,皆由想成,而夢不離想,以想為因,以夢為果。且按世人夢想說起,吾人多知合眼有夢,而不知睜眼時猶是夢。何以故,夢中之物,不能移至醒中,醒中之物,不能移至夢中,如是比較,有何差別。又如夢中,有人說之,汝是作夢,而作夢之人,必不能信,若對醒時人說之,汝是作夢,而醒時人,更不能信,此二不信,較之,又有何差別。夢者幻化無常,而世界亦是幻化無常,此二無常,又有何差別。如世人多有名利想。故多作名利夢。若多有善想,善行,命終升天,又作天人之安樂夢。有好勝想轉生阿修羅,作爭強夢。有害人想,轉地獄道,作受苦刑之夢。有慳貪想,轉餓鬼道,作饑渴之夢。有愚癡想,轉畜生道,作受三塗苦夢。有空寂理想,證偏真果,作有餘涅槃夢。有因緣還滅想,證辟支佛果,作獨善其身夢。有六度想,行菩薩道,作度化眾生夢。若能度眾生,知無所度之眾生相,亦無能度之菩薩相,則已開佛之知見,則遠離顛倒夢想,破煩惱障矣。三障既破,是究竟涅槃(譯言不生不滅)。菩薩斷德圓滿,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大夢醒矣。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發明般若,為獨一不二之法門也。意謂不但菩薩,依此般若,得證涅槃,其三世諸佛,亦依此般若,得證菩提果也。三世諸佛者,一過去世之諸佛,如威音,然燈,乃至迦葉佛等。二現在世之諸佛,如釋迦,阿彌陀佛等。三未來世之諸佛,如彌勒菩薩,乃至賢劫中之諸菩薩,及一切眾生等。唯依此一乘大法,般若波羅密多故,得證阿耨多羅(譯言無上)三藐(譯言正等)三菩提(譯言正覺)果也。無上者,對菩薩之有上言之,正等者,對二乘偏真言之,正覺者,對外道之邪知見,及凡夫之不覺言之。故以此無上,正等,正覺,對治其大乘菩薩之有上覺,及二乘聖人之偏知覺,外道之邪知覺,凡夫之不知覺。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讚般若之功能也。神者,謂天心妙用,呪者,謂真言無妄。是大神呪者,謂以大力妙用之真言,能破邪師外道之堅固妄執,邪法邪說。是大明呪者,謂此正大光明之真言,能破五濁惡世之黑暗。是無上呪者,謂再無加於其上之真言,能破菩薩之異熟果愚。是無等等呪者,謂無等次相等之真言,能破二乘之真實義愚。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者,謂一般若,成四種真言,能除眾生之見愛煩惱苦,欲愛苦,色愛苦,無色愛苦,塵沙無明煩惱苦,及分段生死苦,變易生死苦,如是一切苦,能究竟除盡。故曰,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凡佛說法,多有顯密同出。此般若之呪,為密分真言,是不思議之法要,乃不須解說,一落言詮,即成思議,則失其本旨也。夫經是顯說之呪,呪是密說之經。經之文名顯分,經之呪名密分。若不明經義,如何奉持,則持呪。若不明呪之解義,則解經。是顯密圓通矣。

【書籍目錄】
第1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一) 第2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