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知定法師著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知定法師著述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知定法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見謂眼見地藏菩薩聖像,聞謂耳聞地藏菩薩 洪名,若見若聞地藏菩薩,於菩薩所而生一念純淨信心,莫不均獲無量利益,此品就是敘述見聞獲益之事跡,故名見聞利益品。科註云:「前品護法,端為流通。若 見若聞均沾利益。目光所照曰見,見屬於眼。自耳通心曰聞,聞屬於耳。以心之致用在耳目,未有耳目狹而心廣者。此教人開廣胸襟,闢其四門,用天下之耳為吾 耳,廓然天下一家矣。此雖俗釋,而與吾道懸會。若吾人於見色聞聲之際,了知一一皆心,心尚叵得,見聞何有?即此見聞,非見聞矣。於無見中,見如來種種輪 光。於無聞中,聞地藏不思議事。即此見聞,非空非假,而空而假,雙照雙遮,絕思絕議。由此見聞之際,即於聲色之間,或圓五住,而登五品。或落二垢,而得淨 六根。或頓破無明,而開佛知見。或無明斷盡,而頓圓佛果。如此似益真益,因益果益,前利後利,淺利深利。并從見聞,而思而證,故云見聞利益品第十二。」本 品文共分為兩大段初釋迦文佛現相歎德。二觀音大士說願為流通。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此下是初文頂門放光證事。由爾時世尊,至 下文告諸大眾,均是經家敘意之文。頂者,梵語烏瑟膩沙(Usnisa),譯為佛頂,肉髻等,佛之頂骨隆起成髻形者,即佛卅二相中之無見頂相。是以佛初生 時,八地菩薩為乳母,欲極觀其頂,上歷恆沙世界,終不能見。觀佛三昧海經云:「云何觀如來頂?如來頂骨團圓猶如合蓋,其色正白。若見薄皮則為紅色,或見厚 皮則為金剛色。髮際金色,腦頗梨色,有十四脈,眾畫具足,亦十四光,其光如脈,分明了了。於腦際中,旋生諸光,上衝頭骨。從頭骨出,乃至髮際。有十四色圍 繞眾髮,髮下金色,亦生眾光,入十四色中。是名如來生王宮中,頂腦肉髻。惟其頂上五大梵相生,時摩耶及佛姨母,皆悉不見。其五梵相,開顯光明至於梵世,復 過上方無量世界,化成宮臺。諸佛境界,十地菩薩,之所不見。」科註云:「梵語烏瑟膩沙,此云佛頂。而言門者,禪秘要經云;『人身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 堂,頂為天門,故曰頂門。』蓋頭為一身之主,頂乃一首之尊。故大論阿私仙人云:『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無有勝者。』表一切種智超因極果也。門有能 通當體二義。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能通之功也。此頂人人本具,略不假借;則六道與地藏,總是一身,眾生與如來,原非兩體,當下即 是,奚假從門而入;當體之意也。上者,從頂放光,表自極智體上,起此大光明用。其體原一,生佛同具故;而用不一,隨機施設故。此即一念三千至理,互具互 遍,故有百千萬億。大毫相光,即表三德。大即法身,以遍滿故。毫相即解脫,外實內空故。光即般若,照了萬法故。身大故,毫光亦大。毫空故,大光亦空。光照 故大毫亦照。三一不相離,一三非可混。不並別縱橫,生佛同具證。」

所 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 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 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上段文所謂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是總標,此 三十二名算是別列。毫相之體是一,毫相之用則有無量,故言百千萬億,今舉三十二名,亦是略言之耳。所謂毫相,是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兩眉之中間,有白色 毫毛相,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初生時長五尺,成道時一丈五尺,名叫白毫相。故經云:「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兜羅綿,鮮白光淨踰珂 雪。」智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又咨磋歌誦閑居之德,故有眉間白毫。外具八楞,中空右旋。三十二相功 德,增為千倍,乃成額上白毫相。一千毫相功德,增為百倍,乃成一頂骨相。是故如來最為尊勝。」根據觀佛三昧海經:如來白毫相,由初生至成道,總共經過六個 階段;故此有六種名稱:所謂童子時白毫相,納妃時白毫相,出家時白毫相,苦行時白毫相,降魔時白毫相,成道時白毫相(見觀佛三昧海經)。毫光本一,因所利 不同。故有種種之色。所言白毫相光者,白乃眾色之本,居眾之先,白可受彩,起諸光色。可攬可識名之曰相。熾然如燄,名之曰光。較前光色尤為勝妙,故稱為 大。觀佛三昧海云:「佛告父王:如來有無量相好,一一相中,八萬四千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故今日,為於來世,諸惡眾生,說白毫相,大 慧光明,消惡觀法。若有邪見極重惡人,聞此觀法具足相貌,生瞋恨心,無有是處。縱使生瞋,白毫相光,亦復覆護。暫聞是語,除三劫罪。後身生處,生諸佛前。 如是種種百千億種諸觀光明,微妙境界,不可悉說。念白毫時,自然當生。」

科註解釋瑞毫相光等云:「瑞毫相光,以玉 為信曰瑞,又祥瑞也。天以人君有德,將錫之歷年,錫之五福,先出此為信。今表六道,乘地藏力,三塗清升,人天成佛,故現此祥瑞之毫光也。玉毫相光,玉乃天 地精英,具溫潤之德(所謂:山有玉而增潤)。琢磨可能成器,此表五道,離火宅燥,增性山之潤,出三塗之非器,入四聖之瑚璉也。紫毫相光,梵名羅差,或勒 叉,此云紫色。乃黑赤之間色,以表雜類眾生獲益。青毫相光,梵名尼羅,此云青色。東方屬木,由水而生,似黑而淺,色則揚矣。以表地獄黑業,由之生氣滿盈, 發菩提樹之枝柯矣。碧毫相光,說文謂石之青美,增韻云:深青色。此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紅毫相光,梵名阿盧那,此云赤色。南方屬火,氣盛 而明。但視紅微晦,故特言紅。此表畜生,由聞名見像,即發心加行,所迷正因,由之而顯。綠毫相光,綠,瀏也,泉水上視,瀏然綠色。是青黃之間色,總表獄鬼 同入法界流也。金毫相光,梵名伊尼延,此云金色。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以表餓鬼,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中道藏開,頓離枵虛也。慶 雲毫相光,西京雜記云:瑞雲曰慶雲曰景雲,雲五色曰慶。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千輪毫光,此下輪光,較散光尤勝。蓋表說圓法,被圓根,入圓 門,獲圓益。故十輪云:輪者,如滿月光,清涼無礙,遍諸虛空,照觸一切,無障境界。言千者,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寶輪毫光, 與上同,此重寶字。如契經云:若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齋沐升殿,東方忽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舒妙光明,來應王所,定是金輪王。此表五 道具圓根者,蒙地藏以法水灌頂,超入圓向金輪,將紹法王之位也。其間或入鐵輪,乃至摩尼輪,不可定判。日輪毫光,現日天子宮殿也。日,實也,光明誠實。表 菩薩智光無私照也。大論云:如日天子,憐愍眾生,與七寶宮殿俱,遶四天下。從初至終,常不懈息。日光普照,無憎無愛,隨其高下,深淺悉照。菩薩亦如,從初 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譬如朝露,見日則銷。月輪毫光,現月天子宮殿也。月,缺也,滿則缺 也。此表大士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宮殿毫光,光現宮殿也。釋宮如題。殿,乃堂之高大者。具岧 嶢高聳之奇,昭輪奐周明之美。表三塗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也。海雲毫光,以光雲遍覆,如海無垠。此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 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吾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這是口輪出音讚歎。於頂門上以下兩句,是 結前起後之文。初於頂下,至人非人等,均是經家敘意,聽吾今日下,口輪出音正告也。佛於天宮稱揚鑽歎地藏菩薩之事,實則無量,今略舉五事而概括之,蓋是略 而說之也。所謂地藏菩陸利益等事,如地藏十輪經云:「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妙伽陀禮讚佛已,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華,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 虛空中。為聽法故,即於佛前,儼然而坐。爾時一切諸來大家,既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各持種種上妙香華,寶飾衣服,幢幡蓋等,奉散地藏菩 薩摩訶薩,而為供養。皆作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好疑問,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 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何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復能讚佛功德法 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 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 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三 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 就無量所化有情。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 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淨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 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隨 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達此世他世因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 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一切愁憂昏昧,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隨住 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定,由此定力, 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捨邪歸正,歸依三寶,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溪澗溝 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 涌現。清淨殊勝眾相莊嚴,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 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念皆得飲食充足,隨 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 一切有情,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生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諍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 健,遠離一切怨憎繫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慧,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踴躍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 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淨事業,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 剛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 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 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鬥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 滅。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眾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 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兢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 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復於當來,過於是數,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 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 情,皆得安樂。或有世界,饑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饑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科註云:「大眾是總,天龍等是別,皆所告之機。聽我者,不惟事關深遠,化涉始終;且又囑人天於未來,絕不類尋常 之小事。必須專心承聽,方曉叵量威神。於人天下,結歎四章:利益等事,結名章,以稱名讀經,人天俱解脫故。不思議事,結體章;然體屬理,今何指事?當知始 終所依,迷悟並具,即理之事,故獨當不思議事。超聖二句,結宗章;宗必因果同成故。不退菩提,結用章;地藏巧施方便,為令成就菩提。--然觀結歎文意,似 都指後。何也?蓋由觀音所問之事,與前迥異。特顯四章之妙。通貫前後。以後形前,愈彰深致。不可以前劣後優,隨文失指也。」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此下觀音請說流通也,文分為二段:初當機 述請,次世尊讚許。在初段中又分為二節:壹、經家題名敘儀,二、大士述歎請說,此是初文。說是語時,即前段「世尊放毫相光已。出妙音聲,告諸大眾:稱揚讚 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乃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之說話時也。科註云:「此見賓主擊揚之妙契,師弟敲唱之相應。世尊所以對眾而結歎,意啟觀音乘 讚而躡問。故說是語時,觀音即起白佛。啐啄同時,斯之謂矣。」觀世音,梵語舊稱阿那婆婁吉抵輸(Aryavalokitesvara),新稱阿縛盧枳底濕 伐邏(Avalokitesvara),譯觀世音,觀自在等。觀者能觀之智,能所圓融,照窮正性故。世音是所觀之境,十界眾生,言語隔別類音殊唱,菩薩弘 慈,一時普救,皆令離苦而得解脫;境智雙標,故名觀世音。菩薩俯救穢方,隨機赴感,悲智雙運,事理無礙,於一切法,觀達自在,無罣無礙,無牽無累,故名觀 自在。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 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 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楞嚴經云:「世尊憶念我 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已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 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 音名,遍十方界。」悲華經云:「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 聞,天眼所見。是等眾生,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復當為眾生故,發上勝願。……爾時寶藏佛尋為授記,善男 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於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之中,當 得作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世界名曰一切珍寶所成就也。」大悲心陀羅尼經云:「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 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一切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 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法華玄贊云:「觀者察義,俯救悲慧;世者可破壞義;體即生死有情世間;音即音聲,有情語業。世間 有情起音聲以歸念,菩薩以大悲慧俯觀隨救,名觀世音。正義應云觀自在,諸三業歸依,必六通垂化。無暇危苦,飛輪摧拔,作不請友,為病應醫,攝利難思,名觀 自在。」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此是敘述地藏威神。意謂這個地藏大菩薩, 是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下合六道一切眾生同一悲仰,故而憐愍罪苦一切眾生,興無緣慈,運同體悲,拔濟六道含靈。地藏菩薩為欲度脫無量含識的緣故,所以於 千萬億世界中,現化千萬億的身形。地藏菩薩所以能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這就是菩薩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科註云:「世尊欲稱揚眾事,觀音接口便 問其由。則知所問所答者,皆不外乎是矣。然必假觀音者,以志同道合,均與閻浮提,有大因緣也。如讚地藏具大慈悲,乃至不思議神力,此亦觀音之實事耳。」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此是諸佛讚德。科註云:「諸佛同讚之言, 有意無文。其意有二:遠則指佛在伽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處,大集會上,廣為讚歎,一也。近則指佛在忉利天宮,十方諸佛同集,分身地藏偕臨。正當釋迦讚地 藏眾事之時,安知諸佛不同讚乎,二也。」所謂三世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事猶不能盡者,是欲眾生對於地藏菩薩深信不疑之辭耳,非真不能盡也。縱然地藏行山高逾 須彌,願海深過溟壑,佛之智慧亦鑑照無遺。此所謂不能盡者,蓋是勸誘眾生於地藏所,生深信心故也。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此重提世尊前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所謂向者,即指以前,此有遠近,遠者指讚歎品初文,近指放光後告眾之事。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此正請為眾讚揚地藏之德也。科註云:「此 明稱揚地藏之意,正為天龍八部,瞻禮獲福耳。良由一切眾生,妄著我人惰慢成性,封迷累劫,不識三尊;愚蠢淞流,罕逢十聖。寧知命如風燭,難可駐留。形同石 火,豈容長久。況復五濁交侵,四蛇常逼。不禮三寶,難越四流,是故行者,常須作意,不得自墮。恐無常忽至,瞻禮無門。譬鼠入角,路窮何趣。故佛偈云:『命 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輪至。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況瞻禮佛菩薩時,則滅無量生死之罪,而集百千善緣之福。如增一阿含云:『禮佛 有五功德:一端正,二得妙聲,三多饒財,四生處高貴,五生天上。』故使人天瞻禮地藏,自然獲福矣。」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此下如來讚許,此是初讚娑婆有緣功德。觀 世音菩薩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故能具大慈大悲之心,為憐愍娑婆世界眾生而請問於世尊。所謂大因緣者,如普門品偈云:「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 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深,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 過,能滅諸有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 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 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 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雲雷鼓掣電,降電澍大雨,念彼觀音 力,應時得消散。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 苦,以漸悉令滅。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 雨,滅除煩惱燄。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 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科註云:「因緣甚多,略言境智。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若 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此即因聖緣凡,因凡緣聖。別讚中,以三雙六隻之機,及六道罪福之感,以顯大因緣也。天龍,上下一對。男女,內外一 對。神鬼,幽顯一對。略其中間剎帝利、婆羅門,及出家在家二眾,聲聞、緣覺,菩薩,故云乃至。然偏舉天龍等,以皆有生、老、病、死也。聞名等,即普門品: 聞名及見身,能滅諸有苦是。戀慕者,以大士威神,具大悲施無畏,故令群生眷戀思慕。長阿含云: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是也。戀慕不已,即申讚歎。然 威神之力,歎莫能窮。是諸下,明效驗。既蒙利益,畢竟成佛。雖現身應物,列四八之殊。其說被機,分十九之異。而大士本意,在阿耨菩提。常生人天等,明其未 成佛道之間,畢竟不墮惡趣。人天受樂,修集善因,因圓果滿,遇佛授記,此皆大因緣事也,故大品云:『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緣,當學般若波羅蜜。』則雖普 度眾生,入涅槃界。譬如幻師,度幻弟子,彼此離情絕見。」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此是讚許觀音具大慈悲,願為宣說地藏利益功德之事。觀世音菩薩累生累劫以來,為諸苦惱眾生,拔苦與樂,奮不顧身,普令大地眾生,皆能離苦得樂,證得無上菩提而後已。今於忉利天宮,又能為諸未來眾生請佛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事,故說汝今具大慈悲等。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是誡聽願聞。初汝當下,是佛誡觀音誠諦而聽。觀世音下,當機奉旨,願聞法音。

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此下分別示不思議事。此是天人五衰相現。 在三界中之諸天,都是由於各乘宿善之業而得感生。其中若是宿福深厚,生諸天中,再復積修諸德,則越增越進,趣向聖倫。倘若前福薄劣,既生天中,不事進修, 則天福享盡,惡業仍牽,五衰相現,生大苦惱。故涅槃經云:「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其身體柔軟細滑,見五相時極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如蜜和毒藥,初 美後苦。」正法念處經偈云:「如蜜和毒藥,是則不可食,天樂亦如是,退沒時大苦。業盡懷憂苦,捨離諸天女,退時大苦惱,不可得譬喻。善業欲盡時,如燈焰欲 滅,不知何所趣,心生大苦惱。天上欲退時,心生大苦惱,地獄眾苦毒,十六不及一。」五衰相者,是天人將死時所現之五種衰相也。涅槃經云:「釋提桓因,命將 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佛本行集經亦云:「爾時護明菩薩大士,天壽滿已,自然而有五 衰相現:何等為五?一者頭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膩。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樂本座。」根據俱舍與新婆沙論則謂有大小五衰相,小五衰相現,非定當 死,大五衰相現,必定當死。然而小五衰相現後不久,定當會大五衰相現。小五衰相現,雖然未必當死,但不久大衰相現後,則不可幸免,小衰相現可以藉佛威光消 滅五衰,延長天壽。故新婆沙論云:「諸天中將命終位,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云何名為小五衰相?一者諸天往來轉動,從嚴身具,出五樂聲,善奏樂 人,所不能及。將命終位此聲不起;有說復出不如意聲。二者諸天身光赫奕,晝夜恆照,身無有影,將命終時,身光微昧;有說全滅身影便現。三者諸天膚體細滑, 入香池浴,纔出水時,水不著身,如蓮花葉。將命終位,水便著身。四者諸天種種境界,悉皆殊妙,漂脫諸根,如旋火輪,不得暫住。將命終位,專著一境,經於多 時,不能捨離。五者諸天身力強盛,眼嘗不瞬。將命終時,身力虛劣,眼便數瞬。云何為大五衰相?一者衣服先淨今穢。二者花冠先盛今萎。三者兩腋忽然汗流。四 者身體欻生臭氣。五者不樂安住本座。前五衰相現已猶可轉。後五衰相現已不可轉。時天帝釋,己有五種小衰相現,不久當有大衰相現,心生怖畏!作是念言:誰能 救我如是衰厄,我當歸誰得免斯難。作是念已,便自了知,除佛世尊,無能救護。尋詣佛所,求哀請救。佛為說法,便得見諦。令彼衰相,一時皆滅。故於佛前,歡 喜踴躍!作諸愛語,說此伽他:大仙應當知,我即於此座,還得天壽命,唯願尊憶持。」在天不事修持,只顧享樂,天福享盡,宿生之惡緣牽引,則會墮落三途,故 說或有墮於惡道之者。涅槃經云:「雖復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之時,還墮三惡道中。雖為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終生於畜生道中。成為獅 子虎豹豺狼象馬牛驢等。故知天報盡時,其身大苦。既有斯難,即須披誠疏條此業,懺令伏滅。」折伏羅漢經亦云:「昔忉利天宮有一天,壽命垂盡,有七種瑞現: 一頂中光滅。二頭上華萎。三面變色。四衣上有塵。五腋下汗出。六身形瘦。七離本座。即自思惟:壽終之後,下生鳩夷那竭國,疥癩母豬腹中作豚。甚預愁苦,不 知何計。餘天語言:今佛住此,為眾說法,唯佛能脫卿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知告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常誦三自歸, 如是三日,得離豚身。卻後七日,天即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家子。在母胞胎,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母傍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謂之熒 惑,意欲殺之,父知貴子,令好養之。年向七歲,與其輩類,於道邊戲,遇舍利弗,目連,兒前作禮,眾聖驚怪,具說天上事。此兒請佛到家,佛為說經。兒及父母 內外親屬皆得阿惟越致。」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此是聞名見像而瞻禮者,消滅衰相而轉增天 福。當衰相現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而能三業翹誠,五體投地瞻仰禮拜,或聞地藏菩薩聖號,而念念稱名,則自然消滅衰相,而增益天壽,並且自此以後,永遠不 再墮三惡趣也。此皆地藏菩薩功德願力之所感應也。如法句譬喻經云:「昔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生陶家,受驢胞胎。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厄苦,唯 有佛耳。馳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終,便入驢母胎中。時驢解走,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 備,復為天帝。佛讚善哉!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懃苦,佛為說偈,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得須陀洹道。」增一阿含亦 云:「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應,云何為五?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叛。爾時彼天子愁憂苦惱,搥 胸歎息。時釋提桓因,聞此天子愁憂苦惱,搥胸歎息,便敕一天子,此何等聲,乃徹此間?彼天子報言:天帝當知。今有一天子,命將欲終,有五死瑞應……時釋提 桓因往至彼欲終天子所,語彼天子言:汝今何故愁憂苦惱,乃至於斯?天子報言:尊者因提!那得不愁憂苦惱,命將欲終,有五死怪,華萎,衣裳垢膩,腋下流汗, 不樂本處,玉女違叛,今此七寶宮殿,悉當忘失,及五百玉女,亦當星散,我所食甘露者,今無氣味。是時釋提桓因語彼天子言:汝豈不聞如來說偈乎?一切行無 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汝今何故愁憂乃至於斯?一切行無常之物,欲使有常者,此事不然。天子報言:「云何天帝!我那得不愁憂?我今天身 清淨無瑕穢,光喻日月靡所不照,捨此身已,當生羅閱城中豬腹中生,生恆食屎,死時為刀所割。時釋提桓因語天子言:汝今自歸命佛法僧,便不墮三惡趣,故佛說 偈言:諸有自歸佛,不墮三惡趣,盡漏處天人,便當至涅槃。時天子長跪合掌而作是言:唯願世尊!善觀察之,今在垂窮之地,願矜愍之,我今自歸佛法僧。如是三 說已,遂不復處豬胎,乃當更生長者家,容貌端正。至年十歲,釋提桓因數數往告,令憶念往昔本緣。後隨舍利弗出家,終得阿羅漢果。」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此是見聞後不但瞻禮,更能香華等種種供養 布施所獲福利也。見聞地藏菩薩,單是瞻禮稱念,即得增福延壽,受無極之樂,永遠不墮惡道。倘能再進一步的以香華等種種布施供養,則所得福報,更加眾多,故 說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云何布施果?答曰:略說布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受果,未來受果。復有三種果,即 此二種,復加般若。復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者有果而無用,二者有用而無果,三者有果亦有用,四者無果亦無用。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輕心 布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而不能受用。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自無果。有果亦有用者,謂至心施, 不輕心施。無果亦無用者,謂布施已,因即滅盡。或為出世聖道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復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得勝果報。父母恩 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法身,增長法身,示導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 非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等悉能攝取利益眾生故,以快心故,以無因緣而能發起慈悲心故,以攝取三寶不斷絕因故,以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 報。……菩薩求於二種法故,而行布施:一者求於大富資生故,二者求得成就波羅蜜故。又復菩薩起如是心:我若無有多資生故,雖有施心而無財物可以布施,是故 起心為欲成就資生大富施與眾生。依此施故,怨親平等,攝取利益。是故菩薩見依布施故,得成就無量福德。一者能攝取怨。二者恆常給濟一切眾生衣食等物。三者 心不怯弱。四者餘親不欺。五者常為眾人敬信尊重。六者一切眷屬信受其語。七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八者一切怨敵不能傷害。九者親屬歡喜。十者現果資生常有 不空。十一者常為他求。十二者所作已辦。十三者情所愛敬常自圍遶。十四者所不愛敬皆悉遠離。十五者所有成就世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常為一切親屬所愛。十六者 若無利益,一切諸親,則懷憂惱。十七者護一切惡。十八者自令安住諸善法中。十九者見他神通,心不欣尚。二十者恆常讚歎一切功德。廿一者覆藏諸過。廿二者棄 捨一切非丈夫相。廿三者成就一切大丈夫相。廿四者無有貧窮下賤看施主眼。廿五者一切求心稱事滿足。是故菩薩摩訶薩,深見布施有如是等無量功德,為欲利益一 切眾生,自能成辦如是力故,信譆布施。以依信譆行布施故,則能滿足檀波羅蜜。」

布施供養平常眾生。尚且獲益深廣,無量無邊;而況布施供養菩薩,所得果報,更加殊勝。是故若香若華,乃至寶貝瓔珞供養布施,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此是臨終聞名,即得離苦。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以六道眾生臨命終時,聞地藏薩薩聖號,即得永遠不墮三惡道苦。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此是眷屬將命終人之財物塑畫形像,即得轉報。何況,是更進一步之意。即是說是人臨終的時候,得聞地藏菩薩的聖號,一聲歷耳即永遠不墮三惡道苦。倘若命終人的眷屬,能夠將命終人的財物,布施塑畫地藏菩薩的形像。是人本來應墮惡趣的,承此功德,也會轉生善道。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此是病人知道為其種因。即是說若是病重人,未終之時,知道眷屬將其財物為其種植勝因,則會消災免難,增延福壽。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此是重病植因,增延福壽。科註引止觀云: 「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年事稍去,風刀不奢。豈可晏然,坐待酸楚。……故為修福,當下除 殃。抑豈愈病,更益遐齡。譬之服五石者,不止病差,兼得身充也。」業報合受重病者,由於出資畫塑地藏菩薩而興供養,即得除愈,而增益壽命。由是可知地藏菩 薩威神之力也。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此是業報命盡,應墮惡道,承造像勝因,離 苦得樂,消滅累劫一切罪障。科註云:「業報命盛者,乃福命俱盡也。然雖福命俱盡,功福修之不爽,故應有五逆之罪障,十忠之業障,合墮惡趣受苦者,因承賣宅 塑像功德,即生人天受樂,併前罪業二障,忍皆消滅無餘。如大經耆婆言闍王言:修一善心,能破百萬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小火,能燒一切。如少毒 藥,能害眾生。小善亦爾,能壞大惡。雖名小善,其實是大。為是善故,應須懺悔。人能為此,則善資冥福矣。」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此是憶念親靈,未卜何之。乳哺,或言哺 乳,小兒初生不久,在襁褓中,不能食硬質之食物,必須母體的乳汁養育之,在此之時,稱為乳哺時。科註云:「兒所飲汁,乃母血所化。兒未生,在身為血;既 生,血上升為乳。」心地觀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 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中陰經亦云:「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 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十歲以前,乃至乳哺時,因年齡幼稚,故雖失親眷,亦莫知追憶。等到年事稍長,而能思憶親眷者,蓋是純孝子良心之所感也。 梵動經云:「我身四大六入,從父母生。乳哺養育,衣食成長,摩捫擁護。」淨除業障經云:「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 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是故我語阿難: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繞須彌山,百千萬匝,血流沒踝,尚不能報一日乳哺之 恩。」科註云:「今所以思憶者,蓋不知眷屬,落在何趣,升沈莫測也。不知生何世界,中邊難定也。不知生何天中,敢定罔諳也。故寤寐思之,欲知其處耳。」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此下示修敬的功勳,文分三大段:初段示先 亡解脫。次段具告生界。後段示現獲妙報。初段文分二節:初節示修勝因。次節示得樂報。這是初節。塑畫聖像而作供養,或但聞聖名,最少乃至一瞻一禮,或由一 日乃至七日而瞻禮供養者,均獲勝福,但切忌中途退卻,所謂有始無終,則成就有限,故說莫退初心。初心者,始初立志所發之心也。科註云:「莫退初心一語,是 最要之誡。今世之人,擇善固執者,吾旦旦慕之而未遇。如營福者,始欲為多、末遂減少。其學道者,初期剋進,後乃怠疲。所謂靡不有始,解剋有終。有始有卒 者,其惟聖人乎。故經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誡厥初心莫退,深有以也。」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

此下次節示得樂報,得報中復分為二:初墮 惡趣者解脫,次生人天者增因。此是初文。科註云:「假因業者,假即因成、相續、相待之三假也。以虛妄不實,故名為假。止觀云:『因成,約外塵內根;相續, 但約內根;相待,豎待滅無之無,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以有見故,三假苦集。煩惱隨從,結業蕪蔓,生死浩然,故云墮 惡趣中,計當劫數。此言眷屬,因業受生也。承斯下,藉福超昇。尋即解脫者,由機速,應速,利益速也。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 即能拔之。今地藏菩薩,慈悲心重,權實深智,聖財充足,神力自在。隨其眷屬墮惡趣者,當下即解脫矣。」故占察經云:「若有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及信其 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此即得報次文生人天者增因。科註云:「轉增聖因,則入三乘之位,受出世之樂矣。如增一阿含:佛告比丘: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復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短,復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今既增聖因,則身心俱樂矣。」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此下具告生界,文分二段,此是初文瞻禮念 名,苦薩現身。三七日中瞻禮尊像,外竭慇懃也;萬遍一心稱念聖號,內發恭敬也;是以能感應道交如影如響也。科註云:「機感傾誠,現身速應。所謂菩薩清涼 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感應之無差也。問:今有其人矣,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須知一心,有事,有理。二途無取,胡能感聖。譬如臨鏡 背視,對谷吞聲,奚能致影響乎?無邊身者,約事:則無邊即邊。約理:則邊即無邊。今禮像稱名事一之心,契入如虛空無邊理一心內,如空谷答響,明鏡現形,故 現無邊之身,具告所生之界也。」所謂現無邊身,即隨類現形也,蓋十方世界之眾生,有無邊之類形,而根亦復有種種之差別,菩薩為欲度脫無邊眾生,故現無邊之 身。地藏十輪經云:「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 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如是乃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此是夢神領見卷屬。占察經云:「如是未來 諸眾生等,能修行懺悔者,從先過去久遠以來,於佛法中,各曾習善。隨其所修何等功德。業有厚薄,種種別異,是故彼等得清淨時,相亦不同。或有眾生得三業純 善時,不即更得諸餘好相。或有眾生得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 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科註云:「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眷屬冥機 冥應,故於夢中相告。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初由夢人,不知夢眷屬生界,故塑地藏夢像,夢中瞻禮稱名,夢裡現 身告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此是現獲妙報也。占察經云:「若未來世諸 眾生等,雖不為求神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眾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恆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 至誠,亦應速脫種種衰惱。捨此命已,生於善處。」科註云:「此中修因既勝,感果亦勝,較前迥不同矣。土地鬼神,即主土穀,護人民者。亦有護宅護身者。今皆 令永護其身。現得三樂,後得妙記。一衣食豐益,則長幼安享矣。二無諸疾苦,則身心調適矣。三絕諸橫事,服居諸事靜矣。此現世人中之報,事猶小耳。至其人畢 竟得菩薩摩頂安慰,親授記□。則真因剋就,妙果斯臻。世出世間,無不成就,威神利益,為若此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此下明度生證果,此是發心度人。科註云: 「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以大慈故,念眾生得樂,亦與樂事,以大悲故, 愍眾生受苦,亦脫苦境,故言救度一切眾生。遍緣法界,名廣,普度群迷,曰大。欲修無上菩提者,此明自求佛果。了己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上求下化,發 菩提心也。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此明修因速得成就。此中支分三節:初是諸 人等,是見聞歸依。次從或以香華下,是竭誠供養。三是善男女下,是願事成就。占察經云:「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 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 念我(地藏)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復次 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繫念,專思惟佛,平等法身。 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地藏)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諸 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地藏)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 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大方廣十輪經亦云:「諸來大眾最勇猛,地藏至此真 佛子。伏藏七寶滿中施,佛藏珍寶是無畏。種子即是大菩薩,一切眾生之商主。此主能生佛法寶,大功德海而精進。大悲體性甚聰哲,能救一切眾生苦。亦能救度諸 怖畏。譬如明月示正道。能生善根如大地,亦如金剛摧諸結。為大施主解脫寶。漂諸煩惱如大水。如蓋普覆煩惱熱,亦如良藥除眾病。於一食頃讚地藏,過諸菩薩百 億劫。如諸智者無量德,是故地藏大名稱。煩惱繫縛諸眾生,皆令遠離得解脫。得首楞嚴大三昧,能度諸禪至彼岸。十二因緣悉清淨,其智廣大如虛空。無量佛國諸 眾生,皆悉能滅黑闇聚,而於一切四禪中,遍觀佛國修諸行。能令眾生入三昧,皆悉得離煩惱熱。眾生過去惡業故,常處刀兵疾疫劫。於此世間受苦惱,彼善男子能 救脫。一切六道諸眾生,常為苦惱之所逼,當悉歸命於地藏,當令苦惱悉消滅。眾生輪轉沒諸苦,互相殘賊起鬥諍,若能歸命地藏者,令彼鬥諍皆悉忍。趣於三惡甚 可畏,所求不得常苦惱,亦當歸命於地藏,一切皆得除怖畏。若修持戒及念定,欲得多聞智慧者,皆當歸命於地藏,隨心所願悉滿足。欲得如是諸功德,及以工巧善 種子,皆當歸命於地藏,令彼所願悉滿足。一切藥穀諸福田,乃至欲求男女等,皆當歸命於地藏,令彼所願悉滿足。若欲修行諸功德,一切所有依大地,藥穀滋茂而 潤澤,亦因地藏得增長。結業煩惱所覆障,造作十惡諸不善,皆當歸命於地藏,悉除結使重惡罪。能以正法示眾生,作種種形隨應說,具修布施諸功德,欲救眾生起 大悲。假使滿足於百劫,不可分別其功德。具名功德之大藏,一切皆當供養之。」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此下是所求願事,皆得成就,此是敘述所求願事。眾生心行種種差別,各各不同,故所求願事亦互異,所以說百千萬億等願事。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此是所求皆遂也。大方廣十輪經云:「善男 子!彌勒、文殊、觀世音、普賢等而為上首,如是等恆河沙諸大菩薩,若人於百劫中,禮敬供養,欲求所願。不如於一食頃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功德甚多,所願速 得,皆悉滿足。何以故?此地藏菩薩,於一切眾生,大能饒益,為如意寶故。此族姓子,若欲成熟眾生故,能發堅固大悲伏藏,令滿一切眾生心願。是故善男子善女 人,應當供養地藏菩薩。」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此是至誠所感,夢中菩薩摩頂授記也。夢中得菩薩摩頂為授當來成佛尊記,當然是菩薩威神自在,願力無邊,亦是行者信心堅固至誠所感。故說感應道交不思議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此是敘述宿障根鈍,無讀誦性也。科註云: 「男女二眾,舉受法之機。大乘經典乃方等之法。深生珍重者,以佛法如如意珠,能出生眾寶,故珍敬愛重也。言發不思議心者何?羅雲忍辱經云:「佛之明法,與 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人所賤。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今既珍重發心讀誦,則心法一體,其誰能思議其心之深淺哉。此明發心勝。次正明根鈍。明師者, 能備了性相行位因果,堪為人中模範者。此千生萬劫,殊難遭遇。今幸遇之,而教其閱視經典,令熟讀而熟誦之。其奈根性魯鈍,旋得熟之,旋又忘之。經年累月, 不能對本而成讀,背本而成誦也。是善男子下,示根鈍意,宿業障未消,故於經典無讀誦性。宿業障,有多因緣,蓋讀誦經典,是了因種。由宿不誦習,而了因無 種。為山云:『今生空過,來世窒塞。』或往昔不能親近佛法,不敬沙門,婆羅門,障人說法,障人學經,障人讀經,障人書寫,乃至沉湎□蘗,失智慧種,故今世 縱遇明師教習,不能讀誦也。」妙法決定業障經云:「敷演大乘經典之處,若有眾生,聞說大乘,心不樂聞,調弄誹謗。當知則是邪魔眷屬。誹謗大乘經典心,故死 墮阿鼻,受苦無量,復生餓鬼食火屎尿。無量劫中,受苦畢已,後生人中,盲聾瘖啞,病癲不具。」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

此是以虔敬心,對像陳白也。此人對於大乘 經典,深生愛重,發不可思議之心,樂欲讀誦,由於宿生業障,未得消除,故縱遇明師竭心教習,旋得旋失,經年累月不能讀誦。此人若聞地藏菩薩名,或見地藏菩 薩形像,能夠剖心向菩薩像前陳白斯事,則蒙菩薩慈光加庇,令此人累生宿障消除,智慧現前,堪能讀誦一切大乘經典,經恒沙劫,不會遺忘。

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

此是修供養。占察經云:「至心禮我地藏菩 藏摩訶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眾具,悉皆充足。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修供養者,仰念一切佛法僧 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寶蓋, 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當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 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 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塔廟,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 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又應別復係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訶薩。次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如是稱 名,滿足至千,經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唯願護念,我及一切眾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

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

此是請服法水也。科註云:「用淨水者,藉 緣發慧也。以智者樂水,水有流通滌穢之用,潤物滋生之功。今藉以滌宿障,潤愚燥,滋讀性,通慧門也。故神水經云:『水在河中為河水,水在井中為井水,水入 佛缽為佛水,入腹中為真水。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今故用之。一盞,表一道清淨。一日夜,表制心一處,日表智明,夜表愚暗也。安菩薩 前,求加被進取。合掌請服,表一心佩戴。迴首向南,表背坎向離,表冥契平等大慧者矣。」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此是謹守戒法。五辛,又名五葷,即五種有 辛味之蔬菜。楞嚴經云:「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間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 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 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胡菱)、茖蔥(即薤頭亦慈名山蔥)、 慈蔥(蔥也)蘭蔥(小蒜)、興渠(阿魏),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梵語蘇羅(Sura),翻譯為酒。酒有三類,一穀酒,以穀米、麥、 高梁等製造而成者。二藥酒,以種種藥草合米等而釀或者。三果酒,以葡萄提子等種種果子而釀造者。總之能使人醉之飲料,通名為酒。酒之一戒,僧俗嚴禁,如五 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單墮之第五十一,菩薩四十八輕戒之第二。俱舍論云:「契經說:諸有苾芻,稱我為師,不應飲酒,乃至極少如一茅端所沾酒 量,亦不應飲。」四分律云:「佛告阿難:自今以後,以我為師者,乃至不得以草木頭內著酒中而入口。」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 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大愛道經亦云:「夫酒為毒藥,酒為毒水,酒為毒氣,眾失之源,眾失之本。」由於酒生過失無量,故四分律列十 種過與三十六種失,智論舉三十五種過。肉者,眾生肉也,眾生肉與我肉,同一是肉,我肉既不肯自食,則眾生肉亦不應當食。況且食肉斷慈悲種,一切佛性種子遮 斷不生,是故不應食肉。故梵網經云:「若佛子!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 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涅槃經云:「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悲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 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之,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 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入楞伽經云:「我觀眾生輪迴五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遞為父 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內外,六親眷屬,或生餘道。善道惡道,常為眷屬。以是因緣,我觀眾生,更相噉肉,無非親者。由食肉味,遞互相噉,常生害心, 增長苦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佛說是時,諸惡羅剎聞佛所說,悉捨惡心,止不食肉。遞相勸發菩提之心,護眾生命,過自護身,離一切惡,諸肉不食。悲泣流淚 白言:世尊,我聞佛說,諦觀六道:我所噉肉,皆是我親,乃知食肉眾生,是我大怨。斷大慈種,長不善業,是大苦本。我從今日,斷不食肉,及我眷屬,亦不聽 食。如來弟子,有不食肉者,我當晝夜親近擁護。若食肉者,我當作大不饒益。大慧!羅剎惡鬼,常食肉者,聞我所說,尚發慈心。況我弟子行善法者,當聽食肉。 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大慧!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我非其師。」鴦掘魔經亦云:「文殊白 佛言:世尊!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死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妺。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 肉。」非己夫婦,則不應婬,不應而作,就叫做邪婬。邪婬為五戒之一,經論所禁。故薩遮尼乾子經云:「自妻不生足,好婬他婦女,是人無慚愧,受苦常無樂。現 在未來世,受苦及打縛,捨身生地獄,受苦常無樂。」般泥洹經云:「佛告奈女:好邪婬者,有五自妨:一名聲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懷畏多疑,四死入地獄,五地 獄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滅心,不邪婬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稱譽。二不畏縣官,三身得安隱,四死生天上,五從立清淨,得泥洹道。」法苑珠林云: 「邪婬入地獄,登彼刀葉林,熱鐵釘其口,洋銅灌入心。毒龍碎骨髓,金剛鼠食陰。銅柱緣上下,鐵床臥隱深。」往生要集亦云:「獄卒取地獄人,置刀葉林。見彼 樹頭,有好端正嚴婦女。如是見已,即上彼樹。樹葉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如是劈割一切處已。得上樹已,見彼婦女,復在於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 是言:念汝因緣,我到此處。見已,欲心熾盛,次第復下,刀葉向上。」妄語,十惡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實在之言語,名為妄語。大小乘僧俗之戒,均嚴禁之。 正法念處經云:「妄語言說者,惱一切眾生。彼常如黑暗,有命亦同死。語刀自割舌,云何舌不墮。若妄語言說,則失實功德。若人妄說語,口中有毒蛇。刀在口中 住,炎火口中然。口中毒是毒,地上毒非毒。口毒割眾生,命終墮地獄。若人妄說語,自口中出膿,舌則是泥犁,舌亦如熾火。若人妄讒語,彼人速輕賤,為善人捨 離,天則不攝護。常憎疾他人,與諸眾生惡,方便惱他人,因是入地獄。」「甘露及毒藥,皆在人口中,甘露謂實語,妄語則為毒。若人須甘露,彼人住實語。若人 須毒藥,彼人妄語說。毒不決定死,妄語則決定。若人妄語說,彼得言死人?妄語不自利,亦不益他人。若自他不樂,云何妄語說。若人惡分別,喜樂妄語說,死墮 火刀上,得如是苦惱。毒害雖甚惡,唯能殺一身;妄語惡業者,百千身被壞。」「實語得安樂,實語得涅槃,妄語生苦果,今來在此受。若不捨妄語,則得一切苦。 實語不須買,易得而不難。實非異國來,非從異人求。何故捨實語,喜樂妄語說。妄語言說者,是地獄因緣。因緣前已作,唱喚何所益。妄語第一火,尚能燒大海。 況燒妄語人,猶如燒草木。若人捨實語,而作妄言說,如是癡惡人,棄寶而取石。若人不自愛,而愛於地獄,自身妄語火,此處自燒身。實語甚易得,莊嚴一切人, 捨實語妄說,癡故到此處。」優婆塞戒經云:「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 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 故,一切外物,資生減少。」智度論云:「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臭氣。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 常便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禪秘要經 云:「此妄語人,命終之後,疾於電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八千歲時噉熱鐵丸。從餓鬼出,墮畜生中,生常負重,死復剝皮。經 五百生,還生人中,聾盲瘖啞,癃殘百病,以為衣服。如是經苦,不可具說。」法苑珠林亦云:「妄語誑人巧,地獄受罪拙。燄鋸解其形。熱鐵耕其舌。灌之以洋 銅,磨之以剛鐵,悲痛碎骨髓,呻吟常嗚咽。」殺害者,亦十惡業之一,斷絕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相續,就叫做殺害。智論云:「若實是眾生,知是眾生,發心欲 殺而奪其命,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殺生之罪,自下手殺與教人使殺,其罪同等。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等,各有殺生戒,但不分人畜;比丘之具足 戒,則分殺人戒與殺畜生戒二種:殺人為性戒,為四波羅夷重罪之一;殺畜生為遮戒,為九十單墮罪之一。而菩薩戒則殺與自殺之罪同等,均屬於菩薩十波羅夷重罪 之一。法苑珠林云:「戲笑殺他命,悲號入地獄。臭穢與洋銅,灌注連相續。奔刀赴火燄,擘裂碎楚毒。億載苦萬端,傷心不可錄。殺生入四趣,受苦三途畢,得生 人道中,短命多憂疾。疫病癭艱苦,壽短常沉沒。若有智黠人,殺心寧放逸。」對於五辛等,固然是求願的人,欲所求的願事有得感應,應當謹慎戒絕的。況且五辛 熟食發婬,生噉增恚,食肉斷慈悲種,酒,邪婬等,在佛謂之五戒,在儒稱之五常(仁-不殺,義-不盜,禮-不邪婬,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五戒正範云: 「全五戒則人相具足,滿十善則天報恒隨。反斯二種,則三途出沒,萬苦交加。」又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 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元首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 遵佛制,報感樂果。抑且冥助王化,益補邦家。」由是之故,是以應當遵行,一七乃至三七日,或能終生奉持,自然感應道交,畢獲樂果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利。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此是獲得智慧也。言睡夢者,如善見律云: 「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答:睡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師子追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虛而不 實。云何先見夢?答:晝日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剋夢見,是名先見夢。此亦不實。云何天人夢?答:若善知識,天人為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識者,為 現惡夢。此即真實。云何想夢?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障。若福德者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脅,此是 夢想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德,此亦想夢。問:夢為善?不善?無記耶?答:亦善,不善無記。若夢見禮佛聽法說法,此是善功德。若夢見殺盜婬,此是 不善夢。若夢見青黃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出生菩提心經亦云:「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門言:汝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等為四?所謂睡眠中夢見 蓮華,或見繖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己,應自慶幸,我遇勝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有睡夢見蓮華,及以夢見於繖蓋,或復夢裡見月輪,應當獲得大利 益。若有夢見佛形像,諸相具足莊嚴身,眾生見者應歡喜,念當必作調御人。」精誠所感,金石為開,故是善男女等,於地藏菩薩像前,翹勤五體,清淨三業,以香 華等種種供養,更能嚴持五戒,三七求願,所以能於睡夢之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為其授灌頂水。灌頂(Abhisecani),古印度國王即位時,以四 大海之水灌於頂而表祝意。密教,傚此世法,於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闍黎位時,設壇而行灌頂儀式。顯教雖說等覺菩薩於色究竟天由十方諸佛受灌頂而成佛之事,而 無說於學人實行之法則者。如大日經疏云:「譬如世間剎利之種,謂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又嚴 飾子身,眾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本聲三唱汝今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已 後,所有教敕,皆當奉行。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從此以後, 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是善男女既是宿障未消,致生愚昧,對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今則發心供養地藏菩薩,及嚴 持齋戒,至誠求發智慧。蒙菩薩慈光加庇,於睡夢中,現身授以甘露法水,以灌其頂。則一切宿障,自然消除,故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既獲聰明,則智慧門開,故 應是經典,一歷耳根,永遠不會忘失一句一偈。應是經典,即佛說的一代時教,即是一切經典,明其所聞者多也。雖然所聞者多,但都通通不會忘失,乃至最少一偈 或一句,亦都永記。是則地藏菩薩威力所加被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此下轉惡相而遂善願也。此是晝見諸事,夜 現諸惡夢也。衣食不足,就是由於貧窮所致。因為貧窮,故此感到諸事都不如意,故說求者乖願,這是人在世間感到最苦惱的事。如燈指經云:「當知貧窮,比於地 獄。貧窮苟生,與死無別。先慣富樂,卒罹窮困,失所依憑,栖寄無處。憂心火熾,愁毒焦然。華色既衰,悴容轉彰。身體尪羸,饑渴消削,眼目押陷,諸節骨立, 薄皮纏裹,筋脈露現,頭髮蓬亂。手足銳細,其色艾白。舉體皴裂,又無衣棠。至糞穢中,拾掇□弊,連綴相著,饞遮人根。赤露四體,倚臥糞堆,無復席薦。諸親 舊等,見而不識。歷巷乞食,猶如餓烏。至知友邊,欲從乞食,守門之人,遮而不聽。伺便輒入,復為排辱。舍主既出,欲加鞭打。俯僂曲躬,再拜謝罪。舍主輕 蔑,都不迴顧。設得入舍,輕賤之故,既不與語,又不敷座。與少飲食,撩擲盂器,不使充飽。……由我貧窮,所向無路。譬如曠野為火所燒,人不喜樂。如枯樹無 蔭,無依投者。如苗被霜雹,捐棄不收。如毒蛇室,人皆遠離。如雜毒食,無有嚐者。……我亦如是,所向之處,動作譏嫌。所有談說,發言生過。雖說好語,他以 為非。若造善業,他以為鄙。所為機捷,復嫌輕躁。若復舒緩,又言重直。設復讚歎,人謂諂譽。若不加譽,復生誹謗,言此貧人,常無好語。若復教授,復言詐 偽。耆舊強有所知。若廣言說,人謂多舌。若默無言,人謂藏情。若正直說,復云□獷。若求人意,復言諂曲。若數親附,復言幻惑。若不親附,復言驕誕。若順他 說,復言詐取他意。若不隨順,復言自專。若屈意承望,罵言寒賤。若不屈意。言是貧人猶故自我。若小自寬放,言其愚癡,無有拘忌。若自攝撿,言其空□,詐自 端確。若復歡逸,言其譸張,狀似狂人。若復憂慘,言其含毒,初無歡心。若聞他語,有所不盡,為其判釋,言其命趣,以愚代智,耐羞之甚。若復默然,復言頑 囂。不識道理。若小戲論,言不信罪福。若有所索,言其苟得,不知廉恥。若無所索,言今雖不求,後望大得。若言引經書,復云詐作聰明。若言語樸素,復嫌疏 鈍。若公論事實,復言強說。若私屏正語,復言讒佞。若著新衣,復言假借嚴飾。若著弊衣,復言儜劣寒悴。若多飲食,復言饑餓饕餐。若少飲食,言腹中實飢,詐 作清廉。若說經論,言顯己所知,彰我闇短。若不說經論,言愚痴無識,可使放牛。若自道昔日事業,言誇業自譽。若自杜默,言門資淺薄。諸貧窮者,行來進止, 言說俯仰,盡是□過。富貴之人,作諸非法,都無過患,舉措云為,斯皆得所。」四大增損,寒熱相侵,四百四病,突然發生,故曰多諸病疾。或遭飢饉,或遇刀 兵,或逢疾疫,諸多變幻,故云多凶衰。因逢不測之歲,以致閤家惶惶,不可終日,故說家宅不安。時適凶年,家族覓食他方,親屬謀生異地,故說眷屬分散。天災 人禍,不翼飛來,惱亂斯人,故說諸橫事,多來忤身。不應遭遇者,而遭遇之,謂之橫事。因為日間所受諸多不如意事,惱亂心神,故於夜間夢寐之間,亦諸多驚 怖。所謂日有所思(事),夜有所夢。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此是倘有不如意事纏擾,得聞地藏菩薩聖 號,而稱名滿萬遍,睹地藏菩薩聖像,而至心恭敬瞻禮,則一切不如意事化為烏有,衣食豐足,睡眠安樂。科註云:「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聞名不惑於名,見相 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若以如是心,念滿萬遍,則萬惑全袪,萬德圓顯。故凡有不如意事,漸至消滅,即得安隱而快樂也。昔之衣食不足,今反豐饒 盈溢。乃至睡夢驚恐,亦悉得身心安泰,而和樂矣。轉禍為祥,捷於桴鼓,誠不思議之事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此下是涉於山林河海,險難之處,均能化險 為夷,除危為安也。此是敘述當事之人,所歷之境也。治生者,治理資生之事業也。為大眾服務曰公,為自己籌謀,曰私。人在生死存亡之際,急需有人能為救脫, 而此人不畏強權,不懼嫌牽,務欲濟人於急難,故說或因生死。或者說為著親屬生死問題,而撲撲風塵之奔走,故云或因生死。急事,即緊急困難之事。如官府拘 拿,盜賊劫奪,水火忽來,冤家偶遇等,均是倉卒忽至,難以應付之事。為著應付這些瑣事,或者走入高密山林之中,路經羊腸棧道,逢虎狼以喪生,或者渡在江河 海洋之內,途逢駭浪驚濤,可致覆舟而失命。故說險道。科註云:「夫人出入行來,不離跋涉艱險,陸則登車坐馬,水則駕艇乘槎,未免魚龍虎豹之患,安禁臨深履 薄之憂。若能稱地藏之名,便可免顛溺之難。」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此示稱名利益。是人,是指經險道之人。這 種人當其離開家門以前,知道此次出外必經險道,或者預料出外必定艱難,在未動程之前,先當念地藏菩薩聖號滿足萬遍,則經過之處,所在土地等無量善神必然衛 護,令是人行住坐臥之中,永保安寧,乃至縱然逢著虎狼獅子等最毒害之物,亦不能傷損。所以要念地藏聖號萬遍者,表萬德圓融之性,人人本具也,又表示最至誠 懇切也。所謂虎狼獅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者。如大方廣十輪經云:「若有眾生,為諸毒蛇,種種禽獸,之所螫者,或被種種毒藥所中,能稱地藏名號,一心歸依 者,是諸怖畏,悉得解脫。若有眾生,為阿波魔羅掩蔽傷害,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四日,能令心狂、心亂、心戰、心掉、心顛倒、乃至失心,能稱地藏菩薩名號,一 心歸依者,如是族姓男女,於諸怖畏悉皆解脫,安住涅槃,得第一樂。若有眾生,為諸羅剎惡鬼所捉,鳩槃荼所捉,富單那所捉,迦吒富單那,獅子虎狼,惡毒蠱 道,或為軍陣鬥爭,怨賊圍繞,臨敵懼死,貪生求樂,能稱地藏菩薩名號,一心歸依者,如是族姓男女,速離眾苦,悉除患難。安住涅槃,得第一樂。」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此是總結利益之事。地藏菩薩普化十方,而 利益之事,遍在南洲,故說於閻浮提有大因緣。由於遍十方界而現身化度,無量劫來,所化眾生,無量無邊不可稱數,故云說不能盡。地藏十輪經云:「一日稱地 藏,功德大名聞,勝俱胝億劫,稱餘智者德。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隨諸土入 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眾生宿惡業,刀兵病飢謹,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眾生乘苦 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樂一一功 德,工巧藥種子,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求諸穀藥田,男女衣僕使,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眾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因茲諸穀藥,潤澤而細軟。諸煩惱所 覆,樂行十惡業,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此是結勸流布也。科註云:「此二大士,均 與南洲有大因緣,故藉以流通。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則閻浮提六道眾生,何患罪障之不消,功福之不萃。自然百千萬劫,永受人天三乘之安樂矣。」十輪云: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 勝幢,眾生之導首。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能施解脫寶,如水漂眾惑,煩惱熱 為蓋,愈疾如良醫。」地藏菩薩自說偈亦云「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為一切有情,除三災五濁。」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此下重頒讚德,此是總頌地藏神力難盡。偈 者,梵語伽陀(Gatha),譯為孤起頌,與前文完全不想應的辭句,梵話祇夜(Geya),譯為重頌,為十二分教之一,與前文幾乎相應的文字。偈頌,略有 二種:一者通偈,凡三十二字為偈者,名叫首盧(Sloka)。二別偈,結局不問三言或八言等,但必要四句者。廣有四種一、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名阿菟吒闡提 (Anustubhchandas),叫做中偈。二、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初偈。三、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摩羅(Mala),叫做後偈。四、以六字以 下為句之四句偈,名叫周利偈(Sri)。或者又可以分為五種偈:一短句偈,二字乃至五字為句之四句偈,二前句偈,六字或七字為句之四句偈。三中句偈,八字 為句之四句偈。至四後句偈,九字乃至二十六字為句之四句偈。五長句偈,二十六字以上為句之四句偈。現在此所指的,是重頌。通別中是別偈,四種中之初偈,五 種中是指前偈。經中所以立偈者,略有八義:1、少字攝多義故。2、讚歎者多以偈頌故。3、為鈍根故。4、為後來之徒故。5、隨意樂故。6、易受持故。7、 增明前說故。8、長行未說故。毗婆沙云:「何意有偈頌耶?一隨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間序後銘也)。二隨樂欲,有樂散說,或樂章句。三隨生解,或 散說得解,或於章句得解。四隨利鈍,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方悟。此順四悉檀,故有重頌也。」爾時,即上文說長行之時。如來之眼,五眼圓具,視同千目,照 察古今,微塵國土,無量眾生,無所不見,無所不知。地藏十三劫來,所作諸行,所積功勳,亦分明了了,故說吾觀地藏威神力等。地藏十輪經佛告大吉神天女曰: 「此善男子,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天女當知!如如意珠,具足眾德,能雨種種上妙珍寶,施諸眾生。此善男子亦 復如是,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族諸眾生。如寶洲渚,種種珍寶充滿其中,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成就種種覺支珍寶。如天波羅質多羅樹,眾妙香花之所嚴飾,此善男子 亦復如是,種種微妙佛法珍寶,而自莊嚴。」科註引佛告天帝釋云:「『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 此大菩薩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故於見聞瞻禮;暫生一念,其利益人天,有無量事。故於恆沙劫,說亦難盡威神之力。」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此下別頌不思議利益之事。在上文長行裡總 其有八段不思議事,現在束為六段,這是初頌轉衰相而增延福壽,並除罪障。即前文長行所說:「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 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何況見聞菩薩,以諸 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上是一段,「除罪障」似另是一段。)如經說:「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苦薩名,一 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 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得除愈,壽命增益。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 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此是第二頌知生界。這裡共有三頌,初憶念 親事。次前三句示修法。後五句頌示其眷屬生界並獲尊記。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 妺,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 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妺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 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勝因,受無量樂。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 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 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這一個半偈是第三頌成就度生諸願。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老,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有 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以淨水安大士前,一 日一夜求服之。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婬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 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這五個偈是第四頌發現智。初一個半偈,是 頌宿障根鈍。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 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從供養地藏以香華下,三個半偈,是頌修因求慧。初半個偈是頌修因。次半個偈是頌服水。第三壹個 偈是頌慎五辛,持五戒,至心勤念聖號。第四一個半偈是頌獲得智慧。正文長行云:「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 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 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 不忘失,一句一偈。」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這兩個偈是第五頌轉窮為富,轉苦為安也。 前一個偈,是頌晝夜惡事。次一個偈是頌修善因,則得富饒安樂。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 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知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 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這兩個偈是頌水陸平安,初一個偈是頌經歷 惡事。次一個偈是頌稱名利益。惡人,即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之人。惡神,山林川岳,擅作威福之神。惡鬼,即食人之羅剎鬼。惡風,即黑旋風。正文長行云:「若 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 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此下結頌普告流布,這是初敘地藏神力。由於地藏普化十方,故其神力無窮無盡,是以百千萬劫說,亦不能周遍。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這一個半偈,總頌見聞瞻禮香華供養利益, 前一個偈結見聞瞻禮供養等,百千萬劫受勝妙樂。後半個偈結將供像瞻禮功德一一回向法界,則畢竟超脫生死而成佛道。科註云:「以具有四悉檀利益故也。所以爾 者?以地藏名字等,作世界分別說,能令人得歡喜之益。若各各為人說名相等,能令人得生善之益。若天人五衰相現,乃至跋涉險道,稱名禮像,轉禍為祥,令人得 破惡之益。若將上事回向第一義諦,能令人得入理之益。然一一皆回向法界者,蓋地藏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不住內外中間。但垂影像,像性亦離,等於鏡相空華。 香華等供,體是因緣,不離中道佛性。百千劫中,受妙樂者,受陰空洞,畢竟無能受者,皆迴向法界之力也。故止觀云:若推一法,即洞法界,達邊到底,究竟橫 豎,事理具足上求下化,備在其中,方稱發菩提心。菩提名道,道能通到橫豎彼岸,名發心波羅蜜。故得畢竟成圓教法身之佛,永遠超分段變易生死,故須一一迴向 法界也。」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恒沙諸國土。

這半個偈,是結勸觀音普告恆沙諸佛國土也。科註云:「是故者,承上八種事故而言也。謂如此無盡不思議事,非爾觀音莫能知之,莫能告之,故勸當知普告也。言普告,則應通九界。言諸國,則豈局同居。故知地藏法門,包法界而無外,極橫豎而同歸也者。」上敘見聞利益品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第2頁:分身集會品第二
第3頁: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第4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第5頁:地獄名號品第五 第6頁:如來讚歎品第六
第7頁: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8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第9頁:稱佛名號品第九 第10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第11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第12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第13頁: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