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歸依三寶 如本法師著

歸依三寶 如本法師著

歸依三寶後,如何護持三寶?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如本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歸依三寶後,如何護持三寶? 

歸依三寶之後,當下就是佛門三寶弟子,或稱為優婆塞(梵語upasaka)、優婆夷(梵語upasika);華譯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居士、女居士,為佛門四眾或七眾弟子之一。

那麼,在家居士如何護持三寶呢?如何護持三寶才能如理如法呢?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問題,假使在家居士想護持三寶,而不如法,失去正知正見,會導致很嚴重的後遺症,把清淨的佛門搞得烏煙瘴氣,倫次不分,本末顛倒,混淆視聽,事關重大。

因此呢!為了要保護佛教的大局,讓佛教能清淨如法,走入正常軌道,為了佛教的法幢樹立於人間,在家居士的護持三寶是很重要的,不但重要,而且要護持如理如法,護持得正知正見,以清淨心來護持三寶,若能如此而護持三寶,三寶必得昌隆,三寶必得大放光芒,三寶必得清淨無染,三寶必得永垂人間,三寶(梵語tri-ratna)必得六道眾生所尊所敬。

若能如法護持、能正見護持、清淨心護持、是名功德無量,因為能依教奉行故;在家佛門弟子,為了如法護持三寶,應該稟持八點正見典範,如是正見典範,是為三寶弟子應護持與認知的,現在分別述敘如左:1.四事供養三寶。2.三寶事由三寶羯磨。3.不可謗三寶。4.不可模仿出家形象(非僧非俗)。5.不可非法辦經懺,法會之事。6.護法不見法師過。7.以戒為師。8.注意事項。

一者四事供養三寶

四事就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種資生用具,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

增一阿含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梵語Prasenajit)說法,王即請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遂於宮門之外,作大講堂,懸繪旛蓋,及辦一切供給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

此四事供養,藉以固身延命,成就道業,是以供養佛及比丘僧是也。比丘僧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宗旨,無介入生產事業,有藉在家三寶弟子四事供養,是故,佛陀常勸勉三寶弟子,應發心四事供養三寶。

一則於三寶門中廣積福德因緣故。

二則令三寶垂留住世,不間斷故。三則令比丘僧安身立命,為證悟菩提道故。三寶佛門弟子若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如法四事供養三寶者,是名正見三寶弟子,亦名正法護持三寶。

二者三寶事由三寶羯磨

羯磨(梵語karman)華譯為作法,或辦事之義,也就是佛教的制度當中,出家佛門弟子,在生活起居,凡是辦理受戒、懺悔、諍辯、會議等等事業,皆由出家眾自行處理,以達到作法、辦事的完善境界。

也可說出家眾的生活點滴,皆遵照佛陀的律制而生活自居,僧團所有受戒法、懺摩法、諍辯、會議等事,都由出家眾自行作法,如是而為,方能鞏固三寶,三寶才能完整無缺的留存人間,因而正法永住,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大地眾生才能得到佛法的滋潤,眾生也因此才能發大菩提心,為覺悟佛道而努力。目前的佛教界,往往都不如此啦!去聖遙遠,眾生福薄慧淺,因此,有很多在家學佛弟子,不知道佛陀的律制,或半知半懂的,或知而故犯的,總是喜歡參與出家眾的羯磨法,出家眾又不呵止,或被人情所束縛,意見特別多,不如法之事,頻頻而出,意見特別多,使得出家眾內憂外患,失去了僧俗之體制,致使本末顛倒,有違反佛陀之律法,三寶欲得鞏固,三寶欲得如理如法,三寶欲得大放光芒,無有是處。

四分律云:『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毘尼藏(梵語vinaya-pitaka)就是律藏,戒律是保障佛法,鞏固佛法,樹立佛法,延續佛法,今佛法無失無漏;如同堅強的堡壘,佛法的整體性、圓滿性、皆由戒律的維護與延續。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陀的這幾句法語,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遵守戒律,是佛門弟子證悟菩提之磐石。

正因為戒律有如此重要關鍵所在,所以在此處,特別呼籲歸依三寶後的佛門弟子,應該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正見佛陀的僧俗體制,也就是說,僧團有僧團的制度,居士有居士法的制度,各守各的本份,居士若是參與僧團,僧團的實質正法,也就日益變質,傾向衰微,導致佛教滅亡的來臨。

諸位可以看一看,想一想,現在大乘佛教的國家,把如來正法開緣太寬,僧團有在家居士參與,導致僧俗不分,失去分寸,大亂如來正法,這實在令人心痛如刀割,又如萬針刺身,佛門弟子自破佛法,把戒律任意開緣,導致佛法日益衰微。

仁王護國經云:『末法世時,白衣高座,比丘地立,與兵奴法,等無有異,當知爾時,法滅不久。』

因此可知,在家佛門弟子,為了要擁護三寶,令三寶久住於世,應該有如是正見,有如是正見,是名正見三寶弟子,亦名正法護持三寶。

三者不可謗三寶

佛經云:『欲不下三塗,莫謗正法輪。』

三塗就是三惡道,如果不想墮落三塗,就不該謗三寶,地獄、餓鬼、畜牲是名三塗,佛門弟子在修行的歷程當中,尚未證入果位,難免有時候禪定的功夫不足,因而習氣帶動,不留意之下,便造了口業,假使在三寶門中誹謗了佛法,誹謗了出家眾,那罪惡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皆是三塗的因緣果報。

因為,三寶畢竟是世間的明燈,是眾生追求無上真理的對象,是眾生痛苦清涼的泉源,是眾生迷妄中得覺悟的歸宿,是眾生輪迴六道的導航,是眾生度生死河的寶筏,三寶有如是無量功德性,非讚歎歌頌所能及,諸佛欲讚歎三寶功德,如是累生累劫,讚歎莫能盡;同樣的理由,誹謗三寶之罪惡,也同樣不可思議,得無量罪,欲說其罪惡之量,亦莫能盡。

佛門當中,隨時隨地皆可種福田,更有佛法可聞,因而開啟智慧之門,得無量福德與無量智慧;但是隨時隨地不留神,不注意的話,在佛門當中,也同樣會造下惡因,斷滅了自己的善根,與三寶斷絕因緣,因此格格不入,漂流在三寶門外,做個生死流浪漢,遠如虛空之無際,深如大海之無底,無法呼應,甚為可懼,是故,應該有所警惕!

正信的三寶弟子,恭敬三寶,親近三寶,不妨擇善而從,出家眾之中,固然有龍蛇混雜,也應該一律平等心相待。

佛經中說:雖然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破戒比丘固然犯了嚴重戒律,自己也絕對無法逃避因果的報應,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因果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在家居士,也不要因為出家眾犯了過失,因而拚命的誹謗,所有的精力都投資在誹謗出家眾當中,不諒解出家眾,甚至於誇大其詞,非咒死出家眾不可,這樣子做是不對的,好像太殘忍了一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出家眾當中有聖僧有凡夫僧,佛法有權教有實教,假使聖僧權巧方便,為度眾生,行為權巧方便來度化眾生,你這麼一誹謗,豈不是謗了聖僧嗎?罪過你擔當得起嗎?

正因如此,正信的佛門三寶弟子,應該稟持著,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寬恕別人、原諒別人,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非把出家眾咒死不可的心態產生。

佛陀在經典上說:縱管破戒比丘,也如同破玉一般;在家信眾修行難免障礙多,財、色、名、食、睡、二六時中,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常糾纏不止,令心動蕩不安,如湖水起漣漪,心染污於五欲六塵中,心腐化了,如同破碎的瓦礫,同樣都是破碎,但是兩者實質因地,畢竟不一樣,破玉與破瓦礫,在實質因地上,懸殊差距太大,玉與瓦礫,是不同的兩回事,其品質不同。

出家眾畢竟現生當中,已種下出家因緣種子,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梵語alaya)已種下出家因緣種子,盡未來際,因緣一旦成熟,可望成就佛道,因為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在因質上,如同玉,雖然破戒了,肯定是要墮落因果的,因果受完之後,因質是不滅的,如果機緣成熟,仍然繼續上進,以求悟道。

我們要知道,作善有作善的因果,作惡有作惡的因果,善惡因果不可錯亂,是名正見因果,因果不會受時空而改變,那麼在家學佛弟子,畢竟現生當中,並沒有出家過,也就是沒有種下出家的因緣種子,在因地上,在因種上等於零,如何成就佛道呢?不種下出家因,頂多也還是在家佛門弟子。

佛經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示現出家大丈夫相而成就無上佛道,不以示現在家相而成就佛道。』

何以故?家者表徵束縛義、不清淨義、痛苦煩惱義、不自由不自在義、輪迴黑暗義、不究竟義,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示現成就無上佛道,都以示現出家相而修道、證道,因而圓滿佛道。

出家(梵語pravajya)修道是一件不容易之事,若是沒有具備大雄大力的果斷力,是出不了家的,若是沒有具備相當大悲心願的話,是無法出家的,若是沒有相當大智慧者,出家毫無希望,若是沒有相當宿世善根因緣者,今生要多創造出世因緣。

祖師大德云:『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正當如是,袈裟(梵語kasaya)大家都會穿,但是穿起來的話,你能自在嗎?會修行嗎?問題可多多,這不是開玩笑呢?更不是電影電視在演戲呢?我們要知道,當要剃度落髮的一剎那間,是何等的莊嚴!是多麼的神聖啊!

剃度法語云:『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淨身,圓頂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孫。』剃度恩師念了這四句偈,被剃度者內心有說不出的感激,累生累劫的菩提善根齊同成熟,同時發露!甚至於善根的激發,有些剃度者,大聲嚎哭。聲遍大千界,感動人天,驚動魔宮,響應十方。

佛經云:『一子出家,魔宮震動。』正是此意。

修道的歲月就要歷鍊無量阿僧祇劫,沒有相當深厚善根者,一聞到無量阿僧祇劫,同時,還要度化無量眾生,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梵語anuttara-samyaksamdodhi),在這時候,眾生沒有勇氣接受,堪受不了,心都軟化了,勇氣都消散了,是故:

徑山禪師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正是此意。

出家之事,並非想出家就能出家,出家者本身也要具備無量福報,這些福報因緣,也是累生累劫修持而來的,自己不能出家,而勸導別人出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自己能出家,又能普勸他人出家,自利利他,弘揚如來聖道,誓度無量沉淪眾生,令脫離輪迴的束縛,得到解脫究竟的涅槃,若能如是發大菩提心願,是名正願出家。

瓔珞經云:『法師(梵語dharma-bhanaka)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僧寶的出現於人間,也實在難能可貴,難遭難遇,稀有難得,僧寶的出現人世間,會讓六道眾生在黑暗當中得到光明,在惶惶不安得到究竟寧靜,能轉眾生的迷妄為菩提。因此之故,未受過三歸依者,或受過三歸依者,不可任意誹謗三寶,不可非法破壞三寶,任意誹謗三寶,非法破壞三寶,得無量罪!

四者不可模仿出家形象

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形象,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形象,在家弟子與出家弟子的形象,絕對不可混淆識別,要讓別人一看之下,就馬上可以分別出來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弟子,在衣服的剪裁形式上,特別要注意一下。

顏色上也要留意一番,更不可以穿出家人的僧鞋;剃光頭是每一個人的自由,無妨,但是呢!在家弟子絕對不可模仿出家人的形象,有關這點特別要緊,在家人假使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往往會讓別人產生錯覺作用,看錯啦!把在家人看成了出家人,這豈不是鬧笑話嗎?

曾經有一次,在凌晨四點三十分的早上,有一位年紀大的老和尚,由山下一步一步的向竹林寺邁進,等老和尚入了大殿之後,老和尚先禮佛三拜:

接著我就喊著:『向老和尚接駕,蒞臨竹林寺,頂禮三拜。』

這位老和尚好緊張,連忙出聲喊著:『師父啊!師父啊!我不是老和尚,我不是老和尚啊!我是在家弟子啊!請師父不要向我頂禮,我好慚愧、好慚媿!』

我說:『老和尚你修得法相好莊嚴啊!你明明在我眼前站著,怎麼不是老和尚呢?』

老和尚說:『師父啊!老實說,我不是老和尚,更不是出家人,我是在中部的一間佛寺掛單,那佛寺的住持,要我們在家人的衣服形式,要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可以穿僧鞋,可以剃光頭,這麼一來可以增長我們的菩提道心,所以我們才這樣子做的。』

我說:『阿彌陀佛!不管是誰說的,都無妨,佛法要依四種準則,才不會走偏了思想,思想一旦錯誤了,我們就會隨著錯誤的思想而走,盲修瞎練,橫衝直撞,撞不出什麼結果來,而且還把佛門帶來很多後遺症。』

何謂四種準則?維摩詰經云:『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法、不依人,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釋迦牟尼佛云:『我入涅槃後,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若明此四依法,可依止、可信受。』

接著我又說:『在家弟子為了增長道心,這是正確的,但不是由外表形象的揣摩而得,在家弟子不可模仿出家人的衣服來穿,或穿僧鞋,或背僧袋‧‧‧等等的形象產生,破壞僧俗的體制,難以分別是僧或是俗人,混淆視聽,龍蛇混珠,像這種過失是有侮辱佛門的。』

佛陀苦口婆心在於佛遺教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如何來稱呼你?破壞僧俗的裏外界限,模稜兩可,似是而非,非僧非俗的,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在家弟子,因為模仿出家人的種種形象,導致一般人對佛法產生嚴重的錯覺與誤會,卻把在家人當做和尚來看待,這麼一來,受災殃的會是誰?誰令別人受災殃呢?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梵語bhiksu)皆應與其俗服有異,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在律藏(梵語vinaya-pitaka)一再的強調,出家人的衣服剪裁型式,與衣服的顏色,應與俗人有異,應與道相應,若能如是相應,若能如是相應,是名真佛子,謹慎莫放逸!

還有更嚴重的事情,竟然發生了,有少數在家弟子缺乏正知正見,佛法不聽不聞,穿著大紅祖衣(二十五條袈裟),趕經懺,為亡者超度說法,引魂度亡,身穿如來袈裟,做此非法的佛事,於事於理都說不過去,冒充出家人,成為光頭俗漢,當假和尚,一旦經懺或引魂度亡做完之後,又將袈裟脫下,馬上穿上西裝俗服,這種變裝術可真拿手,一下子假和尚,又一下子俗人,非僧非俗,罪過無量。

一般社會上,士農工商,有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那一行都可以成就很好的事業,只要不去做非法之事,這麼多的行業,我們都可以參與,那麼,為什麼偏偏要去冒充出家人,成為光頭俗漢,當假和尚呢?賺這種非法不淨之財,罪過是無量無邊的,憑何德何能,能夠超度亡者之魂?家有兒女之情,夫妻之欲,污穢不淨,俗緣牽纏 ,有無量的貪瞋癡煩惱,憑何功德為亡者超度呢?

在家佛門弟子,不但不可以穿如來大紅祖衣,而且也不可以為亡者超度,假使硬性要如此而作,這豈不是跟佛陀唱反調,與佛陀的教義打擂台,跟真理過意不去嗎?

佛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交代得有明文可據,沒有什麼可爭論的,諸君可以看看下面的經文,便得明瞭: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梵語sramana),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佛陀已經大慈大悲,徹心徹骨,皆為我們說盡了,世間好話佛說盡,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正當如是覺悟與不覺悟在此一念間,不隔毫端,轉迷為悟!慎重,慎重!

沙門就是出家人,白衣(梵語avadata -vasana)就是在家人,眾生假裝出家人,冒充出家人,內心所想所作,都不是出家人的宗旨,畢竟是在家無知之輩,破損常住,佔用常住,一方面又欺騙誑惑在家人,違背如來的戒律,造作了種種惡業,如是等輩,果報當墮落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欲求得出離地獄,無有出期之日。

由此可知,是佛門在家弟子也好,不是佛門弟子也好,冒充出家人,當個假和尚,身穿大紅祖衣,在都市鄉村為亡者念經、度亡、說法,當下就是不如法,違背如來戒律,都是佛門中的外道,佛門弟子不應該自破佛法,摧毀如來正法,其罪深廣無盡。

很嚴重的破壞佛門的清規,破壞佛門的形象,破壞佛門的傳統,破壞佛門的正法,讓社會人士產生錯覺作用,因而走入歧途,斷了社會人士學佛的機緣,使佛法衰敗不堪,乃是佛門中的罪魁,罪因不可思議,將後的果報亦不可思議。有關這種問題的產生,佛陀在律藏說過:

梵網經菩薩戒云:『佛子自破佛法,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正是此意,共勉之。

我們已經歸依了三寶,應該樹立正信的佛教,自己也應該做個正信的佛教徒,千萬不可模出家人的形象,同時,也勸他人不可模仿出家人的形象,要做個正信佛教徒,本身就要如上所敘述知見,如是知見,是名正見,亦名正見護持三寶。

五者不可非法辦經懺法會

非法就是不了義、不正當、不如法、不契幾之義,我們要知道,佛門四眾弟子,以比丘僧為綱領,領導四眾如法而修行,因而步入解脫之境。

在原始佛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的時代,根本就沒有經懺之事,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演變轉移,佛法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之前傳入中國,很快的在中國生根發展,遍佈整個中國大陸,每個角落都有佛法的流通。

歷代高僧大德,就將大小乘的聖典,節錄佛經裡面的懺悔文、偈頌、與佛菩薩的聖號,因而引錄成冊,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金剛寶懺、大悲懺、地藏懺、焰口法本‧‧‧等等,集錄這經懺的本意,可供給修行者修行的方便,因懺悔業障,滅除業障,頓悟業障空性,因而了悟生死。

並有超度亡靈的作用與肯定,但是經懺的流傳愈久,經懺的性質與宗旨,卻被後人的扭轉,應時代的潮流,而傾向於專門度亡靈的形態,經懺的實質本懷,因而受了莫大的考驗與消損。

經懺法會可供給我們修行的寶筏,經懺法會也可以超薦亡靈,普令得生善道,假使我們要為亡靈做超度的法會,可請高僧大德為之超拔,令亡者得生善道。

譬如梁武帝為妻郗氏,做超度法會為例,梁武帝是位很虔誠佛門弟子,一生奉獻於三寶,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寺一間,令出家眾安身立命修道,並且如法的護持三寶。

佛法在當時曾經有過輝煌燦爛一時的盛況,只可惜梁武帝之妻郗氏,邪知邪見,不信困果,誹謗三寶,破壞三寶,嫉妒六宮,造了數不盡的惡業。

時間總是會過去的,人也同樣有生無不死的,其妻郗氏,因為一生都造諸惡業,命終墮落大蟒蛇之身,受此畜牲蟒蛇苦難之報,蟒蛇身上有鱗片,鱗片裡面有寄生蟲,蟲咬蛇身,有如萬針刺身,此大蟒蛇受此刻苦,難以煎熬,呻吟萬千。

因此變化現身,纏繞在宮殿內,把自己作惡多端,大小細節之事,苦訴梁武帝,希望帝王慈悲,能為她作超度法會,令脫離蟒蛇之難。

梁武帝心懷慈悲之願,聽完蟒蛇苦訴之後,即時馬不停蹄趕到佛寺,虔誠的請教寶誌禪師,如何超度其妻郗氏?寶誌禪師很慈悲的指導武帝,令武帝節錄諸經之懺悔文佛號,編輯成十卷為一冊的寶懺,這就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有名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場懺法。

後來梁武帝號召大集沙門,結壇誦經禮佛,宏宣懺法,為其郗氏作超度大法會,超度法會圓滿後,有一日帝聞宮室內,異香馥郁,良久轉美,武帝仰視,乃見一位天人,儀容端麗。

向武帝而言:『我是大蟒蛇的後身,承蒙帝王結壇,大集沙門,宏宣懺法,誦經禮佛功德,受大利益,目前得生忉利天,今特別現此天人身,為帝王明驗,殷勤致謝!』言訖不見。

由於梁武帝為妻郗氏,虔誠的邀請高僧大德,誦經禮懺,因而超度郗氏生忉利天,成為天人相,這是經懺度亡靈不可思議的境界,佛法是肯定的,無所疑惑的。

但是時代的潮流,演變為在家居士,結夥伴成立念經團,為亡者引魂度亡,不論有取得福利也好,沒有取得福利也好,在家三寶弟子為亡者度亡魂,當下就是不如法的,竟然還有穿起大紅祖衣的(二十五條袈裟),實在顛倒得無法收拾,在家人穿大紅祖衣為亡靈超度,成何體統!

有大敗佛門的體系,摧毀佛門的戒律,佛教界也一再的呼籲,呵止這輩在家念經團,不能行非法,不可為亡靈超度,但是如何的呼籲與呵止,亦然無動於衷,沒有效果,力量發揮不出來,眾生的業力真不可思議,真是佛門中的苦衷與傷感處!

眾生假使沒有福報,不明佛法,一竅不通,不知不覺者,就請到在家念經團(假和尚)來誦經,會請到這些不如法的在家念經團來念經,自己也要多懺悔自己的業障深重,過去生中,沒有與佛法僧三寶結過善緣,當然今生就沒有機緣,請到如法的僧寶來作超度;與不如法的結緣,當然與不如法的相應,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種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

我們要知道,不如法的事,如何超度!十方三世諸佛會叫冤枉的,佛菩薩看了這些不如法的事,要佛菩薩如何來超度呢?若來超度,佛所說的戒律,豈不是打自己的嘴巴嗎?佛陀也一再的強調,一切要如法,依教奉行。

戒律是佛說的,既然是佛所說的,佛所說的戒律有出家眾該行的,有在家弟子該行的,在家修行就好好的修,不要模仿出家人去趕經懺,為亡靈超度,引魂度亡,不可非法辦經懺法會,為別人消災解厄。

這一切都不是在家弟子所應該做的事,既然不是在家弟子所應該做的本份,就如法的不做它,佛門三寶弟子,若能如是而知見,是名正見三寶弟子,亦名正見護持三寶。

六者護法不見法師過

在家弟子受過三歸依,應如法護持三寶,在護持三寶當中,不要故意挑剔出家師父的是非、長短、黑白、行為好壞,因為佛門中事,自有佛門的戒律所維續,更有因果觀念,有道德連繄,因此,出家師父在某一件事情,必然會引經據典,作為處事的法則,乃至修行的歷程,亦必如是。

假使在家三寶弟子,不明事理的真相,不通達出家法,經典愚昧無知,因而任意加以批評武斷,往往會造下誹謗三寶的惡因,將來必定會感召誹謗三寶的惡果,是故:

佛經云:『護法不見法師過。』

我們一心一意的護持三寶,就不應當見法師過而亂意批判,我們要知道,所謂謢持三寶,就是以如來正法來護持三寶,三寶的當下就是如來正法,所以說,護法就是護持如來正法。

如果不是如來正法,我們就不必護法了,法師有正知正見,通達佛法,又能演說如來正法,固然法師多少有習氣的流露,我們也不要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佛門中有一句名言,說的很得體:

佛經云:『依法不依人。』

正如此意,光看法師的過失,偵察法師的錯誤之處,此人永遠找不到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此人的心目中有專門挑剔法師的過失,犯了這種毛病,很難革除,心中有病故,此病是挑剔病,再好的善知識也成為惡知識,自己卻永遠處於幽暗的世界,而自己不自覺,也就無緣與善知識相逄。

十輪經云:『出家(梵語pravrajya)僧相,乃穢惡世界之清淨幢相。』

是故,僧寶的出現人間,實在難遭難遇,可尊可貴,不可思議。

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典故,善財童子(梵語Sudhana-sresthi-daraka)要參訪善知識,當臨別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梵語Manjusri)特別一再的叮嚀善財童子:

具實而說:『參訪善知識的意義,是為了求學來滿足自己的無知,讓自己無知因而解惑,因解惑而心地光明,正覺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這乃是參學的實質意義所在,才不失參訪的宗旨。

相反的,如果不在這上面著手下功夫,卻從不相干的地方去議論,或者不滿善知識,因而鑽失角尖,正因如此,當下喪失了自己參訪善知識機緣,這世間能有多少善知識值得學呢?

總之,不可吹求善知識的過失,這是參訪的第一義,切記於心!』

文殊師利菩薩一陣又一陣的法音,傳入善財童子耳裡,正當此時,有如大雷一響,震醒自己該如何參訪意義,滿心歡喜的流著熱淚,拜別了文殊師利菩薩,於是,開始踏入他參訪的生涯。

在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意境,欲臆測善知識的境界,有時候衡量錯誤,會因此斷了自己的善根,失去親近善知識的機會,也就無法從中得到佛法(真理)的消息。

當初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端坐菩提樹下之際,人類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心裡皆認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過剃個光頭端坐樹下而已!

天人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其內心認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過剃個光頭端坐樹下而已!

有些聲聞乘(梵語sravak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內心皆認為佛陀也跟也他們的境界一般而已!

緣覺乘(梵語pratyeka Buddha-yana)看了佛陀端坐菩提樹下,其內心皆認為佛與他們所悟證的諸法,正等無異,並沒有特殊之處!

有些菩薩乘(梵語bodhisattv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內心也認為佛陀所修證的道理與境界,與自己修證的道理與境界,平等無異!

 

五乘人來看佛陀所證悟甚深的境界,欲得其知,如是累生累劫,終無是處。

法華經云:『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陀所證悟甚深諸法實相,甚深至甚深,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無能測佛智;不退轉的諸大菩薩,其數無量無邊,有如恒河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佛智。

所以,佛才告訴諸弟子,佛所證悟甚深微妙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諸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yeka-buddha)、菩薩(梵語budhisattva),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正是此意。

由上面所引實例,如善財的參學意義,五乘人欲深佛智等例子,宗旨在啟發學佛弟子,要以正見參訪善知識,莫以凡夫的情見來衡量三寶的境界,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尚未證悟無上菩提,對三寶的真實義諦,未能究盡圓滿實相,假使輕意的妄加定論,會因此落入謗佛,謗法、謗僧的果報。

同時,也由自己的無知(無明)障礙了光明的本性,永遠不能參訪到(明師),既然善知識參訪不到,如何能開發我們的菩提自性呢?豈不是很嚴重的對不起自己嗎?對不起自已就是讓自己墮落輪迴的窠臼裡。

誌公禪師云:『不逢出世名師,枉服大乘法藥。』

縱然通達大乘佛法,而未能證悟菩提自性,又不逢出世名師的啟發開導,那麼,大乘佛法雖然通達,對於開悟本性,了生脫死,是無補於事,了無痛癢的,如何解脫生死呢?

所以,我們在參學修道的心境,要稟持著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低聲下氣的降伏我慢心、挑剔心、優越感之心,這些都是污穢不淨之心。

佛經云:『我慢高山、德水不住。』

若能如是知,如是見,便是參學修道者之本懷,也唯有如此才能真實的參訪到善知識;不然的話,那些污穢不淨之心,當下就是障道因緣,與三寶格格不入,因而漂流在三寶門 外,與三寶無緣!欲得成就佛道,遙遙無期。

七者以戒為師

我們歸依了三寶,就應該以正法護持三寶,護法不見法師過,要依法不依人的嚴正立場,奉公守職,供養三寶,做好三寶弟子的本份,堅持如來戒律,以如來的戒律做為我們修道的標準法則,發揚如來戒律的正見觀念。

如此一來,才不會與佛法有所脫節,越軌道,因為戒律實質本意,乃在保障出家法,保障在家法,維護出家法,維護在家法,律法條文明細,按部就班,次序安穩不亂,律法的存在,正法方能存在;律法的消滅,正法則消滅。

所以釋迦牟尼佛每當大作獅子吼的時候,時常殷勤的叮嚀諸弟子,要以戒為師。

梵網經菩薩戒本云:『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梵語pratimokso),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闇遇明,如貧得寶,如病得瘥,如囚出獄,如遠行得歸,當知此戒,即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

這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戒律的重要性,戒律的地位在佛陀演說佛法當中,頻頻流露而出,我佛門弟子皆以戒為師,就沒有絲毫的爭端,因為戒律是佛陀親口所說所制定,佛門四眾弟子共同遵守戒律,是無諍的、是祥和的、是解脫的、是光明的、戒律使我們身口意三業維護得清淨自在,三業的清淨與不清淨,與持戒不持戒有密切的關係,是故:

高僧大德曾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佛出世與佛滅度,關鍵問題在於三業的清淨與不清淨,三業清淨與不清淨,關鍵問題所在,是問有持戒與無持戒之差別;有持戒則三業清淨,無持戒則三業不淨;三業清淨佛出世人間,三業不清淨佛早已滅度!

所以說,戒律乃是十方三世諸佛所共宣,戒律為諸佛所共遵共修共證,依此戒律為基石,因而成就無量善法,成就無量功德,成就無上菩提,究竟圓滿佛道。

今天我們已歸依了三寶,應該正見戒律的實質本意,以戒為師,才不至於在修行的歷程當中亂了腳步,甚至於破壞了三寶,犯了因果,而自己渾然不知不覺,所以,佛陀大慈大悲,在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教,常如是說,勸勉佛門四眾弟子,依教奉行,應當學。

八者注意事項

在家三寶弟子,要做個很標準,很如法的正信弟子,所應該注意的事項,不勝枚舉,現在將一般容易疏忽的現象,略舉三點,以供給三寶弟子有所認識:

第一點:在家弟子跟隨出家外出,應該常隨侍師父的後面而行,不得擅自主張,走在出家師父的面前而行,如是而行,是有違失禮貌,失恭敬僧寶之義。

是故,與師同行,不得走在師前而行,除非特殊因緣,譬如經過危險地區,山崩地陷,有獅虎狼犬之處,或過溪流,為了保護出家師父的安全,可開緣方便於師前而行,無妨,何以故?為護持僧寶,令其平安無恙故。

第二點:我們受過了三歸依,是名三寶弟子,是故應頂禮三寶。

若入佛寺,大殿若是有三個門,不得走大門,應從兩側的小門而入,佛門聖地,不可高聲呼叫。

所謂:『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

入了大殿裡面,住持位拜墊、維那位的拜墊、木魚位的拜墊皆不拜,禮拜佔居主僧之位,是我慢失敬,其罪非輕,是故,三處不可作禮,其餘大殿內都可以禮佛,在大殿前應當頂禮三拜,當禮拜之際,心裡應發願默禱: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然後拜下去,第二拜再發願默禱: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然後拜下去,第三拜再發願默禱:『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入大殿三拜之後,遇見住持或出家師父,即應頂禮,口念著:『弟子!頂禮師父三拜!』念完即時五體投地頂禮。

師父回答:『禮佛一拜,或一拜。』

三寶弟子拜下去後,聽到了禮佛一拜,或一拜。

即時回答:『阿彌陀佛!』一拜即起!

這是入佛寺禮敬三寶,前後的禮節,是為三寶弟子所應行的程序與認知。

大殿供奉佛法僧三寶,都是神聖之地,凡登聖地,即應恭敬禮拜,或誦經持咒,一瞻一禮,一偈一句,功德無量;不可如觀光遊客,無事登大殿塔下閒走,輕慢三寶,罪過甚大:

古德云:『無事不登三寶殿,等閒莫向塔中行,不因掃地添香水,縱有河沙福亦傾。』

僧護經云:『在佛僧淨地,涕唾污地,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刀刖己鼻,火燒受苦不息。』

因此,不得在殿塔中涕唾,亦不得在大殿塔下,高聲大叫大笑,不得將紙屑果皮,煙蒂棄拋地上。謹慎莫放逸!

第三點:佛經云:『謗師、毀師、嫉師、憎師、法中大魔,地獄種子。』

在家弟子有過失,出家師父教誡呵責,正是師長們以慈悲心,行方便事,而行教化,為了成就我們的道心德行,應當低頭受教,誠懇致敬,作感恩想,不還逆語。

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早已入涅槃(梵語nirvana),而師長能代佛宣化,啟發我們的法身慧命,成就我們的福慧,故當恭敬。

若不如此,因而謗師、毀師、嫉師、憎師、得無量罪,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自斷善根。

與出家師父談話,不可翹腿、抽煙、口嚼食物而談話,都有大失禮貌威儀,心生貢高我慢,與法不相應。

若向師父請問佛法,當整衣禮拜,合掌胡跪,澄心諦聽,思惟深入;若問家常事,不須跪拜,但端莊於師側據實申白。

一般不明禮節在家弟子,往往會在出家師父之前,高談闊論,談玄說妙,炫耀自己才學,自己己成性,犯了這毛病,自己不知不覺,如是插嘴闊論,令出家師父無機緣開口,出家師父在面前,猶若不見犯如是過失,有損己德,失恭敬心,起貢高我慢心,自毀善根,自斷善根,自己截斷親近三寶,斷絕自己求法上進的機緣,辜負了自己,甚為可憐,切記留意!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學佛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第3頁:歸依三寶有限制或忌諱嗎? 第4頁:歸依的意義
第5頁:何謂三寶? 第6頁:三寶有何分類?
第7頁:三寶有六義 第8頁:歸依三寶的次第
第9頁: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 第10頁:歸依三寶應有的認識
第11頁:歸依三寶的功德與利益 第12頁:歸依三寶後,心靈感受如何?
第13頁:歸依三寶後,如何護持三寶? 第14頁:未歸依佛門者 令速歸依佛門 早登覺悟彼岸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