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 達摩難陀法師著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 達摩難陀法師著

第十章 養兒育女的重擔及喜悅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摩難陀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章 養兒育女的重擔及喜悅

倘若我們沒有對他人的服務表示感謝,那麼又怎麼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對我們懷有感謝之情呢? 

家庭是世上最古老的社會單位,事實上,它是縮小的社會模型,而且傳遞文明的火炬到下一代是每一代的責任。

大部份的父母珍愛其子女。沒有一個父母不願犧牲、不滿心懷著愛的為自己兒女的幸福著想。不幸的,受現代唯物論的影響及壓力,使得父母的負擔比以前沉重許多,甚至遭到家庭分裂的威脅,而遠在人類文明之初,家庭即是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怎能輕易破裂?

父母的壓力

壓力的來源有很多。首先,在近兩百年來,經濟型態劇烈地從農業轉向工業,家庭不再是農業社會上的經濟單位,父母外出工作,只在下班時刻才回家,孩童被稱為鑰匙兒童。他們工作的性質是分秒必爭、且靠工作表現領取報酬,在經濟不景氣時,更瀕於被解雇或是減薪的威脅中。

而小孩也生活在各式各樣的期望中。由於受到學校同儕及廣告媒體的影響,孩童也暴露在各式各樣的期望、消費和需求之中。另外,父母有時還會因為自己教育水準不高,而遭小孩批評與輕視。父母甚至與孩子沒有共同的話題,而造成父母與子女間的代溝。

這些轉變帶給父母極大的壓力,很多人似乎無法應付孩子心理的需求。除此之外,許多人皆經歷過本世紀兩次令人顫慄的世界大戰,他們改變對神的看法,過去人們認為神是仁慈的,他的關愛對世人一視同仁,在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裏,由於人類自身的經驗與科學現象的發現,許多人開始對宗教質疑。

子女的壓力

很多父母本身有俗世的期望,倘若孩子沒有依照他們的標準生活,便會感到失敗及無助。對於孩子的世俗成就寄以厚望,與親友、鄰居街坊互相比較,完全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價值。於是,子女成為這些心理壓力下的犧牲者,自幼即被灌輸種種觀念,如必須在功課上力求表現優異,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登上金字塔的頂端,以及盡其所能囤積財富,但是很多父母忽略了子女的品德修養,例如感恩、誠實、正直、仁心、體恤及寬容等美德。對父母而言,追求財富及世俗的成就遠比品德重要得多。

由於這種社會壓力,無論是非,不管後果,父母一味地鼓勵孩子甚至強迫孩子認真工作,為所謂的「成功」奮鬥。他們強加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於小孩身上,期望子女聰明伶俐、受人歡迎,出人頭地。父母認為功成名就代表競爭、征服、與壓制對手,卻忽略了培養一個人內在和諧的必要性。

不論小孩是否有興趣,讓他們參加電腦、音樂、芭蕾舞、游泳等才藝班,父母錯認為這些活動對成功與快樂極為重要。但是,假如孩子有興趣並具相當的天份,或父母想豐富小孩的自我意識及見聞,那麼,追求健康的活動並沒有錯。陶冶心性及培養技藝的活動對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是必備的,而體驗生命之美會幫助孩子更懂事、更富同情心、更能欣賞大自然的曼妙之處。

父母自子女身上反映出自己的容貌及性格是很自然的。

我的美貌和你的智慧:蕭伯納曾遇到一位風姿綽約的年輕女演員,有一天,她在蕭伯納耳旁輕聲細語的說:「假如我們結婚的話,生下來的小孩有我的花容月貌及你的聰明才智,不是很棒嗎?」蕭伯納是個稱不上英俊的人,他回答道:「親愛的,這實在是個很不錯的建議,但假如我們的孩子有我的相貌及你的頭腦呢?」女演員聽罷,趕緊逃之夭夭了。

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是很重要的。成功與快樂不只靠上才藝班學習這些技藝而已,父母不應讓孩子處在這種壓力下——能力不足卻被要求有輝煌的成就;尚未具備領導能力時驟然領導他人,或成為一個明星選手卻沒有運動細胞。在這種不實際的目標下,小孩太早被迫進入大人充滿壓力和責任的世界,結果造成孩子總是疲憊不堪,導致對一切事物心灰意冷、漠不關心,而使他們無法享受快樂逍遙的童年生活。讓我們不要把自己的野心轉移到小孩身上,奪走他們應得的快樂童年吧!

發掘潛力

父母應該透徹瞭解自己孩子的潛力,小孩將來才能依他的方式,在最好的時段達成願望。由於小孩還不夠成熟,無法籌畫自己的未來,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小學生計畫大學、決定職業或安排婚姻,然而,有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天份,都有潛力。在學校成績較差的小孩或許是天生對機械很在行、或是個極具天份的廚師。因此,去瞭解小孩專精之處為何、性向為何,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應該要多留心子女的才能與天賦,並鼓勵孩子為社會謀福利及自我理念的實現。依據小孩的心性,培養與訓練日後謀生的專長。

一套有效的口訣:在先前關於佛陀的本生故事當中,有一則消遣性的故事。從前釋尊是位有名的老師。他傳授知識、指示那些領悟力較高的學生,畢竟在當時幾乎沒有高級的學校,智力高的老師習慣短期留宿些學生,分別教他們藝術、語言及其他重要科目。他們較集中于道德修養、宗教性的知識,並傳授如何成為一個不具攻擊性的公民,因為學生十分關心日後的職業問題。釋尊觀察到一位學生,在讀書上很不得要領,老師為此十分煩心,但卻不給他任何壓力,相反的,他設計出一套方法讓這位學生能夠具備謀生的技能。

有一天,他召喚這位學生來到跟前,並和氣的告訴他已學有所成,此刻該是他投注于家計謀生的最好時機了。隨之,釋尊教導他一個十分有力的背誦口訣以備不時之需。學生看到老師的殷切神情受到極大的鼓舞,便向老師辭行,並對未來充滿希望及信心。時時刻刻留心於他所學的,他更加專注于老師所傳授的口訣,而不做其他任何事,這口訣根據不同的狀況,會有不同的意義。

有天晚上,他睡在屋外,聽到附近有人挖地的吵雜聲。意外的,他醒過來並開始背誦口訣,誦詞的意義是「挖呀挖!你究竟為何而挖?」聽到這聲音,在挖洞的那人丟棄他的工具慌張的逃走了。感覺這般騷動,他起身出去查看究竟發生什麼事,驚喜的發現一個金幣盒。小偷顯然早已埋藏前晚偷來的金幣,現在正想把偷埋在地下的錢挖出來時,一聽到吟誦的聲音嚇的魂不附體,拔腿就跑了。年輕人很幸運的擁有這些金幣。國王耳聞這位年輕人有一套法力高強的口訣,一吟誦便可趕走所有的盜賊,便邀請他睡在宮殿大門旁。

有一天,當他睡在宮殿門旁時,突然被竊賊挖掘的聲音吵醒,他立即開始吟誦他的口訣:「挖呀挖!你究竟為何而挖?」盜賊本想穿過宮殿圍牆掠錢財寶物,一聽到誦詞馬上放棄挖掘趕忙跑開了,門警及侍衛聽到騷動,在宮中抓住盜賊並將他們繩之以法。門警及侍衛都知道是年輕人的吟誦口訣幫他們抓到盜賊,在國王瞭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後,便邀年輕人住到宮中來,並指定他當國王的貼身護衛。

年輕人受到鼓舞,非常快樂且勤奮盡責的在工作崗位上堅守職責。國王早已耳聞他吟誦口訣的法力,要求年輕人教他,國王把口訣深記在心,且每當有空時便朗朗上口。在偶然的機會下,有段事故發生了:軍中最高指揮官欲行刺國王,圖謀篡奪王位,便要求理髮師在替國王刮鬍鬚時趁機割斷國王的喉嚨,並答應付給理髮師一筆優渥的報酬。翌日,理髮師如往常般帶著他的用具欲替國王刮鬍子,並磨亮刮胡刀,如指揮官唆使的,準備割斷國王的喉嚨,當理髮師用石頭磨利刮胡刀時,國王恰巧開始吟誦口訣,意為:「磨呀磨!我知道你為何磨刀。」理髮師嚇了一跳,雙腿股戰、跪地求饒。然而,國王對於刺殺一事毫不知情,便問理髮師怎麼回事,他又是怎麼了,出乎國王意料之外,理髮師揭發他是如何被最高指揮官教唆行刺國王的秘密,國王立即傳喚他的內閣議員並判最高指揮官死刑,而那位教國王口訣的年輕人則代替指揮官的職位。

倘若老師及父母盡心去瞭解孩子心靈的承受力、精神本質的習性及潛在天賦,那麼,要培養孩子成為好公民就不難了。

父母必須重新評估自己處於上位的態度,父母們彼此互相比較自己兒女在學業上的成就早已蔚為風尚,紛紛盡其所能鼓勵孩子在成績上有優異的表現,我們必須接受原來本質的他,而非期望中的他。不過,此為所有父母不知不覺犯下的錯誤,但也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任由孩子成長,而忽略養育之責或最高理想的追求。父母在考慮到孩子的天資、性向及能力之後,鼓勵孩子達成目標,所有人並非生下來都是平等的,因此,父母必須瞭解孩子的潛力,並幫助他們朝這方面領域發展。

父母應認清孩子的自然本性,而不是一味強加自己的觀感於他們身上。要知道,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工程師或醫生,只要給予鼓勵與支持,自然能發揮能力並展現最大的潛力。

天才兒童:從前有個男孩在寫詩方面天賦異稟,卻出生在貧窮的家庭。即使與人閒話家常,他也能不由自主地吟起詩句來,他的天資讓許多人嘖嘖稱奇,唯獨他的父親因不曾受過教育,無法欣賞孩子的天賦。有一天,他的孩子以詩句回答他的話時,他十分憤怒並開始鞭打小孩,小孩遭藤條鞭打時,以詩句回答父親:

慈愛的父親,假如您必須鞭打我,

請動手吧;

然而詩句是我出生的禮物,

並非我強求得來的贈品,

亦非我能放棄的;

慈愛的父親,允許我,至少讓我運用它。

父母須確實提供小孩良好的教育環境,並具備合宜倫理與道德規範的指導,只有靠良好的倫理及心靈上的修養,小孩才能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掘自己的潛在本能。佛學作家法蘭西斯.史多瑞說:

 

知識是世界上的成功之鑰,

沉思是領悟完美幸福的良器;

而道德則為二者所需。

父母教育領導小孩,不應只靠告誡來約束,亦應以自己為榜樣,教導他們如何盡一己之責及實行義務,並對長者或父母表達謝意,唯有父母身體力行,孩子才有效法的榜樣,才能學得更好、更刻骨銘心。

把籃子拿回來:從前有一對年輕夫婦,他們與公公同住一堂,公公的脾氣暴躁、不時抱怨,讓夫妻倆心煩不已,最後惹得他們想擺脫老人。於是,先生把父親裝進大籃子中背在肩上,當他正準備離開屋子時,他十歲的兒子問道:「爸爸,你要把爺爺帶到哪里去?」年輕人解釋道,他要留老人在山中一段時間讓他自力更生。男孩靜靜的看父親離開,突然大喊:「爸爸,別忘了把籃子再拿回來哦!」年輕人嚇了一跳,並停下來問兒子原因,小男孩答道:「嗯……當你老的時候,我需要用這個籃子來裝你呀!」年輕人趕緊把老人帶回家中,從此細心照料,供給老人一切所需。

有些心胸狹窄的父母常做些缺乏道德的事或在家中言談粗俗。

父母應特別注意在小孩面前所做的事。以下的詩對於撫育小孩的藝術有實際的幫助:

倘若小孩活在寬容中,

他便學會忍耐。

倘若小孩活在鼓勵中,

他便學會自信。

倘若小孩活在讚美中,

他便學會讚賞。

倘若小孩活在公平中,

他便學會處事公正。

倘若小孩活在安全中,

他便學會忠誠。

倘若小孩活在肯定中,

他便學會喜歡自己。

倘若小孩活在接納與友誼中,

他便學會在世間尋找「愛」。

很多膚淺無知的父母允許自己的小孩為所欲為,而不灌輸任何道德規範的實例。父母在子女長大成人後能否成功的教育子女,實在備受爭議。不應鎮日神遊太虛,應給予孩子正面的榜樣,教他們仁愛、尊敬與和諧,以為世界的公民。

父母憂慮的來源之一是子女不夠聽話或順從。他們擔心以後老了,不能得到子女的照顧。他們也懼怕自己的小孩會因自己錯誤的行為帶來羞恥及不愉快,因此敗壞門風。然而父母的愛遠比孝心來得偉大,沒有人會期待未成熟、毫無經驗的小孩像父母對待子女般盡責及充滿愛心,直到他們也為人父母,才會明瞭父母的價值及他們那份毫不保留的愛。

有許多父母盡其所能的教育子女,施予他們良好價值觀的範例,然而這些努力都因為孩子頑固、叛逆的本性而付諸流水。還有些無可救藥的小孩出生在父母條件極佳的家庭。在此類事件中,父母毋須感到悔恨,因為自己畢竟已經盡了為人父母之責,父母應該做他們所能做的,否則只好接受他們無法改變的事實。紀伯倫寫了幾句意義非凡的話,提供父母細細酌量,也相同的給子女品味一番:

你的孩子並非屬於你的,

他們擁有自己的生命與生活,

他們藉著你來到世間而非源自於你。

雖然他們還是與你共處一室,

但並不代表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

卻無法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般,

但別冀求讓他們如你一般。

釋尊在《法句經》中談過同樣的事,一個智慧有限的人可能以為他的孩子及財富都屬於他。然而,即使是他自己也不完全屬於自己的,還談什麼孩子或財富呢?財富與子女都會改變,他怎能自以為擁有他們呢?

有些父母會向他們已婚的兒女提出種種要求,這些兒女已有本身的煩惱,而且處於社會莫大的壓力中,但當父母抱怨兒女不知反哺報恩時,兒女因此產生罪惡感與羞愧感,父母子女的距離只會更加遙遠。然而,假如父母培養情緒保持平穩,不致過度要求子女,父母與子女之間會有更多的親密及諒解,並造就家庭中最渴望的團結一心。

現代社會中的父母

現代社會中最悲慘的莫過於小孩處在高度工業化國家中,缺乏父愛母愛所遭受的痛苦。當一對新人結了婚,總會計畫生一群小孩。一旦小孩出生後,父母便盡最大的能力在道義上負起照顧兒女之責。父母不只要看小孩是否在物質上獲得充份的滿足;精神和心理方面也同樣重要。

父母親對子女的慈愛及關心相較物質的供給更為重要。我們知道有很多父母不是出生于高尚的好家庭,卻也付出許多心血把小孩一點一滴的拉拔長大。反而,許多富裕的家庭提供小孩所有的物質享受,但卻剝奪孩子本應擁有的父母之愛,這種小孩將來長大後,一定會缺乏任何心靈及道德的修養。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為何憂傷
第3頁:第一章 恐懼與憂慮 第4頁:第二章 我們的困擾
第5頁:第三章 我們為何受苦 第6頁:第四章 精神虐待及健康的心靈
第7頁:第五章 抑制怒氣 第8頁:第六章 自私的隱憂
第9頁:第七章 克服嫉妒及私心 第10頁:第八章 應付敵手及批評
第11頁:第九章 控制不穩定的情緒 第12頁:第十章 養兒育女的重擔及喜悅
第13頁:第十一章 對死亡的恐懼 第14頁:第十二章 何必為未來憂心
第15頁:第十三章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樂 第16頁:第十四章 在鬥爭和衝突間找尋平和
第17頁:第十五章 道德:生命中的神聖和尊嚴 第18頁:第十六章 你創造了自身的運氣和命運
第19頁:第十七章 為他人的福祉犧牲自我 第20頁:第十八章 有禮貌的言談
第21頁:第十九章 慈愛的價值 第22頁:第二十章 容忍、耐心和滿足
第23頁:第廿一章 為愛所挫 第24頁:第廿二章 愉快的婚姻生活
第25頁:第廿三章 你的美貌 第26頁:第廿四章 累積自身的福祉
第27頁:第廿五章 與他人和諧相處 第28頁:第廿六章 人們可以改善周遭環境
第29頁:第廿七章 人性的尊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