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理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一、顯生福滅罪妙用

甲、標輕賤因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是經能令信解受持者,獲證三空,消除三 障,證得無上菩提,既如上述;須知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餘業異熟後報,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應墮、定業也,何以知其然,因為人輕賤也;造 業,業障也,墮惡道:報障也;而是人先世不知罪惡之不可造,惑障也;惑、業、報、亦謂為:煩惱、業、苦、名惑為煩惱者,惑於我見,故生煩惱,名報為苦者, 約凡夫說也,明凡夫之報,雖大富大貴,乃至生天,到頭免不了一個苦字也;此惑、業、苦,皆名為障者,凡夫不知此三,皆是虛妄相想,自無始來,至於今日,執 迷不悟,遂被此三,障其見道,修道、證道,故謂之障也;而受持讀誦此經,則知業起於心,心何以造業,惑也;惑即無明也,般若乃除障之寶劍,金剛最能斷惑、 破無明之利器也。

乙、明滅罪得福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科從來多謂重業輕受者,若有令重為輕, 則含有抵消減輕之意,此乃世俗之見,須知因果,絕不能相抵也,不能相抵,則無從將重改輕,有之,則是人已悟空理,如本經了三心,無四相之人,雖受業報,知 為幻化而不覺苦,正同重業輕受,亦如世人輕賤而已。不過經文不僅輕賤,進而罪業消滅,當得無上等覺成佛果矣。因受持讀誦,則為修般若正智,便可離相見性, 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空)時罪亦亡!」則何有墮惡道之事乎?又本經體,即實相也,如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心清淨即是離相離念,實相之 中無罪福,豈不除惑消業乎!不特此也,既證三空,便成三德,即顯三身,豈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乎!所謂當得者,正言受持讀誦熏習,已有如是妙用矣。故是 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也。

又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 以後念覺心,輕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當得菩提。又因持經無我相,即煩惱障盡;極惡消滅,即業障盡;不墮惡 道,則報障盡,三障既滅,三德必圓,故云:當得菩提也。三德者:法身德,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般若德、法相如實覺了之智慧;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繫縛, 而得大自在者;空空、法身顯;生空、般若報身顯;法空、應化解脫顯。又佛有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無知,而具無上菩提者;二、斷德、斷一切煩惱、而具無 上涅槃者;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者。

二、供佛不及持經妙用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無量阿僧祇劫,華嚴經云:「阿僧祗阿僧 祇,為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阿僧祇、印語,我國云無央數,即無盡數之意;劫字、是指極長之時間言,阿僧祇劫,則是無數極長之時間 也。無量阿僧祇,是將僧祇之數積至僧祇倍,名為僧祇轉,又將此僧祇轉之數,積至僧祇轉倍,方為無量,復以無量之數,計算阿僧祇劫,簡言之,可云無量之無數 長劫也。如經所謂塵點劫是也。即非算數所能計,非譬喻所能言,我念過去無量僧祇劫者,乃極言經過時間之極長耳,但尚在然燈佛前事,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 諸佛,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即一萬萬億八百四千萬億也,亦極言其所遇之佛,非算數所能計,非譬喻所能言也,劫長佛多可知,供養即一般以飲食、衣服、臥具、 湯藥、四事供養,廣如華嚴所說之事供養(事供養、即如上之四事供養,擴而言之,即供養一切所需),法供養(如法修行),承事者、即左右奉事,悉皆、正指無 空過言,無空過即無有一佛而不如是供養承事也。但須知眾生自無始來,經歷時劫之長,而吾人日有八萬四千塵勞,念念不捨,長淪生死而不覺,我佛則在無量劫 前,即能轉塵勞為正覺,所謂: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念念佛,念不離心,心即佛,即是承事供養,無有一念放逸,即無空過者,倘吾人亦能如是精進,則成佛 亦無難事也。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末世,即後五百歲之 後,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則勝前所言供養諸佛功德,多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也。蓋此經是開示佛之知見,受持之者,便可悟入佛之知見,所以無 數七寶布施,身命布施,多劫供佛,所不能及也。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而此供養二字,不僅四事應并兼法供養為釋,以 顯此經之功德殊勝,故前皆曰福德,而至此曰功德也。六祖以:「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 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昔有僧問洛浦禪師: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道人,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浦曰:一片白雲 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參!

三、總結經功妙用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狂亂、狂者狂妄,有指妄談般若之言也,談 何故妄,未解真實義耳。真義不明,口談空而心著有中,自必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惑亂人心,不但自己惑亂自己也,故曰心則狂亂;狐疑、謂將信將不信之意也, 如狐多疑,此猶指怕談般若者之言也,何以怕談,因未解真實義,怕偏空,以致驚怖疑畏,不能生決定信也;故曰:狐疑不信。世尊懸知末世眾生有此二病,故預為 叮嚀誥誡之也。我若具說者,意謂難以具說,并以說明前雖曾五次校顯經功,亦祇有逐次由淺而深顯之;雖顯而亦未能顯盡經功也。又有難以說明故,因恐利根人聞 畢竟空,便狂妄自負,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惑亂人心;其鈍根者、又往往著相畏難,驟聞般若無住,狐疑莫決,不生信心耳。當知此事本非言語所及,惟證方知, 必須一切不著,真修實行,久久方能相應,不可狂妄,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故本經前半部正令生信開解,後半部令向離名絕相上修證,以示不著并非斷滅也。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者:當知是經義趣,專明離一切諸相,離相方能證性,所謂離名絕相,惟證方知也。果報不可思議者:當知受持此經,原為證性,欲證無相無不 相,相不相俱無之性,必須離一切諸相,分分離,分分證,果報非他,乃是自證究竟,性德圓彰也。總以明經義果報,皆不可以心思擬議,應離名絕相,離心緣相, 微密契入,不可以狐疑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引言
第3頁:釋經題 第4頁:釋人題
第5頁:釋經文 第6頁:法會因由分第一
第7頁:善現啟請分第二 第8頁: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9頁:妙行無住分第四 第10頁:如理實見分第五
第11頁: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12頁:無得無說分第七
第13頁: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14頁:一相無相分第九
第15頁:莊嚴淨土分第十 第16頁: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第17頁: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第18頁: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第19頁: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第20頁: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第21頁: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第22頁: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第23頁: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第24頁: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第25頁: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第26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27頁: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28頁: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第29頁:福德無比分第二十四 第30頁: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31頁: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第32頁: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第33頁: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第34頁: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第35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第36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第37頁: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38頁:重再版剩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