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趙亮杰居士著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趙亮杰居士著

利益存亡品第八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趙亮杰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利益存亡品第八

一、釋品題

本品是說一切眾生臨命終時,得聞經聲佛 號,一切重罪,如湯消雪。正法念經云:「夜摩天王為諸天說偈曰:『若人心念佛,是名善命人,不離念佛故,是為命中命。』」當知吾人一念正信(沒有企圖), 誦經念佛,能使見者聞者,一歷耳根,納入八識田中,猶如錄音攝影,只須卡擦一聲的工夫,八識田中,色聲俱在;又如金剛入腹,經恒沙劫,不失不壞,終必穿腸 而出;喻一聲佛號,納入阿賴耶識,終必破無明見法性以成佛也。古德有句話說。「法音經耳,功報彌劫,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但必須注意者,念經念佛的人,必要信心清 淨,由內心深處發出來的經聲佛號,才有感人的力量;否則,口中唱出佛號,心中盤算其他,自己心中不入,而能入於他人之心者,無有是處。但是聽到經聲佛號的 人,也必須由耳根納入八識田中,才能存效,其有業障深重眾生,聞而不納,猶如覆盆,不能容物,如是眾生,聞不聞等。

為什麼人到臨命終時,才有這樣的奇效!又 為什麼一聲佛號納入八識田中,一切眾罪,就會如湯消雪呢!眾生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年富力強的時候,這也不信,那也不信,到了臨命終時, 眾苦所積,驚恐怖畏!一切榮華富貴,盡用不著,惟有一句佛號,如清涼劑,如定心丸,能滅心中煩惱火焰,能與精神施大無畏。是故眾生稍有善根,臨命終時,易 奏奇效!當知諸地獄中,熊熊烈火,皆由眾生煩惱火生,倘若心中煩惱火滅,地獄猛火所不能燒。所以者何?以無火因,如大鐵山,非燃料故,核子高溫所不能燒。 若以榮華富貴,施與臨命終人,猶如抱薪救火;何以故?榮華富貴,即是大煩惱聚,猶如草木具碳氫氧,易燃燒故。諸君不信,當你「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可以把你燒得食不下嚥,夜不安席,順境尚且如是,何況逆境?若再由順境轉入逆境,更好像由飛機上跌落下來,求其在地上爬亦不可得,所以說「富貴榮華是煩惱 聚」,決非危言聳聽。可是諸有情類,不是鐵石心腸,喜好刺激,貪求玩樂,我們也不可能實行鐵化教育(冷酷無情);菩薩行者,是訓練眾生消防工作,讓他們身 上背著滅火器(深樂佛法),不妨遇緣隨分(不加勉強)玩玩火砲(喻世間樂),但必須適可而止,急流勇退;玩的時候,輕鬆自在,放下了也不留戀;當知是人依 於佛慧,故能於世間樂煩惱微薄,即可免得野火燒身。否則,駑馬戀棧,不進棺材不止步;若有宿世善根,臨命終時,在其萬念俱灰之際,遇善知識,一聲佛號,即 人八識田中,猶如甘霖下降,煩惱火焰即時消滅;由因滅故,則緣亦滅,由緣滅故,則果亦滅;所以才說,經聲佛號一歷耳根,無間重罪,頓時消滅,誠非虛語。但 助念者,也不可有「生意眼」與「兒戲心」,當以「深心」「直心」自我懺悔,然後助念;若不奏奇效,十方如來便成妄語。余若不深信此法,以違心論,誑惑人 者,亦當墮於無間地獄。

諸君若信亡者利益,則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何況救人脫無間獄?救世間火,尚且功德無量,何況為諸眾生滅除煩惱火焰?當知煩惱是一切罪惡的泉源,若能助人滅除,則其功德汪洋浩瀚,豈可量耶?此即所謂「存亡利益」,以其居于第八,故曰「存亡利益品第八」。

二、依佛菩薩有二殊勝

就在普廣菩薩聽完了如來讚歎品作禮而退的 時候,本經的主角地藏菩薩摩訶薩,從祂本座上起來,對佛表白說;「世尊!我觀察這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六識動態),皆依「我」(自私)及「我所」(我的 想法和看法)為出發點,所以他(她)們的心理動態,都是造罪的因素,故三塗易墮,人身難得。他們在窮困潦倒,百無聊賴的時候,無處發展他的欲望,若有善知 識領導他歸依三寶,以糊塗故,沒有般若氣氛,但為環境所迫收歛其心,禮佛法僧,以是因緣,即得來生人間福報;獲福報已,故態復萌!多退初心,溺於聲色!若 再遇惡緣,有權有勢,大作威福,縱貪瞋痴,作殺(陷害)盜(貪污)淫(經營夜總會),於是罪惡因素,又復念念增長!

「世尊!是等眾生,好像陷於黃河套的泥腿,肩上又負荷一些重石,這樣豈不漸困漸重,一步深一步的陷落進去,怎能拔得出來呢?

「是諸眾生,若有宿世善因,遇善知識,替他全個兒負荷這些頑石(喻業障),勸令止步(喻勿造新殃),平身臥倒(喻當平心地),就地滾出(喻即心轉念即出三塗)。

「世尊!是善知識!有二殊勝:一者有大力故,能與眾生負荷重債,是故眾生一念向佛,萬劫罪因,頓時消滅。二者有大智慧,能予眾生方便善巧,導引扶助,出此泥淖。若是達到平地,又勸令他站穩腳跟(喻堅固他的心地)小心翼翼,好好看著這危險的路,且莫再蹈覆轍。

「世尊!眾生習惡,不費纖毫之力,一念不覺,則三細頓起(業、轉、現三識),境界為緣,則六麤全張,(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若不返觀內照,就會剎那之間,由細至粗,乃至彌滿法界。所以這些習惡眾生,猶如電光之遷逝,從纖毫間,便至無量。

三、臨命終時念佛法僧可得滅罪

「是諸眾生,有這些起惑造業的惡習氣,所以在它臨命終時,父母眷屬,應當為他供養三寶,啟發信心,以資前路。

「若能設黃色旛,以及傘蓋,於死亡日,懸 於佛前,可離八苦,生於十方清淨佛土。若於佛前燃香油燈,能破幽冥,一切罪苦眾生,蒙此光明,悉得休息。或轉讀各種大乘經典,或供養佛菩薩像,乃至念佛菩 薩及辟支佛名號,只若一名一號,經歷臨命終人耳根,納入阿賴耶識,是等眾生,他所造的惡業,及其感招的三塗果報,由於他的眷屬,修此聖因,如是重罪,悉皆 消滅。

「若再能為此亡者,身死之後,七七四十九 天以內,廣造眾善,例如供養三寶,布施設齋,供養法師,大轉法輪;印贈能作啟發性的大乘經典,以及其他刊物;出資建立學校,倡導佛化教育;出資作獎學金, 誘導青年學子歸佛;再以此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不作自私自利的打算,啊!世尊!是諸死亡眾生,不僅臨時解脫三惡道苦,而且是永離三塗,得生人間天上, 受著殊勝微妙的安樂;何謂『殊勝微妙』呢?是諸眾生身心輕安,心情愉悅,衣食豐足,無諸熱惱來逼其身。

「世尊!不僅亡者受此人天妙樂,現在眷 屬,亦復利益無量。何以故?以其發心真切,如同一粒含有生機的良好種子,而此眷屬又如一位農業專家,不但善於擇種(善審因地),且善辨認土壤,又富耕耘常 識,故能利益千萬億倍。所以者何?若不選擇種子,一粒沒有生機的種子,投下田去,豈能發芽?若不辨認土壤,一塊含有琉璜質的土地,即使投下良好種子,也是 爛壞。今此眷屬,既能選種,又能選田,復善耕耘,求其不得大利,亦不可得。

四、讚回向功德

「世尊!選種喻發心,選田喻擇人擇事,耕 耘喻迴向。復云何選?如來常讚:『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是法供養,能續如來慧命,啟發眾生智慧寶藏,若以金錢作法布施,存者亡者世世生生福慧具足。若再 以此功德,迴向法界有情,則其功德彌滿時空,無量無邊矣!何以故?迴向功德,勝中之勝!例如一個判處死刑的囚犯,不甘自盡,復將千百人扯下冤獄,而此死囚 不但不能減免死刑,而且是罪上加罪。迴向功德,亦復如是。又如一燈,燃百千燈,其燈光明不但不減分毫,而且千燈相映,光明愈盛。是故眾生,於一切法,不可 自私自密,應當打破『我』界,不可自居專利,所以者何?普利法界,展轉相引,大千光明,指日可待。否則,大千怒吼,鬼哭神嚎,僅爾螢火之光,如何自保?是 故諸佛世尊重視迴向功德。所以我今在世尊面前對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廣宣是項功德之利。

五、於「生死際」殺生害命殃及亡者

「又閻浮眾生,有此惡習,於婚、喪典,殺 害生靈,以宴親友,或拜鬼神,或祭妖魔(狐仙等類)。我今勸是閻浮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莫為亡者增加惡緣;更不必去拜神求鬼。何以故?彼諸鬼神面如 鍋鐵,皆機械化,沒有絲毫溫情主義,爾所殺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者,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假使這位亡者,自具善根,已經得到八聖 道分,或證菩提果分,應當生到人間天上,受勝妙樂;可是由於他的眷屬,在他(她)臨命終的時候,給他造下這些惡因,殃及亡者,在陰司裏打冤枉官司,阻礙他 的人、天去路。何況臨命終人,未曾有少善根,自據本業,應墮三塗,怎能禁得起這些眷屬,再給他增加惡緣呢?

「這好像有一個人,從遠地來,已經是三天 沒吃飯了,而他所負荷的東西,又超過百斤,可以說是筋疲力盡不能再支持了!偏偏在這時候,又遇到一位不知趣的鄰居,又給他增加上一點點東西,這在一個體力 充沛的人來說,實在算不了什麼;可是在一個筋疲力盡的人,就會因此倒了下去,是故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臨命終時,當為作福,以資前路,莫造殺業,增加他的罪 擔。

六、於佛法中作微許功德,契「第一義」永不消滅

「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佛法中,做 些微許善事,乃至小到像一根毫毛,或像毛毛一渧,或像一粒沙子,或像一微塵點,像這樣的功德,經塵點劫,不失不壞,悉皆自得。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智慧 聚,是功德聚,猶如大海,是大水聚。若有眾生,於諸佛所,發正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這好像有人。取下一根毛髮,折為百分,取一分毛,霑水一渧,置於 大海,當知此水,已入水庫,大海不乾,此水不亡。眾生亦爾,一念正信,能和諸佛的功德藏與智慧藏互相吻合,等於渧水寄於大海,如來不滅,而此功德永無有 滅。可憐愚痴眾生,只知廟上燒香,不求聽經聞法,那知法寶乃航海指南,過去諸佛由此得度,未來諸佛亦復和是。否則茫茫業海,而不迷航者,無有是處。所以不 明佛法者,信佛即謗佛;不研戒律者,持戒即犯戒;是皆業海迷航眾生。是故佛子,當求佛慧,如同饑者求食,渴者求飲;求之不得,應當佛前懺悔宿世業障,乃至 痛哭嚎泣!如喪考妣!如是渴求,才能親近供養大善知識:如是懺悔,才能降伏我慢,虛心受教;如是久久修習,佛慧自開;如不修習,終不能得。

「世尊!我前所說之『一毛一渧功德』,如 此之一毛一渧,不是到廟上燒上幾枝香,叩了幾個響頭,寫了一點功德費,要求佛菩薩保佑丈夫升官,兒子升學,左鄰右舍對不起我,咒令他早點兒死,得不到效 果,就說:『不靈嘛!我這功德,豈止一毛一渧,平常日子,我還熱烘烘的為廟上跑來跑去,佛菩薩真沒人情味,經上的話真是騙人。』當知此人在發心時,即已毀 佛謗法了!何以故?此人不知何者是佛?何者是法?身行心想,與諸佛心,不相應故。若再瞋心興謗,即墮三塗。未來佛子,應負領導責任,糾正此種錯誤思想,莫 使是等眾生流入三塗。即使痴心為善,事奉三寶,跑來跑去,勞碌一生,縱可得到人天福報,也不等於發正因心一毛一髮;所以者何?雞毛一堆,不勝金剛一粒,且 永遠不能相提並論,不可比擬而興毀謗。惟有金剛一粒,與金剛聚,無二無別;也好像一勺之水,與大海水,在本質上,等無有異。」

七、大辯長者發問

就在地藏菩薩說完了上面這一段話的時候, 會中有一位長者,得無礙辯,他能於一義中,演無量義;一法中,演無量法;一詞中,演無量詞。依義立名,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大辯。這位長者,他久已證得無生 法忍,現長者身,化度十方世界。他從座位上起來,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說:「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他的眷屬,為他修種種功德,乃至設齋供僧, 造眾善因,是命終人,能全個兒獲得這樣大的利益嗎?能得到解脫道嗎?」

八、地藏作答

地藏菩薩回答說:「是的,長者!我現在為 這些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陀威神之力,略說是事。長者!若是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平時不知念佛,到了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其稱佛名號,是人由耳根印入八 識田中,不論其聽到的是一佛名,或一菩薩名,或一辟支佛名,不問他有罪,或是無罪,都能如湯消雪,悉得解脫。

「若有一般的男人或女人,活著的時候,不修善因;而且多造眾罪,死了以後,他的眷屬,給他造福誦經,供養佛像,及稱佛名號,這些功德,七分之中,才能獲得一分,其餘的六分,生者自受。

「以是之故,現在未來善男女等,健在的時 候,就應當勤身修習,就是一分一毫也都自己獲得。若再不看重自己,迴自向他,更是一本萬利,當知迴向功德,是『高利貸』;是故智者,所作功德,點滴不留, 悉皆迴向,但非形式主義,必須打破『我』界,才能即發心時,即迴向時,一切功德,與眾生共,是真迴向。

「長者!一切現象,不論有情無情,或穢或 淨,盡屬緣起;緣起法者,猶如燈光,凡夫看著凝然不動,實際上它的生命,是剎那不住的電流在那兒支持著,若是電流瞬息間斷,燈光則滅;由開電鈕,到閉電 鈕,這一段緣生緣滅的時間,就是燈光的壽命;眾生亦爾,變易法中,亦有分段,所以叫做『分段生死』。

「既然電流剎那不住的輸送著,而是燈光也 是瞬息不停的新陳代謝,代謝不住,而是燈光不住為住,故能生生不息,永遠是新的血輪,才不會老化以至於消滅;雖然不生不死,而實際上它的變化密移,不是凡 夫肉眼所能覺知,(新陳代謝的速度,其空間性,在時間上超過吾人之視力,即不見其變動。現在馬達速度最快的是每秒六十轉,原子加速器每秒一百六十萬轉,可 是每秒在三十轉以上者,吾人肉眼即不見其動。)惟聖者能察,以其新陳代謝,剎那不住,叫做『變易生死』。

「長者!是『生死』法,是緣起界的天經地 義,不可或缺;離開此法,大千世界,立即僵化;大千世界窒息而死,則又何貴乎法性之有耶?不過凡夫病在攀緣,二乘病在凍結,時空遷變,剎那不住;凡夫著 有,如攀車輪,故隨時空(宇宙)巨輪,流轉生死!二乘著空,不敢攀緣,雖免輪轉之苦,可是凍結世間,阻礙進化。菩薩不住『生死』,不被輪轉,不住『涅 槃』,大轉法輪;他好像坐在車上的觀光客,到處向二乘和凡夫招手,讓二乘人上來觀光,開開眼界!告誡凡夫,當學駕駛,勿攀車輪;他好像也是隨著時空轉變, 可是他是轉輪者,不是輪轉者;故能穩坐駕駛室,逍遙自在的到處觀光,並搶救輪下眾生,教練駕駛技術。

「由此當知,是『變易生死』法,美化世間在此;眾生成佛亦在此;諸佛菩薩的恒沙功德亦在此。何以故?一切有情,不被『生死』轉,即能轉『生死』;若被『生死』轉,則隨『生死』流轉六道;若能轉(運也)『生死』,則以『生死』(新陳代謝)莊嚴諸佛世界。

「一切眾生,不了此義,即被『生死』所 轉;隨生死流,造世間業;於變易法中,受『分段生死』;業報將盡,無常大鬼,不請自來!這時亡者神識杳杳冥冥,不知自己的罪福如何?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以 內,如痴如聾,或在冥府諸司對質,辯論業果,結案以後,依據他的業力,受生六道;就是在那辯論未終結以前,在精神上也是大受威脅!所見到的都是猙獰的面 孔?所聽到的都是叱吒的聲音!人間法庭,尚且如是,何況冥府諸司?更何況墮於諸惡趣呢?

「所以命終以後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以內,未得受生之前,念念之間,都盼望著它的骨肉眷屬,給它造福救拔。若是過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後,就得隨業受報了!若是罪人,動經千年或百年,都沒有解脫的希望!若再墮入五無間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復次,長者!假若如是罪業眾生,死了以 後,他的骨肉眷屬,為他齋供三寶,資助他脫離惡道。在供養的食物中,淘米洗菜,當以淨手,就是淘米的泔水,摘下來的菜葉,以及齋供剩下來的東西,都不能拋 棄在地上,應當用器具盛起來,等到齋過了以後,或施乞丐,或施畜生。若有美食,及諸瓜果,在未獻佛僧以前,勿得先食。若是違背了這道理,或粗心大意,無恭 敬心,泛泛浮浮,做點表面工作,是命終人,了不得力。若能精心勤懇的保持得乾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功德,獲得一分。

「是故長者,這南閻浮提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六親眷屬,死了以後,由內心深處殷勤懇切的供養三寶,如是之人,存者亡者,俱獲利益。

說這話的時候,忉利大會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上菩提之心。大辯長老,作禮而退。

九、釋品內義趣—

A、概述

寫到這裏,本品已完,除在文內演申以外,似無餘義可析;不過我在這兒就文內演申的意思,再說幾句話,但願我這幾句話,是無病呻吟,否則就成了我們佛教重大的癥結。如果是我無病呻吟,那就是我看錯了,誤解了,不是和誰過不去,請讀者原諒。

B、作功德者必須「選種」亦要「選田」

(甲)就是我發現我們的領導階層,不!相 似的領導階層,忽略因果,也可說不信因果;而其程度,有甚於非佛教徒;何以故?非佛教徒的正人君子,雖不懂因果,也沒有戒律的約束,一切事,當作不當作, 某些話當說不當說,他尚可揆之以義;孟子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只要我們不把固有的仁義禮智完全埋沒了,在我們內心裏就有一種制衡 作用,不用戒律的約束也差不多;所以者何?法律和戒律,如同縣官,正義之心,如同現管,俗語說:「縣官不如現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因為縣官鞭長莫及, 現管切近身邊;有現管沒縣官,不會大錯;有縣官沒現管,難收效果;所以佛初成道,沒制戒律,本想教我們恢復現管制度,實行人人自治;後制戒律,原是不得已 的消極辦法。如果有人說,凡佛教徒,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沒有丟掉現管而作佛教徒者;如果這句話是肯定的,那麼我這話就是廢話,請讀者原諒。如果吾人只有 縣官而現管抬不起頭來,在表面上看,又為眾望所歸,以因果道理來講,這是禍,不是福。何以故?既為眾望所歸,當為眾人福田,一般人不是農業專家,不會選擇 土壤,只要有釋迦牟尼佛的招牌,大家就來撒種;可是我們中國素稱經濟落後國家,一個在家信徒,既不能貪污,也不能偷盜,生活非常艱苦,他(她)們積下一點 血汗錢來供養三寶,都是一粒粒能夠發芽的種子;如果我們心中沒有這位正義的管家,就會不知來處不易,把十方信施任意揮霍,(包括寺廟、學校、醫院,獎學 金)雖然埋葬了不少能夠發芽的種子,卻仍然是赤地千里;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琉璜土」,用耶穌一句話說,就是「這塊地要受咒詛」,言其將受果報也。如果我 們不信因果,自當若無其事;如若真信因果,應當不寒而慄!吾人無始劫來,業障深重,光生理上的漏洞,已經就夠我們協調的了!若再放縱精神漏洞(虛名),浪 費寶貴的精神、時間和金錢,將來墮入無底的深淵,不但可怕!也實在划不來!生理漏洞,如飢、寒、熱、眠,人人都免不了,誰也不敢說大話;可是非佛徒的正人 君子,尚且取之有道,不吃冤枉糧,如果我們佛徒失去這位心中管家,再不考慮因果,更不考慮其動機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還是為了三寶?只管人家送來我 就化,或管理不嚴,讓惡知識私自分肥,其後果如何?一概不去管它。諸位請想想看!如果真是這樣?那及老老實實吃一輩子冤枉糧?所以我說,其忽略因果的程 度,甚於非佛徒的正人君子!不發芽的種子,還可充飢,下到田裏就浪費了;發芽的種子,下到琉璜土裏,不但不能發芽,而且給這塊土地增加可怕的後果。我這話 的重點,是希望撒種的人,應當選種,也應選田。

C、佛法要打通障礙使之「大眾化」「社會化」「學術化」,但不可符合「低級趣味」

(乙)現在科學已經進入非局外人所能想像 的境地,全世界就要濃縮成一家了,至於「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早已成為過去:因此人與人的關係,一天比一天複雜,學術的領域,也一天比一天擴 大,人們追求真理的心,更是一天比一天迫切;如是大家的工作,緊張忙碌,在這時候,我們若不把佛法滲透在各行業和各學術裏面,讓大家各就其行業,各就其所 學,鬧中取靜,體會佛法,還要用過去農業社會那些老套子,大家關在冷宮裡,參禪打坐,誦經唸咒,進來的人,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徘徊在門外者,是業障 深重,沒有善根;諸位請想想看!那個眾生沒業障?不過度生猶如治病,首要適機適時;所謂「適機」者,就是要滲透各種學術,和各種行業;適時者,就是要適合 現代;現在是科學時代,眾生求解心勝,又要找個水落石出;硬性灌注,和空洞玄想,早已不合時宜。即使其解而不行,亦可欣樂佛法,種種善根;何況解而後行, 才能發生深信切願,以信深故,即一切法,諦觀實相;以願切故,於一切處,心中念佛;不廢一切學術,即可體會佛法,不廢日常生活,即可參禪念佛,這樣才能大 眾化,時代化。

也許有人要說:雖然閣下言之成理,究竟如 何滲透?如何才能不落空洞的玄想呢?答: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兩句話,我們若能澈底相信,則知佛法遍佈一切法,佛性遍週一切性,一切法 外,無有一法而名佛法;一切性外,無有一性而名佛性;譬如科學家,認為物體含有某種元素,即可引用使其發生變化;如是所謂「滲透」也者,知識滲透而已;正 如科學家指示學人,某些物體,含有某些元素,任其化驗而證實之;授佛法者,亦復如是;即一切法而示佛法,令其體驗而印證之;使人人各就其所學,各就其行 業,體驗佛法,樂於修習,如是豈不攝機廣而含義深耶?

諸君若以為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 修學與佈教方法,仍然是十八世紀以前的老路子,不但不能發展到教外去,就是連我們自己教內的名相也不想透視一下子,只有讓它神秘下去;告訴後來者,這是老 虎,那是毒蛇,修行人不可接近。譬如「無明」「生死」「煩惱」「五蘊」「六塵」等等,不說其他的大乘經典,就是心經僅有二百幾十個字,就把這些名相透視無 遣了!我們不依般若法門去作透視工作,偏依不了義經,作逃避主義;譬如說,見到生死無常,而生傷感,就會感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如是就厭生死, 欣涅槃;這就是老年人的回憶與傷感,都是由於「我執」作祟發出主觀上的錯覺;若肯放下「我執」,以客觀論,則好花年年有,好景處處在,我這一代的青年過去 了,下一代的青年又來了!再緊湊一點說,自古及今那天沒有「十八的姑娘一朵花」?以「我見」來論好花好景,是不公平的!當我們正在開花的時候,聽到人家 說:「不常開!不常在!」就會感覺掃興!現在我們已經過去了,倒回頭來,就向下一代頭上澆冷水,這未免有點嫉妒?以灰色觀念,嫉妒心情,向外佈教,尤其是 接引下一代,是格格不入的,這也是佛教冷寞的主因。

然而,「生死無常」,也的確是事實,究竟 我們應當怎樣了解它呢?是的,這的確是應當了解,不是逃避的問題,就是逃避也逃避不了;我前面已經說過,「生死無常」就是「變易生死」;以其變易的速度剎 那不住;以不住故,故曰「無常」;豈是花開花落所可比擬呢?又以其變易故,猶如電光之遷逝,後一剎那即非前一剎那,故曰「生死」;又豈是「分段生死」所可 比擬耶?

好了!我們既知「生死無常」的真相,然後 再論「生死無常」和一切法的關係。一切法者,指現象界說;一切現象,(包括十方淨穢國土)皆屬緣起;凡緣起法,皆具生滅,惟有生滅無常,才能萬古常新;也 惟有生滅無常,才會生生不息;也惟有生滅無常,才會產生一個光輝燦爛有生機有動力的藝術世界。何以故?以生滅無常故,自然剎那不住的新陳代謝;以新陳代謝 故,才會永遠是新的細胞,不老化亦不滅亡,是故萬古常新。又以新陳代謝故,才能相續不斷的生生不息。又以新陳代謝故,才能隨眾生業,緣起無量諸法,光輝燦 爛的日新又新!若現象界,不具生滅,則立即僵化而老死!諸君請想想看!生死無常,有甚可厭?除非宇宙是一個死的宇宙,否則,任爾厭惡逃避都不可能。何以 故?眾生身心二法,不離四大五蘊,四大五蘊本身就是生滅無常的,則又逃到那裡去呢?

諸善知識!生滅無常,是現象界的生命,是 緣起界的藝術,前以燈光為喻,而此燈光雖然新陳代謝,剎那不住,猶須電流繼續不斷的補充,如同吾人必須食物營養,才能維持其代謝的功能;吾今再舉一喻,不 用外力補充,由它自己產生出來的「慣力」,即可維持其生命。譬如吾人用銅元一枚,在玻璃板上撥轉,假若一秒鐘能在二十七轉以上者,則見一圓球凝然不動的放 在玻璃板上;若無空氣的阻力,和底面的磨擦力,與地心的吸引力,則此圓球的生命,將無休無止。由此當知,極樂眾生,壽命無量,亦復如是,在力學上所謂「慣 力」者,即佛學上所說的「業力」也。所以者何?慣者,習慣為義,今生的習慣性,即是來生的業力。如四禪天和極樂眾生,不須食物補給,僅憑自己的業力,便可 維持生命。人,畜兩道,則必須由業力感招業緣(食物),才能生活下去。然、不管怎樣,都必須剎那不住的變化密移,才能壽命永恒;若有阻力,礙其變易,則由 變易落於「分段生死」;猶如銅元,初撥轉時,是為「生相」,凝然不動,是為「住相」,逐漸緩慢,見其旋轉(衰老之相),是為「異相」,乃至倒下,是為「滅 相」;此四種過程,為一「分段生死」。

吾人由於「無明」不了,產生「我法二 執」;此執有二不良後果。一者,此變易法,猶如車輪,不可執捉;執則礙其變易,如同銅元所受的阻力,能影響己身新陳代謝,不但壽命有限,而且短暫。二者, 時,空巨輪,終不可執;執則隨輪顛倒,流轉六道;隨其業力,受分段生死身。業報終了,無常大鬼,不期而到,此即眾生之所以畏生死無常也。

菩薩了知,諸現象界,因緣幻現,如水泡泡,不可執捉;捉則促其壽命。又觀泡生亦水;泡滅亦水;泡有生滅,水無變易,是故菩薩不隨水泡(現象)流轉生死;既不流轉,則常處定中,御生死輪,遊化大千,能作恒沙勝妙功德,莊嚴諸佛清淨國土。「生死無常」又何可畏耶?

吾人若能以佛法透視世間法,則世間法皆是 佛法。透視眾生心,則眾生心皆是佛心。透視生死,則生死即是涅槃。透視煩惱,則煩惱即是菩提。透視無常,則無常即是妙用。透視六塵,則六塵原為諸法實相。 余因忽略生死無常的人,著世間樂,不信佛法;相信生死無常的人,則消極頹唐,過著暗淡的生活,佛法因此也就弘揚不開。故反覆詳釋,欲使不信者信,已信者胸 襟開朗,過著安泰的生活,修學佛法。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增修版序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序
第3頁:自序 第4頁:略釋經題
第5頁:譯者略歷 第6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第7頁:婆羅門女救母品第二 第8頁:分身集會品第三
第9頁:觀眾生業緣品第四 第10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五
第11頁:地獄名號品第六 第12頁:如來讚歎品第七
第13頁:利益存亡品第八 第14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九
第15頁:稱佛名號品第十 第16頁: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
第17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二 第18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三
第19頁:囑累人天品第十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