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理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一、明離我見亦離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本經於一切法,屢說即非是名,以明相有性 空之義者,意在令人觀照本空,頓得解脫也;在利根者,自能悟知我見等,亦復相有性空,直斷根株,不生葛藤也;而今又曰: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者,可知復猶偏執於有相邊,未能通達我人等等之見亦為本空,故曰不解如來所說義也;佛、約相言;如來、約性言;上曰佛說我見,繼曰不解如來所說義,正顯此 人於我見等,尚未明緣生幻有,徹了性空之義,故我人等見未能除也。古有請師解縛者,師曰誰縛汝,正明斯義也,當知性體空寂,本無有縛,若橫一我人等見於 心,豈非作繭自縛乎?此正令向本來清淨無我無見之心源上,深深領解耳!曰世尊說,尤有精義,曰佛、每見為人偏相而著有;曰如來、尤易為偏性而缺修;稱世 尊,世尊為十號總稱,佛、如來之義皆攝在內,意謂此中之義,是十號具足者,傳心秘要,所以為世共尊,必依此義不偏空、不著有而修,庶得以因圓果滿而成佛, 修圓性顯而證如來也。須知要除我見,當以直照本來無我無見之心源,則不特我見無,即無我之見亦無;玆再剖分即非是名我見之義,窮源竟委,然後方明除我見之 修功也;夫我見者,所謂無明本也,當知清淨自性,原無無明,祇因凡夫以不達一真法界故,遂自無始,一念不覺,輾轉相因,以至於今,其心中自內達外,遂使不 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之為識是也;今令觀空非易,恐仍識情用事,故即非我見一語,非但令作觀,觀照性空而已,并乃教令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極力將我見等, 一腳踢翻,從根本上不承認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見,即非二字,應如是體會,此為修功第一步勝妙方便,何以知為勝妙方便,當知從無始來,一念不覺,使不生滅與生 滅和合,膠固已久,今知為非,呈現裂痕,便是從無明殼中,露出一線智光,此乃始覺,亦即背塵合覺之第一步功夫,非勝妙方便為何?又須知自性清淨,雖有無明 我見等妄念紛紜,而其自性,常恒不變,所得染污不得,清淨自若,因自性是真實體(即實相),無明是虛妄相,乃妄念所現,一真一妄,雖無始來,和合為一,實 則表合而裏不合,本不相應,此理深奧,惟證究竟方能徹知;圓覺經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夢、喻眾生之迷 也;醒、喻行人之覺也;此理要確信,信為入道之門,方能徑向本來清淨之心源上契入,此是除妄第一要著;故圓覺經云:「知幻即離!」知即覺照,因覺照方知其 為幻,果能覺照,見即冰銷,蓋同時不能起二念,妄心之起,即正念疏忽,正念綿密,妄念無由生,乃自然之理,吾人真能綿密覺照,不稍放逸,即我見從何而起, 即起力亦甚弱,久之功純,則自然不起,此即非我見之修功也。

復次,是名我見之修功,尤為切要,因但知 即非,而不知是名,則我見又何能盡淨;或曰:前凡言是名者,皆明不斷滅義,今則是名我見者,亦應銷除淨盡,豈不前後矛盾而成斷滅乎?曰:當知是名我見之 義,是明我見為真性變現之幻相,今之所謂銷除,并非斷滅,乃是但除其執著之病耳;且明我見是緣生法,心若攀緣,我見便隨緣而起,若心不生,我見即無從生, 正同圓覺經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者是也,須知我人等 見,即是分別、執著,所謂六、七、識是也,識非他物,亦即是真性以不覺故,隨染緣現起之染相,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者是也;今知是名即覺,即轉分別之六 識成妙觀察智,轉執著之七識為平等性智。轉也,非斷滅也;一切凡夫,向苦不覺,不知為識,誤認其是真性,所謂認賊作子者是也;但究竟此賊,原非外來,乃是 家賊,且為主要份子,今令其改邪歸正而已,非同擯棄,而致毀家斷滅,且吾人更不可因惡無明我見,而乃投鼠不知忌器,走入灰身滅智,沉空滯寂之途,如是偏 空,心仍有取,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我見又何能除乎?既知我見係由緣生,可知自性中,本來不生,不過隨緣所現之幻相耳;於此可知我見者,其名 也;真性者、其實也;今既知其原非真性之體,乃是幻相,而直照本來未生幻相之心源,則假名何在?幻相何存?如是用快刀斬亂麻手段,一刀兩斷,則妄緣不起, 不超便得,亦無所離,亦無能離,亦無所照,亦無能照,因彼離也,照也。皆是對待緣生之假名幻相,清淨自性中,本來皆無故;圓覺經云:「一切諸佛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而此中修功,正是圓照清淨覺相,故能無明我見,一斷永斷,此為是名我見之修功也。簡言之,即非者,觀空也;是名 者、觀緣起幻相也。又我見、垢也,離我見、淨也;然曰垢曰淨,猶為對待之相,清淨自性中,絕諸對待,垢淨俱無也;故離我見者,離亦應離,若存一能離所離之 念,則我見終未盡淨也。故本科教令破我見不可枝枝節節為之,當徑向一念不生處契入,則我見之垢,既為假名而本無;於是離我見之淨,亦復遠離矣。何以故?既 無垢,何有淨,垢淨俱離,是真清淨耳。明乎此,毋入寶山空手歸也;務當依此起修,須知真性久為無明我見所障,此障不除,何能見性,若不見性,豈能超凡入聖 而登覺地乎!

二、結明心法不生法相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切法,通指世出世境、行、果、而言,凡 上來所說色聲香味觸法,身相,三十二相,乃至世界、微塵之境,布施、持戒、忍辱等大願大行,以廣度眾生,莊嚴佛土,乃至離相、離念、離我見之行,生淨信, 生實相,成就第一希有、最上、以及得福德、得功德、得名忍、名須陀洹、乃至名菩薩、名諸佛、名阿耨多籮三藐三菩提之果,一概包舉在內,如是二字,即指上來 所說種種義,上說諸義,不外緣生性空,而最後究極無住以成證耳。初明平等法界,顯成法無我,以究極性空不礙緣生之義也;性空不礙緣生,故成平等真法界;次 明諸法空相,結成諸法不生,以究極緣生不礙性空之義也;緣生不礙性空,故即諸法而空相;由是觀之,故知、見、信、解如是者,不生法相也;不然,法相并不斷 滅,何云不生哉?可見不生者,正從如是出,非以畢竟不生為不生也;故即以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表示之;當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是之謂無上覺心也;細意 參之!又知、見、解、三字,各有所指,無著論云:「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此義是明:知、見、解、三者皆智,但以依 止方便不同,故立三名;奢摩他,此云止,定也;智從定生、名知;觀此,是知為真諦智矣;定則萬緣俱息,了了證知,故曰知也;此與本經前以三際心不可得,諸 法緣生即空,開佛正知之義恰合,蓋知約內證邊說也;毗缽舍那,此云觀,慧也;智從慧出,名見;觀此,是見為俗諦智矣;慧則差別事相,無不洞見,故曰見也; 此與本經前以五眼、是沙、不執一異,開佛圓見之義正同,蓋見約外照邊說也;三摩提,此云等持,謂定慧均等,名之曰解;可見解是由定慧出,亦即知、見、二者 之總名耳,此亦與前深解義趣之言義同;須菩提本得無諍三昧,定力已足,但慧未均等,迨聞甚深般若,智慧增上,故能深解,涕淚悲泣,正自愧其向來定多慧少, 今幸聞深經,而得定慧均等,所以感極而泣也;既曰解,又曰信者何故?須知信為入道之門,功德之母,信者:契合之意,因其契合如是,故能知如是,見如是耳; 解為知、見之總名,故曰如是信解也。因其於一如皆是之理,契合無間,定慧均等,智無分別,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也。總之,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 便,方便修足,便證本不生,其功行全在知見信解上,不生是其功效;而本不生上,著力不得,著於不生,便是生也;所言法相者,即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 非,蓋生即無生也;須知所謂不生法相者,非有法相而不生,亦非畢竟無法相,乃是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所謂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既本性 無,則不生亦亡,何以故?生即無生故,乃為真不生義。若不了其有即是空,而注意於不生,則正是生,何云不生哉!故一切發心者,當在一如皆是上,知見信解, 此正降伏,此即無住,果能知見信解如是如是,則雖法相熾然,初何曾生,以本生不生故;則不降伏而降伏,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曰 如來說者,如來是法身,法身即實相,故約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亦以顯無相無不相之義也。總之,此即說明即法相而無法相,即生而無生,非以不生為不 生也。其義正明非但生之念無,并不生之念亦無,正是為一念不生寫照,為本不生寫照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引言
第3頁:釋經題 第4頁:釋人題
第5頁:釋經文 第6頁:法會因由分第一
第7頁:善現啟請分第二 第8頁: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9頁:妙行無住分第四 第10頁:如理實見分第五
第11頁: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12頁:無得無說分第七
第13頁: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14頁:一相無相分第九
第15頁:莊嚴淨土分第十 第16頁: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第17頁: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第18頁: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第19頁: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第20頁: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第21頁: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第22頁: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第23頁: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第24頁: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第25頁: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第26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27頁: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28頁: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第29頁:福德無比分第二十四 第30頁: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31頁: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第32頁: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第33頁: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第34頁: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第35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第36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第37頁: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38頁:重再版剩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