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癸、後語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蘇芬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癸、後語 

子、編著本書的因緣

我在民國初年,在中學讀書,每於夜闌人靜的時候,即下帳在床上靜坐,並以「因是子靜坐法」做靜坐的指南針。民國八年入北京大學肄業,也常常修習靜坐,後來聽到梁漱溟先生說:因是子的靜坐法是外道思想,不可學步。我從此信心動搖,不再靜坐。到了民國十一年閱讀「因是子靜坐法續編」,才明白梁先生所批評因是子的思想只限於靜坐法的前編,而續編就和前編內容截然不同。續編是依據小止觀及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而作,完全是大乘佛法。惜我因為在求學時代,功課繁忙,不能專心修習,一曝十寒,到了大學畢業後,混身社會,亦復如是,靜坐工夫雖沒有間斷,然成就極微。民國三十九年,卜居臺灣秀峰山麓,宗慈航曹洞正脈四十七世古開禪師研習群經。聽講時多以筆記。今從筆記中拾取材料多種,參照楞嚴經、解深密經、圓覺經、憨山大師遺著、虛雲恩師老和尚法語,旁及因是子靜坐法續編,附以己意,來編述這篇靜坐須知,恭呈慈師核閱。慈師說這篇東西寫得很好,正合需要,因為有許多人常常來山問靜坐的方法。這就是我編著本書的因緣。

丑、編著本書的希望

我常常想:身如同飯碗茶杯等物一樣,飯碗是我用來盛飯的,茶杯是我用來裝茶的,既然為我所用,我就應當好好保護它,不可令其損壞。但是如果失手被我自己或他人打破了,也就算了,不必悲傷。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假合,一生即壞。世界有成住壞空,根身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異滅,這四相是不能倖免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我身也同飯碗茶杯一樣,我用我身聞法、持咒、念聖號、做善事,我就應當好好保護我身,不可令其毀傷。能維持多少年的壽命,就應當儘量維持。不過如果遭遇意外的損壞,竟至壽命夭折,也不必難過。有些人遇到不如意的逆境,如失官呀、失財呀、失戀呀、失學呀,走投無路,就去自殺。這是對於己身最下等的策略,也是因為沒有研究佛學而養成消極的人生觀。佛學是積極的,是向上的,凡是真正研究佛學的人,他的思想是進步,他的生活是愉快,他的工作是積極,他的人生觀沒有一天不是克服環境的,那裡有什麼自殺呢?孟子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勸失意的人要再接再厲,不可消極,更不可自殺。修習靜坐法最小的功效是保護我身,最大的功效是成佛。護身是馬上見效的,真正修習靜坐法的人,生命活到百歲開外,是一件極平常的事。至於成佛,雖不能即身而成,但決定可以一天接近一天佛的階梯。現在我把四點希望寫在下面:

一、希望莫作是念

前面我已經說過,希望靜坐的人,不要不用功夫,不要用錯了功夫,一門深入,正道前進,但不可作是念。所謂作是念,就是說在最大和最小功效中,常常想求速效,結果「欲速則不達」。六祖開示慧明和尚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就是在不作是念中,而獲得大成就,至於小成就更不必說了。這是我編著本書第一個希望。

二、希望不要執著

修習靜坐工夫,有的從念佛法門下手,有的從參禪法門下手,法門雖不一,然不可執著知見為得法。我常常看見許多修行的人執著一個法門是唯一成佛的途徑,而修習參禪法門的人,牢牢執著參話頭,而不知終日是在話尾上用工夫,散亂昏沈,一無所成。解深密經說:「見有所得求免難,若謂此見為得法,慈氏彼去瑜伽道,譬如大地與虛空。」這個頌語,是顯見所得的過失。謂修瑜伽行者,如依止觀推尋見有所得,而即執著此見為所得法,以為得到什麼了,那要求解脫,免生死苦,不特很難,且也無有是處,所以說是很難。同時,與己所修的妙瑜伽道,也相距甚遠,其去遠的程度,如大地之與虛空的相距一樣。可見執著之害,是修習靜坐法的一重大障礙,希望永永斷除。這是我編著本書第二個希望。

三、希望要立大志

我們凡夫住在三界九地,是不能了脫生死的,如果要想了脫生死,必須超出三界九地。而超出三界九地以後,又有只斷分段生死的阿羅漢,和兼斷變易生死菩薩和佛之分。怎樣叫做三界九地,和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呢?示圖如下,加以說明:

    ┌欲界  ┐    ┌1———五趣雜居地———欲界

    │      │    │2初禪—離生喜樂地    ┐

    │      │    │3二禪—定生喜樂地    ├色界

    │      │    │4三禪—離喜妙樂地    │

三界 ┤色界  ├九地┤5四禪—捨念清淨地    ┘

    │      │    │6———空無邊處地    ┐

    │      │    │7———識無邊處地    ├無色界

    │      │    │8———無所有處地    │

    └無色界┘    └9———非想非非想處地┘

靜坐的人,如果工夫深了,到了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地,可以經過八萬四千劫。但仍在三界之內,八萬四千劫以後,還是要從無色界落下來。

分段生死,即輪迴生死,即進化生死。凡夫有分段和變易兩種生死,阿羅漢只斷除了分段生死,菩薩漸漸斷變易生死,佛則無生無死。

看了上面這兩個圖表,就可明白志願的大小。志願小的人,雖然入了非非想定,八萬四千劫以後,還是要墜落;縱然證了阿羅漢果,也還有變易生死。希望修習靜坐的人,立志要大。這是我編著本書第三個希望。

 

四、希望賢達指教

我是一個才疏學淺專誠研究佛學的人,不敢存一毫知見。編著這本書,一方面是想使學者得到一個方便,一方面是想就教於各方賢達,得到一個啟示,以備再版時加以改正或補充。真正修習靜坐法功行已深,成效已著的無學者,當然是捨而不取。好像過渡一樣,渡過了,渡船就可不要。金剛經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道理。釋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卻說不會說到一個字。我今編著這部書,也無非是一些葛藤,因為坐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所以我希望各方賢達,多多指教。這是我編著本書第四個希望。

我編著本書脫稿的前夕,曾參謁臺灣圓覺寺玄妙法師。蒙開示:「靜坐用念佛法門是有,用參禪法門是空。」我聽了這個開示,深信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自能達到靜坐的目的。這可說是本書所採取的中心思想。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序二
第3頁:再版自序 第4頁:甲、前言
第5頁:乙、修習靜坐法的先決條件 第6頁:丙、修習靜坐法的入門功夫
第7頁:丁、修習靜坐應明白魔境 第8頁:戊、修習靜坐法卻魔和治病的方法
第9頁:己、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第10頁:庚、修習靜坐法與聞法持咒念聖號的關係
第11頁:辛、總答各詞 第12頁:壬、明師指點
第13頁:癸、後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