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七)主山神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七)主山神 分三

1、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山神。

山是地表中最高的,高出地面,表最殊勝的,所以佛用它來表德行高勝。我們用「高山仰止」來讚歎德行高的人。又表性情悠閒自在,如如不動。這是普通一般的表法。在本經,則有特別的表法,完全表智德最高,在一切德行當中「智」最高。所以上首十尊德號中多半都有光的字樣,光就表智慧。主山神如果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是哪一類的眾生?過去有,現在想必也有,一般很少遇到。就是山中高士,一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看到社會這麼亂,不願意出來做事,隱居在山中。這一類,他們的身分就是主山神。有學問、有道德、有智慧,於人無求、於世無爭,過著非常悠閒清淨山林生活,在古時候所謂的隱士,就是這一類人物。在《華嚴經》中也有這麼一個社團,他們這個團體是高人隱士。

中國史籍每一個朝代都給這些人作傳,篇名叫《隱逸傳》,「隱逸」,隱居,逸是安逸,隱居一輩子過很安逸的生活。我在年輕的時候讀這些傳,心裡就有疑惑。因為青史留名是人生一件大事,中國古代的標準是為國家、為民族,立功、立德、立言,有這樣的豐功偉業,歷史才留名。我的疑惑是,這些人天天在山上高臥,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沒有一點點貢獻,為什麼要給他立傳?想了好久都想不通,總是有個疑問在。到以後學佛才恍然大悟,知道這些人很了不起。他們給世間人示現什麼榜樣?世間人好爭,貪求無厭;高人隱士雖然一句話不說,做出來給我們看;他不是沒有本事,不是沒有能力跟人爭,不是沒有能力追求;他有能力、有本事,但是他不爭、不求。所以隱逸高人,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如果我們能夠體會這種精神,對於貪求的念頭自然就淡薄,對於世間種種爭執也就能夠放下了。人能夠放下希求、放下爭執,社會自然安定,天下太平。以後我才真正明瞭,古德替他們作傳、名留青史是有道理,是應當的,他們所做的功德在於潛移默化。

古今中外讀書人知識開通,要他無求無爭,太難太難了。而今天的世界是什麼世界?競爭的世界,人人都爭。總統的職位只有一個,大家都來爭,一定打得頭破血流。世間的財物也很有限,每一個人都爭,世間哪有不亂的道理?但是爭的人,能夠爭得到嗎?世間人都相信,我爭,我才爭得到;不爭,就不能到手,一定要競爭。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了凡四訓》中就講得很明白,即使在現代社會,命數中沒有的人,怎麼爭也爭不到;命數如果有,不爭遲早也會得到,何必去爭?何必去妄求?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的人有智慧,聰明!「退而修其德」。我不爭、不求,我一味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時節因緣到了,我不求的也能得到,不爭的也得到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理很深,事很廣也很複雜。真正照這樣做,也許有人說,他一生都過貧窮的生活,雖然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生既不富貴,也不長壽。這是世間人的眼光,只看到一世,他沒有看到三世。如果他開了天眼,看到三世就知道,一個真正有德行的善人,心善行善,突然死了,其實他是到天上當天王去了。然後才曉得他真的是不求而得,不爭而得,富貴統統得到,超越人間。

所以我們不是只有這一生,如果只有這一生,不需要修了。由於我們有過去生,還有未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要為未來長時間去打算,來生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佛法講得很清楚,「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想知道自己過去世造什麼業?從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能知道,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就很清楚了。「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想知道自己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從這一生所造作的就能知道。我們這一生所造作的,善心善行、善言善事,來生的果報必得大善。如果這一生當中,身、語、意三業都不善,來生的果報當然就苦了,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這些隱居的高人,雖然他這一生物質生活是比較清苦,生活非常平淡,無爭無求,他的精神生活則非常豐富。他一生當中讀他喜歡讀的書,做他喜歡做的事。這些高人在從前多半過農耕的生活,所謂耕讀傳家。自己種幾畝田,收一點糧食,維持自己的物質生活,住一個小茅篷,真正是悠閒自在,決定不是現代人所能夠想像的。所以他們有的是閒情逸緻,有的是時間遊山玩水,哪裡像現在人?現在人實在講,我們仔細觀察,是機器,不是人。一天忙到晚,一點悠閒的時間都沒有,物質生活雖然富裕,實在是苦不堪言。他的精神壓力太重,負擔太重,為什麼?因為現代人生活所需都是借貸而來的。買房子是銀行貸款,買車子也是銀行貸款,甚至於上街去購物用信用卡,也是銀行付錢,從生到死,借貸過日子,你說他的生活壓力多沉重!一生之所為,為什麼活在世間?為還債,還銀行的債,還保險公司的債,還許許多多的債,你說這個日子過得多苦!所以我們不要羨慕住花園洋房,出門坐高級轎車的人,我們一眼看出來:還債過日子的,所謂是泡沫經濟。哪裡有山林隱居的人生活過得那麼踏實,身心絲毫負擔都沒有,那才是過「人的生活」,真正幸福美滿。現在幸福美滿世間找不到,有名無實。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對現代社會的狀況、社會的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住在市區,我們跟這個市區大眾相處中,也能過隱居的生活,古人所謂「隱於市纏」。隱居在繁華的都市中,過自己自在的生活,也是於世無求、於人無爭,過一種無爭無求、自在安樂的生活。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個生活才過得真正幸福美滿。今天讀到這一段主山神,觸動我們很深的感慨。

2、列名結數

所謂寶峰開華主山神。

我們讀這部經,務必要體會其中真實的義趣。這部經實在講就是整個法界的精要說明。從世尊親證的境界當中觀察所得,不是幻想,也不是推理,完全是事實真相,而它真正的義趣是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是一個完整的自體。我們凡夫迷失自性,在整體中生起妄想,發生無量的分別執著,於是將全體的真相永遠迷失了,無事生非,造作業障。雖然業障不是真實的,可是這種虛妄的境界,對於尚未明白事實真相的人,確確實實有很痛苦的感受。如果真的是個明白人,那是莞爾一笑,確確實實不會有這些苦樂憂喜的感受,他得大自在,真解脫。這個意思往後還有很多經文都會說到,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讀這部經就很難得真實的受用。裡面所說的每一位團體、每一位菩薩、每一位神眾、每一位眾生,都是自己,不是別人,佛將我們自己性德中無量無邊的德能,用這種方式介紹出來。這個方式也不是佛想像的,事實真相如是,就在事相上一件一件顯示我們無盡的性德,讓迷失的我們,從中看到自己真正的面目,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能如是體會、觀察,自然對於經教產生濃厚的法喜,法喜充滿。

第一尊主山神的名號是「寶峰開華」。峰,山峰,表德行高顯,心淨智高,現代的用辭是「技術能力高明」。而歸結其總關鍵還是智慧,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表現出高度的能力。寶峰兩個字就表高度的智慧,智慧才是真正之寶。開華是智慧的起用,「華」表六度萬行,也是今天講的服務社會,服務人群及一切眾生。無論用什麼方式,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都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叫開華。服務的點點滴滴,都與寶峰相應,都與真實智慧相應。又念念與六度相應,行行與六度相應,就叫開華。第二尊:

華林妙髻主山神。

『林』在此地形容多,像森林一樣。『華林』兩個字諸位一看就明瞭,指行門。行門中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工作,所有一切的活動,處事待人接物,都與佛在經教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這叫「華林」。『妙髻』,髻是高,與前面「寶峰」的峰字意思一樣,表智高、德高、行高。因為這一個團體是主山神,所以每一位上首都有高的意思在,無有一樣不高明。但是,記住要「妙」才是真高。妙是什麼?妙是不著相。如果著了相,就變成貢高我慢,很不妙。妙是高而謙虛,這是真妙。

我們中國古老典籍當中,流傳到今天還被人所喜愛的,《易經》是其中之一,《易經》六十四卦,卦象都採取象形、會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吉凶禍福。其中唯一的一卦,只有吉沒有凶,六爻皆吉─謙掛,謙虛,只有吉沒有凶。卦象叫「地山謙」,上面是坤卦,是地;下面是艮卦,是山,山在地底下,表示謙虛的意思。山在地上面,不妙;山在地底下,妙。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所以我們雖然智高、德高、行高,樣樣都高,但是對一切人事物表現的是謙虛,表現出來樣樣都不如人,這叫妙高,這才妙。我們看到妙髻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要把這個道理用在我們生活上,處事待人接物上,無論對什麼人,即使對最愚痴的人,業障最重的人,罪業再深的人,我們都謙虛恭敬,這是山神教給我們的。第三尊:

高幢普照主山神。

『幢』,法幢。『高幢普照』,法幢要高顯、要普照,才能普度一切眾生。現代世界科技發達,我們已經可以運用這些高科技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用科技弘法,真的很像「高幢普照」。我們在此地講經,現場直播,送到網路,送到衛星,衛星高高在上,真的是高幢普照。所以今天弘法利生,已經不必到處奔波。過去那個時代,很不得已,交通又不方便。菩薩發願做眾生「不請之友」,哪裡還要人來請?不請就要去。可是利益眾生始終有限,旅途上耽誤很多時間,到一個地方也不能長住,縱然去講一個月,能做到的只是幫助眾生種一點善根而已,結一點法緣而已,眾生聽經一個月不能得真實利益。諸佛菩薩、古大德教給我們,知道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很重,真實利益要怎樣才能成就?長時薰修,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在一起共修,才能成就。這個事情難!我們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住在同一個地方,顧不到,又沒有法子分身。

現在科技幫了我們的忙,我們用電視、用網路來傳播,在此地講經,全世界都能夠收聽得到。在網路上、在衛星上都能夠收看現場的講演。只要你有耐心,你歡喜學習,我們每一天都不間斷,這是科技帶來的方便。我們今天坐在講堂中,雖然不能夠盡虛空、遍法界,但也差不多能盡、遍這個地球,所以這個道場是座落在地球上的道場,整個世界同時都能收看得到,這就是「高幢普照」。

這個德號中還有更深的意思,我們凡夫很難體會,可是不能不說。高幢就是弘法利生的本願,「建法幢,演慈辯」,這是諸佛菩薩的本願。我們有沒有?當然有,這是自性中本具的,不是學來的。可是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佛教我們學習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就是高幢,高樹法幢。我們肯發願,決定得一切諸佛菩薩加持。為什麼?與一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所以我們不必求他來加持、來保佑;真發願,諸佛菩薩自然來,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發願,怎麼求加持也求不到。

自心與佛心要相應。佛的心遍虛空法界,佛的願也遍虛空法界,佛的心、願、智、德、能,都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才能夠遍虛空法界,有形相就不能遍。我們今天就是因為執著自身的形相,就不能遍虛空法界。佛不執著身相,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應當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他現身沒有「意思」,不是「我想」現什麼身,一有「想」就現不出來了。為什麼?「有想」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有想是迷,無想是覺。可是,大家千萬不要會錯意,以為我什麼都不想,就無想了。覺了沒有?還是沒覺。為什麼不覺?因為你還是有想,想「無想」,想「無想」還是不能覺。無想真正的意思是無有想、無無想,有無兩邊都斷掉才是真的無想。凡夫總落在兩邊,不落在有,就落在無。

所以心、願要與佛相同。『普照』,普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以智慧德能,上供諸佛,下化眾生,要有這麼大的心量。只有佛法、只有眾生,沒有自己,才能真正做到高幢普照。如果有一念私心摻雜,所做的功德再多,也不相應。正是古德所說,醍醐中決定不能摻毒藥,摻一絲毫的毒藥,就把整碗醍醐浪費了。所以決定不能有一點私心,一切為眾生、為佛法,這樣才能夠相應。第四尊:

離塵淨髻主山神。

『塵』是煩惱的代名詞。塵是灰塵,這是顯而易見的。佛告訴我們,物體最小的可以通過金屬,金銀銅鐵密度很高,但是放在高倍的顯微鏡下觀察,還是有空隙。這個空隙,很小的微塵能自由通過,沒有障礙。再說我們的身體,皮肉骨骼的密度比不上金屬,所以常常受外面微塵的侵襲。佛將微塵比喻為微細的煩惱,又將煩惱分為三大類:粗的有見思煩惱,顯而易見;塵沙煩惱則有粗、有細,「塵沙」形容其多,無量無邊,數說不盡;最細的叫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都以一個塵為代表。『離塵』─離一切煩惱。會修行的人,古德常講從根本修;換句話說,會斷煩惱的人、會離煩惱的人,從什麼地方離?從根本離。根本是心地,從心地修行,修清淨心。

怎樣才能修到清淨?隨緣就清淨,攀緣就不清淨,要懂得隨緣。隨緣是自己沒有絲毫意思,有自己的意思叫攀緣。譬如飲食,我喜歡吃這樣,不喜歡吃那樣,已經有意思了,不是隨緣。隨緣是自己沒有嗜好、沒有意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才能得清淨。攀緣就是有自己的意思,順心意的生歡喜,不順心意的生煩惱。歡喜也是煩惱,統統起煩惱。應當完全捨棄自己的意思,與自性真心相應,因為自性真心中沒有絲毫意思。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真心中沒有意思、沒有念頭。如果還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意思,凡夫一個!你有你的意思,他有他的意思,兩個意思就起衝突,搞得世界混亂,天下不安。誰造成的?都是自己意思造成的。大家都沒有意思了,天下太平,永遠安穩。

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是凡夫,煩惱習氣統統沒斷,應當如何能學得像佛菩薩?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首先學習完全沒有自己,沒有自己怎麼過日子?當演員,演戲、表演。一個演員站在舞台上,必然沒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戲就演不下去了。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照著劇本演,自然能演得很好。如果不遵照劇本演,不聽導演的指揮,自己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戲就演得一團糟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在社會上看到,各個人都有自己的意思,個人演個人的,把社會舞台演得一塌糊塗,演出亂世。古時候社會為什麼那麼安定?大家都能夠遵照劇本演戲,依從一個導演,雖有一點意思也不過分,也不超越自己的範圍,這樣的舞台就很殊勝。主宰這個舞台的,在中國是孔子、孟子,從漢武帝一直到滿清都遵循孔孟的學說,孔孟的學說就是劇本。歷代的老師,都能夠遵守這個劇本教導社會大眾,大眾都接受儒家的教育,思想、見解、言行縱有自己的意思,也不離這個標準太遠,所以社會能維持安定和平。我們學佛,佛的經典就是劇本,這一生我們當如何過日子?依照這個劇本表演。果然能夠做到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依照劇本表演的人,就是佛菩薩乘願再來。稍加自己一點意思,就會錯得離譜。

宗門內行人對內行人相遇,都說「無生話」。自己入了境界之後,與一切同參道友們也說無生話。什麼叫無生話?從不生不滅心中流露出來的言語就是無生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無生話,《中觀論》中給我們總結了八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生不滅,後面六句是解釋不生不滅的,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契入這個境界之後,世出世間再高超的學術味都很淡,再高超的科技味道也不濃。世法中一切學問,怎麼能與真實智慧相比?世法中所有都是從阿賴耶、第六意識中流出來的,也就是從八識五十一心所中流露出來的,不是從真如本性。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是真實智慧,無量的神通。我們想在佛法中真正有成就,沒有別的,一定要做到「離塵淨髻」。離塵是斷煩惱,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斷乾淨,清淨心現前。「淨」就是清淨心,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心性是清淨的。第五尊︰

光照十方主山神。

這個德號是從大慈悲心中建立的。『光』的意思不僅代表智慧,也含有大慈大悲,含有萬德萬能。一個人有智慧,如果沒有慈悲,就不肯幫助別人;有慈悲,沒有能力,也幫不了人。可見得光所包含的是圓滿的,我們讀《地藏經》一開端,「大圓滿光明雲」,這個光就是大圓滿光。『照』,照顧十方一切眾生。我們可不能幻想自己放個光去照人,那是科幻片看多了。此地是關懷、照顧、愛護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去幫助一切眾生的意思。一切眾生有災有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

圓滿的布施,決定有圓滿的大福。真正修福的人,決定有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修不了大福報,充其量是修一點六道中有漏的小福報而已,大福報要真實智慧。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有多少能力就盡多少能力,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我們確實有能力,但是沒有緣分,能隨緣或多或少的做,也叫圓滿功德。這些理事都要通達,自己才真正知道如何修福修慧,如何能夠達到福慧圓滿。

所以『光照十方主山神』教我們這種方法,在今天來講非常契機。現在我們看到世間有些地方發生嚴重的災難,有很多同修都非常關心,遇到我就問:什麼時候這個災難能夠結束?什麼時候我們生活環境能夠轉好?這話很難講。世間人不知道災難的起源。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宣講《華嚴經》?《華嚴》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如果沒有這個概念,什麼都難講。古時候禪宗開悟的人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與我是一體。既然是一體,自然災害怎麼造成的?就是自己造成的。掌握到這個前提,佛在經中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會點頭同意。說到切身處,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這對自己身體有很大的好處。身體本來衰弱可以轉成剛強,本來衰老可以恢復年輕,相隨心轉。心能轉相貌,轉體質,怎麼不能轉環境?環境是大家共業所感,大家心想出來的。

佛在經上講這些道理,我們要能體會,不可以打妄想,打妄想是決定不能夠了解事實真相。用清淨心觀察,逐漸逐漸就能夠明瞭,不可以通過思惟,思惟想像是意識,意識是迷,不是悟。所以小乘人不能開悟,權教菩薩不能開悟,原因是什麼?用心意識。不用意識的人容易開悟,用意識的人很難開悟,起心動念都落到心意識中去了,所以宗門叫「參」。離心意識叫參究,用心意識是研究。世間人都說我研究研究,研究怎麼能通?佛法不叫研究,叫參究。佛法教你參學,用「參」就是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麼東西?真實智慧。如此用的是真心,用的是真實智慧,才能夠明瞭諸法實相。了解真相才能解決問題,對於苦難眾生才能做出真實的貢獻。

為什麼這麼多水災?人的貪心重,所以感得這麼多水災,貪是真正的因素。瞋恚是火,地獄中,寒冰地獄也一片火光。火從哪裡來?瞋恚心變現出來的。愚痴是風災。這是眼前災難的根本。佛家講的水、火、風「大三災」,也遍及三禪天。只有四禪福天,不遭三災。四禪天福從哪裡來?貪瞋痴薄,雖有貪瞋痴,不足以造成災難。實在講,今天世間人三毒煩惱太重了;學佛的人貪佛法,還是貪。佛教我們斷貪瞋痴,學佛的人錯會意思,只將貪瞋痴轉換對象,還是那麼貪,還是有瞋恚,還是愚痴;燒香要燒頭炷香,燒第二炷香就不高興,這是不是貪瞋痴?怎麼得了!所以佛法也不能貪,《金剛經》中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指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也不可以貪,何況世間法!為什麼?因為佛法也是緣生之法,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當體即空,真的沒有法,說得出來的都不是真的。再告訴諸位,佛現相,相也是假相,不是真的,真的沒有相。真心離念,念都沒有,哪來的相?

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真心就是真佛;真心起作用現的相就是諸佛。而所現的相,我們是隨業力現,諸佛菩薩是隨願力現,業力、願力都離不開感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投胎為人者,跟父母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過去生中有這些關係,現在碰上了,這就是緣,緣生。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道,也是緣生之法。那個時代有一些眾生學佛的因緣成熟,應以佛身度脫者,佛自自然然現佛身,所以要知道佛法也是緣生法。凡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怎麼可以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分別都不可以。所以佛說一切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因此,我們學這一切法,如果真的有得學、有得說、有得解,就全錯會了佛的意思,害自己吃了很多苦,仍不能契入佛的境界,道理在此地。本經的好處,就是每一句每一個意思都重複幾十遍、幾百遍,讓我們有很深刻的印象。第六尊︰

大力光明主山神。

『力』指能力,這個能力非常偉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大力從哪裡來的?從智慧來的。諸位必須知道,世間稍微有修行的人,對於煩惱是有一點涵養,能忍耐,但是也聽說過忍耐是有限度的,可見得這種忍耐不能解決問題。佛法中提出禪定,定能伏煩惱,定不是忍,但是忍是定的前方便,六度的順序─忍辱、精進、禪定,如果不能忍,決定不能得禪定。我們修淨土,念佛想得一心不亂,就要忍;不能忍,決定不能得一心。在什麼地方忍?在生活當中樣樣都要忍。比如吃東西,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就是不能忍。我們應當學習,好吃的不貪,不好吃的也不嫌棄,就是在飲食中修忍辱波羅蜜。

我們一定要依照經教如理如法的修學。每部經到末後都有「信受奉行」四個字,我們要每天做到,時時刻刻做到,念念做到。第七尊︰

威光普勝主山神。

『威』是從「德」上說,『光』是從「慧」上說,德多半偏重在行德。行德是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所表現的,與智相應、與理相應、與佛的教誨相應,這個行持是德。諸位要明瞭,穿衣吃飯都是行德,足以給世間一切眾生做楷模。『普』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遍虛空法界。『勝』是殊勝、超勝。這就是我們現前講演的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沒有威光普勝,如何能作師?如何能作範?要達到這個水準,一定要自己認真努力,在生活上點點滴滴都要修正自己的過失。決定不能夠以為小過失無所謂,那會逐漸變成大過失。小過失好像沒有什麼障礙,變成大過失就產生重大的障礙。障礙修學,障礙斷煩惱,障礙證菩提,甚至障礙往生,麻煩就大了!由此可知,改過就是真正的懺悔,懺除業障。小毛病、小習氣好改,就像生病,剛剛得病,病很輕好治,拖久了再治就很麻煩,改過亦復如是。小毛病發現了立刻就改,很容易改掉,成就自己的行德;小毛病不改,漸漸養成習慣,到後來想改都改不了,決定造成障礙。我們懂得這個事實,就會認真,就會肯幹。

但是一般人發現自己的過失不容易,總是原諒自己,看別人卻很仔細,別人小小過失都難逃他的法眼。我們應當怎樣修學?看到別人的過失,立刻回光返照,自己有沒有?有,趕緊改過。與一切大眾接觸,看到別人好的地方,想想自己有沒有?沒有,要向他學習。所以世間一切善人、惡人,豈不都是諸佛菩薩示現,來教我斷惡修善,教我改過自新。我對於一切人,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看一切眾生是真的佛菩薩來示現表演,成就我一人,這樣存心,作佛就不遠了。為什麼?經上常講,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現在能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距離成佛很接近了,往生還有什麼問題?看到蚊蟲螞蟻都是佛,想到牠很可憐,變成這個惡報身,牠提醒我惡業千萬不能造,蚊蟲螞蟻豈不也是佛菩薩示現!所以六根接觸的境界,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我們才能夠真正契入普賢的境界,修學普賢大行。第八尊:

微密光輪主山神。

這尊菩薩德號中有微密、有輪。『微密』指用功,微密觀照。『輪』在此地是表法,法輪常轉。光輪與微密相結合,成就甚深的教學,主山神表智慧、表智德,唯有高度圓滿的智慧,才能夠將世出世間一切法做微密的觀照,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世間現代科學家,對於一切事物的觀察,可以說已經到相當微密的程度。譬如物質,他們已經觀察到所有物質是波動的現象,完全沒有實體的存在。這種觀察可以說相當精微,非常可惜,這些科學家沒有接觸大乘佛法,他們如果能接觸到大乘佛法,比一般人容易開悟。什麼原因?還是一個原則,心定、心清淨、心專一,佛法中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些專研科技的人,思慮都集中在一點上,所以有這樣精微的發現。他們所發現的,就類似佛法中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

由此可知,世間萬事萬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是波動的幻相。既是波動,就如同流水、波浪一樣,水有緩流、有急流;緩流非常平和,急流有如險灘。江河中也有險灘,對行走船隻非常危險。一切波都有這個現象,而且波動必然遍及虛空法界。像我們在一平靜的池水中,投下一顆小石子,水面即刻起波紋,這波紋逐漸的遍滿整潭池水。這種物理現象的波動速度緩慢,人內心的波動速度就太快了。起心動念雖然是很粗顯的波浪,但是這個心波比電波又殊勝太多了。電波無論其速度、影響,與心波不成比例,正如同我們看到水的波浪與電波相比一樣,也不成比例。心的波動即時就能遍虛空法界,速度太快了,超過光速;光的速度不是最快的,心的念頭最快。我們才起個念頭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即刻收到。而世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如果說一個佛國土是一個銀河系,極樂世界就是在十萬億個銀河系的那一邊,所以心念速度之快,不可思議。

可是事實上,銀河系是不是一個佛國土?許多人講法不一。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解》後面附有一篇文章說出他的看法。他認為,我們今天講的銀河系,實際上只是一個單位世界,如此一來,一個佛國土就太大了。一個小千世界中有一千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銀河系;一個中千世界,再乘一千;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佛國土。十萬億個佛國土,這距離太遙遠了。我們用光的速度計算,恐怕也要走幾萬年還達不到。可是心的波,這個地方才動,那個地方就到達。心的波動起念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楞嚴經》上講的,上與一切諸佛感應道交,下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就能夠感動虛空法界。

我們知道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有善有惡、有染有淨,善惡染淨就影響全世界,就是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怎麼可以說,一切自然環境與我們起心動念沒有關係?所有一切依正莊嚴都是波動的現象,波動是能生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生所變,能所不二,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會影響一切的物相,會影響到虛空法界。不但影響我們居住的地球,也影響太陽系,以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不僅如此,再推廣,也影響一切諸佛剎土。如果我們的念頭惡,所現的境界就是穢土,現出五濁惡世之相。如果我們的念頭善,所現的相是諸天(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法界),都是善心所變現的。如果我們念頭是淨念,淨念現的相是清淨平等的境界。換句話說,極微細的心波,所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是波動現的相,但是它波動幅度最小,小到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覺察。近代科學家們的發現,與佛法講的很接近。我們可以從腦波圖上看出心的波動。心地平靜的人,腦波圖很好看,像一條水平線,雖有波動,不大。妄念多的人,腦波圖就七上八下,完全不一樣,很明顯的就能測量出來。

我看到這尊菩薩的德號,所教我們的這些道理,與現前消災免難有理論上的關係。今天世界為什麼有這麼多災變?我們讀這段經文就曉得,因為現在世間人心是貪瞋痴慢、殺盜淫妄,五逆十惡的惡念,由此惡念所感得的惡報。所以今天我們居住的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誰破壞的?我過去跟大家解釋過,誰造成這麼一個惡劣的現象?「我」造成的。我的心不善、我的念不善,不能怪別人,「我」有責任,自己必須勇於承當。真正學佛人看到這個現象,要回頭責備自己,表示我們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總以為外面的自然災害與我們毫不相干,我們對它毫無能力,這種想法是迷信,把事實真相完全看錯了。不知道自己的心念,在不知不覺中就影響到大自然與大環境。不僅影響整個地球,而且影響太空當中星球的運行,影響它運行的速度,它的軌道、軸心,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覺悟、明白了,就要認真的修大懺悔法門,改過自新,既救自己,也救度一切眾生。

法門中最殊勝的就是念佛法門,念佛何以殊勝?念佛是將心波糾正過來最有效的方法。過去我們的心波雜亂,今天念阿彌陀佛,恢復自性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的波最溫和,波動幅度最小,確實能夠使環境恢復自然規則的運行。因此,環保從哪裡做起?從個人心地做起,心地是破壞環境的根源。如果疏忽心地,這個根源不導正過來,只是在枝末上用功夫,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從根本,根本就是大乘佛法教義的真正基礎,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的基礎就是波動。經論中分析得微細─「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生三細相,從三細相再生六粗相,衍生出十法界依正莊嚴。今天科學家仍在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佛早就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出來。宇宙與生命的起源就是吾人自性心動,一念不覺,這是根本的因素。根本因素找出來之後,這個世間一切染淨善惡,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自己可以主宰改變環境,這是佛法修學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人人都能做得到。第九位:

普眼現見主山神。

『普』,沒有界限。「普眼」是慈眼、清淨眼;慈悲,大慈大悲,像觀世音菩薩所示現的千手千眼。許多同修都知道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知不知道有千手千眼文殊菩薩、千手千眼普賢菩薩?實際上,每一尊菩薩都是千手千眼。為什麼特別以觀世音菩薩為代表?千手千眼都表大慈大悲,眼到手到,只要一看見,援手立刻就到,所以特別以觀世音菩薩來表法。其實任何一尊菩薩與觀音菩薩一樣,看到眾生有苦難立刻就救援。

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主意常常改變。佛菩薩用真心,真心不變,所以真心是安定的,在腦波圖上是一條平線,只有極其細微的波動,非常緩和、非常有秩序。每一尊佛菩薩都是以真心,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但是眾生如果與佛菩薩沒有緣,不接受,那就沒有辦法。觀音菩薩與我們世間緣分特別深,觀音菩薩愛世人,世間人也都喜歡觀音菩薩,總在一個「緣」字。在中國,真的所謂「家家觀世音」,不管信不信佛,都喜歡觀音菩薩,都想供一尊觀音菩薩。這就說明觀音菩薩與我們特別有緣,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中說,當我們遭大急難的時候,勸我們念觀音菩薩。什麼道理?就是觀音菩薩與我們的緣太深了。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對阿彌陀佛信心不逆,遇急難的時候還是念阿彌陀佛。但是我們教別人也念觀音菩薩,自己則念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是在因地修因的時候,要與一切眾生結歡喜緣,要以慈眼看眾生,即使眾生無惡不作,還是以慈悲心對他,以慈眼看待他,將來我們自己成佛,度他就容易。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在因地時就要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廣結法緣,結緣非常重要。『普眼現見』,「現」是示現,「見」當然不是普通的見,如同如來果地上的五眼圓明,也像前面一尊菩薩所說的微密觀照,無所不見。徹見諸法實相,於一一法中都能夠見其性相、理事、因果。對自己,成就自己的智慧定功;對眾生,現身說法,契理契機,令眾生得度。末後一尊:

金剛密眼主山神。

經文中的『金剛』,都表金剛般若,比喻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密眼』,密不是祕密;佛法沒有祕密,完全是透明的,完全是公開的,沒有絲毫隱密。密是深密;許多事理太深了,凡夫見不到,體會不到。不但凡夫,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有時候都見不到。什麼時候才能見到?金剛般若現前。相宗所講的阿賴耶識是根本識,能生萬法。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阿賴耶是根源。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見到阿賴耶的無明業相?金剛般若現前,才有能力見到,即大乘經上常說的「徹法底源」,見到萬法的根源。所以主山神中,以「寶峰開華」為開端,以「金剛密眼」殿後,意思很深,希望我們修學要細細體會其中的道理。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一句是總結這一個團體,他們來參加大會的人數也是無量無邊。末後這一句歎德:

3、攝德圓滿

皆於諸法,得清淨眼。

清涼大師在註解中提示我們,說主山神表智德最高,佛法修學主要的目的是恢復自性本具智慧。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中,智慧第一,智慧最高,智慧最勝,以高山為喻。所以在歎德中『得清淨眼』,意思就是:人站高處,才看得清楚、看得遠,古詩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已經上到山頂,取這個意思。所以每一位上首德號中都有「光」字,總表智慧。末後一句『得清淨眼』,諸位要懂得,沒有智慧就沒有清淨眼,沒有清淨眼就沒有智慧。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決定相輔相成。什麼叫清淨眼?心清淨,眼就清淨。其實眼哪有淨不淨?全在於心。心清淨,必然耳根也清淨,鼻根也清淨,舌根也清淨,六根統統清淨。清淨心,是我們現前修學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清淨,《無量壽經》將之列在經題中,「清淨平等覺」。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論大事、小事,起心動念都要與清淨相應。什麼叫清淨?不染就是清淨。什麼叫不染?能夠遠離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就與清淨相應。所以在動念頭的時候,還有人我,還有貪瞋痴、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

要學永嘉大師「分別亦非意」。我們與大眾相處不能不分別、不能不執著;分別是隨順大家的分別而分別,執著是隨順大家的執著而執著,就是世間法講的「入境隨俗」,也是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恆順眾生」。自己有沒有「意思」?沒有。自己若有一點「意思」在其中,就不清淨。在生活、工作當中,待人接物與一般人完全一樣,和光同塵,自己不夾雜一點「意思」,這叫真功夫。在這個生活中,完全用的是清淨心,六根清淨。「得清淨眼」,眼根一根得到清淨,六根統統恢復清淨,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一)金剛神眾
第3頁:(二)身眾神 第4頁:(三)足行神
第5頁:(四)道場神 第6頁:(五)主城神
第7頁:(六)主地神 第8頁:(七)主山神
第9頁:(八)主林神 第10頁:(九)主藥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