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理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一、明無法可說以示無念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勿字、有禁止之辭,猶言不可也;謂者、乃 私議而言也;此乃佛誡當機之詞也;須知如來空寂性體中,那得有念,那復有我,凡作念、我當有所說法,則妄想未寂,我執末空,豈不同凡夫,非謗而何!又當知 說法是報、化佛,并非法身如來,然必證法身,方成報化身,故報化身與法身,雖不一亦不異,法身無念無說,報化身雖有說而實無念,蓋佛之說法,為應機說,眾 生以此感佛,佛以此緣起應,正明說法亦是緣生,緣生體空,故法本無法,如來已證體空故,說即無說,豈得謂有所說法耶?喻如醫者應病診方與藥,本亦無念也; 又同鏡影,非鏡自現,乃緣會生,豈可說鏡存現影之念乎?金光明經云:「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一切經分為十二種類,據智度論分:一、修多羅:此云契 經,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也;契經者,猶言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也;二、祇夜:譯為應頌、或作重頌,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凡定字句之文 體,謂之頌;三、伽陀:譯為諷頌或作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句者,如法句經是;四、尼陀那:譯為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 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五、伊帝目多:譯為本事,佛說弟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六、闍多伽:譯為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 之經文也;七、阿浮達摩:新云:阿毘達摩,譯作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之經文也;八、阿波陀那:譯為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也;九、優婆提舍:譯為 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十、優陀那:譯作自說,無問者,佛自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是;十一、毗佛略:譯為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之經文也;十二、 和伽羅:譯作授記,於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羅與祇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之體裁,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有偈云:『長行重頌 并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名。』),利益有情。」又云:「我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 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不起分別者,即無分別機緣之念也,無所說之言,乃本無起念,應機而說,且說了便休,不留一絲痕 跡於心,法是緣生,說亦緣生,說法者亦是緣生,既曰緣生,非無法也,非無說也,非無說法者;惟以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而無實矣。證道歌云:「默時說,說時 默,若言有說謗如來,若謂不談邪見在。」默者,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即為不說也,非謂緘口名不說,不說即成斷滅也。心既清淨,語默皆如,遇緣即施,緣散即 寂。古德偈頌云:「幻人說法幻人聽,由來兩個總無情,說時無說從君說,聽處無聽一任聽。」又六祖惠能大師答神會問:「說則先佛而後法,聽則先法而後佛,若 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佛說本科,意在使人洞知緣生事理,以免執有執空之病,而令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當通達即空即假,即假即空之緣生法,而 廣行布施,俾自他隨順此理,空有不執,既超然物外,復得其環中,便成悲智具足之菩薩矣,何以故?不執有則人我空,不執空則法我空,我法雙空,便是洞徹三空 之般若正智,便證空有同時之般若理體,如是,成佛何難,豈止菩薩而已。吾人既明說法無法可說,則學法者當然無法可執,既說法無念,則學法者,便當觀照諸法 緣生體空,會歸一如,觀力日深,分別執著日薄,我見日除,念亦日離,一朝桶底脫落,便通達無我法者。又本心元淨,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說,二乘之人執人法 是有,即有所說,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故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古德說:智人心自覺,愚者外聲求!又云:雖然出入無蹤跡,文彩全彰見也麼? 參!

二、釋聞法者性空非眾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慧命者:有以能深明般若,善達佛慧,以慧 為命,故云慧命,此自利邊說也;又謹遵佛命,轉教菩薩,是傳佛慧命,故曰慧命,此利他邊說也;總之:乃年高德劭之稱;頗有者:意謂恐難多有,因當佛世許 有,而未來眾生,去佛愈遠,業障愈重,未必多有也;是法:即同上說無法發心、乃至無法可說等,意謂發心修行,必須依法,今云無法,又云:說法者無法可說, 如是種種之說,莫非法也;末世眾生聞之,深恐狐疑不信,故曰: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眾生者:因皆具真如之性,與佛同源,故曰:非眾生;言非不眾 生者:因其妄見逐妄,自喪已靈,故曰:非不眾生;又彼非眾生,謂自業緣中現,業盡則滅,豈有真實眾生也;雖非眾生,然又有眾生之身現在,此又不可謂非眾 生,故曰:非不眾生,但非真實而為緣會幻現已耳。蓋約性言,眾生緣生即空;約相言,緣會則生;又若末法眾生,能信此法,而此眾生,即非眾生:乃聖人也;何 以故?以能信般若,則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非聖而何!但其惑業未盡斷,相好末具足,雖同聖人之心,尚屬凡夫之相,故曰:非不眾生也;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非眾生,是名眾生,此是結語;上眾生二字,是名詞,下眾生二字,是說明語,即是說明眾生乃由眾緣所生起之現象,亦即由圓明性體中業緣現起之生相耳。如來 說,即從性說,從性說,一切惟緣影現非實,故非眾生,然雖非實而有是名相,故曰:是名眾生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引言
第3頁:釋經題 第4頁:釋人題
第5頁:釋經文 第6頁:法會因由分第一
第7頁:善現啟請分第二 第8頁: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9頁:妙行無住分第四 第10頁:如理實見分第五
第11頁: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12頁:無得無說分第七
第13頁: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14頁:一相無相分第九
第15頁:莊嚴淨土分第十 第16頁: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第17頁: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第18頁: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第19頁: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第20頁: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第21頁: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第22頁: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第23頁: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第24頁: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第25頁: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第26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27頁: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28頁: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第29頁:福德無比分第二十四 第30頁: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31頁: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第32頁: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第33頁: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第34頁: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第35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第36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第37頁: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38頁:重再版剩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