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蓮語 妙蓮老和尚開示

清涼蓮語 妙蓮老和尚開示

正見

[日期:2010-08-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蓮老和尚開示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正見※

  ◎大家學了佛就只有佛法的正見、只有佛陀的觀念:
  佛陀的觀念是大公無私,利益一切人,不殘害一切眾生。
  有了佛陀觀念就能斬情絕愛,以自己了生死為第一要事,
  也以大家都能了生死為第一要事。捨此第一要事是盲修。
  沒有佛陀的知見就會以私心做事,只為自己,造成不公平;
  不公平是小人的作為,那堪為佛弟子?佛弟子是轉凡情、大公無私。
  以這樣的高上觀念來安定人心,那有世界不和平?
  
  ◎佛法絕對是慈悲、絕對是有感應的,但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的來。
  時間未到,你想亦沒有;時間一到,你不想它也有。
  苦樂果報皆如此,天平等子不會錯的。放心好了!因果不會錯誤的。
  
  ◎修佛法得不到感應,不要說沒因果。那裏沒因果?萬不可胡說亂言!
  得不到感應那就是有因果。為什麼?
  因為你的因緣、方法沒有做得好,那就不會有感應嘛!
  只要照一定的方法做,遲早有一天,皇天不負苦心人--會滿你願。
  只要你因緣做得好,不求果,果報自然有。
  記住!有因必有果,自己的因緣不造好,想求什麼都是妄想。
  你雖有米有柴卻不會炊煮,你也煮不成可吃的飯啊!是嗎?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次第:「因緣、時節、果報」,此是佛口金言。
  欲速則不達,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時候到了就有效果。但要注意:
  「因緣」若不妥善,縱百萬年「時到」亦沒有「果報」。應知!
  
  ◎修一分因感一分果,無因不感果;因果不會虧人,也不會僥倖得到。
  你安安閒閒修善因、斷惡果,必定終有一天得大自在、圓成佛道。
  
  ◎因果不會虧人的,在因上多用一分力,果上的碩大甜美就不同。
  希望善於修因,但事耕耘耳。
  
  ◎功夫用得坦坦然然、安安靜靜的,身心就不疲勞;
  求之過急,不僅用功感到辛苦,又把身心急壞了,反而阻礙用功。
  
  ◎修行懈怠不可以,太精進也不可以;
  要不急不緩,保持平靜安康、保持恆長心境,這才是用功之道。
  
  ◎修行不是要跑得快,是要保持一定的步度,持之以恆,欲速則不達。
  
  ◎所謂:無益苦行當遠離,有益之苦應奉行。
  無益的苦當然不要受,受苦能得解脫的話,這個苦值得受、應該吃!
  
  ◎在世間吃苦得不到究竟安樂,那是從苦入苦;
  學佛雖然有苦,那是從苦而得解脫。
  為了世間事業、出世間道業就不能怕苦,更要找苦吃才能得解脫。
  
  ◎度眾生是要吃很多苦,但想到將來有成千上萬的人生西方、成佛道,
  吃這個苦太有價值了。請諸位發大無畏!振作起來!擔荷起來!
  
  ◎世間的事可能累死人,在佛堂裏修行絕對不會累死你的;
  如果真在佛堂裏累死,那恭喜你!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你,那多麼好!
  我們無始以來不知喪失多少無謂的生命,現在一修行用功就怕苦怕死,
  那你不是道器,是朽木不可雕也!將來你死也是枉死而已。
  世間那有不勞而獲的事?那有不苦的事?只有敬業勤力的人,
  才不感覺苦,雖苦猶樂呢!只有修行人多修行多得快樂,永無苦難。
  
  ◎其實一想到死,其他一切什麼富貴,還有什麼好希望的?
  想到馬上要死,心就不會起執著,就能放下一切名利,當下就自在。
  這是佛教的「無常觀」,最基本的教理,要把握!要常作此觀,
  令心道相應,就能出離生死、得大安樂。
  
  ◎學了佛就要做個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第一件事就是了生死。
  生死了,三界之苦才能免離,這是最重要的解脫課。這課做好了,
  你就能度眾生,成佛也決定有份。可惜未成過,所以必要速求成佛。
  
  ◎要多方面成就人,才能大開智慧、廣積福德;
  大開智慧,廣修福報以結人緣,就時時自在、處處快樂。
  若只是自私怕利益了人,你將如何有福?無福無慧的人是多麼苦啊!
  
  ◎凡是修行人,只要持戒念佛,
  一人修行一人成道,無量百千萬人修行,無量百千萬人皆成道。
  不成道那是你自己未修好,應該自責,重重自打香板。
  
  ◎修行首先要持戒,持戒清淨就是諸惡莫作;
  能諸惡莫作再修善,修善的功德就可完全積聚,達到圓滿。
  要持戒還要念佛,雙管齊下:
  念佛的功德可以令你持戒清淨,持戒的功德往生西方品位就高。
  品位高,你才可早見佛、早成佛、早度眾生啊!
  
  ◎大家不要只認為:念佛一定要一心不亂才能生西方。
  不錯!一心不亂是絕對能生西方,但不要忘記了--
  發菩提心、多培福德、勤修萬行、布施持戒回向西方,這也是妙法。
  當然無福慧的人做什麼事都難,但有福慧的人也是從一點一滴積成,
  不是輕易得來。你該努力精進了,否則你到何時才有福慧呢?
  
  ◎修淨土法門的原則,就是要持戒、要念佛;
  持戒才能老實念佛,老實念佛才能守戒清淨。
  一隻腳走不了路,一隻翅膀飛不起來,都是有連帶關係,相互助長。
  
  ◎人生道路本是崎嶇不平,出世之法更是難行之道;
  不過你若有深厚的善根、廣大的福德智慧就不難。
  做事難:一是你沒有福,二是沒有慧,換有福慧的人一點也不難。
  你說做事難,不能怕難就不做;不做怎麼培福慧?無福慧很苦啊!
  
  ◎萬事起頭難,起頭後就不難了嗎?還是難!斷惡難,修善尤難。
  雖然難也要把事情做好,才能安樂自在,不做好就更苦上加苦!
  
  ◎千萬不要藐視別人,也許他現在可憐,
  可是他有大善根、大福德,只是因緣未到;
  好像一棵小樹,看起來沒有什麼起眼,
  可是到時候,它還會開香花、結甜果呢!屆時你看到恐要流口水了。
  
  ◎以為別人不知道,就自己起歪心去作惡事,那這個人沒救了;
  就像蘋果從內裏爛起就不能吃了。
  你無心作惡,被壞人拖著作,那還有救;
  就像蘋果外皮爛,削掉了還能吃。
  最怕你從心中壞,自己去作惡就沒救了。你有此病嗎?趕快改就有救。
  
  ◎想健康,心性要安靜,心性不安靜就是一個病根。
  心有病,身就不會健康;身有病,心也不會安寧。
  身心互相協助也互相殘害,但你要協助,萬不可殘害,要自求多福。
  
  ◎什麼事都放不下,妄想就多;心不安寧,身體怎麼會健康?
  不健康,學問事業如何成就?請制心一處,心靜身安作事就有神。
  
  ◎什麼是佛道?什麼是凡夫道?
  「背覺合塵」違背佛行,盡用凡情作事,那就是凡夫道;
  「背塵合覺」合乎佛行,遠離凡情、作清淨業,那就是佛道。
  
  ◎大智慧要從那裏來?人間求不到,一定要在佛法裏求;
  就是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從此才能廣修福德、普利眾生。
  
  ◎福報是自己修來的,苦果也是自己造來的。受苦,怨不得天;
  享福,要感謝大家、與眾同樂。做人的態度應當是如此啊!
  
  
  
  ◎三寶不能沒有信眾,沒有信眾,佛法就沒人護持;
  信眾也不能沒有三寶,沒有三寶就沒有師父了;
  沒有師父,那法身慧命如何長養呢?
  所以在家、出家是互相依存、互為需要。
  猶如兒女需依父母教養,父母更需要兒女孝敬!
  
  ◎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聰明、有人就愚蠢?
  愚蠢就是被七情六欲所迷,心中顛三倒四的亂想,想愚蠢了,
  變成好事不會,壞事精明。要想好,那就趕快捨去七情六欲吧!
  
  ◎菩薩心是專為人好,沒有自己,他了知為人就是為己;
  凡夫心是只會為己,沒有別人,他以為利人自己吃虧。
  
  噫!可憐的凡夫啊!請趕快覺悟,除凡情修覺悟道吧!
  
  ◎有人才,國家一定強富;有僧才,佛教必定興隆。
  人才要訓練,僧才要修持;如何教好訓練修持?
  則為師為父要慈悲培養,是徒是兒要依教奉行。
  
  ◎我們雖然學佛,五欲還沒有解脫,來了一個惡緣,
  恐怕沒有大智慧來看破、脫險,在此不能不驚心。
  所以學佛道要念念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切記要遠離惡緣。
  給惡緣一抓著,你就跑不了!要當心--「逆、順」兩種惡緣!
  
  ◎三寶是饑饉時之稻糧、苦難中之救命者;一定要弘揚佛法,
  使社會人得正智慧親近三寶、發心出家為僧、宣揚佛法才能度脫眾生。
  
  ◎怎樣修忍辱?就是要消除「憎、愛」兩種煩惱,否則想忍也忍不住。
  憎的結果是瞋恚,愛的結果是貪欲。
  這瞋恚(殺)、貪欲(色)就是魔子魔孫!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佛與眾生同一個真諦實相性,
  法藏比丘有智慧,把自己刻出一尊阿彌陀佛像;
  我們卻聰明顛倒,將自己刻出一個凡夫像。多冤枉!多可憐!
  
  ◎改口吃素,不造殺業,這才是真正的放生。
  實行慈悲,施灑甘露,這才是真正的救生。
  教人修行,親身指導,這才是真正的度生。
  
  ◎出家人要「割愛辭親」:
  愛要割,不割就會被愛牽絆住,永不能脫身,太可怕了!
  割愛是自度,為什麼要自度?為度一切眾生。如此崇高行為太偉大了!
  
  ◎佛法講「一切唯心造」:清淨心,你就造成佛;染污心,你就造成人。
  清淨心,你就修戒定慧利益人;染污心,你就造殺盜淫害己害人。
  生為頂天立地的人,慚愧不能利一切人,總該不忍心害己吧!
  
  ◎想要面相好,不必花錢整容,只要修忍辱波羅蜜;
  見人就微笑,微笑的供養就會得到對方好相視我。
  看人家做好事能歡喜讚歎,相,馬上就會好看;
  嫉妒人家好事,心生瞋恨,相,馬上即成惡鬼!
  供養佛菩薩的像,這也是修相好端正的最好因。
  也不能有壞性子,壞性子害人,怎麼會相好?寬宏大量,相才會好。
  
  ◎你以為廣欽老和尚不寫文章(會寫文章的教授還要皈依他)、
  不講經(會講經的法師還頂禮他),就不能度眾生、不能住持佛法嗎?
  憑他的戒德莊嚴,出家幾十年的苦修生活經驗,
  這就有功行實行佛法、發揚廣大!別人還不夠格呢!
  他實在不須寫文章、不須講經,已足夠度眾生了啊!
  
  ◎一般人只知道念阿彌陀佛能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好像就不能生西;
  又認為念觀世音菩薩能救苦救難,念阿彌陀佛就不能救苦難。
  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諸佛、大菩薩都是同等具足慈悲威力、
  滿人心願所求,誠極必有感應!
  
  ◎因果--你要修好「因」才會有好「果」;
  感應--你要有誠心行動之「感」,佛菩薩才會給你隨心所求之「應」。
  單掌拍空是不會有聲音的,所以你要有信心,精進實行,切勿懈怠!
  
  ◎自己不用功求實驗,就說佛法不靈,說這話是否犯了愚癡謗法之過呢?
  如果用功的功力未到,難得效果,那也是功不唐捐,到時會有成就的。
  總要先消罪障,罪障一消,隨時求就隨時得,水到渠成。
  
  ◎世界一定要有三寶住世,黑暗之中才有陽光,苦海之中才有慈航。
  三寶之一的僧最為重要,若無僧修則無佛寶,若無僧則法輪無人轉動;
  所以在家弟子要發心出家為僧,何等重要!若障礙出家那又何等罪過!
  
  ◎印光祖師自稱「常慚愧僧」,就是要常常生慚愧;
  我們一念忘了慚愧,懈怠、種種不良習氣就來,真可怕!要常懷慚愧。
  
  ◎不如意都是自己惡業所感,要多生慚愧、多加禮敬以消業障。
  業障消福報有,你就如意了。你要注意消業、不要造罪業呀!
  
  ◎你守不住如來淨戒,就是被魔戰勝;只要守淨戒,魔鬼、閻王都怕你,
  不敢擾亂作祟!那你多麼清雅高貴!為天上人間的第一等人了。
  
  ◎唯有學佛能將壞心轉成好心,惡人轉成善人。世間當然有善人善事,
  但總不如學佛出世善好;你若不信可以多加研究,一研究你就降服。
  
  ◎業障未消、沒福報,縱然會說法也是度不了眾生,這是多麼可恥慚愧!
  戒行莊嚴、有德行,不管多惡劣的眾生都能調伏,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佛陀無量的法門,總是叫人離欲;離欲無欲,無欲則剛;
  用剛刀斬一切情欲,身心才能得解脫,解脫才能自在啊!
  
  ◎人要能在團體中受訓練,否則孤陋寡聞無智,容易懈怠不會進步。
  就算是有善根的人,環境太自由了也易墮落;
  下根的人能守規則,住在好道場,都會改變下劣習氣轉成中、上根。
  所以想修道決定要安住道場、親近良師、依伴好友才有成就,
  慎勿依自煩惱而動!要自降心魔、自求安樂、自成人、自成佛!
  
  ◎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凡夫不聽聖人之言,
  包管吃一輩子苦,還要吃到三塗去。不聽好話的人要省思呀!
  
  ◎你們在世間忙什麼?為誰辛苦為誰忙?忙得有意義嗎?
  你們所謂的忙,都是朝生死窟裏鑽,愈鑽就愈苦。
  我有說錯嗎?沒冤枉你們吧!那就趕快覺悟,
  將世間忙碌的苦,轉向佛家求清淨的樂吧!
  
  ◎人為萬物之靈就是靈在能夠學道,
  學佛是人人本份,個個皆要學佛;
  否則對不起自己,也枉做一世人。
  
  ◎修行用功要能動能靜,要動靜皆好。
  若只愛靜怕動,則如何能在動中做大佛事、普度眾生?
  若只好動畏靜,則如何能入寂靜三昧、求定慧解脫本?
  應該要動靜兼顧:
  靜的時候不嫌寂寞,正好自修加功德;
  動的時候不嫌煩躁,正好利他求福慧。
  
  ◎依佛法修,舉步動念都含藏無量的好處:
  所謂好處就是能令你消業障、得福慧、度生順利;
  最後與一切眾生同等離苦得樂、究竟圓滿佛果。
  這種好處你到那裏找?別處沒有,只限佛教才有!
  
  ◎佛陀以他所成就的一切功德,為九界眾生說法;
  三塗苦惱眾生雖被惡業障蔽,無法承受功德,還是蒙佛光照攝。
  好像瞎子不見日光,日光還是照著他;
  聾子聽不到雷音,但雷震還是震到他。
  震法雷、鳴法鼓,佛陀對苦惱眾生一樣平等加持。
  
  ◎佛陀就像月光,地上那處有水,那處就有月影。
  我們凡夫只要心水靜,月影就能照現;心水不靜,雖照無月影。
  天上一輪明月,你朝南、朝北走,月亮就跟著你向南、向北跑;
  佛陀度化眾生、慈悲眾生也就是如此!
  無時無處不跟著你,但看你能否受教。
  
  ◎惡人我們千萬不能用惡法磨他,令他再動瞋恨、令他失望;
  以牙還牙不能攝受人喔!凡夫在這地方最容易失去大悲心。
  所以度化眾生要耐心地待機待時、要抓住適當機緣,
  先以慈悲心愛護他、關心他,再向他說法,他才聽得進去。
  
  ◎世間人做壞事是對國家法律的挑戰,
  修行人造惡業是對佛戒祖規的挑戰。
  
  ◎一想到死,世間還有什麼名可貪、利可貪的?
  一切世事隨時都會幻滅,所以佛法教我們修無常觀。
  早日把虛幻名利布施出來,以換出世功德,才是真正有福報智慧。

【書籍目錄】
第1頁:念佛 第2頁:正見
第3頁:力行 第4頁:居塵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