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9、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如何把修行納入日常生活?打坐與修習慈悲有什麼關係?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師:日常修行分為兩種:固定的修行和日常活動的修行。固定的修行就是每天在特定時間打坐、拜佛、誦經或做早晚課,可以用任何方式來結合。這些修行應該遵守固定的時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固定的修行是很清楚的,但在工作、通車、娛樂、社交等時候要如何修行呢?其實是有可能在這些情況中修行的。通常人們一想到修行就是打坐或研習佛法,但禪宗強調,不管是在固定的修行或在日常例行的事情中,都應該利用每個時刻,所有的時間、情況、環境都是修行的時機。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華嚴經.淨行品》說,所有的言行舉止、行住坐臥等,時時都要以眾生的福祉為念。這種心稱為菩提心,該品的宗旨便是教導菩提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修行菩薩道的人遵循四弘誓願,第一誓「眾生無邊誓願度」便是幫助眾生。如果能時時想到利樂有情眾生,慈悲自然會從思想及行為中升起。修行者的最大障礙就是貪瞋癡三毒,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置於別人之前,三毒就會現前。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時時檢點自己的傲慢、幫助他人的修行者,知道只有透過眾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只有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才能培養出慈悲與智慧。當然,幫助別人背後的動機和用心也很重要。期盼他人的回報甚至感激,都只是為己,與菩提心不相應。身為修行者應該感謝眾生給我們無窮的機會來修行菩提心及培養功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若是沒有眾生,菩薩就不能成佛。因此修行菩薩道的人,應該盡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並且感謝那些讓我們幫助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感激眾生,這種態度會使人減輕傲慢和愚癡。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三毒和憎恨很容易自我們心中升起。貪婪來自想要更多的東西。吝嗇是貪婪的產物:執著於自己擁有的東西。瞋怒來自有人或有東西阻礙我們得到心裡想要的。憎恨來自有人不像我們,或太像我們。愚癡來自我們自認高人一等。這些感情都來自自我中心。因此,修行之道就是單純地培養菩提心、幫助他人,而不陷溺於自私自利的煩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比方說,感恩節前夕我請克裡斯來禪中心,當天晚上和第二天幫忙編輯工作和處理一些文書作業,克理斯答應了,那很好。如果他是自我中心很強的人,可能就不會答應。但這種情況比表面上看來更複雜。克理斯在假日來禪中心工作,可能幫助了我,卻傷了他的家人,因此我向他和家人道歉,並且希望他的伴侶瑪利亞不要心裡不好受。克理斯說瑪利亞不會覺得不好受的。我說,也許因為她認為我是個老人家,需要各種幫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瑪利亞:我沒有不好受,需要各種幫忙的是克裡斯。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在那種情況下,克裡斯應該感激我們,因為我提供了他修行的好機會,而妳讓他更容易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該反省自己的用心是否有利於他人。同樣的,負面的感情在心中升起時,應該反省這些感情,看是否對他人有害。這樣可以在行動之前就檢點自己。如果把眾生放在自己之前,自私的感情就不會那麼經常、那麼容易升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大多數人很難時時想到利益有情眾生,這裡說的有情眾生主要是指人類,如果要包括六道眾生的話,豈不範圍更廣!比方說,夫妻中有一人辛勤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裡時可能心情不好。另一人成天做家事,可能也心情不好,兩個心情不好的人往往會產生事端。但如果其中一人能留意到另一人今天過得不好,就會更留意、有耐心、容忍、體貼,問題可能就會少一些。修行的範例就是:少為自己著想,多為別人著想。這是慈悲的開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一次禪七,三位女子共住一個房間。其中一位向我抱怨,她最討厭人家睡覺打呼了,而兩位室友都鼾聲如雷。我說,「也許你自己有時也打呼呢!」她說,「我?我寧死也不打呼。」如果她能接受自己也會打呼的說法,很可能就會更體諒那些打呼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為了幫助她,我就說了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和兩位法師共住一個房間,兩位都打呼,其中一位鼾聲高亢,另一位鼾聲低沉,使我深受其擾。我真想把他們戳醒,但如果他們醒來可能就再也睡不著了。我就放棄了那個主意,轉而想像鼾聲低沉的是沼澤中鳴叫的青蛙,鼾聲高亢的是叢林裡吼叫的老虎:右邊是青蛙,左邊是老虎,右邊是青蛙,左邊是老虎,青蛙,老虎,青蛙,老虎……我終於睡著了。我記得從前的禪師只要聽風聲或流水聲就能入定。我想,如果風聲、水聲能使人入定,鼾聲也可以。也許我進入不了定境,但至少可以進入睡境。體諒他人和打坐一樣是修行的方式,不要只想到自己;如果想到自己時,至少要做正確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怎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

  師:依據佛法的教誨來決定與判斷。如果不確定某件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就試著決定它是否符合佛法的教誨和戒律。如果符合,就去做;如果不符合,就不要做。用佛法的教誨為準則。如果依然不確定,就請法師指點。此外,也用社會的法律、倫理、道德、習俗作為準則。如果你的用心符合社會的標準,很可能就不會偏離正道。另外,也可以運用常識來判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要察覺自己遷流不已的心理和生理狀態,觀察它們如何影響身口意。通常如果身體不健康或受傷,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世界看起來就醜陋。這時好像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東西都欠缺,很容易升起瞋怒和憎恨。不管怎樣,隨時隨地嘗試對所有的人升起感恩的心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貪婪的人通常不知道自己的貪婪,瞋怒、愚癡、傲慢的人也一樣。但修行者遲早會知道自己曾經貪婪、瞋怒、傲慢,那時就應該懺悔。如果每次都能如此,就會更常知道三毒和不道德的感情,它們自然就愈來愈少升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身為修行者應該懺悔,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心態來自強烈的自我執著。當然,必須用自我中心去懺悔,但以後自我中心會愈來愈少,至少暫時會如此。如果情況允許,最好在佛像前懺悔。拜佛時要反省自己身口意的錯誤。察覺自己的錯處,承認自己的錯誤,發誓不再犯錯。同樣的,每當有好事發生或某人對你好,要有意去感恩。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在台灣的農禪寺,我要許多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說兩句話。凡是受到別人的幫助,應該說:「阿彌陀佛,謝謝你。」他們不是向阿彌陀佛致謝,而是向幫助他們的人。然而,因為他們修的是念佛法門,致謝會提醒他們修行,幫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念和菩提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二句「對不起」是在知道做錯事時所說的。「謝謝你」是感恩,「對不起」是懺悔。如果人們真能把這兩種態度放在心上,照著去做,煩惱就會減少。如果能以這種真心面對眾生,慈悲就會升起。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總之,要留心於利樂有情眾生,提醒自己不要自我中心,有錯則懺悔,對別人感恩。其實,以上所說的就是日常修行。如果能堅持這些觀念,把它們納入日常生活中,就是在日常修行。同時,繼續打坐也是重要的,以便更能察覺自己的心態。如果散漫、欠缺自我察覺力,就無法看到負面情緒的升起。以打坐做為基礎的訓練,就能更知覺自己的行動、心意、感情、情緒、思想。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要察覺自己的行為,該不該在心裡建立起一個客觀的觀察者,來檢視自己的心意、思想、話語、行動?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師:不要,那會使你緊張、疲憊。只要打坐就會逐漸培養出內在的安定,遇到任何情況都不會太興奮或太動情緒。如果心裡相當平和安祥,自然就會更知覺自己的思想,也知道該如何言行,不會失去控制。受到情緒或本能控制時,其實就是失去控制,沒考慮到後果就說話、動作。麻煩就是這樣造成的,自己和他人的煩惱就是這樣升起的。因此,言語、行動要試著保持平和、節制。這是逐漸而來的:來自有規律的打坐,來自日常修行中的用心留意,來自運用佛法來引導自己的行為。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另一方面,如果總是像老鷹或批評者那樣注視自己,會使自己發瘋或日子難過。如果有個觀察者一直在注視,就不能平順地進行。如果彈鋼琴的人一直注視自己彈琴,就不能自在地彈琴了。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問:我每天搭地鐵,都看到一個個乞丐、無家可歸的人和病人,他們經常向人討錢。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抱持什麼態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每個情況都不一樣,全看你是誰、能做什麼、能給多少。如果你很窮,沒有錢,所能做的就不多。也許你可以隨處幫助一些人:送食物給無家可歸的人,送衣服給衣衫襤褸的人。如果有錢、有勢或有影響力,可以做的就更多了,也許能幫助建立更好的社會和環境。但必須記住,不管你給的是哪一種的幫助,總是會有人不在意,有人不聽從,有人不改變,你只能盡力而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只是用金錢來幫助這些人,效果很小。我們的財力資源有限。此外,以金錢來幫助也不是根本之道。我們必須想出如何能改善環境,幫助他們改善陷自己於現況的業力。我們必須幫助他們瞭解因果的原則,以便讓他們更瞭解自己的處境,這樣就能以根本之道來幫助他們。佛教是由長遠的角度來看事情,關心的是根本的議題;我們身為修行者不能只著重短期的解決之道,必須穿透表相。要這麼做,就得思考如何來弘揚佛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這聽來不切實際。這些人大都已經聽不進改變自己生活的方式,已經太遲了。即使他們相信來生,我確信他們所想的其實是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未來的歲月。他們也不想要知道根本的問題所在。他們要的是食物、衣服、藥物和擋風遮雨的地方。這些人需要立即的幫助。你是說我們該變成在街上傳教的人,向過路的人傳播佛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不,不該傳教,那不是佛教的方式,只會為自己、為他人、為佛教帶來更多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行佛法。如果身體力行,就不必傳教,而會從你身上自然流露出。那時如果你有心給予,就自然會給予,親近你的人就會受益。這是最高層次的幫助,不必去傳教。如果身體力行佛法,人們就會接近你。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另一方面呢?如果工作場所是個狗咬狗的世界,你又如何和其他人競爭呢?你的工作就是要在競爭中得勝。那不是使競爭者受苦嗎?但如果轉而幫助競爭者,就意味著你會失去工作或事業,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誠實的競爭未必是壞事。全看你的態度,是以何種方式來競爭。正確的態度是努力向前,同時希望競爭者也努力向前。這就像游泳比賽一樣,我游我的,你游你的,不是把別人打死再自己向前。我們鼓勵真正的競爭精神,這是健康的,鼓勵人們有更高層次的表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每個人都彼此激勵的環境是健康的。在任何競爭的領域中,總會有人領先,有人落後,總會有人落後太多而無法繼續。那麼,他們就不適合那個競爭領域,就得轉換到另一個領域。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該在意的。在一個領域中失敗的人還是會活下去的,而且可能會在另一個領域中成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你是在一個狗咬狗或不講倫理的行業,就該考慮換工作。「正命」是八正道之一,謀生方式應該符合你的佛法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一直要想到眾生的利益和福祉,似乎是很大的負擔,這種態度本身會不會成為煩惱?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師:對於瞭解佛法教誨的人,尤其瞭解因緣原則的人,這不會是負擔或煩惱。在嘗試幫助他人時,要記得眾生有自己的因緣、功德和業力,那些是你不能改變的,你不能承擔他人的業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比方說,兩個月前我們大約八十人前往印度,其中一位老婦人被水牛撞倒,跌斷了一條腿。儘管遇到這種困難,她還是一定要跟著團體繼續未竟的行程。她說:「就算要了我的命,我也要跟著走。」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說:「如果你真要死,最好是死在台灣。如果你跟著我們,整個團體都會受累。身為佛教徒,你應該瞭解業力。被水牛撞倒,可能意味著你上輩子欠了這只水牛,也許欠了一條命;但因為你是來朝聖,所以只跌斷了一條腿。那是你的業力。如果你一定要繼續行程,就會成為全團的負擔,只是為自己造下更多的惡業。」她聽了之後,決定回台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重要的是「嘗試」。當然你不該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但應該嘗試以自己能力所及的任何方式來幫助人。至於是不是真正幫上了忙,則是另一回事,不必太在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隨時都嘗試著要慈悲,可能成為心理負擔,尤其必須腦子裡時時提醒自己這麼做時。那會不會穿透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我們能一直都想到別人嗎?即使上廁所也想到別人?那會變得很有壓力。有沒有其他的方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你忘了我前面所說的。不要做會讓自己覺得緊張、疲憊或難受的事。如果時時鞭策自己,對於別人和自己都沒有好處,盡可能地用心留意。以打坐為支持的訓練,以佛法為指導的準則,慈悲自然會增長。盡力而為,但不要勉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可不可能未開悟而像相機或鏡子般,以無分別心的方式來進行日常的行為、觀看世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師:直覺心和無分別心不同。未開悟的人多多少少都能依賴他們的直覺——以直接的方式來知道、說話、做事,而不太依賴思考的過程。真正的無分別心則沒有煩惱,直覺心依然可能有煩惱。直覺心可以藉由打坐來培養、強化,那不是開悟,卻是一種好心態。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第一篇 佛法 - 有情眾生
第7頁:第一篇 佛法 - 自我 第8頁:第一篇 佛法 - 因緣
第9頁:第一篇 佛法 - 五蘊與意識 第10頁:第一篇 佛法 - 業
第11頁:第一篇 佛法 - 五戒 第12頁:第一篇 佛法 - 戒律與業
第13頁:第一篇 佛法 - 禪是宗教嗎? 第14頁:第一篇 佛法 - 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第一篇 佛法 - 佛像 第16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第一篇 佛法 - 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與死亡
第19頁:第一篇 佛法 - 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病
第29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詩歌與王維 第3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與財富 第3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