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三)足行神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足行神 分三

清涼大師對於足行神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說「依止足行眾生及守護故」,如下面經文中所說,「善見比丘,足行之神,持華承足」,這是從事上講,說這一類的神。為什麼叫他足行神?他對於真正有修行的人,例如善見比丘(出家持戒,有修有學的一個比丘)他走路,足行神拿著蓮花,他腳踏到哪裡花就擺到那裡,步步都踏在蓮花上。。這從事上說,說這些神眾叫足行神。

另外一個意思,「足所行處」,指道路神。道路神是誰?現在管道路的交通警察,指揮交通的,他們就是足行神。公路有公路警察,鐵路有鐵路警察,航空有航空警察,這一類都屬於足行神。從名義上我們能夠體會,它著重在行,行路。路有正路、有邪路。正路是什麼?成佛之道。佛道也叫菩薩道、大道;聲聞、緣覺是小道、小路。小路可以通到大路,不能達到目的地。但是小路不是邪道,為什麼?它能通大道。如果是邪道,最後通不到大道,那個道就是邪路。諸位從此地去思維,然後就明瞭,此地講的足行,是步步踏在菩提大道上,這些神管這個事情。如果我們能夠行佛所行,與他們就相應了。我們護持他,他也護持我們,我們與這一類的神眾就相應。請看經文︰

1、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

數量與前面講的相同。意思就是說明這一會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們都來參加了。如果不是這樣的程度,想來也來不了。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神通、沒有道力,怎麼能參加世尊華嚴法會?以我們凡夫知見,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眼觀鼻,鼻觀心,二七日中、三七日中,一點動作都沒有。怎麼知道他在定中講《華嚴經》?定中那個境界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一個國土、不是一個世界,我們看到出席大會的大眾就明瞭。定中突破了一切時空的障礙,定中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邊際。所以感得一切諸佛菩薩示現為六道的形象、示現為十法界的形象,在道場集會。也許有人問,道場能容納得下嗎?此地講的是法性,性體沒有大小、沒有廣狹。有大小、有遠近、有廣狹,是凡夫知見,心在動中,才有這些現象;心如果真正不動,這個現象就完全沒有了。所以說真的境界,沒有生滅,沒有真假,也沒有善惡,也沒有邪正,什麼都沒有,沒有遠近的距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一真。世尊在菩提樹下坐的是一真法界,這才是真實究竟圓滿。此地也舉了十位上首的德號,我們從名義當中去學習,學習的原則不要忘記,一多不二。

2、列名結數

所謂寶印手足行神。

這個意思諸位懂不懂?什麼叫『印手』?印手翻過來叫手印,意思一樣。密宗非常講求手印,手印決定不能夠錯誤。手印是什麼?我們現在的話叫手語。『寶印手』,手語可貴。如果街道上紅綠燈有故障,站在十字街頭指揮交通的警察,就是寶印手足行神。第二位:

蓮華光足行神。

『蓮華光』,蓮花與光表我們處事做人、服務社會大眾的兩個重要原則,一定要懂得,要能夠堅持守住。中國古時候國家選拔人才,標準是孝、廉。在古帝制時代,「薦賢受上賞」,替國家推薦賢人者,受最高的賞賜。所以地方官吏在政績中,第一條是選拔人才。一個孝子,替國家做事,替社會大眾服務,一定很盡忠,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為什麼?如果做不好,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宗,他一定盡心盡力。所謂是「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需要人才,需要孝。第二個需要廉,廉就不貪污。這樣的人選拔出來多半是童子、年輕人,選拔出來由國家培養,給他讀書,送到太學,造就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做各個地方政府的領導人,人才是這麼來的。我們讀這一尊足行神的名號,使我們想起這件事。蓮花表廉潔,出污泥而不染,這是廉潔。光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哪有不盡忠職守之事?足行神,是國家公務人員中的一類,主管交通。第三尊:

清淨華髻足行神。

『清淨』與前面「蓮花」的意思相同,而此地講的花就不是蓮花,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雜華嚴飾」。像一個花園,世間所有花的品種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美不勝收。花表萬行,表菩薩的無量行門,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工作,處世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行,在此地就用花來代表。行不止一端,所以用雜花表法。無論哪個行門,一定要保持清淨。

清淨的心行,在世間一切大眾當中,自自然然突出,與眾不同,就是底下髻的意思。『髻』也是高顯的意思,這是人身最頂端。因為這些神眾,除了執金剛神,都是女身。在家的女子古時候梳髮髻,頭髮都梳得很高,髮髻上戴花。所以這個髻是高、明顯的意思,形容清淨心。第四尊:

攝諸善見足行神。

『攝』是攝持。『諸』是多,眾多的『善見』。這一句我們如何學習?就是在工作之中,要懂得攝諸善見。用現在的話,攝是接納,接納別人好的意見,我們才會有進步。自己的缺點,自己很不容易發現,所以世出世間法我們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圓滿,要不斷的改進,把我們的過失缺點改過來,我們就能往上提升。說老實話,過失缺點一定很多,世間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第一種,諸佛如來沒有過失,真正功德圓滿;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有過失。何況我們凡夫!第二種人是自以為自己沒有過失,絕不接受別人的批評,不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個沒法子。除這兩種人之外,哪個沒有過?

所以我們自己要承認,自己的過失無量無邊。如果沒有過失,怎麼會落到今天還作生死凡夫?既然當生死凡夫,那過失就不能夠避免。有過不怕,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善人就是知道改過。第五尊:

妙寶星幢足行神。

這個名號的意思比較難懂。星與寶,表的是什麼意思?在佛法中,『寶』表性德,通常叫三寶。自性三寶是什麼?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說,覺、正、淨;自性覺叫佛寶,自性正叫法寶,自性淨叫僧寶。所以佛、法、僧三寶,就是自性的覺、正、淨。『妙』的意思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才妙。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一切作為,超越不了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妙。妙是遠離妄想、分別、執著,性德圓滿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示現在工作之中,示現在處世待人接物之中,不著相,若無其事,不著相就妙。

日、月、星都表智慧,星的光雖然小,但是星多、繁星。日只有一個,月也只有一個,星則無量無邊。『星』表法的意思是表繁多,表後得智。如果我們以日月星來表智慧,多半用太陽表根本智,月亮、星星表後得智;月是後得智中的自受用,星星表後得智的他受用。無論是自受用、他受用,都非常的突出,『幢』是表突出的意思。

這個意思怎麼樣連貫?大家想想就明白了。在他崗位上,用他的智慧,幫助社會廣大的群眾。又能夠不著相,天天這樣做,認真努力服務,完全是義務,做得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不求報酬,這就是妙寶。現在人工作,報酬多就多做一點,報酬少就少做一點,沒有報酬不做了,與這個名號完全相違背。所以如來示現這種身分,服務社會大眾,所做出來的樣子是全心全力,以他的智慧、勞力、技能服務社會,服務大眾,不計報酬,他表這個意思。第六尊:

樂吐妙音足行神。

『樂』是喜歡,『妙音』是利益一切眾生之音。能利益一切眾生,言語議論,種種教誨,這是善音。善音如何變成妙音?妙是不著相,妙是從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中生出來的,這就叫妙音。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所謂是心地清淨平等,看佛、菩薩,看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平等平等,無二無別,這才叫妙。怎麼樣才能把一切眾生看成平等?經上說得很多,見一切眾生體性就平等了。可是見一切眾生的體性,先要見自己的本性,禪家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是什麼?佛是平等覺。由此可知,不見性就不平等,見性就平等了。所以你能見自己的自性,就能見一切眾生的佛性,能見一切萬物的法性。這個時候平等性智自然現前,然後你的音就妙了,你也喜歡說法,喜歡幫助人,這是大慈悲心的圓滿流露。在四無礙辯才中,這叫樂說無倦,喜歡說法,不疲不倦,表這個意思。第七尊:

栴檀樹光足行神。

『樹光』,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好像樹都不放光。可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以及在本經中所讀到,諸佛如來的淨土,其中樹木、花草都是無量眾寶成就,所以樹木、花草都放光,光色燦爛,美不勝收。『栴檀』是香。佛在經上說,我們這個閻浮提世界,最名貴的好香叫栴檀香,類似現在的檀香。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檀香,是檀香中品質很差的。現在眾生沒有福,那是境隨心轉,沒有福報,雖然有檀香,香也變質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在世那個時代,燃一丸栴檀香,香氣可以遍滿四十里,四十里內聞到這個香氣,許許多多瘟疫病自然驅除,有這樣殊勝的效果,能治病。想想我們現在縱然買到很好的沉香,檀香中很好的沉水香;我們曉得一般樹木放在水面漂起來的,不會沉下去,可是沉水香能沉在水裡,這樣的香也相當名貴,值不少錢。可是燃起來,別說四十里,恐怕四十尺外都聞不到香氣。這個原因在於我們眾生業障太重,根性太劣,所以真正的好香統統變質,境隨心轉。我們也曾經講過,風水隨著我們心轉,這一些物品屬於風水中的一種。所以等到人心純善的時候,這些物質都能轉變成上妙寶物。

名號的德用我們要學習。我們要學習以光明、以寶香這種氣氛接觸大眾,令一切眾生接近我們的時候,自自然然生起仰慕之心,我們的光明攝受他。寶香我們今天叫氣氛,真正有學問、有德行、有修持的人,有溫雅如同寶香一樣的氣氛,使人接觸之後流連忘返,很樂意處在這樣的氣氛之中,也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香光莊嚴」。但是很難遇到,我這一生接觸的善友,只有章嘉大師確確實實是像此地講的栴檀樹光。你在他的身邊,與他坐在一個房子中,縱然一句話不說,你感受得非常舒適,非常的希有。有這麼一次經驗之後,就很想常常接近他,很想坐在他的身邊,也不必靠近,就能讓自己的心得清淨,妄想煩躁自然不起。這是善知識的修持、德行真正能夠感人,一句話都不必說。現在人講的氣氛、磁場,與這個意思很接近。下面一尊:

蓮華光明足行神。

這一尊與第二尊「蓮華光足行神」,意義相同。前面講「蓮華光」,此地講「蓮華光明」,名號多一個字,意思就不完全相同。前面蓮華光,雖有光,還不太明,此地蓮華光明,這個光很明。所以名號中多一個字,少一個字,或者是換一個字,意思確實不一樣,如果看成一樣,就變成雷同了。這兩尊菩薩所表的,蓮花光是自受用,蓮花光明表他受用。但是我們曉得,如果自受用沒有得到,決定不可能有他受用,所以是自行而後化他。前面講蓮花光,自己有廉潔的操守;此地是廉潔操守能感動別人,能令人效法,使人發心學習,這是明的意思。第九尊:

微妙光明足行神。

『微』是精微、精華,『妙』是美妙,精緻微妙到極處。這是讚歎他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不圓滿、無不是美妙,一絲毫的過失都沒有,這才叫「微妙光明」。從這個名號中,我們就能體會到,如果不是如來倒駕慈航示現的身相,這個境界絕對不是神眾能達得到的。華嚴法會,是諸佛如來的大會。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回頭再來觀察我們現實的世間,是怎樣性質的法會?也是如來圓滿的法會。如果你說我們是凡夫,與佛有很大的差別,你就不懂得華嚴的義趣,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是不是真的諸佛如來?給諸位說,真的,一點都不假,是真的。

大乘經上說,諸佛如來是出纏的如來藏,我們凡夫是在纏的如來藏,也就是說凡夫是種種煩惱纏縛的如來藏。諸佛如來是出了纏縛,我們現在還被纏縛住,而如來藏是一不是二,哪有差別?佛法中講的信解行證,信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信自己是迷惑顛倒煩惱的佛。但是要曉得是真佛,不是假佛,迷惑煩惱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捨得掉,真的一定現前。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說得好,「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惑煩惱,本來沒有;「本覺本有」,本覺是如來。我們學佛的人,信心從此處建立,然後才不會輕視自己,才知道如果我們自己發憤努力用功,勇猛精進,斷除煩惱習氣,這一生成佛是做得到的。凡夫一生如果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那佛講《華嚴經》就沒意義了。《華嚴經》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告訴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為這一件事情而來。

我們今天生在這個世界,有使命為世人傳達這個訊息,這是我們四眾弟子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有責任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令大家覺悟,生起信心。信心是修行證果的根本,本經所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源是源頭,母是比喻能生,信心是成道的根源,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金剛經》中也說,「信心不逆」,又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豈不證明《華嚴經》上這句話嗎?我們今天最難的就是建立信心。如果有清淨信心,這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是決定沒有疑惑的。

微妙光明的意思,無盡的深廣。真正的信心是從明瞭通達中成就的,而明瞭通達又從信心中生,這就說明信與解是相輔相成的;信能幫助解,解又幫助信。所以我們最初信佛都是迷信,對佛法真正的內容並不了解,我們對它就產生信心,就喜歡去研究。這個信心怎麼生的?信心還是有根,根是在過去生中的因緣、宿根。雖有根,必須要善知識誘導,信根才能起作用,由信到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信解行證中,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都能與這個相應,那就是微妙光明。這一句表法的義趣,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知道在生活當中、在工作中如何去學習。末後一尊︰

積集妙華足行神。

著重在『積集』,『妙華』是菩薩無量的行門。這一句就是通常講的積功累德,很要緊。功德一定要累積,為什麼?《彌陀經》上說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功德,不能少。世間人在世間建功立業都要積福,何況出世間的大法。我們的弘願要普度眾生,如果沒有圓滿的福德、圓滿的智慧,怎麼能做得到?因此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我們現前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要認真,不要怕辛苦、不要怕勞累,要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有三大類,其中有一類是修法,你修行要有耐心。譬如拜佛,你發心一天拜一千拜,就天天要拜,得有耐心。不能說拜兩天就不拜了,你的耐心就沒有了,那不能成就,天天要拜。

這一句「積集妙華」,就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重要。下面這一句是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

『等』,『上首』,十尊略舉,像他們這一類的,太多太多了。

有佛世界微塵數。

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從這個經文中,諸位仔細去觀察,世尊這一會確實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華嚴海會。

3、攝德圓滿

皆於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

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與會的這些足行神,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化身,每一尊都是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這四個字非常重要,這四個字是教我們,想成就,離開佛就決定不能成就。我們如何親近如來?念佛求生淨土就是親近如來。釋迦牟尼佛不住世了,諸佛如來雖然慈悲,隨類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決定不會暴露身分,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所以我們親近如來,只有找阿彌陀佛。不僅僅是世尊介紹給我們,我們在大乘經中看到太多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介紹,都是這樣勸導我們,念佛求生彌陀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世尊在經中明白開導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這些話都是堅定我們的信心,勸勉我們親近彌陀如來。親近之後還要隨逐不捨。

也許有人問,我們怎樣度化眾生?度化眾生是分身度化,西方極樂世界菩薩都是這樣的,有能力變化無量無邊身,像《梵網經》上所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有能力千百億化身,化身到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而自己的本身不曾離開老師一步。有人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問他為什麼?他認為到了那裡,不好意思離開阿彌陀佛,而家庭眷屬還在娑婆世界,又不能回來度他們;想想還是不去的好。這個想法完全錯了!不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實際的狀況。

念佛三、五年成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計其數,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中看到,念佛三年往生的,有多少人?過去曾經有同修來問我,是不是他們念了三年壽命就到了,就往生了?如果是少數或者可能,那麼多的人,就不是了。為什麼三年就往生?他自己喜歡去。壽命雖然沒到,他願意提前去。要知道念佛人真正念成功,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怎麼會不歡喜去?不可能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去不了的人是功夫不夠,沒辦法。真正有這個功夫,想去的,誰不願意早去?在這個世間受這些苦、受這些難,毫無意義,沒有理由,所以多半都是捨壽提前走的。

今天佛不住世,我們這個道場供奉的佛像就是如來,時時刻刻不捨,不離開。無論走到哪個地方,心中想著佛像,念著佛名,思惟佛在因地、果地上種種功德,發願修學,這就是真正的隨逐不捨。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一)金剛神眾
第3頁:(二)身眾神 第4頁:(三)足行神
第5頁:(四)道場神 第6頁:(五)主城神
第7頁:(六)主地神 第8頁:(七)主山神
第9頁:(八)主林神 第10頁:(九)主藥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