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動靜皆自在 聖嚴法師著

動靜皆自在 聖嚴法師著

禪與心靈環保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禪與心靈環保
  
  一、人類的生活環境
  
  人類的生活環境大約有四種:(一)物質的生活環境-衣、食、住、行、教育和娛樂等設施。(二)精神的生活環境-屬於形而上的,超越物質的心靈活動範圍。(三)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間的人際關係。(四)人類所依的自然環境-山河大地、森林、原野等自然資源。
  
  不過上述四項都不是今晚所要討論的重點。諸位或許不免疑惑,我們的主題不就是上述的第二項嗎?怎麼又說不是?因為,今晚所要闡述的,偏屬於禪修者的心靈領域,這與世俗所說的精神生活大不相同。
  
  二、禪修者的內心環境
  
  (一)常人總是向心外的環境追求和抗爭
  
  一般人總以為自己時時刻刻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形影不離,所以只有自己最認識自己,最瞭解自己。然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大多數人只存活在自己的心外,而不是心內,能夠生活在自己心內的人極少。我們的生活所需泰半來自身外,所以就誤以為所有的煩惱困擾也都來自外界,於是不停的向心外的環境追求和抗爭。
  
  驕慢心重的人,喜歡伸張自我、操控外境;缺乏自信的人又常覺得個人渺小無能,有如蜉蝣寄生、滄海一粟,因此也不斷向外馳求。現代人常常抱怨生活範圍的局迫,覺得空間太小、時間太短,這都是由於生活在心外,身、心無法統合的關係。
  
  (二)禪修者發現內心世界廣大無垠
  
  天文界利用精密的高科技望遠鏡,接二連三發現了許多新的星宿;似乎我們所探觸到的範圍,已經夠深夠遠了;但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深廣遼闊,又何止於此。我們經常感受到外界種種的壓迫和束縛,例如:空間太小、活動範圍狹窄、時間老是不夠用、責任沒完沒了……,總之,既不自由,也不自在;要想擺脫這些障礙並非不可能,只要深入開發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自身臻於禪境,就能達成目標。
  
  所謂的無限是指:
  
  1因願心和決心而潛力無限
  
  也許有人會說:「這恐怕不容易吧!」其實只要真有願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潛在的能力無限。所謂的潛能,包括智慧和影響力,兩者並存時,時空便可以延伸至無限。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瞭解的事,但是確實是可以做到的。
  
  2定中能夠經驗到時間與空間無限
  
  時間和空間的長短,只是內心的一種體驗。時間固然有著客觀的依據,但若取決於主觀的感受,便沒有一定的標準。有人在定中過了三天,當他入定之時,宛如進入無限,一旦進入無限,時間於他,已經不存在了;出定之後,又覺得入定的時間剎那即逝,而剎那即逝的感覺,又表示了時間的快速流轉。
  
  前者是無限量的長,後者則是無窮盡的短。換言之,在定中時間可以無限的綿延,出定後則覺得怎麼才閤一下眼,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
  
  3放下自私的立場,便發現心量之大,可以包容無限
  
  當我們走出狹隘的自我中心時,會發現這個世界很小,而心量卻很大,大到可以包容宇宙間所有的人、事、物,所謂:「心包太虛」即是。
  
  4開悟之後即能體會到超越一切的無限
  
  5內心之大,大於身外的宇宙,內心之深,深過無垠的宇宙
  
  不過,要做到開悟者的境界「心包太虛」,卻不是那麼容易,得透過種種的方法。因此,下面要介紹禪修者如何開拓心境,以及保護自己的心靈。
  
  三、禪修者如何保護心靈環境
  
  (一)身體要動
  
  一般人以為禪坐完全是靜態的,其實不然。正確的坐禪姿勢能使身體健康,放鬆全身肌肉、關節、神經,使得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循環系統正常運作,這是身體在靜態中的活動。
  
  有些人為了鬆弛肌肉,常常求助於按摩師,殊不知坐禪的效果比按摩更佳,因為禪坐能令我們身心徹底放鬆,而當你在接受按摩時,心情可能仍是緊張的。
  
  禪坐對高血壓、風溼症,以及神經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相當可信的療效。當然,禪坐不是外科手術,更非仙丹妙藥,乃是讓你的健康在不知不覺中漸入佳境,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今天演講的翻譯王明怡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十九年前,他苦於劇烈的頭痛,無法專心讀書或工作,為了紓解壓力,他求助於禪坐,大約只經過半年的練習,惱人的頭痛就不治而癒了。當然,他的頭痛也算是個善巧的因緣,於他、於我都有益,如果不是頭痛的緣故,他就不會來學佛,而我就少了一位得力的翻譯。
  
  所以有病在身不見得不好,即使剛開始讓你痛苦難安,但是假如有善因緣來幫助,經過妥善的處理,結局反倒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好。因此,逆境來臨時,不要抱怨,好好的面對它、處理它,也許就能夠將痛苦化為助緣,而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
  
  禪修的人除了靜坐之外,也有許多運動的姿勢和方法,例如印度的瑜伽術、中國禪宗的少林拳以及道家的太極拳等。現代人把瑜伽術、少林拳當作一種純粹的體操或武術,而忽略了與之息息相關的禪坐,實在是本末倒置。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武術教練和瑜伽教師,在到達某種程度後,常感其中有所不足,而渴求禪修。其實不論是瑜伽術或少林拳,都是因靜極而後動的工夫;因為禪坐一久,雜念頓除,內心凝定,乃在靜中引發身體的自動,從而發展出有規律的拳法或體操。
  
  一般人聽到禪修,腦中浮現的都是深山古洞或寺院道場,殊不知古代的山裡,沒有水、電、瓦斯,禪行者的生活作息少不了擔水搬柴,如果你問山僧:「山上何所事?」他一定告訴你:「無非擔水搬柴!」而這些擔水搬柴等,無一不是修行。唐朝的百丈禪師就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工作就是耕種,耕種就是禪修;若以專司管理的職事僧來說,與信眾的接觸談話,就是禪修活動。因此,經常有人問我:「現代人的生活步調這麼緊湊,要如何修行?」我都會告訴他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就是修行。」
  
  也就是說,身體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說話的時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勞動的時候,心也不離開手和腳,不但散步、旅行、駕車乃至上廁所,都是修行。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就是禪修。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則禪七中發生的小插曲,不妨引來博君一笑。我們在禪七期間均會分配禪眾一些工作,有一次有位禪眾專司廁所的清掃,他在刷洗的時候,因為太過投入,以致物我兩忘,把守在門外等候用廁所的人們也都遺忘了。一位苦候多時的同修忍不住問他:「你快要好了嗎?」
  
  他渾然忘我的說:「啊!慢慢來吧!我正在享受工作中的樂趣。」
  
  另一個人也插嘴問說:「你究竟什麼時候才做完啊?」
  
  他說:「我希望永無盡期的做下去。」
  
  第二天清早,正在用餐的時候,他看到放在餐桌上的一把水果刀,忍不住失聲大叫:「這個東西怎麼會放在這裡?」
  
  我問他:「怎麼回事?這把小刀不是用來切水果的嗎?」
  
  他摀著嘴巴說:「我昨天就是用這把小刀來刮廁所便槽上的汙垢呀!」
  
  沒有人責罵他,因為在那個時候,他不會注意到這把刀是不可以拿進廁所的。不過諸位大可不必擔憂,在平常的生活當中,不太可能發生類似的例子,心念要到達像他那樣集中的狀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禪修。常人能做到心不二用就已經很好了,例如開車時,就專心開車,這樣車子一定可以開得很好;不過我通常還是會建議剛打完禪七的人,如果心念統一,在兩天之內避免開車,否則可能會步上那位禪眾的後塵,一時分不清楚東西南北。
  
  (二)心靈要靜
  
  我們坐禪時要先練習靜心,靜而後能安。
  
  面臨外境困擾時,先要想到那是外境不是我,但是要知道自己心情和心念的狀態。許多人欠缺智慧,明明知道問題不在自身,而在外境,卻偏偏受影響,而變成了自己的問題,這是非常愚癡的。尤其在人際往來中,總不免會受到他人的非難、誣衊和抨擊,偏偏有很多人遭遇這些境界時,明知已受傷害,往往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任由怒氣和煩惱生起,造成第二次傷害。
  
  我在每次演講之後,總會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些人給予讚歎鼓勵,也有一些人提供建議批評。對於這些意見,我通常都會靜靜的聆聽,然後告訴自己:「哦!他們這麼說……」也許他們都可以作為我的老師,但是這麼多意見相左的老師,我究竟何去何從?總不能無所適從地跟著許多種不同的批評團團轉,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張吧!因此,經過仔細過濾後,如果確實可行,我一定從善如流,實在是無法接受的話,我也不會生煩惱,說他們是無理取鬧。
  
  如何隨時隨處練習心靜?《六祖壇經》說:「瞋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並非身體不工作,而是心中無對象可瞋,無對象可愛,此即是無心,所以也無煩惱。
  
  前面提到的百丈禪師每日忙著工作,有一次弟子雲巖禪師即問:「和尚每日驅驅為阿誰?」
  
  百丈禪師說:「有一人要。」
  
  雲巖又問:「因什麼不教伊自作?」
  
  師答:「他無家活。」
  
  每天工作只是做人的本分,不是為自己爭取什麼。既然不為己求,做什麼事心都安靜。
  
  又例如:黃檗禪師不為求佛、不為求法、不為求僧,卻仍經常禮拜。
  
  (三)心靈清淨環境也清淨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說:「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第一句是說心若能不受內外環境所困擾,雖然生活在人間,也等同於生活在佛國的淨土。第二句話是說,若能放下自我的私心,為一切眾生做不求回饋的服務,內心平安歡喜,也等於生活在佛國淨土。
  
  事實的確是如此。且拿雨天做例子,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風聲、雨聲都覺得聲聲悅耳,而當心情惡劣時,就會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觸了。
  
  我也曾經目睹一對夫婦,因為出發點的不同,而對幼兒的哭鬧有著截然不同的兩極反應。做爸爸的顯然招架不住兒子的哭聲,氣咻咻的叱喝道:「哭!哭!哭!就是會哭,沒看過這麼壞的小孩!」而剛從房間走出來的母親卻喜孜孜的說:「啊!這孩子有這麼大的哭勁,表示他很健康哩!」夫婦倆對於孩子哭聲的感受竟然如此不同。
  
  如同這位母親一樣,假如我們心中有愛,時時關心著付出和助人,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和眾生,都會是溫暖可愛的。
  
  因此,我常建議人要練習著以禪修者的健康心靈來看待世間。1.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原因的:順利的事有它發生的原因,不順利的也有它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種原因。所以要有「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的胸懷,得志時不必興奮,失意時毋需沮喪,一切終歸無常。2.世界一切現象都是新鮮的:好的是新,壞的也是新。深夜將盡的時候,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厭惡,因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過是個過程。在過程的轉換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新鮮的。3.世間所有現象都是美好的: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也是美好的經驗。或許有人要問,怎麼可能兩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實只要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告訴自己:「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是美好的經驗。」便沒有一樣事會讓你生煩惱,生活就會變得很有意義。
  
  四、問答討論
  
  問: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不公平又無可奈何的事,例如戰亂,就令許多無辜者遭殃,我們怎麼可能把這些當作是美好的事物?
  
  答:這些是慘痛的經驗,歷經戰火之後,人類的智慧往往有所提昇。戰火固然可怕,但是這個經驗可以提醒人類,不要去重蹈覆轍。所以當我們面對苦難時,最重要的是去改善處理,而不是坐在那裡痛哭流涕。我有兩句話奉贈諸位:「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如果僅為受難者哀傷是無濟於事的。
  
  問:當我們聽到噩耗時,可能會十分哀傷,接到喜訊時,也不免興奮不已,但是您又說在散步或呼吸的時候,每一分鐘都可以充滿喜悅。這兩者之間,似乎有點矛盾。
  
  答:問題發生時,只有大徹大悟的人,才能既有慈悲又沒有煩惱。常人免不了情緒波動,若說完全毫無哀傷或興奮,大概不可能,但是事情既已發生,也只好用方法來疏導情緒,使之不致太過哀痛或興奮,若能化為淡淡的愁緒以及輕微的喜悅,才不致有後遺症。
  
  體驗散步或呼吸的感覺只是一種方法,是藉此來調整心境。但是這個方法並非一蹴可幾,而需要反覆不斷的練習。
  
  問:平常專注於呼吸走路時,有喜悅的感覺,請問這種喜悅本身,可不可以達到高深的境界?
  
  答:不容易!因為這只是一個初步的訓練。如果你已有深厚的禪修基礎,散步也就可以不離高深的禪境了。
  
  問:作為一位出家師父,您認為美國的在家居士和老師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有一群人,經常固定在一起練打坐,這樣可否取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答:老師有兩種作用:一是以正確的觀念和安全的方法來指導學生;二是在形象上影響人,有一類的大修行人,學生只需要見到他們的生活威儀,便會感受修行的好處。所以有師父在旁指導,與沒有師父在旁指導是截然不同的。當然,有的老師只是告訴學生應當怎麼做,而他自己不一定也這麼做,這對學生可能有害。
  
  所以如果你們有一個小團體,成員互相學習也沒有什麼不好。主要是帶頭的這幾個人,在禪修的知見方面是不是很清楚?有沒有開悟倒是其次,正知、正見卻非常重要。
  
  問:這個世上有許多充滿瞋心怨毒的人,他們有的是天生,有的是環境所逼。但是這些人既不會打坐,也不知道修行。請問,有什麼方法能讓這些人比較覺醒?
  
  答:除了多給他們愛護與關懷外,別無其它辦法;我們只能用信心和願心來為他們祈禱,這是屬於宗教信仰的層次。以禪法來化度,恐怕一時難以廣泛地收效。但是假如你能主動接觸他、關懷他的話,也許可以逐漸影響他;不過,那需要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心。(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七日,講於紐約臺北劇場,游果育整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禪的修行與證悟
第3頁:禪學與正信之佛教 第4頁:禪與淨土的修行法門
第5頁:禪與精神健康 第6頁:禪與現代生活
第7頁:禪與心靈環保 第8頁:禪修與環保生活
第9頁:宗教.禪.佛法與邪魔 第10頁:無我與真我
第11頁: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第12頁:妄念.雜念與正念
第13頁:明心見性 第14頁:談心
第15頁:平常心 第16頁:心如日輪在虛空
第17頁:零缺點 第18頁:從有到無.從無到有
第19頁: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第20頁:平常人的禪
第21頁:禪修之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