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導師克裏希那穆提的人生智慧課:智慧的覺醒 克裏希那穆提

心靈導師克裏希那穆提的人生智慧課:智慧的覺醒 克裏希那穆提

宗教經驗 - 冥想

[日期:2011-05-0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克裏希那穆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個人要是說“我知道”,這種人其實並不知道。或一個人要是說“我已經體驗了真理”,絕對不要信他。這些就是提供系統的人。系統意味著訓練、追隨、重複、改變 “實際情況”,因此會助長你的沖突。系統使腦子變得機械,它們不會帶給你自由,它們可能承諾你最終會有自由,然而自由出現在最初,而不是最終。

  提問:以肮髒為比方覺察意識愛心理時間

  克:我們說過我們會一起探討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即存在宗教經驗嗎?冥想的含義是什么?我們觀察一下的話,似乎全世界的人一直在追求超越死亡、超越其自身問題的東西,一個長久、真實、永恒的東西,人們稱之為上帝,賦予它很多名字。我們大部分人都相信那種東西,雖然我們從未真正經驗過它。

  各種宗教都承諾,如果相信某種儀式、教義、救世主,如果遵循某種生活,就可能邂逅那個奇異的東西——隨便叫它什么。那些直接經驗到它的人,是按照他們的制約、他們的信仰、他們身上留下的環境以及文化的影響經驗到的。

  顯然,宗教已經失去了自身的意義,宗教戰爭的爆發就證明了這一點。宗教沒有解決人類的任何問題,反而分化了人類。它們影響了人類文明,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類。是否存在這種叫做宗教經驗的東西,什么是經驗,為什么稱之為“宗教性的”,如果我們要探究這些問題,顯然必須一開始就十分誠實。不是對某個原則或信仰誠實,或對某種承諾誠實,而是誠實地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沒有任何外在和內在的扭曲——永不自欺。因為,如果渴求某種經驗,把它稱作宗教性的或其他什么,如果踏上了追求之旅……如此等等,欺騙就很容易發生。你就注定會陷入某種幻覺。可以的話,我們必須自己搞清楚什么是宗教經驗。我們需要高度的謙卑和誠實,這表示永遠不要求經驗,永遠不要求自己達到某種境界或有所成就。所以我們必須非常仔細地檢視自己的欲望、執著和恐懼,並全面了解它們。如果能做到這些,心就決不會扭曲,從而就不會有幻覺,不會有欺騙。另外我們還必須問:經驗是什么意思?

  不知你們到底有沒有探究過那個問題。我們大部分人對於每天的普通經驗都感到厭倦,厭倦了所有的日常經驗,並且我們越老成、越聰明,就越只想活在當下——不管那可能是什么意思——並發明當下的哲學。經驗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經曆某事直到終點,並了結這件事。然而不幸的是,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每個經驗都留下了傷痕,留下了記憶,快樂的或不快樂的,並且我們只想保留那些快樂的記憶。我們在追求任何靈性的、宗教的或超凡的經驗時,必須首先搞清楚那種經驗是否存在,搞清楚經驗本身意味著什么。如果你經驗到某種東西卻無法識別它,那經驗就會停止。經驗的本質含義之一就是識別。如果可以識別,那它就是已知的,已經被經驗過的,否則你無法識別它。

  所以,如果他們談論宗教的、靈性的或超凡的經驗——這個詞完全被濫用了——你們必定對那種經驗已有所知,所以能識別出自己在經驗有別於普通經驗的東西。心必定能識別那個經驗,這個結論應該是符合邏輯的、可靠的。識別意味著那是某種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因此它不是嶄新的。

  當你想獲得宗教領域的經驗,你想要是因為你沒有解決自身的問題,沒有解決你日常的焦慮、絕望、恐懼和悲傷,因此你就想要更多的經驗。在想要更多的需求當中就存在著欺騙。我認為,這個結論是非常符合邏輯、非常可靠的。並不是說邏輯總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使用邏輯,恰當、理性地推理,就會知道推理的局限。對更廣闊、更深刻、更重要的經驗的需求,只不過進一步拓展了那條已知之路而已。我認為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希望我們是在彼此交流、分享。

  然後,在這樣的宗教探究中,我們還要設法搞清楚真相是什么,是否存在真實的東西,是否存在超越時間的心靈狀態。另外,尋找就意味著有一個尋找的人——不是嗎?他在尋找什么?他怎么知道他找到的東西就是真實的?再者,假如他找到了真實的東西——至少他認為是真實的,那取決於他的制約、知識和過去的經驗。因此尋找就只是他過去的希望、恐懼和期盼的進一步投射。

  一個在質疑而不是在尋找的頭腦,必然已完全從這兩種行為——求取經驗和尋找真相——中解脫了。我們能理解為什么,因為如果你在尋找,就會跑去找各種老師,讀各種書籍,參加各種禮拜,追隨各種古魯,如此等等,就像逛街瀏覽櫥窗。這樣的尋覓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如果你在探究這個問題:“具有宗教情懷的心是怎樣的,不再經驗任何東西的心具有怎樣的品質?”你就必須搞清楚頭腦是否能從對經驗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是否能徹底終止尋尋覓覓。我們觀察的時候必須拋開任何動機、任何目的,如果存在無始無終的永恒狀態,我們還必須拋開時間的因素觀察。要探究那個問題意味著沒有任何信仰,不皈依任何宗教,任何所謂的靈性組織,不追隨任何古魯,因此也就沒有任何權威——尤其是講者的權威。因為你非常容易受影響,特別容易受騙,雖然你可能久經世故,可能知道很多,但你總在求什么,總想要什么,因此就容易受騙。所以,一個在探究什么是宗教的心,必須從各種形式的信仰和恐懼中徹底解脫出來。我們前幾天講解過,恐懼是造成扭曲的因素,它會導致暴力和攻擊。因此,正在探究宗教性狀態和活動的心,必須沒有恐懼。這需要了不起的誠實和高度的謙卑。

  對大部分人來說,虛榮是主要障礙之一。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知道,因為我們讀了太多東西,因為我們已經許下承諾,練習過這個或那個系統,追隨過一些販賣自己哲學的古魯。我們認為我們知道,至少知道那么一點,而這就是虛榮的開端。如果你在探究這樣一個非凡的命題,就必須有對此實際上一無所知的自由。你確實不知道,不是嗎?你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上帝是什么——不知道是否有這么個東西或者不知道真正具有宗教情懷的心是怎樣的。你讀過這一類東西,人們探討了幾千年,建造了寺院廟宇,但實際上他們在靠別人的知識、經驗和宣教而活。要找到答案,顯然我們必須把那些東西完全放到一邊,因為探究這一切是非常嚴肅的事。你要是想玩玩,有形形色色所謂的靈性、宗教娛樂活動可供選擇,但那些東西對一顆認真的心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要探究具有宗教情懷的心是怎樣的,我們必須從我們的制約中擺脫出來,必須從基督教的教義、佛教的教義以及幾千年來的所有宣教中擺脫出來,讓頭腦能真正自由地觀察。這非常難,因為我們怕孤單,怕獨立。我們想要安全——外在和內在的安全。因此我們依賴他人,不管他是牧師、領袖還是那個說“我體驗過了,所以我知道” 的古魯。我們必須完全獨立而不是孤立。孤立和完全獨立有著巨大的區別。孤立是一種關系終止的心靈狀態,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和行為中有意無意地在自己四周樹立圍牆,以便不受傷害,那就是孤立,那種孤立顯然阻礙了所有的關系。獨立意味著心理上不依賴他人,不執著任何人,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愛,愛並不是執著。獨立意味著內心深處沒有任何恐懼,因此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上的沖突。

  如果你走到了這一步,我們就可以進而搞清楚修煉的意義。對大部分人來說,修煉就是訓練,就是重複。它就是克服障礙,或是抗拒、壓制、控制,塑造,遵從,這一切都包含在修煉這個詞當中。這個詞的詞根義是學習。一個願意學習——不是願意遵從——的心必須好奇,必須懷有巨大的興趣;而一個已經知道的頭腦,決不會學習。所以,修煉的意思就是學著了解我們為什么控制、壓制、恐懼、遵從、比較,並因而身陷沖突。正是這樣的學習帶來了秩序,不是遵循方案或模式的秩序,而是在探究困惑和混亂的過程中就有秩序。大部分人有許多困惑的理由,暫時不必作深究。但我們必須了解困惑,了解我們所過的混亂生活;不是設法在困惑或混亂中實現秩序,而是去了解它們。然後,在你了解的過程中,秩序就產生了。

  秩序是鮮活的東西,不是機械的,秩序當然就是美德。一顆困惑、遵從、模仿的心,是失序的,它身陷沖突。陷入沖突的心是混亂的,這樣的心沒有美德可言。在探究和學習中,秩序就會產生,而秩序就是美德。請在自己身上觀察,看看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混亂、多么困惑、多么機械。在那種狀態下,我們卻試圖找到一種道德的生活,一種有序的、理性的生活。一個困惑、遵從、模仿的心怎么可能具有任何秩序、任何美德呢?正如你觀察到的,社會道德是完全不道德的,它可能受人尊敬,但受人尊敬的東西一般都是混亂的。

  秩序是必要的,因為全然的行為只能出自秩序,而行為即生活。可我們的行為卻帶來了混亂。生活中有政治行為、宗教行為、商業行為、家庭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四分五裂的。這樣的行為自然會產生矛盾。你是個生意人,在家裏卻是個和善的人類,至少你裝作如此,這裏有矛盾。因此就有混亂,混亂的心不可能懂得什么是美德。如今,種種恣意妄為橫行世界,美德和秩序遭到了否定。具有宗教情懷的心必須有這種秩序,但不是按照你或他人設定的模式或計劃。只有了解了我們所處的混亂、困惑和困境,那種秩序、那種正直的品質才會出現。

  這一切都是為冥想打下基礎。如果你不打下這個基礎,冥想就會變成逃避。你可以不斷玩弄那種冥想,大部分人都在這么做——過著平庸、困惑、一團糟的生活,卻莫名其妙地想找個角落讓心靈安靜。還有那么一群滿口承諾的人,宣稱可以帶給你安靜的心,不管那會是什么意思。

  對於認真的心智來說,這是非常嚴肅的事,不是遊戲:我們必須從所有的信仰、所有的承諾中解脫出來,因為我們致力於整個生活,而不是其中的一個片斷。大多數人致力於物質革命或政治革命,或專注於某個宗教活動,獻身於某種宗教生活、修道生活等等。這些都是片斷性的投入。我們在談論的是自由,以便你能把全部的生命、全部的能量、精力和激情投入到整個生活中,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後我們就能搞清楚冥想的意義了。

  不知道你們到底有沒有探究過這些。可能有些人鬧著玩過,曾試圖控制思想,曾追隨各種系統,但那並不是冥想。我們必須拋棄外界提供給我們的種種系統:禪、超覺靜坐以及來自印度和亞洲的各種束縛人的方法。我們必須探究關於系統、方法的問題,希望你們能這么做,我們在一起分享這個問題。

  如果追隨一個系統,你的心會怎樣?系統和方法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古魯?我不知道為什么他們管自己叫古魯,我找不到一個足夠強烈的詞來拒絕整個世界的古魯,拒絕他們的權威,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知道。一個人要是說“我知道”,這種人其實並不知道;或一個人要是說“我已經體驗了真理”,絕對不要信他。這些就是提供系統的人。系統意味著訓練、追隨、重複、改變“實際情況”,因此會助長你的沖突。系統使腦子變得機械,它們不會帶給你自由,它們可能承諾你最終會有自由,然而自由出現在最初,而不是最終。要探究任何系統的真相,假如你沒有最初的自由,就必然最終陷於某個系統,心必然失去細致、靈活和敏感的品質。所以你可以完全拋棄所有的系統。

  重要的是不控制思想,而是了解它,了解思想的根源和開端,它就在你的內心。也就是說,腦子儲存記憶。你可以自己觀察這一點,沒必要看這一類的書。如果它不儲存記憶,就根本無法思考。那個記憶就是經驗、知識的結果——你個人的、集體的、家庭的、種族等等的經驗和知識。思想就在記憶的倉庫裏滋生。所以,思想永不自由,它總是陳舊的,並不存在思想的自由這回事。思想本質上永遠自由不了,它可以談論自由,但本質上它是過去的記憶、經驗和知識的結果,因此它是陳舊的。然而,我們必須積累知識,否則就無法運作,無法跟他人對話,無法回家以及做別的事。知識是必要的。

  必須搞清楚,在我們冥想的過程中,知識是否已經退場,是否因而從已知中解脫了。如果冥想是知識的繼續,是人類累積的一切的繼續,那就不會有自由。只有了解了知識的功能並因而從已知中解脫出來,才會有自由。

  我們在探究知識的領域,了解它在什么地方產生作用,在什么地方則是進一步探究的障礙。腦細胞連續運作的時候,它們只能在知識的領域裏活動。這是腦子唯一能做的事,它只能在落入時間范疇的經驗和知識的領域內運作,即在過去中運作。冥想就是為了找出是否存在一個尚未被已知染指的領域。

  如果帶著學過的東西冥想,帶著已知冥想,那就是活在過去中,活在制約裏。其中是沒有自由的。我可能裝飾所住的監獄,我可能在監獄中做各種各樣的事,但限制仍在,鐵窗仍在。所以心必須搞清楚,進化了幾千年的腦細胞是否能完全安靜下來,是否能響應一個它們不知道的維度。這也就是問,心能完全靜止嗎?

  幾千年來,宗教人士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他們認識到心必須非常安靜,因為只有那時候才能洞徹真相。如果你在喋喋不休,如果你的心不斷騷動、四處亂竄,顯然就無法全身心地看,全身心地聽。所以他們就說,“控制它,抓住它,把它丟進監獄”,他們沒有找到讓心徹底安靜的方法。他們說,“不要屈服於任何欲望,不要看女人,不要看美麗的山丘、林木以及大地的豐美,因為你要是看了,可能會想起某個女人或男人。因此要控制,要忍耐,要專注。”要是那樣,你就會陷於沖突,然後就需要更多的控制、更多的壓制。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因為他們認識到必須要有安靜的心。那么,心怎樣安靜下來?不努力、不控制、不畫地為牢,要怎樣安靜下來?你一旦問“怎樣”,就是在引入一個系統,因此,不存在“怎樣”的問題。

  心能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看到這個問題,如果你明白擁有一個細致敏銳的心,即絕對安靜的頭腦的必要和真相,我不知道你會怎么做。心怎樣安靜下來?這就是關於冥想的問題,因為只有這樣的心才具有宗教性。只有這樣的心才把整個生命視為一個統一體、一個統一的而非四分五裂的運動。因此,這樣的心是整體運作的,而不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它在徹底的靜止中運作。

  關系圓滿、生活有序而道德、內心非常簡單並因而渾然質樸——那種因為深刻的簡單而透出的質樸,意味著心沒有沖突——這就是冥想的基礎。如果打下了這樣的基礎,沒有任何刻意的努力——因為一旦努力,就會有沖突——你就看到了其中的真相。因此是對“實然”的了解帶來了徹底的改變。

  只有靜止的心才明白在安靜的心中發生的運動是截然不同的,屬於截然不同的維度,具有截然不同的品質。這永遠也無法用語言表達,它是不可言說的。不過,當你打下了那個基礎,明白了心靈靜止的必要、真實和美,那時候的狀態則是可以言說、可以描述的。

  對大部分人來說,美就在事物裏,在一個建築物裏,在一朵雲裏,在一棵樹的形狀裏,在一張美麗的臉上。美是外在的東西嗎?還是美是不再自我中心的心靈品質?就像了解快樂,在冥想中也有必要了解美。美確實是對“我”的徹底舍棄,舍棄了“我”的眼睛能看到樹木,看到它所有的美,看到雲彩的可愛;沒有了“我”這個中心,就能看到這一切。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不是嗎?當你看到一座動人的山,當你不經意撞見它,那就是美!萬事拋到腦後,天地間唯有那山的壯美。那山、那樹,完全吸引了你。

  這就像小孩玩玩具——小孩被玩具吸引,玩具一壞,他就跌回了現實,回到了他的悲傷和哭泣中。我們也有類似的情形:看到山峰,看到山頂上孤零零的樹,就被吸引了。我們想要被某樣東西吸引,被一個觀點、一個活動、一個承諾、一個信仰吸引,或想要被另一個人吸引。這就像小孩玩玩具。

  所以,美意味著敏感,意味著敏感的身體,這有賴於正確的飲食、正確的生活方式。你要吃得正確,生活得正確,如果你已經走到了那一步的話。希望有一天你會走到那一步,或者現在就在做,那么你的心必然會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安靜下來。你不能刻意讓心安靜,因為你就是傷害的制造者,你本身就是困擾、焦慮、困惑的 ——你怎么能讓心安靜?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安靜,了解了困惑,了解了悲傷以及悲傷是否可以永遠結束,如果你了解了快樂,在這份了解中,一顆極其安靜的心就產生了,你不必刻意尋求。必須一開始就安靜,第一步就是最後一步,這就是冥想。

  提問者:你剛才拿高山、丘陵、美麗的天空打比方,對這些人來說,這些比方並不恰當,不適合他們,應該拿肮髒的東西打比方。

  克:沒錯,拿紐約肮髒的街道打比方,拿髒亂、貧窮、貧民窟、戰爭打比方,我們每一個人都促成了這一切。你並不這么想,因為你把自己抽離了,你隔絕了自己,因此你跟另一個人沒有關系,你變得腐敗並允許這樣的腐敗蔓延世界。這就是為什么政治或宗教系統或任何組織都無法終結這些腐敗、汙染、戰爭和仇恨。你必須改變。沒有看清這一點嗎?你必須徹底結束你目前的狀態。不是靠意志結束——冥想就是清空內心的意志,然後一種截然不同的行動就產生了。

  提問者:如果我們有幸能變得很有覺察力,那可以怎樣幫助那些身受制約、心懷怨恨的人呢?

  克:請問,為什么你用“有幸”這個詞?覺察有什么神聖、有什么榮幸的?那是很自然的事,不是嗎?如果你覺察到自己的制約、混亂、肮髒、卑劣,爭戰、仇恨,如果你覺察到這一切,你就會和另一個人形成非常完美的關系,完美到你跟世上的所有人都有了關系。你了解嗎?如果我跟某個人有了全然而充分的關系——這不是觀念或意象——那我就跟世上的每個人都有了關系。然後,我就會看到我不會傷害他人,他們在傷害他們自己;然後,就去把這個領悟告訴他人,討論它——不是意欲幫助他人,明白嗎?說“我想幫助他人”是最糟糕不過的事了。你有什么資格幫人家?這當然包括講者本身。

  先生,你看,樹木或花朵的美並沒有幫你的想法,它們只是在那裏。你需要自己去看那些肮髒或美,你要是看不到,那就去搞清楚你為什么變得如此冷漠、如此無聊、如此淺薄而空虛。一旦搞清楚後,你就踏入了生命的河流,什么也不必做。

  提問者:如實看到事物真實的樣子跟意識有什么關系?

  克:你只能通過內容了解意識,而意識的內容就是世上正在發生的事,你是其中的一部分。清空這一切並不是說要沒有意識,而是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維度。你無法揣測那個維度——把這個問題留給科學家,留給哲學家吧。我們能做的就是搞清楚能不能靠覺察、靠全然的關注來解除心的制約。

  提問者:我本身不知道愛是什么,真理是什么,或上帝是什么,但你形容說“愛就是上帝”,而不是“愛就是愛”。你能否解釋一下為什么你說“愛就是上帝”?

  克:我沒說愛就是上帝。

  提問者:我從你的一本書上讀到……

  克:對不起,別讀那些書!(聽眾笑)那個詞已經被用濫了,它承載了人類多少的絕望與希望!你有你的上帝,共產主義者有他們的上帝。那么,我來提個建議吧,去搞清楚愛是什么!你只有了解愛不是什么才能知道愛是什么。不是理智上了解,而是真正在生活中把不是愛的東西推到一邊——嫉妒、野心、貪婪以及生活中產生的一切分別——你和我、我們和他們、黑人和白人。不幸的是,你不會那么做,因為那需要能量,而能量來源於你如實觀察生活的真相並絕不逃避。要是如實看到了真相,在觀察的過程中,你就會有能量超越它。如果試圖逃避真相,想要解釋它或克服它,你就無法超越它。只要如實觀察就好,然後你就會有充沛的能量,就會找到愛的真諦。愛不是快樂,去真正搞清楚這一點,在內心裏,為你自己。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嗎?那意味著沒有恐懼、沒有執著、沒有依賴,那是一種彼此無二無別的關系。

  提問者:你能談談藝術家在社會中的作用嗎?藝術家服務於自身以外的職責嗎?

  克:誰是藝術家?某些畫畫、寫詩的人嗎?某些想通過繪畫或寫書、寫劇本表達自己的人嗎?為什么我們把藝術家和其他人區分開?或者把知識分子和其他人區分開?我們把知識分子放在某個高度,把藝術家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把科學家也放在同一個高度,然後問“他們在社會中起著什么作用?”該問的不是他們起著什么作用,而是你在社會裏起著什么作用。因為是你造成了這個亂局。你起著什么作用?搞清楚這個問題,先生。也就是說,搞清楚為什么你活在這個肮髒、仇恨、悲慘的世界中,你顯然無動於衷。

  注意,你已經聽了這些演講,跟大家一起分享了一些事,已經有了許多領悟,但願如此。那么你就成了正確關系的核心,因此改變這個糟糕、腐敗、毀滅性的社會就是你的責任了。

  提問者:先生,你能深入談一下心理上的時間嗎?

  克:時間就是陳舊的歲月,就是悲傷,時間從不留意誰。這世上存在通過鍾表顯示的物理時間,必須有那樣的時間,否則就無法趕上公車,無法煮飯,無法做很多事。但還有另一種我們承認的時間,那就是,“明天我會怎樣,明天我會改變,明天我會變成……”我們在心理上創造了時間——明天。心理上的明天存在嗎?這么嚴肅的質疑令我們充滿恐懼。因為我們企盼明天:“明天我會很高興見到你,明天我會明白的,明天我的生活會不一樣,明天我會有所領悟。”“明天”因而成了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昨天你享受了性,非常快樂、非常興奮——隨便什么感覺——你明天還想要,你想要重溫同樣的快樂。

  問問你自己,去搞清楚其中的真相。“到底有沒有明天?”——除了在計劃明天的思想中。所以,明天是思想發明的時間。要是心理上的明天不存在,今天的生活會怎樣?那樣一來,就會有了不起的革命,不是嗎?那樣一來,你的整個行動就會發生根本的改變,不是嗎?然後,你就徹底完整了,你不再從過去透過現在投射未來。

  那意味著去生活,意味著每一天都在死去。去這樣做吧,你將會明白徹底地活在當下意味著什么。那不就是愛嗎?你不會說,“我明天會愛”。你要么愛要么不愛。愛無始無終,悲傷才有始有終——悲傷就是思想,就像快樂就是思想。所以我們得自己搞清楚時間是什么,是否存在“沒有明天”的狀態。那意味著去生活,那時就會有一種永恒的生活,因為永恒無始無終。

  紐約市

  1971年4月25日

【書籍目錄】
第1頁:關系 第2頁:宗教經驗 - 冥想
第3頁:善與惡 第4頁:看的藝術
第5頁:時間、空間和中心 第6頁:根本問題
第7頁:思想、智慧和不可衡量的境界 第8頁:智慧覺醒了嗎
第9頁:恐懼 第10頁:冥想的心和無解的問題
第11頁:論智慧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