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十卷)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從這個地方開始。前面兩句,於心經上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樣的道理,心經裡面所講的「色」,就是此地所說的『有』,那麼心經裡面所講的「空」,就是此地所說的『無』。那麼這一個色空有無都不好懂,與我們一般就是概念當中的色空有無不一樣,那麼我們講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而佛法裡面所講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有。此地祖師所講的『無』,無也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一般無,無就是無有,所以這個地方講的『無』,於心經裡所講的「空」是一個意思,所以是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二樁事情,是事實的真相。什麼事實?我們六根所感觸一切境界它的真實相,是空有同時的,空有不二這個是事實真相,但是這裡真相我們沒有法子去體會它,原因是在那裡呢?原因是我們迷在這個境界裡,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從這個真相裡面起了一種幻相,我們把這個幻相當做真相,這才產生所謂迷惑顛倒,產生無量無邊的過錯,所謂是造業、受報、輪迴,種種不正常的現象,那麼這些現象給諸位說,還是空有同時的,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就是此地的『有』,虛妄呢?就是這裡講的『無』,有即是無,相即是虛妄,無即是有。那麼講無就是從能現相的體上說的,我們所謂的是真如本性,大藏經裡面常常講的,真心理體,他確實是空而無有,但是這種空呢?它不是什麼都沒有,這種空是真實不是虛妄的。所以我們稱做真空,它是永恆的存在,不但永恆的存在,它是永恆的不變,佛家給它取個名字叫真如,真就是真實不虛,如就是永遠是這樣子,從無改變,它雖然沒有相,它能夠現相,能夠現無量無邊的相,從能現相說,不能說它無,它確實有,雖現的那個相不是真實的,性是真實的,空是真實的,性是空寂,那是真實,所以叫真空,現的相,相叫假有,譬如我們現在自己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真如現的相,我們想想這個相是真有還是假有,如果是真有,這個相就永遠不變,這是真有。可是我們現在這個相你仔細去想一想,這個相是剎那在變,那就不是真實的。真的是不變的,剎那在變,我們人一年比一年老了,那是你看錯了,一天比一天老了,還看錯了,是剎那剎那在變老了,那麼可見這個相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再仔細的觀察這個色相,是因緣集聚而現的,緣聚這有相,緣散相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相是緣生則發,那有真實可言,那我們要問既然是緣生則發,緣又從那裡來的呢?這些都是佛法裡面的大問題,在諸佛菩薩是從願力而來的,在凡夫是由業力來主宰的,所以業力可畏,既然天天在造業,業力就主宰了這個因緣,做因緣的主宰。

一切相雖然是虛妄的,你還沒有能夠通達虛妄,試問這虛妄相裡頭你有沒有感受,譬如說作夢,夢大家曉得是虛妄的,是假的,在夢裡面夢到一隻老虎要吃你,你害怕不害怕呢?你怕不怕死呢?你還是會怕,嚇得一身冷汗,醒了之後幸虧作了夢,不是真的,所以你有感受,這個你有感受。這就是你沒有瞭解事實真相,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了,那個老虎來吃你了,老虎是自己心變的,這個身也是自己心變的,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吃飯了就送給它吃好了,決定沒有一念分別執著,這是覺悟的人,覺悟的菩薩才肯捨身去餵老虎,看了老虎好多天沒東西吃了,餓了好可憐,他能夠捨身餵虎,就跟夢中境界完全一樣,我們一般人看到了那個人傻了,太傻了,其實他才不傻,我們是傻了,這個就是事實的真與妄。

那麼就從心法而說,也是空有不二。心法就是我們的妄念、妄想,這個妄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妄想是無量無邊,一個妄想在阿賴耶識裡頭就構成一個種子,這個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換一句話說它就現相。由此可知業報是無邊的,除非你不打妄想,但是不打妄想,你想不打妄想,事實上還是在打妄想,到什麼時候才不打妄想呢?跟諸位說,成佛就不打妄想,等覺菩薩還打妄想,他要沒有妄想,怎麼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呢,等覺菩薩妄想最少了,妄想最少了,十法界裡面地獄眾生妄想最多,佛是完全沒有妄想就成佛了。那麼由此可知所謂修行,修的是什麼呢?就是儘量減少我們的妄想,減少是要有層次,你譬如我們已經曉得了,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妄想從無中斷,我們在妄想裡面先除掉惡的妄想,打妄想,想善的,不想惡的,那麼在果報裡面你就有善報,就免除了惡報,然後再進一步的時候把染污妄想去掉,有一種清淨純淨的這個妄想,逐步逐步將粗重的妄想淘汰掉,整個佛法的修學,所以五十一位菩薩的這個階級就是有這個層次而說的,但是空有不二的,這個實相就是真實相,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概念,做為我們清除妄想的依據,有這個理論作依據,我們才真正肯發心,這樣的修學修學,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原理原則,底下二句說: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這二句話是祖師苦口婆心叮嚀教誡,希望我們守住這原則,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修行,祖師這樣教給我們,他也有所本,從釋迦牟尼佛,代代教誡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所以如果不遵守就不能成就,為什麼呢?『如是』這個原則,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如果不如是,不如是你可以不必遵守,確實如是,所以守這原則叫順性,順于法性你才能夠證得法性,你不能順性,你怎麼能夠正信,禪家所謂是見性,不能順性就不能見性,你要想見性,就得要順性,性是什麼?性是空有不二,這個理論有很深的深度,境界很高,我們在金剛經裡面、在心經裡面、在楞嚴裡面、在圓覺經裡面,都有詳盡的發揮,我們這些經典是我們中國人所愛好的,我們常常讀誦的,雖然讀誦,但是沒有遵守,所以記住祖師這兩句話,要遵守,遵守就是把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叫遵守。怎麼個守法?就是樣樣你看得破,放得下就是遵守,瞭解這個事實真相,不必在一切境界裡面過分的去認真去執著,曉得一切法的真實相,以下說得更清楚。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兩句是華嚴經裡面事事無礙的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心法互融、互現,那麼將來在華嚴經裡面有很詳細的來討論。『一』是說什麼呢?說心,『一切』是講的法界,我們再用個比喻來說,我們拿作夢來比喻,『一』是能作夢的心,我們說夢是心變的,『一切』就是夢中的境界,你看看你天天所作的夢都不一樣,那就是一切,但是多啊!但是能作夢的那個心沒有改變,那就是一,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引申來觀察,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一,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是一切,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不僅僅是我們現在、過去世、未來世、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個世界裡頭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拿在今天來講是動物、植物、礦物,上至諸佛菩薩,下至惡道眾生,統統是一個真心變現的,就好像作夢一樣,是一個心變現的,你要真正透澈這個真相,你才曉得人與人是什麼關係,是一體,這個人得罪了我,我恨他恨透了,恨誰?自己恨自己,那個人我非常喜歡他,自己喜歡自己,都在那兒鬧笑話,除了你自己之外,找不到第二個東西,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所以成佛之後,那個慈悲心叫什麼?無緣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什麼?沒有條件,我今天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是什麼,是我太太、是我的兒女,那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有緣,有條件的,成了佛是無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呢,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自己對自己還有什麼條件,所以大悲心是同體,我這個手蚊子來叮了一下了,左手,被蚊子叮的右手上去把它趕一趕,這個右手幫助左手,這我們它為什麼要幫助它,左手是不是要我很感激你,你幫忙我趕蚊子,要不要呢?不要。為什麼?因為同體,所以眾生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跟自己同體。所以這個大慈大悲是自自然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這是一個覺悟的人他曉得,迷惑的人他不知道,迷惑的人他對除自己之外,一切境界他要劃界線,他有分別、有執著、有自有他,不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個真相。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你要能夠把自己境界提昇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給諸位說這個境,是圓滿如來的境界,是諸佛果地上境界,什麼時候你能夠證得?不能證得圓滿,證得一點點,達到這個邊緣,我們就淨土法門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所以諸位你們去念佛,你們想求一心,你不得這個境界,就不得一心,那麼這個境界從什麼地方去修呢?從人情事物上去修,待人接物當中去修,佛法裡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要從慈悲方便裡面去修,對待一切人,對待一切事,用唯一的真誠,真誠就是真心,不用妄想,為什麼要用唯一真誠呢?曉得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自己這個身,不是說這個身體就是我身,你們曉得成佛要證得法身,什麼叫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森羅萬象都是自己的身,就是法身,就好像作夢一樣,忽然覺得覺悟了自己作夢了,整個夢境都是自己心變現的,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法身,法身是這個意思,,法身在。你自己迷惑顛倒,你自己不肯認,不肯認定自己這個身外之身,不是自己,你怎麼能證得法身。我們常常講佛法,法是什麼意思,諸位要懂得,要曉得這一點皮毛。法是一切萬物,一切事理一切程序,一個總代名詞,這叫法,法身忘掉了,這些東西全部都是自己就叫法身,什麼時候你才能夠肯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動、植、礦統統是自己,你要證得這個,你才曉得,才曉得什麼?不生不滅,這個身滅了,法身不滅,法身怎麼會滅?法身不滅這個應化身,這個報身也不滅。所以是了生死,生死真正了,沒有生死,所以說『但能如是,何慮不畢。』『慮』是什麼?慮是妄念,你要能如是,妄念沒有了,慈悲心真正生來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什麼時候才有慈悲心,沒有見性沒有慈悲心,有沒有見性你完全是感情用事,是妄想作主,感情用事。覺悟了是真性作主,智慧用事,這個裡面才有慈悲,所以諸位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

世尊在大乘特別是了義經典裡面,時時刻刻教誡我們,念佛人,像這個佛在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三福裡面就教我們讀誦大乘,為人解說,為什麼要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是熏習,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迷失太久了,換一句話說,絕不是我們常識概念裡面所有的,縱然我們聽佛這樣說,或者聽世間聖賢也有這種議論,像道家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要有這樣的觀念,這個世間人聽了就只是說,這是聖賢他們境界很高,心量廣大,他承不承認,他不承認,不以為這種說法是事實真相,事實他以什麼為事實呢?自私自利,損人利已,他以這個為事實,他在這個人生過程當中,以這個為目標,以這些為他所追求的目的,這個是不明瞭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佛法的修學是從建立信心開始。我們讀了信心銘之後,才曉得信心不容易建立,祖師跟我們講的信心是大乘信心。

像昨天晚上我跟諸位提示過,我講到這個學佛,五種根性,佛門常講的五性,菩薩種性、二乘種性、人天種性、不定種性,還有一個無性闈提。而我們大多數的這個學佛的人跟諸位講,實實在在是什麼呢?是無性闡提,無性闡提也來聽經,也來學佛,難得!怎麼叫無性闡提?你看我們天天在讀大乘經典,道理不明白,天天燒香拜佛亦就是迷信,於佛教誡,是一樁都不肯照做,這就是無性闡提,除這一種之外,其餘的事情他真幹。人天種性的,你們去念了凡四訓,袁了凡是修得人天乘,修福他做,他真做,他接受功過格真做,那個有信,信什麼呢?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相信這個,他相信我多修善業可以改變我自己命運,他相信這個,他認真做,他就能改造他的命運,如果我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呢?念佛念到今天也沒有念到個一心不亂,不但一心不亂沒有念到,功夫成片都達不到,成天所幹的自欺欺人,自己欺騙自己,這不叫無性闡提叫什麼!所以那個無性闡提不是說的什麼,一聽是佛法,他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指那些人,你要說那些人的時候,是無性闡提,我不相信,那是什麼呢?他的機緣沒到,他學佛的因緣還沒到,你們不相信,你看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印光大師的傳記,在沒有學佛之前,他們是念孔子書,提到佛法他就排斥就誹謗,機緣沒成熟,你看看印光法師專集他在年輕的時候就誹謗佛法,決定不相信,到他一旦信了,他的修持比誰都用功,所以在那個時候,你怎麼能說他是個一闡提,不可以,我在沒有接受佛教之前,對佛教是決定不相信,我還信基督教,我還信回教,信伊斯蘭教,我就是不信佛教,因為我看到佛教的外表,完全是迷信,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怎麼能教人相信呢?所以這些法師想度我度不了,他說不過我,幾個問題就把他問倒了,他沒辦法,那個度我入佛門的,目的不是在談佛法,我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跟他學哲學,講到印度哲學,講到佛經哲學,他告訴我佛經裡面的哲學是世界上哲學最高峰,由這一句話的時候我才到寺廟去找佛經來看,研究佛經哲學,從這入門,那麼在這以前那我不是一闡提嗎?所以一闡提不是這個講法,不是這個講法的時候,說是不能接受佛法的,為什麼呢?他對這個不曉得,完全沒有認識,他當然不能接受,所以這個是因緣沒有成熟。

我們佛法裡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什麼?就是緣沒有成熟,沒有成熟你怎麼講他都不能接受,緣熟了之後再看他是五種根性裡頭,是他那一種根性,有這個因緣他要來了,他天天都來聽經,聽了之後耳邊風,決定不肯照做,這就是一闡提,這個就是沒有信心。佛法懂不懂懂?懂了怎麼不信?不肯照做,所以這個無性。

我從這個地方才體會到,所以外國人他是一闡提嗎?不見得,你真正把佛法道理講給他聽了,他聽了他歡喜的時候他就來學習,他們學習一般講都比我們中國人認真,他除非是不學,要學的話他比我們認真,那麼換一句話說,除非沒有人去弘揚,有人去弘揚一旦被接受了,大概西方人成就的要比我們中國人要多,至少在現前這個階段我在國外我看看的時候,我有這個信心,他們的成就會比我們高,所以西方今天是急需要弘法的法師,弘法的大德。

那麼諸位要問我們這個修學究竟要從那裡做起呢?蓮池大師都從功過格做起,我們想想看,這算是最笨拙的一種修學法,蓮池大師從這下手,你看他全集裡又自知錄,就是功過格,他是每一天都依照這個來反省,來檢點自己這一天起心動念所做所為,那個是善、那個是惡,天天把它記下來。台中李老師提倡功過格,他的學生一個人發一本,發過做不做,當然他不能管的,老師也不會說是叫學生的時候把功過格天天拿來檢查一下,他沒有那麼多時間,做是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這信心縱然我們對於一乘了義的佛法生起信心,我們的起步還要從功過格,為什麼呢?人乘是菩薩的根基,人都做不好了,還能成菩薩成佛嗎?你們諸位想想,好像念書,小學畢業是博士的根基,如果那個博士讀小學都念不好,他將來還能想得個博士學位嗎?不可能吧!所以要從那裡學起,從做人學起,從人乘學起,人乘的根基就是五戒十善,蓮池大師提的這個自知錄人乘的基礎,太上感應篇,雲谷大師傳給了凡居士的功過格,就是從感應篇來建立的,周安士他編輯的這個集子裡的安士全書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陰騭文,那也是人乘的基礎,感應篇跟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如果我們講它是人天的基礎,那個天只能到欲界天,到欲界有多高呢?只到欲界的忉利天,忉利天以上不行,他那個功夫那個功力只能夠達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必須要加上四禪八定,四無量心,看他功夫淺深,那是夜摩天以上的境界,沒有定功,沒有四無量心,單修五戒十善只能到忉利天,如果我們連這一點功夫都沒有,那就是大經裡面常講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我們這一生把人身丟掉了,來生再想得人身不容易,諸位決定不要以為我天天在吃齋,我天天在念佛,我天天在拜佛,做這麼多好事,來生一定可以得人身,靠不住,為什麼靠不住呢?剛才講的,我們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一闡提根性,一闡提根性,學佛也得不到。我們在古德傳記裡面看得很多,出家人大法師,墮落在畜生道裡面很多,當年寒山拾得在天台山國清寺,國清寺裡頭有放生園裡面,有一些人家拿來放生的,他常常就逗著這些畜生來餵他,他叫名字,叫什麼名字,都是國清寺圓寂的那些法師,他叫了一個名字鵝還叫了一聲,應了一聲,到他面前來了,原來那個放生園裡頭絕大多數都是國清寺裡面的過去的那些僧人,墮落在畜生道。前年高雄草衙那個地方我正在那邊講經,那個寺院裡頭的住持死了之後,投胎投了一個狗,廟裡頭養了一條狗,是那個寺院過去的住持,你們就曉得,那個住持還是不錯,那個狗天天跟大家上殿,吃素,早晚殿的時候牠都參加,到打三歸的時候他就走了,住持到打三歸的時候他就走了嘛!可見得得人身不容易,不是天天修行,天天早晚課都不缺,他連變成狗,他早晚課還不缺,牠還要來參加,這個不能保人身的,保人身不在這種形式,是要在認真的修行。

所以這個修行,修行修正你的心裡行為,你的起心動念,你的一切行為,要依照經論戒律來修正,這個才叫修行,不只憑懂一點道理,在心裡上行為上毫無改變,那不叫修行,你就把三藏十二部說得天花亂墜,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特別容易墮落的是出家人,古德說的一點沒錯,「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要飯的人家給他一碗飯,那是憐憫心,他接受了不要還債的,沒有一個人布施這個叫化子,你將來要還我,沒有這個心,不會有這個念頭,所以他不要還的。出家人人家來供養的什麼,他心裡頭都有願,我是來培福的,你是福田,既然福田我來種福,當然將來我要有收成的,不會說那個農夫就種了什麼?種那些他不要收成,他不會的,他在種的時候他常常來照顧,到時候他要收來成的,你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你要不認真的修行怎麼行呢?

三祖信心銘是很高的境界,剛才講的大乘境界,我們應當發大乘信心,中國佛法是大乘佛法,中國的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都受大乘菩薩戒,可是做從那裡做呢?是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換一句話說大乘、小乘、人天乘,同時來做,同時來做的時候特別要注重在人天乘的學習,今天出家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他怎麼樣去修行都不會成就,他免不了要造業,原因在那裡呢?五年學戒,他沒有,好像念書一樣,他小學沒有念,蓋房子一樣,他沒有地基,五年學戒學什麼呢?學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不是條條都做到了?古人的修學是出家五年要把沙彌律儀條條做到,然後才有資格去聽經,念佛堂念佛,禪堂就參禪才有資格,我們今天疏忽了,今天的制度是民主制度,所以佛門裡頭也民主了,民主就不能像過去那種教學的手段,從前這個出家,跟到老師沒有自由可言,什麼都要聽老師的,老師專制,你想看一部經都要得老師的同意,老師不同意不能看,你想聽一個人講經,老師不同意不能去聽,這是過去的教學法,老師對於學生負絕對的責任來成就你,所以你必須完全聽他的,就等於好像那個塑像一樣,你是一塊很好的材料,他是一個雕塑師,都完全聽他的,他塑成這個相好莊嚴,塑成一尊佛像,如果你這樣不能動,那樣也不能動,他就無從下手了,所以必須什麼都聽他的,他才能成就你。今天雖然有這個老師,你就沒有這個環境,因為思想一切都開放了,老師不能教學生,沒法子教,那麼換一句話說,成就不能成就都在乎你自己。在從前老師對學生負責任,今天老師想負責任也負不了,在以前這個學生要是不能出來是有了過錯,老師是有罪的,今天老師沒有罪了,為什麼呢?今天老師沒有辦法教了,不能救了。所以今天在這世間只有講學而沒有教學,講學的時候是提示給你,完全靠你自己去領悟,你自己去修學。今天的增上緣很薄弱,比起古人的時候,古人有百分之百的增上緣幫助你,今天只有百分之一,所以比古時候這個增上緣差得太多太多,因為今天是這個思想自由開放,這個諸佛菩薩的增上緣給我們說是大大的打折扣,所以對我們修學來講無比的損失,從前是教誡,今天只能勸告,勸告不聽,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諸位必須要瞭解這一點,曉得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去發心修學。

那麼說到戒律這是我們修行的根本,過去我們曾經在寶濟堂,泰安法師那個地方,講過在家菩薩戒律,就是瓔珞菩薩戒,六重廿八輕,很難得。那麼這一次我們也想將梵網經菩薩戒本,我們提出來在一起做一個研究討論,那麼時間想在下一個星期,下一個星期同樣一個時間,以後每一個星期天上午我們在此地研究梵網經的菩薩戒本,十重四十八輕,那麼這個戒本流通得非常廣泛,註解的本子也很多,諸位如果是發心來研究的,最好先請一個有註解的本子,自己來看,講堂裡面來討論,當然不能那麼詳細,講堂討論的重點,就是將這個戒律的精神,這種戒條,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該怎樣去做,以這個為重點,以這個為一重點。譬如不殺生這條戒我們怎麼來修持,不偷盜我們如何來遵守,這一條範圍很廣大。

你譬如昨天就有同修來問我,他是做生意,這學佛與做生意裡頭有很大的衝突,你譬如做生意的時候必須要打妄語,打妄語犯戒,不但打妄語還有偷盜,你不偷盜不能賺錢,這個偷盜裡包括的範圍很大很大,這個我們都在戒律裡來討論,一個菩薩如何來應付這個社會,怎麼樣在這個社會裡頭去行菩薩道,所以你必須懂得開緣,要懂得開緣,那個開緣的時候,開戒不是犯戒有這,妄語,妄語是在開緣的時候可以欺騙對方,但是欺騙對方是善意不是惡意,目的是善意不是惡意,今天這個社會是一個充滿罪惡欺詐的社會,老實人活不下去,是菩薩的心決定是老實,決定是善,一定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能夠在這個社會裡頭自利利他,替他修善,替他積德,你譬如說這人很吝嗇,貪圖而無厭,你勸他做一點好事,他決定不肯做,勸他種福他不肯種的,可是這個人福享盡了,來生就墮落,多可憐。菩薩就可用欺騙的手段把他的錢騙來,騙來幹什麼?替他做好事迴向給他,使他這個福報享盡了來生還有福,這不叫犯戒,這個有大功德。條條戒都有開緣,不曉得那就死在戒條之下,處處都犯戒了,要曉得戒條就可以活用,處處幫助自己利益眾生,成就無量功德,所以像這種戒我在此地跟諸位做詳細的研究討論。那麼受持功過格是要諸位自己發心努力去做,未後這個四句是本文的總結論。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這個兩句希望諸位特別牢牢的記住,可以說祖師這一篇文章的心髓,就是這兩句話,什麼叫信心,不二與信心,信心就是不二,那麼這個兩句就是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不二就是一心,所以一心才是信心,二心就沒有信心,這個是大乘法裡面信心的標準,大乘起信論裡頭也是講的這個信心,所以大乘法講信心都是講一心,給你講清淨心,給你講不二法門,華嚴裡面講一真法界,都是三祖所說的信心,那麼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大家都曉得佛法修證的層次,是信、解、行、證,你看清涼判華嚴這個四科,由此可知我們先學什麼,先修信心,我先解不行嗎?不可能,沒有信心你所求的那個解,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能得如來真實義,你看開經偈裡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沒有解得如來真實義,而你所得到的是胡思亂想,不是真實義,為什麼不得真實義?因為你沒信心,那就是你心不清淨,雖然聽法,你不是個法器,為什麼說不是法器的?沒有具足信心,具足信心是法器,是法器它一聞法它就接受了,這個器是個比喻,好像是個茶碗,他是一個法器,我們拿這個空的碗,我們去接受人家去布施,發水給我們,我們有這個器具到那裡他就給我們盛,不是法器就是這個是有損壞有漏洞,他這裡盛給我們那統統漏光了,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信心就是一個完美的法器,你能夠接受,這個接受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能解得真實義,成就自己的法器,所以信心是法器才能得到正解,解了以後才有正行,行以後才能證得,所以信、解、行、證這四個層次不能夠顛倒的,是按部就班來修學的。念佛法門講方便,方便是什麼?他是信解行證同時來完成,他並不是說不要了,並不是說信與解不要,你看三資糧裡面信願行,可見得那個信還是第一個,願裡面就有解,它解行是同時的,其他法門是先解後行,淨土法門是解行同時,但是依舊是要建立在信心的法器這個基礎上,離開信心什麼都不能談的,所以要諸位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什麼叫信心?信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心,祖師說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把一片婆心完全呈獻給我們。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祖師的言語有盡,慈悲無盡,文字有盡,義理無盡,所以講到這個信心,它的境界不是言語能夠說得出來的,言語這一道斷絕了,沒有辦法說得出來,完全要自己去體會,那麼這是禪家所謂「傳佛心印,以心印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個兩句把這個義趣統統顯示出來了,所以我們不能把祖師的話當言語來聽,不能把祖師的文章當文字來看,言語文字是工具,它裡面所說的義理才是實體,我們要的,我們要悟,要證得的是裡面的真實的東西,我們不要這個工具,言語文字都是工具,所以不要執著在言語文字上,要真正體會到裡面所講的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理,既然是真理就超越空間,超越時間,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非過去非未來也非現在,這個就是說的這些理是真理,裡面無論講的理論、講的道理、講的方法、講的境界都是超越三世十方,究竟真實不虛,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決定可以證得無上菩提,與諸佛與祖師,可謂是把手同行。信心銘在一般講的機會不多,我們這次有這麼一個機會來講這部東西,希望我們從三祖的教訓當中,能夠體會到他的苦口婆心,真正發起願心來建立自己的信心,依照這個信心來修學,對我們有很大很大的利益,就像建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地基越深厚越牢固,就保證你自己將來的成就無量無邊。好!今天我們這個經就到此地圓滿。那麼下一週我們就開始研討梵網經菩薩戒本,希望同修們把這個消息傳出去,那麼喜歡共同研究,我們都歡迎到此地來參加。

【書籍目錄】
第1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一卷) 第2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二卷)
第3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三卷) 第4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四卷)
第5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五卷) 第6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六卷)
第7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七卷) 第8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八卷)
第9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九卷) 第10頁: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十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