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法師講述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法師講述

經題

[日期:2011-01-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寶靜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斯為一部之總題,賅括全部別文之要意。所謂總者,總其別。別者別其總耳。題中有通有別。佛說阿彌陀五字,異於諸部,謂之別。經之一字,同於諸部,謂之通。要解二字,乃註題。此通為一經之法題。茲先釋法題,次釋人題。此法題,乃全部之綱領。所謂提綱則眾目齊張,挈領則衣襟自正。故凡講經,先須釋題。若於經題,精以研究。則全經要旨,思過半矣。

原夫釋迦世尊,大悲利物。示同人法,降生人間。逗機施教,應病與藥。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逮及涅槃。經家結集。乃有三藏十二部之玄文,流通於世間。自金人质夢,聖教西來。震旦蒼生,方餐出世醍醐。然所說一切法門中,能於末世眾生,最契機者,則莫如念佛一法。以其即方便成圓頓。而淨土諸經,則莫妙於此本彌陀經。以其言簡而義賅,辭淺而理豐。故世之流通者眾,昔之註述者亦多。而於其中求其精而且要之註釋者,則莫如要解。斯解乃靈峰老人之心血供獻。所謂言言見諦,句句歸宗。吐肝吐膽,字字見血。彌陀一經,得斯解以釋之。如揭慧日於中天,無不洞徹。今講斯經,並講斯解。故凡學佛者,須精心以研究之。

如來一代聖教,一切諸經,別名無量。求其立題所以,不外七種。所謂單三複三、具足一、是也。單三者,(一)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佛為能說之人。即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也。阿彌陀,為所說之人。即極樂之導師是也。能所皆為究竟之果人,故名單人立題。(二)單法。如般若經。涅槃經。梵語般若,華言智慧。乃自性之妙明,法身之本智。涅槃,涅名不生,槃名不滅。不生不滅,乃自性真常之本體。般若與涅槃,皆屬於法,故曰單法立題。(三)單喻。如瓔珞經。梵網經。瓔珞、乃菩薩嚴身之具。梵網、乃大梵天王之網羅幢。二皆是喻,故曰單喻立題。複三者,(一)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妙者,妙名不可思議。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妙法是法,蓮華屬喻。故曰法喻立題。(二)人喻。如、如來獅子吼經。如來乃果人之通號,人也。獅子吼,喻也。故曰人喻立題。(三)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故曰人法立題。具足一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乃佛之三德,法也。佛,為說法之教主,人也。華嚴,以菩薩萬行之因華,莊嚴一乘之佛果。喻也。此乃人、法、喻、具足立題。今此彌陀經,于七種立題中,是約單人立題也。

世尊一代所說時教,皆可論其通、別。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且如此經,佛說阿彌陀五字。名異眾典,故教別。經之一字、諸部共稱,故教通。依教起行,為行不同。如法華、以法華三昧為行。今經、則以持名念佛為行,故行別。行門雖殊,同歸寂光,故行通。理雖無名,因門名理。理隨於門,則有四教十六門入理之不同,故理別。一門所入之理,即一切門理。一切門所入之理,即一門理,故理通。此約一化而說。如約淨土法門而言,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三經各詮文理不同,故教別。同稱彌陀之經,同弘淨土之宗,故教通。持名,觀像,觀想,行門不同,故行別。同修淨業,同生淨土,故行通。唯心極樂,橫具四土,故理別。四土皆唯心,故理通。通別之義,略如上釋。

茲當釋此佛字。梵語佛陀,此翻為覺。謂自覺,悟性真常,了惑幻妄。覺知一切諸法,皆如幻化。內而身心,外及世界。無不浮塵幻化相,虛妄生滅,咸非真實。見聞若幻翳,三界如空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覺悟自性真常,靈明湛寂。此謂之自覺。將所覺之理,而覺悟一切眾生。所謂將斯道,覺斯民。運無緣慈,度有情界。謂之覺他。無明窮盡,澈法底源。行滿果圓,謂之覺滿。三覺圓,萬德備,名之曰佛。

此佛字,乃十種通號之一。十種通號者,(一)曰如來。今佛應世,如古佛之再來。即倣同先跡號。(二)曰應供。應受九界之供養。即堪為福田號。(三)曰正遍知。法無不知,理無不曉。遍知法界之真理,即遍知法界號。(四)曰明行足。謂三明、明,六通、足。即果顯因德號。(五)曰善逝。妙證菩提,永不復還。即妙往菩提號。(六)曰世間解。謂澈知世出世間,及如實相。即達偽通真號。(七)曰無上士。謂世出世間,無有過上。即攝化從道號。(八)曰調御丈夫天人師。謂佛以大慈大智,以善柔軟語,苦切之語,及雜語等。調伏眾生,令不失道。即應機授法號。(九)曰佛。即上所云,三覺圓明。為覺悟歸真號。(十)曰世尊。謂世出世間,最所尊仰。即三界獨尊號。斯十號為諸佛之所共稱,故曰通號。

當知佛之一字,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以無明蓋覆,而不親證。故世尊初成正覺,嘆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吾人雖由妄想用事。而天真佛性,本自現成,無欠無餘。眾生雖昇沉六道。而此佛性,仍湛然常存,不遷不變。眾生本源佛性,與諸佛之妙極法身,無二無別。唯眾生但是性德本具,諸佛是修德究竟。眾生之理具佛性,台宗稱之謂理即佛。如無機子之六即頌。初理即云,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此頌眾生雖昏迷倒惑,而本有之天真佛性,不失不壞。眾生之一動一靜,一行一住,乃至擔柴運水,迎賓送客,全體皆是佛性顯現,其理全是。而舉止行藏,完全背謬。迷頭認影,將妄作真。糊糊塗塗,昏昏冥冥。將本有佛性之妙體,隨六塵幻境而流轉。杳杳茫茫,無本可據。缺始覺之智,乏觀照之功,安知返本還源之歸趣地也。如眾生能研閱經典。或從善知識,聞法生解。了知本具佛性,真常不變。從此斷疑生信,明解無滯。謂之名字即佛。頌曰,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頌意謂、于長劫沉淪中,到今日,方聽得真常湛寂,不生不滅之法曲妙歌,而知全妄即真。反恨曩昔之迷頭認影,蹉跎光陰。或有眾生,既信本具佛性。由信而起持名妙行,精進修持,念念無間,謂之觀行即佛。頌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頌意謂、念念彌陀。一心湛然,諸妄自息,常理自照。迴觀法法本性,無非中道。或有眾生,精持名號。直至念空真念,得事一心不亂。不起思量分別,不起憎愛妄想。破見思惑,得見依稀相似之佛性,六根清淨,謂之相似即佛。頌曰,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頌意謂、至此雖見思之四住煩惱先脫,而六塵之法執未忘。眼翳猶未淨盡,空華尚在鼓舞。或有眾生執持名號。至理一心不亂,豁破一分無明,見一分中道理,謂之分證即佛。頌曰,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頌意謂、到此名為親見佛性,悟證一切,無不貫通。但無明尚未破盡,如隔紗見月耳。若至五住究竟,二死永亡。徹法底源,無動無壞。謂之究竟即佛。頌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頌意謂、眾生從無始以來,全真成妄。今則三覺圓明,全妄成真。名之謂佛。然成佛、即成眾生之本有佛。不過復歸自性,更無別有一法可新得。所以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今佛說彌陀經之佛字,即六即中之究竟即。即指釋迦牟尼佛是。釋佛字竟。

次釋佛說之說字。說之上加一佛字,簡非四人所說。蓋經有五人說,佛、弟子、天、仙、化人、皆可說經。唯弟子天仙化人等所說,須得佛印可,方能稱經。然此經乃釋迦世尊,金口誠言所宣。揀非弟子諸天諸仙及化人說,故標佛說。夫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實際理地,本無所說。所謂道本無言,法本無說。如金剛經云,若謂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今何以佛有法之可說耶。須知道本無言,假言以顯道。法本無說,藉說以顯法。若執不可說,則墮外道絕言見。若執有可說,則成謗佛之譏。若達說即無說,不妨無說而說。所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未嘗說過一個字。雖未嘗說過一字,而橫說、豎說、熾然無間說,無有窮盡。佛法之妙,妙在於斯。此經既標佛說,而佛有三身。所謂法、報、應化。本覺性體,即法身。始覺智圓,即報身。慈悲應現,即化身。法身、名毘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報身、名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亦云淨滿。化身、名釋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又此三身,具單、複二義。法身單,唯指本來清淨理體。報身單,唯指無上功德智慧。化身單,唯指隨機應現,如水中現月。法身複者,一、自性清淨法身,即眾生本具之天真佛性。二、離垢妙極法身,乃諸佛修德究竟所證之法界理體。報身複者,一、自受用報身,即諸佛智斷二德究竟實果。二、他受用報身。為被十地菩薩機,隨其所好。見剎塵相好。一一相好,皆無分齊。化身複者,一、應現身。示現八相成道。如今釋迦降生出家成道等相是。二、變化身。無而忽有。因眾生機熟時至,不待示現八相,即現變化身以度脫之。又化身亦名應身。應機示現,如皓月應於寒潭。示成八相者,亦有三種。一、勝應。即前他受用身,為被地上菩薩大機所現。二、帶劣勝應身。為被三乘機而現。三、劣應身。即為鈍機所見,現丈六金身是。又變化身,復有二種。謂現佛界化身。如云、千百億化身佛。二、隨類應現。應以何身得度,即變化何身,如三十二應是。然此三身三即一,一即三,三一不可思議,名圓三身。此身、於三身中,何身所說。或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言報身佛,及應化身佛,皆不能說法。以其非真佛故。此乃恐人執相迷理,故唯示法性本覺,以為真佛。或云法身乃自覺聖境,無言無說。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形無相,云何說法。其說法現儀,皆化身佛所為耳。此則恐人迷於法身,墮在情量。故說現化身佛,示身、口、意三輪,現身說法也。實則、三身既非一異,自不容其偏執何身所說。但為對治有異,致使諸經所說不同。然諸佛說法度生,非法身亦不離法身。非報化亦不離報化。若明四悉檀義,則謂法身佛說法亦可,如云報化非真佛。言報化佛說法亦可,如云法身無言說。若言三身合一乃能說法亦可,如云報化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謂三身各說法亦可,法報身、為地上菩薩說。勝應身、為地前及二乘說。劣應身、為一切凡夫說。或謂三身總無言說亦可,如云,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若明諸佛四悉度生之意,則法法皆是。否則、頭頭俱非。云何四悉檀。如此會中,若有人能聞法,歡喜,生希有心,生難遭想,即世界悉檀歡喜益。即所謂、未種善根者令種。若人能聞法生解,長養善根者,即為人悉檀生善益。所謂、已種善根者令增長。若人能執持聖號。滅貪瞋癡,即對治悉檀破惡益。所謂已增長者令成熟。若人能妙悟自性彌陀,證無生理,即第一義悉檀入理益。謂、已成熟者令解脫。當知世尊為種、熟、脫三,以四悉檀因緣度生故,無說而說,故曰佛說。

阿彌陀是印度語。華言無量壽,又云無量光。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云無量壽。又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無量光。無量光壽,眾生性具。諸佛證得。彌陀、證橫遍十方,無有涯際之心性,本是遍照法界,故曰無量光。彌陀、證豎窮三際,無有初後之心性,本是湛寂常恒,故曰無量壽。如六祖云、何期是心,本自光明。正顯眾生自性、本是靈明洞澈,了了常知,歷歷不昧。全體是大光明藏。此即自性無量光。吾人當下一念心性,湛湛寂寂。無始無終。無生無滅。真常如如。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以常新。此即自性之無量壽。又如吾人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內外湛寂,照而常寂,即無量壽。正念佛時,名號歷歷,不昏不昧,寂而常照,即無量光。當知光壽原來不二,寂照唯是一體。當處即心是佛。彌陀昔為法藏比丘,曾發四十八願。逮至願滿行圓成佛時,而有依正莊嚴,塵剎相好,光壽無量。是皆彌陀因中願行所感。吾人或修觀,或念佛,或參禪,或持戒,皆可證此無量光壽。唯修觀參禪上根利智者則可。中下之流,還以念佛為穩當。須知念佛一法,橫豎該羅,上下兼收。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最簡易,最方便,最圓頓,最穩健。所謂、不要三祇修福慧,只須六字出乾坤。持名念佛,是從有念入無念,從有生入無生。仗彌陀之悲願,恃吾人之信願。一心精持名號,決定生西,成佛無疑。上釋佛說阿彌陀五字之別題竟。下釋通題。

經者,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謂契機、契理。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機宜,故名契經。具含五義。一、法本義。謂佛知一切法,皆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而有言教。作世界說,即為教本。作為人對治說,即為行本。作第一義說即為理本。故含法本義也。二、微發義。佛用四悉檀起教,巧妙言辭,從微至著,靡所不詮。是則文義漸顯,開發初心。初中後善,圓滿具足。故含微發義也。三、涌泉義。此從譬發明。謂妙泉涌流,滔滔無竭。佛用四悉檀說法,文義無盡,法流不絕。故含涌泉義也。四、繩墨義。此亦借喻顯義。如世之木石匠人,以繩墨裁邪曲。佛用四悉檀說法,裁愛見之邪曲。令發真見無漏道。故含繩墨義也。五、結鬘義。此亦借喻顯。結鬘者,即是縷穿於華,不令零落,佛用四悉檀說法,詮諸法相。故含結鬘義也。佛地論云,修多羅、有二義,一、貫穿義。謂貫穿所說之法故。二、攝持義。謂以此法攝持所化群機故。

此方訓四義。一、法義。經者、法也。謂十界同遵,自軌軌他故。二、常義。經者、常也。謂天魔外道、不能改壞,三世不易故。三、徑義。經者、徑也。謂修行之路徑。極樂是我家鄉,彌陀是我慈父。若不識慈父之住址,而不知返家之路徑。終不能返本還源,得至本有家鄉。故釋迦世尊說經示以路徑,方能返家鄉,見慈父。故云修行之路徑也。四、典義。經者、典也。攝化群生之定典。末世度生,非淨業法門,不足以益物。欲發廣大道心,普渡群迷。捨念佛之法外,無別如是普濟之方便矣。故云攝生之典也。總之、經乃迷途之明燈,長夜之慧炬,苦海之慈航,度生之寶筏。釋通題竟。次釋註題。

要解,是靈峰老人所著。為彌陀經最緊要之註釋。文不繁而義豐,辭雖簡而理玄。乃十方諸佛之心要,淨業經藏之骨髓。要者、緊要也。文中要處雖多,略不出三。(一)心要。即破緣影之妄心,顯即境之真心,為自性彌陀之本體。言心、有乎多種。一曰肉團心,即吾人所指胸腔者是。此屬肉團,係色質,有生滅敗壞,非吾人之真心也。二曰緣影心,因塵而有者是。緣前塵而起思量分別。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此亦非吾人之真心。以其因塵則有,離塵則無故也。三曰真如心,乃即境之真心。此心非肉團,非緣影,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豎窮橫遍,不可思議。一切世出世法,皆唯此心所成。諸法所生,因心成體。古人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者,即此心也。今之所謂心要者,即指此而言也。此要解中,將此心要之義,切實解明,故曰要解。(二)境要。乃破緣影之妄土,顯即心之真境。今之學者,稍具世智,執著偏見,謂自心即淨土,自性即彌陀。須知伊所謂之唯心淨土,乃將緣影之妄想,作唯心之淨土。當知十萬億佛土外決定有一極樂世界。所以云,生則決定生。而十萬億佛土外之極樂,即我心內之極樂。以我心豎窮橫遍,無一土,無一法,不在此心中。故云、去則實不去。明乎此,方可與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否則、必落於緣影妄想。後文云一切莊嚴,皆彌陀導師行願所成。亦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奈何離此淨土,別談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豈不可嘆。此要解中,將此境要之旨,發揮透澈,詳為解釋無滯,故曰要解。(三)法門要。有事、有理。約事則淨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如天普蓋,似地均擎。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勝過一切豎出法門。如蟲鑽竹筒,豎出則須依節而出,甚難甚難。橫鑽出洞,則甚易甚易。約理、則心境圓妙。一句彌陀,圓具三觀十乘,無不該攝。此要解中,將此法門,為一切法門之最要意,分明解出,故曰要解。然此三法,舉一即三,全三即一。一三圓融,不可思議。明心要,能生正信。明境要,能啟切願。明法門要,能立實行。後云,能念之心,不可思議。以其即心即佛故。斯即心要也。所念之佛,不可思議。以其即佛即心故。斯即境要也。念一聲,一聲不可思議。乃至念百聲,千萬億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以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斯即法門要也。具釋此三要,故曰要解。釋法題竟。次釋人題。分二。先釋譯人。

【書籍目錄】
第1頁: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序 第2頁:經題
第3頁:譯經師 第4頁:解經師
第5頁:正序 第6頁:解經玄義
第7頁:正釋經文—序分 第8頁:正宗分—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第9頁:正宗分—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第10頁:正宗分—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第11頁:流通分 第12頁:跋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