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中論講記 法尊法師譯講

入中論講記 法尊法師譯講

正釋頌文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尊法師譯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正釋頌文

釋歸敬頌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

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初三頌半為論初歸敬。歸敬大悲心,亦即歸敬具大智之佛菩薩。歸敬諸佛菩薩祖師,求加被故。又慢山高處無功德水,歸敬折服慢心,增功德故。歸敬大悲心者,自利利他功德之源從此出故。聲聞者:謂小乘人聞佛說法聲,自證聖果。又聞菩薩乘法,但為他說,令彼修行證果,而自不修,亦名聲聞。中佛者,辟支佛也。稱中佛者,為適於造頌之音節故。佛謂覺悟真實,辟支佛覺悟宇宙緣起之真實,故亦稱佛。中者,下越聲聞上不逮佛故。能王者,佛也。能謂能仁,能斷煩惱、出生死、伏四魔、度眾生故。以聲聞等亦具此義,故佛稱王,別於聲聞等。由佛轉四諦及十二因緣輪,而後有聲聞緣覺,故聲、緣從佛生也。菩薩值佛轉法輪而發心,故菩薩亦從佛生。但諸佛因地皆曾作菩薩,故因位菩薩為佛親因。諸佛初發菩提心,皆由菩薩勸導,如釋迦、彌勒,就是由文殊菩薩勸導而發菩提心的,故菩薩為佛增上緣。以此二義說諸佛從菩薩生。菩薩復為三法所生,謂大悲心、無二慧及菩提心。大悲心義,下當釋,茲當略釋無二慧及菩提心義。無二慧者,謂觀諸法性空,無有實體,不執為有;而是因緣生,亦非斷無。如是觀諸法性空緣生如幻之慧,與執諸法實有,眾生有我之無明妄執,為正對治,為斷煩惱出生死之主力。菩提心分二:一者勝義菩提心,謂初地以上通達性空,同時發願利生。二者世俗菩提心,謂觀三界苦,有如火宅,數數思惟,生決定解。復觀眾生顛倒,如病熱狂,以苦為樂,不知出離。而此一切眾生,皆我父母眷屬。見其受茲無義劇苦,欲為隨機設教令出苦海,故願成佛。為利眾生願成佛即菩提心,有此心者,即為菩薩。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第二頌顯大悲心重要。分三段:初謂菩薩初發心時,喻如種子。菩提心為菩薩因,大悲為菩提心因。若無大悲唯求自了,終不發心趣佛果故。中謂修菩薩行時,要經三大阿僧祇劫,調伏無數剛強難調眾生,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長時苦行,方成佛果。若非大悲心之任持,則菩提心有時退失。喻如種子在田中,若無日光水土,必霉爛腐壞,不能成長。後謂成佛果時,三身四智,圓滿具足,斷智二德,究竟成就,而不入涅槃,應機說教,任運度生,盡未來際,亦由大悲。若無大悲,應入涅槃,不須辛勤作利生事,喻如禾稼長成,忽遇冰雹,不能成熟,或不得受用。故大悲心初、中、後三時,皆最重要,為大乘佛法之中心。讚者,以語業敬禮也。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此一頌半釋大悲心三種差別。悲以拔苦為體,遍一切眾生故曰大。就所緣境差別分三:謂生緣、法緣、無緣悲。此頌釋生緣悲也。生緣悲者,謂緣眾生而興之大悲也。前三句明可悲所由。謂緣眾生初由我名,遂起我執,為生死大根本。由執我故,於苦樂境遂有取捨之欲而生貪瞋。由執我故,遂執有屬我之物,起我所執。我之衣食受用等,攝取不捨,追求無已。於和合境則起貪,不和合境則起瞋。由貪瞋癡,諸惑隨起,造業受苦,流轉生死。於生死中,升沈無主,衰老病死,如四大山,東西南北合圍而來,逼迫有情,無可倖免。惑、業、苦三,往復無已,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次第流轉,喻如水車,循環不息。又水車降時易升時難,喻如生死中墮惡道易,生善趣難。有情最初一念誤執我故,流轉生死,受無義苦。緣彼無義受苦之眾生而興悲,故稱生緣悲也。

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性空。

此二句釋法緣大悲及無緣大悲。動水月者,謂風來波起,水中月影由水動故,月影亦動。眾生流轉三界,本無實體,唯因業風識浪,而有此影像顯現,實無眾生,似有眾生。喻如動水月影,剎那搖動無止息故,自性本空現似有故。眾生流轉不息,實無似有,亦猶如是。菩薩通達性空,唯見因緣生滅,無實眾生。眾生不達,於水中月,覺為實月;於影及水,見為一物;於無我中見有實我。由此我執為根,流轉生死。菩薩見眾生受此無義之苦,因而興悲,是為法緣悲。菩薩又觀眾生雖無實體,而因不達性空故,仍有生死流轉,因果不無。因此雖不見實有眾生,而仍度生不倦,是為無緣大悲。或釋無緣為全空,無所緣眾生;若見全空,何由起悲乎?此意第六品當廣釋。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正釋頌文
第3頁:釋十地諸頌 第4頁:第二菩提心離垢地
第5頁:第三菩提心發光地 第6頁: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第7頁:第五菩提心難勝地 第8頁:第六菩提心現前地
第9頁:第七菩提心遠行地 第10頁:第八菩提心不動地
第11頁: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第12頁:第十菩提心法雲地
第13頁:釋佛地諸頌 第14頁:結義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