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演培法師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演培法師講述

題前概說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演培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題前概說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時間過得很快,一年一度的新春,又已過去。從今天起,再度來與諸位講點佛法。去年和諸位講的勝鬘經,在理論上比較深些,聽來感覺有點吃力;今年特選普門品來和諸位講,這是大家常常讀誦的,聽來定會易於理解。其實,勝鬘經與法華經,都是一乘大法,都是為上乘根機說的,沒有相當的智慧,是不容易接受的。而普門品,是講的事實,不會太難懂的!

今年來和諸位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今日的混亂時代說,我以為是很有意義的。生存在當前的這個時代,人人都有即將瀕於毀滅邊緣之感,確實急須觀音菩薩的大悲來救濟,而且亦唯觀音菩薩那種無私的大悲,始能救濟現前世界人類!普門品,專講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大無畏精神,所以我們聽了以後,一方面固應切實體念觀音的悲願,一方面更要認真激發自己的悲願,使自己的悲願與菩薩的悲願結合為一,令這苦難重重的世界,到處都有觀音的示現,到處都有觀音的救濟,世界人類的浩劫,就可因此而得消弭!

講到觀世音菩薩,我佛教徒沒有不知的,如我國流行的「家家彌陀佛,人人觀世音」的兩句口號,就可知道觀音是怎樣的深入人心!原來,信仰觀世音菩薩,稱念觀世音菩薩,禮拜觀世音菩薩,不但在中國,是很普遍的,就是在韓國、日本、越南以及諸位所僑居的星馬,都是很普遍的,可說這是大乘佛教流行區域內所共有的信仰。我們試從這些國家各地走一趟,你將明白發現:在城市裏,在鄉村中,在高山上,在海濱邊,總而言之,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供奉觀音菩薩聖像,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的人。不但信佛的人如此,就是不信佛的人,亦往往在不知不覺間,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同時,我們從大乘經所介紹的很多菩薩的名號,特別是法華經所說的八萬菩薩,甚至法華經中列為十八上首菩薩來看,現在為人所熟知而稱念的究有幾位?除了文殊、彌勒尚為人稱念外,其他為人稱念最多的,不能不算這位大悲觀世音菩薩。其餘諸大菩薩,不但沒有人供奉稱念,就是他們的名號,亦少為人所知。由此可以想見,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是怎樣的特別有緣!其關係又是多麼深切!所以我們應多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我們應不辜負觀音菩薩所給予我們的慈悲救濟,我們應時刻的與觀世音菩薩,生活在一起,行廣大悲濟行!

一  觀音菩薩的籍貫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既有這樣深切因緣,跟著而來的問題是: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地方人?其行化的道場又在什麼地方?因一般人常提出這問題來問,所以現在有略解說的必要。唯有將人們內心中的這一疑團消釋,才能更堅定人們對觀音的信仰,才能更使人虔誦觀音的聖號。

觀音菩薩究竟是什麼地方人?這是不能用娑婆世界某國某省某鄉某鎮來說明的。根據很多大乘經典的介紹,觀音菩薩是十萬億佛土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右的兩大菩薩之一,同時亦是協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的大菩薩。現在是補處大士,過去是正法明如來,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因此,我們現在只能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中的一位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偉大菩薩,而不必在這娑婆世界指出他一個確實誕生的地方。

至於觀音菩薩的行化道場,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就是根本道場與化現道場。根本道場,是指極樂世界說的,因為觀音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這一根本道場,凡為佛子,都是信得過的,不會對它發生懷疑。化現道場,在十方所有世界中,凡有觀音菩薩教化的地方,即有觀音菩薩化現的道場。這麼一來,其道場是很多的,處處是觀音道場。

不過,以娑婆世界來說:華嚴經告訴我們,在印度南部靠大海邊,有座普陀落伽山,是觀音菩薩在這娑婆世界最初示現的道場。但這道場,中國學佛者,不特沒有到過,亦少有人知道。中國人所知道的觀音菩薩道場,是浙江南海普陀山,過去每年到普陀朝禮觀音的人很多。

南海普陀山為國人公認的觀音菩薩所示現的道場,而且聞名於全世界,這當然是有其因緣來歷的,現在不妨把它簡單的介紹如下:

在中國南北朝時代,約於梁貞元年中,日本有位慧鍔法師,到中國來求法,對觀音菩薩有著高度的虔信。學成回日本時,除了帶很多經書,還特別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回國供養,古時交通,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坐的當然是木船,可是慧鍔請了觀音坐上木船後,航行沒有多久,海中忽然掀起大風大浪,使他所乘的木船,無論怎樣,總是不能前進。在此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將觀音菩薩請上一個小島,並在島上搭了一間茅屋,以供奉觀音菩薩。來往於這小島的海上人家,以及其他附近居民,常常來燒香禮拜,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靈感。於是來燒香禮拜的越來越多,而此小島也就一天天的發達起來,乃將原名梅岑島的改稱普陀山,此山亦即成為觀音菩薩道場。後來與山西五臺山的文殊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形成四大名山,而為中國佛教重鎮。

自從普陀山定為觀音菩薩道場,後來很多有觀音菩薩示現靈感的地方,都稱為觀音菩薩道場。進一步說,凡有相信觀音菩薩的地方,供奉觀音菩薩的地方,都可說為觀音菩薩道場。因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真可說是無剎不現身的。不論什麼地方,不論那類眾生,需要菩薩去化度時,菩薩總是即以怎樣的身分去化度他。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正是這一精神的流露。在下經文講到遊化諸國的時候,會有詳細的介紹。

依大乘佛法說,凡是久修菩薩行的大菩薩,特別是作為一生補處的最後身菩薩,都能做到『無剎不現身』,都在時刻的教化眾生。現在舉個很有名而將來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彌勒菩薩做個實例:古德有首頌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有人以為:念諸菩薩名號,根本就沒有用,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菩薩。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老實告訴諸位,悲心徹骨髓的菩薩,時刻都現在我們面前的。如彌勒所以名為彌勒,不是簡單的,是可化身千百億這麼多,以種種不同的身分,或示現佛身,或示現比丘身,或示現居士身,恒常不斷的,時時刻刻的,示現在每個所應化度的人前。所可惜的,就是時人不識菩薩的顯現,吾人只能責怪自己不認識菩薩現在自己面前,但不能說菩薩沒有示現在這廣大人間。

彌勒是這樣的示現,當知觀音亦是如此。如套用上面的偈語,我們可說:『觀音真觀音,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如今在座的諸位當中,誰是觀音菩薩,誰是彌勒菩薩,我們一個也不認識,但不能因此說這道場中,沒有觀音、彌勒的隱現。為佛子者,對於這點應有堅定的信念!

二  觀音菩薩的性別

觀音菩薩出身的地方以及示現的道場,已大略的加以說明。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答的,就是具大慈悲、具大智慧、具大願力、具大功德的觀音菩薩,究竟是男抑或是女?因現在所見到的觀音菩薩,大都是女相的,所以常常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

在根本方面,我們應說觀音菩薩是個男子。且在我國唐朝以前,所有觀音菩薩的塑像或畫像,都屬男人的相貌。觀音菩薩為男人相,有沒有根據?有。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經中稱為勇猛丈夫,證明觀音本地是屬男子。不過,從觀音的示現方面說,那就難以決定他是男是女。因大菩薩的示現,不是為了好玩的,而是為了度生的。眾生需要菩薩示現怎樣的身相,菩薩就為眾生示現怎樣的身相。如有一類眾生需要觀音菩薩示現男相來化度的,菩薩就為其示現男相。另有一類眾生需要觀音菩薩示現女相來化度的,菩薩就為其示現女相,很難決定是怎樣的身相。因這不是菩薩本身的問題,而是隨諸眾生的要求所示現的,自己並不怎樣能做得主。至於觀音菩薩在此世界多現女身,自亦有其道理在,這等到下面再說。

現在先來說個觀音菩薩示現女身化度眾生的故事給諸位聽聽:在中國唐朝的時候,菩薩在陝右金灘,示現一個賣魚婦的女相。這個賣魚婦,長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隻魚籃,在某村莊賣魚。村莊上的青年,見其年輕貌美,就不斷的向她追求。每個青年男子,都希望獲得她,做為自己配偶。由於追求的人多,使得賣魚婦無法應付,於是想出一個辦法,對村莊上的青年男子說:你們這麼多人,我只一個女身,當然不能滿足你們每個人的心願,現在提出一個不十分難的條件,你們誰做到了,我就許配於誰,誰也不要妄追!

青年男子迫不急待的問:什麼條件?賣魚婦回答說:佛教裏有本經,叫做普門品,你們有誰在三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結果,在三天內讀熟普門品的,有四五十人。賣魚婦又說:我仍只是一身,你們還有這麼多人,怎能決定嫁給誰?告訴諸位,佛教還有一部經,叫做金剛經,經文比普門品長些,你們有誰在五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大家在愛的熱力支持下,到了五天期滿,讀熟金剛經的,仍有十人之多,結果,問題還是不得解決。於是賣魚婦再對這些人說:佛教有部大乘妙法蓮華經,你們有誰在七天內讀熟,我就決定嫁給誰。諸位想想: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這麼多,要在七天內讀熟,實在是不容易的,所以結果只有一姓馬的青年讀熟。

賣魚婦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當然就嫁給了姓馬的。姓馬的內心歡喜自不用說,別人亦對他得到這麼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為婦而欣慰。可是到了洞房花燭夜,在賀客狂歡散去以後,女的忽然肚痛而死!不用說,這時最悲傷的,無過那位馬姓少年,因他用盡心機,才得到這樣一位美女,而今竟然成為一場空,怎不悲痛欲絕?可是人死不能復生,悲痛又有什麼用?只好依照一般俗禮,將死者送去安葬,除此還有什麼其他辦法?

說來真正奇怪,靈柩送至半途,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對那馬姓青年說:聽說昨天你才舉行結婚大禮,怎麼今天又在舉行葬儀?馬姓青年哭喪著臉回答說:這是我最愛的美女,用了好大的心機,才能得她為妻,不意一個活潑潑的美女,轉瞬之間就成了一個無知的死屍,叫我怎不痛心?老僧看他悲傷的樣子,於是就開示他說:你們年輕人,就只知談情說愛,而不知追求真理。當知昨天你所娶的美女,並不是世間一般女子,而是觀音菩薩示現來化度你們的。因為悲心深重的觀音,知道你們村莊老幼,不曉得信奉三寶,特方便示現女身,來給予你們化度,假定你們不信,可以開棺來看。大家為求獲得證明,乃真的將棺材打開,一看始知最初放入的美女,已經不在其中,到此不得不信是菩薩運用神通離開的。可是再回頭來看那老僧,老僧又已不知所在!

本此可知:不但賣魚婦,是觀音的示現,就是該老僧,亦為觀音的示現,目的在使這村中的人,切切實實有所覺悟,認認真真信奉三寶。從此,不但馬姓青年,發心出家修行,就是村莊中人,亦都信佛菩薩,而歸依三寶。這在佛教中有兩句話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為菩薩度生的最大方便。

觀音菩薩所以時時示現女身教化眾生,推究起來,約有兩個原因,現在略說如下:

一、專以多苦的眾生為救濟的對象;人類眾生痛苦最多的,在過去重男輕女的時代,女人的痛苦確比男眾多。因在那時代,女人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未嫁前在娘家裏,定要聽從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後在丈夫家,定要聽從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時有兒女的,還要聽從兒女的話。在世間做人,女子的痛苦,確實是多些。觀音菩薩既以救苦眾生為目的,當然要先救度苦痛多的女子,所以特多示現女身,期與女子打成一片,然後從女子本身所有的各種痛苦,逐漸引導她們走上修學佛法的大道,以解除所有痛苦,而獲得身心解脫。

二、女眾痛苦雖說比較多,但內心中的柔和慈愛,卻又的確勝過男子。如世間的父母,疼愛自己子女,固然是一樣的,但若比較起來,母親愛護子女,更為深刻親切。我常常說:有時父母同坐一處,假定小兒女們走來,向父母要錢買花生或糖吃,做父親的總是說,你們常要錢做什麼?今天沒有錢給你們,說了也就算了,真的一錢不給;做母親的不然,一方面呵責兒女不應常常要錢,一方面卻從腰包中掏出錢來給他們,並且很慈愛的撫摸著兒女說,乖乖的去吧,以後不要再來討錢。說雖這樣說,等到再度來要時,如法炮製的,仍是那一套。所以母親對子女的慈愛,是超過父親的。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現女身,不過是把世間的母愛,予以淨化擴大而成大悲。

世間的母愛,雖說是很真摯的,但範圍非常狹小,只知愛護自己的子女,不知愛護別人的子女,而且其中還含有染污的成分。普通雖說父母慈愛子女是無條件的,其實於無條件中有其條件在,如中國人說的『積穀防饑,養兒防老』,這不是條件是什麼?所以菩薩所有的慈悲與父母所有的慈爰,有兩點的實質不同:一是不廣大,二非無條件。觀音菩薩的慈悲,能將世間的母愛,加以淨化與擴大。慈悲一切眾生,不是慈悲一分眾生。是以菩薩的慈悲是偉大的,世間的母愛不能與之相比。觀音菩薩深知世間母愛的難得,所以處處示現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間一般的女人,不要專門陷在狹小的母愛中,而應以母愛的精神,來慈愛一切眾生,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了生脫死,都能成等正覺。

如上所說,就是觀音菩薩示現女身的兩大原因。不過在此我仍請諸位牢牢記住的,即這僅是菩薩的示現,絕對不可認為菩薩原來就是女身。

三  觀音的千手千眼

觀音菩薩隨類化身而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如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足踏鰲頭觀音、八臂觀音、十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於中,千手千眼觀音,有很多人不大理解,所以現在略為說明:普通人所了解的,一個人只有兩手兩眼,假使一個人很能幹有本領,我們就說他了不起,好像具有三頭六臂似的。聽說具有三頭六臂的人,我們已經把他看成很了不起,而觀音菩薩具有千手千眼這麼多,其力量當然是更大。所以有人問:觀音菩薩為什麼會有千手千眼?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這有略微解釋的必要,不然,不特有人問到將無辭以答,就是自己對這亦將具有很大的懷疑,不能如法的虔誠的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傳說說起,然後再作合理的解釋。據汝州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過去有楚莊王的第三女叫做妙善,是個非常孝順的孝女,當楚莊王病得很危急的時候,醫生說要病好,必須親人手眼。妙善公主聽了,毫無難色的割下手眼,救父親的重病,使父親的病癒。等到父親病好,公主也就坐化,醫生說她是大悲菩薩,而說這話的醫生,亦立刻不見。於是楚莊王即封公主為大悲菩薩,且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像。有人說:莊王命塑全手全眼,但宦者誤為千手千眼,致有千手千眼觀音。但汝州志所說,為感通錄不載,這當然是不可靠的傳說。又據向來俗傳,謂大士為楚莊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因捨手眼癒父惡疾,乃顯現千手千眼像。編年通論中,說這是天神為南山道宣律師所說,這自然亦是傳說而已。

如依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如來時,靜住如來曾經為他說一『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並且要他持此咒心,於未來惡世中,普為一切眾生作大利樂。觀音菩薩當時聽了這個咒後,立即發出弘大的誓願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分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這個大願一發,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是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得名的由來,但這可說是象徵性的表示,現在略微說明如下:

所謂千手,是象徵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如平時幫助人家做一件事,以一隻手做,拖也拖不動,拉也拉不走,別人就會對你說,你用兩隻手出力就可拖走,這證明了多一隻手就多一股力量。又如常聽人說:一個人感覺很忙時,就常表示現在忙得不得了,沒有辦法,假定多幾個手腳,或多幾個幫手,事情分開來做,那就輕鬆得多。這亦足證明人手多力量就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將這與觀音菩薩的千手配合來講,其意是:觀音菩薩所教化的眾生多,而隨菩薩修學佛法的人亦多。到了修學能力相當高時,就可派到這裡那裡去教化眾生。而分化在各方所發生的力量,就等於菩薩力量的分散。所以千手的意義,完全是表示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不必呆板的視為菩薩真正長有千手。

所謂千眼,是象徵觀音菩薩深邃不可思議的智慧。如各人平時看東西時,一隻眼睛看不清楚,兩隻眼睛打開來看,不論前面是什麼東西,就可看得清楚明白了。兩隻眼看東西,尚且較為清楚,千隻眼看東西,當然更為清楚。可是觀音菩薩觀察事物,不如普通人光以眼看,而是以智慧之眼,深刻的觀察,透徹的分析,所以觀音菩薩的智慧是極深妙的。用此深妙智慧之眼,能夠了解宇宙萬有諸法的真實相,能夠觀察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和要求。隨順眾生的根性和要求,作種種不同的化導與調伏。假定智慧不夠,雖有心於化度眾生,但對一切眾生,只能說一種法不能予以普利。觀音菩薩因為智慧深妙,能對各種不同的眾生,說各種不同的教法,所以千眼是象徵菩薩的智慧。

如上配合來講,可見千手千眼,是代表觀音的大力大智。而這大力量大智慧,不是普通人所有,唯有大菩薩具有,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四  普門品流通的原因

普門品的品字,是類的意思。很多大乘經典,都是有分品的,即凡其類相同者,就將之合為一品。本品是講觀音菩薩種種救濟種種示現的事,而這種種不同的救濟和示現,都集在這一部份經文來講,所以稱品。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本品在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現在我們所要提出來問的,就是全部法華經,既有二十八品這麼多,為什麼唯有這品讀誦、講說、解釋、流通得最多?關於這點,當然是有其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觀音菩薩與此土眾生,特別是與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人民,有其深切因緣。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弘通的原因,即在中國歷史上,五胡亂華的時代,在所謂五胡十六國中,有個小國叫做北涼,國主叫做沮渠蒙遜,有次患了一場嚴重的大病,真是到了群醫束手,百藥罔效的地步,除了等死而外,沒有其他辦法。

可是正在這個時侯,有位譯經弘化的曇無讖法師,來到中國北方,聽說國主有病,就自動的走去對他家人說:你家國主害的病,不是普通生理上的病,而是心理的業障病,世間的醫藥,是治不好的。不過據我看來,國主的壽命還沒有盡,是有辦法可以挽救的。現在我告訴你們:佛教有部妙法蓮華經,經中有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國主如能懇切至誠的讀誦,得觀音菩薩的慈悲加被,是可使他消除業障病,而獲得身體恢復健康。國中大臣聽說這樣,立刻就去報告國主,國主與諸大臣,為了求得病好,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很懇切至誠的,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來真是靈驗,沒有經過好久,其病果然痊癒,恢復原有健康!

這麼一來,不但國主教令大家誦普門品,很多人民亦自動的誦普門品,並且確有很多人,為念普門品,消除業障病。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本品在中國,就流通得特別廣,講說的特別多,讀誦的特別眾,解釋的亦復不少。本品特別單行流通,完全基於這一原因。

念普門品得感應的,在我國是很多的,如年二十六寡居無子的元陶氏十六娘,經常持念觀音普門品,忽然夢一白衣人,手持白蓮花一朵給她食,經過三年的時間,見佛光明,經函上有火團如彈子大,氏恐經被燒,用手去撲它,乃得舍利一粒,而於臨命終時,化佛來迎,別眾而去。

五  本品品題的略釋

本品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有八字。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本品是以人法立題。

為人題的觀世音菩薩五字,前三字為別名,只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後二字是通稱,凡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為菩薩,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是菩薩的德號,有時叫做光世音,有時叫做觀自在,有時亦簡稱為觀音。觀世音是羅什三藏的翻譯,光世音是竺法護三藏的翻譯,觀自在是玄奘三藏的翻譯。還有叫做觀世自在或聖觀自在的。聖是讚嘆詞,觀自在,據法藏的心經略疏解說有二:一、約智解說,謂觀音的智慧,於所觀的事理無礙之境,已達到自由自在,不再有絲毫拘礙。二、約悲解說,謂觀音的大悲,於所應化度的各類機宜,當其前往去救拔時,亦已達到自由自在,不會再感到有何棘手。如觀世界而自在的拔苦與樂,即名觀世自在。至什公所譯觀世音的意義,到下講經文時再為詳說。雖有種種稱名不同,其實是一個人。以什公與奘公說:一個重於意譯,一個重於直譯,所以譯有不同,不能說誰對誰不對。不過國人向所稱念的,是觀音或觀世音菩薩。

菩薩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應叫菩提薩埵,中國譯為覺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眾生。上求大覺,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有情,是大悲的作用,所以凡為菩薩,總是悲智雙運。不過佛教所說菩薩,不是專指供在殿堂上的諸大菩薩,而是指已發心並正在行菩薩道於人間的活菩薩。

為法題的普門品三子,現在繼續來說。品是類的意思,即這一類歸於這一類,所謂物以類聚,說名為品。妙法蓮華經中,佛將觀音菩薩的一切,都歸結到這裏來講,所以稱品。普是普遍的意思,門是能通的意思。如我們現見面前的一道大門,有了這道大門,任何人都可自在的出入通過,假定這房沒有一道門,欲從外面進來,固然沒有辦法,欲從裏面出去,同樣沒有辦法。

門在佛法中說,從地獄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門,每一道門的鑰匙,都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要進那一道門,就可去開那一道門,不開門是不得進去的。舉例來說:譬如地獄之門,本關得好好的,怎麼能得進去?問題很簡單,只要你造了五逆十惡的罪業,你就得到地獄之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隨時可以打開地獄之門,自自然然的走進地獄去。假定沒有這個鑰匙,不論你怎樣想要進去,結果,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從門外進入門內,其門內的苦樂,是大相懸殊的。以世間說:有的門內極為快樂,如天堂,經常沐浴在欲樂與定樂之中;有的門內頗為痛苦,如三惡趣,或受寒熱的痛苦,或受殘殺的痛苦,或受饑渴的痛苦。不過所有鑰匙,握在自己手裏,要想進入那門,其權還在自己。

不過,十法界雖有十道門,但可稱為普門的,唯有佛道的一門。如世間的六趣之門,是屬有漏之門,要想通於無漏,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出世的二乘之門,通常稱為空門,對於生死煩惱,只能了脫一半,所以其門不得稱普。至於菩薩之門,落於空有二邊,不能空有相融,同樣不得稱為普門。佛之所以稱為普門,因佛於成道後,本其大悲願力,要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雖說地獄門關得緊緊的,但以悲願的力量,要進去就進去,一點阻礙沒有。入地獄門是如此,入餓鬼、畜生等門,亦是這樣,總是出入自如,而無礙自在的,所以稱為普門。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既要成佛才稱普門,觀音現是菩薩尚未成佛,怎麼可稱普門?這不妨從本、跡兩方面說:從本說,觀音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具有佛的悲願,當可稱為普門。從跡說,觀音雖還未成佛,但已到補處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遊諸門度生,所以得稱普門。

六  普門的別為解說

在釋題中,雖已略釋普門兩字,但還有其重要意義,須要別為解說,所以再為分別如下: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亦為佛弟子所常掛在口頭上說的。如請某人幫忙做一件事,假定人家說沒有空,我們就說你慈悲一下;或別人對佛弟子有所請求,就說你們佛徒慈悲為本,相信定會如我所求。其他還有很多運用慈悲的地方,所以慈悲是佛法的中心,以與樂拔苦為慈悲的本義。雖同樣稱慈悲,但程度有淺深,佛法大體分為三類:

甲、愛見慈悲:有的經中又稱為生緣慈悲。世間上的人,可說都有這一慈悲。如做父母的,愛護其子女,可說就是一種慈悲流露。但這慈悲,不但不夠普遍廣大,且還含有染污性及分別心在內,不能普遍的救濟一切眾生,是有限有量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

乙、法緣慈悲:這不是世間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而是二乘聖者所有的慈悲。二乘聖者通達萬有諸法及個己生命體,都是種種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緣生無性,法法皆空。可是他們只知其空,不知不空,只能隨緣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其慈悲,仍不是普門。

丙、無緣慈悲:這是佛菩薩所有的,真可稱為普門慈悲。如是慈悲,拆開來說,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論是佛或菩薩,都了解這道理:眾生是佛菩薩心中的眾生。以佛菩薩的眼光看來,眾生與自己原是一體的,因而眾生所有的痛苦,就是自己所有的痛苦。眾生沒有快樂,就等於自己沒有快樂。如以中國的儒家話說,就是所謂『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在佛菩薩的立場,本無所謂憂苦,亦無所謂快樂。因見眾生痛苦,所以自覺其苦,因見眾生快樂,所以內心快樂。見到眾生解脫,如同自己解脫。在佛菩薩的心目中,只有眾生,是沒有自己的。

因為如此,所以在佛菩薩,絕對不見有人我相的差別,所以終日度生,不見一人為己所度。將自己與眾生,混然融成一體,於中實分不出,誰是能度,誰是所度。雖不見有能度所度,但仍繼續不斷的,精進不懈的,化度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為佛菩薩之所救度。是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真正慈悲普門。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是救苦救難的,所以觀音菩薩所有的慈悲,就是無緣慈悲。正因菩薩具有這樣廣大的慈悲心,在這娑婆世界,運用他的慈悲,度化他所當度化的一切眾生,所以亦得稱為慈悲普門。

二、說法普門:佛菩薩出現於世,沒有自己的事,多為眾生的事,為眾生就要說法。佛為眾生說法,說來是很多的,所謂大法、小法、空法、有法、權法、實法,有著各種不同。普通人說法度生,因為沒有智慧,分別眾生根性,所以講大法時,不能兼講小法,設若講小法時,不能兼請大法;講空、有、權、實諸法亦然。說法不得普遍,不得稱為普門。觀世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於說法時,在同一法會中,說有各種不同的法,使在座的每個聽眾,都覺得好像是對自己說的一樣,都能得到佛法的實際受用,所以稱為說法普門。

還有,說法時所用的語言,凡夫與菩薩亦有很大差別。語言,各地有著不同,六道有著差別。如我不會講廣東、福建等的方言,為粵人說法時要譯成粵語,為閩人說法時要譯成閩語;不然,這些地方人,就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所以不得稱為普門。觀音菩薩已得語言三昧,『能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容易的事!菩薩發出的音聲只是一個,但在各種不同的眾生聽來,都好像是說的自己話,如閩南人聽來是閩南話,廣東人聽來是廣東話,天龍八部聽來是天龍八部的話,不是佛菩薩,怎能做到這樣?是為說法普門。

七  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從法華經中抽出別為流通,固然顯出它的重要性,但法華經是如來開權顯實的極談,是暢顯究竟一乘的大法。所以論其重要,全經二十八品,品品都極重要,不能說出那品是無關弘旨的。話雖這麼說,但古來大德,曾從經中特別抽出方便品、安樂行品、如來壽量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四品,為法華經重要中最重要的四品,而且各各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意義。

據古人的分別:方便品,是顯示一個人的正式開始發心。發心,就是一般所謂動機。不論做什麼,都要先發心,或先有動機。在佛法中,你究竟要走那一條路,就看你現在是發怎樣的心。大乘佛法,當以發菩提心為主。安樂行品,是顯示一個人的由發心而如法修行。修行,就是一般所謂實踐。發了菩提心,必然就要向菩提道前進,但這必須要如法如律的。在這品中,有很好的啟示。如來壽量品,是顯示一個人由修行而證得最高無上菩提,因為有所實踐,必然不會空過,必然有所得的。至於現在所講的普門品,則顯示一個人所證得的無住大般涅槃,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生,如觀音菩薩所表現的那樣,是無住大般涅槃的最好說明。

以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這就是發心、修行、證果的三大次第。但因大乘所證得的極果,有大菩提果與大涅槃果的兩種,所以分為兩品。根據這一分析,證知這四品,是全部法華經中最重要的四品,亦即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上面既已指出最重要的四品,現在不妨再來一說二十八品的內容。依古德判別,二十八品分為兩大部門,即天臺家說的跡門與本門現按其次第,說明如下:

前十四品是講的跡門,後十四品是講的本門。所謂跡門與本門,這兩個名詞,在一般人聽來,不但很生疏,且不易了解,有略微解說的必要。

本是根本的意思,從根本上來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老早就成佛了。成佛之早,出於我們的想像。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有這樣一段話說:『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此可知佛陀成佛,實是久遠之前的事了,絕對不是如一般所知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釋迦!

跡是示跡的意思,即釋尊於久遠前成佛後,常在各世界中,示現教化眾生。凡佛所示現的,都名為跡。跡是從本來的,從本垂跡,當然不是根本。梵網經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固然是約垂跡說的。法華經說:『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師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亦復是跡非本。

總之,我們所知道的釋迦牟尼,都是跡門方面的事,至於本門方面,則是久遠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測度得到。

佛為什麼要常示現而不久住世間度化?當知這亦有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眾生大都有個習性,就是常常見佛,以為佛很平常,不肯如法的依佛所說去行。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不得不數數示生,數數示滅,以提高眾生的警覺!

八  妙法蓮華經題解

品題,已約略說過;經題,再略為解說。妙法蓮華四字,認真講來,是很麻煩的,天臺智者大師,單講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所謂『九旬談妙』,早成中國講經史上膾炙人口的佳話。所以要在矩矩的時間內,予以詳細的解釋,當然是不可能的,只好簡略的一說。

妙法的法字,是指一切法,如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凡夫法聖人法等,無不包含在內。如是諸法,一一說明,事實固不可能,實際亦不需要,所以佛教將無量無邊的法,歸納成三大類,就是心法、眾生法、佛法。不論那一類法,都是極為微妙。所以稱為妙法,即心法是妙,眾生法是妙,佛法亦是妙,各別而說固然是妙,三法無有差別更妙,所謂『心法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正是此意。這道理很深,雖不易聽懂,但這不可思議妙法,卻是人人所本具的,絕對不可予以忽視。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迷了這妙法,諸佛之所以為諸佛,是因悟了這妙法,所以現在有略為分別的必要。

為什麼心法是妙?要了解這個,首當了解上面說的十法界。十法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法界,分開來講,差別不同,容易了解。界界互具,其義深廣,就難明白。

所謂界界互具,就是每一界中,都具有餘九界。如說地獄法界,不唯是地獄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乃至說佛法界,不唯是一佛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界界具有十界,總共即成百界,且此百界,就在吾人一念心中具有。如以人法界說:以現前一念心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起心動念,所起心念時刻不同:有時動起一念瞋心,就落地獄法界;有時動起一念貪心,就落餓鬼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愚癡,就落畜生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嫉妒,就落修羅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戒善,就落人類法界;有時動起十善及四禪八定之念,就落天上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真空,就落聲聞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緣起,就落緣覺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於佛法界。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樣的具有如此十界。諸界互具而為百界,百界就在此一念心中。心法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在眾生一念心中,既然具有十法界,可見所謂釋迦、彌陀,即在我們心中具有。所以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明顯表示:眾生的一念心,當下就是佛,或眾生的一念心,能修行而成佛。據此亦可說:『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菩薩是由吾人一念心所做成的,只要吾人想做菩薩,當下就可做為菩薩。不但如此,而且是心就是菩薩,菩薩不在眾生心外。這是站在出世間的聖者立場說的,所以稱為心法妙。

如站在世間法的立場講,同樣可表明這道理。如天堂地獄是怎樣成的?天堂地獄本無路,唯人自造之而已。去天堂的光明大道,是自己開闢的;入地獄的黑暗崎嶇,亦自己走出來的。別人不能捧你上天堂,打你入地獄。『是心具地徹,是心造地獄;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天堂地獄既都是人造的,就證明了我人的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為心法妙。

怎知諸法都是由心所生?楞嚴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此證知世出世間所有諸法,都由心的生起而生起的。如沒有現前的這念心,一切法皆不可得!可惜人們天天運用這念心,而並沒有真正認識這念心,假定真正認識的話,一切問題都能解決。古德形容心的重要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無過於認識自己的心。心雖明白的存在又時刻的現前,但要認識它,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因吾人本有心念的真相,無始來為其他東西蒙蔽,假定不經一番刮垢磨光的工夫,心的真相無法認識,所以佛法說要修心。

為什麼眾生法是妙?眾生是指我們每個有情講的。世間每個有情的活動,不外身口意的三業。三業的種種活動,不論指向那方面,都聽煩惱指揮的,所以就造作了很多善不善的有漏業。由此善不善業的牽引,就在生死輪迴中,感受種種的痛苦。據此可知眾生在這世間所有,沒有別的什麼,只是惑、業、苦三者的輪轉。從這三者觀察,只可說之為粗,怎可稱之為妙?不錯,如從另一方面講,不妨可以說為『即粗成妙』。這話怎講?如最高無上的佛果,所具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從那裏來的?還不是從惑、業、苦的三道來。惑、業、苦的三道,反成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為即粗成妙義。

惑業苦三者,明明是生死邊事,怎麼可以說為三德?關於這道理,確實需要加以解說一下:

貪瞋癡等的煩惱,常人總以為他是實有的,而且鑽在煩惱叢中不得出來。其實煩惱有什麼實在性?還不是由種種關係激發起來的!只要促使煩惱生起的外在因緣沒有了,那裏還有什麼實在煩惱可得?如了解煩惱原無自性,煩惱當下就是智慧,所以推求智慧的自體,原來就在煩惱中。離開煩惱另找智慧,智慧到那裏去找?根本是不可得的,所以經中常說煩惱即菩提。一般說在煩惱外求智慧,是為不解煩惱性空者說,若善了知自己一念心,透徹了解煩惱沒有實在自體,自能體會到煩惱即是般若德。

為什麼說業力即是解脫?吾人所有善惡業力,是由煩惱的推動而造作起來的。但一切的行為活動,並非單獨能發生作用,同樣是在種種條件和合下產生的。如行布施的善業,沒有受布施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施業?如殺眾生的惡業,沒有被殺害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殺業?其他持戒、修定等諸有漏業,無不如是。業力成熟時就去受生,業力消散時就又滅盡。在眾生的立場看,有情總是隨業力的生滅而生滅的,向東向西,上天下地,都是隨業力的牽引而不得自在的。殊不知這是妄想分別,實際是業性本空的。不了解業性本空,似乎為業力所縛,不得自由自在,若了解業性空寂,當下就得自在解脫,所以業即解脫德。

為什麼說苦報即是法身?生命的果報,生存在世間,怎麼會是苦的?佛經中說:生滅為苦,無常故苦。由於生命不是永恒的,時刻在不息演化中。生滅滅生的無常遷流,所以不斷的遭受苦痛的襲擊。眾生的生死流轉,無始來就是生而滅滅而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存在。生滅滅生,如有真實自性的,由生滅而來的痛苦,當就沒有辦法解決。但從緣而有的生滅,生不是實生,滅亦非實滅,生滅是無自性空的。無生而生,無滅而滅,如是生滅,即是如來法身。如來證得法身,就是證得不生不滅的自體,由此足可證明眾生分上所有的生滅果報,當下就是如來的法身德。

由於眾生所有的惑、業、苦,就是如來所有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所以眾生法妙。

心法妙及眾生法妙,已經講過,最後再講佛法妙。佛是證得最高無上菩提的佛陀,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解決二種生死,證得究竟解脫的大聖。以佛眼觀察一切,一切無不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眾生固是佛心中的眾生,萬物亦是佛心中的萬物,法法皆是實相,法法皆是般若,還有什麼這個那個的差別?所以佛並沒有別法,所證得的亦只是眾生心法。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此意。佛的本義是不迷,亦即覺的意思。吾人現前的一念心,只要不為客觀的塵境所迷,當下就是佛。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佛法妙。

綜合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名為妙法。而這妙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同時,妙法不是外在的,是本具的。凡有心者,無不有這妙法,不過眾生沒有證得而已。怎樣始能證得這個妙法?這看各人修行,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妙法是很不容易證得的,有說妙法並不怎麼的難證,有說妙法的證得既不易亦不難。三種說法不同,現舉中國佛教中的龐居士夫婦及其女兒互相談道為例:

龐居士是中國有名的大居士,家中原很富有,可說得上是百萬富翁。但自他瞭解佛法後,就將家中所有財寶,丟到漢陽江中去,全家過著極淡泊的生活,專心一意的修學佛法。在修學過程中,忽有這麼一天,家人集合起來,相互討論修行的難易,其討論的經過是這樣的:

龐居士首先說:用功不是一件易事,欲證本具不可思議的妙法亦難。其難的程度到了怎樣?他說:『難!難!難!十斛芝麻樹上攤』!一粒粒的芝麻,攤在平地上晒,當然是很容易,若欲攤在高高的樹上,這是多麼一件難事?其意是:吾人平常起心動念,都是順著虛妄分別,貪愛執著的熟路進行,自很容易的走來走去。現在欲將這一念心扳轉過來,走上修證的道路上去。這是從來沒有走過的陌生路,所以走起來不免覺得很難!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吾人心識,很不易於把定,你要它這樣,它偏要那樣,你要它向東,它偏要向西,你要它專注在一境界上,它偏要不斷的向外奔馳,所以修行很難上路!

龐居士表示了修證經過後,接著龐婆亦表示意見說:在我修行的過程中,並不如你所感覺的那樣難,而且覺得很容易的。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拈來無不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其意是:打開眼睛所看到的,無一不是祖師意,隨手拈來的東西,無一不是妙法。如手拿的粉筆,看來沒什麼意義,但如了解其緣起性空,當下就是實相,亦即妙法,如是洞達,有何困難?所以在我認為修證是很易的。如不能在百草頭上覓取祖師意,以為這是普通的草,那就很難得到悟證。如能領會,眼見耳聞,一草一木,都是妙法,那有什麼困難?

龐婆表示意見後,他們的女兒靈昭亦表示意見說:以我修行所得的經驗,既不如爸爸所說那樣困難,亦不如媽媽所說那樣容易,而是『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疲來睡』!這像小孩說來玩的,『饑來吃飯疲來睡』,那個不會?還說是用功修行,簡直是莫名其妙!殊不知這裏面大有道理,不是說來好玩的。現在引一『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的公案,作為這個註腳。

有次,有源律師去見大珠慧海禪師,問道:『和尚修道,還用功否』?『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大珠這樣答覆。『是不是一切人都像師父用著功呢』?『不像』,『為什麼不像』?『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校,所以不像了』。

我們眾生,的確壞在這遇事『百種須索,千般計校』上,以致吃飯睡覺都不安隱,修道當然更談不上。修道的目的,在體認出自己的本性,饑要吃飯,困要睡眠,亦自己的本性之一。只因有了須索、計校,所以就被蒙蔽而體認不出。假定息滅須索、計校,則吃飯睡覺,何嘗不可修道見性?是以慧海禪師說:『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本於此旨,所謂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正是行者修道之時。

如果行人,一方面用功修道,一方面須索計校,當然就難以上路。果能做到: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終日睡覺,沒有起顛倒妄想,當下就是妙法。靈昭女說的『饑來吃飯疲來睡』,確是她修行所得的經驗之談,亦是她所悟證的特殊境界。

妙法,是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問題在我們能不能認識:假定從用功修行中獲得證悟,妙法當下就是,根本不須外求;如果不善用功修行以與之相契合,妙法離得遠遠的,根本無法見到。雖說如此,但從沒有失掉,始終是存在的,只要反觀自心,隨時都可獲得。

如上所講的妙法之理,實很微妙而不易理解,所以特舉蓮華做譬喻,以顯難解難了的妙法。花,世間有著很多不同,但欲拿來顯示妙法,唯有蓮華別無他花。蓮華與他花所不同的:諸花都是先開花而後結果,獨有蓮華,開花時就是結果時,是花果同時的。花果同時的蓮華,可顯因果不二的妙法,所以以之來做譬喻,是最恰當不過。而這蓮華所具最大特色,天台以三句話把它特別表示出來:

一、為蓮故華:蓮為蓮子,亦即果子。蓮華為什麼開花?是為蓮子而有華的,且蓮與花是同時的。這喻佛的為實施權:佛於菩提樹下,悟證實相妙法,本想將己所證,無保留的說給眾生聽,但因妙法太妙,眾生不能接受,所以不敢立即宣示。法華經說:『我法甚深妙,無信云何解』?要想了解妙法,首要有信心,沒有信心,怎麼能解?不解還沒有關係,如因不解而起謗,不但對眾生無益,且有極大的不利,所以佛在當時,對於說不說法,很費一番躊躇。經過相當時期的思考,覺得不說法無益眾生,乃從無辦法中,勉強運用善巧方便,先為宣說眾生所能接受的權宜之法,如人天乘法,二乘聖者法,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說的。佛為什麼說權?是為實而施權。其間雖說種種方便,而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真實之法。法華經說:『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就是為實施權的最好說明。

二、花開蓮現:蓮華的蓮子,什麼時候可顯現出來?在剛開花時,蓮子就在花中顯現,並不要等花開完了落下來,才有蓮子現出來。這喻佛的開權顯實:如來用種種方便權巧為眾生說法,漸漸調熟眾生的根性,到了機緣成熟時,看看眾生可以接受妙法,於是到了法華會上,佛就開權顯實,告訴法會大眾,過去所說一切都是方便,都是為了一佛乘而鋪路的。真正而究竟的佛法,只有一佛乘,無有二乘三乘,所以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徹底顯示究竟一乘妙法的旨趣,是要將過去所曾講的一切善巧方便之法開除,是為開權顯實。諸佛證此妙法而成佛,眾生迷此妙法為眾生,生佛既同具此妙法,眾生當然可以成佛。法華經是開顯這個真理的,所以稱為妙法。

三、花落蓮成:到了荷花正式落下來時,蓮子也就完全成功可以食用。這喻佛的廢權立實:權是方便不實的,實是究竟真實的。究竟真實的實,應該建立起來,方便不實的權,應該予以廢除,是為廢權立實。其實,佛是寓實於權的,即權就是實,離權那裏有實?然既即權是實,可見實外無權,所以一切眾生皆得成佛。

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妙法蓮華合說,是即法喻立名。經是印度修多羅的意譯,這如常釋,不再贅說。

妙法蓮華經五字,是一部經的總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八字,是經中一品的品名。

九  譯者史實的簡介

經題與品題,都已約略的講過,現在繼續再將譯者的史實,簡單的予以介紹一下:

本經譯者,是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位最出色的翻譯家。什公是龜茲國人,其父名叫鳩摩羅炎。本是中印度人,因遊至龜茲國,國王仰慕他的道高學博,特將自己的妹妹給他為妻,後來生下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年幼時,不特聰慧超過一般常兒,就是風度亦復少年老成,所以其名譯為童壽。

什公到七歲時,因母親的出家,亦即發心出家。由於母是國王的妹妹,出家後受到很多人的供養,感到不勝其煩,有妨所修道業,於是帶著什公到罽賓去求法。在罽賓有一天,其母至某寺禮佛,什公亦隨進去,見大殿上,有一鐵缽,為了好玩,就將鐵缽戴在頭上,一點不覺其重。後來動個念頭,鐵缽這樣大,我人這麼小,怎麼能頂得住?因為動了這個妄想,於是立感壓力重大。由斯悟到一切隨心所轉,沒有分別心,就沒有輕重觀念,有了分別心,輕重觀念隨之而生。

在罽賓住了兩三年,母又帶什公回本國。經過一高山,山上有一羅漢聖者,見到什公是法器,對他母親說:『你要好好保護這個小沙彌,到了三十五歲,如仍不破如來禁戒,可度無量無邊眾生』。

罽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什公在罽賓所學的,當然是小乘法。後來經過沙勒國,國王的王子名叫沙車,出家學習佛法,專究大乘佛法。一天在寺內讀般若經,老是在念空不可得,什公聽了覺得很怪,我在罽賓學的,五蘊是有,十二處是有,十八界是有。現在這位法師,怎麼在念五蘊是空,十二處是空,十八界是空..........一切皆空,這是什麼道理?於是就過去問他為什麼說空不可得?因而雙方展開了大小乘的論戰,結果,什公失敗了,就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大乘。不久,對於性空大乘,有了獨到心得,成為弘揚性空大乘最有力的學者。不特一般人受什公感化,做了性空大乘的行者,就是從那學習小乘的業師,亦為什公轉化過來信奉大乘。

什公母親,後又從龜茲到印度去,臨走時對什公說:『我現在要離開你了,有幾句話須對你說一下。大乘佛法流行到震旦,對震旦眾生是有大利益的,但能傳過去的,唯你有這力量。可是對人有益,對你卻不大利。為了你自己,我不贊成你去,為化導人群,我又不能讓你不去,所以不知怎樣是好』?

什公聽了母親的話,毫不遲疑的回答說:『大士捨己為人,只要是對眾生有益的,自己那怕遭受鑊湯爐炭之苦,乃至犧牲一己生命,亦在所不惜』!

什公母親聽他說後,很安心的離開什公。而什公捨己為人的精神,從這幾句話中,可算表露無遺!大乘佛法的行者,應該是有這種精神的!

什公是於姚秦弘始三年來中國的。秦為五胡亂華時代十六國中的一國,標明姚秦,簡別不是秦始皇的秦,亦不是前秦荷堅的秦,而是後秦姚興當朝的秦。什公來中國的經過是:當時前秦荷堅,聽到什公令名,對之非常傾慕,特派呂光大將軍,遠去龜茲迎接來華。呂光請得什公,回程行到涼州,忽聽荷堅戰死,後秦姚萇僭號關中。呂光於是就在涼州宣告獨立,國號曰涼。但因什公足智多謀,恐為姚萇所用,就供養在涼州,不讓他去關中。其後姚興襲位,由於深信佛法,仰慕什公德學,派兵西伐呂隆(呂光的後代),乃將什公強迎關中,禮為國師。供養在逍遙園中,讓公專心一意翻譯經典,什公所譯總有三四百卷。

什公譯經的最大特點,是文筆流暢,意思完善。如法華經、彌陀經、維摩經等,文字都很優美,為一般人所樂讀誦。奉詔譯的詔,是皇帝的詔書,意即什公譯的這部經,是奉姚興王的詔命而譯。

中國譯經史上,有四大翻譯家,而什公和奘公,尤為翻譯界的翹楚。中國佛法的豐富完備,不能不歸功這兩位大譯師。中國佛教,如前無什公,後無奘公,不會有這樣光彩,這是敢以斷言的!

什公譯的佛典,自信沒有錯誤,所以寂後火化,其舌完好不壞。因此,我們對於什公譯的經典,應如法奉行,深信不疑。三藏法師者,是說什公一面以三藏教法,化度眾生為他人師;一面深究三藏,自奉大法為自己所師,所以稱為三藏法師。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題前概說
第3頁:正釋經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