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大願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我們今天又見面了。

佛陀重視老人問題的緣起

我們前集講到父母必須要對子女行五事,現在來說佛陀開示如何對待老人?如何對待老人,其實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先看看佛陀在二千多年前,開示用什麼方法去對待老人?在佛陀十大弟子當中,有一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我們大家想必都知道。有一次,舍利弗帶著僧團先行到另外一個道場,過去不像現在開汽車,或騎摩托車,很快就可以從甲地到達乙地,過去沒有這麼方便的交通工具,過去都須靠走路,在過去的印度,最多是坐馬車,其他都要靠走路,用兩隻腳走路。但是佛陀講經不是固定在一處,他走到哪里,講到哪里。比如說從這個道場要到另外一個道場,必須要走路,靠走路的時間會很長,因為佛陀要去,所以他的弟子會提早一天,或兩天,先去做什麼?去那地方準備整理道場,讓佛陀開示用,也就像我們在做法會之前,都有信眾來整理道場,意思一樣。舍利弗帶了一些人要來整理這個道場,以方便讓佛陀開示,當他們到達那個道場時,已是夜間了,年輕比丘都搶先占好位子,鋪上臥具,準備休息。以前不像現在的道場都有寮房,過去佛陀時代,很多地方沒有寮房,除非特殊有精舍的地方才有,否則大多數都睡在樹下,要不然就是在磚瓦硼下。剛到一個新地方,又是晚上,大家都疲倦了,年輕人手腳較快,找到自己要睡的臥具,搶先占好位子,鋪好臥具準備睡覺。位子少,人多,一下子所有能睡的地方都被占得滿滿的,可以說已經沒有睡的地方了,年紀較大的舍利弗,沒有跟年輕人爭占位子,所以沒地方睡,只好在精舍外找一棵樹,就在這棵樹下打坐過夜。

化暴戾為祥和的故事

這件事傳了出去,佛陀知道之後,就將所有僧伽集合起來,向大眾開示:在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一隻鷓鴣鳥,及一隻猿,一隻象,三個本來是朋友,一起住在森林裏,雖然在樹林裏,但彼此都不相讓,遇到大小事都爭來鬥去,結果反而誰也得不到什麼。後來發現互相爭鬥中,感覺這很無聊,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大家都受害。(也就是說我們人互相殘殺有時候講起來實在很可憐。然後才互相研究說,若是這樣,我們要想一個解決的辦法,反正大家都受苦嘛!爭來鬥去都受苦。後來方覺悟到「佛法應在恭敬中求」。)最後決定在他們三個當中推選出一位年齡較大,智慧最高的長者,大家都應該尊重他的判斷。不要再為了什麼大小事意見不合,時常的吵吵鬧鬧。如此一來,紛爭的局面就從此改觀,變為和諧。用和諧而不用鬥爭的,這樣才能夠解決亂局。鷓鴣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著的東西,大象可以用,三個朋友彼此互相幫助相讓,從此反而得到更富足生活,他們的內心更加安住,因為他們有互相禮讓,你需要的,我不需要,我讓給你;我需要的,你不需要,你就讓給我,在他們三個互相配合之下,這地方於是很快和樂起來。

出家長幼尊卑以戒臘為準

佛陀說了這故事後,他又說:「你們大家要知道,在我佛法的教化中,並沒有高低階級的分別。(在佛陀的教化中,沒有分什麼階級的高低,什麼人階級較高?什麼人階級較低?)雖沒有階級的分別,但是也不能沒有長幼的禮節。(雖然不分階級,但是長幼的禮節一定要有,不能連長幼的禮節都沒有。)你們對法臘,戒臘較高的長老,一定要恭敬奉事。(在我們中國佛教也是這樣。)(※法臘、戒臘是指出家學法、受戒多少年。)(怎樣你知道嗎?就是說,不管你年紀大小,依受戒的戒齡為準的,誰較早受戒,誰較慢受戒,依戒臘,並不是以你的年紀。)看到戒臘高的,你們對他要有禮貌,合掌、恭敬奉事……等等。因為他們在學佛的路上,已經跋涉過千萬的里程,經驗已經很老到了。(簡單說。佛陀他走到哪兒,徒弟們就跟他走到哪兒。)(過去在我孩童時代,時時聽到年紀大的長輩說一句話。說:哎呀!年長的在講,你不妨聽聽看,我們過橋多過你們走路。這意思就是這樣,因為年紀大,經驗豐富,所以他們已經看多了,經驗也多了。)因此可以你們讓年輕人、初出家的人拿來做參考,他們也可以依經驗教你們;這是教法的象徵,他能夠將他的教法教你們,所以要給長老最好的床座睡覺休息,甚至供養最好的水(因為以前印度水少)及最好的飲食給長老。」你看佛陀對於長老,年紀大的老人,是何等的照顧。

老人是寶 經驗最「老」

佛陀他的開示真理,才是真真正正的恭敬老人,因為老人最寶貴的特長,就是他們人生的經驗豐富,有時候他們走過,我們未走過,人家試過,我們未試過。我時常說一句話,說社會世間,什麼最貴?經驗代價最貴!你若無經驗,往往之間,人說的你不會相信,所以經驗的代價,有時候是從賠了夫人又折兵中換取來的,有時候是人家一輩子的經濟都賠下去,或連身命都賠下去才得到的,這種經驗,往往都是用最大的代價來體會出來的,所以,年輕人做事吸取別人的經驗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驗也常常是人生處事的智慧。

慘無人道的命令——老人的悲哀

我們再來聽聽有關老人的故事。佛經裏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是尊敬老人意義的代表。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波羅奈國的國王,為了國內的經濟發展費盡心思,經過別人的建議之後,就下了一道非常慘無人道的命令:「家中不准養老人,若不從者,滿門抄斬。」波羅奈王認為:老人不能做事,只會吃而已,老人是多餘的,這多出來的東西,浪費了糧食,如果能省下一個老人的糧食就能養活一個幼兒,不是更有意義嗎?這位波羅奈王想著這種天真的事情,因為過去他們印度的國與國之間時常都有戰爭,互相爭鬥,為了爭取各國的界限而戰,當然他們重視的就是養年輕的人好去打仗,然而年輕的人當然要從幼兒開始培養,他認為老人無法上戰場,而且老人對經濟沒有幫助,所以才下這一道命令。於是將老人放逐到山上自生自滅。在這種無理性、無道德的經濟政策下,波羅奈國裏,看起來統統都是身體健壯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沒有老人,老人都捉去山上,讓他們自生自滅,從此就再也看不到一個老人,國內全都是身體非常強壯的年輕人!

瞞天過海救國齊喝采

這時候,有一位孝子,他這樣想:父親從小就養我們,等到他沒辦法時,我們應該要去養他,這樣才對,怎麼可以親眼看他老了之後,就要將他放棄到山上,讓他自生自滅!這實在很殘忍。這孝子又想:我若不將老人背至山上,會被抄家滅族,他想來想去,也想不出辦法來,又不忍心將老人(他父親)丟棄山林裏讓他自生自滅,於是就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瞞著親友及隔壁鄰居,暗中在屋旁挖了一個地洞(就是地下室的意思),將他父親藏在地下室中,每天除了照顧他的生活之外,又拿一些能安慰他的書,讓他去看,讓他開智慧。這老人雖住在地窖裏,仍然比讓人背至山上,還加倍好呢!何況有時候到夜晚時,還可以從地下室偷偷爬起來哩!那孝子為了孝順他父親,用了這種策略。

災禍臨時顯現薑還是老的辣

經過不久,這種不人道的事傳至鄰國,因為這種政策太過於不人道,不惜緣、不惜福、亦無感恩的作風,讓鄰國實在看不慣。看不慣,鄰國國王就下了一封挑戰書,挑戰書的內容就是要讓波羅奈國的國王回答他兩個問題,如果在三天內答不出來,就要舉兵征伐。這兩個問題是什麼呢?第一、世間誰的生命最長?第二、世間什麼東西最寶貴?波羅奈王接到這封挑戰書後,竟然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又因為挑戰國的兵力比他強得太多了,所以非常煩惱,就召集文武百官來商議。滿朝文武百官還是沒有人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最後只好貼出告示,告示中說,只要有人能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可獲賞黃金萬兩,希望大家能夠趕快提供答案。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都沒有人來提供解答,國王心裏頭碰碰跳。眼看三天要到了,若無法答覆就將引發戰爭,會損害不知多少的生靈百姓,說不定還亡國。在國內有幾十萬人竟然無一個人能夠回答,有的人想回答,但怕回答錯誤,惹來殺身之禍,過去君主時代不像現在民主時代,過去伴君如伴虎,非常危險,你若講錯了,說不定你就被殺了。就在這緊要關頭,忽然有一位年輕人來撕下告示(過去告示貼上了之後。旁邊有兩個公差在那裏看顧,假如有人撕下告示,就將這人帶上去。)。這位年輕人自信滿滿的將告示撕了下來表示能夠答覆這兩個問題。國王就立刻召見這位年輕人,國王很著急的問年輕人第一個問題:「世間什麼生命最長?」「智慧命最長。」只見那個年輕人不慌不忙的回答。國王接著問第二個問題:」世間什麼最寶貴?」「信最寶貴,信為第一財。」年輕人還是很從容的回答著,回答完之後,在場的文武百官就立刻鼓掌稱讚妙!妙!說得對,道理非常的好,國王非常高興,即刻吩咐左右重賞黃金萬兩給這位年輕人,這時這位年輕人立刻拒絕,為何拒絕呢?年輕人向這位國王頂禮說:「我沒有資格接受這些黃金,因為想出這兩個答案的人並不是我。」「奇怪!這是你答覆的,為何又不是你呢?」國王當場感到非常納悶,「不是你,到底是什麼人想出來的?」這國王就問這年輕人,這年輕人就回答說:「是我父親!」國王說:「你父親為什麼不親自來見我?親自來回答呢?」這年輕人說:「他現在人在地下室。」這年輕人請求國王恕罪,就說:「因為國王下今,老人都要抓至山上讓他自生自滅,家裏不能養老人,養老人要抄家滅族。我感念父親養育我,不忍心年邁的父親被活活的放逐到山上自生自滅,所以我違背國王你的禁令,將我父親藏在地下室中,我每天送飯給他吃,因而他能逃過生命,但是沒有自由,他不能來晉見國王你,當面向國王答覆他想的對策!」當這位孝順的年輕人激動的說完這番話之後,國王立刻恍然大悟,後來他就開始懺悔地說:「我錯了!過去我只知道老人沒有經濟利用的價值,人年紀大,身體多病、衰弱了,但是我沒有想到一項,老人的經驗、智慧是最具足的」。原本國王只想到一方面,想老人多病,對於國家經濟沒有用處,卻沒想到老人有相當的經驗及智慧,結果差點弄到亡國的下場。就是差點為了無法答覆這兩個問題,讓隔壁很強的國家出兵侵佔而亡國。許多禍國殃民的悲劇,大多由戰爭而發生。戰爭,各位都知道,在戰爭中,人的生命可以說像毫無價值,這真的很愚癡。所以國王在懺悔之後,馬上下令解除禁令。

玄玄妙妙的派不上用場

佛陀開示在家弟子,要充實經濟,建立家中個人義務。以孝養父母為首務。一個人若無法孝養父母,風水是輪流轉的,將來你的孩子有樣學樣也說不定啊!現在我們是人家的孩子,以後我們會當別人的父親,當別人的母親。既然是這樣,我們現在一定要孝順,孝順父母。社會中很多人誤解佛教,誤解修行學佛的人,認為對親情、家中和樂等等,都不重視,其實誤解了。從我所講的律篇之中,不難明白佛教徒是否重視它們了。佛陀一直開示修行人一定要如實,不要放棄現有,去求玄玄妙妙不實在的事,這玄玄妙妙的法門是不能得到什麼的。那麼,現實、如實就一定要孝養父母,這是能使家中和樂的事實。所以我講這律篇,就是要讓各位瞭解,佛教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對社會沒有幫助,是一種消極的心態,並不是這樣的,戒就是停止去造惡,律就是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去做的,不論出家、在家,我們都一定要去做的。只要人人奉行戒和律,那麼這個佛教對社會、對我們本身都有幫助。要不然,怎麼會有幫助呢?不奉行戒和律的宗教,這宗教在社會上就沒有用處,這宗教人家會尊重嗎?是不會受尊重的。所以佛陀對於經濟的建立,孝養父母的建立,父母如何對孩子?孩子如何對父母?包括如何對老人?以及夫妻之間、主仆之間如何相對待等等都講得非常的清楚,我們若聽到之後,才知道原來佛教是如此的圓滿。

夫妻並非相欠債

佛陀對在家弟子的開示,從充實經濟起步,建立家中個人的義務,包括孝養父母為首務,然後夫妻之間和樂為次。所以,我們現在再來說夫妻的關係。現在社會離婚的人太多,過去的人若稍微做的不對,內心就很不安,可是現在不同,現在離婚聽說有最速件,一星期前結婚,一星期後就離婚了,怎麼會有這種像小孩辦家家酒的事呢?其原理就是夫妻當中,互相不瞭解。我們先來聽聽看佛陀對夫妻間相處應如何的說法。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知道,家庭的組織是雙方分工合作的,家庭一定要有分工合作才能合樂,一對夫妻的結合一定有它的因緣,有的是由戀愛而結婚的,有的是經過媒人的介紹,有的是由父母作主而結婚的,這大家都知道。現在大多數都是戀愛結婚的,若過去應該是父母主婚的較多。我曾經聽過一個老人說了一個故事,故事說:過去結婚,都由父母作主,她嫁給對方七天了,她還不知道丈夫的臉是長什麼樣子。你看過去的人多保守,那時候社會經濟比較差,還沒有電燈,晚上都要靠點蠟燭,所以她在一星期之內真還不知道他丈夫的臉到底是長成什麼樣子?也不敢正面看她丈夫長成什麼模樣。過去人的保守,和現在人的開放,聽起來像天地之別,差太多了。既然結婚,不管是自己親人作媒人的,還是別人作媒人的,或是自己戀愛的,都沒有關係,那都是有相當具足的因緣,若無因緣,怎能結婚呢?但是在這結婚的當中,不管是如何,現在很多人都說一句話,「夫妻是相欠債!」這句「夫妻相欠債」不能這樣說,因為這聽起來好像兩人在一起是牽強的,有成見的。一下子就說是夫妻相欠債,那麼你就無法使家庭和樂了。你為何不會想說夫妻是百世因緣,這輩子才作夫妻呢?夫妻互相建立一個家庭,教育子女,這因緣是很深,甚至講起來比父母還深啊!想想看,怎能說是相欠債呢?相欠債如何結合當夫妻呢?還未到,就想說夫妻是相欠債,我敢說,這對夫妻一定不會和樂的。

互助互愛互諒 夫妻相處歡

夫妻本是百世的因緣和合的,夫妻一定要惜緣、惜這個福、感這個恩,若無惜緣、惜福、感恩,我們要如何?所以常住若辦佛化婚禮,我都送新郎新娘三句話,送他三句六字:「互助、互愛、互諒!」夫妻若無互助、互愛、互諒,那麼這對夫妻每天都要爭執,說不定一星期天天戰,五天小戰、二天就大戰,這成何體統。子女看到也會學起來,包括子女也不能得到安樂。所以不管你是用什麼角度,一定要瞭解既然你們已經給為夫妻,就應該共同合力來組織一個和樂的家庭,不要為一些小事就要離婚,或離家出走等等……,遇事一定要如實面對,用智慧解決,不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逃避,既然這樣,當初何必結婚呢?在人與人的生活當中,偶爾有意見不合的地方,這是難免的,各人的思想觀念,當然都不盡相同,你的思想和我的思想、你的觀念和我的觀念當然都不會完全相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這是事實,沒人的地方才沒有是非。但在是非當中,不一定是不好的,怎麼說呢?因為從是非中可以檢討自己,是非可以拿來做為改善自己行為的方針。意思就是不論在什麼環境當中,你若是轉識成智,那麼你就能夠開發智慧,你若無法轉識成智,就讓環境牽著鼻子走。當然,是非會害人,是非也能夠使一個人失去理智起瞋恨,做出極端的手段;是非也會使人失去他的人格,造成意志的懈怠和消極。有人的地方難免都有是非,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非常難以止息。除非我們有辦法持守五戒中的妄語戒,包含有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能夠做到這樣,那麼有口戒就能守住不說是非,若無,要我們的口不說是非,真難!身體的病都是從嘴巴吃進去的,但是我們的禍端,都是從嘴巴講出來的,這是我的經驗。飲食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身體,嘴巴惹的是非,卻引起了大家的不和樂,大家意見不合就爭鬥,所以在這夫妻的生活當中的齟齬,大多數是由於口的是非和互相瞭解不夠,意志不投機、互相體諒關心不夠所引起。

不守口戒 家庭悲劇層出不窮

有的人在結婚以前,還在彼此交往時,都不用真心誠意、坦白的態度互相來交往,因為那時候未結婚,結果只將自己好的拿出來表現,壞的都藏在口袋裏,叫做揚己之善處。將自己的善處拿出來表揚,將自己的善處提出讓對方高興,讓對方覺得歡心,認為這個人很好。等到結婚之後,就將他過去不好的習氣,都暴露出來,反正已經結婚了,彼此生活在一起久了,自己的毛病隱藏不了多久的,很快就會跑出來了。人若在一起久了,就容易產生問題,像我們的手若太親近,沒有留下一些空間,手就會打結,我們若留下一個空間,手就不會打架,一定的。過去彼此能夠控制自己本身的壞習氣,將自己的好處,拿出來讓對方歡喜,但是若結婚後,觀念就改變了。過去是男女朋友不能太隨便,現在反正都結婚了,已經是夫妻了,所以處處就隨便,以為夫妻之間,不需要客氣,以為客氣是虛偽的假面具,認為客氣要做什麼?客氣是虛偽的假面具,夫妻還在客氣什麼?大家坦白一點,一句話來一句話去,所以都不再客氣了。因為不能互相客氣,相敬如賓,於是一點小事情就無法冷靜,產生互相不合,引起了冷戰,要不然就是睹氣。夫妻生活之間,最重要的是要互相客氣、互相禮讓,若無法互相客氣,無法互相禮讓,那麼就難以維持,意見不合,彼此就將對方的壞處毫不考慮的都挖出來,第一次不能夠忍受時,就把對方的瘡疤挖出來,第二次不能夠忍受時,又把對方的瘡疤挖出來,第三次不能夠忍受時,把對方的瘡疤統統挖出來,聽久了之後就厭煩,只覺得對方太可恨,你什麼事都說我的壞處,都沒有在講我的好處,彼此怨恨如仇人。起了個貪瞋癡就會影響我們周圍的人,事實本來就是這樣。彼此不合,反目成仇,彼此的感情就破裂了,感情一破裂,就會造成不幸的家庭悲劇。因為感情破裂之後,內心起了瞋恨,就想要藉機會報復,於是很多不幸的家庭悲劇出現。

夫妻之間怎樣保障終身恩愛幸福這很重要,如果能依照佛陀開示的「言色相和」及「忍受」力行於生活上,就能夠讓夫妻保持終身的恩愛。佛陀所開示的「言色相和」及「忍受」二種是夫妻家庭和樂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說,夫妻當中,一定要臉色和婉,講話要柔和,互相要忍辱。這兩種,夫妻都必須要具足,家中才會和樂,佛陀所說的「言色相和、無相違戾」就是在講話時要有笑容,講話的口氣要柔和,讓聽的人感染柔和的氣氛,就不會心情不好,不會精神不好,也不會產生衝突。我們若「笑頭笑臉」有禮貌,講話輕聲細語,對方再大的脾氣也發不出來。你若「臭頭臭臉」,講話大小聲,讓人看了當然就發一肚子火,這是難免的。兩人見面的時候,禮貌和笑容是很重要的,夫妻之間的生活,互相體諒也是很重要的,若不能互相體諒、互相肯定,互讓,反而互相批評責罵,言色處處像阿修羅,更惹人厭。不管太太批評先生或先生批評太太都是感情破裂的主因,批評易造成修養忍辱不夠者產生更大的惡感。有一些信徒會問我說:師父啊!現在你看我到底修到什麼境界了呢?或者說:我有哪個地方做不到的?師父你要告訴我,好讓我有改善的機會,你儘量說沒關係。像這種信徒有這種理念,很好!因為他想要瞭解自己哪里修不好,哪里還要改善,什麼毛病要改進。但是我若是直接了當的說出他的弱點,有時候他也無法接受。這就是說,他有心想要修行,如果我講的太直接,甚至口氣講得較重,他就無法接受了。等我開口講幾句話之後。他就心情不好,顯得不高興,以為我看不起他,這都有的。何況是夫妻呢?父母生我們這個色身,有了這個色身,當然就有耳朵,有了耳朵,那麼我們就會聽到語言,聽到聲音。這是自然的現象。除非你將耳朵塞住,要不然耳朵都會聽到,這是自然的,因為裏面有耳膜,有精神和物質,所以大家聽得到。別人的建議,我們聽到之後,有好的就學,壞的我們就放棄,所以耳朵會聽到是自然的。夫妻之間互相批評,極易引起對方的反感,耳朵一聽到你在批評我,立刻會有所行動,因為還沒修到如如不動的境界者,大都如此。明明知道這只是精神和物質而已,但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講理論很容易,實在要達到那境界很難。所以一句話講出去,要讓人覺得很好聽,那也是要功夫。也不是為了討好人,專講奉承好聽的話,隨隨便便講出去就算了,沒那麼簡單的。若夫妻互相批評,互相挖苦對方的短處,那麼惡感就立刻產生,他會以為你在輕視他、饑笑他、看不起他,他就會反唇相譏,於是兩人你一句來,我一句去,原本是動口而已,日後就動手打架了。夫妻會相罵、吵架、打架,都有它的原因,絕對沒有無因自生的。而且這些行為都是自討苦吃,自己自找麻煩而已,沒有一點意義,這又何必呢?尤其夫妻之間,每天要同住在一間房子裏,如果不和樂,就像怨憎會苦,見了面大家不高興,很痛苦。

和婉規勸免摩擦

夫妻之間並非不能糾正對方的缺點,假如說對方做法偏差,而我卻什麼都不說,容易造成姑息養奸,這樣也不可以。若對方有稍微的錯誤我們要糾正時,切記!不要太過直率,先找個適當的地方,用柔和、婉轉的語氣向對方建議、好好地商量,在他精神好、情緒好時才商量,當他情緒不好時,我們最好不要開口,我們也要選對時節和因緣,絕不可以一看到人做錯了就一句話罵過去,哦!這樣他會耐不住,會一句、兩句馬上回應出來,事端就產生了,一場戰爭就無法避免了。所以要觀看因緣有成熟否?時間適當否?講話角度要婉轉柔軟才可以提供意見,不能直話直說,說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專找他的瘡疤,而且一下子全搬出來,這樣他會發脾氣,他會惱羞成怒,不高興,一句兩句回應個沒完。若我忍辱不夠,換我一句兩句又回應出去,這樣相罵就產生了。有的更粗魯,當你直接向他問話時,他不會回答你,直接和你相罵,他內心早有個記恨心,說你就是看他不好,或是當時要娶親時,嫌他家太窮,不是嫁妝太少,不然就是聘金太少,或是過去如何如何的不是等等,從壞的一直想,說你就是只會欺負他,講他的壞處,對他講話都不客氣,由此他的內心就開始記恨,記著一天、二天、三天、五天,七天……。當有一天,機會、因緣成熟時,就暴露出來了。暴露出來,產生問題,常記恨在心中,永遠無法抹滅,這都是有可能的。其實夫妻之間,任何一方都有相當可取之處,你要誠心欣賞他及讚歎他,先生有先生的好處,妻子要欣賞和讚歎他;妻子有的好處,先生要欣賞和讚歎她,如此才可以。不可以說他有好處不去欣賞,也不讚歎,而只看他壞處,這未免太可惜了,就如欣賞一朵花似的,你要讚歎它開得好美,縱使有一點瑕疵,你也知道那是一種缺陷美。還有,不要忘了,一有機會,要將對方的好處提出來稱讚一番。語言是是非的來源,也是傳佈的工具,嘴巴能夠來讚歎別人,我們也靠嘴巴傳佈我們的意思,只是語言很容易造業,也很容易引起糾紛。所以一位修行人,若要改善行為,必先懂得語言相和的道理,若是語言溝通能夠達到「語言相和」,夫妻間的共同生活,就不會產生惡劣的結果,而常常都能保持恩愛幸福。有人認為佛教家庭不該有幸福快樂的夫妻生活,我卻不這樣想,你也不否認吧?或許有人懷疑夫妻修行真的能夠幸福快樂嗎?持否定答案的人,其實他是不瞭解佛教,他認為說學了佛,夫妻不能在一起,不能合好,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瞭解,我們是個在家居士,夫妻之間一定要求幸福、求快樂,要不然你就不是在家居士的修行人了。像佛陀制定五戒的目的,就是要讓家庭道德方面做到圓滿。而佛陀所講的「四大皆空」,被不明究理的人誤用得慘兮兮!很多人說,哎喲!你們學佛的人,都四大皆空了,還要什麼夫妻和樂?修行人都在四大皆空還要錢幹什麼?唉呀!這是放棄,不是四大皆空的意義。

四大皆空無關夫妻和樂

「四大皆空」就是說地、水、風、火,四大本來都是空的,不能控制的,不屬於誰的,它們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和合存在,縱使和合存在而成為人或動物,仍然還是四大,不屬於誰的。人的肉體是由地、水、風、火四大結合的,地就是人的骨肉,水就是人的血、尿、汗、唾液……,火就是人的溫度,風就是人呼吸的氣,人就由這四大因素來結合。才會變成有肉體的軀殼,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藉由身外的四大(食物、空氣、水……),不停的補充,作出新陳代謝作用以維持身命,四大欠一項,我們的生命就一命嗚呼哀哉了!但是很多人誤解四大皆空,以為修行人什麼都不可以做,才能四大皆空。其實不管你有沒有修行,四大本來都是空無自性的,終歸有一天人會死亡(四大分散),那時候,四大還是四大,並沒有因死亡消失,它們又是由和合的狀態分散開來而已!所以四大皆空與夫妻幸福圓滿是毫無關係的。本來不管人有修行,或沒修行,不管是好人,不管是壞人,四大皆是空。人的軀殼壞了(死了),有人用火燒了它,水大化成蒸氣,風大回歸空氣中,火大融入氣溫中,地大化成灰燼,結果四大還是四大,並沒有消失,只是狀態改變而已!有人將死屍埋在地下,屍體就被蟲蛀爛了,四大有的養肥了這些蟲,有的變了血水,等於都一樣,四大還是四大,只是暫時分散,但都不會消失的,任何人奈何不了它,也無法讓它滅盡,所以叫做四大皆空。夫妻百世恩,一定要求幸福、求快樂,但是也要體會四大皆空,總有一天會分離,分開之後,任何一方不可以煩惱、痛苦,不能說分開之後,我們就吃不下、睡不著。雖然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是我們要這樣想:世事無常,人總是會分開的。一個在家居士佛教徒,夫妻之間建立圓滿,你才有辦法繼續修上去。否則,你要檢討自己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確?要不然我們怎麼會愈修行,家中愈不和!愈修行,夫妻距離愈遠。應該愈修行,家中愈和樂,夫妻距離愈近,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佛陀只叫你不要執著,不是叫你放棄夫妻、父子、親族等等的感情,是要瞭解四大皆空,因緣聚合分散,誰也做不了主。因此沒有必要憂悲苦惱。佛陀要我們有這個正見而已。佛教所說的教義是如此的圓滿,可惜的是,無緣認識佛教的人,無法自己理解,大多產生誤解。

社會的亂源乃因缺乏因果道德觀念

佛教所說的空,並不是一味的否認,什麼都沒有,也不是否認現有的清淨安樂生活,更不否認夫妻幸福生活,也沒有否認家中夫妻、子女、父子等親情的快樂生活。佛陀說這些都是如實的,不能否認的。若不這樣修行要做什麼?每天修行卻生出憂悲苦惱,這不是自討苦吃是什麼?不能否認的,如果認為空就是無(什麼都沒有),那就成為斷滅,這種斷滅法,就是無了。有斷滅思想的人將造成沒有因果觀念,不重視道德,也不管做人好壞與否。大家要知道,自己內心當中若無因果道德觀念的話,那做起事來就太可怕、太可怕了。社會所以會亂,大家沒有因果道德觀念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有些人認為出家人,或是在家的修行者,都應該要放棄一切親情,有這種觀念的人多得是。然而他們對佛教的認識可說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瞭解。果真如此,那豈不是變成沒有人性的修行,對自己、對社會,又有何利益呢?因為所修已成枯木(沒有情感),對自己、對社會無一用處。佛教重視智慧解脫,雖然沒有叫你修苦行,也沒叫你偏向在享受裏沾粘舒服、快意,只叫你走在中道,佛教是中道的代名詞,加油添醋違背中道的,已經不是佛教的本意,你看到它,可不能還把它當成佛教看待才好。走在中道才不會修成怪人。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既然是人間佛教,應該要對人間有所利益,若對人間無所利益時,我們還修這個做什麼。怎麼說是人間佛教呢?佛教不是修死後到哪兒?佛教是修活著的時候就能得到涅槃,所謂涅槃就是得到幸福快樂。

四大皆空五蘊亦空

什麼叫做空呢?不是叫你連幸福快樂都空掉,真正的空,前面已經講過,不是每項都空掉、都沒有,不是這樣,若是什麼都無,就無法發展人間淨土了,若想達到涅槃,也是不可能夠。四大皆空,是指我們身心的五蘊體,這種身心的五蘊體是不論人有修沒修或修行到何種境界?無論在家或出家?無論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無論你有何較好的地位或在較次級的地位?都同樣是四大皆空。並不是學佛的人才是四大皆空,其他人的四大永遠都不空,都能永遠存在。四大皆空是地水風火的結合,地水風火一結合可以形成人的身體,牛、羊、豬、魚…的身體,甚至蔬菜果樹的植物體。佛教稱之為因緣和合體,既然是由因緣和合的東西,有一天就會分散,這是免不了的,肉體分散我們稱它為死亡。四大假合體中的四種元素(地、水、火、風)不受任何人或神管轄。所以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因此稱為空。也就是水就是水,不是我。火就是火,不是我。四大皆如此,稱四大皆空。不論任何人,有生必有死,不論地位高低,不論財富多寡,也不論他處在任何的角度,終歸有一天都會死的,這是自然的法則,這也是如實的。生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的結合,稱為身體,死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的分散,稱為屍體。若是使四大元素缺一項者,如風不來(停止呼吸),或水分流失了(失血過多)……,那麼生命也就分散死亡了。所以說四大皆空是人人具足,有生就有死,這生死的因緣都屬自然法則,不分貴賤,不分等級,人人如是。今天時間又到了,我講到此處,等後集再繼續來解釋,祝福各位身心安樂、所求皆願,再見。

大願語錄:

樹葉枯黃自然掉落,生老病死自然法則,即是如此無常,當積極自利利他。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第3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二 第4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第5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第6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第7頁: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第8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第9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