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一卷)

[日期:2010-1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在上一次我們講這一節經文,講了一半,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要繼續講,首先我們將這個經文念一遍。經上說: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那麼這一段是就五根五塵的受用,也就是享受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

這一節文顯示極樂世界,所謂是「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取這個意思。前面我們說過神足不可思議。那麼那是講的理。而這個地方,這是說的事,也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事事無礙的法界。所以舉出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於舉手彈指,無非都是全體法界。換句話說,極樂國度「隨拈一法,體即法界。」因此他攝盡十方無盡的三寶。因為十方三寶如果從體上講又何嘗不是法界?由此可知,他也攝盡極樂國土的依正果報。因為這個依正果報也離不開法界,諸位如果體會到這個道理,再回頭來想一想,我們現前依正的果報又何嘗不是法界全體呢?問題是,極樂世界的人,他可以親證得,在我們這個世界雖有而不能夠親證得到。這個原因究竟在那裡?我們應當去找,找出原因,消除原因,娑婆與極樂實在是無二無別。

這個地方說的是,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就如同經裡面常舉的比喻,帝釋天的羅網一樣;這個帝釋天的羅網是非常地廣大,網中都結的些寶珠,寶珠也無量,光光互照,光光相攝,所以這個境界是無窮無盡的。一珠光攝千珠,千珠光攝一珠,重重無盡地境界。那麼這是佛在經典裡面常用這個比喻,法界互攝相融的理事。

那麼又說明「在娑婆則濁惡重障,與極樂不隔而隔。」注意這個名詞。那麼「在極樂世界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這個意思諸位要把它看清楚。前面跟諸位講,十方世界,不隔毫端啊!娑婆與極樂,經裡面雖然講相去十萬億佛國土,實在這個距離不遠,真是不隔而隔,隔而不隔。問題在那裡呢?就在染淨的差別。經論裡,佛常常告訴我們,娑婆是五濁惡世,換一句話說,人心多惡少善,多染少淨。因此惡業為障,這是與極樂世界不相同的地方。本來是一樣的,變得不一樣。

譬如這個古德,我在這裡舉一個公案給諸位說說。我們這個世間也是凡聖同居土,有許多佛菩薩、阿羅漢,他們住在我們這個世界,跟我們同在一起,但是我們自己因為有業障,而沒有辦法見到他們。他們能夠見到我們,我們不能見到他們,怎麼曉得這些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呢?因為確實有人見到。由此可知,不但佛在經裡面這樣講,真有人見到,而且見到的人不只一位,我們在此地舉出一個比較上著名的。這個事情是唐朝時候「五台山竹林寺,法照法師」這個竹林寺就是「大聖竹林寺」。

法照法師有一天,他那個時候不是住在五台山,住在現在的湖南一個寺院裡面。早晨吃粥,這個是叢林裡面,早飯都是吃粥。那麼在那個時候,還是用的羟,羟裡頭盛的粥,他在吃的時候,突然之間看到這個粥裡面,現了一個境界,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他在粥裡面看到這個境界,這個裡面有山有水,這個道路、方向辨別得很清楚。那個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寺廟。他這一看,絕不是幻覺,愈看愈真實。當時他也沒說,他看了很久,把這個境界記得很清楚。那麼就請教這些,因為有人曾經去朝過五台山,那麼對五台山附近情形很熟悉,他就把這個境界給人說,別人就告訴他這個是五台山,是竹林寺,聽說是像你見到的這麼一個境界,於是乎法照就發心去朝五台山。因為竹林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是等覺菩薩,他就住在我們中國五台山這個地方,在過去有緣的人的確遇到過。法照那麼他感得這個緣分,事先見到這個境界,於是乎他發心朝五台。那麼到達五台的時候,他看到這個境界果然和他從前在羟盂裡面所見到的境界完全一樣。於是乎他還記得這個路徑,就順著這個路走去,走了五十多里,果然見到這個竹林寺。他也算是個有心人,沿途走沿途就做記號。怕什麼呢?下一次來不要再迷失路了。那麼到竹林寺,竹林寺有兩位法師招待他。到這個講堂見到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這兩位菩薩正在說法,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正在說法。東面是普賢,西面是文殊,正在說法。那麼他見到的有一萬多菩薩在聽,在聽講經,聽文殊菩薩在講經。那麼他禮拜文殊、普賢之後,特別請教文殊菩薩,請他開示,這個末法時期,我們這個修行要修什麼法門比較上容易成就?文殊菩薩就給他開示說「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最為徑要。」這是最捷徑的路徑,也是最重要的修學法門,最近、最要。

那麼他離開之後,禮拜文殊離開之後,走了不遠,回頭再去看看這道場,道場消失了,不見了。所以才曉得菩薩道場在人間,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是見不到的,那麼這是五台清涼勝境。你看看,跟我們的確是不隔而隔,沒有緣的人見不到,這就隔了;實際上他在我們人間。

大陸上,名山大川裡面,有很多菩薩、羅漢的道場。諸位如果讀過三昧水懺,你就曉得悟達國師所遇到的阿羅漢,就是迦那迦尊者,他的道場在四川,也是在一個山上,我們平常人一看,那是個荒山,山上什麼也沒有。悟達國師的時候,到那個地方見了迦那迦尊者,把他的人面瘡治好了。這些都是真實之事,不是妄語,不是欺騙人。這一些大聖人跟我們同住在一處。再給諸位說,還有許多鬼神也跟我們同住在一處。可見得隔而不隔,不隔而隔,這個話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把這些業障消除了,那我們就是不隔,如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凡夫也能見到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也常常照顧這一些眾生。那麼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曉得。

下面再講「飯食經行」,它代表的是什麼意思。西方極樂世界,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受用自在。我們在玄談裡頭把這個這一樁事情也略為向大家提示。譬如經裡面告訴我們,帶業凡夫去往生;帶業,帶著習氣。譬如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我們的生活習慣沒有捨掉,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到了中午了,想到我要吃午飯了,實際上這是習氣;但是不要緊,你只要想到要吃飯,這個飯菜就現在你的面前。你看,用不著去烹調,你喜歡吃什麼菜,那個菜就現在面前,它就合你的口味。那麼吃完了,吃完了這些碗筷、羟盂,統統就沒有了,用不著叫你去收拾,也用不著去洗碗、洗碟子,這些麻煩的事情沒有了。這在前面曾經說過,這個就是質能互相轉變,當你想用的時候,能量立刻變成了物質,供給你享受;你不需要了,這個物質立刻又化為能量,就沒有了。

這種道理,我們世界的科學家在近代才明瞭,也證實。可是不知道怎麼個變化法?不曉得怎麼變化?極樂世界那邊的眾生,人人都知道變化,不但知道變化,他們統統都能夠隨心所欲地變化,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呀!所以說極樂世界那邊的人,這個貪、瞋、癡,很容易斷掉,道理在此地。我們這邊眾生,為什麼會有貪心呢?因為許多的物質太少了,太少就變成不容易求得到,愈是難求到的,對那個物質就起這個深重的貪心。

你譬如說,我們這個世界,那一個人不貪財呢?誰不貪黃金,不貪七寶?為什麼呢?因為黃金跟七寶太稀有了,所以拿到一點點都非常珍貴,要把它收藏起來。其實,諸位想想,對我們自己這個生命,在一切物質上,最重要的是什麼?少了我們就不能活了,是什麼?第一重要的是空氣呀!誰貪空氣,誰把空氣拿到家裡去儲存到,怕別人偷走了。為什麼這樣重要的東西,他不貪呢?那就是遍滿了世界,到處都是,所以他不貪,太普遍了。其實這比什麼都重要啊!

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一切的物質無不隨心所欲,所以他不貪。真正做到了,有求必應,他還貪什麼?那個世界這個貪心,只要你往生到那個世界,貪心不斷,自然沒有了。樣樣都如意,沒有一樣不如意的,你那個瞋恚心從什麼地方生?瞋恚心難斷啊!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瞋恚心不要斷,自然就沒有了。六時聞法,你開智慧啊!諸上善人聚會在一處,你那個愚癡不要斷,自自然然也沒有了,自然就變得聰明伶俐,智慧充滿。所以這個三毒煩惱在西方極樂世界,要不了多少時間全都給你消除得乾乾淨淨,而且還不要費工夫去修,自自然然就沒有了,這是那一個世界殊勝之處。

從飲食這一點,因為食色是人之大欲啊!出家修道之人,色斷掉了,但是飲食這個大欲沒有辦法斷掉的,所以經裡面特別提出這一條來給我們說明。那麼還有意思呢?它表法上講說「平常日用事,頭頭是道。」那麼這是我們把它寫在這個地方。這個吃飯,經行就是飯後的散步。這個講求健康長壽,所謂是飯後百步,這個經行就是吃飯之後散步。為什麼用「經」呢?這個「經」的意思,一個就是「經常」的意思,就是每一餐飯之後,都會去散散步。另外一個意思,這是念念不忘著修行,這是一個很尋常日用之事,頭頭是道。

古人所謂「運水搬柴」,這個運水、挑水、搬柴,像六祖大師在黃梅求學的時候,他每一天的生活,就是挑水、舂米、破柴,就是幹這個,「無非妙用,穿衣吃飯,盡是禪機。」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如果能夠體會到,這個裡頭有無量的快樂,有無量的法喜,法喜充滿,無不是道,真正是萬法皆如。

又說,這蓮池大師講的,「拈匙放箸」,「匙」是調羹,吃飯的時候,拿起調羹,放下筷子,「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諸位想想,你不離的是什麼?踏著的是什麼?這個裡頭盡是禪機,無非妙用啊!所以這個禪機與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可知,整個的生活就是什麼?就是禪機。整個的人生就是真如本性的妙用。這個地方如果醒悟了,天台大師所說的,「百界千如,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你才能夠得到一點消息,這個是佛法真實的受用,也是學佛人常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末後一行經文,這是這一段的總結。「舍利弗,極樂國度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看得很清楚了。這一段經文裡面有兩樁事情,一個是大願莊嚴,一個是大行莊嚴。所謂成就,就這一段經來講,前面所說的天樂、天花,這個神足,這個飯食經行。這些,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這是略舉幾樁事情來說,無非都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功德之所莊嚴。

那麼說到「願」莊嚴的,這就是佛在因地所發四十八願當中,有一願他這麼說:我做佛的時候,我佛國度當中的菩薩們,以香花,種種供養具,要想去供養他方諸佛;佛就講,他在一頓飯的時間,這是很短,吃一頓飯的時間,他就可以遍至,就都達到了。這個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那麼還有一願說:我國中之人,想吃的時候,百味的飲食自然化現在面前。吃完之後,自然就化去了。如果不到這樣一個境界,他就誓不成佛。那麼阿彌陀佛現在成佛了,他成了佛,當然他的願都滿了。那麼他說他這個國度裡頭,種種莊嚴,必定如他願中所說的,不折不扣啊!這個就是願力莊嚴世界。

那麼講行莊嚴,也是說阿彌陀佛既然發願之後,經上告訴我們,天雨妙花而散其土,所以果上;發願的時候是修因,當時諸天都供養,都讚嘆。那麼現在佛已經成佛了,當然諸天的供養讚嘆比以前修因的時候,一定更為殊勝,這是我們可以能夠想像得到的。何況阿彌陀佛發願之後,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他不斷地修行,實踐他的大願。他曾經參訪過兩百一十億的佛國度,這也是了不起的一種成就,他成事供養。所以他成佛之後,他的國度當中有這樣殊勝不思議的莊嚴境界。細說諸位可以參看彌陀經疏鈔,疏鈔演義,可以參看淨土的經論,也可以參看大方廣佛華嚴經。那麼華嚴經,毗盧遮那佛的境界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有兩樣。

底下一段經文,是就耳根對聲塵上的享受來講的,前面是五根五塵,我們可以說總說。現在細說。經文「又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到這個地方這是經文裡面的一段,諸位多看看。那麼這一段是說明阿彌陀佛以他的神力,變化這一些鳥類。底下經文會給我們說明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那來這些鳥?鳥是畜生,這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那麼這些鳥不但是我們娑婆世界這些眾生所喜愛的;最難得的,它會說法,這個是太不可思議了。

那麼也許有人要問了,阿彌陀佛自己現身給我們說法不好嗎?為什麼變個鳥來給我們說法呢?諸位想想,佛要來給你說法了,你一定坐在那裡恭恭敬敬地聽,時間久了,你還會覺得很累,覺得佛在此地,我什麼都不太方便。那佛變一個鳥,那你就很方便了,你躺在那兒聽也可以,你坐著、站著、走著,一面欣賞一面聽,這是得大自在啊!所以佛恆順眾生的喜愛,叫你無拘無束,二六時中,不住地,就是不停止地薰習大乘妙法,這個是這個意思。

那麼種種奇妙雜色,這是說種類之多,而且很美,叫你看不厭,叫你看不倦。經上所舉出這個幾種,是我們這個世界也有的,一說我們就明瞭。還有許許多多這些珍奇的,變化這些珍奇的鳥類,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沒有,說出來,我們也不曉得,所以只舉出幾種我們常見的來說說。

「舍利」,是梵語,中國的意思叫「鶖鷺」,那麼也有人說是「春鶯」,或者就是的,那麼也未可知。「迦陵頻伽」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妙音」。那麼講到白鶴,鶴有很多種,那麼是以白色的,純白的,最為可貴。所以我們講到鶴,大家都會想到白鶴。的確是很少見,在我們這個世間也是珍禽之一。那孔雀,大家看到比較上多,像一些大的動物園裡面都有,色彩非常之美。尤其是孔雀開屏,羽毛展開來的時候,的確非常之美。鸚鵡是以紅嘴、綠色的羽毛,為最珍貴。那麼牠很靈巧,能夠學人的語言,會說話。那麼,迦陵頻伽,佛經裡面講,牠的音聲特別地好聽,縱然是天人,這個音聲都比不上牠。更妙的是這個小鳥,還沒有出殼,因為牠是卵生的,還沒有出殼的時候,叫的聲音已經就非常之美了。所以在大論裡面講,迦陵頻伽,這個牠叫的聲音超出一切的鳥音。那麼牠產在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這種鳥,我們很少見到。那麼還有一種,那就是「共命之鳥」,也是產在雪山,喜馬拉雅山,那麼這個鳥也是珍禽之一,牠是一個身體兩個頭,連體的。經上說,牠是兩個神識,但是牠共一個身體,兩個神識共一個身體。那麼在動物裡頭,像這種情形,除鳥之外,其他的也有;大家曉得兩頭蛇,牠也是兩頭共一個身。

那麼這些年來,我們從報紙,從電視廣播裡看到,有所謂連體嬰兒,這小孩、人,也有兩個頭共一個身體。那麼這些都是神識是兩個,他這個果報是一個。在鳥裡面,我們視之為非常珍貴的,珍禽,我們去欣賞牠。實在講,業報不可思議。那麼像這種業報,我們也能夠想像得知。所以一個人,人在這個世界,人與人之相愛要理智,不可以沈迷在這種愛念之中。如果像長恨歌裡面,這個唐明皇所說的,在天願為比翼鳥,恐怕他跟楊貴妃死了以後,就變成共命鳥了。共命鳥多難過啊!兩個神識共一個身體,這多難過呢?所謂是在地願為連理枝,連理枝,這植物,還好一點。這個兩個神識共一個身體的時候,誰也不自由,這個雖然是真情,可是他的果報,我們要多去想一想。

那麼鳥,因為稀有,所以為大家所欣賞,為大家所珍愛。阿彌陀佛隨順眾生的愛好,變化這些珍奇之鳥,一方面可以滿足你欣賞的願望,一方面利用這些來作教學的工具,來教導一切大眾。

那麼說到六時,這個裡頭有簡單的解釋,這個「六時出音」,六時前面說過,「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所以他不要睡眠,也不需要夜晚躺在床上,一切大眾如此;鳥,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它當然也不要睡覺,也無需要睡眠。那麼由此可知,極樂世界這一些眾鳥說法是不間斷的,六時出音就是不間斷的。換句話說,那個地方的熏習,完全是大乘佛法的熏習,一乘妙法的熏習,所以能成就得快呀!道理就是在此地。

那麼他的說法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本經裡面只略說了一個綱領,那麼這個綱領,通大小乘的,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說的什麼呢?說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換句話說,一切佛法都可以用這個三十七道品統攝。所以這個三十七道品並不僅限於小乘法,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留意。那就是說大乘法裡面也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世尊不說四攝六度這些大乘法門,而說這個三十七道品,這個裡面的用意也很深。那就是告訴我們,學道要從根本法修起。雖然修的是大乘—上上乘,但是千萬不可以疏忽根本法,就是基礎的佛法,他有這麼深的意思在。

那麼經裡面是從五根五力講起,那麼既然講到三十七道品了,前面它還有三科,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經上雖然沒有,但是後面他有一個等字。我們在此地,先將這個三科給諸位做一個簡單扼要的介紹。

先看這個四念處。念處是智慧的觀照,它有四條,所以叫四念處。「念」就是能觀的智慧,「處」就是所觀的境界,所以這個四種「觀」就是念,那麼這個底下的就是境界。這個就是念,這就是處。觀這一個字是念,身不淨,這就是處。所以在這個底下,你就看到念是觀照啊!是智慧的觀察。這個在佛法修學,這是屬於根本法。你譬如有許多的同學們,講到這個佛法了,大家都很關心,唉呀!我們這個智慧不開怎麼辦?如何去開智慧呢?這個四種觀法是教我們開智慧的。第一個「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受是享受。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我們先跟諸位解釋這個四句。

那麼首先說我們的身,誰不以為自己的身很乾淨,自己這個身很可愛。天天給他洗得很乾淨,再塗上香水香料,總感覺到這個身很美。其實你要用智慧去一觀察,這個身不可愛。為什麼呢?要說真話了,這是個臭皮袋。你想想看你外面這像個皮袋一樣,裡面裝的什麼?裡面所裝的,佛在經上講,三十六種骯髒不乾淨的東西,裝在這裡面。皮袋又不是很好的皮袋,為什麼呢?裡頭那個髒的東西還往外頭漏。毛細孔裡面漏出的汗,七竅所流出來的,不淨啊!不淨之物啊!所以你要一個星期不洗澡,你的身上就臭了,裡面那個東西都往外頭漏了。天天洗,天天漏。可見得這個不淨之物,這是你要曉得事實的真相。

如果你一旦發現了這個真相了,的確是骯髒不淨之物,你對這個身就不會愛惜了,不會再珍惜他了。然後你才能夠發心,藉這個身體,這個有漏、不淨之身去修無漏清淨身,這個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啊!如果你要是吝惜—過分地愛惜你這個身體,諸位想想看,這個身體能保存多久呢?這是業報之身,無法長久存在啊!沒辦法保持啊!你怎麼樣珍惜他,到後來還是一場空。那好了,我們現在懂得了一點佛法,我們藉這個有漏不淨之身,怎麼樣去修無漏清淨身呢?

那麼談到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淨土。我們仔細去研究研究、觀察觀察西方世界的諸上善人,他們的身是究竟清淨,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有漏不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身是染業、不清淨的業所感的,業報之身哪!西方極樂世界,人家修的是淨業,不是染業。縱然是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伏斷煩惱而往生的,這是我們講帶業往生,伏斷煩惱就能夠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圓證三種不退,他絕不退轉,他的境界一天比一天殊勝,他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他的業障一天比一天要消除得很多,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所以我們如果要想得無漏清淨自在之身,在一切修行行門當中,的確無過於求生淨土。

我在佛學講座裡頭也告訴很多同學,一般人只知道中國的佛法特色是在禪宗,不曉得中國佛法的特色在淨土。為什麼大家知道在禪宗呢?因為禪宗影響的這個面很大。譬如說中國的禪,影響了中國的藝術,影響中國的文學。如中國人的畫畫,畫裡面有禪意。中國人作詩,詩裡頭有禪意。中國人寫字、書法,字裡頭有禪意。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大家才認為中國佛法的特色在禪。禪的影響這個面很大,但是他不曉得淨土影響的深度,遠超過禪宗的影響。自從東晉慧遠大師,建立蓮社,提倡專修淨土以來,一直到今天,修淨土的人比參禪的人多。修淨土成就往生的人比禪宗大徹大悟的人不知道要多多少。所以由此可知,中國佛法的特色,如其說是在禪,不如說他是在淨更為恰當,那麼當然這兩種都是中國佛法的特色。我們今天要想中國佛法發揚光大,能朝禪與淨這個兩方面同時來闡揚,同時來傳播,對於整個世界,世道、人心、世界和平、美滿生活,一定會有很大很大的貢獻。

這個念處裡面,第二條是講的享受—觀受是苦。我們想想,我們的享受;不要自己以為,我現在很自在,一切都很順利,我很樂啊!實際上,樂是假的,苦是真的。真假的標準在佛法裡面定義,凡是會變質的,這就不是真的。它不變的,那我們就說它是真的。譬如說,你肚子餓了,餓的時候很苦,而你得到很好吃的東西,你吃的時候很樂,這很樂,飲食很樂,飲食是人之大欲。你最喜歡吃的這個,吃了一碗,哎呀!很樂。再吃一碗,啊!很好吃。連續叫你吃個二十碗、三十碗,你叫苦了。你看樂變成苦,樂極生悲;樂變成苦,樂是假的。打你一鞭,痛,苦啊!打十鞭,更痛。打一百鞭,更痛,不會說打到後來變成樂了,不會變的。苦不會變成樂,只有苦上更加苦,苦是真的。樂會變成苦,樂是假的。你喜歡跳舞,很樂,叫你連上跳上個七天七夜,你受不了,叫苦連天了,苦啊!所以諸位想想,世間事是不是這樣的?何況生老病死,人之大苦,那一個能夠避免得了?前面在三苦八苦裡頭給諸位說過,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古今中外那一個人能夠逃出這個範圍?TAG=NORMAL樂,那是你迷信,為什麼呢?因為你那個苦暫時離開了,你把苦忘掉了,你以為是樂了。其實,你那個苦只是暫時離開而已呀!譬如說飲食,你雖然飲食很自在,你要曉得,飲食是治苦的,你不吃飯,餓得很苦,那飯是什麼?飯就是救你苦的,就好比病人吃藥一樣。他到時候病就發作了,不吃藥,病就會發作,苦不堪言。那麼這個藥下去了,只能夠有效的時間,只能夠幾個小時。幾個小時以後又要吃藥,咱們吃飯就是吃藥啊!所以佛門裡叫這個飯叫藥石,道理在此地。把這個飯當藥吃,這個就是有智慧,曉得什麼呢?這飲食是療我們飢餓之苦,飢餓之苦是真的,你不吃飯,這苦馬上就來;如果這是假的話,那你就可以不吃,他也不餓。穿衣服,這是禦寒冷之苦啊!我們的享受,樂在那裡呀!?沒有樂啊!你以為你有樂受,那是迷信,你把事實的真相看錯了。

講到真正的大苦,是沒有聞法的機緣。沒有聞法的機緣就沒有開悟的機緣,沒有開悟那裡會能證果呢?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捨身受身,真是佛說的生死疲勞啊!這是眾生的大苦。那一個人覺悟了?那一個人看出這個事實的真相?唯有佛與大菩薩,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看出來了。他教給我們脫離苦海,先要覺悟,知道生死輪迴是苦海。

脫離這個苦海,當然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淨土裡面,不說別的,同居國度裡頭的享受,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的確不可思議之樂。那個世界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乃至於壞苦、行苦,通通沒有。沒有這些眾苦逼迫我們,所以那個地方叫極樂世界啊!

第三,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念頭。我們自己稍微省察省察就發覺了,我們現在這個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一天當中不曉得有多少萬千的念頭在那裡起滅?這是苦因。這些念頭裡面,你想一想,那一個是自己的念頭?那一個念頭是真實的呢?如果是真的,那就永遠不消失,這是真的。是生滅,會消失的,那叫妄念啊!給你講的一切念頭都是妄念,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說的。因為你的念頭,不能保持住,會失掉,而且很快地就失掉了,念頭在那裡起滅,所以這個叫妄心。妄心是無常的,這是苦本,是一切苦的根源。

我們前面講觀身不淨,這個身不淨、受是苦,從那來的?就是從妄想當中來的。那我們再想想西方極樂世界,人家那個心是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的心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啊!心淨則身清淨。四念處觀裡面,講到修行,這一條是最重要的。我們把一切這些妄心、妄念,統統把它斷掉,你的真心就現前了。這個話說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呢?你一天到晚還是要打妄想,你知道妄想不好,很想把妄想止住,止不住,只有妄想更多。這怎麼辦?念佛法門裡面教給我們,用一個妄念來對治所有的妄念,這一個妄念什麼呢?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叫你一天到晚,二六時中,你這個心裡頭不起念則已,這一起念,馬上就轉到阿彌陀佛上去,這是用一念來對治一切妄念的辦法。因為你要想所有念頭都沒有,這不可能,做不到的。所以就要用一念來對治一切的妄念,何況這一念與清淨心相應。因為這一念叫無量覺,覺心就是清淨心,覺的境界就是清淨的境界,所以叫提起一念,這一念也可以稱之為正念,也可以稱之為無念,怎麼呢?無一切妄念。但是你畢竟還有這一念在,我們帶著這一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我們的功夫再精進,連這一念也斷除了,那就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了。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前,這一念千萬不要失掉,為什麼呢?你要失掉這一念,你必定就退轉了,又有妄念現前了。所以這一念是無論如何要把它保持住,絕不能讓它有一剎那的時間失掉了。因為失念的時候,妄念必定趁這個機會又起現行了。那麼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用的常住真心,遠離生滅無常。

第四條講法念處,這一條是破法執的。所以諸位能夠修這個觀,法執縱然不破,也漸漸淡下來了。它教我們觀五陰之法,色、受、想、行、識。因為五陰前面跟諸位講過,四土都離不開五陰。也就是說,四土都是屬於因緣所生法。這是前面我們引用蕅益大師這個天台家的講法,跟諸位介紹過。般若心經裡面教這些大菩薩們,修行作觀的原理,也是講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果然照見五蘊皆空了,四土都清淨了;不但人無我,就是人我執破除了,法我執也能夠斷得掉,這才真正地度一切苦厄啊!所以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人家都能夠觀五陰之法,自在為我,不同於我們這個地方有堅固的人我執、法我執。所以就四念處觀來說,我們這一邊這個四種病都有,而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這四種觀慧都成就了。正因為這個觀慧成就了,所以佛在經裡面講三十七道品,把四念處略掉了。就是這個方法在我們這邊必修的功課,在他們那邊已經畢業了,用不著了。

再看第二段講「四正勤」,四正勤容易懂。「勤」是勤奮、勤勞,也是精進的意思。「正」是正而不邪。那麼這個有四條,這是正勤,這兩個字也是勉勵我們,我們要勤學,因為它是正法,這個四種正法,我們要好好地勤修。在修學入道,它非常重要,如果不修四正勤,給諸位說,世出世間的善法都有障礙。想往生,那只是心裡嚮往而已,決定做不到。那麼這個四條可以分為兩類,前面兩條是一類,講的惡法,後面兩條講的善法,就是善惡兩種法。第一,「已生惡法令斷」,這是你自己曉得了,知道自己的毛病,那些地方自己造的是惡,是錯誤的;既然知道了就要下決心把它斷掉,這是真正的懺悔法。「未生的惡法」,曉得那些是惡,但是我還沒有,我並沒做,可是你要認清楚,自己決定不能做。已經做了的立刻當機立斷,要把它斷掉。沒有做的這個惡法,要下定決心,從今之後,我們決定不做,「令不生」。曉得這是善法,未生,還沒有發心去做,善法要發心,不要吝嗇的。你知道是善法,現在已經在做了,已經在修善法了,要叫它增長,要將這個善修得更圓滿,更為廣大。有些積小善為大善,積大善為究竟圓滿的善法,這是正勤。這個在佛法裡是根本法,斷惡修善的最基本的原則無論是大小乘的菩薩,必修的課程。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不要把這個文念念就算了,念念而做不到,我們這一生什麼都不能成就。如果要想有所成就的話,就要認真地去修學。諸位果然能夠認真地來修四正勤,你縱然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來生是大福德之人,來生的人天果報不可思議呀!

那麼諸位想想,他這個三十七道品的排列,你看第一個四念處是講智慧,是講修學。這個四正勤是戒學。戒定慧,先把智慧擺在前面,然後再講戒,為什麼呢?沒有智慧的人不會持戒的。真正肯發心持戒,持戒就是斷惡修善,是要有智慧啊!是要有福報啊!沒有福慧的人怎麼會修真正的善業?怎麼能夠真正地斷惡修善?由此可知修行不簡單、不容易,的確要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

第三段呢,這是講「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屬於定學,就是它偏重在定學上。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為什麼呢?因為修這四種定能夠發神通。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人想得神通,想修神通,這四種是修神通的。那麼由此可知神通與定是有關係的。那麼這個地方不講神通,講如意足,「足」是滿足的意思,如意,如你的心願。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能夠修這四種法門,在一切法裡面,你都可以心滿意足。我們佛門裡常說知足常樂,能夠知足,沒有一樣事情不如意。

那麼這個四條呢?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我們一條一條來介紹。這個「欲」就是說的慾望,那麼諸位曉得,一般凡夫的慾望沒有止境的,什麼時候他這個慾望滿足了呢?沒有滿足的時候,於是乎他這個苦就沒有辦法停止了。苦從那裡來?苦從慾望來的。

我有一次晚上講經完了之後,我僱一個計程車回家。計程車的司機就很埋怨跟我說,日子太難過了,太苦了。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們台灣的日子很好過啊!不苦啊!尤其這些年來,我們的社會、經濟,一天一天地繁榮成長,人人富足,那裡會苦呢?我說譬如說,我們出家人的生活,一個月生活費用有一千塊錢就足夠了,吃的都很好了,苦在什麼地方呢?如果你要是跟一些人在比賽,那你就太苦了。

譬如說,我們做一件衣服,這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個五、六年沒有問題。五、六年添一件衣服,你不苦,你很自在呀!如果你要學時髦,今天這個衣服才做好了,穿了兩天了,又新花樣出來了;哎呀!這個樣子落伍了,趕快又要去做一件,那你當然苦;你要講求時髦,你要跟那些人比賽,那你太苦了。你買一個電冰箱,至少可以用十年。用了半年了,又新的樣子出來了,唉呀!我這個樣子不好看了,落伍了,我要去換一個新的了。你苦呀!外面那些花樣,日新月異。那些天天在動腦筋在設計新花樣的人,那是什麼人呢?在佛法裡講,魔王。天天在設計,想新花樣,他就來控制你的欲望,永遠在那裡追求,永遠沒有辦法滿足,你就太苦了。所以我就問他,你如果要是不追求這些新的產品,使你自己已經有的,盡量發揮它的效果,我說你苦不苦?他說這樣那我真的就不苦了,那我現在這個收入就很自在了。

對嘛!你苦從那裡來?就是你欲望太多了,你不知足,你才苦,知足常樂啊!我說你開計程車,如果你知足了,你出來做一天生意,你可以休息三天。為什麼呢?你做一天生意,足夠你三天開銷了。對的啊!那你就可以去玩三天了,幹一天活就玩三天,你的生活不跟神仙一樣嗎?何必天天這麼苦呢?他聽了我一說,也很有道理啊!確實有道理。

欲如意足就是對於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知道就知足,知足就如意了,你就得的是樣樣都如意。你的煩惱縱然不能斷盡,可以說已經能夠斷掉十之七八,一切眾生十之七八的煩惱都是從不知足上得來的。諸位想想,什麼都知足,欲望沒有了,心就得定了。你今天修行禪定不能成就,一心不能成就,你的欲望太多了。欲望沒有止境,你的心永遠定不下來,所以念佛不能得一心。要知道那些欲望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唯有清淨心是真實的。所以佛法常常教給我們,知足常樂。

從前出家人、修行人,三衣一羟,他沒有其他的欲望,所以他得大自在,他得到的是真富貴。那說富足,他什麼都沒有,他富在那裡呢?他不需要了,他富了。你那個富人家財萬貫,他還苦得不得了,還嫌少了。那一個人雖然沒有,他滿足了;那一個還不滿足,這個滿足了,你們比較比較,那個富足?滿足的人富足啊!不滿足的人,他還有欠缺啊!他談得上什麼富足呢?真正的富貴就是知足。

我們再講到實際的問題上,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他圓滿了,他有什麼欲望?一切所求所需的,應念而至,不需要營求,那個地方真正如意足了。所以它這個四如意足,西方極樂世界也用不著了,不必修了,為什麼呢?沒有一樣不如意,沒有一樣不滿足。

第二是精進如意足。精進必需有前面觀慧的基礎,正勤的基礎,所以它這個精進裡面有無量的法喜。精進裡面得自在、得滿足,自在就是如意。沒有前面的基礎,你想想為什麼世間的修行人,進的少退的多?說老實話,沒有前頭的基礎,那怎麼行?不精進,怎麼能成就定慧?成就定慧一定要精進。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圓滿證得三種不退,可見得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精進如意足,他們都圓滿了,都成就了,也用不著再說這個問題了。

第三講心如意足。「心」也叫做念,這個心如意足有的地方講念如意足。「念」是什麼呢?這裡講的是正念,正念不會失掉,這叫念如意足。如果正念失掉了,這不如意,這有欠缺。正念就是禪定,那麼在本經持名念佛的法門上來說,這個「念」就是念佛之心,二六時中,心裡面有佛,這就是念如意足。心裡面有佛,你的心清淨,你的心是佛心;心裡有佛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前面我講這個念佛,這個念法告訴諸位,念佛之人在念佛的時候,必需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諸位要記住這個兩句話。如果能夠在二六時中,一天二四小時,念念都不忘,你就得念如意足。能做到這一點,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淨念相繼啊!這個念佛之念是淨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什麼呢?你心是佛心,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句阿彌陀佛圓攝八萬四千法門,可見得,那麼你是所有的法門,無量的功德,一念當中圓滿的都包括了,他怎麼不如意?怎麼不滿足呢?

第四條講思如意足,這個「思」也叫慧,有的地方叫慧如意足,或者叫思如意足,都是一個意思。這一條在小乘裡面講;到後來我們要跟諸位說明,這個三十七道品有藏通別圓,可見得它通大小乘。那麼在小乘法裡面講,這個慧是第六意識所修的,如果講思,是用第六意識修的。如果在圓教裡面講,這個思就不是心意識,那是菩薩三慧裡面的思慧,他的境界就非常非常之高。本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而且是大乘圓頓的經典。所以在前面,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註疏,無不是用圓教的教義來註解。這個修行成就,正所謂一生成就的佛法,由此可知他確確實實是法門當中的圓頓大法,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了他,更不可以當面錯過。那麼我們再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家是深入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智慧,所謂是念念度入娑婆若海,這個是思如意足。

在我們這初學,我們如何去修思慧呢?這是講四如意足裡面的思慧,怎麼個修法?當我們執持名號,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名號起觀照,觀照就是修慧。如何觀照?「南無」,歸依的意思。從前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是迷而不覺,現在我們從「迷」回過頭來,這就是歸啊!從迷的那個境界歸來,歸到那裡呢?「依」是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依」,樣樣都要覺而不迷。所以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與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相應,念佛人臨命終時,佛必定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經裡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那麼我們念佛人,要成就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成就一心不亂,成就心不顛倒,必須要返迷歸悟才行。也就是念念覺而不迷啊!六根對六塵境界,樣樣都明瞭是覺,樣樣都不迷是覺,什麼叫迷?什麼叫覺?在一切境界裡面,曉得一切境界相的真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不迷了。既然知道一切相皆是虛妄,你在這個一切境界相裡面會不會起貪瞋癡?會不會起分別執著?不會了。為什麼呢?曉得這個相是虛妄的,所以你在這個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無量覺呀!這就是阿彌陀佛。功夫用久了,自然就成一片,自然就得一心。

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同居土的眾生,這個四如意足,他們都得到了,都成就了。所以佛在經上不說了,只說五根五力。那麼諸位想想,五根,唉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可見得這個問題的重要。但是五根,我們想想,簡不簡單?不簡單。為什麼呢?沒有前面的三科十二道品作基礎,你那裡來的根?根的意思,是有能生的意思。「五根」在此地,我們也把它念念,「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個五條叫做根。好比樹木,植物它有根,有根它將來就會生長,就會發芽、會開花、會結果,因為它有根。

我們的修學要緊的,有根呀!如果沒有根,我們怎麼會有成就?怎麼會有收穫呢?所以這個根太重要了。第二個意思,它有能夠保持的意思,保持永遠不會失去。譬如一棵大樹,它有根,它能夠保持住它的枝葉花果,它能夠保持。如果沒有根了,縱然有枝葉花果,不多久都枯壞了,所以這個根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學道的人要特別地重視。

第一條是信根。正是佛在大經裡面常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從它而生出來的。在此地我們要說的這個信,真正能夠相信佛法所說的正道以及助道法。正道,那就是佛在大經裡面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相不相信?佛在華嚴,在圓覺裡面,都是這樣跟我們說的,發菩提心,趣向真如佛果,這是正道。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的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信得過的呀!由此可知這個信是自信心。助道,這是叫我們要相信修學一切的善法,來幫助我們的正因,這個叫做信根,這個信才算是有根。

這都是從根本法上來說的,這也是第一個要緊的,因為你在這上面沒有建立清淨的信,堅固的信心,我們這一生,要想趣無上菩提,要想得理一心不亂,那是辦不到的。為什麼呢?你沒有信心,沒有信心怎麼會有成就呢?所以這是第一個自信清淨心;人要沒有信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會有成就。

我們中國人,我們的祖先,在古時候,給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民族來比較比較,我們中國人的信心最強。所以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屹立於世界上,不會被淘汰。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三個都亡了國,唯有中國存在到今天,就是我們中國人有自信心。可是現在中國人在世界上為什麼這樣地衰弱?諸位要曉得,我們的病根在那裡?就是把我們的自信心喪失掉了,所以才落得今天這個樣子,我們如果要想國家再富強,我們還能夠生存下去,必須要恢復民族的自信心,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以佛法來說,這個經典原文是印度文,當時印度梵文經本子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人把它翻成中國文字。原文的經典,問一問到那裡去了?現在全部都喪失掉了,沒有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這樣的珍寶,為什麼我們不保存而把他喪失掉了?大家對於翻譯的經本都看得很寶貴,我們都會把它收藏起來,為什麼原文不收藏?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可思議的事情。當年方東美先生在世的時候,我們也談到這個問題。方先生說,我們中國人翻的這個經意思完全正確,決定沒有錯誤,而在文字上比它的原文翻得還要好還要美,所以我們中國人有自信心,有了這個經典,夠了!原文不要了!你們想想,我們的自信心多強,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呀!今天我們變成什麼,對於自己的東西都失去了信心,完全聽命於洋人的。洋人說對,我們就認為是對的;洋人說不對,我們就說不對,這樣的心理那裡有不亡國的道理?那個洋人說,你們中國這個民族應該滅亡,我們就承認,好!我們應該亡國。那有這個道理?這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啊!所以信心能夠成就一切呀!我們應當要記住。學佛,沒有信心決定不能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一卷) 第2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卷)
第3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三卷) 第4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四卷)
第5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五卷) 第6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六卷)
第7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七卷) 第8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八卷)
第9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九卷) 第10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卷)
第11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一卷) 第12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二卷)
第13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三卷) 第14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四卷)
第15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五卷) 第16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六卷)
第17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七卷) 第18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八卷)
第19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九卷) 第20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十卷)
第21頁: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十一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1-12-24 15:53:2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