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百過格創命之學 廖榮尉居士著

百過格創命之學 廖榮尉居士著

二、創命之理

[日期:2010-12-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廖榮尉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創命之理

「因果、心性」者:乃是人生宇宙萬法生起之理則。我等人生有三際(三際者乃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宇宙有十方(十方是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構成之空間),時空交會構成人生宇宙。而人生宇宙萬法之事理真相,皆不離於「因果、心性」。何以故?人生宇宙萬象森羅,生起之原由(始末),不外因、緣、果三由,略稱「因果」。而生起三原由之因、緣、果,乃是支配吾人「心性」,現起人生宇宙萬法之根本。

「因果」支配「心性」,現起人生宇宙,即是創命之理。理曰: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孤因不長,獨緣不生。一切萬法,必「因」「緣」具足,而後生起現象之「果」。萬法之因緣生滅,雖錯綜複雜,變化無窮,但總不出因、緣、果生起三由。其理何耶?

一者「因」:能生之主因,常數;乃吾人之「心」也。心是吾人精神之主體,一切行為之主使者,可名為意,亦可名為識或心識。我等最初動機、造作,舉止行為,領受所起之心念,心念烙印象,含藏於心識(銘記於心)。此喻如:電腦檔案之儲存;攝影機之攝影;五穀種子,落入稻田。此含藏之心識,又名為阿賴耶識,俗云神識。心念烙印象含藏於心識,即是種下因種,此心念之因種,稱為「業因」,業乃動機、造作之義;又稱之為「種子」。

二者「緣」:乃助緣之條件,變數也。因要生成果,必須要有「緣」,「緣」是依藉於他者,即是依藉之條件;是知,「緣」乃人生宇宙萬法生起,依藉所必須之條件。生起萬法依藉之「緣」有四者:一親因緣,二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萬法生起依藉之「緣」多少不等,色法(宇宙物質現象)只要具足親因緣、增上緣二種緣,即能生成。心法(人生心理現象)則須四緣具足,方能生起。

三者「果」:乃所生之結果,定數也。即因緣和合,所生之結果(最後結局之一切現象)。

三由,約以「色法」宇宙物質之生成而言:一切物質,只須親因緣、增上緣,二種因緣具足,即可生成。喻如:稻米之生成,稻米之種子,乃能生之「因」,即是親因緣;土壤、陽光、雨水、肥料、農夫等,為依藉之「緣」,即是增上緣;於此「因、緣」具足,則生成稻米之果。

若「因、緣」不具足,因則是孤因,緣則為獨緣,「孤因不長,獨緣不生。」喻如:唯有稻米種子之「因」,而無土壤、陽光、雨水、肥料、農夫等,依藉之助「緣」,則稻種,將無法生出稻米之「果」,此即「孤因不長」。若只有土壤、陽光、雨水、肥料、農夫等之助「緣」,而無稻米種子之「因」,則稻米之「果」亦將無由而生,此為「獨緣不生」。是知,萬法生起,不離因緣。

三由,約以「心法」心識業因與人生之生起而論:我等心識能生之業因種子,以無體相,故覓之了不可得;心識業因,雖無相(如空氣之無相),但不可言其無,以因緣會遇時,將現起人生際遇之相,如遇童伴之緣,回憶童年之記憶猶新。心識無相之因緣會遇者,喻如:電腦儲存之檔案,即是無相之「因」,檔案之開啟,是為「緣」,因緣和合,現出所要的檔案,此為「果」。又如:攝影機之攝影,是無相之「因」,放影機之放影,為「緣」,因緣具足時,現出所錄之影像,此為「果」。亦如:稻田之五穀種子,能生之「因」,遇春雨之「緣」,於因緣際會時,稻田隨即生出五穀雜糧之「果」。

人生之生起,即吾人之誕生,須四緣具足,方能生起。四種因緣者,神識(中陰身)乃能生之主因,即是親因緣;五戒心之心性,剛念接後念,相續不斷,即是無間緣;神識五戒心念頭,攀緣有緣之對象(父母),即是所緣緣。神識具上三種緣,再藉父精(精子)、母血(卵子)之緣,此即增上緣;納足四緣以成胎,懷胎十月而出生(果)。

明乎,心法之真諦,可知「因果」支配「心性」之一體兩面;即是「因果不離於心性,心性不棄於因果。」二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古德云:「苦樂因果,皆由心性所感,宇宙人生際遇之一切事相,事相無量,無一而非因果;無量之因果,無一不出自於心性;心性者,無相不易見,即可藉由因果之相以見之。」吾人之心性,雖無相不易見,但可藉由相貌、言行舉止,因果之相而見;以心性是相貌之根本,相由心生故,而言語、行為舉止,乃心性之外在表現;故觀其相貌、言行舉止,因果之相,即可了知,吾人自心心性中,善惡因緣之吉凶禍福。故知,吉凶禍福之因果,皆由自心所造;罪福二輪,苦樂因果,不離心性;「心性」乃萬法生起之主因,是命運的根源。

我等明了「因果、心性」之一體兩面,命如何造,福那裡求?當知,一切要從心性,掌握「緣」之變數去求。由心性締造善因緣,命由我造,福自己求,數不能拘也;非但內得道德仁義,於外則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而有益於得也。若不從自心,反躬內省,掌握善緣,而徒向心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由是,內外雙失,故求之無益於得也。

百過格創命之理,乃受持「百過格」,由自心心性,啟造善因緣,於三由之數,掌握「緣」之變數,其理何耶?欲明原由,當先明因、緣、果三由之數。三由之數者:「因」者,主因,乃能生之常數;「緣」者,助緣,乃條件之變數;「果」者,結果,乃所生之定數。此者,因之常數,緣之變數,果之定數,即三由之數也。

因之常數,果之定數者:「因果」乃是宇宙萬有,生滅不息之軌則。因果之理,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其軌則乃「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即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是知,能生瓜種之因,不可能變成豆種之因;能生善業種子之因,絕不會變為惡業種子之因;此能生種子之因,是永常不變的,是故,能生之因是「常數」。同理,種瓜必得瓜,不可能得豆;種善因必得善果,絕不會感召惡報;此所生之結果,是一定不變的,故所生之果為「定數」。

緣之變數者:「緣」乃宇宙萬有生起所必須之條件,生起三由,「因」必須具足「緣」之條件,方能生成「果」。於此因緣果報之中,「緣」之條件,是可隨時變易的,故因生成果當中,依藉「緣」之條件,乃為「變數」。在因緣果報中,「緣」之變數,勢將直接影響果報之生成。喻如:五穀種子,若具足土壤、雨水、陽光等助「緣」之條件,五穀種子則會萌芽、茁壯、長大乃至開花結果。生長之助「緣」若不具足,則為五穀糧食;給與輾粉之緣,則成為營養之五穀粉;若給與蒸煮之緣,則成為五穀飯。此等之「緣」將使能生之五穀種子,變成焦芽敗種。又如:以水之化學助「緣」為喻,於水中加入各種不同之成分,則水將可成為茶水、糖水、鹽水、湯水、飲料、藥水等等。以相同之水,給與不同成分之「緣」,其果報之生成不同,作用亦不相同。再以水之物理助「緣」而喻,水之濕性,雖常不變,而復時時隨緣。不隨冷緣,便隨熱緣,以冷、熱緣之強弱不同,其結果,將可成為常溫之日常用水、冰水、熱水、冰塊乃至水蒸氣。水濕性之體,雖了無改變,但其生成之果報,液、固、氣三態之「相」,已迥然不同,其三者之作「用」亦大不相同矣。

以吾人心性而言,性體無相,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淨善之緣,便隨染惡之緣,由其淨善、染惡之緣不同,致其善、惡果報之苦樂迥異,性「體」,雖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已天淵懸殊矣。

是知,吾等人生,宇宙萬有,一切萬象之生滅,乃至生滅過程中之瞬息萬變,變化無窮,其總關鍵,皆在「緣」之變數。一切產品之研製,乃至科技之研發,其關鍵亦皆不出「緣」之變數。果真了知,宇宙萬法,三由之理,不掌握「緣」之變數,而實現理想者,無有也。

吾等人生際遇之貧富貴賤、吉凶禍福、長壽短命;謂之時也!運也!命也!此事鮮有知者,知機其神乎!何以故?以內不知人生本身,外不知宇宙環境。知者,支配命運,得自在安樂;不知者,被命運支配,受它束縛,不得自在。是故,吾人欲支配命運,而得自在安樂,當明百過格創命之理,受持百過格,掌握「緣」之變數。

欲受持「百過格」,啟造善緣,掌握「緣」之變數,而支配命運者。當須明了,心識含藏之「業因」(種子);我等往昔所造諸善、惡業,其造作當下所領受之心念,不分善惡,皆烙印象,含藏於心識。此喻如:大倉庫,不斷藏入良莠不齊之種子。故無量劫來,吾人心識中,含藏無量無數之善、惡業因(種子),以業因無體相,若有體相,十方虛空不能容。喻如:電腦檔案之無體相,將極多數量之檔案不斷地存入硬碟,由其硬碟之形狀、重量從無改變觀之,可知檔案(業因)無體相之存在。

吾等明了,心識含藏無量無數無體相之「業因」,其善、惡業因,雖錯綜複雜;但能誠敬受持「百過格」,實踐知過改過,改過遷善,修福積德,於自心之心性,締造強力之「善緣」;此善緣必與心識之「善因」和合,而現起殊勝之「善果」。感召善果,將常納:千祥百福,富壽康寧,人皆敬之,吉慶隨之,災禍遠之。

我等心識中亦有無數之惡因種子,若要不結惡果,則勿以惡助緣。但能知過改過,改過遷善,更不造新殃,如是修福積德,所做皆純善,即不給與惡因種子助緣;此惡因種子,得不到惡緣之助,其惡果將無法生成矣。惡之孤因不長,惡果不生,將使我們遠離「災禍百殃」。反之,我等造作惡業,即給與心識中之惡因種子助緣,惡因種子得到惡緣之助,因緣會遇,隨將現起「惡報」。感受惡報,將常遭遇:刑罰災禍,憂苦患難,貧困眾離,凶星惡煞常隨,壽命減短乃至減盡而死。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緣起序 第2頁:二、創命之理
第3頁:三、實行之法 第4頁:四、受持條目
第5頁:五、流通跋 第6頁:附、了凡四訓要解簡介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