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釋題—次釋品目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次釋品目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乃四十華嚴之品目,六十、八十華嚴稱「入法界品」,名有詳略,義理無差,即證入一真法界之意。內容雖同,惟本譯詳盡,且最末卷「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前二譯所無。

釋品目分三段:先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次言「普賢行願」,再明「品」。

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入」,親證也,長劫修行,福慧二嚴,便能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證入有能所,「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修普賢行願,才能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亦即修普賢行願,就能成佛。

「不思議解脫境界」,分境界、解脫、不思議解脫,三段說明。

何謂境界?「境」,分際。「界」,界限。境界有分際境界、所知境界兩種。所謂分際境界,如國有國界,省、縣、市、鎮、鄉、村、里、鄰,乃至家庭,都各有界限。像此處圍牆內是普門講堂範圍,牆外則不是。此約有形有相的境界說。

「所知境界」,無形無相,六凡在迷,四聖了脫,境界各異。以人道言,依報環境,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青紅赤白,眼見相同,內心世界,各有感受;皓月當空,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的放歌縱酒慶團圓,憂喜各別。

有一老修行度一小沙彌,住山下茅蓬。一博學居士來,見環境清幽,心生貪念,想佔為己有,明知老和尚不善言詞,專修念佛,卻訂約辯論,贏的住下輸的離開,害老和尚徹夜難眠,大將亮才睡著。賣豆腐老者來,見草扉緊閉,不聞早課聲,隨即高呼開門,老和尚無精打采應之,問明原委,老販云:「免煩!我賣豆腐,天天打嘴鼓,練就好口才,交給我好了!」「但你是俗人,一眼就被看穿。」老和尚答。「無妨!你為我剃髮,借穿僧服,你委曲一下,暫時叫我師父。」老和尚想,橫豎皆輸,辜且試試吧!儘速張羅,並告知居士,為之引見。居士略施問訊謂:「老師父夜歸,知我與令徒訂約事否?」座上人點點頭。居士以為禁語,言:「師既禁語,用比的好嗎?」又點頭。好戲開鑼了!居士出十指,老販回五根,居士驚退一大步;再伸三指,老販以姆指對,又退!居士用手指圈個小圈,販者兩手一揮,比個大圓圈。不知怎麼,居士竟落荒欲逃。老僧躲在門邊,偷窺啞謎,追問何故?居士說:令師精通敘理,廣學多聞,我初暗示,你雖習禪,十惡不改,故比十。不料師出五,答:我不但沒十惡,且嚴持五戒。第二次,我說:你雖持五戒,三毒充滿,有何用?故我比三。師卻出姆指,隱示我一心向道,三毒不侵!又輸!最後,我說:你雖一心修行,可惜心量狹窄,比個小圓圈,令師大手一揮,說:我心包太虛,廣大無邊。三辯皆輸,無顏再留,走了。

老販挑著豆腐也要走,老和尚拉著,請他解釋。販者云:什麼知識分子,「十」塊豆腐多少錢也不知道,我告訴他:「五」塊錢。真沒常識,我豆腐賣了幾十年,也沒碰過講價的,今天頭一次,嫌貴要我賣「三」塊錢,那豈不虧本,我告訴他:「一」毛錢也不減!不買拉倒!沒想到讀書人真沒風度,竟嫌我的豆腐「小小」塊。惹我生氣,比說:我不偷工減料,貨真價實,「大大」一塊!

這便是境界問題,居士滿腦子名相,販者滿腦子豆腐經,你等境界呢?是學者還是販者?仔細審察。但是凡夫境界,不出生死輪迴,不是解脫境界。

「解脫」,解煩惱束縛,脫離痛苦。有二義:一、離障解脫。斷除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起碼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二、作用解脫。滅惑、業、苦三障,得大解脫,自由自在。所謂「作用解脫」,至少斷見思惑,具六神通,來去自在,作用自如。古之高僧,掌控生死,欲去則去,想留則留,無罣無礙,如明末紫柏大師,被誣入獄,嘆喟:「事既如此,住世何益!」本為興隆三寶,因緣不足,寂然入滅獄中,便是一分作用解脫,不似凡夫,操自閻王,閻王要人三更死,不肯留人到四更。

二乘解脫境界,大菩薩能知,猶可思議,稱「解脫境界」,非不思議解脫境界。

「不思議解脫境界」,約分破無明、分證法身的法身大士言。天台之別初地、圓初住菩薩,彼之境界,非凡小所能心思口議,法身大士分證,究竟佛果滿證,現指究竟佛果言。究竟佛果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有四種妙用:

一、事相境界無邊,不可思議。一切事相境界,佛皆了知。如一樹多少葉?我等不知,有空砍下來算,或許也會算錯,佛即問即答,絲毫不差。

佛世,一婆羅門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於樹旁,隨手折一樹枝,問佛枝葉多寡?佛當下給個標準答案,隨數不差,以為枝之葉少,佛眼利,稍瞄便曉,又問大樹上的葉片,佛如實回答,彼還真有閒工夫,砍下來,用了三天三夜時間數,果如所說,始信佛是一切智人。這就是事相境界無邊,不可思議,佛無所不知。

二、理性境界深遠故不思議。佛法涵蓋一切法,一切法不能超越佛法,甚深微妙之理,佛悉徹知,故云:「世間好語佛說盡。」名不思議解脫境界。

三、理事圓融,不可思議。理事無礙,從性顯相,相相皆性,不能執事廢理,理由事顯,事得理彰,圓融妙理,佛通達無礙。

四、以性融相,性相雙融,重重無盡,不可思議。事事重重無盡,如帝網天珠,互映互攝,本經專說這類妙理,唯佛究竟證得,法身大士分證。

二、普賢行願 

「普賢行願」,先明普賢二字。德周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普賢菩薩德遍法界,是因心最圓滿的等覺菩薩,僅次於佛。此約字面解釋。

「行願」,發願,依願起行。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謂之四弘誓願。弘者,大也。屬通願,三世諸佛都曾發此弘願。佛菩薩為度生,須斷煩惱,故「煩惱無盡誓願斷」,欲除煩惱得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成佛是學佛的究竟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圓成佛道,始能廣度眾生。

願,是修行指標,行,實踐所立,趣向理想,所謂「以行山填願海」,願如海深,行似山高,歷劫修行,誓達目的方止。行與願,如鳥雙翼,車之兩輪,有願無行是虛願,有行無願沒目標,缺一不可。

「行」音ㄏㄣˋ。太虛大師說:「普賢行願品,約普賢菩薩讀ㄏㄣˋ,修圓故;約凡夫讀ㄒㄧㄥˊ,正修故。」所以,等覺菩薩以下,讀ㄒㄧㄥˊ,讀ㄏㄣˋ也無妨。

普賢行願,有通別。通途論之,從初發心至等覺,乃至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所修,不論四弘誓之通願或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發願於五濁惡世度化眾生等別願,包括六度萬行在內,都是普賢行願。

別,指本經所說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等普賢十大願,為普賢菩薩別願,謂之「普賢行願」。

此十大願「即願即行,即行即願」,邊修邊發願,隨願而行,願行同時,願行相輔,非待發願後才修。

三、品 

「品」,類也。物以類聚,相同義理集在一起。這品專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故名。有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偏重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第四十卷(本卷),專說十大願,兼明不思議解脫境界,長行沒明文,倡頌中提及,所以,太虛大師說,這卷經可單名普賢行願品。一般都以此稱。

【書籍目錄】
第1頁:介紹華嚴經三譯 第2頁:明譯史
第3頁:釋題—先釋經題 第4頁:釋題—次釋品目
第5頁:正釋經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