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九)主藥神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九)主藥神 分三

再看末後一段,第九「主藥神」。從執金剛神一直到此地,這九類的神眾,代表十住因果。十住,住佛所住。由此可知,在這一段經文中,每一位代表所示現的身分,雖然是神眾,實際上都是菩薩。菩薩的名號就是教我們,生活在世間,從事任何行業,應當如何面對社會大眾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些都是菩薩行中重要的原則綱領。如果我們能夠學習、能夠照做,就是在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這是真正學佛,真正學作菩薩,不必要換生活方式,不必要換工作行業,就在自己現實生活本位當中學習。我們明白、覺悟了,就過佛菩薩的生活。

下面這一段主藥神,諸位一看就能夠聯想到,是從事於醫學、醫藥界的工作人員。醫生、護士,包括製藥行業都在其中,現代的健康保健統統歸在這一類。這一個社團是一切眾生沒有辦法離開的,關係非常密切。人在世間,哪有不生病的?生病一定要求助於他們,所以這些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醫德,特別標顯的是仁慈。從事這行業的人,本願是救人,決不是牟利。如果以這個行業牟利,造的罪業就很重。眾生得了病,尤其是重病、急病,如果醫生一定要求很高的醫藥費,否則不醫治,業就造得很重。「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從事於醫藥行業的人,積功累德比一般行業容易,做虧心缺德的事情,造業也比別人重。換句話說,將來他的前途兩條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看他自己的選擇。如果他學醫真正是為了救人,他是菩薩;不往生,也決定生天,得天福。如果他認為這個行業可以敲人竹槓、賺錢,他的前途就是地獄。

古時候,世間人最敬愛良相、良醫。宋朝范仲淹先生年輕的時候,生活很清苦,窮秀才。他的故事家喻戶曉,我們在傳記中讀到,他是蘇州人,在一個寺廟中念書,窮到沒有飯吃,每天只煮一鍋粥,將粥劃成四分,一餐吃一塊,窮到那個程度!後來,他在無意中發現寺廟地下藏有黃金,為數不少,一般人會認為發財了!但是范仲淹又把黃金埋回去,認為這是不義之財,不應該得的。他也不告訴任何人,沒有人知道。曾經有一次與幾個朋友遇到一個算命的,他就問算命先生:你算算我的命,能不能作宰相?算命先生聽他這個口氣,笑笑,太誇大了。然後他又問:你給算算,我可不可以作醫生?算命先生說:你怎麼從宰相一下就掉到醫生?他就說:唯有宰相與醫生能救人。他完全出於一片救人之心,不是為得高官厚祿。所以算命先生佩服他:你這種心胸,真宰相也!他以後真的做到了宰相。

范仲淹先生做了宰相,官高權重,但是生活幾乎沒有改變,還是過窮秀才的生活,收入全用來濟貧,幫助一些苦難眾生。他養三百多家,親戚朋友中生活困苦的,他都幫助。所以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來,他的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賢人。印光大師一生最佩服的有兩個人,孔老夫子第一個,他是第二個。積的德太大了,代代賢能,他給我們社會大眾做了一個好樣子,不但不取不義之財,應該得的都施捨。完全是一個救人的心,從小懷著救天下人的大志,一直到老死,都不改變,而且真正奉行,這就是菩薩發心。以佛門中言,都是再來人,菩薩乘願再來,給世間人作師作範。

1、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藥神。

經文中說這一類神眾的數目無量,似乎比前面所講的更多。主藥神就是從事醫學、醫藥,主治一切眾生疾病的行業,我們今天稱為醫學界、醫藥界的社團。在本經表法,代表醫德、行德,在各種行業中其德行最為明顯。菩薩只曉得救人,救人要緊,救人第一,至於酬勞費用,他不曾想到。在古代,行醫多半是布施,只是大富人家給他一點供養,也沒有一定要收多少錢的,這話說不出口。作為老師,教學生也不能一定要收多少學費,說不出口。所以古時候,學生對老師的報酬,隨意;家庭富有的人,可以多送一點供養老師;實在貧窮人家,表示一點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拿錢。從前老師有德行,心目當中是培育人才,不是來求報酬的。醫生也如此,病治好了,對醫生的報酬也是隨分隨力,醫生決定不會要求收多少酬金,完全是救世。

菩薩為眾生治病,眾生有什麼病?煩惱是病、迷惑是病、貪瞋痴是病。所以他表現的是伏貪瞋痴,幫助一切眾生修學,利益眾生的法身慧命。清涼大師在註解中告訴我們,如果就利他的德行來說,就是「三業不空」,總表醫德。身體每天工作,心心念念都是幫助病苦的人,要有這個願望。現在醫藥很發達,醫療設備比從前進步太多了,人生病住院。從前生病只能住在自己家裡,請醫生到家裡來治病,路途遙遠的,要走一、兩天的路才到。在從前代步的只是馬、驢,交通非常不方便,病重的還要請醫生在家裡住幾天。醫生遇到病人來請,沒有理由不去的;不能推說路太遠、太辛苦,不可以的,治病要緊,所以確實「三業不空」。

在行業中,主藥神也表出家這個行業。佛是大醫王,學佛就得學醫王。世間醫生大夫是給人治身病的,出家人是療治眾生的心病,所以「三業不空」意思就非常圓滿、非常明顯。出家的佛弟子,念念要發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想度眾生,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力。德行是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己煩惱不斷,怎麼能幫助別人斷煩惱?想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斷煩惱。煩惱中最重的是貪瞋痴,佛要求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與戒定慧三無漏學相應,決定不能與貪瞋痴相應,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後,還要學一套本事,才能幫助人。本事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學哪些法門?視乎自己的根性,看自己的能力,還要看自己現實生活環境,才來選擇法門。更要了解這個時代眾生的需要,我們學這個法門才能契機,這是智慧的選擇。

佛在滅度之前教我們「四依法」,是非常重要的開示。四依法中,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條重要。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這法門令人在一生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不了義。如果真的能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穩穩當當超越三界、了生死的,就是了義。這是教我們選擇法門的首要考量。哪一個法門能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很有把握的?照原理講,許多法門都可以。但是,首先觀察現在一切眾生的根機,再想一想自己,我自己修學這個法門,能不能在今生了生死?佛說,了生死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決定不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如果不能夠斷塵沙煩惱,決定不能出十法界。無量法門,方法不同,依據的理論不同,但是它所達到的效果決定相同,都是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我們今天想想,能夠斷得了見思嗎?實在說,一品都斷不了。怎麼辦?就應當想到,了義法門中只有一門─念佛往生淨土,帶業往生,煩惱不斷,可以成就。其他法門,煩惱不斷決定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法門,煩惱不斷可以成就。但是煩惱雖然不斷,要有能力伏住,才能往生。伏煩惱就是把煩惱控制住,不讓它發作,煩惱確實沒斷。如果連伏煩惱的能力都沒有,就沒有辦法了。

佛教給我們什麼方法?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雖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這個辦法用熟了,臨命終時,真有效果,心中還是想佛、還是念佛,不念煩惱。所以,對於世緣要看淡,不能太濃,將來往生的時候才沒有障礙。經教理論愈透徹愈好,愈明瞭愈容易放下,對於一切事物就不會執著,也不會去分別,這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世尊也是這樣勸導我們,他在《大集經》中說得很清楚,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那個時候人心淳厚,嚴持戒律就能夠超越三界。像法時期眾生根性差;換句話說,妄想多了,煩惱重了,單單靠持戒不行,要修定,禪定成就。末法時期眾生每況愈下,妄想煩惱比過去多許多倍,別說開悟,修禪都不能得定。所以佛才開示念佛法門—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知道自己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而是中下根性的人,聽佛的話決定不錯,我們選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經論不多,古時候是三經一論,現在是五經一論,分量都不多。又何況在六種經論當中,任取一種,一門深入,老實念佛,都決定往生,這方便太多太多了。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又能遇到往生的法門,真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今天成就。只要我們鍥而不捨,真的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認真努力修學,我們這一生就作佛了。真的作佛,作究竟圓滿佛,世間這一切太渺小了,不值得再去顧戀,作佛要緊。能真正有這個認知,才叫真實智慧。

醫藥是治病的,是一切眾生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世尊對於出家弟子們的教誡,只能夠如法接受在家信眾的四種供養,其中就有醫藥,由此可知,醫藥對我們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與飲食沒有兩樣。四種供養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一個人在世間最低的生活水平,這四種東西不能夠缺乏,有了這四樣,身心安穩。所謂「身安而後道隆」,才能夠安心修道,又說「法輪未轉,食輪先」,也就是說,必須先有基本生活的條件,讓生活能過得去,沒有憂慮,才能夠安心修學佛法,可見得醫藥對我們人身實在無比的重要。

疾病從哪裡來?我們應當要有這種知識。佛法將疾病概略分為三大類,病因很複雜、很複雜,三大類可以包括盡了。第一類是生理的疾病,中國諺語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指生理上的毛病,大多數與飲食有關,所以對於飲食不能不謹慎,不能不講求衛生。如果對於飲食、對於寒暑衣服的增減,能夠調理得很好,就能夠避免生理上風寒感冒之類的毛病。世間人飲食講求衛生,諸位要知道,衛生就是保衛生理的健康。我們這個色身是物質,對於物質的色身保養,就要懂得衛生的常識,以減少疾病的感染。

第二種疾病屬於情緒方面。許多同修也能夠理解,情緒不好,容易生病,所以情緒的調和也非常重要,世出世間的教學對這個都很注重。儒家教學的手段用禮調身,生活起居都在禮中。現在人已經不讀古禮,讀過古禮的人知道,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古人講究,在什麼節氣應該吃什麼東西,對生理健康有幫助,不是隨便吃的、亂吃的;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容易得病,所以現在人有奇奇怪怪的毛病,從哪裡來的?多半都是從飲食與情緒上來的。情緒不安,容易煩躁,都是得病的根源。這一類的病,儒家是用音樂,藉著音樂歌唱調和人的情緒,使情緒得到中和,那是最健康的。儒家講中和,佛法講中道,都是最健康的。

情緒中包括煩惱,煩惱屬於情緒。佛法也是用這個方法,佛法用戒律調身,佛家的飲食起居也包括在戒律之中。儒、佛非常接近,儒家重視樂教,佛法也重視樂教。佛法中有梵唄,重視音樂,大乘法中也有歌舞。為什麼?調和性情,音樂歌舞以教育為主,不是以娛樂為主。教育與娛樂結合成一體,主要還是教育,以娛樂為手段,這個理念儒佛都相同。所以我們要知道疾病的根源。在情緒中,最重要的根是貪瞋痴,佛法叫三毒煩惱。三毒,用現在話說就是三類的病毒,這是帶來疾病真正的因素。三毒煩惱重的人容易生病,而且容易生很嚴重的病、很難治的病。這就是疾病的根源。

另外一類是冤業病,過去的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就有這種疾病,這很麻煩。諸位學佛同修,都曾聽過佛門懺悔法中的「慈悲三昧水懺」,三昧水懺從唐朝時候悟達國師而來的。悟達國師得了人面瘡,幾乎要他的命。這個病不是生理的,也不屬於心理,是屬於冤業病,這一類的病只有用調解。悟達國師福報大,遇到迦諾迦尊者,他是阿羅漢,由他出面調解,把怨結化開,冤家債主離開了,他的病就好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這三種。如果屬於生理上的疾病,醫藥可以治得好;醫生治不好冤業病,超度就有這個力量,超度就是調解。假如對方接受佛事超度,覺悟到:恩怨的報償,彼此互相報來報去沒完沒了,總不是一件好事情,這樣就能接受調解,這病就能好。假如碰到對方非常頑固,不接受調解,就沒有法子了。不過一般來講,大多數會接受調解,不接受調解是少數,這是這一類病的治法。

第二類煩惱習氣的病,較麻煩。這一類的病,要在佛法中講求修學的功夫,斷煩惱、斷習氣、破無明,完全靠自己修學的功夫,不是別人能夠治得了的。三毒是真麻煩,是六道眾生的病根,這三樣東西如果不捨掉,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在六道中,能夠生到三善道,享人天福報,那是因為三毒煩惱暫時潛伏住,不起作用;不是沒有了,只是暫時潛伏住。什麼東西將之伏住?「定」能夠伏煩惱。天人從夜摩天以上就修定,愈往上去,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定功愈深,定力愈強,伏煩惱的時間愈長。而欲界層次低一點的天,像四王天、忉利天,乃至於夜摩、兜率,還有一種力量—福報,福也能夠把病毒暫時控制住,他有福報,病毒暫時不會發作。所以人不能不修定,不能不修福,佛教我們福慧雙修。「定」只能夠伏煩惱,不能夠斷根。怎樣才能夠斷根?要開智慧。慧能夠斷煩惱,慧能夠將三毒煩惱轉變成菩提;慧才能轉,定只能控制而不能轉變。開慧叫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成菩提是轉因,轉生死成涅槃是轉果,因果都轉。

我們學佛的人,這基本的道理一定要認識得很清楚,然後才知道為什麼要修福,為什麼要修定修慧。福、定、慧對我們生活關係太大了,不可以不知道,能修這三種,才真正有幸福美滿自在的生活,如果都沒有,日子就過得很辛苦。所以福、定、慧真正能夠治一切病,包括生理的疾病都能治,冤業的病也能治。有大福報的人,即使冤家債主碰到,也會想:「他現在福報太大了,不要去碰他,等他倒霉的時候再找他」。所以你有福的時候,冤家債主也讓你三分,不敢來找你。你有定、有慧,更不必說了,定、慧力量才大。

福到哪裡修?就近而言,世尊告訴我們,有三類福田讓我們種福。第一是「恩田」,於我們有恩德的父母,孝順父母是修福。孝順父母這一句,意思無盡的深廣,如果我們不學怎麼會知道?什麼叫「孝」?怎樣才是「盡孝」?一般人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所以沒有辦法落實在生活上,因為沒有人教。我們偶爾在講經的機會中,給諸位略略的提一點,短短時間提示這一點,實在講,是不夠的。你一定要去求學、要去問道,請教高明的人,向他請教什麼叫孝順?怎樣做到孝順?你真肯學,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處去參學,把這個道理搞清楚後,就可以落實到生活上。

首先要知道,「孝」之一字真正的含義,真實的道理。我們常常讚歎,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相信很多同修也都能夠體會,中國文字是藝術,境界很高,文字的構造充滿了智慧,有六個原則,稱為「六書」。「孝」字在六個原則中屬於「會意」字,讓你看到這個符號,從中體會它的意思。仔細看這個字,上一半像個「老」字,下一半是「子」字,意思很明顯,上一代與下一代一體,不能分割,孝的道理從此地建立。從這裡再往更深一層去體會,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自己。換句話說,如果不敬上一代就不尊重自己。由此可知,孝這個符號,真正的含義是包括虛空法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如果在佛法中,這個意思就是佛家常講的「大總持法門」,是一切法的總綱領。本經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一個孝字,出不了這範圍,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一個整體,決定不能夠分割。我善,全體就善;我造惡,全體就惡,這是孝字所含的真實義。

因此,落實在生活上,我們要養父母,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中,三福的第一句:「孝養父母」。孝是孝道的理論、含義;養就是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孝。養,範圍廣,第一、養父母之身,父母的物質生活要盡心盡力去照顧。

第二、養父母之心,還要養父母的心情,要讓他心中快樂,不能讓他煩惱。物質樣樣都照顧得很好了,父母不開心,天天憂慮,天天生煩惱,這是不孝。父母為什麼生煩惱?小時候上學不好好的用功讀書,父母生煩惱;品性不好,父母生煩惱;不聽老師的話,父母生煩惱;天天跟同學打架,父母生煩惱;真正懂得孝親的人,這些事情都不能做。要好好念書,要修養品德,要和同學和睦相處,尊師重道,讓父母開心歡喜。在家是好兒女,在學校是好學生,學業完成踏進社會是好公民,這才叫養父母之心。有德行、有學問、有才幹,為社會、為國家、為大眾服務,得到社會大眾的讚歎,你父母有光榮,祖宗也有光榮,光宗耀祖,這是養父母的心。所以孝子,不但不敢做危害社會大眾的事情,連念頭都不可以起,起這個念頭對不起父母,讓父母憂慮。

第三、養父母之志,父母對你的期望。當然,古人與今人對兒女的期望不一樣,純粹是一個教育的問題。古人讀書志在聖賢,所以父母對兒女,期望他將來做一個聖賢君子,從前父母之志如是,作聖人、作賢人、作君子,流芳百世。現在不對了,現在的父母對兒女的期望是能賺大錢就好,甚至於做父母給兒女起名字,起外國名字,古人如果看到的話,不可思議。為什麼?希望他的兒子將來做外國人,不要做中國人,這在古時候叫大不孝,數典忘宗,那還得了!從前父母給兒女命名,意思很深,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希望你將來一生做到名副其實,那是父母之志。懂得佛法的人更殊勝,希望兒女作菩薩、作佛。由此可知,儒家的教學,全體都不能離開一個孝字。再看佛法,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教法,也只有一個孝字而已。所以儒、佛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中國自古以來,國家立國教育的精神所在,就是一個孝字,所以中國古聖先王以孝治天下。歷代帝王,不管是真是假孝子,他死了之後,祀號都用一個孝字。帝王要給百姓作榜樣,做到孝道,這個意思多深!所以做兒女的、做子弟的,我們一生的生活行持,盡孝而已。我這一生為誰活著?決不是為自己,是為盡孝。從孝順父母,然後擴大,孝順一切眾生。佛是這樣教我們,儒家也是這樣教我們。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生為道統而活,為聖賢之道而活。我在表演這一套,為一切眾生而生活。所以確確實實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能把這八個字做到,孝道就落實了。從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做起,能不能給大眾做好樣子?不能做好樣子,就是不孝。孝道沒有做好,就是不忠、不仁、不義,孝是根。

由此可知,一個孝字就能治一切病。這是我們講到福田,第一個恩田,就是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認真做到。現在社會把這個忘掉了,如何啟發他們,一定是我們自己先做一個好榜樣。提倡孝道最重要的要提倡祭禮,中國古禮中,祭禮列在第一位,紀念祖先,春秋祭祀。帝王有家廟,百姓有宗祠,都是代表孝道的法幢,孝道的樹立。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能夠屹立不倒,「孝」是一股很大的支撐力量。所以紀念祖先、孝順父母,這是做人、修行、成佛的大根大本。

第二種福田是「敬田」,敬田的對象是三寶、是老師。「奉事師長」是種敬田。三寶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根本老師,是佛教育的創始人。我們修學佛教育,對於創始的老師要感恩,永遠不忘。這個教育是世出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對於老師怎能不感激?我們之所以懂得孝道,老師教的,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會知道?怎麼會懂得這麼多?都靠老師,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沒有兩樣。為報答老師之恩,這叫敬田。報答老師的恩與報答父母的恩,在形式上又有一些不同,一定要把老師的教誨、老師的教學,自己認真去做到,這叫「奉事師長」。佛在經典中教我們做的,我們要統統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才叫奉事師長。決定不是塑一尊佛像,天天燒香拜拜、磕頭作揖,求他保佑,不是這樣!

在佛像面前燒一炷香,表自己的敬意。香表什麼?我相信老師的話,相信老師的教誨,香叫信香,表「信」。又表「戒定真香」,真正依教奉行,所以一炷香表這個意思,我要依教奉行。佛家的事業是至善圓滿的教育,點點滴滴都喚醒一切眾生的迷惑顛倒,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還有什麼功德能夠與它相比?所以塑一尊佛像供奉,一切眾生見到,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不管他現在懂不懂,將來一定因為這個因緣而得度,可想而知這功德多大!世間人怎會懂得?所以他們有錢幫助窮苦人之餘,不會想到要造一尊佛像。幫助窮苦的人是悲田,他的收穫、回報頂多是十倍、百倍;而塑一尊佛像則不知可以度多少眾生!所得的福報,諸佛菩薩都說之不盡。《地藏經》中,也講到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如果懂得諸佛菩薩名號、形像表法的義趣,所得的利益更殊勝,更快速。

講到主藥神是治病,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有哪些病?應當如何去對治?然後這十位上首名號中的意思就好懂了。唯有佛法能治貪瞋痴三毒,唯有佛法能治六道三途之病,能幫助我們得永恆的快樂。在佛眼中,六道凡夫都是病人,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也是病人,比我們病得輕一點而已;六道是重病,三途是極嚴重之病。一定要懂得修福,一定要懂得種福田,來對治我們根本的病根。現在請看上首大德名號中的表法:

2、列名結數

所謂吉祥主藥神。

對治疾病第一付藥─『吉祥』。世出世法中,我們明瞭自己應該做的與不應該做的是什麼,明瞭就吉祥。以及明瞭自己應該得的與不應該得的,可以享受的與不可以享受的,對於這些理事、因緣都能夠通達明瞭,都能夠奉行不渝,就得吉祥,所以這十尊德號是開給我們的十付藥方。第一句「吉祥」,是所謂道義,明道守義,才是真正的吉祥。學了佛,一定要以佛菩薩為榜樣,佛菩薩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作為社會大眾種種不同根性人的模範。特別在《華嚴經》中,最明顯的是後面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中,我們應當學與自屬行業相同的善知識,他就是我們這個行業中的標準、表率。可是要記住,以這一位善知識為第一個榜樣,其他善知識的善行,我們也可以涉獵、也可以參考,使我們的德行更能夠圓滿的擴充,果報真正能得到無比的殊勝。讀這部經之後,學到什麼?這很重要。如果讀完經之後,沒有學到,很可惜!所以大經的好處就是不斷的提示,不斷的重複,讓我們不斷的薰習。我們天天在讀、天天在學,今天學這一篇,明天忘掉了,不要緊,後面還會遇到。「吉祥」前面也曾經讀過,但是神眾的團體不一樣,吉祥意思也就小有差別。名號雖然一樣,社團不相同,工作性質雖相彷彿,內容還是不一樣。要從此地去觀察,學吉祥主藥神。第二尊︰

栴檀林主藥神。

『栴檀』是稀有名貴的香料,現在的檀香與它有點類似。檀香種類有很多,品質差別各不相同,佛經中告訴我們,最好的檀香叫「牛頭栴檀」。佛在世的時候有,現在眾生福薄,大概已經見不到了。依報隨著正報轉,眾生內心都是惡念,沒有善念,本來好的栴檀,現在也變成很低劣的檀香,變質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牛頭栴檀燃燒一丸,一丸是很小、很短、一點點,香氣能夠傳四十里。聞到香氣的人,一般的疾病自然就好了,能治瘟疫及許許多多傳染病,有這個好處。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有印度使者到中國來,帶著栴檀香要進貢給當時的漢朝皇帝,但是分量很少;古時候外國向中國皇帝進貢送禮要有一定的分量,如果是送好香,至少要有一斤,沒有一斤,不可以送給皇帝作為禮物。因為太少,就沒有接受。那位印度使者當時就在宮門上燃了一丸如大豆般大小的栴檀香,全長安城人都聞到了,而且香味延續一個月,所以皇宮立刻就把它收了,破例收了。可見得在那個時候還有,非常稀少,物以稀為貴。

『栴檀林』就不是少數了,最好的栴檀樹,樹木很多成林。能救一切眾生的疾病。栴檀香主治瘟疫,現在叫傳染病,凡是感染性的病毒,非常有效。我們要如何來學習「栴檀林主藥神」?怎麼修法?是不是每天買一些好香來供佛?不是的。而是教我們一定要修戒定真香,一定要修五分法身香。在念佛堂中念佛,心地真誠、清淨、慈悲,一句佛號就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統統具足。諸位想想,念佛堂是不是栴檀林?確實一點都不假。所以在念佛堂念佛,身體愈念愈健康,精神愈念愈歡喜、愈念愈飽滿。為什麼?栴檀林。每一個人就是一棵栴檀樹,這麼多栴檀樹就變成栴檀林。可是,一定要記住,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栴檀林主藥神我們就落實了。第三尊︰

清淨光明主藥神。

這名號意思很明顯,前面我們曾經讀到「清淨光明主林神」,此地是主藥神,名號相同,他們的工作行業不同。「主林神」代表工商界,主藥神代表醫藥界。醫藥界也要清淨光明,為什麼?治病,心地清淨,百病不生。所有一切疾病,都是不講衛生得來的,不講衛生是骯髒污穢,生理上如果有骯髒污穢的東西不清除,人就生病。人為什麼到老年的時候病痛愈多,道理就在此地。人的身體像一部機器,構造非常複雜。如果身體管道中,只要有一個管道不通,麻煩就來了,病苦就現前。年輕的時候,這個機器使用的時間不久,裡面的管道運作暢通無阻。年歲大了,日久天長,管道中累積一些髒東西,愈積愈厚,到最後就變成阻塞。如果管道清除得乾乾淨淨,一百歲還與一、二十歲沒兩樣。就像一部汽車,新車駕駛很舒服,開了十年、二十年後,都不靈了。什麼原因?有一些管道中的油垢、髒污清除不掉,所以它就出毛病,身體也如此。

所以,有病看醫生時,不管中醫、西醫,一定先問你大小便怎麼樣?大小便很正常,那就沒大病。一聽說大小便不正常,他就要特別注意,因為有管道阻塞,不通。生理疾病就是有這個因素在。再有就是念頭,念頭能夠改變細胞的結構,所以憂慮煩惱也是得病的原因。不正常的心理,會把本來正常的細胞組織產生變化,變成不正常,所以人為什麼會得病?患得患失的人容易得病,貪瞋痴嚴重的人很容易得病。常生歡喜心的人不容易得病,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的人不容易得病。我們希望自己晚年身體健康,首先,得失的念頭要打掉,飲食衛生要注意,要攝取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就懂得保養身體,就可以做到老而不衰;雖然年歲大了,體力與年輕人還一樣。所以飲食愈簡單愈好、愈清淡愈好,不但老年人要注意,年輕時就要注意。

素食是非常健康的食物。出家人、吃素的人,好像年輕也會生病,也會短命死,那是什麼原因?不是飲食上的問題,是心理上的原因。素食決定沒有問題,決定是貪瞋痴三毒造成的,那是心理上的因素,我們常講業障,由某一類業障造成的。實在講,業障的範圍很廣,也分很多種類,飲食起居都包括在其中。如果一個人身心都健康,怎麼可能生病?在過去,印光法師聽說諦閑老和尚生病了;諦老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講經說法的法師。於是印光法師寫一封信給他老人家:「你是講經的法師,你不可以生病。你怎麼可以生病!」印光法師懂得這個道理,有病的時候先調心,心地要清淨光明,縱然有病,病很快就好了,現在所講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生理的病很好治,最怕的是心理上有毛病。世間人,尤其年歲大,身體不健康的人,病痛很難治,主藥神來為他醫治,恐怕都治不好。什麼原因?他天天「念病」。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念病,天天念醫生;哪個醫生好,哪個醫生給他治病;他不念佛,你說糟糕不糟糕!天天想病,沒病都被他想出病來了,那真是沒救了。

由此可知,「清淨光明主藥神」是把我們一切病根拔除掉。我們在《觀音菩薩靈感錄》中看到很多記載,古今都有,沒法子醫治的重病,念觀音菩薩,求觀音菩薩,念沒多久,病就好了。觀音菩薩靈得不得了,觀音菩薩真保佑他,什麼道理?就是「清淨光明主藥神」。他不念病了,念菩薩,菩薩怎麼會生病?病當然被他念掉,身體就好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常常念佛、念菩薩,常常想佛、想菩薩,是最健康的思想。常常想觀音菩薩,如果真的天天想,想上三年,你的面孔就像觀音菩薩,相隨心轉。改變自己的相貌不用美容,美容有副作用。想觀音菩薩,這是美容最殊勝的方法,不必要花錢。大家如果懂得這個方法,傳出去,美容院就要關門了。每一個人都喜歡美的相貌,這件事情確確實實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跟大家講的都是真話,相貌可以從憶佛念佛來改善。

所以佛法中,確實沒有一件事情是辦不到的,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一定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感應很快,這裡面沒有神祕,它有道理在。說穿了,是不是佛菩薩加持你、幫助你?不是,是你自己改變的。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在於佛法的教導。第四尊:

名稱普聞主藥神。

經文中這些聖眾的德號都是表法的,都是教導我們在現實的社會中,在工作、行業中,應當要怎樣做才如法。如法就是佛法,就是菩薩法,我們世人常講合情、合理、合法,如果真正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就叫菩薩行,就是佛法。由此可知,世間對佛法誤會的人太多了,原因是真正能夠將佛法說清楚、說明白的人愈來愈少,我們一定要了解,不能怪社會大眾的誤會。他們不知道,反對佛法就是反對一切事物的合情合理化。

『名稱普聞』,在醫藥界中就是名醫,為大眾所景仰,知名度很高。其次是醫療的技術也能夠名稱普聞,某個地區,某項專科,醫療設備非常完備,為大眾所景仰的。現在中西醫分的科目都很細,專科的醫生很多。再其次是藥物,有一些名貴的藥物,像我們中國人都知道人參,人參這個藥物名稱普聞。可是這些藥物並不適合每個人,要有醫學的常識。以上所說,都是療治生理方面,而佛法中最重視的是心理。

佛經中,將釋迦牟尼佛比喻為「大醫王」,佛所說的一切法就是法藥,九法界眾生都是病人。九法界中包括菩薩,菩薩還有病嗎?無明沒有斷盡,就是菩薩的病。聲聞、緣覺的病,不但無明沒有斷盡,連塵沙煩惱都沒有斷。六道眾生的病就更不必說了,見思、塵沙、無明統統具足,怎麼會不生病?怎麼會不遭難?這些病要用什麼方法對治?實在講,能真正將所有一切病根拔除,恢復到真正健康長壽,只有找大醫王,除佛之外,沒有人有這個本事。唯有佛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能,能幫助眾生解決這個問題。真正健康的只有佛陀,菩薩及其以下,都不能稱得上完全健康,只是病情有輕重不同。菩薩的病輕,愈往下,病況愈嚴重;而且這些心理病的種類非常複雜,複雜的程度絕不亞於身病,甚至於可以說比身病還要複雜。所以佛說種種法,就為對治眾生種種病。

佛法對治眾生病根的,歸納起來,有戒學、有定學、有慧學,有教、有禪、有淨、有密,這些可以說都是名稱普聞。而在其中,名稱最普遍的、最為第一的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中第一殊勝的,無過於持名念佛,求生淨土。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一不讚歎,無一不宣揚。所以第一名稱普聞主藥神,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我們要明瞭這個意思。彌陀聖號確確實實能治一切病,佛在大經中以「阿伽陀藥」來形容,阿伽陀是印度話,意思像萬靈丹之類,無論什麼病都能治好,決定沒有副作用。彌陀名號的功德,我們在《無量壽經》中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第五尊:

毛孔光明主藥神。

毛孔是正報中最小的。『毛孔光明』這個名號,我們在經典中看到有許多,現在主藥神這個社團中也出現,意思就是說,醫療也需要高度的智慧。光明表智慧,智慧遍一切依正莊嚴,也顯示智慧遍知的意思。唯有遍知,徹底明瞭,對症下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對於病源不甚清楚,下藥就沒有準則,自然就很難達到藥到病除。六道眾生,生死輪迴是病,決定不是正常的;煩惱習氣是病,怎樣斷除?我們今天選擇念佛法門來對治煩惱病、生死病。到底有沒有效果?如果我們在修學之中,對這個方法生起疑惑,效果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佛在經上常講,疑是菩薩修學最大的障礙。我們對這方法懷疑,縱然勇猛精進的修學,成效不著。其次是夾雜,在修學過程中夾雜煩惱、憂慮,也很難得到效果。我們要明瞭,明瞭就是毛孔放光,全身放光;不明瞭就是愚痴迷闇。第六尊:

普治清淨主藥神。

無論對於身病、心病,智慧光明是療效中第一殊勝者。『清淨』也是第一療效,心要清淨、身要清淨、環境要清淨,這是我們現在講的「衛生」。菩薩德號前加了一個『普治』,「治」是對治,「普」是普遍,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自己身心清淨、環境清淨,如果別人的身心不清淨、環境不清淨,我們會不會受影響?必定受影響。沒有能力超越六道的人,在六道中決定受影響。有能力超越六道,就不會受到六道中的干擾;但是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影響,還是會有感受。我們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能僅顧自己,一定要顧到廣大群眾。我們自己心清淨了,還要幫助一切眾生得清淨心;自己得清淨身,也要幫助別人得清淨身,這才叫普治。由此可知,自行化他中,化他比自行還重要。自他是一不是二,世間人沒有這個概念,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一定要知道,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話重要,我們要常常記住。我們在《萬佛名經》、《三千佛名經》中讀到,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十方三世佛。其中最重要的,要懂得誰是未來佛?九法界一切眾生各個都是未來佛。所以只說一個未來佛,九法界眾生統統包括了。我們與現在佛、過去佛共同一法身;換句話說,相雖不一樣,體是一個。明瞭這個事實,你才知道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什麼關係,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嗎?如果有這個念頭,不但出世間法不能成就,每天念再多的經也沒用,念的佛號再多,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拜十萬拜佛也沒得用處。這也是佛在戒經中所謂,破見的人沒救,破戒尚有救,佛有能力救他;雖說破戒罪極重,是佛警策大家,希望大家持戒,不要破戒。破戒有救,造作阿鼻地獄極重罪業的人還是有救。唯獨破見的人沒救。

親證法身,才能相信自他不二,《華嚴經》上法身大士們相信。圓教初住菩薩雖然沒有證得圓滿法身,他證了一分,那一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相信,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話又說回來,如果你不相信,你就不能證法身。所以想超越十法界,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疑惑一定要斷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修行與普賢行就相應了。普賢行是法身大士修的,與我們平常所修的有什麼差別?在相上講,完全沒有差別,從性上講,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普賢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是一個整體。只要有這個念頭,一切的行門,就是普賢行。行門是什麼?就是你的生活。普賢行與三乘、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用心不一樣,不在其他,心地確確實實清淨不染。

世尊在《般若經》中講得太多了,教我們要真正看破放下。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中也多次的勸導我們,他用現代話來解釋比較容易理解─「大而化之」,這個說法好。凡事我們接觸都能大而化之,不必去斤斤計較。大而化之就是你的分別、執著很淡了,將之淡化了。對於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是很好的方法,楞嚴會上所講的「最初方便」,我們不妨從這裡下手,凡事大而化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計較。世出世間法都不必認真,只有一件事,唯獨念佛這事情要認真抓緊。我們要記住世尊教導我們的「執持名號」,這是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我們把名號抓緊、抓牢了,決定可以帶業往生。

這句名號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清淨能夠普治一切身心二病,這意思也很深、很廣。我們念佛想得一心,清淨就能得一心。我們想對治煩惱,清淨就能夠伏煩惱、就能夠斷煩惱,所以清淨能普治一切身心的疾病。第七尊:

大發吼聲主藥神。

這一尊菩薩所表的是治療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殊勝有效,可惜現在眾生福薄,方法失傳了。我們在《大藏經》中能看到許許多多治病的神咒,大概在隋唐的時候,這些神咒都還相當有效,有病念咒,咒到病除。現在我們依照《藏經》去念咒語,病也不會好、也沒效果,什麼原因?發音不正確。發音治病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佛真的是大醫王,對於人體中各個結構瞭如指掌。疾病從哪裡來的?身體中的管道阻塞不暢通,佛一看就曉得,教你念一個咒語,你跟著他念,念幾天病就好了。什麼原因?咒語的音聲,震動阻塞的部位,慢慢讓它暢通,比針灸還高明。針灸是用針的方法,也是把阻塞打通。再其次用藥物,藥物是用化學療法,用化合物把阻塞的東西化解,讓它暢通,同一個道理。所以『大發吼聲』這個名號,就代表所有一切醫療的方法與技術。在這部經中,不僅對治生理上的疾病,還要治心病。對心病者大發吼聲,就指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醫療一切眾生身、心二病的不二法門。第八尊︰

蔽日光幢主藥神。

『蔽』是遮蔽,『日』是日光。名號的意思是雙關的,一說智慧高明,超日月光;光幢蔽日,他的智慧光明超過日光,把太陽的光明都比下去了,日光顯不出來;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蔽」是過濾。現在我們都有一般科學常識,知道太陽有許多種不同的光波,用三菱鏡能顯示,每一種波長都不相同。有許多的光是有害的,必須過濾這些有害的光。其中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不單是動物,包括植物,最有殺傷力的是紫外線。幸好地球外面包裹大氣層保護,使得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動物、植物存在。現在大家知道是臭氧層的功能可以過濾紫外線,雖然還有殘餘的紫外線透過臭氧層射到地面,但是已經減弱很多,在這種光線之下,我們受的傷害就不大了。如果沒有臭氧層,紫外線直接照射到地球,科學家說,恐怕地球上的生物都不能夠存在,所以殺傷力非常之強。這一類屬於有害的光,必須要過濾,「蔽」有過濾的意思。

在法中它代表什麼?法有正法、有邪法。我們知道佛有相好光明,魔也有相好光明;佛的福報很大,魔的福報也不小;佛有光,魔也有光。佛的金色光柔和,一切眾生沐浴在佛光之中,感到清涼自在,安穩歡喜。魔也是金色光明,但是刺眼,接觸到令人恐懼不安。魔光與佛光可以說沒有什麼差別,只是人接觸之後,感覺全然不同。對於魔的光,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過濾,才不受其害?很重要、很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如果能夠保持正念,魔不但不傷害你,魔也尊敬你,也來護你的法。魔王很現實的,當年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時,魔王對付釋迦牟尼佛所用的手段太多太多了,威脅利誘,無所不用其極。世尊正念分明,不為他所動,威脅利誘都不動心,如如不動,魔沒有法子,回過頭來做釋迦牟尼佛的護法。所以他不能夠傷害、破壞你的時候,就會很佩服你,不會找你麻煩,還來當護法。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的心念能與戒定慧三學相應,魔不能動搖。

什麼人最容易受魔傷害?佛門中最容易著魔的是學密宗與禪宗;學其他的宗派,包括念佛法門,很少,不太容易。原因是:密與鬼神接觸太頻繁,很多咒語都是與鬼神往來的訊息。你若沒有相當的功夫,念咒把鬼神找來了,他看你沒有神通道力,瞧不起你,給你開個小玩笑,你就吃不消。那些是鬼神,不是佛菩薩,沒有慈悲心,所以孔老夫子教我們「敬鬼神而遠之」,很有道理。我們念佛的人比較不容易著魔,原因是我們天天與阿彌陀佛打交道,魔插不進來。但是如果求神通、求感應,魔就得其便。為什麼?他變成阿彌陀佛來誘惑你,變成菩薩的樣子來欺騙你,你怎麼辦?你搞錯了就上當。所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魔不得其便。

有一些同修擔心,萬一臨命終的時候,魔變成阿彌陀佛來接引,怎麼辦?我們又不認識,豈不是一生的功夫都前功盡棄了嗎?這個事情你放心,魔雖然會欺騙人,但是他絕對不可以變本尊。為什麼?佛有護法神,我們自己真正發心念佛,都有護法神守護。護法神絕對不允許妖魔鬼怪冒充本尊,他是犯法的,這是決定不許可的。他如果變別的佛菩薩來欺騙你,不是冒充,不算犯法;你跟他去,就上當了。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臨命終時忽然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來接引,這個不對勁,要知道絕對不是真的。如果有這情形,怎麼辦?不理會就好,根本不理它,一會兒這個相就沒有了。一定要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了,認不認得?決定認得。

我們送人往生,臨終的時候他講:「阿彌陀佛來了」,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如果他說是別的佛菩薩來了,這時候助念的人立刻要提出警告,要勸說:「不要理會,一心念佛,別的佛菩薩現前,根本不理他」,要提醒他這一招,老實念阿彌陀佛,等阿彌陀佛來接引,那就對了,一定要有這個常識。所以念佛人在平常見阿彌陀佛,偶爾見一次是有感應,常常見就有問題了。所以有很多人說:「我初學佛的時候,還常常夢到阿彌陀佛。現在學佛這麼多年,根本就沒有,是不是退轉了?」也許是退轉,不退轉也不應該常常見。常常見,就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果然是佛的境界現前,也不能執著,也不能生起貪心。

世尊在楞嚴會上教我們對付這些魔境,說得很好,境界現前不要理會,「不作勝解」,都是好境界。為什麼?是你有一定的功夫,魔才現前,沒有功夫魔不來。魔是來擾亂破壞道心的,這人根本沒有道心,他來幹什麼?你的功夫有相當程度,他才來障礙。這個時候,境界現前,你如如不動,根本不理他,他就沒有辦法破壞。所以你不理他,叫好境界,證明你還有一點功夫,還有點本事,值得魔來干擾你;若沒這能力,魔不來,所以要懂這些道理。此名號中的意思是雙關的,我們要懂得。第九尊︰

明見十方主藥神。

『明見』意思非常明顯,是指眼科醫生。眼睛在我們身體中,佔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眼睛失明,比任何部分的傷殘都來得嚴重,所以特別有這一尊德號。我們每個人必須非常重視保護自己的眼睛,一定要有這方面的醫學常識。我們現在看到,許許多多小朋友都戴眼鏡,我曾經看過才五、六歲的小朋友上幼稚園,都戴眼鏡,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不懂得保護眼睛。保護眼睛最重要的,除了衛生之外,睡眠非常重要。睡眠要睡得好,不一定要時間長,一定要睡得好,得到充分的休息。

我們想想古人,古人也有很勤奮讀書的,古時候沒有眼鏡,眼睛有毛病的,好像也不是很多,那是什麼原因?古時候的書本字大。真正古本書,字都是寸楷,一個字大小是一寸,眼睛怎麼會看壞?古時候木刻本,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書本都很大,不像我們現在的本子這麼小。現在,十六開的本子就相當大了,從前古人的書大概合現在是十二開的,比十六開的還大,本子大,字大。不像現在印刷的字體,排得又小又密,真的傷眼睛,這種書哪裡能讀?只能像字典,偶爾查查資料可以。現在的《大藏經》縮小印出來,不能讀,讀的時候太傷眼睛。現在《大藏經》只可以拿它做查資料用,不適合閱讀。

古時候人閱藏,如果你看過中國大陸《龍藏》的原版,就知道人家閱藏沒有問題。《龍藏》的原版,字大概都像現在新加坡報紙上,頭號標題那麼大的字,我在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看過;寶蓮寺有一套,原版的。現在將原版縮小印成方冊,精裝一百六十冊,我們最近曾經印了一千套,縮小之後字還算不小,大概是鉛字排版四號字,算是相當大,可以閱讀。但是長時間的閱讀,這字體還是不夠大。說到保護眼睛,最容易傷眼睛的是螢光幕,無論看電腦的螢幕、電視的螢幕、電影的銀幕,畫面是動畫,不穩定。動的速度又非常快,肉眼很難看出它的動相,很傷眼睛。這是說生理方面的。

心理方面,意思就更廣了。一般大乘經上講的「五眼」,除了肉眼之外,都屬於心理的,叫心眼。《華嚴經》講十眼,十種眼中除了肉眼一種之外,其餘像正知正見是佛眼,法眼、慧眼、智眼都是心理上的。主藥神如何能夠防止、治療邪知邪見?這都屬於眼病,比生理上的眼病要嚴重得多,決不是生理上的眼病所能夠比擬的。如何能夠防禦?如何來治療?實在講,我們從無始劫以來輪迴六道,邪知邪見無量無邊。所以佛告訴我們,沒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能相信自己的見解,很有道理。我們的意思、我們的見解全都是錯誤的,只是錯誤的程度有淺深不同,傷害有大小之差,不能說沒有錯誤。接觸佛法,學了佛之後,我們才明瞭,知道自己見解思想確實有問題,一定要求對治。對治的方法就是經教,所謂開「道眼」,如來的經論是「人天眼目」,是人間天上清淨的眼目,健康的眼目。

由此可知,預防邪知邪見,對治邪知邪見,唯一的方法是讀誦大乘,可以起防禦的作用。如果講到根本的治療,必須要「入佛知見」。入佛知見是證果,不但有正信、正解、正行,還要證果。能夠有正信、正解、正行可以做預防工作,可以治療。這種治療不能斷根,斷根一定要證果。證果是《華嚴經》上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候就入佛知見了。《法華經》講,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目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弘法利生的總目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入佛知見。

佛對於眾生能夠貢獻的是前面兩種: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佛能做得到的。悟入是我們學生自己的事情。佛為我們開知見,我們要能覺悟;佛為我們示現,我們要能契入。老師能做得到的就是開示,學生若不能悟入也是枉然,跟再好的老師學習,也得不到真正利益,真正的利益是自己要悟入。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才說:佛不度眾生。眾生修行成佛,誰度?自己度的。佛只是做增上緣,在旁邊幫助你,指示一條正路的方向、目標而已,路一定要你自己走,佛沒有辦法代你走路。但是佛可以在前面走出一個樣子給你看,教你怎麼走法,那就是「示」。「示」就是此地講的表演,這些佛菩薩在此地示現作主藥神。所以佛菩薩只能做到講經說法,示現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聽到、看到了,一定要自己悟入。

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所表演的樣子,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完全不沾,過最簡單的生活,最樸實的生活。在他那個環境中,只有三衣一缽,完全放下了,這是「示」,示現給我們看。我們在經上讀到,常常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在家弟子,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乃至於婆羅門、瑜伽這些宗教家們,有很多都是佛的學生,跟佛學習。佛四眾弟子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連貧窮的乞人、奴婢,在佛眼中一律平等,沒有高下,一樣的親切關懷,照顧得無微不至。佛這麼示現,四眾弟子,每一個學生也做如斯示現,我們在這裡面得到啟示,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在這個世間,我們隨著自己生活的種種條件,喜歡扮演什麼角色?從事什麼行業?過哪一種生活?就可以知道有所選擇了。但是一定要與世尊的精神、理念相應,走菩薩道,行菩薩行。他的精神是什麼?萬緣放下,一絲毫不沾染。他的理念是萬法平等,萬法一如,自他不二。無論我們選擇過哪一種生活,無論選擇哪一種行業,一如本經末後五十三參所顯示的,都是修菩薩行,都是學菩薩道。

所以最重要的是心地清淨光明。佛不只是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身才具足五眼,佛示現一個比丘身,也具足五眼;佛示現一個在家優婆塞、優婆夷身,都具足五眼。隨類化身,無論示現什麼身分、什麼身形,統統具足五眼圓明。無論現什麼樣的身相,給諸位說,都是佛相。我們現在的麻煩是執著一定要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才叫佛相,都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中。佛哪有相?不但佛沒有相,菩薩也沒有相;一真法界中,圓初住菩薩都沒有相。因為無相,所以才無不相,才能夠現種種相。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夠現第二個相,就是執著現前這個相才是自己,與這個相不同,就不是自己。照相,都執著這是自己,那不是自己,有什麼法子!你還怎麼能化身?真正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真的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的人,眼睛才完全沒有毛病。沒到這個境界,眼睛都有毛病。第十尊︰

益氣明目主藥神。

『明目』,這十位上首,末後兩位非常明顯提出眼睛。「眼」指見解,佛的知見非常重要。『益氣』就是進補,世間人對於進補很重視。平常講求食補,飲食中講求對身體有利益、有好處。尤其現在有些人很注重藥食,飲食中配一些中藥。到底能不能補?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我就不信。

我們要重視如何能夠對法身進補,這個才重要。什麼東西能夠補益我們的法身慧命?給諸位說,無過於戒定慧三學。既然能夠補益法身慧命,對於色身當然更有幫助。所以說心清淨,身就得清淨,身心清淨,百病不生。所有一切疾病,無論心病、身病,無不從妄想、分別、執著中來,妄想、分別、執著是一切心病、身病的根源。如何對治,如何斷絕?戒、定、慧三學是諸佛如來開的三付藥,可以將一切病根拔除,一切病總治。我們如何服戒定慧這三付藥?念佛堂裡一句佛號統統具足了,你們想想對不對?你進到念佛堂,一心在這裡念佛,不會打妄想做壞事,所以念佛的時候,一定是「諸惡莫作」。跟著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眾善奉行」。佛號真正是儒家講的「止於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是佛法中大總持法門。你一心念佛,一心是修定,定學具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戒學具足;這句佛號念得字字清楚、了了分明,專心稱念是慧學。所以在念佛堂中,也是修戒定慧三學同時完成,不但補益法身慧命,也補益色身。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段經文是「主藥神」的總結,他們的人數也是無量無邊,都顯示出本經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與會的大眾都是無量無邊。

3、攝德圓滿

性皆離垢,仁慈祐物。

末後歎德雖然只有一句,意思很深。『性皆離垢』,他們的德性都已經脫離一切塵勞煩惱。主藥神表十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十品,地位相當之高。十住是灌頂住,也就是紹隆佛位,堪行佛事。『仁慈祐物』這四個字,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學習。凡夫與佛菩薩不同之處,凡夫沒有仁慈,所以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名號要用「釋迦牟尼」,有其道理。釋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能仁」,他能夠以仁慈對待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缺乏仁慈,而且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其次是心不清淨,這是六道凡夫的病根。「牟尼」意為寂靜,也就是心地清淨寂滅;寂就是妄念不生,妄想斷盡了,清淨寂滅,煩惱滅盡。這個意思在這一段末後歎德中表彰出來,用意很深很深。

經文講到此處是一個大段落。前面我們看到異生眾,其實華嚴會上沒有異生眾,都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示現表演的身分,表演異生眾,就是沒有明心見性的異生眾。這一類總共有三十九個團體,分三大類:第一類是雜類諸神眾,我們現在所讀到的就是雜類諸神;第二類是八部四王眾,護法神眾;第三類是諸天,欲界、色界諸天。清涼大師在註解中告訴我們,從前面海月光大明菩薩眾,一直到主藥神,總共十個團體。這十類代表從初住到十住的因果,初住是發心住,由海月菩薩這個團體為代表。一發心就是菩薩,這個用意很深。初發心的都是菩薩,後面金剛神、身眾神、足行神一直到主藥神,怎麼不是菩薩?從這個地方就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他們都是大菩薩示現的神眾,不是真正的神眾。為什麼示現?不示現行不行?給諸位說,不示現決定不行。為什麼?我們凡夫不知道從何學起。他這一示現、一表演,我們就明白了,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了悟最初方便,這個用意很深。所以他們代表,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分,這麼多團體都是佛菩薩為度眾生而示現的身分。

更深一層的意思,讓我們體悟諸佛菩薩沒有名號、沒有名字,諸佛菩薩也沒有身相。你若認為佛菩薩有一定的樣子,錯了!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沒有身相,也沒有名號,身相與名號都是隨順眾生而建立,《楞嚴經》上講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化現,所以,緣聚他就現形,隨機說法;緣散,他的相就滅。緣聚緣散而已,豈真有相!佛菩薩果地如是,現前我們凡夫因地,實在講也沒有兩樣,這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本來如是,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如果體會得,有很大的利益。一切凡夫破身見最不容易,幾個人能把身見看破?把我執放下?能破身見、能放下我執,就脫離六道輪迴了,這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或大乘圓教七信位菩薩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逐漸逐漸明白事實真相,確實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放下,對於破我執很有利益。所以要懂得:決定沒有相。一切相緣聚而現,緣散而滅,這是我們凡夫眼中所見的;聰明人在這個現象中就明瞭,緣聚相也不生,緣散相也不滅,這給你講真實話,沒有生滅,生滅是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實際上決定沒有。希望我們體會得愈深,受用就愈大、愈殊勝。

海月光大明菩薩代表初住位,初住叫「發心住」。十住住在哪裡?住佛之住。佛住在什麼地方?初住菩薩告訴我們,佛住菩提心。如果我們發菩提心,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海月光大明菩薩一流的人物。菩提心的體是真心,《觀無量壽佛經》中叫至誠心,心真誠到極處是菩提心。什麼叫誠?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中,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他說得很好,與佛法相應;心中才起心動念就不誠。儒家講誠是這個標準,佛法比這個標準高。儒家的起心動念,是見思煩惱而已,塵沙、無明還不知道,所以佛家講菩提心的標準高。但是儒家所講的我們都不容易做到,要怎樣才能做到誠?

《大學》八目中有:格物、致知、誠意。什麼叫格物?物是欲望,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是欲望,把欲望斷得乾乾淨淨叫格物。人有欲望,欲望常常牽動你的心,格是格鬥,跟它打一仗,戰勝它;換句話說,戰勝欲望叫格物。所以格物等於佛法中講的斷煩惱。致知是智慧生起來,儒家也講這個道理,但是講得不如佛法明顯,也懂得一切眾生都有智慧。而今智慧安在?智慧被煩惱蓋覆住,實際上,智慧變成煩惱。你如果能夠克服煩惱,智慧就現前,所以致知就是佛法中的破所知障。致知而後意「誠」。所知與煩惱兩種障礙破除,菩提心就現前。破除這兩種障礙,最低限度的位置就是發心住的菩薩,就入海月光大明菩薩的社團。發心住,發菩提心,住佛之住,所以菩提心一定要斷煩惱障,一定要破所知障。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破煩惱障,超越六道輪迴。破所知障,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住一真法界。

在這部經上我們看到,海月光大明菩薩是圓教初住,金剛神眾是二住,身眾神是三住,一直到主藥神是十住。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地位往上提升一階,地位愈來愈高。由此看來,我們不發菩提心不行,這一生想真正成就,只有用唯一的真心對人、對事、對物。別人欺騙我,與我不相干,我一定用真心待人。為什麼?我這一生要證果,這一生要求生淨土。《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不發菩提心,單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為什麼那麼少?雖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是心不清淨,心中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與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相應。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心不善,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所以發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真正發菩提心,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為什麼?他已經是上善之人,已經夠資格了,只要動一個念頭,發願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們要仔細去思惟經文,不能夠含糊念過。這是講菩提心之體─真誠。

菩提心的作用,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淺言之,是好善好德之心,自己常存這個心。對一切大眾是大慈大悲心,就是此地講的「仁慈祐物」,這是菩提心表現在事相上。好善好德,仁慈祐物,不是勉強作出來的,是自自然然的流露。所以發菩提心的人,平常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都是想怎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怎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想。還有一念是為自己想,表示你有堅固的我執。我執是六道輪迴之根,輪迴的根沒有拔掉,沒有辦法脫離輪迴。所以現前就要放下,我們只為別人想,只為眾生想,決不為自己想。我在講席中,這些話說過許許多多遍,世尊在經上也重複了千遍萬遍。為什麼世尊不厭其煩的重複?眾生還沒有醒過來,還要多講幾遍,所以總是不厭其煩、無數次的在喚醒我們。菩提心的自受用是好善好德之心,一發心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這個心,現在我們能發這個心,就與佛心一樣。

金剛神眾這個團體,代表的是守護住佛之住的菩薩。實際上不是金剛神守護,金剛神是表法,表金剛般若智慧。所以二住菩薩叫「治地住」,地是什麼?心地。剛剛脫離十法界,才證得一真法界,心地中的煩惱是斷了,習氣還在;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也破一品,但還需要對治無始無明習氣。用什麼方法對治?金剛般若。金剛神表自性般若智慧,這時候已經破一品無明,自性智慧透露出來了;智慧愈透愈大、愈透愈明,能夠破除無始劫來的習氣,所以叫治地住。

再往上升是身眾神。身眾神隨侍承事,做佛的侍者,常常照顧佛陀。但是佛在哪裡?其實一切眾生皆是如如佛,我們應以什麼身分對一切眾生?身眾神教我們作一切眾生的侍者,要常常照顧他、伺候他。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佛,如果你將他看作是眾生,自以為是法師,高高在上,你就錯了,你到哪裡去找佛隨侍承事?找不到。佛告訴我們,自己成佛的時候,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還看一切眾生都是眾生,自己也是眾生。眾生眼中看一切是眾生,佛眼中看一切是諸佛如來。我們學佛,哪一天這個境界現前,就成佛了;這個境界不現前,沒成佛。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並不是把一切眾生「當作」佛來看待,這其中還是隔一層;他「就是」佛,他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大家能相信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從自性中去觀察,他怎麼不是佛?相是眾生,真性是佛。就像此地表演一樣,從性上講,他們是諸佛如來,從相上講,他們是雜神異類,都是示現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己修行用功就有下手之處。我對一切人都以佛來看待,對佛恭敬、對佛讚歎、對佛隨順。

如果我們以傲慢的態度對眾生,就是以傲慢態度對佛,顯示自己煩惱習氣起現行,大錯特錯。你一念生歡喜心,歡喜是煩惱,一念懊惱之心也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統統是煩惱,心不清淨。佛菩薩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示現的,事有理無,相有性無,所以他得大自在。我們凡夫不自在,事有理也有,相有性也有,糟糕不糟糕!其實性相、理事統統沒有,事相是什麼?夢幻泡影。《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自己的心地,讓自己的心地放光。所以金剛神是用智慧啟發我們的心地,身眾神則用隨侍承事來修行,因為身眾神表三住菩薩,三住叫「修行住」,這個意思多深!佛法中講修行,總綱領、總原則與儒家講的類似。儒家的修行重乎守禮,禮的精神是什麼?自卑而尊人,懂禮貌的人,決定不傲慢。《論語》中記載,孔老夫子無論對任何人,善人、惡人,年老的、年少的,無不恭敬、無不謙虛。身眾神表演修行,將自己行為中不善的都修正過來,欠缺的都彌補圓滿。所以佛家常講開悟、修行,有很多人問我什麼叫開悟?我說得很簡單,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就叫開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又能把毛病改過來就是修行。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行門無從下手。

因此,古聖先賢教我們讀經,目的何在?拿經本對照自己的心行。展開經本對一對,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如佛所說?如佛所說之行是正行,違背佛所說之行是惡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教我們:一個真正佛的學生,必定是佛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絕對不做,這才叫隨順佛陀教導,那才是真正佛弟子。如果佛教我們做的而不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偏偏要做,這不是佛弟子,不是學佛之人。有些人不是學佛,也研究佛的經論,也上台講得天花亂墜,那是什麼?現在人講的佛學,他不是學佛,他是搞佛學。佛學不管用,講得再好依舊搞六道輪迴,於事無補,要緊的是真正學佛,學得與佛一模一樣。所以「隨侍承事」,真的是將修行講到極處,真正把一切眾生如同諸佛如來一樣的恭敬奉事。我們在這段身眾神經文中,看到表法是這個意思。

第三類足行神。我們在前面講解中,把足行神解釋為現在的交通警察,指揮交通。在佛法中表什麼?指導我們成佛之道。這是第四住菩薩「生貴住」。世出世間一切尊貴沒有超過佛的,沒有比得上佛的。菩薩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生佛之家,住佛之住,真正生於尊貴之家。

道場神是守護道場,領眾修行。念佛堂中的法師領導大家修行,這一類屬於道場神。在此地所表的是第五住的菩薩「具足方便住」。他有智慧,有善巧方便,領導大家修行。這個護法是內護,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是最貼身的看護。從表法而言,具足方便就是執持名號,所以道場神也表念佛法門。一切法門中講到具足方便,無過於持名念佛。這部經的味道,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我們信心才真正堅固,永遠不退,這就是守護道場。這個道場在心中,不是形式的道場。前面我們講到這一段時,也特別舉《維摩經》中,維摩大士所說的道場:直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不拘形式。道場是什麼?道場是修行證道的場所。所以無處不是,無時不是,真正在於你內心的覺悟,你所在之處就是道場。所以一切法最後都歸到心地法門。護持道場,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具足方便住。每一類神眾扣緊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對我們修行證果有密切的關係。

主城神代表六住菩薩,六住菩薩是「正心住」,誠意、正心。主城護法王城,法王城是心城。堅定意志、堅定信心,永遠不退。

七住菩薩,在此地以主地神表法。地也是心地,以甚深的弘願護持一切眾生的道心,這是主地神。他們是一個地方、一個地區關心教育的人士,中國古時候常講的地方士紳,有道德、有學問,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這一類的人士。他們最關心的是教育。我們今天談教育,這個名詞大家都懂,其實,我們對於這兩個字所知有限,含糊籠統,不求甚解。如果教育真正辦好了,它的「果相」一定是天下大治,世界太平,必然是這個現象。社會為什麼會動亂?社會之所以動亂,是教育出了問題。所以現在真正懂得教育兩個字意義的,已經不多,大多數人將這個意思扭曲了,正如同對佛教一樣。今天大家對「佛教」發生誤會曲解,認為是「迷信的宗教」。古時候中國的教育,以及印度佛教的教育,都是真善美慧的教學。古代教育的目標是要達到社會安定繁榮、長治久安,所以國家施政第一件大事就是辦教育,正如《禮記》「學記」這一篇所說。「學記」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古代的教育哲學,教學的內容就著重於倫理的教育。倫理的關係從夫婦開始。

社會為什麼會動亂?古人認為:家不家則國不國。家不像個家,國怎麼能治得好?家要治得好,從哪裡開始?從夫婦。所以夫婦的結合是道義,不是隨隨便便、簡簡單單的,現在講自由戀愛,戀兩天又分手了,成什麼話!那個自由不是戀愛,是亂愛,簡直不懂事。從前結婚非常慎重,自己年輕不懂事,父母長輩的經驗豐富,他們來幫助你選擇對象,那是你一生的生活。從前的婚禮非常繁雜,為什麼要這麼繁文縟節?就是告訴你結婚不容易,千萬不可以離婚。家好,國才好,家是國的根本。夫妻同一個室,室外面有父子、有兄弟,成為一個家;家的外面是國,國有君臣、有朋友;中國稱之為五倫的社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外國人講團結,中國古時候不需要再說團結,五倫就是團結。所以中國教育著重在倫理,說明五倫十義的道理,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知道應當盡什麼義務,做些什麼事情。知道人與人的關係後,進而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與大自然的動物、植物、礦物,以及一切萬物的關係。再往上提升,了解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從前教育是講這些,然後你才明瞭,自己應該怎樣做一個頂天立地的聖賢人。從前人讀書明理,志在聖賢。

我們學佛志在作佛、作菩薩。無論出家、在家,學佛一定要志在作佛、作菩薩。作佛、作菩薩並不需改變現前的生活,也不需改變現有的工作,就在自己現實的生活環境中,現前工作崗位當中,作佛、作菩薩。這就是《華嚴經》中,許多諸佛如來,示現種種不同身分的用意。足行神、道場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不必改變現前生活方式,不必改變自己的行業,只要將現在凡夫的念頭做一個轉變。凡夫,就是對於這些道理不清楚、不明瞭,起心動念自私自利,甚至於只顧自己,連妻子兒女都不顧,社會上真有這種人。所以要懂得什麼叫教育,你才知道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做個聖人、賢人。

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德行─「人格」,什麼是人格?做人的基本條件,做人的資格。儒家講五個,佛法也講五個,意思都相通。儒家講的是五常─仁、義、禮、智、信,常是常道,不可須臾離也。這是基本的教學,從小就要培養,養他仁慈的心,養成他懂得盡義務,應當做的事情決定去做,盡義務而不求報酬,這些觀念從小培養。懂得禮節,講信用,再培養他的智慧。所以古時候小學就是訓練這些基本德目,完全以「五常」為教學的中心。古時候,小學是從八歲到十二歲,八歲上學,接受生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背誦經典,背誦古聖先賢書,訓練根本智,訓練一個人的定力。念上幾年,妄想少了,正念多了,然後再上太學。太學就像現在的大學,完全著重於研究討論、講解,修後得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兩個階段。

太學中讀書自在。朱子「四十讀書樂」,古時候世間人什麼事情最快樂?讀書最快樂。現在人讀書最苦,哪有樂?上學要帶一大堆書,多苦!所以我們看到學生每天背那麼大一個書包,就想到決定不能來作人(決定要作佛),作人這麼苦!從前上太學親近老師,一本書都不需要帶,老師所講的課程,你全都背過了。老師也背過的,所以都不要書本,說起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大家都知道,每一個人記得都不錯。太學的學生,從各個省縣來的,不只是一個地方。中國古書課本沒有標點符號,也沒有段落,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無論什麼地方刻的書,一定都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就是刻錯了,這很合乎科學的觀念。這樣教書是真有意思。講到什麼地方,有哪些歷史典故,老師帶著學生出去旅遊,戶外教學。學生侍候老師,替老師推車,替老師挑擔子,擔子裡面盛酒菜。看到風景好的地方,擺開來,老師與學生圍坐一起聊天,聊天就是上課,談的就是學問。所以在太學上課,是真實的自由開放,任何人可以發表他的意見,大家一起研究討論。一次出去旅行兩、三個月,遊山玩水回來,這課程也講完了,他怎麼不樂?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是長見識,讀書是成就學問。學問一定與事相結合成一體,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不是玄談。我們在古代典籍中,看到一些歷史傳記,很多人不滿二十歲,就考中進士、舉人。不滿二十歲叫童子,二十歲才叫成年人。考中進士,就有資格作縣市長,舉人中優秀的,也可以作縣市長,作地方官。現在看起來,只是小孩。但是他能把一個地方治理得很好,真有學問、有經驗,那才叫教育。現代教育,不教你如何做人,不教人與人的關係;不客氣的說,只教你怎樣賺錢,怎樣把別人的錢弄到自己荷包裡來,如何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現在教育教這個,天下焉能不亂?古時候教育,教仁義道德。諺語常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前面一句話說得沒錯,後面一句說錯了。防人幹什麼?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你的心才真正定了。常常防人,心總是不安定,沒有智慧。果然連防人之心都放下,就得大自在,真正得大圓滿。所以現在真的連「教育」兩個字,懂得的人都不多了。我過去親近方東美先生的時間很長,老人非常愛國,每一次提到教育,他一定拍桌子發脾氣罵人。他的感慨很深很深,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太少太少了。

現在的教育,只是科學技術的傳授,在孔子教學四科中,第一德行,第二言語,這兩科現代教育沒有了。第三是政事,現在的教育只注重這一個科目,培養辦事的能力,培養技術,人倫道德都不談了。至於第四文學藝術,現在雖然也講文藝,可是與古時候文藝不一樣;古時的文藝是教育,孔老夫子刪《詩書》,整《禮樂》,標準曰:「思無邪」。你就懂得中國古代的藝術是誘導人正知正見。縱然演變到後代,從唐詩、宋詞、元曲,演變成戲劇,像崑曲,以及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平劇,再演變成一些地方戲劇、民族藝術。它的內容仍以「忠、孝、節、義」四個字為主,來教育人民。從前學校不普及,人民就從歌舞、從戲劇中學忠、學孝、學仁、學義。從這些藝術中明瞭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做為他一生處事做人的準則。

從前的藝術是教育,是教人做好人。現在的藝術,真是看不懂,真是佛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看到經文中這些表法,才知道佛用心良苦,這是真正的藝術。《華嚴經》是高度的藝術,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表演的境界。我們能從這裡契入,得的利益當然不可思議。

主地神是七住菩薩,七住是「不退住」,甚深大願,護持一切眾生的心地,特別是護持他的菩提心。就像前面所說,地方上的士紳之流,他們關心教育、熱心教育,對於安定社會、繁榮社會,有很大的貢獻。這些貢獻往往是潛移默化,明白人,就很清楚,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

主山神代表八住菩薩,八住是「童真住」。在形象上是隱居山林的高士一類,真正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但不出來做事。出來做事要有緣分;他沒有緣,沒有機會為社會大眾服務。如果有機會,他們也都出來了。歷史上看到,像諸葛孔明,孔明高臥隴中,作其隱士,以耕讀為樂,自己耕田、讀書,過幸福快樂的日子。他是被劉備三顧茅廬,盛情難卻,才出來為國家社會服務。如果沒有機會,遇不到人家來請,這些人是絕對不會自己去找人的。所以高人之清高就在這一點;你去找他可以,他絕對不會來找你。這些人對社會最深遠的影響,在於教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有能力爭,不爭;有能力求,他不求,這叫高。不是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就談不上;他真有學問、真有能力,無爭無求。我們現在看社會上,一些沒有德行、沒有能力的人,也爭、也求,拼命在爭求,搞成社會大亂。隱士對社會、對歷史、對後代深遠的影響是作出榜樣,一生甘於過平淡的生活,不爭名,不求利,真正將名聞利養放下。他的一生很自在、很快樂。這是主山神、童真住菩薩,童真就像一個少年一樣,天真無邪,這是真正高度的智慧。

主林神是第九住菩薩,第九住叫「法王子住」,又叫「法師住」。菩薩位次中的九住、九行、九迴向、九地,都代表「法師」─教化眾生。主林,林是樹林、森林,樹表建樹、建立;將社會上各行各業都建立起來,社會繁榮就像森林一樣的茂盛。所以這一類表法的意義很廣,智慧、財物、德行、利益幾乎全都包括,像我們現在所講社會各行各業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就是主林神所代表的。他在每一個行業都是領導人,也是這一個行業中的老師。

我在過去有一個專題講演,內容就是講中國倫理道德的教育─「君、親、師」,三者一體,不能分割。以此為例,做為一個領導人,領導員工、幹部拓展企業,就是「作之君」。更深一層要把你所領導的人,看作是你的學生,你要教育他,將你的行業理念、智慧技能,傳授給員工,你就是「作之師」。這還不夠,還要「作之親」,把你所領導的人都看作自己的家親眷屬;要以親情愛護他們、照顧他們,這些員工對你有感恩戴德之心,決定對你的事業盡心盡力。為什麼?他覺得老闆與自己是一體、是一家,樂於替老闆效力。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一個人如果同時具備這三種身分,事業決定成功;換句話說,你用什麼心態對別人,人家就用什麼心態來回報你。這是倫理、這是教育。

如果老闆與員工沒有這些關係,今天我需要你,僱你來,明天不需要了,馬上把你解僱。彼此是利害的結合;有利的時候在一起,沒有利的時候馬上分開。你們想想,員工替老闆能盡心盡力嗎?古代教育教導我們,公司行號也是倫理道義的結合,彼此都講道義。無論在什麼時候,事業做得很好,很發達的時候,老闆與員工的生活水平也差不多,老闆真的是為員工設想,員工才佩服,這是菩薩老闆。遇到不景氣的時候,公司非常困難,老闆決定不會裁撤員工,一定是咬緊牙根、度過難關;員工也不會埋怨老闆。不景氣的時候,不拿錢他也幹,他也要支持老闆,老闆是恩人,報恩!怎麼可以計較待遇?所以員工不會散的,沒有錢給他,只要有飯吃,不會離開,這是道義的結合。這種結合在商場中,他怎麼不是第一?當然第一,菩薩商主。事業是為整體、為大家,照顧大家的生活。他所生產的貨物定能服務社會、服務一切眾生,貨真價實,賺取最合理的利潤,便利社會大眾。所以他的一生是服務社會、服務眾生,而不是為自己,這是教育。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舉眼看眼前社會,真的是感慨萬千。古聖先賢這樣圓滿的教育,今天都被遺棄了。真正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學術,卻被誤會為落伍、不合時代,應當丟棄,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九住稱為「法王子住」,也稱為「法師住」,道理在此地。

末後這一位主藥神,含義很深。主藥神代表第十住菩薩「灌頂住」,是在這一個階段當中達到顛峰者。灌頂就是成佛,現在叫畢業,十住位中,他畢業了。這一段的內容非常明顯,所有一切業障習氣他都淘汰盡了。業障習氣是病,菩薩示現作藥王、主藥神。在我們佛法中還有一尊藥師如來,許多同修生病的時候都念《藥師經》,拜藥師如來。一定要懂得經典中所講的原理原則,真做到,病才會好。像這一段經文中所說,最重要的是仁慈、清淨。清淨心不受病毒的感染,當然健康;仁慈可以解毒,再劇烈的毒物,仁慈可以分解掉。在佛法中講,最毒的病毒就是貪瞋痴,叫三毒。仁慈能把三毒化解,清淨心、智慧心能把病根斷除。所以在灌頂住中,特別著重於清淨、光明,仁慈祐物,我們應當學習。

以上這一大段的經文,是闡明十住菩薩利益眾生的因果,講到此地做一個總結,希望我們讀誦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之中。《華嚴》教我們,任何一位都攝一切位,雖然是初住位,初住菩薩所修學的也是十住全修。不但十住位菩薩所修的他都修學,乃至於往後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統統修,統統學。證到等覺位,等覺位菩薩對於最初「發心住」、「治地住」所學的也不捨棄,這才叫「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是圓修,一法都不捨,行布是次第;有次第、有圓融,這才叫「佛華嚴」。不是在一個位次上只修這一部分課程,而是全修,圓修圓證,我們要在此處深深去體會,一定要落實,所得的受用無比的殊勝。念佛往生淨土,決定信心十足,決定得生,當生成就!

過去弘一大師勸導知識分子,學佛從哪裡學起?他老人家介紹從《華嚴疏鈔》學起。非常有道理,從這上面奠定基礎,以後無論修學任何宗派的經論典籍都輕而易舉,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是過來人所說的話,不是普通人能夠說得出來的。我們知道弘一大師一生勤學,他做事、讀書都非常認真,普通一般人比不上。所以雖然是中年出家,他的成就為佛門所肯定,為世間人所讚歎,絕非偶然。所以,我們應當聽從他的勸導。

十住位的菩薩到這裡介紹完了,向下的經文是第二個段落,表十行位的菩薩。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一)金剛神眾
第3頁:(二)身眾神 第4頁:(三)足行神
第5頁:(四)道場神 第6頁:(五)主城神
第7頁:(六)主地神 第8頁:(七)主山神
第9頁:(八)主林神 第10頁:(九)主藥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