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50:煩惱即菩提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妙澤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50:煩惱即菩提

日常中,由於業障深厚,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感到自己福德淺薄,煩惱習氣非常重。我個人以為,這實在太正常不過了。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應該怨天尤人。我們應常作如是觀:我們不是予佛法還不夠瞭解,就是沒有如法下功夫修學,要不就是對生命之存在本質洞悉得還不夠清晰。這些,才是我們煩惱的根本。然而,一個人若徹底沒了煩惱,肯定就是立地成佛了。沒煩惱的眾生是諸佛,有煩惱的眾生是我們凡夫。講白了,凡夫要修行,那還得感謝煩惱,因為菩提不能無中生有,它是由煩惱轉成的。是煩惱促使我們修行解脫,它是我們修行的最佳資糧。我們修行的實質,就是轉煩惱為菩提,從而得到永恆的大安樂,大自在。

試想,我們生存在這樣一個世界上,有誰能夠永恆地找到幸福和快樂呢?不出離三界六道,這一切都僅是一種癡心妄想罷了。人生一世,難道我們希望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這一生中都只對我說好聽的話,做合我心意的事嗎?那樣可能嗎?當然不可能。

在世俗的追求中,許多所謂的快樂和幸福,無論構建在物質基礎之上,還是構建在精神基礎之上,抑或兼而有之,都無一不是「拿來主義」式的,即便有付出,我們也只會講究我們自以為對的標準之下的「公平或合理」。然而,世上本無統一與絕對的標準,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標準,皆是心識強行所分別的結果。況且予人予己還極有可能是雙重標準。所以這世界,唯有人的凡夫心在大妄想大糾纏,處處是人與「我」,物與「我」,其幽微和深邃之微妙,真是令人不可言狀。這一切,已註定我們對自身及宇宙萬物在感知上的不可究竟,除了體證自己的妙明真心,通達真如的本體,否則,誰開口回答一切存在,誰就墮入不究竟和悖論的泥潭!誰執著於這一切,肯定就是苦海無邊。

唯有圓滿才是平等一相和本來,可我們一直卻在緣起與妙有、妙用中,認幻為真,以假為識,迷失本性本覺,試問何來大自在和永恆的安樂呢?那麼,從終極上我們能去哪里呢?我們當然可以離苦得樂,大煩惱就是大自在,大自在就是大智慧,是永恆,是涅槃。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轉化和體證。一直以來,我們只是因無明而暫時迷失了本覺,可迷失不是沒有和丟失,它永遠都在,關鍵是我們暫時還不能知道不能認證,因此才會為生命分段進行的生死形態,世事的無常而不能自主。修行,不過是我們為了徹底解決一切問題,畢其功於一役而應付出的代價。

如果人生幾十年,註定要付出這樣那樣的代價,我們真還不如將這代價用在修行的這個刀刃上。這才是真正的一本萬利的事呵。佛法講來講去,不過是告訴了我們一種思維的方法,以及實證上的可能性與自由度。一個人不能通達自身性命與心靈的全部秘密,再用這種「殘缺性和先天不足的凡夫心」 ,將「我」之外的一切物件化,那就註定對一切的認識天生有了「殘缺」 ,尤如電腦程式「補丁」過程的一種輪迴往返!從根本上無補於事。

 

別說世俗的哲學思辨和語言高度、藝術的通靈和科學的精密了(它們總是不可能完全掃描包羅萬象的人心,不能全息認知和映現一切),連釋迦牟尼都會說,你們說我傳過什麼法不對,說我沒傳過法也不對?那就是因為實相般若在他「傳法」 這一活動中,也只能假借文字般若而依存。實質上它本身也在因果之中,勝義實相唯有親身實證才能登堂奧。

對於修行人而言,我們若要檢驗自己是否有進步,完全可以體察自己的煩惱是否減少了,是否內心越來越充實、穩定,是否對神異感應之類已毫不在意?因為我們初得佛學的利益,往往就是從身心健康,減少煩惱來體現的。

一個人為什麼會受到很大的苦、很大的衝突,遭遇很大的困境?它們從何而來?老認為是因為命運不好、運氣不好,環境不好、身體不好、健康不好、頭腦不好、周圍的人不好,所以我不好,把所有的問題都導向外在。仿佛如果外部問題解決了,我就會變好,但事實是如此嗎?這其中有很大的盲點,我們自己沒有覺察、沒有觀照自己內心思想、情緒、欲望等,即是沒有「覺知」到我執與法執在遮蔽本性。因此,在解決外在問題時當然就會糾纏不清,如此素質,我們如何證道?

當我們內心打開來時,我們就有覺醒的機會,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敞開,就無法覺醒。是人都會有著許多情緒、思想、願望,這些都是遮蔽住我們覺知、覺醒的障礙,所以須將這些障礙排除,內心空靈,那覺知、覺醒才會出現。當我們陷入困境時,我們會發現實是自己整個的思緒都會被某件事所占據(心隨境轉),我們總是設法將一個狀態、現象改變成另外一個狀態、現象,而不是去看它的本質,這就是沒有覺察。一個有覺察力的人,他能從現象中因覺察而走向覺醒、醒悟,導致一種照見、明白、觀照。

有些人常說,我知道我在生氣,我知道我自己業障深重,我知道我命不好,我知道我的修行不行……這實際已是「諸行有常」了。諸行無常,三世因果,我們當真有那麼大的智慧洞見自身的一切麼?再說,知道了又如何?學佛乃大丈夫行徑,知道了豈再能讓自己無能為力,身不由己?換是我自己,連「我」還處在當下這個困境裏,狀態裏也不行,我一定要改變,要做自己的主。播下解脫的因,必得解脫的果。

在做功課,訓練禪定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如是觀照,我們應同「自我」、心靈、宇宙與大自然、社會、他人、他物,一切的一切取得「和解」,取得相容、取得「重定」。因為,存在的本來即是如此,法爾如是,物我原本一體。一切內外在的衝突,全都源自於內因,在於心。如果沒有那麼強烈的渴望要「得到、佔有、支配」,如果內心清淨,無所罣礙,我們早已證得菩提了。佛經上說:「無礙清淨慧,皆由禪定生」。根塵萬緣一概放下,過去未來一概不想。內心直觀當下念頭,往來起滅。勿隨順,亦不斷除,只靜靜看著——如是日常中練心止妄,如是功課中訓練禪定,我相信一切人皆能此生便成就無上菩提。

我們應該看到,有一些學佛人是空有修學之心腸,因其佛法知見似是而非,故不能起用正知正見照見平日實際的修持用功,導致學人長久無甚明顯的進展,從而起退心并生出新的煩惱。要不便由此執取頑空後予修學無所著力,滿口戲論,不能如是做到如法而不著法。更有甚者,尤如禪門大德所述,折騰來折騰去,還是關在黑屋裏做鬼活計。修證不得力,自然身心、生活都不受用。

修行人的煩惱,一般多為宿世、今生業障所致,還有就是不如法造成的,無論幹什麼點點滴滴心裏都在罣礙。老實講,佛學雖在於身體力行的實踐,但此前掌握的知見和義理正確與否也事關重大。我時常強調(也時常鞭策自己),一個學佛人若對般若空性,中觀、唯識等義理無有一定的解悟,恐其修學境界不會太高。我們如果總是予真俗二諦無法辨析、把握,自然在生活與修學中,不是執空便是執有,試想,何來正確的止觀雙運?假設修止不得力,修觀就更不會得當了。沒有正確的禪定,智慧德能肯定就打不開。

我們應該明白,修行就是為瞭解脫和自在,為了放下,如果我們凡事內心崩得太緊,應境對人時,凡事都要格外冒出一些是非對錯的觀念來替一切言行「驗明正身」,這恰是大煩惱。放不下「我」,捨不下「我」,自是煩惱多多。有些人一直在做功課,也在儘量地利益眾生,內心卻苦惱不已,一會兒在意功德,一會在意別人,說到底還是放不下「我」。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呵。其實,別說是做功課和行善積德,哪怕就算我們真做錯了什麼,有了什麼不對,不外乎馬上認真懺悔、反省,能立即提起正念、正見就是了。否則我們就不是在修行,而是在「增加痛苦和煩惱」,我們還不如不修行哩。修行就是為了放下,為了自在,為了智慧解脫。

只要我們不是刻意縱容自己,只要是一直在努力進取著,心態上就一定要輕鬆一點,把心量打開後,或許生活與修行的效果都會更好些。再說,我們無始以來不知薰染了多少業力習氣,一下子就做完美了,我們豈不一步到位地成佛了麼?各位,先把我們的心打開,觀想它如藍天、大地乃至虛空一樣,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一切尤如平靜的水面,澄明地映現一切,了無罣礙,如是如是……

我們應該明白,我們的修行一定不會在別處,煩惱在何處,修行就在何處。修行并非是一個離此依彼的對立概念,禪本來在當下,修行本來在當下,智慧解脫即是依身邊事。誠如《維摩詰經》云:「一切塵勞,即如來種。」《中論》有云:「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諸法性空而有緣起,有種種緣起顯現萬法,關鍵應知法性本空。學會以如如不動的「我」,看住五蘊假我之攀緣心的一切升滅,只要我們加緊努力,創造條件,定能改善因果。要知道,克服一點就算過一次關,生生世世,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六道輪迴中滾打,染著了多少不良習氣與生命資訊。正因為不好才要修正自己,肯定有反覆、起退心的時候,這種情形很正常、很普遍,但無論怎樣都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與現實生活相隔離,應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良習氣和煩惱,坦然面對一切惡果和逆境,堅信自己只要一心向善,道種永存,不斷修正自己,一定就有成功的那一天。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千切又別枉過了此生。

人生短暫,光陰似箭,我們不要再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了,不要再讓「心」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打轉轉。我們本心是主體,心念是客體,我們歷緣對境時,常跟著心念走,這就是反客為主,自己如一直覺都得這一切很正常的話,這就是錯上加錯了。無論做功課,還是日常生活與工作,佛法的行持是不二的。凡事都有主次,在未開悟見道之前,我們一定要以自我的修持與完善為主,盡可能不計人我是非。六祖慧能有云:「他非我不非」,一直在計較和在意他人的是非,只會增加自己的邪見和嗔心,事實上,一個人既然有時間管閒事,妄論是非,還不如將心放在自己身上用功。修行人應心量廣大,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自私立場下的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講實在的,人們常說神通和功夫,我看這才是最大的神通和功夫。

還是那句老話,初學者千切不要動輒運用佛學的義理和心要一一對照、應證自己的日常生活或修行狀態。佛學的義理和修證境界浩瀚無邊,多姿多彩,在一個臺階只能領悟一種高度的風光,我們既然不能一下子站到最高處,我們的許多感覺、判斷、思維就未必正確。太執著了會生出多餘的煩惱或魔障。只要我們堅持做功課,多看佛書,攢積善業功德,心性和人格就會自然完善,同時生活上也自然會趨吉避凶,煩惱、壞毛病與不良習氣、行為便會日漸消減。一定要堅持「此消彼漲」的原理!

同世間的道理一樣,一切成功都是事在人為,對於修行人而言,有的人修一輩子便成功了(密法裏還有七天就即身成佛的),有的人則可能生生世世都在修,有的人今世只求往生,有的人則在瞬間便可以開悟見道,有人對佛學半信半疑,有人只信氣功外道,甚至沈湎於信持邪教,還有的人根本就對任何修行都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但無論是怎樣的一種情形,長命百歲、朝生暮死的心路歷程是一樣的,時間畢竟是相對的東西,誰不是為了「活」得更美滿而存在於世間的呢?眾生都有一顆求取美滿和幸福的心,這個心,足以讓我們都成為「有緣人」。

時間是相對的,而成佛卻是絕對的事實——只要我們肯從當下努力地進取,如法認真地修行,不要只糾纏於暫時的「事相」和「因果報應」,肯痛下決心為自己創造條件,發大願、生勇猛精進心,堅持從「因」上著手下大功夫,那麼,人人都可以同釋迦牟尼一模一樣,獲得關於宇宙萬物萬有,一切存在的大智慧、大覺悟,修證出我們永恆的無生死、無升滅、不輪迴的「真我」 。祝福大家!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的緣起(前言) 第2頁:1:佛學是怎麼一回事?
第3頁:2:「佛」是一種什麼概念? 第4頁:3:佛學不是宗教
第5頁:4:什麼是「佛法」? 第6頁:5:所謂的「佛教」
第7頁:6:存在的「實相」 第8頁:7:哲學與佛學
第9頁:8:漫談生命與存在 第10頁:9:「業」 是什麼?
第11頁:10:從生命的種類說起 第12頁:11:關於練氣功
第13頁:12:佛教反對迷信與宿命 第14頁: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第15頁:14:修行與入世 第16頁:15:何謂「涅槃」?
第17頁:16:關於「末法時期」 第18頁:17:從「不二法門」說起
第19頁:18:什麼是「五毒心」? 第20頁:19:該不該吃素?
第21頁: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第22頁: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第23頁:22:什麼才叫「去執著」? 第24頁:23:簡述「八正道」
第25頁:24:從供奉佛像說起 第26頁: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第27頁:26:有為和無為 第28頁: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第29頁: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第30頁: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第31頁:30:誰是「善知識」? 第32頁:31:誰該是「外道」?
第33頁:32:從佛門的戒律說起 第34頁: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第35頁:34:關於「在家人」 第36頁:35:從大乘「六度法」說起
第37頁: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第38頁:37:如何做功課?
第39頁:38:念佛的心要 第40頁:39:什麼是「咒語」?
第41頁:40:關於「淨土三資糧」 第42頁:41:真實不虛話「往生」
第43頁:42:閒話「道交感應」 第44頁:43:做功課有何要領?
第45頁: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第46頁:45:解悟空性很重要
第47頁:46:也談禪、密、淨 第48頁:47:修行的本質
第49頁:48:必須走的「中道」 第50頁:49:魔障即菩提
第51頁:50:煩惱即菩提 第52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