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種環保

四種環保

生活環保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活環保
  
  佛教的生活觀是要知福、惜福、培福、種福,能夠如此,才是「有福」。
  
  大家都希望有福報,例如:中國人過年時喜歡把「春」、「福」二字倒過來貼,象徵春到、福到;春天到了,希望也來了;希望來了,福報也跟著來。但是,真 正的福,應該是先知道「有福」,才可能會珍惜福報,因為福報得來不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種瓜不一定得到瓜,種豆也不一定得到豆,有瓜一定是種 了才能得,有豆也一定是種了才能得,即所謂種善因才能結善果,一定要珍惜得來不易的福報。
  
  現代台灣和幾十年前相比,生活品質大為提高,能夠生活在今日的寶島台灣,我們的福報實在太大了。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生活在福報之中,不要浪費、揮霍福 報。這就等於我們存在銀行的錢,是辛辛苦苦賺來的,不是不勞而獲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才能保有它,不但珍惜它還得增長它,使福報更多,福報一 多,生存的保障也愈多。否則有多少福報就用多少福報,生活便沒有安全的保障了。為了更安全、更幸福,我們必須培福、種福,才能有福。
  
  可是自然資源似乎是來得太容易,我們往往浪費了還不自知,不管吃的、用的,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許多。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惜福的觀念還不能接受和瞭解。
  
  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有一次看到一對父子在吃飯,兒子吃飽後拿了一塊甜點和一個蘋果,都各咬了一口就丟掉了,他的父親便說:「兒子啊!爸爸小的時候想 吃塊甜點都很不容易,也不可能一個人吃掉一整個蘋果,你怎麼把這些都浪費、糟蹋掉了呢?」兒子回答:「爸爸,你太古板了,你小時候可憐沒東西吃,現在冰箱 裡隨便拿,都有許多東西可以吃,我已經吃飽了,這些東西又不好吃,為什麼不可以丟掉呢?」
  
  這是我在日本親眼經歷的一則事件,很多人或許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甚至多少也有這種觀念。因為資源豐裕的緣故,我們工作一天可以買到許多蘋果,如果不好吃或吃不完便覺得可以丟掉,但是沒有想到丟掉這些東西,等於是浪費資源,同時也製造了環境的污染。
  
  一天之中,如果製造的垃圾愈少,我們的生活便可以保持得愈清淨,若任意浪費資源,對環境的破壞便愈多,這是相互循環的道理。許多人把自己家裡的垃圾往外丟,卻在走過街頭聞到這些垃圾臭味時,都不約而同地掩鼻而過,就是沒想到這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惡果。
  
  台北縣、台北市為了垃圾問題,曾產生許多爭執,台北市希望把垃圾倒到台北縣,台北縣說:「我們不需要垃圾。」同樣的問題在美國也發生過。有一次在紐約 港口停泊兩大船的垃圾準備出海,但不知要運到哪一個島,只要一被島上的人發現後,便處處被嚴密地監視著,這兩條船在海上漂流幾個月後又回到紐約。這足以說 明本來雖未想要害人,最後卻害自己。我們製造垃圾時好像與己無關,其實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佛教徒的另一個生活觀念是寧靜、清淨、整潔、簡樸,這便是修行。
  
  有一項統計顯示,在美國,食物被吃掉的只有百分之四十至六十,被丟掉的也是百分之四十至六十;也就是說,一半被吃掉,一半被糟蹋掉了。其實我們吃東西時,只要拿夠吃飽的分量就可以了。
  
  現在不論在台灣或西方的餐廳用餐,大家都有一種習慣,如果不剩下一些,就表示這個人很貪吃,不懂禮貌。請問這種習慣好嗎?淺而易見的,這樣不但增加清洗碗盤人的麻煩,流出去的菜渣也會污染大地、水溝及海洋,既浪費資源也破壞環境,這是一種不環保的壞習慣。
  
  台灣現在沒有人餓死,但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還生活在飢餓的邊緣,如果我們不惜福,不過簡樸的生活,將來台灣可能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養成「惜福重於享福」的習慣就是一種美德,這個觀念一直很難被人接受。一部分的經濟理論家說:「鼓勵消費便是刺激生產,消費得愈多,生產量愈高。」
  
  但是,也有相反的意見,因為天然資源有限,世界上的資源只會愈來愈少,不可能愈來愈多。現在我們利用大量的鋼鐵生產機械,大量的石油供給能源,卻沒有想到地球本身是個「有限公司」而非「無限公司」,不可能無限的供應,總有匱乏的一天。
  
  我經常這樣比喻:人身上有皮、血、骨、肉,地球也一樣有皮、血、骨、肉,我們使用自然資源,等於是把骨頭一塊塊拿出來用,把血液一桶桶的抽出來用,抽多了以後會貧血,沒有血便會死亡,那時候的地球就成為一個死亡的、無人居住的星球。
  
  想把資源從外太空或其他星球運回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為了人間淨土能在地球上實現,我們應該珍惜自然資源。
  
  社會上的搶劫、綁票、偷竊,看起來這些人以為只是損害他人。有些犯人更是異想天開,認為如果犯案被捉到是自己倒楣,沒被逮到是自己福氣,這種觀念是全 然的錯誤。因為我們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就像是同一個人的身體,只要身體上任何一部分受到傷害,一定會影響到全身其他部分的健康。
  
  自害害人是最愚蠢的,短時間內看,也許會以為是自己受利,若從長時間看,一定會遭受到相當程度的報應。
  
  (本文摘自《禪的世界》一書之〈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書籍目錄】
第1頁:四環總論 第2頁:心靈環保
第3頁:生活環保 第4頁:禮儀環保
第5頁:自然環保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