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 周家麟居士講述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 周家麟居士講述

貳、釋題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周家麟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貳、釋題

因緣講完以後,照一般講經規矩,應該講五重玄義,但為求普遍契機,這裏從略,僅於介紹經題後,簡單說明本經宗旨及作用,使聽講的,對本經先有一概略認識。現開始講題。

子一、總明

占察善惡業報經

經題計有七字,有通題別題的分別。前六字 「占察善惡業報」是別題,後一「經」字是通題,所謂別題,就是別於其他的經題,這六字只有本經可用,別經不用;至於通題就不然了,這一經字,非但本經可 用,其他任何經題,均可通用。那麼為什麼要分通別呢?不過是為了要使人容易辨別而已,說個簡單的比方,有如藥房裏賣的藥,「藥」字就是能夠治病的植物礦 物,以及調製出來的種種膏丹丸散各類物品的總名,各藥有各藥的名字,定的這些各類名字就是別名,這樣總別合起來定名,能使人一聽就了解名字的意義。經題這 樣的標,也是這個用意,同時也正是他組織嚴謹的地方。再有經題標定,所採方式,也不是隨便的,有七種規矩,以單人、單法、單喻,三種單獨的,或人法、人 喻、法喻,三種複合的,或人法喻三種全備的方式來標立,這種方式,叫做「七例選題」,本道場歷次講經,都有詳解,這裏不再繁瑣,現就本經標立的題目來看, 「占察」二字,是能觀察的法:「善惡業報」四字,是所觀察的法。能觀的及所觀的既都是法,沒有人和喻,就知道本經是以單法立名的。

子二、分解

照經題先後次序,本應先解釋「占察」,後 解釋「善惡業報」,但若沒有善惡業報,自然也說不上占察,基於這一層,上來先解釋善惡業報,現先說善惡二字,說起這兩個字,人人都會說,人人都知道,但很 少有人能真的會解釋,這並不是過甚其辭,只需要頭腦稍微冷靜一下,就會知道。通常一般人所謂的善惡,多是基於主觀自我的觀念,對一切眼前事務,自己喜歡 的,就認為是「善」,自己不喜歡的,就認為是「惡」。實則自己喜歡不喜歡,多是屬於情感的衝動,就是現在人常說的「感情意氣用事」,這樣帶著有色眼鏡看一 切,自然難得正確,那裏會了解善惡的真正面目呢?要了解善惡的真正面目,最要緊的是要先屏除感情自私的成見,以純理智客觀的頭腦,來觀察體認,或可得到幾 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佛經裏的善惡是如何解釋?在佛經裏善惡皆不離性,性是本來清淨旳。如果人的心念,不受情感的支配,這就是順性,能順性,本性就可維持 它本來的清淨,不受染污,這樣起心動念,不但對自己有利,而對他人也有利,這就是善;反過來說,人的心念,若受情感的激盪,違反本性,違了性,本性就不能 維持它原有的清淨,這樣起心動念,皆是損人利己,這就是惡。以上所說的善惡,還是僅就發於內心,並未見諸行動的善惡一面,若就另一面來說,就是善惡表現於 行動的一面,這一面是由發於內心的善惡心念,推動身體、語言、意識三方面,造作許許多多對人有益,或對人有害的種種善惡行為,這是人容易看得到的,歸納起 來,不出十大類,就是佛經所常講的十善和十惡。所謂十善:屬於身方面的,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叫做身三業;屬於語言方面的,有不妄言,不惡口,不兩 舌,不綺語,叫做口四業;屬於意識方面的,有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叫做意三業。這十種善業,為一切善業的根本,能包括世間一切所有善行為。所謂十惡, 就是十善的反面,從身三業殺生,偷盜,邪婬說起乃至貪欲、瞋恚、愚癡等,與十種善行相反的十種不好的行為,就是十惡,這十種惡業,也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能 包括世間一切所有的惡行為。我們凡夫,舉心動念,乃至身體、語言、行動、皆不出這十種善惡的範圍,皆受這十種善惡的支配,所以我們首先要把這二字認識清 楚。

其次講到「業」字,業是事業,由前說善惡 行為造作出來的種種事業,就是「業」。這種種事業,屬於善方面的叫善業,屬於惡方面的叫惡業。善惡業原來是很單純的,表面上看,好像不太難分別,實則它另 一方面的大作用,非常隱微難見,宇宙間一切生物,都逃不了業的範圍,生生世世,受業的支配,而常不自覺。人們對業力造成的宇宙人生,常常莫名其所以,無以 名之,名之為造化、造物、或者上帝、或者是神。雖然儒家曾說過:「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但這只是顯而易見的單純善惡業力作用的一小部份,若說 到業力隱微複雜處,尚未見有任何的記載。因此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氏,就曾發生過這樣的疑,他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 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事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貴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 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以司馬遷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對業力支配的因果關 係弄不明白,無怪後人不能相信因果了。關於業力的微妙,佛曾說過這樣一首偈:「阿陀那識甚微細,不淨種子如瀑流,我與凡愚不開演,恐其分別執為我。」「阿 陀那」翻譯為執持,「識」就是業力造成的認識能力。執持識就是業力的大本營,他保藏著多生多劫來所作的善惡業力種種不淨的種子,這些不淨的種子,受業力的 支配在人心中的活動,非常微細,不是人的感觀所能覺察出來。奔流洶湧,隨念頭剎那剎那不停活動,像山上下來的瀑布一樣,遇緣就起變化,感受錯綜複雜,各種 不同的果報,這種種錯綜複雜的因果現象,若不從它的根本業力上去體認,單只是在生起的現象上去辨別,是無法認識它的究竟底細的。因此,也就無怪乎司馬遷疑 惑了。記得孔子也說過:「君子之道費而隱,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費」是說它的作用廣大,「隱」是說它的體性隱微難見。但佛是聖中之聖,智能 照見一切,為什麼不把這種微細的道理說出來呢?因為恐怕一般愚癡的凡夫,把這種微妙的業識活動,錯認為是人的真主宰。為什麼怕人錯認為真主宰呢?因為業識 是盲目的、衝動的、情感的、自私的,無論它是如何的奇妙,都不能拿它當真主宰。一旦依靠它為真主宰,不論作善作惡,多少都帶有情感自私的成份,皆會不自主 的隨它變化,入了它的迷魂陣。即使你真能升了天,也難逃它的範圍,很難得到究竟解脫,這就是業力不可思議的地方。雖然業識的變化活動,像上面說的那樣微妙 不可思議,但為了幫助怯除人生的惑疑,堅定人生的信念,仍然必要加以了解,現可就各經典上對業識的活動記載,加以歸納說明。

「業」大略可分善業、惡業;或者是有漏 業、無漏業。在這些分別中,若是單純的說善業和惡業,尚不難明白,但若說到有漏無漏上,就不簡單了。因為單純的說善與惡,只是就人的情感作用,作主觀上的 認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而已。如果進一步作深入細微的觀察,人所作的善惡業,說好,好到什麼程度?說壞,又壞到什麼程度?這其中就有非常的區別了。這種 微妙的區別的總名詞,就是有漏與無漏。那麼,什麼叫做有漏與無漏呢?這要先說明「漏」字。所謂漏,通常是指盛水的器物不完整,向外漏水。在佛經上是借用它 來形容本性不純淨,向外漏煩惱說的。這裏所說的有漏,就是說凡本性不純淨所造的事業,如果是惡的招苦報,時時在煩惱之中,固然是有漏,即便是善的招福報, 福的本身即是貪著,何況福有盡時,脫不了煩惱圈,仍屬有漏。所以經上把凡是造作能感人天三界果報的業,通歸於有漏業。說到無漏,凡所造作的事業只要是清淨 無染,便能感出世果報,因為它不攀緣五欲六塵,不向外漏煩惱,就叫無漏業。但有漏無漏這樣的講,仍是單純的粗講,只是說人天沒有斷盡世俗煩惱,仍在三界生 死為有漏,小乘斷盡世俗煩惱,超出三界不再生死為無漏。若再深一層詳細分析,拿小乘聲、緣與大乘菩薩比,就不同了。小乘聲、緣,雖斷盡世俗煩惱而能自了, 但沒有大悲心,不能入世普度他人。地前菩薩自度而兼度人,出世而兼入世。出世部份,不染塵俗不漏煩惱,是無漏,而入世部份隨順世俗漏煩惱,又是有漏。這樣 看菩薩的業是兼具「有漏」「無漏」,然而地上菩薩能在塵不染,既不是有漏,雖超出塵俗,而念念度生,又不是無漏。這樣又可以說是「非有漏,非無漏」了。至 於佛,就不同凡夫的地方說是「非有漏」,就不同小乘的地方說是「非無漏」,如就不同菩薩的地方來講,又是非「非有漏」,非「非無漏」了。到了佛的這種境 界,才算是「業」盡情空。斷盡一切煩惱,才能主宰一切,而不被一切支配,這就是業力的微妙究竟處。前面所提到的顏子與盜跖兩種不同的典型人物,他們的業力 如何?為什麼他們所遭受的善惡果報,是那樣的不相稱呢?這裏再把業力的作用約略介紹一下:業力的作用,是能牽引神識受報。受報的種類,大略可分四種:一是 現生作業現生受報,叫「順現受」。二是現生作業,第二生受報,叫「順生受」。三是現生作業二生以後才受報,叫「順後受」。再一種就是由於業力的強弱,及遭 遇的機緣的不一樣,或者懺悔的關係,使前三種受報時期不定,叫做「不定受」。顏子和盜跖,雖作業與受報很不相稱,但也不超出這四種業力作用以外,至於要問 屬於那一種?他們全是受宿生業力的支配,應該屬於後三種,以上「業」的解釋,大致如此。

「報」是什麼?明白的說,就是一切眾生在 生活中,受宿生業力的影響支配,推動著對於當前環境苦、樂、憂、喜,以及不苦不樂等五種境況的領受。也就是常說的果報。大凡世間一切的活動,有原因就有結 果,有業力自然就有業力的反應,是必然的。原因的結果,簡稱果,業力的反應,簡稱報。果是對因所說的,報是對業說的。實則果就是報。所以人們常把果報二字 連在一起說。說起果報,人生活在苦、樂、憂、喜之中,都避免不了。但少人了解,少人相信,是什麼原故呢?主要就是因為,人生活在五欲六塵之中,終日受情感 的動盪支配,只能直覺的感受簡單現前所受的苦樂等因果關係,若稍涉複雜的過去乃至未來,三世連牽的因果關係,就無法理解了。不能理解,自然難信,前文所引 司馬遷的惑疑,就是很好例證。現在針對著人容易惑疑的地方,把果報的差別,依凡聖的次第,約略加以說明。所謂凡、就是六凡。所謂聖、就是四聖。在六凡之 中,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是十惡業力所招的果報,所領受的境況,幾乎全部是苦,僅有一分的不苦不樂。這其間餓鬼及畜生,或有小喜小樂,有時也有憂愁。 說到天、人、修羅三善道,是十善業力所招的果報,所領受的境況,除修羅及人道,苦樂交參以外,天道中的欲界天,多有快樂,少有痛苦,但當與修羅戰鬥時,也 會憂愁痛苦。欲界天以上直至最高第二十八層,能達到不苦不樂的境界,但仍有時間限度,報滿仍會墮落。這些都是屬於有漏受的範圍。在四聖之中,聲聞、緣覺斷 盡了煩惱,以清淨寂滅為快樂,苦樂等五種領受都離開了,以不受一切的受,稱作正受、也稱作無漏受。至於菩薩,對二乘的正受也不領受,不住在正受上,用遊戲 神通,隨順世俗,作為法樂。這種境況,稱作「也有漏,也無漏受」。隨順世俗是有漏受,不染世俗就是無漏受。到了佛的境界,境況就大不一樣了,一切都作而意 不著在作上。一切不受,不但二乘正受不受,連菩薩的法樂不受,這樣稱作「非有漏受」,「非無漏受」,以上所說,是凡聖十種境界受報的大略情形。更有我們需 要明白的,不論五種領受以及漏與無漏,境況是如何的微妙多端,然歸納起來,仍然不外苦與樂兩方面,這苦與樂,也是因相對而有,沒有絕對的真實性,皆由內心 分別而生,沒有一定的標準,心能轉變一切。比如說,阿鼻地獄境況最苦,差不多人都知道,但是若證到大菩薩的地位,以大慈悲心遊戲神通到裏面去,就不以為是 苦。如地藏菩薩,常處地獄,不以為苦,便是一個例子。再比如大糞裏面的蛆蟲,熙熙攘攘,自己認為快樂,蒼蠅向臭味上飛,也自認為是快樂,但以人的觀點來 看,就不勝其苦了。至於人,終日在財、色、名、食、睡五欲裏面兜圈子,也自認為是真正快樂,但若從天的觀點來看,也好像蛆在糞穢,蒼蠅逐臭一樣。欲界天的 享受雖好,但從最高一層的色界天立場來看,有如飲酖止渴,清淨梵天的身相光明雖然好,但空界天認為皆是累贅毒瘤。空界天的四空定,自以為很精微,但羅漢就 認為是愚癡昏暗。羅漢的無為,菩薩呵斥為焦芽敗種。菩薩的往來自在,諸佛看了,好像小孩子玩耍。從這裏,我們就可以體認到,一切眾生,皆是拿苦當樂,所處 的地位越是下等,他的快樂就越是低級。從上面看下面,可以看出他們所樂的純綷是苦,唯有到了佛的境界,才能真實的體證到所有九界眾生所認為的苦境與樂境, 皆是心理上對待的反應,實則到了沒有苦樂領受,才是大樂。以上四聖六凡苦樂的果報,皆是由善惡業力所招,儘管人不信,但都出不了這個果報圈子。「報」字的 意義,大致是這樣。

綜合起來看,一切眾生的善惡業報,複雜萬 狀,而且哲理也非常高深微細,一般人多無法了解,自然也就很難相信,生死根源,也就在此。佛特別垂憫,囑咐地藏大士指示一種對善惡業報的占察方法,來幫助 獲得善惡業報的究竟。現再解釋占察二字:「占」就是占卜,對不能了解的善惡事理,為了要求了解,借物的顯示,預先推測就是「占」。「察」就是詳察,對已了 解的事理,了解得不澈底。再詳細的審察就是察。占能預先測知過去所造宿因強弱,察能明白現在所受果報趨向。這樣對沒有學佛的人說,可以幫助得到正確人生理 解;對已學佛的人說,能破除其修法的疑惑,幫助勇猛精進,這就是「占察」的妙用。以上別題「占察善惡業報」六字,解釋完了。

其次再講通題「經」字,「經」這一字,含 義很多,現擇要解釋,有二義:一是貫串義,這是根據印度穿花成鬟的意義,花鬟能妝飾人的身體,經貫穿文字義理,能莊嚴人的心性,具有貫串意義,所以稱經: 一是常義,這是根據我國的解釋,常是永久不變,經裏文字和義理可以傳到永久,而不能改變,具有常久不變的意義,所以稱經。再者佛說的經與他經不同,能上契 佛理,下契眾機,契理契機,又叫契經。

子三、合釋

以上經題七字,合起來說:就是用一種方便的方法,占卜觀察宿世的善惡業報,勉勵末世修行,使速得成就的經。

【書籍目錄】
第1頁:壹、講經因緣 第2頁:貳、釋題
第3頁:參、略釋體用 第4頁:肆、次釋譯人
第5頁:伍、正釋經文—序分 第6頁:伍、正釋經文—正宗分
第7頁:伍、正釋經文—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