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思、智慧、愛 證嚴法師著

靜思、智慧、愛 證嚴法師著

卷一 靜思 之 清涼月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卷一 靜思

  1.清涼月

  菩薩心如清涼月,
  常遊太虛畢竟空。

  明心

  佛教中有一句話:「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我相信大家的心都像月亮一樣,那麼的圓融、清涼、清靜,顯露出它無比的柔光,常常照徹大地;在黑暗中唯有月光,才能破除大地黑暗。太虛大師作詞的「三寶歌」中第一句即言:「人天長夜、宇宙黯黮,誰啟以光明……。」人生的罪惡大多是黑暗中造成的,這裡所說的黑暗,不是大自然黑暗,而是眾生心地中的黑暗——心中的那分良知被罪惡的烏雲所掩蓋,以致無法發出人人自性的良性,所以才會造成驚天動地的罪惡。

  佛教的教育,就如太虛中的凈月,能照亮眾生的心地,啟發良知,發出良能。你能說搶劫作案的人沒有能力嗎?只因他昧於良知,掩蓋了良能,卻發出了一分罪惡可怕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用真心推行佛教的教理,如一輪明月,照亮眾生心,它不但是一分光明,也是一分清涼。

  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希望每個月圓之夜,抬頭仰望明月,照亮我們的心地,培養我們的心地,培養菩薩的精神,普照大地迷惘中的眾生。

  如來

  佛教徒嚮往的目標就是如來的境界。什麼是如來境界呢?

  六明法數解釋:「如者,就是一心真如,自性中來。」也就是真的意思,每一個人真而純的本性就叫做「如」。一般人就是雜念心重,本來我們與佛有同樣的清凈、單純的本性,只因為受到社會上欲與情愛的薰染,以致充滿雜念的不定心,感染了貪、瞋、癡的惡習,一念真如的本性就因而被迷住了,學佛就是要喚醒內心的真如本性。

  「來」,就是「真如不守自性,隨緣顯現。」 

  我們學佛應不是為了脫自己,而是為了救度眾生;用佛陀的心來救世間的眾生才是。

  無常

  有一次我去玉里,正好碰上一件個案,案主是以前地方上有錢有勢、呼風喚雨的出名人物,而現在卻落得財產散失,車禍、重病又接二連三降臨,貧病到需要我們救濟的地步,真正印證了富不過三代的格言。這就是無常啊!父母的財富不一定能庇蔭子孫,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有錢、有名、有勢是一輩子永久的事。

  台北市有一棟十四層的大樓,在地震中變形了,甚至二、三樓已無法再使用。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人生事物都有變化的可能;有的人從無變有,有的人卻從有變無。我曾看過很多人,他們過去的生活一無所有,卻靠著勤奮而成就大事業,因此我們不能輕視「無」的人,而「有」的人也不可得意忘形。

  最踏實的事,就是今天我有多少力量,就趕快付出,做一些有利益人群、社會的事。

  服務人群

  現在的人每天都很忙碌,但也需要爭取時間,為社會做些服務工作。因為,平時事業的忙碌,與義務性志願為社會服務工作的忙碌,那種心靈上的收穫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肯付出心力為別人服務的人,因為是抱著義務的精神服務人群,所以無論再怎麼忙碌,也會感到很愉快,但如果是為了職業或做事業,爭取利益而忙碌,那他一定會忙得無可奈何,忙得非常煩惱。

  所以,同樣的人生,同樣的忙碌,卻有著不同的心境。

  快樂忙

  有一句話說:「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吃飽飯沒事做的人,一定不快樂,一點意思也沒有。

  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這世間又有誰會是閒人呢?看社會上每個人,每天總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狀,而他們忙得並不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活得很無聊,正事不做,卻忙著應酬、打麻將、觀光旅遊。這種忙,我想,在飽樂之後,一定是疲倦與空虛。人生寶貴的光陰就這樣浪費掉了,真正快樂的工作,他卻沒做到。

  什麼是人生快樂的工作呢?凡有利於社會群眾的工作,都是快樂的。但有人卻不這麼想,每天為了自己的私欲、自己的需求而忙碌,造成了心胸不能開闊,無法接觸到真正善良可貴的本性,把自己關閉在私我私欲中,寧願空拋時光在無所事事的是非無聊中;這種人生毫無人生價值感,哪有樂趣可言?

  「忙人無是非」,的確是。因為人生苦短,而真正需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如計劃、推行……,時常都是要分秒必爭、心無旁騖,為人群、福利事業而努力。他們過得殷實而富有意義,這種「快樂忙」的人生,哪有空閒時間去惹是生非呢?

  第一步

  「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佛陀與凡夫沒有不同,釋尊雖已成佛,但在成佛之前也和我們一樣。只是他愛真理的心比我們懇切,而且他除了愛真理之外,還能身體力行,所以能較早抵達目的地。而我們求真理的心不切,少了這分毅力、勇氣,因此仍然停留在凡夫的階段。

  但是只要我們能夠身體力行,提起信心、毅力、勇氣,凡夫也一樣可以成佛的。

  心燈

  常有人說,修行學佛要學什麼呢?就是在洗除我們的心源惡念。用什麼方法來洗除呢?用什麼方法可使凡夫的觀念,進入聖人的境界呢?那必須走上學佛的軌道;有了軌道,就不容易出軌,這也是學佛的目的。

  人生迷茫,是心迷而不是人迷。迷就是不覺,不覺就是不知。但是,知而不去做也無用,知而且又肯身體力行,才會有成就。

  佛教徒不可有自私自利的心,有的人聽說某寺院有法會,就趕去拜拜,吃一餐保平安……。其實,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須先得理;理得心安,即闔家平安。

  也有人說要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是要從我們的心點起來,佛前的燈你們不必刻意去點,最主要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要如何點心燈呢?我們去寺院拜佛最主要的是禮佛求法,有了佛法,才能滋潤我們的慧命、智識。所以,我們如能懂得佛法,能體會佛陀的精神,才能夠身體力行。

  身體力行

  財物如能善用,除了能養家無乏外,又能救助別人,那才是真正的福利事業,福利人群。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平時唸佛,這分心就是大善根,熱心於慈濟志業就是大福德。但是這分大善根、大福德若是不能持久常行,那只不過是一粒種子,把善因種子種植在心田,必須不斷地培育它。

  要如何培育呢?必須身體力行。

  有這分救一切眾生的心,有這分解救眾生的大願,就是佛陀的心,若僅有心(善根)而沒有行(福德),也難成就;所以說唸佛是善根,佈施救濟是福德,必須要善根福德並行,才能有所成就。

  以佛心為己心

  當初我設立慈濟的目的是為佛教、為眾生,希望佛教不只是挂在嘴上而已,而是要顯揚出來,把佛陀的精神以實際的行動來表現,使事(慈濟精神)、理(佛陀精神)並行;同樣的,善根是理、福德是事,善根福德具足也就事理圓融。

  我們慶祝佛陀的誕生,就是自己的心中時時有佛,每日每時都是佛陀的誕生紀念,把佛心永遠存放在我們的心中,時時勉勵己心要如佛心。

  啟發良知

  人生在世,忙忙碌碌,有人帶福來人間,也造福在人間;有些人是帶業來人間,也造業在人間。學佛就有自己轉「業」為「福」的能力。

  要如何才能轉惡業而造福人間呢?那就需要接受佛教的教育,宗教的教育力量,能把我們本具的良知啟發出來,亦即將慈悲本性——「良知」從欲塵中顯現出來。

  大乘慧心

  中秋月圓,以佛教中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天下有很多江水,而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只要有水就可映出月亮。這比喻佛陀來人間,其所教育的目標,本來只有一個——成佛之道的大乘教育。唯眾生的心量與領受力不一,故不得不分層施教,所以有三乘教法,三乘就是大乘、中乘、小乘。

  小乘的佛法,教化根機淺、慧根薄弱的人,是一種獨善其身的教法。中乘是獨覺辟支佛,獨覺辟支佛的智慧較利,他只看到世間的形象,就能體悟人生無常,生命苦短而自得覺悟,這就是中乘。再說大乘,就是菩薩乘、佛乘,大乘是轉愚迷為智慧。對獨善其身者,鼓勵啟發他本具的大乘慧心,透徹人間的真理。對物質享受能看得淡,一切物質只是提供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利用品。慎勿被物質所利用,或受物質迷惑。

  所以說,佛陀教育我們,小乘、中乘最終的目標是大乘的慈悲、智慧。這也就是自愛之前,必須先去愛人,如同孔子所說的「己立立人」,自己要成就,必須先成就他人,也就是「己達達人」,這就是大乘的精神。

  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釋迦佛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都是大乘的表現。

 

  大願慈悲

  我常說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拿出至誠的心,有至誠的心,何患事不成呢?何患願不了呢?我一向不談神通、怪異,但偏會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發生,這就是心力。

  學佛先從我們的心學起,修行也要從我們的心修起,救世也要從我們的心救起,如有這分慈悲周切的心,我們就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具有菩薩的精神。我們禮拜地藏王菩薩,其實是禮拜我們心中自性地藏的本能——大願;念觀世音菩薩是念出我們心中的本具良知——慈悲。

  我們如能了解拜佛、學佛的意義,即能成就這分佛教的事業,我希望大家能提出這分真誠的意願,以佛陀所教化的大乘心,來普濟一切眾生,立地藏王菩薩的願,發觀世音菩薩的心,那麼此刻的我們,人人都是地藏王菩薩,個個都是觀世音菩薩了。

  聖化教育

  佛陀辛辛苦苦的教導眾生,只為了一大事因緣,故現於世。經雲:「佛陀出現人間,是為大乘作因緣。」大乘的因緣就是教一切眾生發大乘菩薩心,使一切眾生達佛的境界。這也是佛教教育的唯一目標。

  現在的人往往佛、道不分,真正的道教不是媽祖,也不是關公;佛也不是神,佛陀本已聖化,而不是神化。聖是聖人,佛陀是我們心目中的聖人,是人格至高的昇華,真實人生智慧的引導者;神則是出沒無常,空幻無蹤,牽強地說:是飄蕩的神(靈),神在佛教中是列入鬼神道,不超出三界,他的靈神不離塵,不能脫俗。我們恭敬佛陀,因為聖人是真實的存在,是真正出入世間來教育眾生的人。所以說佛不是神,神也不是佛。

  「神」是否屬道家呢?也不是,真正傳統的道家,有道德的精神及教育書籍,如老子、莊子,他們這分道德及哲學性的教育,已流傳於後世。而媽祖、王爺一切的神又是什麼教呢?我認為:他們非佛非道,而是一種民間的信仰,有信無教。是民智未開時,一種存在於人民心目中虛幻的信仰寄託。

  有人認為佛教是科學的,那也沒錯。因為佛教中說三千大千世界,人類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只是宇宙間的一個世界,這難道不科學嗎?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已揭穿了宇宙的真相,大膽地說:「娑婆世界上下虛空,更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以科學的觀點來看,誰說地球不是虛空中的一個世界呢?現在的科學發達,只是佛教科學觀的證明而已。

  佛教同時是心理學、哲學或科學的,只要研究佛法,都能得到圓滿解答。佛教的教育,包羅萬象,如知識淵博的學者研究佛法,越鑽越深,大有精深奧妙的感嘆!而一般的學者也能受用。所以說:佛教是有教無類,老年人可以接受,年輕人也可以接受,三根普被。

  雲開見青天

  今天我們有緣能以佛教的精神來推動慈濟的志業,為人群服務,這是最純、最誠、最清凈的善念,像是晴空無雲萬里天一樣。我們的凈心愛念,就像是一片晴空,無一點雲遮住。這就是因為每個人抱著不求回報的精神,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我們的心要像明月一樣,只要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只要雲開就見青天。能像晴空一樣地寬闊,如此的人生才能逍遙自在。

  佛教中有句話,形容出家人的生活:「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多逍遙灑脫啊!在家的居士只要心無烏雲遮蔽,能看得開,任何人都可以海闊天空、逍遙自在。

  人性教育

  過去佛陀在世時,他教導眾生,可說是一種社會民間的教育。二千多年前的當時,民間教育水準低落,靠著宗教才能引導人群走上人倫智識軌道,教育人群互相幫助,發揮人性的本能及愛心。

  佛陀入滅後,他的教育變成了宗教形象化,演變至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個儀式而已。這是佛教中不幸的事,因為一般人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宗教,只是拜拜而已,有拜拜的儀式,就說是宗教,這與佛陀在世時對我們的教導完全成了兩回事。

  我一直期待佛教能恢復佛陀時代的教育,如此一定能引導眾生的心理,啟發眾生的智慧慈悲,以發揮人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的本性。

  生老病死大醫王

  人生多苦,但莫過於有生、老、病、死四大苦。世人也許會認為生怎麼會是苦的呢?生該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其實,生是苦的,因為生的那一天就是死的開頭;有生就會有死。而反過來說,死也就是生的起點。

  凡夫生死不能由己,隨業力而舍此投彼。我們過去未受到佛陀的教育,不知造了多少業,今世依照不同的業,來人間受著不同的苦。世間人生活的形態是甜是苦,是幸是不幸,都是過去生的業力所帶來的苦或樂的業報,我們應該以一分歡喜心來承受。所以說:這生的結束是來生果報的開始。

  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出發點,死是把過去的業消掉,所以死等於是解脫(只要不再造惡因)。宗教上所說的生死與社會上所說的生死並不一樣,社會上說到生就想到要恭喜,其實在佛教上來說,死才是真正的恭喜——因為它已消掉了一段業緣!

  人生的罪與福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愛的也是人。看你怎麼做,做好的,「生」便值得恭喜;如果做惡而來,「生」於人於己都是苦啊!

  老也是苦;尤其是現在的社會,老更痛苦。除了身體不自由,六根衰敗、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楚、牙齒掉光了不說,自身的活動也無法像年輕人那麼利落,意識也無法像年輕人那麼敏捷。人一旦上了年紀,就會慢慢退化,有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也有其道理存在,因為從七十歲開始又像小孩子一樣了。

  目前老人問題,已成了社會問題之一。過去的老人受年輕人的敬重,而社會變遷的結果,現在的老年人太淒涼了,所以我在建院時就有人提議應該建一座老年人安養院,這也是我將來計劃進行的工作之一。

  老是苦,死也是苦,病了更苦啊!生、老、病、死都是一種自然的現象,然而,病是可以預防的,病是人生最痛苦的,有身病也有心病。身上的病需要醫生來治療,而心病就要找大醫王。

  誰是大醫王呢?

  就是佛陀。我們要用佛陀創立的宗教精神來醫治身、心的病根。

  珍惜人生

  佛教說六道,也就是說眾生有六個去處——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中除了天、人二道較好之外,其餘阿修羅道雖有天福,但缺天德,整天發脾氣,與人鬥氣,非常痛苦,另外的三惡道更是苦不堪言啊!

  真正對佛法有研究的人,都不希望生在天道,為什麼呢?因為那裏天壽有五百、一千歲以上,壽命很長,他們的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或一百年以上,以人間的歲月來推算他們的壽命實在很長,真的是活得很枯燥、無味!而且在天道沒有富貴貧賤之分,想要幫助別人、做好事也沒機會;天天沒事做,多無聊、多乏味啊!所以,天壽在佛教中也是八難之一。

  反觀人道,人間雖然是苦,但是卻很有趣,有富有貧、有惡有善。看到貧苦的眾生,我們付出愛心來幫助他,這種行善帶給我們快樂!比較一下困苦的人,再看看自己,也會覺得目前所擁有的已經很多,的確也很滿足了。

  所以我們不要求長壽,就因人間壽命短暫才顯得珍貴有價值。難得來一趟人間,應問是否已在人間發揮自己的功能才是。

  大功德

  「病」,可以說是八苦之最,尤其是當我因病無法起床時,才更深深體會到《地藏經》所說的鐵床地獄之苦,鐵床地獄中的一張床有四十里大,一個人躺在上面不覺得大,幾萬人躺在上面也不覺得小。這段文也許很多人看了不甚明白,但是你們想想,每個人生病躺在床上,只會感受到自己的病痛,無暇顧及到其他病人,所以說「一人亦滿,多人亦滿。」

  在《三國志》中,我們都曉得張飛是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夫。有一天,孔明把一個病字寫在手中,叫張飛過來看,結果嚇得他退了三步!雖然張飛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勇夫,但是一樣也怕病來磨。所以佛陀說人生八大苦中,以病苦為最苦;而八大福田中,也以看病的功德為最大,因為能解決最痛苦的苦,才是最大的功德。
【書籍目錄】
第1頁:卷一 靜思 之 清涼月 第2頁:卷一 靜思 之 菩薩道
第3頁:卷一 靜思 之 八正道 第4頁:卷一 靜思 之 知足
第5頁:卷一 靜思 之 修養 第6頁:卷一 靜思 之 信心
第7頁:卷一 靜思 之 啟發 第8頁:卷二 智慧 之 覺悟
第9頁:卷二 智慧 之 修行 第10頁:卷三 愛 之 慈悲法愛
第11頁:卷三 愛 之 慈濟心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29 13:41:19
為人群服務,這是最純、最誠、最清凈的善念,像是晴空無雲萬里天一樣。我們的凈心愛念,就像是一片晴空,無一點雲遮住。這就是因為每個人抱著不求回報的精神,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我們的心要像明月一樣,只要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只要雲開就見青天。能像晴空一樣地寬闊,如此的人生才能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