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的對話

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的對話

開啟對話,求同存異

[日期:2010-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開啟對話,求同存異
  
  單樞機主教:首先我想把今天討論的主題——「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分成三部分,略述如下。
  
  先說「全球化」,剛才大師講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在整體觀之中有多元性;以多元的特色,促成整體的發展。從西洋的近代史,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人類社會的發 展進程:比方中古世紀末年的文藝復興時代,當時人們關注的是文藝的範疇,包括文學、藝術、雕刻、建築和人文等各層面;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以後,工業革命形 成,從此進入了工業化和機械化的時代。二十世紀則分為前後兩期:前半世紀,人類遭逢兩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的驅使下,各種新式武器因應而生,成了機械發展的 尖端產品,這是機械化時期的特殊成果。二次大戰以後,人們鑑於機械工業的發展,對人類生活雖然帶來了不少的好處,但是毀滅世界的危機也伴隨而至。因此人們 開始重視人際、族群和國際關係,提倡交談、諒解、寬恕、共融、分享、合作等,改善人際、族群、社會以及國際關係的措施,因此遂有二十世紀後半葉,電子媒體 時代的興起和全球化的構思。
  
  而「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名詞,始見於加拿大學者馬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認識媒體》(Know The Media)一書。他在書中指出,電子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過去不容許外人進入的神聖家庭空間,現在因有電子媒體,例如網路、廣播、電視的普及,讓外人登 堂入室頓時顯得輕易。相對於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機械時代」,後半世紀則稱為「電子時代」,而電子媒體如一股洪流,將所有國與國之間的藩籬,以及人與人之間 的隔閡一一打通,同時對於時代新的思惟與創造力,也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宗教界也是一樣,我想大師應該也會贊成;大多數的宗教是具有排他性的,認為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真理,而排除別的宗教,但是藉著宗教的交流去認識其他的 宗教,這是新勢所趨。天主教為此召開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通過決議:天主教竭力推動宗教之間的對談。所謂對談,不光是談話而已,而是要誠心誠意去瞭解他 人的信仰,傾聽不同宗教人士分享他們的信仰經驗;同時,為了幫助別的宗教人士也能瞭解、認識我自己的信仰,我也要真心誠意地把我所相信的告訴他們。像這樣 的交談,一定是要彼此尊重,絕不可唯我獨尊而貶低其他宗教的價值。
  
  全球化趨勢下,不但對一般人的衣食住行產生影響,在宗教的思惟、宗教之間的來往,也帶來一些改變。換句話說,全球化不但為一般的民眾、社會和學術界帶來許多的挑戰,也對宗教界形成種種的考驗,讓許多的事情都需要重新思考。這是全球化對現代人產生的影響。
  
  關於「信仰價值觀」,由於各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便有教義、戒律、教規的差異和體制的不同,因此形成殊異的信仰價值觀,然而其中也有許多相近之處。比 方所有的宗教,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都非常重視精神生活和倫理道德的生活;這些精神價值、倫理道德價值的強調,便是各個宗教普遍珍惜的共同價值。此外,每個 宗教也都主張救人的教義,比方佛教講慈悲,如佛陀一樣的慈悲來度化眾生;信仰基督的人,則感謝基督的犧牲奉獻,解救世人。這種救人的價值觀,也是所有正信 宗教相似的部分。
  
  從信仰的功能來說,在宗教與政治、經濟之間應當取得一個平衡。現代社會多注重政治、經濟、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且把各類學科畫分得非常精細,無形中也切 斷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精神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的連結。很多人,只注重看得見、摸得到、感覺得到的現實表象,如物質的享受、金錢的獲得、權位的取得、感 情的滿足等等,卻輕忽了宗教的精神生活與倫理道德的價值,對於人生的意義茫然不解,所以社會上才有種種的亂象。在這樣的時代裡,宗教無疑扮演了一個非常重 要的角色,就是提醒人們在物質生活之餘,也要注重精神生活;而宗教領袖所應扮演的角色,不但要教育自己的信徒,也當從事對於一般大眾的教化。
  
  再談「教育」,剛才提到,在多元社會裡,各宗教不應彼此攻擊,而要共同增進彼此的瞭解;雖然不一定接受對方的信仰,但尊重是必須的。因為宗教信仰是一 個人從良心深處所相信、所接受,並按照這個信仰去過生活。這是經過慎重的研究、選擇之後而有的信仰,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在佛教與天主教之間,近幾年我們每 年都辦活動,邀請佛教徒與天主教徒各約五十人,共同參與生活營,大家在一起生活,也互相參與對方的宗教儀式;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在學習的階段,慢慢學習著 如何和別的宗教一起和平生活、相處。
  
  除此之外,不同宗教在許多方面都可以合作。例如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以後,很多的原住民受困山區等待救援,但是高山的寺廟少而教堂較多,因此佛教團體捐贈 大量物資進入山區以後,很多地區都是由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的當地教會來協助發放。在埔里有一所基督教醫院,但是天主教在那裡沒有醫院,因此我們動員了五十餘 位醫生和護士,進駐埔里基督教醫院提供緊急救災的協助,這是宗教之間合作的一個例子。
  
  同時,我們也要讓信徒瞭解:如果信仰過於偏激,像是某些基本教義派信徒的舉止,其實已違反了信仰的原始教義,這在西方學者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出版的《為神而戰》(The Battle of God)一書中有詳盡的探討。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界線已不似過去那樣壁壘分明,現在整個歐洲已形成一個共同體,有共同的貨幣「歐元」,而且, 持有歐盟任何一個國家的簽證,便可在全歐洲暢行無阻。不只歐洲,在東南亞也有「東南亞國協」,在墨西哥、美國與加拿大之間已有「能源合作協議」,在拉丁美 洲亦有「共同市場」的機制。慢慢地,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會一一消失,而將來的戰爭,大概很少國與國的對抗,比較大的衝突可能來自於宗教戰 爭,現在我們已經在中東看到了它的陰影。
  
  例如九一一事件,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遭到恐怖分子自殺性的飛機攻擊,當中有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伊朗人,也有伊拉克人,他們因為信仰而不分國界。本 來國與國之間,過去可能有些恩怨,但是宗教讓他們站在一起。為什麼?因為他們看到以色列建國以後,巴勒斯坦人受到很多的壓迫,土地也被以色列人佔領,他們 認為很不公平。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則站在以色列這邊,這讓激進的回教徒以為西方社會全是基督宗教的信仰,因此對西方人充滿仇恨。在這種仇恨的情緒 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回教徒也都一起響應,像發生在印尼峇里島的旅館爆炸事件,住宿的遊客多半是澳洲和西方人,因此引起當地激進派回教徒的恐 怖攻擊。
  
  西方歷史上曾發生中古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戰役,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很可能因為一個不小心,再度引發宗教間的衝突。所以我們希望大眾能夠瞭解,宗教的力量可以做出無數的好事,但是如果遭政治利用,或者被激進的恐怖分子所鼓動,那是非常可怕的。
【書籍目錄】
第1頁:宗教如何看待全球化 第2頁:開啟對話,求同存異
第3頁:互相尊重,化解衝突 第4頁:打開心窗,關心世界
第5頁:宗教的核心價值:信 第6頁:漢文化的信仰價值觀
第7頁:現場問答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