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稱佛名號品第九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稱佛名號品第九

乙三、念佛布施勝德周分二

三周說法,現講念佛布施勝德周,即下之念佛、布施、見聞利益等。分兩段:丙一、念佛布施、丙二、見聞利益。

丙一、念佛布施分三

「念佛布施」又分三段:丁一、勸修念佛(第九品),丁二、校量布施(第十品),丁三、地神護法(第十一品)。先說:

丁一、勸修念佛

勸眾生修念佛法門,故品題謂「稱佛名號」。稱念佛號,能得勝益,故本品正示念佛,但所標諸佛皆已入滅,屬過去佛。本品與第八品相關,上說臨命終人,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能得解脫。地藏菩薩在此演說諸佛名號,和眾生結法緣。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地藏菩薩為說明念佛意義,先乞佛允許,演說對未來眾生有大利益事,使眾生在生死中,得消業障,成勝德,得究竟解脫。請佛慈悲,准我說之。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佛慈許說。

佛告地藏菩薩,你起大慈大悲之心,為濟拔 六道罪苦眾生,說不思議妙法,現在正是時候,願速說莫延,因我將入涅槃(約理說涅槃,約智言菩提,現約示現世間有生有滅而言,方便稱作涅槃,實際上,不生 不滅的涅槃真理,早在菩提樹下證得),令你早日圓滿度生大願。有你荷擔度生大業,我不須為現在、未來眾生掛心,可安心入滅,再到他方緣熟國土,示現成佛, 廣利群生。

念佛法門,為教內特傳,簡捷易行,倘使眾生依教奉行,各各解脫,便能早日圓滿地藏菩薩願,佛因而無憂。

地藏菩薩白佛言:

下分別說出稱佛名號的功德,有十尊佛。

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無邊身」佛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皆無量無邊。「法身」,諸法理體,自性清淨涅槃,周遍十方曰無邊身。「報身」,佛的果報身,功德莊嚴。功德無量無邊,故名無邊。「應化身」,示現十方,千百億化身度眾,也名無邊。

若有男子女人聞之稱念,暫生恭敬,即超四十劫重罪,暫生恭敬,尚且如此,何況塑像供養,獲福更是無量無邊。

佛佛道同,此佛相貌未傳,應與今佛大致相似。

又於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寶性」佛因地自利利他,福慧雙足,究竟證得清淨自性,真如妙性,無以為喻,以世間寶物喻之,佛性至尊至貴,如稀世珍寶,名寶性。若眾生聞寶性佛名,彈指之間發心皈依,種下菩提善根,將來必定成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波頭摩勝」譯作赤蓮華。華中勝品,顯因果同時,出污泥而不染。佛因心圓滿,果德究竟,處塵世化眾,不為境轉,如蓮出污泥而不染,故名波頭摩勝。

眾生聞是佛名號,一經耳根,當千次生欲界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享受天樂,何況志心稱念。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師子吼」喻佛說法,得大無畏,能降伏天魔外道。如獅吼,百獸馴伏。

眾生聞名,起一念皈依想,將來得遇無量佛摩頂授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拘留孫」此云所應斷。該斷的煩惱,皆悉斷除,所謂「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約斷惑立名。

「賢劫」今之劫名。在此住劫中,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還有九九六位未出世。

若人聞是佛名,一心瞻禮或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天王,請佛說法,得千佛授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毗婆尸」譯勝觀。如修止觀行,修空、假、中三觀,畢缽奢那、奢摩他等種種觀法,成就萬德莊嚴。

眾生聞名,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寶勝」以比喻立名。成就佛果,至極尊貴,如寶中最勝。

若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寶相」佛報身相好無邊,應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之相好,眾德成就,妙嚴無比,超過一切。

若人聞寶相佛名,生恭敬心,發心修行,不久,得聲聞最勝果,超脫三界。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袈裟幢」袈裟,譯壞色、不正色。出家二眾所著之五衣、七衣、大衣皆壞色,如咖啡色、墨水色、古銅色之類。著壞色衣顯佛出家之莊嚴儀表。「幢」,高顯義。以僧寶身示現成佛,果德高顯,眾生見者,成就無量功德。又聖號聞於十方,光明遍照,如幢高顯。

眾生聞名,超一百大劫生死重罪。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恆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大通山王」成佛無所不知、無法不徹曰大通。山王,喻佛果德殊勝,如須彌山高出群山,無以倫比。

若人聞是佛名,生生世世遇恆沙佛,演說妙法,必成佛果。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總列九尊佛名,令眾生種善根福田。依文字略釋。

淨月:成佛,究竟清淨,光明如月。

山王:義如大通山王佛。

智勝:成佛具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勝聲聞、緣覺、菩薩。

淨名王:王,自在義。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名殊勝,聞者得清淨。

智成就:佛初發心,以大智修萬行成就。

無上:佛果至上,無以倫比。

妙聲:佛法音微妙,聞者不倦。

滿月:佛功德圓滿,如十五日之月。

月面:佛面猶如淨滿月,果德圓具如月之清淨莊嚴。

佛無數,說舉不盡,故言「有如是等不可說佛」。藏經中有萬佛、三千佛、五百五十佛、十方諸佛等,無量無數,僅就過去佛,略舉十九尊。

佛名皆約修因、勝德、證果、比喻等立名,不須詳釋。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不論天或人,男或女,上列佛名,若念一佛便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是念佛眾生,生時死時,皆得大益,至少,念佛者不墮惡道。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若有臨命終人,眷屬最少一人,大聲念一佛名,歷臨終人耳根,以此功德,除了五無間地獄業較難解脫外,其餘業報,皆可消除。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無間罪業極重,求出應難,但承臨終時,他人為彼念佛,無間罪業,漸得消滅,況聞健自修,自稱自念,必獲無量福,除無量罪。

「稱」,出聲念。「念」心念,今心成念, 當下一念心念佛,非過去或未來。有人將「念」寫作「唸」,大錯。嘴念心不念是唱佛,憨山大師云:「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至誠念佛一聲,消八 十億劫生死重罪,但切不可因此邊念佛邊造惡業,否則,如一手持帚,一手揚砂,永遠也掃不乾淨。

十九尊佛,如寶勝、寶相、拘留孫、毗婆尸佛等,他經曾見,餘則少聞,乃菩薩往昔所親近奉侍,列出一部分和大家結緣,不讀地藏經,不知諸佛名,至心稱念,功德無量!

地藏菩薩為何沒提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佛呢?一、彌陀聖號,常見於大乘經典,不須再提。二、本經說於忉利天,天人正享福,勸生西方,難起信願,勸念他佛,增長天福,較易接受。聽眾、環境不同,說亦有異。

依我看,經中雖沒明示念彌陀名號,但含在 品題義理內。品題列為第九,依觀無量壽佛經,念佛往生,蓮花化生,蓮分九品,隱含「九品蓮花為父母」之義。娑婆眾生,若知苦念佛,求生西方九品蓮中,最為 殊勝,屬言外之旨。大家稱念彌陀聖號慣了,不須更改,本品所列,只是結緣。另「如是等不可說佛」,雖沒列出阿彌陀佛,括在「等」中,不但阿彌陀佛,東方藥 師如來及十方一切諸佛都含括在內,所謂「意在言外」也。

念佛貴專一,念多繁雜散亂,不易成就。佛佛道同,平等無差,不須因此而念多佛,專念阿彌陀佛,功德同樣殊勝,旦志心殷切,求生極樂,方不致失去目標。雖不念地藏菩薩所說的十九尊佛,專持彌陀名號,也是大士所歡喜讚歎的。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題(附大科) 第2頁:壹、前論
第3頁:貳、釋經題 第4頁:參、明譯史
第5頁:肆、正釋經文 第6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第7頁:分身集會品第二 第8頁: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第9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第10頁:地獄名號品第五
第11頁:如來讚歎品第六 第12頁: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13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第14頁:稱佛名號品第九
第15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第16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第17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第18頁: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