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我們的錯誤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嚴格來說,憤怒也是一種錯誤,尤其是向他人發泄自己的憤怒。但是,誰都會以錯為對,以善為惡,就連聖人都不能避免這樣的錯誤,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但這絕不能成為我們肆意憤怒的借口。

  無惡意的犯錯固然不是罪,但有一些道理還是應該注意的。比如說“虛心”,很多人善惡不分,也不考慮事情的因果關系,至於改正自己的過錯,就更不用提了。可是,聖賢卻不會這樣。就連聖人賢士都這么虛心,我們難道可以自滿嗎?

  一個中年人正當事業如日中天時,卻突然退出了商場,他說他已經厭倦了商場。後來,他專程到一座寺廟去要求出家,他向師父說:“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禪師說:“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中年人又說:“禪師!我現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禪師說:“慢慢再說吧!”

  中年人沒辦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裏拜佛。禪師一見到他便說:“你為什么那么早就來拜佛呢?”

  這個中年人說:“我為了滅除心頭的火,特意一大早就來拜見你。”

  禪師就說:“你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子背著你和別人偷情嗎?”

  這個中年人聽了以後非常生氣,他終於忍不住說:“你講話太傷人!”

  禪師這時說:“你看,我只是稍微試探你一下,你就生氣了,你怎么可能消得了內心的火氣?又怎么可能放得下一切來出家呢?”

  對自己的錯誤,人們多少都會有些遲鈍,本以為自己已經成功地超越了某一條修持之線,卻只在別人的一個小小測試中敗下陣來。

  做錯了事情,就應該被人譴責,掩飾自己的錯誤。只能錯上加錯。當你蠻橫地向別人發泄憤怒,你就應該遭到別人的譴責,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時候你絕不應該為自己開脫過錯。你應該認真地對待別人的譴責,並接受別人的批評。

  當然,人的本能是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可是,能夠及時認錯的人,卻會展現出一種與他人不同的氣質。如果人們都能以恕己之心待人,則別人的毛病過錯自然顯得微小,不再不可原諒,而對方對自己的感激和贊賞也就相應增加,彼此有了寬容和欣賞的心態作支撐,這份交情自然牢不可破。

  也許你會說,憤怒只是一種情緒,難道人們連表露這種情緒的權利都沒有嗎?人確實有權利表露自己的情緒,然而,關鍵問題在於,別人也有權利反感你的憤怒,更何況,你是在蠻橫地發泄自己的憤怒。

  相應的,用責備別人的心態反思自己,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過錯便處處皆是,這樣,自己的悔改之志立刻萌生,以此為誡,過錯自然日少。

  從前,一個官員去拜訪一位師父,他看見師父端坐在鵲巢邊,於是說:“師父住在樹上,太危險了!”師父回答說:“先生!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

  這個官員聽了不以為然地說:“我現在好好地當著官,有什么危險呢?”

  師父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意思是說官場浮沉,勾心鬥角,危險就在眼前。這個人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義?”

  師父回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官員聽了,以為禪師會開示自己深奧的道理,原來是如此平常的話,感到很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小孩兒也知道的道理呀!”

  師父說:“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情,八十歲的老人未必做得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說來容易,實際上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它強調的是同時性,既要行善,又要不做惡,而且,盡管你知道你應該怎樣做,卻不一定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行善的同時也作惡,就好比一個人掃地的時候,邊掃邊扔東西,想必在生活中,你是不會看見這么愚笨的主婦的。

  我認識一位老人,他從二十歲時起,就開始反省,花了很大的功夫,他發現自己每天都有缺點應該改進,可是當他到了五十歲時,仍然還發現了自己四十九歲時的缺點和過失。可見,一個人的錯,是很難改完的。可是,不做惡、不犯錯、不斷行善——這些是改造命運的前提條件,所以,那些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人,應該努力去做。

  也有一些人認為,沒什么過失可以改,這樣想的人,大多沒有思考過,什么叫做錯誤。由此一來,明辨善惡就顯得很重要了。

  人們都知道,種地的時候有一個環節叫做鋤草。新苗長出來了,雜草也長出來了,我們要的是農作物,而不是雜草,因此我們需要去除雜草。人們心中的惡就像農田裏的雜草,是一定不能忽視的,不認真鋤草的農夫,到了收獲的時節,會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什么收成。而不認真發現並糾正自己錯誤的人,正好就像這樣的農夫,他們也會在生命終止的時候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什么品質是值得稱道的。

  很多為人師長的人都會教導別人檢察自己的心念、行為和語言,他們不僅教別人這樣做,他們自己也堅持這樣做。比如,我就認識一位教師,他每天反省三次,還有另外一位老先生,每天晚上都要點三炷香,把自己這一天所做的事情說出來,凡是不敢稟告菩薩的事情,他就絕不敢做。這樣的做法看起來有點麻煩,但堅持下去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經常反省自己的內心,才能及時制止惡行,發現善舉。哪些是善的,就努力保持,這可以叫做錦上添花;哪些是惡行和錯誤的做法,就堅決不做,這可以轉禍為福。

  我們經常說夜長夢多,糾正自己的過錯也一樣,改得越及時越好。就算一時半會兒改不了,也要給自己定一個明確的期限,這是在鞭策自己。否則,拖拖拉拉會使人的意志慢慢被消磨掉,想要糾正錯誤就變得困難了。

  另一個時間問題是,糾正自己的錯誤永遠不會晚,所以,即便你曾經犯下非常可怕的錯誤,或是做了一些極為罪惡的事情,你也不應當放棄改過。只要我們一息尚存,就仍然有改過的機會。

  懺悔就好比把你心中有毒的東西都挖出來,放到太陽下,難道,在陽光的暴曬之下,你的“惡”還能存活嗎?所謂放到太陽下,也就是指懺悔時要勇於公開,這樣會更有效果。私自懺悔雖然也是懺悔,但由於你面對的是自己,就總是會有所放松,可能在你還沒有發現的時候,就有一些惡的餘根留下了,那么,不管你哭著顫抖著,叫著神靈的名字,又或是喊著自己的祖先,你也不會收到懺悔的最佳效果,罪惡之根在你的心裏向下鑽,長得越來越緊,直到你用盡吃奶的力氣也拔不出它。這不是在嚇唬人,而是在呼籲一種公開的懺悔。

  你沒有必要專門開設一個會場,或是找一個廣場,來作為自己懺悔的場地,只有公眾人物才需要這樣的懺悔場地,普通人的公開懺悔,主要指的是向周圍的親人朋友懺悔。有個年輕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跟著一群朋友沉迷於享樂。後來他反悔了,覺得很對不起自己的父母,他就給自己的父親寫了一封信,他的父親什么也沒說,無言地原諒了他,這使他更加自責,也更加想要改過自新。這位父親的做法是很正確的,他沒有盲目地苛責自己孩子,這表現出了他對孩子的信任,因為他知道,孩子已經有心要懺悔了,那么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就應該積極地作出反應,而他不加責備的反應,正是一種最好的反應,這可以幫助他的孩子進一步懺悔自己的所作所為。

  要想不再做惡事,就必須學會懺悔,因為懺悔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惡行到底有多壞?對此,你應該有所認識,當你產生了對惡行的憎惡,你就會萌發改正它們的欲望了。

  伐木工坎樹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順序,比如,先把一棵樹砍倒,再接著砍下樹的枝葉;也可以先把樹的枝葉砍下,再把整棵樹砍倒。怎樣砍一棵樹,就看實際情況的需要是怎樣的。糾正自己的過錯也一樣,你可以先從每一件事抓起,也可以從自己態度抓起。

  怎樣才能改掉壞習慣呢?首先要將道理搞明白。例如,一個人要改掉殺生的習慣,就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么殺生不好?怎樣才能避免殺生?生命是多么珍貴,我為什么要扼殺生命?想通了就不會再殺生了,免得今天宰羊、明天屠狗、後天殺雞……一日一日在濫殺中變得麻木。

  當你不執著於爭辯的時候,你的心自會慢慢地變得明了,而如果你爭辯不休,那么事情只會更嚴重。話語的交鋒只會使人的怒氣再度升級,而這原本是你想避免的。如果你有得罪他人的地方,你理應心生愧疚,此外還需用實際行動來表示自己的悔過,這時候,根本就不應該再考慮會不會沒有面子,否則就是自欺欺人。

  過失是怎樣產生的呢?人的過失大都是由不良的習慣引起的。壞習慣人人都有,若不加以改正,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根深蒂固。而當他人認識到他自己的錯誤時,我們又應該對他們保持寬容,寬容是一種修養,反映接物待人的最高境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難免因為意見不同或者立場敵對而發生齟齬,有時甚至是細節的問題,也會導致很要好的朋友誤會對方。懂得以涵養包容別人,寬恕別人的錯失,甚至包括別人存心為難而故意犯下的過錯,那么對方自然能夠體會到關懷而放棄戒備與敵對,這正是古人所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一個壞習慣往往會帶來另一個壞習慣,壞習慣由此日漸增多,積重難返。比如,一個人會為他的懶惰找借口,把沒有完成某項工作歸於外在的原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辦事拖拉,甚至只說不做的性格。受這種性格的影響,他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不會順利,前途令人擔憂。

  一個人不僅要正視自己的壞習慣,更要不斷反省,這對改掉壞習慣很重要。反省其實就是要求人們回到自己的內心,仔細思考自己一天的行為和言談,從而發現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對了,哪些地方做錯了。

  為檢點自己的行為,有的人想了一個辦法:每做一件好事就在缸裏放一顆紅豆,每做一件壞事或起了一個壞念頭就在缸裏放一顆黑豆,以此來反省自己。隨著缸裏的紅豆變得比黑豆越來越多,他反省的效果便達到了。

  在現代,心理醫生們也常采用類似“反省”的方式來引導、改善病人的行為。曾經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二十三個犯有貪食、咬指甲、講話粗魯、愛吃零食等壞習慣的高中生。

  首先,醫生為這二十三名實驗對象量身定制了一套行為目標,如規定一周最多吃多少錢的零食,每天把自己的行為改變情況寫在紙條上等,讓他們直觀地看到自己一周中哪天吃的零食最多,一天中什么時間最饞,為什么以及最愛吃什么零食等平時根本覺察不到的情況。

  然後讓他們定期聚會總結經驗、交換意見。實驗結果證明,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因此在心理治療領域和不良行為矯正方面得到了大力推廣和廣泛應用。這一實驗的成功,正是“反省”方法的成功應用。

  善於覺察和不斷反省,可使壞習慣不醫而治。有位男士愛用腳打拍子,特別是和別人談話的時候,但是他自己並不覺得,別人也從沒跟他說過。所以這個壞習慣一直沒改。

  有一次,同事跟這位男士聊天,看到他的腳一直在動,就開玩笑地對他說:“您的腳還會隨說話的節奏打拍子,很有韻律感呢。”男士尷尬地笑了笑,沒說什么。

  從那以後,大家發現這位男士用腳打拍子的現象越來越少了,因為同事的一句玩笑讓他覺察到了自己的這個壞習慣,以後也就有意識地進行了改正。人們的不良習慣一旦被察覺,第二天出現的機率就會明顯降低,如果有意識地進行改正的話,一個星期就可以改掉了。

  有個姑娘膽小而又很內向,一次,她在報紙上看到連續強奸殺人案的報導,於是惶惶不可終日,總感覺有個人跟在她背後,或者躲在她們宿舍窗外,經常一晚上要起來檢查門窗好幾回。她這種疑神疑鬼導致的無意識行為讓她的舍友有些受不了,終於忍不住提醒她今晚門窗已經檢查許多遍了,不會有問題的,如果還不放心就陪她徹底再檢查一遍。這個姑娘經舍友一說,再加上徹底檢查後一無所獲,終於讓她釋然。以後她也再沒無故檢查過門窗。

  所以,覺察並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有利於身心的健康。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將陋習的害處羅列清楚並充分了解。了解得越多,改起來越容易。關於吸煙這個習慣我們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在美國就有一間可供學生參觀的開放教室,這間教室有項很有趣的規定,歡迎學生在教室裏吸煙,但是敢在這間教室吸煙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原因是教室裏的儀器設備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吸煙時,自己身體裏的各種髒器對煙的反應和受到的傷害。

  借助於精密儀器,用事實來說話,這對讓人們正確認識吸煙的害處是最直接有效並且印象深刻的。

  根除一種陋習,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對其產生厭惡情緒,只有認識到它的諸多壞處才會對它深惡痛絕,因此充分了解陋習的害處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一個人曾就個人健康問題征詢一位醫生的意見。醫生建議他戒掉煙酒,然後說:“這次看診收費三元錢。”這個人回答:“我不付錢,因為我不接受你的建議。”

  根據過去的經驗,你可以發現大多數人也和上面那人一樣不聽別人的忠告,無論那建議有多好。如果有人願意聽從你的建議,這建議才能發揮用處,但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接受將來會給他們制造麻煩的意見。因此,給人忠告不但白費時間和力氣,還可能吃力不討好。

  許多人犯了過錯或染有不好的陋習羞於啟齒,但放在心裏只會讓它生根發芽,越發茁壯,這對改掉壞習慣是很不利的。如果拋開世俗,鼓足勇氣說出來,便會覺得豁然開朗,並且以後也不會輕易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還要時常懺悔和自省。在有些人看來,這種行為似乎愚不可及,豈知我們的人格卻可在每天的懺悔和自省中日臻完美。

  對不同的人做懺悔,其效果也各有差異。總的來說,聽你懺悔的人越多,與你的關系越親密、越受你尊敬,效果就越好。因為話已經說出口,這么多你在乎的人看著你、監督你,你便很難重蹈覆轍,再犯以前的錯誤了。

  我們不妨來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煙民,你為了達到三個月戒煙的目的,向父母、朋友、老師、同學都表了態。這些人幾乎每天都與你生活在一起,時刻監督你,如果哪天煙癮上來了,被他們發現你又吸上了煙,那你在他們眼裏將變成一個失信的人,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我相信每個人一想到這裏,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未及點燃的煙堅決地扔到垃圾箱裏,不會去再看一眼。

  采用逐步改進的方法,好處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會讓人有壓力感和自虐感。但它也有缺點,就是時間長、見效慢,對於那些急於達到目的的人來說容易因長時間未有明顯成效半途而廢。所以想用這種辦法改掉壞習慣的人,必須持之以恒,堅持到底。

  如果你覺得改習慣太難,那不妨變成培養好習慣,用一種良好的習慣取代陋習。

  改壞習慣要選好時機,說改就改,培養好習慣也同樣要說做就做。

  針對一些想養成良好習慣的人來說,選擇適宜的時機容易事半功倍。比如要養成冬泳的習慣,從冬天開始是不行的,一是會對突然的環境改變不適應,容易打退堂鼓,二是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應該從夏天就開始堅持遊泳,如果堅持不間斷的話,你的冬泳目標就很容易實現了。

  有的好習慣是無需選擇時機來培養的,但需要說做就做。如:想學英語,馬上訂制學習計劃開始學;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現在就動筆……

  同樣,根除陋習,也要說改就改,只要腦中有這個念頭出現,馬上付諸於行動,光想不做是什么都改不了的。

  有一種說法是:“一有了革除壞習慣的決心就應馬上付諸行動。因為有了決心和好的情感而任它消逝,不產生實際行動,遠比失去一次機會還糟糕。這會妨礙到將來決心的強度和情緒的正常發泄。”這樣說還是很有道理的,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只是指出孩子的錯誤,並沒有督促孩子立刻改正,實際上,這就給了孩子繼續犯錯的機會。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樣,應該珍惜自己改正錯誤的決心。

  把“生氣”當作一種過錯來加以改正,這說起來挺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所以很多人屢改屢犯。這就需要人們保持虔敬的態度,始終把轉化憤怒當作一件大事,並認真地思考相關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會自己給自己找到一些啟示,從而有所改變。

  可以說,當你誠心要轉化自己的憤怒時,你會感到自己的行動像是如有神助一般,變得容易起來。

【書籍目錄】
第1頁:源自內心的新氣象 第2頁:快樂和不快樂
第3頁:身心一體 第4頁:不和憤怒兜圈子
第5頁:修行花園裏的好園丁 第6頁:反躬自省靜人心
第7頁:寧靜的內心 第8頁:心靈的秘密
第9頁:減少痛苦 第10頁:照鏡子法
第11頁:傾聽他人 第12頁:把憤怒當作一個孩子
第13頁:痛苦源自內心 第14頁:修養離不了善意的監督
第15頁:我們的錯誤 第16頁:謙虛和包容
第17頁:嚴格自律使人重獲新生 第18頁:古法的深意
第19頁:把心放回心窩裏 第20頁:心靜好磨刀
第21頁:一顆感激之心 第22頁:惜福
第23頁:守財讓我們變得疲憊 第24頁:苦非苦
第25頁:尊重他人 第26頁:持有不動心
第27頁:身處逆境須用開拓法 第28頁:淡然面對世間悲苦
第29頁:醒悟 第30頁:你在想什么呢
第31頁:提醒自己勇猛精進 第32頁:心殘所以事殘
第33頁:對待痛苦的態度 第34頁:愁苦源於心
第35頁:疼痛的自省 第36頁: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第37頁:照管內心的油燈 第38頁:遲來的慚愧
第39頁:結束自己對自己的束縛 第40頁:虛名阻礙了我們
第41頁:內外兼顧的修養 第42頁:認知自己的不完滿
第43頁:每一條生命都很可貴 第44頁:堅持做好人
第45頁:心中的大世界 第46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第47頁:溫暖的愛 第48頁:悲憫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第49頁: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50頁:德高望自重
第51頁:取法天地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4)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5 9:08:01
感謝,心情得到平靜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4 22:00:09
好喜歡喔!如果有書更好
第 2 楼
懺悔弟子 发表于 2013-6-18 0:30:24
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分享這麼棒的生活佛法書籍!! 弟子願信受奉行!!
第 1 楼
幸福 发表于 2013-4-26 20:54:11
歡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