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 達摩難陀法師著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 達摩難陀法師著

第十一章 對死亡的恐懼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摩難陀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一章 對死亡的恐懼

生命到處充滿無常,但死亡卻是必然的事實。 

——釋迦牟尼佛——  

整個世界萬物都怕死;然死亡對我而言卻是一種難得的福氣。

——古魯——  

當精卵結合、生命開始的剎那,就宛如射出的子彈般必須達到最終目標。對生命而言,最終目標便是死亡了。不論我們喜不喜歡,所有的人皆必須面對這無可避免的自然現象,越早接受這個事實,人就越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去追求理想。事實上,我們也不是那麼受死亡本身所干擾,而是受困於對它所抱持的錯誤觀念。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盤據於心中對死亡的恐懼感。

人短暫的生命為生理時鐘所操縱,時光滴答滴答的消逝在時代的洪流裏。當時鐘老舊後,遲早我們是無法要求再待多一點時間,一旦時間到了,人必須有經過死亡的自然過程的準備。

有位資深的護士曾說:「如此多的人對死亡恐懼,一生皆活在戰戰兢兢的戒備中,到頭來卻發現當死亡來臨時,它也如生命本身般自然,因為到最後的關頭,多數人早已不畏懼死亡了。在我的經驗中,只有一位婦人對姊姊犯下無可彌補的大錯而似乎感到強烈的恐懼。」

「當男人和女人走到路的盡頭時,總會有些奇特及美妙的事發生。所有的恐懼、驚慌都消失了,我時常看到在他們瞭解這是事實之後,眼中顯露出快樂與驚奇,此乃自然界美好的一部份。」

猶如有名的內科醫師威廉‧奧斯雷所說的:「在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大部份的人臨終時確實沒有任何痛苦和恐懼。」

面臨死亡

所有的人,不拘性別、種族、信念均須面臨死神的降臨,沒有逃避的選擇。死亡是世界無法避免的過程,我們時常無法神色自若的面對自身的死亡。然而,除非人也能從死亡的恐懼中掙脫,否則他也無法從生命中得到自由。

害怕死亡猶如害怕拋棄一件老舊的成衣一般。

——甘地——  

要忍受所愛的人消失在人間是十分痛苦的,因為我們與死者間的感情太深。這發生在一位有名的女士維撒哈身上,她在釋尊住世時皈依佛門。在她失去深愛的孫女時,她拜訪釋尊,尋求消弭悲痛的解決之道。

「維撒哈,你喜歡擁有如城中的小孩一樣多的兒子和孫子嗎?」釋尊問。「是的,我真心盼望!」「然而城裏一天有多少小孩夭折呢?」「不少人!城裏從未擺脫小孩夭折的陰影。」

「那麼,維撒哈,在此情形下,你會為他們逐一哭泣嗎?維撒哈,鍾愛百樣事的人,同樣也有百種悲苦,無所愛的人也就沒有痛苦。這種人才能從悲苦中解脫。」

當人與人發生感情時,必須也有心理準備,在別離時會付出的悲痛代價。

 

對生命熱愛有時也會演變成過分恐懼死亡的降臨。因此即使是為了正當的理由,我們也不願甘冒自身的危險,我們害怕疾病或意外會奪走珍貴的永恆生命。一旦領悟到死亡是必經的過程,我們會希望並祈禱靈魂能夠繼續留在天堂裏,得到安全及保護。這種想法是建立于強烈渴求永生的基礎上。

根據心理學報告,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於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壓力若不解除,便會逐漸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由於疾病而產生的憂慮和沮喪反而會使病情惡化,人不能選擇疾病的種類,也無法挑選吉時去逝,但是我們絕對可以選擇面對病情及死亡時毫無所懼。

人往往被死後的身軀嚇的魂不附體,然而,按理說活著的身軀遠比死後的屍體更具危險性。屍體不會傷害人,但活人的身體卻能夠無惡不做,做盡傷天害理之事。因此,人害怕或恐懼屍體不是顯得太過愚蠢了嗎?

何謂生與死

人毋須恐懼死亡,生與死如同一條繩子的兩端,不可能剪除一端而希望保有另一端。生與死的奧秘其實很簡單,心靈與肉體的集合——俗稱五蘊——稱為生。五蘊的存在稱作生命。五蘊的消散稱為死。而重新組合五蘊則稱為重生。如此反覆循環、周而復始直至我們達到涅槃的極樂世界。

有許多說法可以闡明這簡單且自然存在的「死亡」。有些人認為死亡代表沒有來世,在宇宙間完全消散,有人相信輪迴是由一個肉體進入另一個肉體;而有些人則以為是靈魂飄浮不定,等待審判日的來臨。然而對佛教徒而言,死亡只不過是短暫存在的暫時結果,並非所謂「生命」的結束。

每個個體都應意識到在整個命運中,死亡所扮演的角色。不論貧、富、貴、賤,一個人今生最終的休憩地是躺在棺材裏,埋於六呎深的地底下或裝在骨灰甕中或撒布在海上。

所有的人均將面臨、分享相同的命運。由於對生命真相的無知,我們時常涕淚縱橫、悲傷歎息,有時卻是哭中帶笑。一旦瞭解生命的本質,我們便可以坦然面對所有事物的短暫性,並尋求自由之鑰,除非我們達到自現世事物中得到永恆解脫的境界,否則勢將一再地面對死亡。關於這一點,死亡所扮演的角色已相當清楚了,倘若有人覺得死亡難以忍受,那麼他應多方努力,以克服生與死的不停循環。

平靜安寧的死亡

每個人都渴望在自己盡完他這一生的責任及義務後,能在平靜安寧的環境下死去。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為這種可能性做準備呢?舉例來說,有多少人排除萬難只求能對家屬、所愛的人、朋友、國家、宗教及自身的命運盡點義務呢?假如沒有完成這些義務是無法死得心安理得、了無牽掛的。

我們應首先學習克服那份不只是人、連神也遭受對死亡的恐懼,勿讓現在這一刻從我們掌中逃脫了,那些任由時光輕易飛逝的人在自己生命走向盡頭時,將會悔恨萬分。

倘若人沒有盡完應盡的義務便離開世間,不管他們從事何種職業,在人世間的生存將是徒勞無益的,既對自己無益、對世界就更加無用處了。因此,我們不能忽略自己的責任,才能有心理準備,勇敢且平靜的面對死神的召喚。有一天,我們才會到達完美不朽的境界,並從所有的苦難中解脫。

我們出生來到世上,是要為人類的幸福與快樂而努力的,明瞭這一點相當重要,我們會因對人類的貢獻而永垂青史,人們不會因為對自己的付出而記得我們。釋尊說:「人的身體會化成泥土,然而他對世人的影響及貢獻卻會遺留下來。」

這可以由偉人的具體成就永存不朽得到印證,縱然偉人們沒有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但依然幫助我們為生活指引出一條路來。事實上,他們對人類的貢獻將與我們長相左右、日月同昭。

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生命不過是川流不息之溪壑的一小滴,他們會更加致力於貢獻自己那份微薄的力量。有智慧的人直覺的感覺出活著必須避開邪惡,行善正直,並保有潔淨心靈,竭力求得自由。

接授釋尊的教誨而明曉生命的人是不會憂慮死亡的。

今日我已死:大衛‧莫利斯是西方有名的佛教徒學者,享年八十五歲。在他死後不久,有位作家接到來自他的一封信(顯然是他早已寫好了,並指示在他死後郵寄出去),內容是這樣的:「你會很高興知道今天我已死了,因為有兩個原因:首先,得知我已從疾病的痛苦中解脫,你會為此放下心中的一塊巨石。其次是,既然我是個佛教徒,且忠誠的遵守五戒,因此,你知道我的下輩子不可能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下。」

佛家確信,死亡並非生命的結束,而是在輪迴中另一生命的新生,然而,倘若閣下不想再輪迴一次,就必須除去求生存的渴望及其他淤積在心中的污穢。

死亡是無可避免的

這有點矛盾,雖然我們常看到死亡帶走多少人的生命,卻很少停頓下來自省,自己其實也快成為死亡的犧牲品了。由於對生命的眷戀,我們無法接受死亡的想法,而事實上死亡是必然的。我們喜歡把這種可怕的想法盡可能丟的越遠越好——欺騙自己死亡是多麼遙遠的事,毋須庸人自擾。但是我們應培養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現實,隨時準備好去面對現實,死亡是存在的,而且隨時隨地均可能發生,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為何憂傷
第3頁:第一章 恐懼與憂慮 第4頁:第二章 我們的困擾
第5頁:第三章 我們為何受苦 第6頁:第四章 精神虐待及健康的心靈
第7頁:第五章 抑制怒氣 第8頁:第六章 自私的隱憂
第9頁:第七章 克服嫉妒及私心 第10頁:第八章 應付敵手及批評
第11頁:第九章 控制不穩定的情緒 第12頁:第十章 養兒育女的重擔及喜悅
第13頁:第十一章 對死亡的恐懼 第14頁:第十二章 何必為未來憂心
第15頁:第十三章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樂 第16頁:第十四章 在鬥爭和衝突間找尋平和
第17頁:第十五章 道德:生命中的神聖和尊嚴 第18頁:第十六章 你創造了自身的運氣和命運
第19頁:第十七章 為他人的福祉犧牲自我 第20頁:第十八章 有禮貌的言談
第21頁:第十九章 慈愛的價值 第22頁:第二十章 容忍、耐心和滿足
第23頁:第廿一章 為愛所挫 第24頁:第廿二章 愉快的婚姻生活
第25頁:第廿三章 你的美貌 第26頁:第廿四章 累積自身的福祉
第27頁:第廿五章 與他人和諧相處 第28頁:第廿六章 人們可以改善周遭環境
第29頁:第廿七章 人性的尊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