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何獲得命好又會讀書的小寶寶 鄭育能教授著

如何獲得命好又會讀書的小寶寶 鄭育能教授著

附錄:「如何落實佛法生活化」演講大綱

[日期:2010-12-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鄭育能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附錄:「如何落實佛法生活化」演講大綱

民國九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及財團法人慧炬南社主辦

動機——佛教徒的困擾

1.許多法門,要選那一個法門?

2.許多法師、居士說法,要聽那一位?

3.修到什麼程度才算真正得到利益?——以上這些都和能否落實佛法生活化息息相關

4.我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要找那一位高僧大德,可以得到解答?

佛法生活化的標準

1.得失是否不太重要:

—失意時是否體認為是在消業,得意時是否了解到正在享用福報

2.是否常常察覺自己做錯事、犯了戒律、可以做得更好時卻未能盡心盡力

3.是否常常體認自己修學之不足

——以上這些都是檢測慈悲與智慧的原則

如何落實—心態

1.需要認清修行一段時間後:一定會出現修行障礙、出現障礙是一種進步

2.需要認清:學來的知識很難在必要用得上,所以不要洩氣

3.需要長久依據忍辱和精進波羅蜜的法門努力修行,對這些知識有深刻的體驗後,才能夠自然而然地應用它

4.實際上慈悲與智慧是每個人都具足的根本智,只是被無始劫以來的業障覆蓋著

5.需要透過長久修行,逐漸消除業障,才能塵盡光生,自然而然地發揮根本智

6.慈悲與智慧是本性的流露,不是學習、模仿、做作所能達到的

7.一般速成法門,極難使慈悲與智慧流露

黃檗祖師語錄

1.塵勞迴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2.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科學研究的資訊

1.正常人在清醒時大約有1/3的時間相當於在休息,即是指其意識完全關閉,但每個關閉的時段都被分割成極短的片刻,因此意識不易察覺

2.我們的根本智——包括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都是在這種間歇的片段之中充分發揮功效

3.因為是關閉意識的狀態,所以智慧的顯現是寂靜的、寂滅的、清淨的

4.我們瞭解一個難題都是瞬間知道一整個段落,不是逐漸了解

5.緊張、精神差或身體不好時,我們的學習能力會變差

6.不瞭解一個問題時,暫時放下或去睡一覺,一段時間後就有機會解開難題

7.每個人都有面對棘手問題時,失神地講話(不知所云),走路時腦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到了這理)等的經驗

——少數幾分類似入流亡想

——每個人都有的根本智,時時現前但我們毫不自知,也未曾珍惜過它

8.上述的經驗是指意識停止的片刻時段,偶爾有許多片段連接在一起,那是一種極度專心的現象

9.若身心自然地放鬆、放下、清淨,也不執著,則這種意識斷絕(但非入定、睡著、或昏倒)的間歇的片段時刻會開始加長,相當於開啟世間智慧。到一個階段後,數個片段開始相接時,末那識也會逐漸被消融,而開世出世間智慧(不同階位的修證)。

——如何使身心自然地放鬆、放下、清淨(修行的關鍵)

如何落實—關鍵

1.我們的自性被業障包住,要清除業障,類似接到包裝得很好的禮物,不用激烈的方法將包裝拆除,無法很快地得到禮物。

2.消除業障的激烈方法

a.出現修行障礙時契而不捨

b.忍辱波羅蜜(不輕易更改修持的法門)

c.精進波羅蜜(越挫越勇地修行)

修行障礙

1.若修行一路順利,那累生累劫的冤親債主豈不是要債無門?所以在時機成熟時一定會產生業境現前,使我們不易成就。

2.修行障礙是一種償還過去業債的必經過程。

3.不會出現修行障礙的法門與因果律相違背。

4.修行障礙的背後是寂靜的,故煩惱即菩提。

發生修行障礙之原因

1.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特別是壞苦,是無常的顯現。

2.依此三種苦所緣生的假我有下列特性︰

a.心行無常:執著不斷變異為常、為樂

b.健忘:不會記取教訓,投胎後更是完全忘記

c.好逸惡勞:使惡因緣有機會發展

---三世輪迴的因,也是努力修行時會引起修行障礙的因

發生修行障礙之過程

1.修行到有好體驗後,身心常在舒暢狀態,會啟發勇猛心而更努力修行,隨後逐漸進入高峰期。

2.隨著心思逐日變微細和敏銳,逐漸發現好體驗和覺受之中,包含極多微細的煩惱和不舒服。

3.當心思變更細膩敏銳時,身心對煩惱產生過敏,對舒服覺受變成鈍感。最初不以為意的煩惱、痛苦、障礙等,變成越來越無法忍受,所以修行慢慢不容易得力。

4.日常生活的時段,容易和惡劣因素相應,而造成身心不容易放輕鬆的逆境日日加重。

5.其後陷入緊張狀態,出現越來越明顯的修行障礙現象(註:也就是壞苦現前的表徵)。

修行障礙之表相

1.修行得力一段時期後,經常面臨許多障礙,有藉口可以不修行,或者不易提起心力來修行;

2.修行變成不得力,或只是偶爾得力,最常出現的是對修行的無力感;

3.容易發脾氣或做不想做的錯事,每每發完脾氣(或做錯事)後又後悔半天;

4.令人洩氣的是,不斷的重覆犯同樣的錯而無法自主;

5.經常有許許多多的妄念,很難去降伏,平常也不容易專心做事或修行;

6.自己和親友容易有大、小挫折發生;

7.偶爾有幾天修行得力,便欣喜若狂,認為已經渡過修行障礙的階段,產生貢高我慢的心理,很快的又失去得力的感覺;

8.變得比起未修行前變得固執,也因為較緊張而不會應變,感覺自己越來越笨;

9.旁人覺得我們心口不一,變得不慈悲,但我們毫不自覺;

(註:以上這些都是身心無法放鬆的現象)

10.長久未能突破造成心理壓力太大,產生補償心理,喜好談論自己很難做到的修行方法、未曾達到的體驗、或者未能如實體會的佛法等等(註:古德稱此種現象為野狐禪、口頭禪、或狂慧,對治方法是禁語)。

修行障礙之真相

1.進入修行障礙階段,表面上退步了,實質上是一種明顯的進步。因此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了, 輕易產生退心或更改法門。

2.修持任何一種法門 ,很快有一段時間有好體驗,隨後出現修行障礙。 這一法門極可能是過去世修持最得力的,由此下手有明顯成就的機會最高。

修行障礙之比喻

1.修行慢慢得力時,很類似住在一個屋子,勤勞的打掃、整理內外,使得居住環境日漸改善,不論居住或出入該房屋都賞心悅目,這時要放鬆身心是自然而然的事。

2.只要是人,一定不會安於現狀,導至壞苦現前,主動去改變房子的現狀使之更好——整修內部或甚至改建房子。

3.當整修房子或改建房子時卻又必須要住在該處,情形會極為糟糕,表現出來的就是各形各色的修行障礙。

4.假若受不了修行障礙的苦惱,而改變修行的法門,相當於在整修中或改建到一半時,更改計劃而使環境變得更糟更亂。

5.若就此放棄修行的話,也無法回復以前的單純狀態。

何時突破修行障礙

1.若能在修行障礙中,依據忍辱和精進的原則不間斷地修行,久而久之,修行時意識能夠不太起反應,慢慢就能放鬆自己。日常生活環境變成相對的舒服,於是身心很容易維持安詳,宿世智慧會逐漸被啟發,慢慢能夠體會佛法,自然地應用到生活之中,雖然在修行時仍然不得力,但已經是達到「變化氣質」的目標了。

2.只有在以不捨本願、不計成敗、放鬆身心的態度及方式,不斷的用同一方法努力,在因緣成熟時,自然的絕思絕慮(指不受心念影響),並產生與「諸法空相、無差別相」少分相應的心行,自動將得失心放下(不以修行覺受之好壞來看待自己的修行),自然而然地將修行當做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才能超越修行障礙的困境,而有機會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

修行觀念的誤解

1.修行得力才是真正修行

2.修行時應該身心舒適、沒有妄念、也沒有煩惱

3.誦經、持咒、或念佛不應有錯字

4.身體不適或疲憊時修行毫無功德,應該去休息

5.排除萬難,多多參加法會,以求消除業障

合理的修行觀念

1.每天有固定的修行功課

2.以無所求心作功課:功課之中包括慚愧、懺悔、感恩、和迴向

3.不炫耀自己修行的過程或成果

4.不怕不專心、煩惱或妄念極多的修行障礙

5.隨緣修福,培養助緣

6.隨緣參與共修法會,從道友身上得到應學習他們之啟示

善用修行障礙之契機

在修行障礙的苦惱中,能以平常心、無所求心專心修行,是直修忍辱和精進波羅蜜,等同刻骨銘心的體驗,具有無量功德。可轉煩惱為「重罪輕報」,當下逐漸開啟世間智慧,也開始可以漸漸落實佛法生活化。

修行障礙之功德

雖然修行障礙充滿了苦惱,但能在惡劣環境中學習放鬆、放下,以平常心、無所求心面對之。則在未修行的時段,變成相對的舒坦環境,極容易維持身心平衡。只要有耐心地持續修行,一段時間後。會自動開發世間智慧,開始自然地流露慈悲與智慧—落實佛法生活化。

修持忍辱波羅蜜

1.金剛經經文:一切諸法無我得成於忍。

2.天台宗之藏教更主張在修行得力後,絕對不能懈怠:例如在四加行地之煖地和頂地中,若不再修行可能會變成一闡提人或者犯五逆罪。

3.除了忍受一切的侮辱、煩惱、障礙之外,「忍」專指安住於正在修的法或當下的行為,不受任何外緣所影響。

4.故忍辱波羅蜜的應用,也指誦經時一心一意的出聲或不出聲持誦,但不起心動念。故誦經時不應該企圖瞭解其意義,以免落入分別心之中。(理想目標)

5.持佛菩薩聖號也應該毫無他念。(理想目標)

6.由於我們未証,誦經持咒念佛靜坐,一定會有妄念,只要不理會它就可(在證入聖位之前一定會有不同層次的妄念)。

7.即使被妄念帶著走一段時間後才發現,沒有關係,回到原來正在做的事就好,不要罵自己,埋怨自己,或起悔恨心。因為那會引發其它的連鎖反應,使我們離開方法。

8.在妄念和煩惱夾擊之中,不斷的只是回到方法,不怪自己不怨自己,正是修持精進波羅蜜。

9.在身心極度疲憊時,提起心力,不計較成敗的修持或做早晚功課,是修持精進波羅蜜。

10.在生大病或百忙之中,提起心力,不計較成敗的修持或做早晚功課,是修持精進波羅蜜。

11.採用加行法,密集修行,使身心進入嚴酷狀態,然後安住於法。

12.平時可持誦大部經典(地藏經、無量壽經、或華嚴經等),使自己在持誦的下半段進入身心嚴酷狀態。

精進波羅蜜的功德

1.「在妄念和煩惱夾擊之中,不斷的只是回到方法」的修持法,正是修持禪定波羅蜜的主要心法。又因不被妄念和煩惱所轉,也和智慧波羅蜜有少分相應。

2. 精進修行之時,同時能調和周遭眾生的心,故也是無上布施、 無上供養。

3. 精進修行之時,沒有持不持戒的心也不會犯戒,也是持淨戒。

4. 修持精進波羅蜜,同時具足六波羅蜜之修持,所以是初學的最佳修持方法,是落實佛法生活化的最快速方法。

選那一個法門

1.善知識和善伴黨是選擇法門的重要參考

2.隨善因緣而抉擇

3.一門深入為原則,不輕易換法門修持是最快速的方式

4.一定要多深入經藏,多聽演講開示,當作警策、啟示、幫我們釋疑

要依止那一位法師、居士

1.依三法印觀察之,再依根本智做抉擇

2.任何一位法師居士的成就和我們的修持不見得有關,別人的加持可能養成依賴心,會妨礙慈悲與智慧的自然流露

3.任何好建議或方法,都有蜜月期和修行障礙期,可當做警策,不應隨意變換法門

4.學佛以消融自我為目標,不應以功德或利益之大小為選擇的依據

如何面對修行問題

1.任何問題,都會隨者時間而改變,只要以無所求心,直接接受該問題,不計較得失地繼續修持,自然能夠迎刃而解

2.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的根本智能夠真正地解決

3.除非是初學者,別人的建議,只能當參考

4.得到建議或者指導後,應以實驗的心態,嘗試地使用,再慢慢調整到合適的方式

5.多聽開示、演講、多深入經藏或祖師著作可以得到啟示,自然而然的化解問題

6.對自己沒有信心才會經常向外找答案

7.對自己和佛菩薩有信心,不必找答案,以平常心修持,答案會自然的出現。

8.所有的問題,都來自分別心,沒有分別心時,一切問題自然變成不是問題— 心若滅時罪亦亡。

極樂世界的殊勝

1.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需擔心久而不覺其樂之壞苦,可依某種寂樂長久的享受下去,即使變換,也是享用另一種寂樂。

2.一切環境都能自住眾之內心,喚起永不間斷修行的欲望。

3.壽命無量劫,修行一定會有成就。

4.無量諸上善人同參共修,不會走冤枉路。

——當然要求生極樂世界

念佛的應用

1.若念得不好時不念,休息去了。那我們有沒有把握臨終時,能夠維持舒舒服服的狀態,可以自然地念佛?

2.若念佛時妄念太多而不念,怎能使自己進步到能專心念佛,不念而自念的水準?

3.除了每天固定專精念佛之功課以外,一定要維持找機會念佛,也隨時散心念佛,期能不念而自念。

4.,身心不適、妄念極多、生重病、和極度疲倦時,正是培養臨終時能夠提起念佛心力的最佳機會。

5.印光大師鼓勵我們「念佛能消業障」,只要平時功夫深,常在障礙中排除萬難,提起心力念佛,則自然消除業障,臨終時自助他助之善緣具足,決定往生。

結語

1.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期望您我能在瞭解這一些輔助的觀念之後,一起努力修行。

2.希望您能在得到一絲絲的利益之後,和別人分享。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本文
第3頁:1.1積善修德與修行 第4頁:1.2 與有福德的人結為伴侶
第5頁:1.3 早一點準備 第6頁:1.4、注意生理週期
第7頁:1.5、避開禁忌的嗜好和飲食 第8頁:二、懷孕期間
第9頁:三、嬰兒時期 第10頁:四、落實佛法生活化的一些輔助觀念
第11頁:結語 第12頁:誌謝
第13頁:附錄:「如何落實佛法生活化」演講大綱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