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第一篇 佛法 - 業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6、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業與個人過去或未來的行動,是如何彼此關連的?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師:「業」在梵文裡是「行為」的意思。當我們做了一個動作,那個動作結束了,就是過去的事,存留下來的可稱為業力,而業力導致未來特定的結果——不管是此生或來生。在所有的情況下,存在的就是因果關係。因此,通常所指的業,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業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許多人認為:「如果我現在做某件事,將來某個時刻就會享受或蒙受那個動作的後果。」這個想法並不完全正確。的確,我們未來會體驗到自己行動的後果,但後果並不是固定的。業力如影隨形跟著我們,雖然影子總是跟著形體,卻隨著光線、位置而改變形狀、強弱。同樣的,業力總是跟著我們,但特定行動的業果並不是固定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新的行動持續發生,因而會修正業力。因此,如果產生了善業,那麼以往惡業的力量就會減輕。相反的,惡行會擴大先前已存在的惡業的力量。在某些情況下,有些長久以來分別做過的特定行動的業力,會聚合成重大的後果。如果這樣聚合的業力是惡的話,後果就很可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業力如何控制輪迴轉世?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師:造了善業的人,最好的就是轉生到天道。出生天道並不是透過父母,而是透過自我的意識。而且在天道中,身體不管多麼微妙,都不會死,只有到業力盡了時才會消失。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對具有惡業的人,最糟的就是轉生到地獄道。地獄道和天道一樣,也是透過自我的意識,但天道的眾生生活得自由自在、愉快逍遙,而地獄道的眾生則是束縛重重、痛苦連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您說造了善業的人,最好的就是轉生天道。可是,不是說修行人最好是重生為人身繼續修行嗎?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師:修行之業和善業不同。盼望解脫輪迴的眾生會產生修行之業,他們會重生到可以繼續修行的世界。善業不一定包括修行之業,如果修行時心中既有智慧又有功德,可能會轉生到某個依然可以修行的天道。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問:當我承受到以往行動的後果時,那個業力是否就消失了?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師:一直到超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時,業力才會消失。承受到行動的後果時,業力並未消失,而是改變。業力就像山上衝下來的水,遇到石頭時會改變方向,繼續向前流,直到流入大海。同樣的,承受到以往行動的後果時,業力也會改變方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問:如果這樣的話,下面這種說法就錯的:每次在人生中受苦,就已經消了一些以往的惡業。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師:不,還是可以那麼說。在受苦之後,業力依然存在,但形式卻已改變。換句話說,業不像一批批好行動,壞行動一樣等著要現前,而是整個的業力。因此,如果體驗到某些壞事,那是以往行為的結果,而業也隨之改變。體驗到好事時,道理也是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問:業力存在於哪裡?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師:根據唯識派的說法,第八識(阿賴耶識,也稱為藏識)儲藏了我們所有行動的結果,而業力就存在於此。大乘佛教認為第八識包含了所有的業種,但我們不該把這些種子當作是業力的個別單位。第八識不能比喻成電腦的記憶體,記憶體裡的資料會有所增減,但個人造業或承受後果時,第八識並不會變大或變小。第八識雖然包括了各式各樣的業種,卻是單一的、一直在變的業力。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問:業與言語或行動之後的意圖關係密切。沒有開悟的人,可不可能控制自己的意圖和意願,到達不造業的程度?  

  師:有可能,但是很困難。我想你會無法與其他人互動。沒有意願之下所說的話或所做的行動並不會造業。然而,你要是不想說話或行動,那又怎麼會去說話或行動呢?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問:如果我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殺生呢?比方說,我在黑夜裡開車經過黑暗的街道,一隻貓在我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跑到我車下。這樣算是造業了嗎?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師:首先,是你自己選擇開車的。其次,會發生那種情況既是因為因緣,也是因為你的業和那隻貓的業。因此,軋死貓是造了業,但和有意殺死那隻貓比起來,業比較輕。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問:飄忽不定的思想會造業嗎?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師:不會。自由來來去去的思想並不造業。只有來自意願的思想會造業。但這種業比語言和行動所造的業要輕。  

  問:如果有意選擇思考自己的修行方法或者眾生的利益,那會造業嗎?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師:會的,那會造善業。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問:如果炸彈落到這個城市,不會是因為我個人的報應。那是否牽涉到共業?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師:共業是存在的。如果炸彈落到這個城市,大家都受難。所以應該把它理解為共業的報應,也就是我們所有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都造了同樣的業,而在此時對我們來說業力同時成熟。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我們並不分擔別人的業,每個人都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然而,一個後果確實有可能處置了許多人的業。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問:造成這種結果是由於行動?行動背後的意圖?還是意圖與行動的結合?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師:如果在行動時並不明瞭它,那個行動就沒有業果。業力相應於當時那個人對於自己行為的知覺方式。如果有人在酒醉中殺了人,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那麼所承受的後果就相應於喝醉酒,而不是殺人。但極少有人做了那麼嚴重的事,卻了無知覺,因此很可能就造了業。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問:如果有人違反法令,會不會造成負面的業果?還是說那個人感受到了罪惡而造成業果?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師:就業而言,不管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有罪惡感,都會有結果。如果菩薩覺得需要殺人,雖然他心中覺得這可能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最佳抉擇,依然必須承受業果。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問:誰來決定什麼行動造成善業或惡業呢?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師:佛教的原則來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原則不是命令我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所傳授的不是道德的規範,而是根據觀察所得。釋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能告訴弟子哪些後果來自哪些行動,並且教導他們避免產生惡果的行動,奉行產生善果的行動。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ᵜ版權所有㊣
  在社會中,為了維持秩序和穩定,法律是必要的,因此法律是相當嚴格的,但業卻是具有彈性的。譬如我做了某件壞事,但因緣尚未成熟,尚未承受那個行動的後果。如果後來做了某件好事,業力可能會改變。然而,如果我做了其他壞事,很可能會更快導致後果。某些人因為一直做善事,所以沒有承受惡行的結果。瞭解到這一點,應該會鼓勵人更認真修行。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譯者志
第3頁:英文版第一版序 第4頁: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5頁:第一篇 佛法 - 身為佛教徒是什麼意思 第6頁:第一篇 佛法 - 有情眾生
第7頁:第一篇 佛法 - 自我 第8頁:第一篇 佛法 - 因緣
第9頁:第一篇 佛法 - 五蘊與意識 第10頁:第一篇 佛法 - 業
第11頁:第一篇 佛法 - 五戒 第12頁:第一篇 佛法 - 戒律與業
第13頁:第一篇 佛法 - 禪是宗教嗎? 第14頁:第一篇 佛法 - 修習佛教與其他宗教
第15頁:第一篇 佛法 - 佛像 第16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的功德觀
第17頁:第一篇 佛法 - 菩薩與阿羅漢 第18頁:第一篇 佛法 - 佛教與死亡
第19頁:第一篇 佛法 - 末法時代 第2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老師的重要
第2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第2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每日打坐之道
第2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第2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修行的見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嗎?
第2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知識障礙修行? 第2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中國禪與日本禪
第2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荒誕不經 第2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病
第29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心理治療 第30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為什麼要讀經?
第31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與民族文化 第32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的娛樂觀
第33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詩歌與王維 第34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責任與修行維持平衡
第35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在非佛教的社會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第36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禪修與老年人
第37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佛教與財富 第38頁: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 開悟持久嗎?
第39頁:附錄一 - 禮佛 第40頁:附錄二 - 夢
第41頁:附錄三 - 佛教與墮胎 第42頁:附錄四 - 安樂死與自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