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陀之心(節錄) 一行禪師著

佛陀之心(節錄) 一行禪師著

第一章 進入佛陀之心

[日期:2010-12-18] 來源:轉載  作者:一行禪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章 進入佛陀之心

  佛陀不是神,而是如你、我一般生而為人,且同樣受苦。若我們敞開心胸,走向佛陀,他會以充滿慈悲的雙眼注視著我們說:「因為你心中有苦,所以你就有可能進入我的心。」

  維摩詰居士說:「因為世界病了,所以我生病;因為人們受苦,所以我必須受苦。」參見《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大正藏》第14冊,第544b頁)。佛陀也曾如此說過。別以為你不快樂、心中有苦痛,所以就不能走向佛陀;正因為你心中有痛,才有可能與佛陀溝通。你、我的苦是我們進入佛陀之心的基本條件,也是佛陀進入我們心中的基本條件。

  在45年的弘法中,佛陀一再強調:「我的教導唯有苦與苦的轉化。」當我們辨識且承認自己的苦時,佛陀——我們內在的佛陀 ——將會看著這苦,找出導致苦的原因,然後開出一帖行動方針之藥,這藥能將苦轉變為平靜、喜悅與解脫。苦,是佛陀用以自我解脫的憑借,也是我們用以解脫自在的憑借。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內在的苦難種子可能有很大的力量,但別等到沒有痛苦時才允許自己快樂。庭院中有棵樹生病了,你必須照顧它,但也別忽略整片生機盎然的樹林,即使你心中有苦,還是能享受生命中許多令人驚歎的事——美好的夕陽、兒童的微笑與繁花綠樹。光是承受苦還不夠,請別自囚於苦之中。

  若你曾體驗飢餓,就會知道享用食物是一種奇跡;若曾受凍寒之苦,就曉得溫暖的可貴;若曾受過苦,就會知道如何對現在一些構成天堂的要素心存感激;倘若你陷於自身的苦,將會錯過天堂。別漠視自己的苦,可也別忘記去享受生命中的奇跡,這不僅為自己,也為眾生的利益。
年輕時,我寫下這首詩,當時我以一顆傷痕纍纍的心契入佛心:

  我的青春
  是一顆青澀的梅子。
  你在它身上留下了齒痕,
  那些齒痕猶自顫動。
  我永遠記得,
  永遠記得。
  
  自從學會如何愛你,
  我的靈魂之門就一直敞開著,
  任由風自四面八方吹入。
  實相呼喚著變異;
  覺知的果實已然成熟,
  而開啟的心門永不可能再緊閉。
  
  烈火吞噬這個世紀,
  山嶺森林留有烈焰肆虐的印記。
  風在我耳邊呼嘯,
  穹蒼正在暴風雪中劇烈震盪。
  
  嚴冬的傷痕靜靜地躺著,
  雖已不見冰封的刀刃,
  卻徹夜痛苦不堪,
  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The Fruit of Awareness Is Ripe」,摘自一行禪師詩集《以真名喚我》(Call Me By My True Names,Berkeley: Parallax Press,1993,p59)

  我在烽火連天的時代中成長,小孩、成人、價值觀、整個國家等週遭的一切都遭到摧毀,年輕的我苦不堪言。覺知之門一旦開啟,你就無法再關上。戰爭在心中留下的傷痕尚未完全平復,我常在夜裡清醒地躺著,以正念的呼吸,擁抱著我的同胞、國家和整個地球。

  沒有苦,你就無法成長;沒有苦,你就無法獲得該有的平靜與喜悅。請別逃避自己的苦,擁抱它、珍惜它,到佛陀身邊,和他並肩而坐,並讓他看看你的痛苦。他會滿懷慈悲與正念地注視你,讓你知道擁抱自身之苦與深入觀照它的方法。有了智慧與慈悲,就能治癒心中和世界的創傷。佛陀將苦稱為「聖諦」,因為我們的苦能讓我們看到解脫之道。請擁抱你的苦,讓它對你顯示通往平靜之路。第二章│初轉法輪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在29歲時出家,為自己和其他人尋求滅苦之道。他跟隨許多老師學習禪定,而在修行六年後,坐於菩提樹下,誓言不達覺悟絕不起身。他終夜禪坐,當晨星初升時,他豁然大悟而成為充滿智慧與慈愛的佛陀。在接下來的49天中,他享受證悟所帶來的安詳,然後緩緩地走到鹿野苑(Sarnath),與先前共修的五位苦行者分享他的智慧。

  當那五人看到佛陀前來時,都感到不自在,心想悉達多曾棄他們而去。可是他看來如此容光煥發,便不由自主地表示歡迎,他們為佛陀洗腳,並奉上飲水。佛陀說:「親愛的朋友們!我已深入地看見每件事物都必須與其他一切相互依存,沒有任何事物能獨自存在。我已看見一切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本質。」他表示願意多說一些,但那五人不知是否該相信他的話,所以佛陀問他們:「我曾欺騙過你們嗎?」他們知道佛陀從未如此,於是同意接受他的教導。佛陀接著教導四聖諦:苦(苦的存在)、集(苦的產生)、滅(重獲安樂的可能性)、道(通達安樂的八聖道)。聽聞四聖諦之教後,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Kondaa)對此四聖諦生起清淨無垢的法眼法眼(dhamma cakkhu)是指「有關法(緣起道理)的智慧之眼」,生起法眼即能充分理解四諦或緣起法,而證悟得初果(須陀洹)。。佛陀觀察到這一點而讚歎:「憍陳如已了知法!憍陳如已了知法!」於是,從此以後憍陳如就被稱為「了知者」即一般所稱的「阿若憍陳如」(Annata Kondanna)——憍陳如是已知法的人。「阿若」(Annata)意指「了知」、「已知」。

  佛陀接著宣佈:

  親愛的朋友們!我以人、天、婆羅門、沙門、魔羅參見本書第17頁注1。為證而對你們說:若我不曾親身體證對你們所說的一切,就不能宣稱自己是離苦解脫的覺悟者。因我本身已確認苦、了知苦,確認苦的起因,去除苦因,證實安樂的存在,獲得安樂,確認通達安樂之道,抵達此道的盡頭,證得全然的解脫,所以我現在詔告大眾:我是解脫者。

  此時,大地震動,宇宙間一切天、人與其他眾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在地球上有個覺悟者誕生了,並已轉動智慧與慈愛之道的法輪。這段教示記載於《轉法輪經》(Dhamma Cakka Pavattana Sutta)《相應部》第5冊〈大品·諦相應〉,第420頁,巴利聖典協會版(Samyutta Nikaya V,420);全文參見本書第四部第一經。另見《佛說轉法輪經》與《佛說三轉法輪經》(《大正藏》第109經及110經)。「經」(梵文sutra,巴利語sutta),意指佛陀或其證悟弟子所說之法。,從那時起,至今已過了兩千六百年,法輪仍持續轉動,為了眾生福祉而讓法輪常轉,就要靠我們現在這一代了。

  這部經有三項特點,其中第一點是有關「中道」的教法。佛陀希望他的五個朋友能夠擺脫「苦行是唯一的正確修行」這種觀念的束縛;若毀了健康,就無足夠的力量可以證道——這是他直接的體會。此外,他說另一個需要避免的極端,是沉溺於感官欲樂——被色慾掌控,追逐名利,飲食無度,睡眠過度,或汲汲營營於財物的蓄積。

  第二點是有關「四聖諦」的教法。這項教說不但在佛世時很有價值,在這個時代與未來千秋萬世也是如此。

  第三點是關於入世。佛陀的教法並非要逃避人生,而是要幫助我們盡可能徹底地和自己、世間聯繫起來。八聖道包括正語(正確的語言)和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這些教法適用於必須與人溝通與賺錢謀生的世人。

  《轉法輪經》充滿了喜悅與希望,它教導我們如實地辨識苦,以及將苦轉化為正念、慈悲、安詳與解脫。第三章│四聖諦體證完全、圓滿的覺悟(samyak sambodhi,正等正覺)後,佛陀必須找到適當的言詞來分享他的洞見;他已經有了水,但得找到像四聖諦、八聖道這樣的水罐盛水。四聖諦是佛陀教法的精華,佛陀持續宣說這些真理,直到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大般涅槃」的意思是大入滅息、大滅度或大圓寂,意指佛陀度世已畢,最後達到偉大的安息狀態。為止。

  「四妙諦」或「四聖諦」是Four Noble Truths的中譯。若我們擁抱、深觀自己的苦,苦就是神聖崇高的,否則它毫不神聖,我們只會淹沒在自己的苦海中。針對「truth」一字,中國人使用 「言」、「帝」兩字組成的「諦」——任何人都不能與帝王之言爭辯。這四諦不是用來爭辯,而是用來修行及體證的。

  第一聖諦是苦(dukkha)。「苦」這個字的中文本義是「苦澀」;快樂是甜蜜的,痛苦是苦澀的。每個人都承受某種程度的苦,我們的身、心多少都會不舒服。我們必須辨識、承認苦的存在,必須接觸苦,要做到這點,我們可能需要老師與修行上的善友(僧團)提供幫助。

  第二聖諦是苦之集(samudaya),亦即苦的起因、根源、本質、產生或生起。接觸自身的苦之後,我們需要深觀苦,以看清苦如何形成,我們需要辨識與確認所攝取的、會導致自己受苦的心靈或物質的食物。

  第三聖諦是止息(nirodha)苦的產生,憑借的方法是避免做出讓自己受苦的行為。這真是好消息!佛陀不否認苦的存在,但同樣也不否認喜悅、快樂的存在。要是你以為佛教說「一切皆苦,對此我們束手無策」,那正違背了佛陀的本意。他教導我們如何辨識、證知苦的存在,但是也教導苦的止息。倘若苦不可能止息,修行又有何用?第三聖諦說的即是療愈的可能性。

  第四聖諦是道(marga),它讓我們避免做出讓自己受苦的行為,這是我們最需要的道路,佛陀稱之為 「八聖道」,中國人譯為「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正」(巴利語samma;梵文samyak),此字在原語中是副詞,意為「正確地」、「正直地」、「端正地」,不彎曲歪斜。以正念為例,那表示有正確、端正與有益的攝念之道,而邪念是指有錯誤、扭曲與無益的修行之道。我們進入八正道,學習有益的修行之道,也就是「正確地」修行道。「正」、「邪」並非道德評斷,也不是外來強加的專制標準,我們透過自身的覺知,發現何者是「正」(有益的)或「邪」(無益的)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言及目錄 第2頁:第一章 進入佛陀之心
第3頁:第四章 理解佛陀的教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