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拈花微笑 聖嚴法師著

拈花微笑 聖嚴法師著

守一與守心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先講四祖道信禪師和五祖弘忍禪師之間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道信禪師在前往湖北省黃梅縣的途中,遇見一個小男孩,長得非常清秀奇拔,於是問他:「喂!你姓什麼?」小孩回答說:「假如有性的話,便不是常性。」老子《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小孩的意思是:「性可性非常性」,也就是說,假如有性的話,這一定非常性。「常」是經常的意思,佛法則說:「實性無性。」這小孩居然答得出這種話,確實不簡單。
  
  於是,道信禪師又問:「你究竟姓什麼?」小孩回答:「我是佛性。」道信禪師問他「姓」什麼?問的是家族的姓,小孩卻答非所問地說:「我是佛性。」那也等於是「道可道非常道,性可性非常性」。而什麼是「性」是「常」呢?只有「佛性」是常「性」,是永恆不變的空性。
  
  道信禪師很訝異地又問:「你沒有自己的姓嗎?」小孩說:「性是空的。」後來,道信禪師就到小孩的家裡,向他父母乞這小孩出家,而小孩的父母也非常難得且很高興地將小孩送給道信禪師。於是,小孩也就成為道信禪師的弟子,法名弘忍。那時弘忍只有七歲,就跟隨了道信,一直到弘忍成年悟道為止。可見他們師徒倆,在一起生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而他倆的思想、禪法都很相似。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講今天的主題「守一和守心」。
  
  「守一」是四祖道信禪師在〈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中提到,文中是如此寫的:「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我們剛才講到弘忍禪師,他還很小的時候遇見道信禪師,就提到不變不異的「佛性」。這裡的「守一」,是教我們達到「明心見性」的方法。
  
  「守心」是五祖弘忍禪師在〈修心要論〉(即〈最上乘論〉)中所提及的,文中說:「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
  
  「守一」和「守心」是不是同樣的意思呢?在弘忍禪師講「守心」時,也引用《遺教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現在我們就根據「制心」、「守一」和「守心」這三個名詞來介紹禪的修行方法。
  
  我們知道,禪宗的修行法即是沒有方法,沒有方法可用,才是真正的修行方法。可是從四祖、五祖的文章來看,他們是有方法的。因此,後代禪宗的學者都重視六祖以後的禪法,而對六祖以前的禪法不太重視。殊不知六祖的禪法是從四祖、五祖而來,而四祖及五祖的禪法是從印度傳來的。我們也可以從上面三句話,看到他們的來龍去脈,才能瞭解到中國的禪法。
  
  一、制心
  
  此刻,如果另有一人拿著麥克風,在此講堂講佛寶、法寶、僧寶,而我正在講制心、守一、守心,請問諸位怎麼辦?你們究竟是聽我的,還是聽他的?你們是為聽聖嚴開示禪法而來的,結果他在那邊搗蛋。要嘛,請他離開,要不就要求師父換到另外一個不受干擾的地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同時接受兩邊,只能接受一方。
  
  但實際上,我們的心,卻要比這複雜多了。它不但希望能接受我所說的話,同時還想接受任何一樁偶爾閃過腦海中的事、任何在前面走過的人,以及任何在耳邊響起的聲音。雖然你們坐在這裡目不轉睛地,耳朵也豎得高高地,好像很注意地在聽我講解,可是你們的心並不能如你們所願地全神貫注,依然隨著外界的動靜而七上八下,動盪不已。這也就是說,心不聽指揮,所以是雜亂無章的。因此,我們要用方法,使得心能夠統一起來,集中起來,發揮它最大的效用。也因此,從佛陀開始,就教行者應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來鍊心。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笨弟子,他的名字叫愚路或小路,各位可參看拙作《聖者的故事》。愚路很笨,因為他的心無法集中,非常地散亂,他沒有辦法記住任何完整的一句話。教他一首偈,他不是念了上句忘了下句,就是念了下句而將上句忘了。在寺院附近放牛、牧羊的小孩,都因聽他背誦而把偈子背熟了,可憐的愚路卻連一句也記不住。後來,佛陀就教他念兩個字「掃帚」,然而,他依舊是念了「掃」就忘了「帚」,記住「帚」卻把「掃」忘掉。於是,佛陀就教他替僧團大眾擦鞋,並且告訴他念兩句話:「我拂塵,我除垢。」佛問他:「懂不懂呢?」他說:「懂了。」於是,他就天天擦鞋子,並且邊擦邊念:「我拂塵,我除垢。」後來,他突然明白了塵垢有內外之分,佛陀教他拂除的是內在的煩惱塵垢,是貪欲、瞋恚、邪見的塵垢。就這樣,他便斷除煩惱,而證了阿羅漢果。因為他整天替人擦鞋子,將身心都投注在「我拂塵,我除垢」的方法上,這就是「制心」,也就是把「心」放在同一件事上、同一觀念上,繼續不斷地做下去,這是禪法的源頭。
  
  所以,禪宗的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六祖壇經》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因此,打坐不一定是禪宗的禪,倒是吃飯、睡覺、屙屎、撒尿等的日常生活,是禪門修行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時,就一心一意地走,睡覺時,就一心一意地睡,做任何事都是一心一意地做。諸位,現在你們就應該一心一意地聽講,如果你聽講時,一邊用耳朵聽,另一邊卻因我的話而想到別的事,比如剛剛提到擦鞋子,結果你們心裡想,佛要擦鞋子,那時代的出家人穿的是什麼鞋?而那位笨弟子究竟是擦草鞋呢?還是布鞋?或是什麼鞋?但奇怪呀!如果是草鞋,那根本不需要擦,而布鞋也無從擦起。嗯!那個時候,大概已經有人穿皮鞋了,可是,出家人又怎能穿皮鞋呢?如此這般地妄念繼續不斷地閃過,就不是專心聽講了。
  
  有些聰明人頭腦轉得很快,聽到一句話,或一個問題,就可以轉幾個念頭且一直轉下去。這種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聯想到一大串別的事情上去,並不是「制心」,而是散心、亂心。要心無二用、心無旁鶩,心裡沒有其他的念頭,才是「制心」。
  
  二、守一
  
  我常常這麼作比喻:假如你的心很亂,如果是為了恨,你就老念幾個字。譬如說:「xxx很可恨,我要報仇。」你就一直念:「xxx很可恨,我要報仇,我要報仇……」。念時不用回憶,不問理由,不起第二念,不作聯想,只是專心一意地念這幾個字。到最後,可能只剩下了一個「仇、仇、仇……」或「xxx、xxx……」的念頭,只有這念頭存在,沒有行動的衝動;只有音符,而沒有其他的意義,也無其他的意圖。因為你的心已停止在某一個情況,或某一個念頭上,且繼續不斷,這就是「正念」,就是「守一」。
  
  「制心」和「守一」是層次上的不同:「制心」是將亂心集中在一個念頭上,「守一」是將已統一的心,牢牢地保持住。把統一的心保持住以後,是不是還會有邪念或煩惱出現呢?不會的,這「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說的是統一心。《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講的「淨念相繼」,就是「正念相繼」,淨念的「淨」字,就是心不移動、不歪曲、不紊亂、不散漫。
  
  就以「報仇」二字來作例子,本來「報仇」的念頭是惡念,如果將念頭維持在「報仇」的一念上,此時的「報仇」並不是惡念,因為這一念頭裡,並沒有要報仇的欲望和被報仇的對象;乃是將你的雜亂心統一起來,繼續不斷地保持念頭在同一情況下。所以,「淨念相繼」最後得三昧、入大定、得涅槃。因此,「守一」的意思是守住「一心不亂」,而永遠地一直保持下去。
  
  請問諸位,誰得一心不亂,或有「一心不亂」的經驗?糟糕,連一個人都沒有,如未得一心不亂,何能談到守住一心不亂?因此,首先我們要用「制心」的方法,鍛鍊再鍛鍊,修行再修行,以達成一心不亂;然後,守住一心不亂,繼續不斷地一直維持下去。所以,禪的修行方法或修行的過程,必須要很清楚地作交代。
  
  這一心不亂的統一心是統一念頭而已,但心並不是不動,而是前一念和後一念猶如兩個完全相同的雙胞胎,或是兩股一樣均勻的波浪,但仍然念念不斷。比如剛才所說的「報仇……」,這個念頭持續不斷地一直下去,就叫作「統一的念頭」。
  
  進一步,「我要報仇……」「報、報、報……」這時連「報」字也報不下去,「仇」字也念不出來,「我要」更是無法出口,而是停在同一個念頭上面,無法轉念,最後,連這個念頭的本身也消失了。彷彿海面上不再有波浪,甚至漣漪不生,只是一片寬廣無際、清澈明湛的感受,這時候,我們說,已由統一心而進入定心了,但仍然屬於守一的程度,意即守住定心。
  
  對不起,「報仇」兩字不是好例子,請諸位不要上當。如果不能把念頭專注到只有音符而無意義,就會產生報仇衝動的後果!因此,帶有情感的字眼最好不用,而代以無意義的字,比如,參「無」字公案,就是一個例子。
  
  三、守心
  
  守心的本身是一種方法,是從制心、守一而產生的。五祖弘忍講到守心時,提到《遺教經》中的兩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是將散亂心變成統一心,再由統一心變成不動心,這是從制心開始而後達到不動心的歷程。不動心是離開動靜的差別,無心可動,亦無心可靜,這和定心不同。
  
  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是不動的,同時又能夠作用的?只能拿明鏡勉強來作比喻。明鏡是不動的,但是由於外境在動,所以鏡面上所現的影像也隨之而動。因此,佛、菩薩或徹悟以後的祖師、禪師們,對眾生的需求,是依眾生所需要而給予的,眾生需要什麼,他們就給什麼;眾生需要聽何種法門,就說何種法門。所以禪的不動心,不是像木頭、石塊。若外表像枯木、石塊,很可能是在凝結心或統一心的狀況之下,此時,他們害怕離開了凝結心或統一心,而貪戀著它,因為那是相當愉悅的。
  
  常有一些參禪打坐的人來問我,並告訴我一些他們自己在修行過程中,所經歷過的體驗,例如有人說:「我突然間失去了自己,然後有一種解脫自在的感覺,此時分別心停止了,請問法師,這是不是開悟呢?」
  
  一般人都認為這是開悟,而我告訴他說:「不是,你只不過是從混亂的妄想心得到片刻的平靜,這時你的心裡會突然地失去負擔,當壓力、負擔的感覺喪失時,就會產生如釋重負的輕鬆解脫感。但是,你的心還是在動的狀態下,因為你還感覺到很舒暢,好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是在不動心的情形之下,怎能感受到解脫呢?因此,我肯定地說,你的心依然在動。不過你能在散亂心中,得到短暫平靜的經驗,已很難得,但離開悟的路程還遙遠得很。」於是又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開悟?開悟的境界是什麼樣子?」我說:「禪師從來不告訴人開悟的境界是什麼。」
  
  「守心」是經常不斷地守住「不動心」,當守住不動心時,涅槃法就自然顯現。涅槃法是不動法,也就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是佛性、本性的意思。自性既然是佛性,佛性不動就產生不動心的作用,不動本身又叫作涅槃或寂滅,當佛性產生不動心的作用時,也就產生度化眾生的功能。
  
  因此見性以後,是否能將見到的悟境永遠保持住,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日積月累地恆常修行,就必須要做到「守一」的工夫;「守一」工夫達成以後,再就是「不動心」長遠的維持了,而「不動心」的永久維持,就成為「守心」。因此,「守心」涵蓋了「制心」的過程和「守一」的內容。
  
  今天所講的題目好像深了一點,諸位之中是否有丈二金剛摸不到頭的感覺?還是已摸到一點點?金剛雖然高,但我們已知道這就是金剛,摸不到頭是應該的,因為你未成為金剛,也沒有丈二高。以上我所說的制心、守一、守心的道理聽懂了嗎?有沒有問題呢?
  
  四、問答討論
  
  問:
  
  《金剛經》中的無住生心是不是不動心?又「諸法因緣起,我說即是空」,既然是空,為什麼還有佛性?
  
  答:
  
  無住生心是不動心;諸法無自性,是緣起性空,這是佛學上的理論。無自性是眾生無自性,無自性的空性即是佛性。
  
  問:
  
  初念佛、持咒時,妄念紛飛,心很散漫雜亂,到後來念得較清楚,心的妄念較少,這時是默念呢?還是大聲念?
  
  答:
  
  體力和心力堅強的人,頭腦清晰時不妨默念,疲倦昏散時宜用高聲。如果是體弱心弱者,疲倦了就默念,否則還是繼續不斷地大聲念。雖然因疲倦而改為默念,但佛號還是不停,相續不斷地念,停的僅僅是音聲,而佛號沒有終止。這還是用的制心法,也就是將念頭止在佛號上。因此,當念到一心不亂時,還是要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接引;如果念到不動心的程度,就不需佛來接引,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離開過淨土,淨土就在眼前。所以,自宋朝以來,禪宗祖師們對於不能夠守住不動心的人,還是鼓勵他們禪淨雙修的。
  
  (一九八四年九月三十日農禪寺禪坐會開示)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佛法無邊
第3頁:因緣果法 第4頁:大與小
第5頁:有與無 第6頁:新與舊
第7頁:生與死 第8頁:善與惡
第9頁:放下與擔起 第10頁:休閒與修行
第11頁:在家與出家 第12頁:疑心與疑情
第13頁:守一與守心 第14頁:活路與絕路
第15頁:最上一層樓 第16頁:狹路相逢
第17頁:絕處逢生 第18頁:拈花微笑
第19頁:生死事大 第20頁:魔境
第21頁:降魔 第22頁:禪病療法
第23頁:禪的修行與體驗 第24頁:中國的維摩詰-龐居士
第25頁:附錄 - 禪與新心理療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