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五戒講義 宏泰法師整理

五戒講義 宏泰法師整理

甲、五戒三皈大意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宏泰法師整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甲、五戒三皈大意

《演道俗業經》:云「居士復問:『初學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習五戒自皈於三。何謂五戒?一日慈心,思仁不殺;二日清廉,節用不盜;三日貞良,鮮潔不染(不婬);四日篤信,性和不欺(不妄語),五日要達,志明不亂(不飲酒)。何謂三自皈?一日皈佛無上正真;二日皈法以自御心;三日皈眾聖眾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靡所不包。復有四法:一日道跡(初果);二日往還(二果);三日不還(三果);四日無著(四果)。緣覺至佛無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

壹、近事五學處

近事律儀,為居家學佛男女所受持之學處。梵語優婆塞、優婆夷,新云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此云近事男、近事女。謂能親近奉事三寶,廣修眾善,故以為名。又云善宿,謂此人善能遠離破戒之處。古人有解說為清信士者,「清是離過之名,信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稱」。此取意而言,非是正翻。《大毘婆沙》一二三釋近事有云:「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狹習善法,故名鄔波索迦」。又云:「親近承事諸善士故,謂彼恆時親近善士,故名鄔波索迦。」有作是說:「親近修事精進行故,謂彼恆時愛樂修習速捨生死、速證涅槃精進之行,故名鄔波索迦。」復有說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謂彼至誠受持守護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鄔波索迦。」

近事男女有五學處:

一、離殺生—亦云不殺生。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有命者,不得故殺。

二、離不與取—亦云不偷盜。凡他人之金銀財物,乃至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

三、離欲邪行—亦云不邪婬。居家學佛,未能全斷婬欲,只許於正常夫婦配偶間行之,此外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名離欲邪行。

四、離虛誑語—亦云不妄語。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

五、不飲酒—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飲。

此五戒法,《婆沙》說有多名:「是近事者所應學故,名為學處。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故,名為學跡。此為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名為學路。如諸外道所受禁法種種差別以為標幟,如是聖眾以此五種所學禁法為初標幟,名為學禁。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名為學本。與涅槃路為基趾故,名為學基。」學處一名,通一切戒,故近事律儀,亦名五種學處。

貳、五戒與其他世間善行

此五戒為居家學佛所必須受持者,以若離此,尚難成為世間好人,況堪作佛弟子。五戒乃人類共處之宏規,古今中外,立名或有不同,而究其安定社會、綱維人倫之條目,要不外此。如我國儒家之五常(仁、義、禮、智、信)即大同佛教居家之五戒。所謂不殺生即是仁,不偷盜即是義,不邪婬即是禮,不妄語即是信,不飲酒即是智。不過,世間賢聖僅依此心此理之同,勉人於正己安人而已,未能推類至盡,發為宏誓,廣收自他之利。世尊所制近事律儀,則性遮兼顧,人能行之,則惑業日損,功德漸增,遠可成聖道之本,近則為人天之因。但若云圓滿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之功德,則唯佛為能。

今欲成佛功德,即必須從受持五戒作起,《優婆塞戒經》有云:「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而進受沙彌、比丘、菩薩律儀,亦必須以此為基。又諸經論多明十善行,亦名十善戒,聲聞戒中,則無此制。蓋以十善,劫初便有,既不以三歸為體,則不成出世津梁,故人雖行之,不能超越世境。今佛出世,更為制立,先受三歸,再受五戒,方堪稱為真佛弟子。若更修三十七品、四真道行(四聖諦),即可於現法中,證前三果。故《四十二章經》云:「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而十善立支雖廣,五戒實已兼容。兩舌、惡口、綺語是妄語分,今說妄語當知已攝餘三。貪、瞋、癡三,源於無智,今制不飲酒戒,則睿智清明,三毒之賊,無從干擾。即一不飲酒戒,已攝意三。是則五戒已攝十善,故聲聞律中不制十善為戒。

一、五戒配三業十善

實十善可以包含在五戒之中的,所以五戒十善,通常是被連在一起。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報,十善實即五戒的分化,離開五戒,並不別有十善,這在經典中,有很多的根據。

十善的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以類別而言,十善分屬身、語、意三業,故亦稱為十善業;持修十善之行,乃為生於善道之行,所以謂之十善業道。

妄語一戒含攝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的三善,可知五戒實即概括了十善中身語二業的表現,便不成其為善惡的造作。事實上,意業的三支,乃是分由身語二業而有所造作;身語二業,若無意業為期造作,惡業的主宰,所造惡業,亦不會成為重罪,甚至根本無罪。所以,若談五戒,即已具足十善。

五戒配十善的情形,大致以表說明之:

  ┌不殺生—離殺生—救生┐

  ├不偷盜—離偷盜—布施┼──身三業┐

  ├不邪婬—離邪行—梵行┘     │

  │   ┌離妄語—誠實語┐    │

  │   ├離兩舌—和諍語┤    │

五戒┼不妄語┤       ├─語四業┼十善業

  │   ├離惡口—愛軟語┤    │

  │   └離綺語—質直語┘    │

  │   ┌離貪欲—不淨觀┐    │

  └不飲酒┼離瞋恚—慈悲觀┼─意三業┘

      └離邪見—因緣觀┘

參、對治貪瞋癡立五戒

《戒疏》云:「對治貪欲立第二第三戒,對治瞋癡立第一第四戒。又殺妄由瞋癡生,婬盜由貪生。是三毒配四戒,殺婬妄是對有情,盜通非情(無情物即沒有生命的),酒是對非情。」

如表可解:

     ┌不偷盜    殺生─┐

對治貪—立┤       邪婬─┤

     └不邪婬       ├對有情

             妄語─┤

     ┌不殺生    偷盜┬┘

對瞋癡—立┤         ├對非情

     └不妄語    飲酒┘

肆、五戒通七眾受持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云:「國王曰:『爾為誰沙門乎?』答曰:『吾師事佛。』王曰:『佛有何戒耶?』師曰:『有二百五十戒。』王曰:『首戒云何?』答曰:『第一當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視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慈濟悲愍,恕己安彼,道喜開化,護彼若身,潤逮草木,無虛機絕也。』王曰:『善哉!佛之仁化,懷天裹地,何生不賴焉!』『第二、當遵清。無積穢寶,尊榮之國,非有無篡,草芥之屬,非惠不取。』王曰:『善哉!斯可謂清白也。』『第三、當遵貞。存心無婬,口無言調。偽聲邪色,一不視聽,賭彼婦人,以母以姊,以妹以女,寧就喪身,無為婬亂。』王曰:『善哉!模真景淨,佛化為首矣。』『第四、當慎言。無兩舌惡罵,妄言綺語,前譽後毀,證入無辜,蠱道鬼妖,厭禱咒咀,寧就吞炭,不出毒聲也。』王曰:『善哉佛化,惴惴慄慄,慎言乃如玆乎!』『第五、當絕酒。夫酒者,令君不仁,臣不忠,親不義,子不孝,婦人奢婬,厥失三十有六。亡國破家,靡不由玆。寧飲毒而死,不酒亂而生。』王曰:『善哉佛之明化,令吞德懷道,滅於眾惡,興於諸善,清淨為身,淡泊為志。』」

由文可知上至比丘下至優婆塞、優婆夷等須受持五戒。

註: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七眾者┼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伍、五戒戒德高勝

《羯磨》云:「經云: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業疏》云:「初受戒時,已行三施盡眾生界,故財有量不及此也。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眾生界。財施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

《業疏》云:「由戒故施得清淨也。《智論》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制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

註:

有情者—即十方三世恆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下至蚊虻蚤蝨微細動物,六趣之外中陰眾生。

非有情者—即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形像塔寺、聖教經卷諦理涅槃、地水火風等。

陸、五戒即是大施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言五大施者,謂受持五戒,此是如來所說大施,已能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

《善生》五戒品云:「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比喻其數之多)。戒之果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即無畏施),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中,即是五戒。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圍遶是戒,常復增長如恆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乃至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

【書籍目錄】
第1頁:序文 第2頁:甲、五戒三皈大意
第3頁:乙、解釋戒義 第4頁:丙、出體
第5頁:丁、受五戒的功益 第6頁:戊、歸戒之分合與授戒之具缺
第7頁:己、進受五戒律儀之資格 第8頁:庚、受五戒法
第9頁:辛、五戒名義 第10頁:壬、受持五戒之功德果報
第11頁:癸、受五戒之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