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賢頓和尚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賢頓和尚講述

經題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賢頓和尚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經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本經叫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有十三字。經文有二千零六十二字。諸經經題立名之法,不外下列七種:

一、以人立名:如阿彌陀經,取人名為經題。

二、以法利名:如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是一種修持的法門,是為取法立名。

三、以喻立名:如稻桿經。稻桿是比喻因緣生法的,是謂單喻立名。

四、以人法立名:如普賢行願品。有法有人,謂之人法立名。

五、以人喻立名: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為人,師子吼為喻,是為人喻立名。

六、以法喻立名: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法也。蓮華,喻也,謂之法喻立名。

七、以人法喻立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法也;佛,人也;華嚴,喻也。具足人、法、喻三種而立名。

妙法蓮華經是屬「法喻立名」的。

本經的梵語原名,應該叫做「薩曇芬陀利修多羅」。「薩曇」,翻譯中文為「妙法」;「芬陀利」,翻譯中文為蓮華;「修多羅」翻譯中文為「經」。妙法蓮華四字,認真講來,意義是非常深廣的,天台智者大師,單說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所謂「九旬談妙」。我們因時間上的關係,不能予以詳細的解釋,只好簡略一說。

妙法蓮華經所以要稱為妙法,因為全經所說的教義是精深微妙的。法,梵語「達磨」,具不倒意。古時一鄉人聞法,對經義未能了解,於是他向法師請教說:「我不能完全聽懂您所說的法,希望您明天再來時,帶個『法』讓我看看好嗎?」法,是憑聞、思、修而得其益的,要用什麼方法來向這位鄉人顯示「法」的定義呢?第二天,法師帶了一個玩具不倒翁對這位鄉人說:「佛法就像不倒翁一樣,永立不倒。」由此可知,法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能破一切邪法,而不被諸邪所破,所以,人若依佛法而行,必能如不倒翁一樣,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場所皆能永立不倒。

又妙法的法字,是指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凡夫法、聖人法等,皆包含在內。如是諸法,一一說明,事實固不可能,實際亦不需要,所以經上將此無量無邊的法,歸納成三大類,就是心法、眾生法、佛法。不論那一類法,都是極其微妙的,故說妙法。經上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諸法之妙,妙在此處,這道理很深,不易瞭解,但這不可思議的妙法,卻是人人所本具的。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迷了這妙法,諸佛之所以為諸佛,是因為悟了此妙法,所以有略為分別的必要。

心法為什麼妙?如以人法界說:以現前一念心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舉心動念,所起的心念剎那剎那互不相同,有時動一念貪心,則落餓鬼法界;動一念瞋心,則墮地獄法界,起一念愚痴,便落畜生法界;嫉妒心起,又落修羅法界;生一戒善,落人類法界;起十善心,落天上法界;動一念真空,落聲聞法界,起一念緣起,就落緣覺法界;有時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動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於佛法界。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樣具有如此十界。諸界互具而為百界。百界就在此方寸一念之中。心法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在眾生一念心中,既具有十法界,可見所謂佛,菩薩即在吾人心中,所以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說:「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同樣的,你想升天堂入地獄也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你心想升天堂,別人沒法拖你下地獄,你要下地獄,別人也無法硬拉你上天堂。所以說:「是心具地獄,是心造地獄,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不論我們站在出世間法或處於世間法的立場來說,人的一念心,是不可用心思,不可用言議的,所以說為心法妙。

古德曾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方寸之心,要認識此「心」,非經一番精琢細磨不可,所以佛陀指示我們要「時刻修心,勿令放逸」。

為什麼眾生法妙?世間上凡有生命的東西,都稱做「眾生」。眾生的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業。三業的種種活動,不論善與不善,都受煩惱(惑)的支配,由此造作許多善惡業,因善惡業的遷引,輪迴六道之中,受種種果報。大家根據此點,仔細思想,這世間只不過是惑、業、苦三者的輪轉。既是惑、業、苦三者,為什麼稱做妙?諸位必需知道,我們所要求的至高佛果,所具備的真如本性向何處求呢?還不是從惑等三種而來嗎?只要不起惑造業,也就不必受生死苦報,能除盡貪瞋痴,那麼本有的智慧德性隨即現前,所以聖典上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欲離煩惱另求菩提,如覓兔角終不能得。

為什麼佛法妙?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者。以佛眼觀察一切,一切無不是微妙難思議的。眾生固是佛心中的眾生,萬物也是佛心中的萬物,法法皆是實相皆是般若。沒有高低遠近的差別,佛並非另有他法可證,佛所證得的亦是眾生心法。佛是大覺者,「覺」即不迷之義,吾人現前一念心,只要不為塵境所迷,當下就是佛。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說佛法妙。

因具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故名為妙法。而這妙法,不是用心思,不可言議,是本具的,非另外求得的故云妙法。凡有心者,皆有此妙法,證得與否,那就要看諸位自己所下的功夫了。

何謂「蓮華」呢?

「蓮華」兩字的意思在前面已略有解說過,現再做較詳細的說明。

妙法蓮華經的梵語原文是「薩曇芬陀利修多羅」,「薩曇」是「薩達磨」的略稱,「芬陀利」本為「芬陀利加」,照理「芬陀利加」應譯為「白蓮華」比較正確,因此這部經本應稱做「妙法白蓮華」簡稱「妙法蓮華」。

本經所以稱「妙法蓮華」,是取「當體蓮華」與「譬喻蓮華」兩種意義。當體蓮華是取義於蓮華之入污泥而不染,所謂妙法,原本清淨,不受污泥之染,如佛性在迷,塵不能染,蓮花在泥,濁不能浸,故名清淨妙華。

譬喻蓮華是取義於花與實同時俱有。大凡一種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華則不然,它未開之先就已有果實,以花果同時的蓮花,而來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蓮華既開實亦同時顯現,喻真如法相隨機無不顯示開露。蓮華既落果即圓滿,喻幻妄既銷,本有之真如實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無不圓滿具足。

以花果同時的蓮華喻因果不二,九界眾生以迷為因,佛界以悟為果。根據前面所說十界中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中具有眾生界,眾生界當中具有佛界,從因中有果,由果中有因,因果同時,誠如蓮華花果同時生出,故義於譬喻蓮華。

什麼叫做「經」呢?

「經」梵語叫「修多羅」。正譯為「契經」,謂上契諸佛真理,下契眾生根機。經為諸佛所說,旨在指示吾人修行之「捷徑」,故須契「理」又契「根機」,能契合眾生根機,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能契諸佛真理,才可離諸顛倒邪說,普通之人說笑話唱山歌亦可契人之機,引人發笑或唱和,但此皆由妄心雜念而出,雖契機不契理,未能得到真實受用,唯有佛經,它是由佛之大悲心所流露,佛之智慧眼所觀察,不但可契合眾生的根機,還可以讓我們走上成佛道路。

經有五義:

一、湧泉:佛經經理如泉,湧而不竭,令人取之不盡,飲如甘露,清涼無比。

二、出生:謂出生一切善法,佛之妙法由經理而來,依經教而行,能斷諸惡,行一切善法。

三、顯示:佛之聖典,明示正理,教吾人入聖賢路,決不誤入歧途。

四、繩墨:佛之教理能辨是非,正曲直,做諸事之準繩,無絲毫偏差。

五、貫穿攝持:貫穿如來所說法義,不令散失;又如來說法的意義本來是一貫的。攝持是說如來普遍攝化眾生不令墮於三惡道中受苦。再有如來金口所宣揚的教理是亙古今而不易,可以做吾人成佛作祖之路徑,所以名之為「經」。

關於「妙法蓮華」的經題出處,在法華經中的方便品裡說:「如是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優曇缽華」譯為「青蓮華」,這是一種祥瑞的花,在這娑婆世界,我們只在經上知有此花,但不見花種,由此可見優曇缽華的祥貴了,如來開顯法華的妙法,好像開了這種希有之花,這在本經方便品中說得詳細非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本品謂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故本品是以人法立名。

觀世音三字屬別題,只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菩薩二字是通稱,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為菩薩,並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菩薩於前面以大略提過,現接下來要講的是「普門」二字。因菩薩現身顯於十方,觀眾生之機而化度,廣說諸法,分身百類,不是專用一法一門,所以叫做「普門」。普門有十種: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菩薩以一念慈悲心,濟度一切眾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賢不肖,以眾生之苦為苦,眾生之樂為樂,絕沒有怨親之分,此種慈悲就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二、誓願普門:菩薩誓度一切眾,令未正信佛教的人生大信心,未解佛經者,得大智慧解佛經理,進而斷惡修善,令所有眾生都能趣入涅槃解脫的大道。

三、修行普門:讓所有眾生都能修行所成,乃至進入大乘圓滿清淨佛地。

四、斷惑普門:圓覺菩薩觀中道破無明,無明破了才斷三惑,次第修行,次第斷惑,今菩薩以慈悲願力,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斷一切斷,不受諸惑困擾,直超聖地。

五、入法門普門:菩薩圓修六度,無大小之分,以廣闊大門,接引眾生,進趣菩提。

六、神通普門:菩薩具足六神通,神通力廣大無邊,因之,無所不見,無處不現。

七、方便普門:菩薩觀機逗教,隨類化身,應眾生種種方便而示現,以救度利益諸趣有情。

八、說法普門:菩薩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因為觀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於說法時,在同一法會中,說各種不同的法,使在座的人,都能應自己的智慧根性而有所了解,得到佛法真實受用,所以稱為說法普門。

九、供養諸佛普門:俗云:「選佛燒香」,菩薩則不然,不論現在、過去、未來諸佛,都一體至誠供養,決沒有差別心。

十、成就眾生普門:菩薩利益一切眾生,令其所作皆成,如天降雨露,大地萬物皆受其益,共沾法澤。

十種普門,略解完畢。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前言
第3頁:開經偈 第4頁:經題
第5頁:譯者 第6頁:正釋經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