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六)主地神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主地神 分三

地是土地,主地神就是民間拜的土地公。佛很慈悲,應以土地公身得度者,即現土地公身而度化之,無類不現身。世間人拜土地神的很多。清涼大師註解說明,土地表「深重大願,荷負行德故」。中國最古老的經典《易經》,以乾、坤兩卦為根本,六十四卦都是從這兩卦變現出來的。地是坤德,如同大地,所有一切萬物依大地而生,所以地是承擔、荷負,表這個意思。更深一層表「心地」,大地是一切眾生生存所依靠,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大地而生活。可是心地就更殊勝了,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心地變現,諸佛如來所居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心地;心是能生,世出世間依正莊嚴、萬事萬物是所生。

地之德就太大太大了,所以民間敬土地是應該的。非常可惜,沒有人能把地德說得清楚、說得明白。若能讓一切眾生拜土地開智慧,拜土地也能成佛道,功德就殊勝了,不至於迷信。古時候有說明,代代相傳傳久了,只保存形式而喪失其義理,變成迷信,非常可惜。我們讀到此處,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民間,以正知正見祭祀天地鬼神。你要問為什麼要祭祀?我們天天迴向「上報四重恩」,天地鬼神對我們有恩德,我們要報答。所以古禮最重要的就是祭禮,祭禮也稱為吉禮,無論朝廷或民間沒有不重視的。

1、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

如果將主地神落實在我們生活,就是在一個地方上,有學問、有道德、有善心,受到當地廣大人民的尊敬愛戴,能接受他的教誨,受他的影響,這一種人就是這個地區的主地神;這一類在古時候是稱為地方士紳,在佛法中稱為善知識。善知識所居之處,自自然然對當地眾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改變風俗習慣,破除迷信,啟發智慧,這就是地方士紳們的責任,他們應該要做的。第一句是說出這團體的種類,主地神團體數量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在在處處都顯示究竟圓滿,應證了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下也是列舉十尊上首。

2、列名結數

所謂普德淨華主地神。

『地神』最重要的是行德。我們現在講經把總題目定作:「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主地神特別著重後一句,他的言行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楷模、標準、模範。這樣才能夠教化一方、影響一方,移風易俗,對這一方的大眾有真實的貢獻,有真實的利益,所以把『普德』擺在前面。普是什麼意思?普遍、平等。也就是要示現普遍、平等,對一切人、對一切物,都是以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對待,這就是普德。我們所提出來的五句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實際上是任何一句必定含攝其他四句。譬如講真誠,如果不具足後面四句,就不是真誠;真誠一定圓滿具足其餘四句,這才叫普德。

表現在行為上,決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看破是什麼?萬事萬法,體性現相、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看破,看破是明瞭。放下是絕不染著,於一切法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表現在生活行為上得大自在,隨緣度日,隨緣絕不攀緣。正像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怎麼會不自在?隨喜當中成就功德,功德是戒定慧三學。隨喜當中合法合理,我們中國人常說,合情、合理、合法,這是功德。隨順當中樣樣都合情、合理、合法,自自然然與性德相應,普德就現前。

『淨華』,就是我們十句的最後一句—念佛。如果不念佛,境界淺的是人天福報,深的可以達到菩薩的果位,但是,圓滿成佛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如果念佛,決定成佛,決定往生。你想想看,一個人真正心地真誠、清淨、慈悲,生活放下、自在、隨緣,這個人念佛,怎麼會不往生?決定往生!往生是一生決定作佛。擺在我們面前的十條道路,念佛是成佛之道。我們今天走的是這條道路,絕不受外界干擾,諺語常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總有魔來干擾。對付魔,只是不理會就行了。愈是干擾,我們愈要勇猛精進,突破干擾就成就了。有決心、有毅力,不怕難、不怕苦,就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幫助,沒有不能突破的難關。問題在於自己是不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覺。果然是這樣的心,沒有不能突破的。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尊敬你、讚歎你,哪有不幫助的道理?第二尊︰

堅福莊嚴主地神。

這兩位上首都是把福德擺在第一,有德就有福,福要堅固。福從哪裡來?佛在一切經論中講得很多,可惜留意的人不多。真正留意的人,決定肯修大福報。佛告訴我們,這一生所得的財富,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的因,今生結的果報。過去生中修得多、布施得多,這一生得的財富就多。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財供養,修得很歡喜、很痛快,這一生錢財得來很容易,也很自在,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過去世修布施、供養是人家勸的,不好意思不布施、不供養,布施、供養之後又後悔、又難過。這一生能不能得財富?能得。錢賺得好辛苦,很不容易才得到。

還有一些人錢賺得很多,經濟風暴後,全沒有了,只看到銀行存款的數目字從多變無。這是什麼原因?拿別人的錢財來布施,不是自己的。「慷他人之慨」,以自己的名,拿別人的錢來修布施、供養,所以這一生果報也如此。只能讓你看看,實際上沒有,因為是別人的。所以要曉得,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報,一絲毫都不差,真的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佛講布施、供養要用淨財,拿自己的財物來布施、供養。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拿別人的財物來布施,果報是空的。今天講「泡沫經濟」,那個果報不是真的,曇花一現而已。所以要知道如何修積真實的福報。

佛說,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法布施種類繁多,狀況與財布施也有類似。佛門中所講的盜法;佛家戒律中講得很嚴格,老師在傳法的時候,你沒有真正拜師父求學,卻在旁邊偷聽,把東西學去了,這叫盜法。如果法布施是竊取別人之法來布施,盜法的果報,你能得虛名,沒有實學。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確實有這種人;他有很多是博士頭銜,有好多個,沒有實學。過去是修這個因,現在得這種果報。

第三種福是健康長壽。佛告訴我們,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無畏布施是幫助一切眾生遠離恐怖、憂慮、苦惱。無畏布施中最具體的、最容易做的,就是素食。我們選擇素食,不食一切眾生肉,一切眾生看到你不害怕。所以一個人心地慈悲,不食眾生肉,在野外看到小動物,向牠招手,牠會跑來親近你。一個吃肉的人,殺氣騰騰,小動物看到你,趕快就跑掉了,牠怎麼敢親近你?牠也有靈性,知道你是否會害牠。我們講的素食、放生、保護動物,連動物都不忍心去傷害,何況對於一個人?對人當然更不會有意去傷害。這些屬於無畏布施、無畏供養,你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如果造作的與這些完全相反,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明白,果報都在三途苦報。

所以,我們要懂得怎樣去修福報,尤其要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福田。佛在經上概略給我們舉例,父母是福田、師長是福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的人有福。如果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連父母生活都不顧,他縱然有錢有勢,不會長久。為什麼?福薄,沒福。他現在所享受的,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多,還有餘福,縱然造罪業,還沒有影響他現前的生活。可是福的消耗非常之大,福報消耗盡,苦報就現前,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瞭。貧窮與疾病的人是福田,我們對貧窮人要多照顧,對於有疾病的人要多照顧。疾病有兩種,身病,現在大家知道照顧身體生病的人,心病忽略了,心病是妄想、分別、執著。佛法照顧真正是圓滿,在佛門才能夠修成堅固的大福,莊嚴道場、莊嚴社會,利益眾生。

世出世間法,無論是大事或者小事,如果沒有福德很難成就。福從哪裡修?菩薩行的六條綱領,就圓圓滿滿的包括福慧雙修。第一條教我們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世間人所祈求的三種福報。如果不知道修因,果報從什麼地方生起?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佛又告訴我們,必須要兼修後面的五個科目,才能成就世出世間的大福報,才能夠使福德相續,綿延不斷。我們今天看看世間,確實有不少有福報的人,可是他的福報總不免有缺陷、不圓滿,福報很容易享盡。稍微細密的去觀察就能夠發現,雖有福,沒有福德相。一個人看自己不容易,看別人比較容易。會修行的人,看別人然後回光返照,再能夠認真省察自己,對自己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能夠省察,才能夠見到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善莫大焉。哪些是有福德而沒有福德相?第一,他一切都隨順自己的知見,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作所為與情理法不相應,這就是沒有福相。相應就是持戒波羅蜜─第二種大福德相。持戒的廣義就是守法,也就是說合情、合理、合法,這就是持戒。

第三種大福德相,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讚歎,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的─忍辱波羅蜜。《華嚴經》到後面還有很多次會讀到,佛在經上常說,不止說一次,這是大福德相。正是世間賢聖所說,「無故加之而不怒」,心平氣和,這是福德相。心不平、氣不和,縱有福,福也不厚,厚福才能夠載道。佛稱為二足尊,就是智慧、福德兩種都達到究竟圓滿,由此可知,福與慧是自性中本具的功德。很可惜凡夫迷失了自性,性德不能夠現前。學佛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而已,所以忍辱非常重要。能忍之後才能真精進,福與精進相應,福報天天增長,愈積愈厚,積功累德。不但自己得受用,而且能令一切眾生享他的福報,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沒有兩樣。

第五與禪定相應。禪定,淺而言之,心中有主宰、有方向,不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是禪定。《金剛般若》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大福,真正是此地所說的堅福。末後與般若相應,就是前面第一位地神德號當中所表的─普德淨華,與般若相應,這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應當努力學習。諺語常說「福至心靈」,一個人福報現前,就顯得特別聰明、特別有智慧;平常看這個人笨笨的,好像沒什麼智慧,他福報現前,忽然智慧就開,福至心靈,很有道理。第三尊地神:

妙華嚴樹主地神。

我們讀《華嚴經》,要與大方廣相應。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我曾在經題中給諸位略略的介紹過。「大」表自性的本體;「方」表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廣」表作用。所以這三個字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也是《無量壽經》上的經題,都能夠融通,沒有障礙。《無量壽經》經題教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戒定慧三學,就是佛法僧三寶。所以真正修學大乘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相應,這就是「妙」。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無有一法不相應,才算是真正修學大乘之人;在我們念佛法門中,你才真正會念佛,念得與佛相應。古人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與覺正淨相應,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才叫最圓滿的『妙華嚴樹』。樹立正法,正法久住,這一位地神教我們這個法門。第四尊:

普散眾寶主地神。

『普散』,普是普遍,也表無所不散。『眾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質,一類是心寶。心寶怎麼散?譬如經上講,大慈大悲憐憫一切眾生,這是普散。慈悲就是關懷、愛護、照顧之意。我們的心,念念都能夠愛護虛空法界情與無情一切眾生,常常關懷,這是慈悲心普散,慈悲是心寶。明白這個意思,我們今天教學,採取佛法中的總持法門,對於心寶取了五條綱要─「真誠心」,對一切人、事、物,盡虛空、遍法界,過、現、未來,唯一真誠,這是真誠心心寶普散。接著「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無不落實,這是普散眾寶的意思。既然心裡真心的關懷愛護,在事務上哪有不協助的道理?看到眾生有災難、有困難,一定伸出援手去救拔,自然會去幫助。除非別有因緣,是什麼因緣?我們常講障緣,他有障緣,沒有辦法,我們幫不上忙,有障礙。若無障緣,哪有不援手之理?

諸位要知道,散財是大福,反過來,斂財是最沒有福報的人。只知道積聚財寶,自己每天節省刻苦,積了一輩子財寶,到臨命終時一樣也帶不去,不知道給誰去享受了;當然享受的人也有因緣。要知道散財是大福,能與許多眾生結善緣。特別是學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講經要法緣,建立道場也要有法緣,領眾念佛還是要有法緣。緣從哪裡來?緣從普散眾寶結來的。我們若不與眾生廣結法緣,緣怎麼可能殊勝?我自己這一生,前世雖然不清楚,學了佛之後,懂得用比量,也能夠略微知道過去生中的作為。我大概是過去生中修慧不修福,所以對於經教沒有感到困難,接觸、聽聞就能夠明瞭體會其中的意思。可是一生沒福報,一生當中一個道場也沒有。

諸位現在看到我,好像也滿有福報的樣子,這個福是這一生現世修的。學佛以後才懂得修福,沒學佛之前也很吝嗇。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牢,別說不肯布施,人家碰一下、摸一下心裡都難過,就吝嗇到這種程度!是章嘉大師教導我,把這個毛病習氣改過來了,所以這麼多年來,好像有一點福報,在物質生活上沒有欠缺。雖然自己沒有道場,住別人的道場,住得很自在。別人喜歡處處作主,我喜歡處處作客,作客比作主好,客人受到主人的禮遇與優待;主人家的家業,他操心,我不操心,反而得自在了。因此福報小,也小有供養。我把所有的供養,過去只做一件事情,印經布施,修法布施。有多少供養就印多少經書,印經書、印佛像,與大家廣結法緣,這就是普散眾寶。所以我的法緣比一般法師要來得殊勝,道理何在?我肯散財,供養來了馬上就散,愈散愈多,法緣就愈來愈殊勝,就這個道理。如果你不肯散財,你的緣就不廣,將來成佛講經說法度眾生,座下弟子不多。為什麼?沒有緣分。如果緣結得深廣,度無量無邊眾生。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為什麼?一切諸佛中,與眾生結緣,阿彌陀佛是第一。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中發心度眾,可以說都有限量。我們發心要度這個地區的眾生;或者發心更大,要度全國的眾生;心發得更大,要度全世界的眾生,就此而已。學了菩薩道,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大,我們現在所接觸的範圍,只是六道中的人道,除人道之外,還有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於是心放得更大,我要度六道眾生。六道外面還有四法界,還有聲聞、緣覺、菩薩,我要發心度九界眾生,這心大不大?還是不大。為什麼?每一尊佛國土都有九法界。經上告訴我們,諸佛剎土無量無邊,所以九法界無量無邊。只發心度一個九法界,不能超越一個大千世界。諸佛如來因地上發心,所關懷的、所護念的,多半都是一個大千世界。唯獨阿彌陀佛,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不漏。所以他的緣無比殊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與阿彌陀佛都有緣,阿彌陀佛是「普散眾寶」。阿彌陀佛的寶是什麼?名號。名號是阿彌陀佛第一寶,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切眾生都能夠見阿彌陀佛的形像,聞阿彌陀佛的洪名,與阿彌陀佛結了緣。只要有緣,緣成熟一定接受阿彌陀佛教誨,將來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寶起了最大的效用。這是第四尊普散眾寶主地神教導我們的。第五尊:

淨目觀時主地神。

『時』是時節因緣,一般叫觀機。機,歸納有三大類︰第一是人,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人道,廣大的人群,你要知人;第二知時,時節因緣;第三要知處,處所。然後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才能夠契機,契機契理,眾生才能得真實利益。這一位主地神教我們觀機,觀機要遵守的原則是『淨目』,就是以清淨眼觀察時節因緣。說一個「時」,諸位要記住,把人與處所都包括在其中。所以這一句中最重要的是淨,清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好惡,用清淨心、清淨目來觀機。如果自己心不清淨,就是有好惡,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個心是染污的心、不清淨的心,觀機的能力就差很多,往往把眾生的根機看錯了。你所選擇的法門多半不適合大眾修學,這樣子反而給大眾帶來困惑與迷惘,不但信心不能夠生起,反而令大眾在佛法中退失信心,這都是由於觀機的錯誤。第六尊:

妙色勝眼主地神。

此一名號與前面的名號很接近,前面著重在心,清淨心才有清淨眼;這一尊著重在外面的境界。『色』是物質、色法,包含的境界非常廣大,凡是我們眼根所接觸的都是色法。此地用的文字很簡單,意思很深。這一「色」字就圓滿含攝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以此一字為代表。色法在法相宗,共歸納為十一法—五根、六塵。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不算,意是心法。外面六塵境界也是色法,就包含在這十一法中。這十一法都叫妙色,為什麼叫妙色?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謂緣起性空,這十一法都是因緣生法。佛在經上說得很好,凡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明白事實真相後,你當然不會執著,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不起,這叫妙色。由此可知,『勝眼』就是五眼圓明,或者也可以說之為佛眼,佛眼將五眼全包括在其中。五眼圓明對妙色,哪裡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完全是諸法實相,全是實相的境界。

也許同修要問,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人與白痴有什麼兩樣?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這個社會,為一切大眾作師作範,種種示現、種種言說,其中有沒有分別、執著?給諸位說沒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給永嘉禪師印證,證明他確確實實明心見性。之後,六祖又問他一句:你還有分別否?他答說:「分別亦非意。」六祖首肯,告訴他:你如是,我也如是。一切眾生的分別是第六意識,一切眾生的執著是第七末那識。佛菩薩教化眾生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但不是第六識、不是第七識。是什麼?他們已經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意。意有障礙,智沒有障礙,智就是《華嚴經》中講的無障礙法界。雖分別而沒有障礙,雖執著也沒有障礙,所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凡夫分別、執著都造罪業,統統有障礙,他們分別、執著沒有障礙。為什麼分別沒有障礙?分別即是不分別,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為什麼說分別?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不是自己分別。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執著。

這個說法,如果還不能夠體會,我們舉個比喻來說。一般人分別執著自己的意思,順自己的意思就歡喜,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煩惱,所以分別、執著是造業。佛菩薩分別、執著為什麼不造業?佛菩薩像舞台表演者,有表情,也要說話,是不是自己的意思?不是。是劇本上寫的;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與自己毫不相干,這就是分別亦非意,只是表演。所以你看到他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但都不是出於自心,他的心清淨,從來沒有動過。這個本事我們如果學到了,受用真的快樂,真的離苦得樂,就與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沒有兩樣,遊戲神通。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來唱戲的、來表演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完全是因應社會廣大群眾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而起自自然然的反應,決沒有一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妙色勝眼」所含的深廣之義。第七尊︰

香毛發光主地神。

這一位護法神的德號是從行德上建立的。『毛』指汗毛,正報中最小的,佛在經上常用毛端或毛孔。毛端與毛孔都能放出香光。香、光怎麼來?香與光都是性德,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放光,自性本具的功德放香。由此可知,他們全是見性的菩薩。我們不要以為地神、山神、主林神這些神眾只是鬼神道的眾生,他們的地位並不高,看起來天神都比他們高。可是他們卻有資格參加世尊華嚴法會,可見都是法身大士,最低的資格,也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而且,我們從「歎德」也能體會到,全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作斯示現。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六道,所以在這個大會上,他還是以應化的身分。為什麼他不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其中用意非常非常之深。第一個意思,讓我們非常明顯的觀察到,如來的教化原來是整個世間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如果統統以菩薩身、佛身,我們會以為佛法大概是佛菩薩修的,凡夫沒分。這麼一示現,我們明瞭鬼神都有分,所以他們的示現是代表九法界一切眾生。像《地藏經》中所示現的閻羅天子,閻羅天子是地獄道的眾生,他率領許許多多鬼王,參加忉利天宮一會。這些鬼王都是地獄中的小鬼王,說明一個事實,諸佛菩薩在地獄中示現鬼王身、閻羅身,也是教化救度地獄界的眾生。地獄眾生很難教化,惡習氣很重,顯示出大慈大悲。

第二個意思,我們從這裡能明顯體會到,無論我們今天是生在哪一道,無論我們現前是什麼樣的身分,過什麼樣的生活,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學佛作佛、作菩薩,所以他這種示現意義就很深很廣。更深入的一個境界,這不是一般人容易體會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佛法的整體,使我們聯想到古大德常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氏門中不捨一法」,這是極深廣的義趣。他們在此地表演給我們看,不僅僅是後面五十三參表演,這部經自始至終諸佛菩薩都在表演。

香光是性德,沒有見性的人,身體能不能有香光?也能,不過這個香變質了。雖變質,也比世間種種香料殊勝,決不是世間一切香料能夠相比的。天人身上有香氣,也有光明,天人沒見性,他們的香光就是變了質的香,天人的香光就不是我們人間任何香料能夠相比的。人間修道人,修得有功夫,身上也有香光,像虛雲老和尚身上放清香。修道人身上的香光與天人的香光是修得的,怎樣修得?他所修的與心性相應,就有這個現象發生;如果所修的與心性不相應,這個現象就沒有了。可是在修學中與佛法相應的人,香光也非常溫和;如果與佛法不相應,與魔相應,諸位要知道魔也放光。佛身金色,魔也是身金色;佛放光,魔也放光。佛光與魔光不同之處,就是佛光柔和,接觸感到很舒適、清涼、歡喜;魔的光就像太陽光一樣,刺眼、不舒服。魔的香也刺鼻,香味很烈。佛與性德相應,魔與惡見、煩惱相應,這是不相同之處,我們要有能力辨別。自身放香光是修行功夫成就的一個證明。第八尊︰

悅意音聲主地神。

名號表「說法的音聲」。說法音聲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只是在講台上講經說法。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接觸什麼人,甚至於接觸動物,都是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給他說法;所有一切言語,都是幫助眾生覺悟,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開口都是法。到你善說的時候,不但開口是說法,閉口也是說法,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塵說剎說、無間說」,沒有間斷過。能令一切眾生聞法歡喜悅意,又能夠理解,能夠深信,再進一步他能夠發願修行。第九尊︰

妙華旋髻主地神。

名號中關鍵的字眼在『旋』,旋代表什麼?旋是轉法輪的相,代表法輪常轉。讓我們見到這一位主地神,弘法利生的願行就油然而生,幫助佛轉法輪度眾生。法輪的內容是什麼?『妙華』。就經教而言,妙華是《華嚴經》,妙華是《妙法蓮華經》。在一切經中,古大德稱這兩部為一乘佛法。佛法分三乘、二乘、大乘。什麼叫一乘佛法?一乘佛法是講成佛之道。如果一部經典是教人成佛的,就叫一乘法;如果是教人修菩薩道,成菩薩,那是大乘法;教人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這部經就叫小乘。大小乘是這麼分的,在於這一部經教人的目標。《法華》教人成佛,《華嚴》教人成佛。此地「妙華」不做別的解釋,因為它底下有旋的意思。轉法輪,轉什麼法輪?一定是轉一乘大法,圓滿的法輪。『髻』的意思是高顯。我們建立道場,樹立法幢,讓一切大眾都知道此地是正法道場,都知道此地是修學了義的法門,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妙華旋髻主地神所表的。末後一尊︰

金剛嚴體主地神。

以『金剛嚴體』做總結,這意思很深。凡是「金剛」都表般若。金剛是慧,嚴是福。主地神以福慧開端,也以福慧總結;前面福慧是因,後面總結是果。說明徹始徹終,細節無論怎樣繁多,總不離開福慧兩字。『體』是性體,真如本性,佛法中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金剛嚴體」是嚴自性的佛陀,這是真正之體。金剛般若能嚴,所嚴的是自性,以及自性變現出來的無量無邊境界,包括一真法界。體嚴,相當然莊嚴;能嚴、所嚴不二;性、相也不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下文是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

每一段都有這個字樣,意思都相同,不必再解釋。末後歎德:

3、攝德圓滿

皆於往昔發深重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

主地神畢竟以福為主,可是福不能離開慧,離慧之福不是真正的福報,真實的福報一定與慧相應。這些主地神的菩薩們,示現鬼神身分,確實是菩薩。而這個菩薩也是示現的,真正的身分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退在菩薩位,幫助毘盧遮那佛教化眾生。『皆於往昔發深重願』,往昔是無量劫又無量劫,像地藏菩薩久遠劫前就發深重的誓願。地藏菩薩如是,每尊菩薩都如是。說一尊菩薩就是說一切菩薩,說一尊佛就是說一切諸佛如來,這是《華嚴》教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發的是什麼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著重在末後四個字,佛懂得修福。如果諸位再問,佛所證已經達到究竟圓滿,佛還有什麼修的?確確實實,佛的確是無修無證。無修無證是不是真的就不修不證?不是的。如果真的有修有證就不叫妙,真的不修不證也不叫妙,妙在什麼地方?修而無修,無修而修;證而非證,非證而證,這就妙了。修與無修是一,證與無證也是一,不是二,妙在此地。所以我們在凡夫位,沒有入佛的境界,就要老老實實學佛之修、學佛之證,從這裡才入得了門。如果你現在就開始學佛的無修,什麼也不用修了,怎麼會成就?可是最後一定要入佛的境界,才叫真的證果,所謂究竟證、圓滿證。修福如前所說。現在繼續往下看: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一)金剛神眾
第3頁:(二)身眾神 第4頁:(三)足行神
第5頁:(四)道場神 第6頁:(五)主城神
第7頁:(六)主地神 第8頁:(七)主山神
第9頁:(八)主林神 第10頁:(九)主藥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