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五四運動

心五四運動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體實踐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從「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來著手。
  
  感恩—奉獻、回饋不求報
  
  隨時隨地心存感恩,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奉獻的時候,態度是恭敬的,而不是以施捨心來付出,否則便會自以為是施恩者,產生自以為 了不起的心態,認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對方回饋,這是不知慚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務的人,則要把對方當成恩人,感念他的恩德。也就是彼 此都存著奉獻、供養、感恩、報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獻,另一方以感恩的心來接受。
  
  很多人嘴上說是奉獻,其實心裡是在做投資生意,今天給了些什麼,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饋,事實上,這是利益交換,不是報恩,也不是奉獻,真正的奉獻是沒有條件的。
  
  感謝—順境、逆境皆恩人
  
  應該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順、逆兩種助緣。助我們一臂之力的是貴人,理當感謝;而以逆境激勵我們成長的,也是貴人,也應該感謝。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所有我們遇到、見到的每個人都當做貴人、當成恩人,都是有利於我們的人,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感化—知慚愧、常懺悔、以慈悲智慧感化自己
  
  許多佛教徒都是拿經典來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佛法是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不是拿來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僅以佛法度量人,並且以世間的道德標準來要求人,卻不能以身作則,如此不但不能以佛法幫助自己,又怎能對別人有助益呢?
  
  感化自己就是要知慚愧、常懺悔。慚愧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希望能夠做得更好、更努力;懺悔是因為知道自己有做錯的地方,提醒以後不要再犯錯。
  
  經典中告訴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薩要到了八地以上,才成為無學;而小乘的聲聞也要證了阿羅漢果後,才是無學。無學,就是不再需要學習了,學習懺悔、 慚愧。或許有人會說:「菩薩怎麼還會有過失?菩薩還需要慚愧嗎?」事實上,菩薩要常慚愧、懺悔,才會愈來愈精進、愈來愈清淨、愈來愈能夠感動人。
  
  感動—從自己做起,以學佛所得悲智感動他人
  
  有人會抱怨家庭裡的成員不夠好、不能滿自己的願;或覺得社會混亂,人心不安定。總認為等別人都變好了,自己就安全了;其他人都變得認真、負責,自己就幸福了。以此標準期待他人,認為只要別人都好,自己就有福報;但卻忘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滿了別人的願。
  
  這個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實踐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四感」就是要我們感化自己、感動他人、感謝順逆緣、感恩奉獻,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學習地藏菩薩的大願心,如此就能夠經得起苦難,而且不以苦難為苦難,同時又能夠在苦難之中救濟苦難,這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人的菩薩精神。
【書籍目錄】
第1頁: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 第2頁:「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
第3頁:四安:提昇人品的主張 第4頁:四要:安定人心的主張
第5頁:四它:解決困境的主張 第6頁: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第7頁: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