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賢善首章

[日期:2010-09-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諦閑大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甲三流通分

乙一謝前請後——賢善首章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講】初眾中具儀。大悲下,謝前受益。此大下,請後顯慇。此大乘教,指上序正兩大宗所說,已知其文義是大乘教法。若為隨順時機,取益當來,應立名字。敢問此經名字,當稱何等。必求佛說者,以名思義,乃可奉命傳持。佛若不說,我等云何奉持。此請經名奉持,為第一問也。奉持大法,度生令信,全憑開導經功。佛若不說,我等云何開導。敢問依經修習,能得何等功德?此請修習功德,為第二問也。依經修習,魔心生妒。尺水丈波,要假護持。敢問世尊,以云何力,使我護持經人,此請擁護持人,為第三問也。又持經得護,修習則魔事不生。流通無功,化他則逢難便退。敢問世尊,流布此經,功成至何地位。此請流布何證,為第四問也。作是下,顯慇可知。

【記】凡經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然序與流通,皆為正宗而立。將說正宗,必先序其由致,既說正宗,必更期其流通也。悟淨覺心,修因證果,全在正宗分。自聖賢以至凡夫,所有修證方法,正宗分中,無不吐露,可謂得圓覺之全體。流通一分,乃由全體起大作用,以普度法界眾生也。流而不壅。通而不塞。義賅橫豎,橫則遍滿十方,豎則窮極三際。就今日看來,佛世已成過去。由過去至現在,佛法流傳,並未壅塞。由現在推之未來亦然。是豎流通也。世尊在大光明中,說此妙法。從他受用土,流至此土。一方如是,十方亦如是。是橫流通也。所以然者,世尊說法,無一語不從大悲心流出。悲心無盡,流出之法亦無盡。悲心遍滿,流出之法亦遍滿。悲心是體,圓頓大教是用,有是體必有是用。然世尊雖有此大用。亦須眾生有大乘根,圓頓機,方得聞此大法耳。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故必有大士啟請,世尊方能演說。此位當機大士,名賢善首菩薩。論其位則居後。論其功則居首。上來十一位大士,皆等覺菩薩,無不是賢。世尊皆稱為善男子,無不是善。本屬比肩,然賢善首之功,實超過十位,而同於文殊。何以故?本經非文殊以根本智啟請,則此圓頓大教,不能出現於世。然前來所說信解行證法門,皆歸自利。而此大士所請,則全是利他。故稱為賢善之首,豈非與文殊同功耶?上來序分正宗分所說若悟若修無非不可思議。蓋大眾悟此圓覺妙心,離言說相,離名字相,此不思議之理也。依理起修,此不思議之事也。然對於三根。顯性顯修,義既不同,文亦各別。攝別歸總,應立名字。令現會及末世眾生,聞名即知名中之義。得名得義,方可奉持。故曰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流至何地有二義。一流布此圓覺大教,應在何地,此問之密意也。二流布此教之人之功德,可至何等地位,此問之正意也。

乙二師資緣合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講】文義淺鮮,無庸贅辭。

【記】上來十一章師資緣合中,世尊答辭,各有深意。此則祇讚歎流通者之功而已。如是經教,即序分正宗分是。

乙三應問教酬

丙一答請名奉持

丁一起樂生信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講】初起樂欲心。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今經如是多數諸佛所說;其所為何事?又是三世如來之所同共守護,其用意何為?不可不研究也。足見此經,無佛不說。亦無佛不護。夫諸佛應機施教,說必逗機,所以佛必守之護之者,務令此法久住於世,無使天魔得以壞滅。法華彌陀等經,咸稱諸佛護念,皆斯意耳。必作如是教言,為令現會菩薩,於此經起欣樂心故。十方下,生重信心。首章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乃至教授菩薩。既稱教授菩薩,則應為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又既稱大陀羅尼,則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是知欲證圓覺,便能明了一切法義,故為十二部經清淨眼目。佛必作如是言之,為令末世眾生,於是經生深信心故。

【記】起樂生信,列在依問正答之前,世尊具有深意。蓋欲流通經教,必起樂欲之心,無此心則流通不廣。此對現會諸菩薩言也。聞此經典,必先生重信之心,方能流通。此對未來眾生言也。諸佛無大事因緣,則不出現於世,且亦安能常常出世。如賢劫中有二十小劫。今已過九小劫,祇出四佛。一拘留孫佛,二俱那含佛,三迦葉佛,四即釋迦世尊也。世尊滅度後,已二千九百四十餘年。中間並無一佛。直須至第十減劫,經人壽八萬歲時,彌勒佛方降生。可見佛之出世,是不易值。即佛出世,亦不能即說圓頓大教。必先說阿含,引導小乘。若華嚴乃為諸大菩薩說,非為眾生說者。今此圓覺經,乃佛成道後二十年方說。其理微妙,不易領悟。故世尊在定中說。諸菩薩在定中聽。直至佛滅度後,結集經藏時,方有此經傳布。我等能聞此圓頓大教,真是幸事。無論何佛,無不說此經。其所為何事?大家不可不研究。三世如來,於此經莫不守之護之,其何以要守護?大家亦不可不研究。足見此經不但為世間之寶,乃出世之寶,可稱為寶中之王。修此圓覺三昧者,亦可稱為寶王三昧。諸君聞此說,則欽仰之心能不生,樂欲之念能不起耶?佛,果人也。菩薩,因人也。因必得果,能不歸依於佛耶?欲研究大藏經者,必先通圓覺。蓋三藏十二部,無非教人明心見性,超出生死。而此經則義無不賅,指示正修行路,三根可以普修,豈非十二部經之眼目耶?十二部經者,謂一切經中,文相體裁,有十二類也。部者部類,不可作部帙解。其後恐人誤會,乃改翻為十二分教。一、修多羅。此云契經,亦云法本。其義有總有別。總則統攝以下十一分,別則專指契經中之長行。二、祇夜。此云應頌,亦云重頌。即長行中,或中或後之偈頌也。三、和伽羅那。此云記別,亦云授記。諸經中,世尊記別諸弟子未來之事者。四、伽陀。此云諷頌,亦云孤起。不依長行而作之頌也。五、優陀那。此云自說。不待請問而說,如阿彌陀經是。六、尼陀那。此云緣起,亦云因緣。世尊說法之因緣也。如諸經之序分,即是此類。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諸經中說譬喻處是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說諸弟子過去之事。九、闍陀伽。此云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之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廣。諸經中,宣說廣大甚深之法者。十一、阿浮陀達摩。此云希法,亦云未曾有。諸經中,宣說最勝殊特之法,及現不可思議之事者。十二、優波提舍。此云論議。分別諸法體性,宣暢契經宗要。或世尊說,或弟子說,皆名優波提舍。詳見大智度論,及大乘法苑義林章記。

丁二依問正答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講】此經佛自定名有五;總題唯取其二。於第一名,又略去三字,以顯攝密,舉體與宗而立名故。第二名修多羅了義,正顯此經之高尚,於經藏中之了義經也。第三名祕密王三昧,是動定無礙之三昧,即如幻三昧之異名耳。謂靜觀諸法,皆如幻化,於諸法中,一念不生,即成三昧,名之為定。既知幻已,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得大自在名之為王。眾生不知,故稱祕密。第四名如來決定境界,決定境界,即是圓覺清淨境也。唯佛獨證,亦唯佛獨見,故稱如來決定。所以諸佛無不說,諸佛無不護也。第五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此名如起信之生滅門中,流出差別之性。如來建此為一經之名者,令知從真既可起妄,返妄便即歸真,就路還家,更無煩希奇仰異。如本經第五章,教以先斷輪迴根本,示以五性差別,第六章之四種隨順等,皆約生滅門中曲成圓覺之義。此立名之深意焉。最後一句,兼答奉持。謂奉以自利,持以利人。自他兩利,皆須因名思義,故教以汝當。

【記】經名舉體與宗,則用在其中。祕密王三昧,實即如幻三昧。眾生不了諸法如幻之理,故稱祕密。若了得如幻,則密而不密矣。於諸法中,破我法二執,方能一念不生。自利利他,方能得大自在。唯佛獨證獨見者,降佛以還,不能全證,不能全見,故說唯佛說,護唯佛護。

丙二答流通至地

丁一至地之由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講】唯顯如來境界,足見經義不可思議,是佛親證之祕密藏也。今番為諸菩薩開示者,猶未盡所懷耳。若欲盡吐所懷,亦唯佛能之。

【記】流布此教。菩薩之問在第四。今答在第二。所謂超答也。是佛之祕密藏,故稱大陀羅尼門。等覺以下,未曾親證圓滿境界。唯佛親證,故唯佛能盡宣說。此經是佛之境界。依佛修行,焉有不至佛地之理?故先說佛境界,為答至地之由。

丁二依問正答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講】此超答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也。前請詞云: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今云菩薩眾生,先敘能流布人。依此修行,正敘所流布教。若但云流布,唯顯利他。今佛囑以依此修行,兼顯二利。蓋未有自不利,而能利他者也。漸次增進者,悟然後能修。修然後能得,自觀行以至相似,由相似至以分證,滿證,故云至於佛地也。前云唯顯如來境界。此云依之修行至於佛地。足見前文是至地之由也。

【記】流通大法,雖多是菩薩。然末世眾生,亦當流通。不但釋子應流通,即居士亦當流通。特須自己胸中,先明奧義,有把握方可。否則僅知文字,全無實際。一知半解,誤人匪淺!萬不可冒昧從事,切記切記!世尊云依此修行。可見不是先教吾輩為流通之事。必須先自修。自修是自利,流通是利他。自不修行,決不能利人。儒書云:『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若品行不修,戒律不嚴,自己毫無觀行,何能令人起信修行耶?本經是頓教。理可頓悟,事必漸修。故云漸次增進。我輩於止觀法門,能全修最好。不能全修,修一觀亦好。若仍不能,則誦經持咒禮拜,皆無不可。

丙三答修習功德

丁一依問正答

戊一法說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講】是經借言顯理。理顯言忘,不立文字。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佛位漸次而說,故名頓教。大乘者,大人之所乘也。非聲聞緣覺等之境界故。頓機者,多劫修因,未及證果。今生纔出頭來,一聞千悟,獲大總持。順行,如善財童子,逆行,如央掘摩羅等。皆頓教之機也。開悟者,一聞此經,頓開心地,悟得圓覺,原非他物也。亦攝漸修者,足見此經是圓教義,無機不收。如大海不擇眾流,無流不入也。

【記】修習大乘經功德。唯佛能說,餘人不能說。蓋此功德,口所不能宣,文字所不能形容也。然今則不能不說。不說則末世眾生,誰得聞此大乘經,又誰知此經有不可思議之功德耶?頓教教相。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本非言說可喻。世尊特借言以顯理。理既顯,即應忘言。須知理仗言顯,言卻非理,理在言外。故頓機眾生,在如來未開口前,即能觸處領會。如我輩聽經時,能將世界凡情,一切放下,當體即是佛境。此頓教所以不立文字也。大乘者,譬如象馬牛之乘。是大力眾生所負,一直可以到家,中間並不停息。非如羊鹿之乘可比。若一聞此大乘經教,便悟圓覺妙心,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無不與圓覺相應。此乃多劫遇佛聞法,種有大根。故在此末法時,得聞便悟,悟已便修,故云頓機眾生。此經以頓教為正義,以漸修為兼攝,故能收攝一切群品。群、眾也。品、類也。品類雖有高低不一,未種者可從此而種,已種者可從此而熟,已熟者可從此而脫。善財遍歷煙水百城,五十三參,精勤修習,是為順行。見華嚴經。央掘摩羅順惡師教,取千指作鬘。佛往度之,說種種偈,頓得開悟。是為逆行。見央掘摩羅經。

戊二喻說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鸹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講】大海不唯容納百川,然亦不讓小流。可見此經前云頓教。夫頓教不立文字,離諸言說。必藉圓教,始能收機得普。是故教名為頓,義必屬圓也。義屬於圓,則不惟統攝諸大乘法,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攝故。喻云不讓小流。讓、辭也。謂辭之不容入也。海必不爾,故曰不讓。然海既納百川,必能潛流四天下地。而四天下地上,一任鑿井疏河,灌園溉地。所有王臣長者,以及庶民象馬牛羊等。一一皆取之不盡,用之無竭。乃至蚊蟲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約法謂教頓義圓,既能統攝諸大乘法,必能潛流四位因心。而四位因地上,一任生智流辯,說妙談玄。所有應被之機,一一皆隨心應量,取足無窮。乃至六道眾生,以及天魔外道等。但有聞法,佛種納於識田。時至機熟,無有不修因證果者也。

【記】小流歸海,海不拒,亦不溢,此之謂不讓。蚊皃,最小之群品也。阿修羅,身形八萬四千由旬,最大之群品也。然無不滿腹而歸。大乘經普攝群機,亦復如是。故能令小乘回小向大,化有為而入無為。人天轉世間而出世也。潛流四位因心者,謂此頓教大乘經義,潛流於圓教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位因地心中,無不隨機取足也。

丁二校量功德

戊一施寶校量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講】直解云:世寶盈剎,但資有漏。至理一言,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

【記】此能校量是如來妙辯。其實大乘功德,非言說可以形容。故設事以明之。假使者,假設也。世寶布施,得之者買田園,長子孫,研究學問,維持國家,固然是好。然亦不過人天小果。若得之者反以長其游惰荒嬉,作種種孽,此豈有功德耶?若聽此大乘經,莫道未能全聽,祇要聽得經名,且更能聽一句義。其功德已蓋過前者。此言財施不及法施,世間功德,不及出世功德也。

戊二施法校量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講】直解云: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成佛正因,故難為比量。

【記】此假設之人,大概是自己悟四諦之法,已登辟支佛地位者。教眾生證阿羅漢果,了得生死。此已是無漏功德。然小乘雖了生死,未發大悲心。但能自利,不能利他。住於化城,永不能到寶所。何可與成佛正因比數。此言小乘功德,不及大乘功德也。

丙四答擁護持人

丁一顯當護因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講】初反顯當護。聞經名顯非聞義。信不惑,顯未受持。此人雖福慧不多,便當護持。況於多佛所種諸福慧耶?如是下,正明當護。謂此人於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經資慧。既福慧俱多,尤當擁護。

【記】護持佛教之人,必具有大信心者。信心並非今世忽有,必由過去種有信根。此信根非從像法末法時代得來,乃在佛世所種。上來聞此經名及一句義,乃自利功德。又宣說此經分別半偈,乃利他功德。須如此自利利他之人,聞大乘經教,始能信而不疑。惑者,疑也。夫不須讀經解義,但聞此能詮之經名,即起信心,不生疑惑。當知此人,必是具有大福大慧。有大福,故得聞經名。有大慧,故信而不惑。且遇佛必曾供養,方種福根。必聞說法,方種慧根。然則此人既於過去遇多數佛,何以仍為眾生,直至末世,乃始聞名生信乎?須知遇佛聞法,必須發心修行,勇猛精進,方能開大悟,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若聞法而猶貪名利,不肯修行。譬之開花而不結果,雖遇多佛,亦屬徒然。我輩生此末法之世,既因夙世善根,聞此經教。必須依文會義,因義起修。將世法拋盡,方可成出世之行也。但聞名而不思義,但能信而不能持,則福慧不多。然世尊已稱為應當護持。何況親近恆沙諸佛,福慧眾多之人耶?

丁二正答當護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講】先稱汝,附稱善男子者:顯是面囑當機。令其注意,非浪答也。準前請云:云何使我護持,是直欲自領其事。故世尊應其請而告之曰:汝當護也。末世修行者,佛意以但聞經名,信心不惑,尚是久供多佛,多福多慧。況復末世,得聞是經,依經修行,自他兩利者,又非前人之可比擬。故直解云:修習此法者,乃慧命所係。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

【記】末世眾生得聞此經,已屬難得。更能依教起修,尤為希有。真可謂火裏蓮花矣。諸佛菩薩,安得不歡喜?又安得不加以護持!諸君須知,當此末法時代,能出家已甚不易。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即使其人平庸,或間有一二敗類。諸君亦須看佛面,為之護持。若有正知正見精進修行者,更當護持,不待言矣。無論修大乘者當護持,即修小乘者亦當護持。蓋末世發心修行者,定有惡魔外道,來相擾亂。外道誘以邪見,惡魔壞其善根。故佛門中,亦有以正教種子而學邪道者。今世並非無佛法,實無弘法之師耳。故世尊告菩薩注意末世修行者,盡力護持,不令退屈。退者向後,屈者半途而止也。

丁三奉教護持

戊一金剛護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講】金剛者,依手中所持之杵彰名,一個個皆執杵故。又其威力,全在於杵,故以杵立其名也。火首,即楞嚴之烏芻瑟摩。自言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乃菩薩示現者也。摧碎者,以功用立名。我以寶杵殞碎其首,天魔外道皆畏懼故。尼藍婆,古師未詳翻譯,上首八萬,眷屬不知其數。皆以三業具儀,對佛發願,衛法護人。有能持此,即指本經。本經為決定大乘,以是如來決定境界。行人持之,其心亦決定故。如護眼目者,顯護之最嚴,即一塵一沙,亦不使有犯故。道場所修行處,如前建立道場,剋期修行之處。謂自領徒眾,周界旋護。晨夕守護者,晝夜常巡,使魔鬼不敢有犯,自應無有退轉。其家,即私宅也。永無災障等,顯人眷安和。財寶豐足等,顯門庭富饒。此金剛守護之福也。

【記】世尊所叮囑護持,是賢善首菩薩。然賢善首菩薩,尚有許多眷屬,即八萬金剛等是。有此眷屬,方能任護持之責,否則一人何能為力?即如山僧此次講經,若無眾多居士護法,所講亦難成就,可見護法必得眾多之力也。金剛以護法為其本分。八萬金剛,以火首為首領者,婬欲火最足壞定,此金剛以觀照淫欲之功,能化欲火而成智慧火也。本可證果,自願居金剛位,護持三寶。尼藍婆未經譯義,當是藍面金剛。其相麤勇,故僅右繞而未長跪。無論上中下根人,凡能奉持此經而修行者,金剛皆為守護,故用乃至二字括之,不僅使徒眾往護,且自率領以往。令不退轉,以上是護持出家人。其家以下,是護持在家人。

戊二諸天護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講】大梵,是王大千界之主。佛佛出世,願為請轉法輪。二十八天,總指三界諸天。須彌山王即忉利。護國天王即四王。此中既總舉三界,又別舉忉利四王者,以其有統眾之威,能護持故。

【記】色界第一天,為大梵天。二十八天,即自四天王天至非非想處天也。須彌山王,即忉利天主,又名帝釋。護國天王,即四天王,俗呼四大金剛是也。安隱,指身心言。隱字作靜字解。在身則四大調和,故安。在心則不起妄念,故隱。既得安隱,自不退轉。

戊三善神護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講】吉槃茶,可畏鬼也。食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不屬人天,單居鬼趣。一由旬,四十里也。守護方隅,其場圍如此。

【記】大力鬼王具有天眼天耳神足等通。阿修羅王,即其死後所化。能與諸天爭權,可見若無佛法出世,此等鬼王,必不能發心護法,而擾亂世界矣。大力鬼王,是治鬼之王。天魔外道,非彼所管。

乙四總結流通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講】佛本無說,何嘗有已。今約一期事竟,名為已也。世尊說法,隨處皆有常隨之眾。謂如舍利弗等四眾弟子,內護眾也。佛法賴斯傳故。天龍八部鬼神,外護眾也。大法仗其護故。今經了義大乘,主伴說聽,皆在定中。名為獨菩薩法。故經序列眾中無二乘名。以非彼二人境界故。即有金剛諸天鬼神等眾,只好於空中隱形不露。密受其益,至今說聽既終,一期事訖,彼等乘願護法,出眾具儀,對佛發願,護教衛人。所以結集者最後提出。足見平等法會,真俗融通,不可思議!非凡情所可擬度者也。

【記】內護法者,護持說法之人。佛法正傳,唯僧是賴,故說法須仗出家人。若居士弘揚教乘,亦可講經。唯切不可升坐高座,祇可平坐。外護眾者,護持所傳之法。今當末世,天龍鬼神等,雖來護法。然非肉眼所能見,故護持佛法,又必藉居士之力。居士內蘊慈悲,不妨外示威德。故世尊當涅槃時,囑付國王大臣護法,即是此意。此會皆是菩薩眾,而經末特標大眾者,顯是平等法會,不可思議也。山僧持誦此經,經三十餘年。最初並非真發大心。不過因見經中有財寶豐足常不乏少二語,方始發心誦持。在出家人雖不圖富厚,然亦須四事具足,庶可安心修道。迨至誦持既久,漸能依文會意。直到今日,且能對諸居士說此經教。是不但財寶豐足,即法寶亦復豐足。可見誦持大乘經之功德,不可思議!諸君勉之(按大師此節,現身說法。意在使聽者心生欣羨,引之入道。純是一片悲心。讀者幸勿誤會,記者識。)諸經之末於信受奉行下,常有作禮而去一語。此經獨無者,因此會乃定中說法。諸菩薩等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來既未嘗來,則去亦無所去也。結集人不安此句,亦有深意。凡一法會,必有四眾。四眾者,不僅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在家之優婆塞優婆夷也。一、發起眾。即發起此會之人也。二、影響眾。謂多年老參,為新學之影響,彼新學見其來而亦來者也。三、當機眾,即聞法而能明其理者也。四、結緣眾。雖聽而不明其理,不過結緣而已。佛說此經,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今山僧既將此經大體說訖,望諸君亦當皆大歡喜,發菩提心,自利利他。使未讀者能讀,已讀者能信受奉行也。講經聽經,皆有功德。此種功德,將歸諸誰?是宜迴向西方,普願法界眾生,同歸極樂淨土,同發大心,同修大行,同證大果,則我願成就,諸居士之願亦成就矣!

願此以功德  迴向於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弘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弟子、妙煦、顯覺、顯琛、手錄。)

【書籍目錄】
第1頁:原序 第2頁:題辭
第3頁:凡例 第4頁:釋經題
第5頁:釋譯題 第6頁:序分
第7頁:文殊章 第8頁:普賢章
第9頁:普眼章 第10頁:金剛藏章
第11頁:彌勒章 第12頁:清淨慧章
第13頁:威德自在章 第14頁:辯音章
第15頁:淨諸業障章 第16頁:普覺章
第17頁:圓覺章 第18頁:賢善首章
第19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